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里的纳粹们好像还是很符合一部分人对他们的印象的——按照梁文道的话说,就是:“彬彬有礼,双手沾满血腥,却还是能弹得一手绝妙的贝多芬。
”德军上校汉斯,可以一边同藏匿者谈笑风生,一边抽烟斗喝牛奶,然后微笑着将枪口对准地板下无辜的犹太人。
屠杀中幸存的女孩苏珊娜朝远方没命地奔跑,汉斯上校在门口饶有兴味地向她逃去的方向凝望——他们的背影,连同门框及门外的景物,竟然构成了一幅水彩画的意境。
上校甚至举枪高喊:“再见吧!
苏珊娜!
”……不知他饶她一命,究竟是因为手枪射程不够?
还是他正幻想自己是歌德海涅呢?
这才是真正的恶魔,可以于谈笑间轻易摧毁已下定决心帮助犹太人躲藏的一家之主的意志;可以温柔地给漂亮女明星套上小巧的高跟鞋然后再一把掐死她……喜欢烟草,喜欢名酒,喜欢美女……吃苹果派时从不吝惜自己对搭配奶油的固执,然后再将礼貌和殷勤披作自己的外衣,于无声处置万千生命于死地。
曾经看过一些纳粹德国时期青年军人的照片:他们三三两两凑在书架前,用很帅的姿势读着一本什么书;或者在游泳池里打闹嬉笑,一脸的阳光;又或者坐在琴凳上,专心致志地演奏着什么——如果不加标识,我们或许无法想象他们中有人是视人命如草芥,把成群结队的犹太人赶往死亡之地的魔鬼吧?
这就是一种复杂性,就好比《钢琴师》里那名留给观众印象颇深的纳粹军官一样——没人会想到他居然能欣赏艺术;又如《美丽人生》中的某个纳粹医生,他的爱好居然是喜欢收集谜语!
哪怕你把眼光苛刻地放在第三帝国最高元首希特勒身上……这家伙是个素食主义者,很少沾烟酒,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对身边的女性工作人员十分纵容和好说话……所以说,人性是复杂的——哪怕是历史中的正面形象,人性也还是复杂的。
坦率地说,我看见奥尔多中尉指挥那几个杂兵去割纳粹的头皮的时候,我是有些反感的——血淋淋的很恶心,因为我讨厌电影中过于露骨的暴力镜头。
包括他们暗杀德国士兵,用木棍把俘虏打死,还有小酒馆里的流血事件,我统统有点不适应。
后来回过味儿来,仿佛感觉导演在玩弄一个游戏:似乎电影里的德国人在杀人时并没有给太多的流血镜头,反而是杂兵们的虐杀手法处处充满了血腥和残忍。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只要他们站在正义的一方,血腥些残忍些没什么——因为对敌人宽容,就是对自己人残酷。
奥尔多中尉不是那么说了吗:他可不想教纳粹什么是人道主义。
不过,同立场无关,我想相当一部分观众会反感于那些血腥镜头——无论施虐者是来自于纳粹,还是来自于正义的一方。
导演想拍的,是不是就是这种矛盾的感觉呢??
个人以为,导演恐怕对于善恶双方的交手更多持一种“不予讨论”的态度,即使在影片结尾处,他用奥尔多中尉的刀子,给纳粹之恶的代表汉斯上校打上了永远的恶之烙印。
然而“不予讨论”的意思,并非放弃善恶观,而是将讨论的权利赋予观众,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都不要争论了,只有那些真正的战争受害者——他们的家人被屠杀,生活被毁灭——才最有资格去讲自己的感觉。
于是,处于善恶夹缝中的第三方出现了,那就是影片一开始,侥幸逃离汉斯上校魔爪的孤女苏珊娜。
可以说,最终复仇成功的,是苏珊娜的计划——虽然她被弗里德里克杀了。
尽管奥尔多中尉很彪悍,杂兵们个个英勇,却仍旧只把计划成功了一半,只有苏珊娜,在熊熊火焰包围的银幕上,笑到了最后。
银幕上的她,有权利去述说德国人对纳粹犯下的罪恶——因为她就是被这罪恶毁灭掉的其中一分子。
她的邻居死于纳粹的罪恶,她的家人亦死于纳粹的罪恶……比起任何没有亲身经历这种罪恶侵害的自说自话,显然苏珊娜的控诉,才最有力量。
奥尔多中尉可以为了人道主义,去用暴力惩罚纳粹的暴行——然而在以暴抗暴的另一面,不能否认,只有那些犹太人以及被屠戮者,才是最最纯粹的复仇人。
英俊的第三帝国战斗英雄弗里德里克,最终杀死了苏珊娜,然后他陪她下了地狱。
可以这么说,苏珊娜从一开始就不爱他——她的最爱是个黑人,在这场对纳粹的烧烤派对中,黑小伙儿坚定地陪她走到了最后。
我想弗里德里克如果知道了真相,恐怕得暴走吧?
那几乎是一定的,看看他在放映室冲苏珊娜发飙就可以看出:他几乎快被这个女人逼疯了。
弗里德里克根本就没把杀人当回事儿——对于他这种从少年时期就接受纳粹洗脑教育的人来说,苏珊娜对他闹的所有别扭他统统都搞不明白。
他不明白苏珊娜为什么在听到他说自己杀了三百人之后便愤然离去,他不明白为什么找人把苏珊娜带到聚会上她会摆出不悦的表情——他什么都不明白。
因为在他的人生价值观里,为了第三帝国杀人就是正确的,既然正确他就是战斗英雄,而作为一个第三帝国的战斗英雄,身边所有的女孩就应该把他奉为偶像,受他追求就应该喜形于色然后当成天大的恩典接受下来。
放映室那一幕,弗里德里克说的意思很清楚:他杀了三百人,她为什么就不爱他呢!?
他想不明白,而苏珊娜也不可能从他的角度去想——他的阵营杀了她的家人,她怎么可能去爱一个杀了三百人的杀人犯呢?
