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The Sun Beaten Path
导演:松太加
主演:益西兰周,罗后杰,尕藏仁青,仁增卓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1
简介:主人公尼玛将亲生母亲碾压致死,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自责,带着渗有母亲血迹的一把黄土,只身磕着等身长头朝拜拉萨,却依然没有消解无时不在的悲痛 和自责。返程途中,尼玛遇见一位坦荡执着、又空虚失落的老者,两人穿行在茫茫戈壁滩,相互影响,相互救赎,终于让主人公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我的释然, 将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撒在原来..详细 >
画面好,但导演基本放弃了把控节奏,整体有点平,全靠风景和音乐撑
节奏真慢,男主真淳朴,那个老人很可爱
对于西藏去魅化有益的片子,了解藏民族的灵魂信仰和生存态度。
关于救赎的长镜头。
你与无常对抗,无常静默不语。你让太阳一直照着半张脸,太阳没变过,你的脸却再不是最初的那张脸。无常无处不在,你必须与之和解。
当痛苦遇见时间和小孩就会淡然失色
极悲驱动的极简,借助精妙的高度省略荡漾起内部的波纹,世俗意义中的藏族文化——那种涤荡心灵的神圣感,被隐藏了起来,只剩面对无端偶然悲剧的无能为力。所以主角紧闭嘴唇一言不发,任凭太阳晒伤面容麻木双眼,因为朝拜也解决不了这份悲痛,此时,宗教让位于具体的人的境遇,他和它都失效了,世界被颠倒,太阳从西方升起。当然,最终也是他们再次的合二为一重新拯救了他,也意味着太阳重新从东方升起,这是影片的“神圣使命”。
影响风格让人想起德州巴黎
看来中国艺术电影传统由“万玛团伙”延续(关键词是电影学院和藏族电影人)。松太加为万玛才旦作品《静静的嘛呢石》美术和《寻找智美更登》摄影师。此片中德格才让的录音和音乐不喧宾夺主,又不乏细腻精彩之处。广袤荒芜西部旷野中自我放逐,寻找生命意义与救赎,沉静。开头部分叙事不甚清楚,经验不足
不懂欣赏
somehow i feel it could have been deeper n stronger. worth to watch in theatre though.
大量的远景和背影,人物说话从未采取正面拍摄。叙事结构用了倒叙闪回,个人不太喜欢。唯一的一次特写在最后的眼泪上。总之,充满着思考,竖琴反复的旋律围绕辽阔的忧伤,是一部与大地和信仰在一起的作品,拍得也够任性。
20110611@UCCA
极沉默,只有暴烈的日头和风的声音。它出现在这个时候,像是谁捎来的无语慰藉。谢谢你,陌生人。
回头再看导演首作 越发在意松太加导演了 或许是他正好卡在我审美的舒适区//陌生人带来的宽慰说到底只是安慰剂而已 解铃还须系铃人 最终还是自我救赎//流畅和粗糙和谐共存于此//朝圣的目的复杂 本也没有那么单纯的事
西藏电影也是电影,不用带滤镜。所有有良知的人都会经历自我救赎的过程吧,尤其是到了某个年龄。可是真正能跨过去的有多少?《药神》里的徐峥做到了,《太阳》里面的尼玛也是。
片里元素少到爆,再进藏一定要带薄睡袋,旅馆条件现在看真是差。
另辟蹊径,聚焦于磕完长头从拉萨回乡的归途,没有人一下子就看淡生死,信仰也不解决所有问题,总之比起《冈仁波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長頭磕到拉薩,依然身處火宅。不得解脫繼續漂泊。老菩薩帶了一程,雪落山河,罪愆盡消,那一滴淚是最後自己對自己的救贖。
受创的也会苏醒,壳里的总会遇到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