我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到弗里德里克同苏珊娜邂逅的场面时,一定在猜想罗曼史终于开始了——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人一直都是平行线,甚至连相交都远远谈不上。
弗雷德里克之所以在电影放映中中途退场,并非是他良心发现: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他第一次作为一个第三人,从银幕上“目击”了那场战斗,突然产生了不适。
他不是个人道主义者(想想他受到的洗脑教育),所以谈不上反省什么,然而他觉得这些镜头很不令人舒服,即使他主演了它们,他还是感到心灵憋闷到窒息……没过多少时间,他便同苏珊娜双双毙命于对方枪下。
他在死前同苏珊娜有一次简短的争执,从表面上看,他是想让苏珊娜给他一个有关爱情的答案——可实际上,弗雷德里克想知道的,是他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苏珊娜死得很美,犹如一朵刹那间怒放的火红花朵——弗雷德里克死前最后的神情,或许是他终于明白了“死亡”意味着什么。
他是个从不珍惜死在他枪下的三百条生命的人,或许苏珊娜的死,最终击垮了他——放映室里的两具尸体是那么的年轻,它们在生前有着相爱的可能,却又为什么会彼此相杀?
这个问题,导演又留给了观众。
电影的结局,就是一个YY——历史上的希特勒并没有那么死翘翘。
按说烧烤派对结束了,死鱼活鱼都该一网打尽,可偏偏汉斯上校技高一筹,假如奥尔多中尉没在他脑门上乱刻一通的话,这家伙的晚年怕会活得非常滋润。
很多年前有那么一本书叫《生而有罪——纳粹子女访谈录》。
这些书中出现的纳粹子女们,几乎是一辈子背负着罪的无形烙印而踽踽独活。
他们身上并没有被刀刻下什么标志,所以我能够理解奥尔多中尉为何如此热衷于搞他所稀罕的纹身艺术——有些事情,既然暴力解决不了,那也就留待历史和历史后继者的裁决吧。
有知识是不是等同于有良知?
——这是那些彬彬有礼的纳粹们可以让人去思考的东西。
用血腥暴力去以暴制暴是否合理?
——这是奥尔多中尉之流以身作则给观众留下的问题。
难道苏珊娜和弗里德里克就不能相爱?
——附加的这个问题,是我矫情。
总体而言,导演是聪明的,他把很多问题留给观众去思考,没有说教,只有镜头……他说,就让我们去看吧,看饱了算。
如果看饱了还有时间,就问问自己:谁才是真正的混蛋?
PS:感觉影片中最出色的演员是汉斯上校的扮演者Christoph Waltz,那副神情和气质真是够可以的……OTZ……我还在想,如果让《越狱》里的T-BAG去表演,会不会也很强悍~~
1、昆丁真的不适合板起脸来说故事,《杰基·布朗》就是过硬证据,而《无耻混蛋》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一次他玩得很疯,但这部电影除了少数灵光一现的地方之外,基本是按着史诗正剧的路线走的——所以给我的观感还没去年一堆女人聚在一起瞎唠唠的小品《金刚不坏》好玩。
不是说正就不好,非要你剑出偏锋另辟蹊径,关键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办什么样的事,周星驰放着无厘头宗师这样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不做非要去党校兼职当行政管理讲师这就不对了。
观影过程里我一直念叨着“太正了”“太正了”,当然我不是在夸片子里的正妹——虽然她们其实都比外表看起来有料一点。
2、叙事结构可以打乱,但剧情必须讲点基本的逻辑。
希特勒身上被射穿几十个洞也好被硫酸毁容也好被社会主义大哥鸡奸都好,这都可以接受,但你不能够在电影院外不安排一个守卫,让手无寸铁的黑哥们直接锁门一锅端。
这样的剧情没办法说服俺。
希哥的安保措施不会比毛哥差,如果哪个亲卫队一造反就能顺利成事那林家也不用在蒙古折戟沉沙了。
3、电影一开始相当沉闷,虽然是个人就知道这位纳粹大哥长得这么畸形绝对是位不一般的牛逼人物,一开始的彬彬有礼只是为了后来的爆发铺垫就好像大家都爱拍盖世太保弹钢琴一样,但昆丁还是很耐心地拍下去,到农民出卖了犹太人的时候,我开始激动了,这个意外的情节让我觉得在部电影肯定是五星级的吧,可惜——这第一章偏偏就是最精彩的一章。
4、小酒馆好像是大家都比较喜欢的一场戏,但这种狭路相逢死光光的场景在其他人的电影里太多太多了,这一段根本没拍出多少昆丁的独门味道,我说是杜琪峰拍的也有人信吧?
那个手势的设计尤其的明显,也许这只是昆丁纯粹想唰影评人一把,不过还没沙马兰在《水中女妖》中玩的过瘾。
5、看完了才知道,原来“无耻混蛋”部队就是个噱头,根本没多少戏份,皮特帅哥被坑了。
除了棒球棒控和痛宰同事的纳粹杀人狂之外,还有几个混蛋队员能被人记住的?
《低俗小说》里搭载布鲁斯威利斯的出租车司机都让人印象深刻,但这些混蛋队员却连路人都比不上,纯粹就是符号。
而且这些人还死得莫名其妙,这种莫名其妙,不是《低俗小说》里特拉沃尔塔忽然被宰那样绝妙的无厘头冲击,而是毫无铺垫毫无转折的随意浪费。
6、昆丁其实更擅长拍女人,或者说调教女人。
这种人应该是很受女孩子欢迎的闺蜜型男人。
这个片子里女人一般,倒是犹太猎人演得太好,其实他和那个小酒馆里毙命的少校都不用咋演,坐在那边就出戏了。
除了女人,昆丁拍得最好的就数讲话声抑扬顿挫的沧桑性感型老男人啦。
7、昆丁给人的印象,和片名差不多——一个从草根爬起来的满嘴污言秽语的不按牌理出牌的非学院派文艺青年无耻混蛋,为人和作品一样随意。
昆丁本人也有意无意加强别人的这种印象,有时候让我怀疑他到底是不是有点儿装?
我这么说是因为他此前的作品,散漫随意的表象之下,其实是惊人的严谨、精确,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的编撰和设计。
录像店的无名店员一出手就是怪鸡电影《落水狗》,天,如果去掉那场应制作人要求加上的抢银行戏,《落水狗》居然是一部遵循古希腊戏剧“三一律”的电影啊。
那些台词,哎,最最出彩的台词,利用问答形式制造对话的悬疑感和紧张感,出乎意料又自圆其说(《无耻混蛋》里就缺少了这种怪腔怪掉的张力)——我觉得昆丁私底下很可能是个很爱读书很爱学习的好青年来着。
当然,他不会让别人看到这一面。
狂傲的古龙就是比严谨的金庸更像个天才,谁又会知道前者吃喝嫖赌之外每天还雷打不动拿出两个小时看书呢?
8、如果说《低俗小说》的几条叙事线索巧妙地连结成了一个整体并在结局形成爆点,那么《无耻混蛋》里的几条线就是散乱不堪各行其是,而且每条线都有逻辑上的漏洞存在,无法让人信服。
这种悖谬在结局达到顶峰——在首映式这种冠盖云集的地方,德国女影星居然相信带着几个几百米外就看得出不对劲的大老粗能够混进影院?
红白小情人对射的场景也是生硬、造作、不合情理,至少我作为观众无法投入情感。
编剧编剧,昆丁这次就败在“编”的痕迹太重。
以往那种随手拈来了无痕迹的才华上哪去了呢?
9、很奇怪,这个周末看的两部电影,杜琪峰的《复仇》和昆丁的《无耻混蛋》,都出现了大量的对导演自己以往作品的拙劣模仿和重复,希望这种创造力的衰退只是暂时的。
人生太短,有趣的导演又不多,你们得顶住啊。
昆汀·塔伦蒂诺是一位善于进行后现代创作的导演,这一点,早已众所周知。
碎片、去中心、拼贴、迷影,这些无比贴切地概括昆汀的影像与叙事特征的词汇,直接来源于对后现代性的研究。
《无耻混蛋》是一部非常直白的后现代电影,它以最精致的建构——影像和叙事结构,反对了宏大叙事对历史,尤其是对战争历史的建构。
它无数次将矛头对准“话语被建构”的普遍性,在故事的最后,政治叙事试图对个人复仇与政治阴谋进行遮盖,同时却遭到这二者的反噬。
如果说在后现代电影经典文本《低俗小说》中,昆汀的创作还仅仅是个人趣味中具有后现代特征,《无耻混蛋》则绝对是昆汀极为自觉地后现代自指。
一、战争,还是现代性下的人间地狱?
现代性开始于启蒙理性,面对宗教与封建势力,强调人本身的价值、赞美人通过自觉的理性行为实现人的价值,这一观念在16世纪给予宗教压迫和封建剥削以最彻底的颠覆。
但理性很快驶向逻辑霸权的道路,对单链条因果逻辑下“理性”的绝对推崇贬斥了情感、道德,人性以最理智面目出现时,恰恰是反人性的。
面对二战,我们除了说德国纳粹的崛起彻底戳破了现代性的神话,是否还能从中看到更细节的东西?
二战多么完美地体现出了现代性啊。
这一点无关武器和军事战略的发展,虽然它们同样关乎由理性直接决定的“工具化”。
针对《无耻混蛋》,我想说的是二战中被大量运用的工具化宣传。
二、反历史建构的双重结构如果我们将工具化宣传定义为一种自觉地意义建构,这种建构以被曝光的形式,存在于《无耻混蛋》全片。
虽然人人都能从叙事上看出昆汀对历史的戏说和“改写”,但他将这种“反历史”的手法——我更愿意称之为反权威、反宏大叙事——散布在影片各处,并最终连结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昆汀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宏大叙事意义建构的细节揭露,它们是关于战争、立足于国家和二元意识形态上的,全部都体现为某种政治立场上的宣传手段。
昆汀指明了这些意义建构,同时通过对建构过程的披露,实现了对“腹语式”意识形态建构的颠覆。
在希特勒办公室这场戏中,昆汀利用镜头调度十分巧妙地完成了这一过程,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在这场戏中,有三个主要机位。
交代空间结构的镜头处在办公室天花板的一角(这里我们不考虑CGI和搭景),我们称它为镜头A。
为叙事服务跟进希特勒与两位军官对话的镜头B和C,位于希特勒、军官之间,BC的位置和它们的拍摄方向遵循常规的轴线原则,以及由A确定的方位。
轴线确定在希特勒与军官之间,ABC皆位于轴线的同一侧虽然A和B、C的景别差距非常大,但这三个机位共同圈定了叙事主场所的范围。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机位E,完全脱离出由A、B、C确定的叙事场,它位于希特勒和军官之间,但拍摄方向与其它镜头完全相反。
这个景深镜头的前景是希特勒、后景是希特勒的画像——A、B、C 确定的叙事空间中不存在的画像。
A中只有明亮庄严的大厅和一张纳粹侵略地图,E则是画像简单地说,E是ABC整体的反打镜头。
它的意义,自然也不是参与具体叙事,而是象征。
当然,所有观众都能从景深意义上看出E的讽刺性:气急败坏的希特勒与后景处他伟岸的形象构成明显对比。
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远不是这种浅显对比。
昆汀更进一步显露了自己的意图——在这个镜头中放入了“画师”形象。
此时,画像不仅仅是一个与焦虑的希特勒本人形成对比的形象,它不是“画像”,而是“正在被建构的一个虚假形象”。
一幅伟人像,只能衬托伟人本体的可笑与滑稽,正如它在大多数电影里的功能。
“正在形成的画像”却将镜头的表意重点引向自身——一个虚假的、与事实错位的具体形象正在被建构。
画像是希特勒及德国纳粹巩固自己政权的手段,戈培尔拍摄的电影《民族的英雄》以及纳粹官方对首映礼的重视,全都是在宣传上进行意义建构。
考虑一下此时愤怒的希特勒在说什么:为了证明他们不是鬼魂,抓住他们,我要把他们的尸体挂在埃菲尔铁塔上——这种手段难道是泄愤吗?
这是对Basterds幽灵的摧毁、对恐惧的摧毁、对纳粹力量的宣示,仍然是一种建构。
我们都知道,纳粹德国对宣传力量有多么看重,又是如何深谙宣传手段的工具意义,但同盟国们一点也不落后——至少是在《无耻混蛋》中。
在影片第二幕,也即Basterds出场时,队长说明了这个小队的意义:
Basterds不是抵抗军式的游击队,对于进行无差别攻击的Basterds,打击纳粹军事占领行动完全不是他们的目标。
投放他们的意义是投放恐惧、打造幽灵、散播纳粹的末世气氛,因此他们的行动也具有高度象征性特点——割头皮。
Basterds,就是同盟国进行建构行动的执行小队。
由纳粹士兵讲述引发的闪回,极其精彩地重现了一场Basterds打造幽灵神话的运作细节,在这一段落中,他们分工明确、恐吓技巧娴熟、战略手段扎实。
这一场戏强烈的节奏感和视听运用的丰满都具有鲜明的作者特征,同时,在结构上它实际是希特勒办公室的附属场景,由列兵回忆来结构这一Basterds段落。
办公室场景对这一段落的结构方式,体现出了昆汀将纳粹的建构行动与Baterds的建构行动进行并置的意图。
列兵陈述的办公室场景没有选择与上一场戏共同的轴线布置。
虽然场景相同,但在列兵描述Basterds时昆汀设置的是完全相反的一套镜头——由E确定的空间范围。
由此,希特勒那幅正在打造的画像,与Basterds的行动细节形成了明确的并置关系——希特勒和Basterds在进行象征界层面的对抗。
与ABC完全相反的轴线方位除了在镜头语言、台词层面进行对二元势力意识形态建构的确指,昆汀更进一步在叙事上明确了他“反宏大叙事”的思路。
《无耻混蛋》叙事的核心事件是“电影院行动”,这场行动却是复式形态的,即分为盟军的行动和Shosanna的行动。
前者是国家层面的战争叙事,是会被书写到战争史中的表征层面的行动,而Shossana的个人复仇行动,注定会被宏大叙事遮盖、掩藏。
但《无耻混蛋》对宏大叙事进行颠覆,借此恢复个体叙事在核心事件中的绝对意义。
“电影院行动”实际是由Shosanna完成的,虽然Basterds的确在此之外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击杀戈培尔和希特勒),但其中有一个巨大的悖论,Basterds任务的完成完全建立在一场政治交易的阴谋之上——“犹太猎手”Hans为换取政治利益包庇了这场行动。
昆汀再次指向了国家、战争叙述背后的动机和潜在的复杂性,宏大叙事被颠覆、被揭露出其政治阴谋底色,而只有Shosanna个人意义上的复仇行动,才是完整的、纯粹的,而且是决定性的。
回顾全片,我们也能发现,Shosanna这条故事线,是唯一不涉及自觉意义建构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无耻混蛋》也绝没有再建立宏大叙事、个体叙事之间绝对、静止、封闭的二元结构,Basterds被赋予了意识形态建构工具以外的复杂性——从一开始,Basterds的犹太种族构成就显示他们的行动同时也可能成为个体复仇。
故事结尾,上尉对军事命令的违背、解构,以及他刻画纳粹符号的行动,都是对Basterds作为政治工具身份的打破。
有印第安血统和印第安行事风格的上尉,在个体意义上,阻断了“意义建构”流动、转变、多层置换的特点,通过刻刀,他刻下了无法被脱掉的纳粹制服,这是一个与具体身份相对应的稳定形象,而不是被悬空的意义建构。
《无耻混蛋》英文原名Inglourios Basterds中的形容词Inglourious,即是glorious的否定形式。
Glorious,荣耀的、光荣的、令人称道的,这是成为历史表象的宏大叙事的象征,如此说来,《无耻混蛋》的主题,必定是inglorious。
《无耻混蛋》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文本,呈现出多元、多义、碎片化的特点,电影本身具有非常非常丰富的混杂元素。
对于这样的文本,如果不是从“后现代”特征进行概念上的总括,要在具体层面将它描述为结构严整、意义明确的文本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也无意这样做。
这篇文章只选取了一个具体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其中,放弃了许多我在观影过程中发现的令人激动、惊奇的小细节,因为它们与文章的观点无关,也不应该被揉进这一观点之中。
本文的成文,完全源自昆汀在影片中放置的一个小小元素:
Shosanna办公室里,Hans身后那幅三联式海报这张海报,是一本名为《恋物与好奇》书的封面,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90s年代,故而在我看来是影片中极不和谐的一个元素,自然也就引起了好奇。
《恋物与好奇》首版封面,已有中译本事实上,第一次观影时,在注意到这张海报之前,我仅仅关注到了“希特勒画像”的反建构特点。
《恋物与好奇》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好奇心的指引,自发探索文化现象(作品)背后的建构细节,打破恋物,从而实现反建构效果。
正是通过这本书,我整理出了本文主要思路。
如果对这本书有兴趣,在电影《春风秋雨》的条目下我转载过这本书的节选《[转]劳拉穆尔维对Imitation of life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也许可以借此具体理解《恋物与好奇》作者的思路。
另外,关于本文提到的上尉的印第安风格,可参考开寅发布在公众号“虹膜”上文章《昆汀最被过誉的影片,今天来揭个底》,本文对“印第安”的观点直接建立在这篇文章对《无耻混蛋》西部片风格的分析之上。
故事讲述的是纳粹对犹太人惨无人道的杀害和犹太人的反抗。
人们对于纳粹的憎恨但又无能为力反抗,只能看着自己的国家被侵略。
在这过程也有很多犹太人奋起反抗,开始了反抗纳粹的斗争。
在第一章的故事里,纳粹的兰塔上校去了法国的一个养牛场。
纳粹怀疑那里有犹太人,于是去了藏匿犹太人的家里,纳粹用家人威胁男主人交出犹太人。
最后,无奈之下将犹太人的藏身之处告诉了纳粹。
假如一位电影界的小混混发达了,他会拍一部怎样的电影?
答案是:《无耻混蛋》。
没错,这是一部标准的流氓盛宴,从头到尾每一帧胶片都洋溢着血和粗俗的东西——这才是不折不扣的昆汀作品,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战争算什么?
历史算什么?
游戏规则是:只要你是“政治正确”的,那么,这将成为一记抵御所有道德批评的化骨绵掌。
MPAA循规蹈矩的给了《无耻混蛋》R级,可这次影评人们无法再指责昆汀“秽淫秽盗”——闪回的性爱镜头是为了丑化戈培尔,最后的血浆大迸发是为了刺杀希特勒和戈林,就连伊莱•罗斯挥舞着棒球棒擂人头颅的暴力场景都被赋予了正义的复仇色彩——我代表人民爆你丫的头,你还有什么可以狡辩的?
于是乎,在“政治正确”的护身符下,昆汀恣意展现着他在《刑房》里小试牛刀的B级趣味——当然,这一次还加上了大帅哥布拉德•皮特,而按照好莱坞的标准,由布帅哥担纲的影片自然是主流大制作而非B级Cult(票房业已证明了此言不虚)。
影片的艺术手法其实还是按套路打,只是这种怪招频出的套路目前几乎只有昆汀才能娴熟运用。
故事煞有介事的分成了五段,不过这并没有结构性的作用,情节还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关关的流动。
当然,布帅哥还是衣着光鲜,他先操一口流利的巴顿式美语给一群无赖恶棍训话,然后便大咧咧地在纳粹地盘里自由游走,即使落入虎口也还是虚惊一场,连那件剪裁得体的白色礼服都颇得007精髓的一尘不染;而装模做样割纳粹头皮的情节,则明显是在向布帅哥的成名作《秋日传奇》致敬。
伊莱•罗斯显然很受昆汀提携,以他的身材,出演什么“犹太熊”其实说服力不强,不过以他跟昆汀在“哗啦帮”(专拍小成本血腥恐怖片的导演团体)和“好莱坞恐怖大师联谊会”上结下的友谊,昆汀还是让他再一次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不过,打爆纳粹大兵的头算什么,伊莱在自己执导的《人皮客栈》里还直接用酒精喷灯吹化了一个日本女孩的眼球。
克里斯托弗•沃兹是个惊喜,果然戛纳影帝不是盖的,他饰演的党卫军军官汉斯骨子里其实是一个资产阶级投机商,追捕犹太人对他而言也无非是一项利润丰厚的业务,这哥们毫无意识形态立场可言,为求自保可以立马叛变(基于“政治正确”的原则,也许称之为“弃暗投明”更为合适),无奈他遇上的是位美国小混混,全世界小混混的极品——于是,汉斯额头上也被布帅哥工工整整的划拉出了卐字图案。
沃兹的演技还体现在他深厚的台词功底里,一来他把昆汀那种喋喋不休又暗藏玄机的独白表演得畅快淋漓,二来他还可以在英语、法语、德语乃至意大利语间自由的切换声道——其实《无耻混蛋》完全可以同时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语片。
《加里森敢死队》那会,带队的军官好歹还是个体制内的;玩《盟军敢死队》的电子游戏也还得讲究点战略战术——而“无耻混蛋”们呢?
带头的是个最大的混蛋(入伍前是个私酒贩子),不懂德语也不讲道理;哥几个杀纳粹也是操起冲锋枪就突突,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
从表现形式上看,“无耻混蛋”小分队更是与恐怖分子无异——他们最后用的是在国际新闻里饱受谴责的“人体炸弹”战术。
看来,昆汀熟谙的“政治正确”原则又一次发挥了底牌的作用。
恶搞戏仿又何妨?
本来就是电子游戏般的电影,研究一下嘛,不要当真。
电影只是电影,谁会相信希特勒、戈培尔和戈林都在一家巴黎的电影院里被炸死,然后二次大战在1944年结束?
同理,也没有人会把《无耻混蛋》里的情感甚至生命当真:犹太姑娘、法国黑人和纳粹战斗英雄间那段似是而非的三角恋(犹太女的姓氏“德雷福斯”疑似在讽喻法国历史上的排犹丑闻),德国电影女明星为了刺杀希特勒不惜赴汤蹈火(八成是被潜规则后记恨于心),还有那个只当了五个小时父亲就死于非命的德国士官(顺便搭上了开小酒馆的父女俩)。
牛叉闪闪的《无耻混蛋》,唯一让我感到不快的是,为什么那个影评人一出现,就搞砸了任务并立刻一命呜呼?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2月3日)
chapter one好莱坞向来有对混蛋温情脉脉的传统。
远的如尼古拉斯凯奇的战争之王,近的如希斯莱杰的黑暗骑士。
每一部看完似乎都会让人有大彻大悟的感觉,或者更通俗点的说像是头被人硬摁到抽水马桶里之后还被反复按冲水的开关,再被提起来吼道:这就是事实。
昆汀在这部片子里几乎把这个事情做绝后了,不久之前我认为比较强的是彼得杰克逊的第九区。
chapter two在这片子里,德军是人情味浓厚:看到漂亮的法国姑娘也知道跑上去泡,生了孩子也和普通人一样欣喜若狂,客观的看到自己狙击掉300多人之后也会产生内疚,希特勒等待进场前也会因为紧张而去嚼口香糖。
当然,电影院里德国人也对狙击手屡屡把对手杀得屁滚尿流而发出阵阵疯狂的欢呼,但想想你自己在CS,真三国无双里杀出百人斩的时候脸上散发出无耻的红光,其实是一样的。
chapter three而盟军使用的手法几乎是骇人听闻的,当然,战争时代有个词叫做心理战,用极端残酷的手法杀人往往能把对手吓傻。
他们最重要的作用是树立了一个盟军极端不守信用的骗子形象:那个刚当上爸爸的人,那个想投降捞资本的人,那个去关门的人。
chapter four对正义宣传过多过滥的时候,吸引眼球的最好办法就是歌颂魔鬼。
当然我不准备说这么做无耻,虽然这确实无耻。
当我们猛然间发现我们一直认为理所应当的历史里,有着无数肮脏的角落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进精神病院,小部分人会对世界不再信任,只有极少的人会坦然接受。
为了让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能够心安理得的过好每一天,胜利者往往会把历史写得淡而又淡。
在这份淡而又淡的历史里,有着一些穷极无聊的人试图挖掘那些角落,并展现给世人。
告诉大家其实历史比你们想象得更可怕。
然而大部分人的反应是:wow,but who cares?
《无耻混蛋》预告片曾以“混蛋的杰作永远做不完”为题,大吊影迷胃口。
那刚好对应了电影最后一句台词,皮特饰演的混蛋头子面带微笑,跟身旁手下同时冲着银幕前面的观众说,我觉得这会是我的旷世杰作(当然前面还有希特勒力赞戈培尔的一席话)。
几乎所有人都把它理解成昆汀的自白了,那么这是他的骄横狂妄还是自信体现?
看下北美票房和舆论口碑,答案显然会是后者。
这电影还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昆汀作品,游戏版的拼贴戏耍、露骨的血腥暴力、时而激昂有力时而煽情到死的配乐,昆汀没有任何转型的苗头,他不需要脱胎换骨,因为他的灵感就是源自无形的海量老片。
中间他还不忘提醒别人,自己依然是个恋足癖的事实。
《无耻混蛋》的对白如此尽兴,笑料频出,昆汀尽情地炫耀渊博的电影知识,架空二战颠覆历史。
他化解了历史的严肃刻板,又把一堆爆米花电影通通踩在了脚下,谁跟你说表现二战一定要拍诺曼底还有硝烟战场。
如果你吃不消这一套,那么昆汀就是一副你奈我何的讨厌姿态。
可多数人又爱死了《无耻混蛋》的那股疯狂劲,面对冠冕堂皇的正义,他化腐朽为神奇。
虚构出希特勒和戈培尔等人物的夸张言行,移除邪恶光环,只是古怪常人。
历史结局看似一样,但过程大大不同。
昆汀有意模糊了自己的道德立场,纳粹屠杀犹太人是错,于是片中塑造了一个犹太幸存者,用英文来控诉,宛如复仇女神般在银幕上殉难。
另一队人马好比天生暴力杀人狂,不需要渲染他们跟纳粹有何等深仇大恨,反正就是杀杀杀,统统干掉,哪管对待手段还人道不人道。
如果把这种加害看做人类蒙蔽理性后的情绪宣泄,史实事件跟电影画面就有了共通之处。
相比较于道义上的考虑,《无耻混蛋》在电影层面上的优点无疑更值书写。
片中几个段落都有精彩的对峙戏,紧张的、悬疑的、恶搞的、嬉笑的,应有尽有。
滔滔不绝的对话中,往往话锋一转,接下来要么大开杀戒要么是虚惊一场,玩味十足。
影片里没有传统英雄,风风光光出场的更有可能落得一个狗熊下场。
不再有好人不死、精神长留之类的闷雷哑炮,大家都是戏的一部分,演完就撤。
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无耻混蛋》的大主角居然是个纳粹,其他人倒成了零星点缀。
人人都以为两股刺杀人马将会汇合,结果混蛋团瞎猫撞到死老鼠,别人暗中帮了大忙。
到影院那里,大家都觉得可以满意收场,结果昆汀还用一个小小标记让你哭笑不得。
对这家伙来说,给予影迷惊喜是他的永恒使命,最好的作品永远是在未完成。
就说《无耻混蛋》吧,将来的加长版绝对不是招摇撞骗的幌子。
被剪掉任何一寸胶片,昆汀都是恋恋不舍,结果呢,《无耻混蛋》还是长达两个半小时。
他大概有这想法,看我作品,仅仅过上一遍是不够的,乖乖再买张DVD去。
【http://www.licaiyizhou.com/Upload/Paper/64967.pdf】
Christoph Waltz飾演“猶太獵殺者”,他因此而拿了今年戛納影帝。
只能說,實至名歸。
在這部戲裏,他實在是太亮了。
亮得Pitt都找不著了。
甫一出場,便技驚四座。
要牛奶、換英語、灌墨水、滔滔不絕地講話。。。
如貓捉老鼠般享受著遊戲,完全掌控著節奏和結局。
在這場戲里,Christoph Waltz的表演順暢充分得近乎瘋狂。
個人認為這幕戲完全可以影史留名。
想起《風聲》里黃曉明飾演的那個武田,這兩個角色在某些地方其實應該是有些相像的,都應該是有點變態的那種。
Christoph Waltz把“猶太獵殺者”的神經質詮釋的淋漓盡致,但黃曉明同學“一直沒忘了他那點帥”,武田就這麼被糟踐了......可惜。
ps:順便提一下,戲裏的希特勒也很驚豔。
今年最想看两部电影,第一个李安的Taking Woodstock,另一个就是昆汀的Inglourious Basterds,其实IB的片源很早就出来了,可是整部电影英语法语德语大杂烩真是没有办法理解只能快进快进看了点片段,近日好心人终于做出字幕= =…虽然有google翻译的嫌疑但是还好了,终于看上了。
昆汀是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导演,他的电影里总是充满黑色幽默以及嗜血的镜头,冗长又充满机智的对白以及复仇的主题。
很明显Inglourious Basterds也是一部处处充满昆式烙印的电影。
黑色幽默:影片刚开始昆汀好不容易耐下性子好好讲故事,可是好久不长,当汉斯上校拿出那个非常夸张的烟斗出现的时候影片正式步入二战故事“卡通化”的正轨。
第二章节奥多中尉的出场,第三章节苏珊娜准备火烧电影院计划的时候突然跳出纪录片来描述胶片的易燃性,各个章节中时时暴跳如雷的希特勒本身就是本片最幽默的角色(电影史上最“可爱”的希特勒),还有最后章节中用静止镜头+箭头标示德国领导人,笑点虽然没有那么密集但是每个出现的却都恰到好处。
血腥暴力:我觉得Inglourious Basterds中血腥镜头出现的特别少,血浆的应用也少了很多,但是却令人毛骨悚然。
奥多中尉一出场便告诉他的八位士兵每位都欠他一百张纳粹的头皮,于是每当有倒霉的纳粹落到这群混蛋手里只有两个下场,一是被用残忍手段杀死然后剥去头皮,二是在头部为其留下永远不能抹去的纳粹印记。
话说剥头皮的过程已经“活灵活现”了最后昆汀还是不过瘾,依然把在脑门刻纳粹标志的过程生动的表现出来= =…真是个Basterds。
冗长的对白:话唠总是让人又爱又恨,这种人喜欢卖弄学识,喜欢把简单的事情以复杂不靠谱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时候他们很可爱制造笑点,有的时候就让人忍不住按快进。
这回事情发生在明显抢布拉德皮特风头的克里斯托弗•瓦尔兹身上,刚开始就听他唠唠叨叨没个玩,还让女主角家破人亡,最后还是他和皮特的长官碎碎念,最后被刻上永远不法抹去的纳粹标志,可见装逼没有好下场….复仇的主题:昆汀有复仇情结。
从落水狗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系列到死亡证据,复仇总是不变的主题,血总是在为报仇而流淌。
Inglourious Basterds则是替犹太人复仇,为二战中牺牲的所有人报仇,影片有一处引起争议的地方就是昆汀没有按正史处理希特勒的死,显然自杀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昆汀在电影中篡改了历史,让包括希特勒在内的所有纳粹高官死在电影院中,这当然可以让人接受,电影不就是用来YY的么…这里也就完成了昆汀对二战的所有幻想,完成了他心中关于二战的童话故事。
一部讲战争的电影,可是没有大的战争场面,却如此动人心弦,可能只有昆汀能做到如此。
昆汀是个标准的偏执狂,据说电影中所有主角的名字都有出处,向剧院老板的角色Shosanna Dreyfus就是出自两位二战时期德国的演员的名字。
布拉德皮特的表演是比较期待的,这几年皮特真是三好生,每年都能在全世界媒体的包围之中生活的有品质又能交出精彩的表演。
Inglourious Basterds是昆汀的第六部独立指导的电影,我想他在这次的指导中已经开始运用电影中的减法,这是很难得的,而且这次又开创了战争故事的新讲法。
每次出手都能让人欲罢不能,这可能就是昆汀的魔力。
昆汀·卡布奇诺老师这个很宅的小男人,以作弄豆瓣的娃儿们为人生一大乐趣。
每次昆老师的新作出来,影评人们就开始了引经据典的漫长旅程,唯有矮小柔弱的昆老师独自一人迎风玉立,笑而不语。
你们不是整天在那叨逼叨什么第九区,什么阿凡达吗?
听听哥讲的是什么,Georg Pabst的《White Hell of Pitz Palu》,没听说过吧?
你们不是整天喜欢写一些很愤青的影评吗?
给你们看看影评人在哥的电影里是怎么死的,笨死的!
你们不是喜欢说这个歪曲历史那个歪曲历史吗?
哥还偏偏就要恶搞历史了,来砍我啊?!
卡布奇诺老师的东西也就是如此了,要找到他的牛鼻点,必得在看其他大片看吐了之后。
我掐指一算,今年的影坛就出了这么几朵奇葩。
就说《红领巾智擒达菲鸡》吧(洋名叫Up),这部苦情片全力模仿《艺术人生》风格,让著名主持人猪军老师看得泪如雨下,当场跪求合体,豆瓣上评论排山倒海,我定睛一看,果然是有什么样的电影就有什么样的影评。
这边厢,朱军泪容宛在;那边厢,《知音》编辑部全员附体。
我们一起来欣赏下排名最前的那几个强悍标题:“最华丽的冒险是与你相守”“屋外流水落花,梦暖如昔”“你是我一生的冒险”“我只是难过不能陪你一起老”“回忆是一座囚牢,只有爱能赦免”“我记得天空倒映在你的眸间”……有人说看Up前五分钟就忍不住手贱要打五星了,我说我看到这些标题就要毫不犹豫地给你影评打上五星了。
马景涛大哥要是看到这些文章,一定会报以整整五分钟的哭嚎,其声不忍闻。
胡绳老师点评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时说:“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往往是一方面为自己心情上的复杂的矛盾而苦恼,另一方面,却又沾沾自喜,溺爱着自己的这种微妙而纤细的心理,以为凭这点,正足以傲视于一切市侩。
”和Pixar生活在一个时代的昆汀老师挺不容易的。
他不懂温柔,不会煽情,虽然玩电影玩得也好,可是在腐朽沉沦的资本主义社会,脱口秀、真人秀、网络视频、党派竞选的种种,已经像电影一样新奇好玩(我们天朝就更戏剧化了,今年自杀就是个蛮火的题材);更不用说那些新的玩家,用什么IMAX 3D、Project Natal等等昆老师也不懂的东西勾引新生代小宅男。
贾樟柯点评道:“整个社会已经那样戏剧化了,你怎么做电影呢?
好像没必要看电影了。
”话是这样说,可是导演的使命正是从戏剧化的表象中提炼出原原本本的东西,而技术有时候就是那浮云。
神机PS3号称可以模拟地球,却败在工业次品三红机和机能次品三坟机的手下。
技术的Sony太迷信技术,忽略了用户的实际体验。
Pixar和工业光魔在技术上也已经登峰造极,可是他们的电影未必比什么特效都没有的《十二怒汉》或者《公民凯恩》伟大。
曹禺老师点评道:“我们常说自己眼高手低,其实经常是眼不高,手才低的。
手高是要下苦工夫的,但是眼高是第一,这样才能写出好东西。
”(嗯还是回头讲这部电影吧,免得又“被日记”了。
)罗兰巴特讲:“在现代主义中不存在诗的人本主义。
”到了后现代了又如何?
每一部后现代主义的magnum opus,都是心血之作,也是狗血之作。
刚看完《无耻混蛋》的时候,我想梳理一条中心思想,想了半天,除了“美国人是SB(不仅SB还不讲信用,鄙视之)”和“十年生死两茫茫,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么两条,就再也想不起别的什么了。
看最后两位勇士在烈火中“就义”那段,我笑而不语,我心想昆老师你这搞的是《里见八犬传》么?
大哥你玩殉国你死了有何用啊?
是的,希特勒成筛子了,戈培尔成马蜂窝了,二战结束了,但这都是苏珊娜和她男人干的,和愚蠢的无耻混蛋老师们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我要是那两个家伙,我一定特纳闷,潜伏的兄弟们啥事没干就在酒馆里挂掉了,老大被德国国安请去“喝茶”了,女明星似乎被拉去潜规则了,荧幕上莫名其妙出来一个女人头,然后发大火了,这都哪跟哪啊?
幸好德国人民素质较低,没有在大火中让希特勒老师先走,不管他,弹幕全开,放地图炮杀光了再说,爽了就行了……罗素老师早在一百年前就点评道:“Patriotism is the willingness to kill and be killed for trivial reasons.”由此可见,昆汀老师低俗的时候,那是真的很黄很暴力,搞的东西比赵本还山寨,比孙红还雷人,比北野武还吴宇森,浪费的番茄酱,比Saw剧组还多。
但是昆老师稍一认真,马上就有一大堆傻逼文科生们赶来,复调、多角度、拼贴、圆形叙事、起承转合、德里达等等往影评里一阵乱贴,毕业论文里没用上的包袱全扔这儿来了。
这些华丽的辞藻,大部分在形容昆老师这部新作时依然好用。
虽然昆老师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取名叫什么狗,什么低俗,什么私生子,但是就像韩寒说王朔:“他说自己没文化,那是先把自己降到一楼,方便往楼上骂,关键是有些人不明白,真以为他没文化。
”昆老师言下之意,我就乐意这样低俗了,你才高雅呢,你全家都高雅!
贾樟柯点评文革时的中国文艺时说:“传奇加通俗,这是革命文艺的基本要素。
通俗是为了传递给最底层的人政治信息,传奇是为了没有日常生活,没有个人,只留一个大的寓言。
”卡布奇诺老师也是传奇加通俗,可是他的传奇属于个人的恶趣味,他的通俗是为了打破那些大大的寓言,留下一批那么荒唐,那么傻逼,却又符合某种审美精神的个体的群像,徘徊在现代启蒙理性之上作个永远的捣蛋鬼。
是的,进入了后现代的世界有太多无可奈何的事。
你可以凭高雅的旗帜干尽低俗的勾当,却只能借低俗的手段下载高雅的文化。
遮羞的无花果叶已经比裸体本身更淫秽,“历史纪录片”已经变得比歪曲历史的kuso片更低俗。
一不好色二不露点三不低俗的好电影,大概是属于史前时期的品位了,只有柳下惠老师才导演得出来。
记得《艺术人生》采访张学友那期,老张郁闷地反问朱军:什么叫德艺双馨?
我会告诉你们本片的精华全在日版预告片里么,PS法版制作精良花絮分量十足
我真不知道你们那些牛逼影迷哪看出来昆汀超越了?开始还装正经,后来本性暴露,真他妈无耻混蛋。
克里斯托弗表演的张力, 完全盖过了本片的主演
虽然很多人给它的评价很高,毕竟是昆汀啊,但我觉得太装腔作势了些。
因为昆汀的名字而看了这部电影,看片过程中很容易让人想起杀死比尔,但是这片子和杀死比尔根本没法比,完全没有感觉,给两颗星足矣。
平铺直叙扯犊子,缺了叙事手法昆汀的剧情简直没法看了
1.地板藏人,英语诛心2.百张头皮,著名雨果,指出位置3.交友被拒,击退百人,给我进车,后入奶油4.歪帽影评,脑门贴牌,口音奇怪,扫射全死,兽医取弹5.会说意语,脚放腿上,汉斯反水,影院大火.
那气氛烘托的太好了,果然如最后一句台词一般,这就是昆汀的大师级作品!配乐方面,昆汀还是那个昆汀,配乐,配乐太完美了!这是属于昆汀的作品!
剧情一般,没什么吸引力
牛逼 2018年8月9日看了第二遍,我发现看电影的乐趣在重看,特别是这些好电影!太好看了!电影,请讲个我欲罢不能的故事来看!它做到了。爱奇艺会员在线观看!
血腥的暴力美学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中得以酣畅淋漓的体现,这部以二战为背景的昆汀之作,简单凌厉的表现手法与复杂的暗杀悬疑合二为一,令人一直屏息于那有以黑色幽默为渲染,张力十足的剧情之中,不拘一格的疯狂,方有此独出机杼的二战传奇。
昆汀这一部真是炉火纯青,刀刀见血。对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两派相反的影像处理虽然不新鲜,但出来效果奇好。
剧情题材不是很有兴趣,但是主角是真的帅
3.5 除了表达“对电影的爱”以及将“对电影的爱”翻转成极致的套路颠覆之外,其实没啥特别的东西,这也就是六十年代戈达尔《男性女性》提出的问题:只有可口可乐,没有马克思。实际上塔伦迪诺所有的电影表达都是建立在“对电影的爱”之上的与套路对话,这套游戏终有一天玩腻,就只能退休。
靠~~~~西部片啊
天生的抵制片子,虽然也不至于打1星,但豆瓣没有0分让我选!
除了暴力和血腥,没别的。跟《低俗小说》不是一回事。
1.昆汀果然只是一个怪才,拍cult总有拍砸的时候2.抱着期望听故事然后感觉太TM无聊了,剧情真是侮辱观众智商3.割头皮真是败笔,真的有被恶心到。
其实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糊涂、糟粕、且垃圾的。(…………)个人口味问题吧,现在突然比较喜欢比较糊涂、糟粕、且垃圾的东西了。
无耻兼混蛋,美国佬意淫和法国人联手杀死德国N多高管,从而改写二战史。这片子估计只有犹太人和美国人看着才会高兴吧,要打进中国市场还是把德军换成小日本吧。第一章为了表现德军的残忍,而第四、第五章才表现了他们的残忍吧,杀死刚获新生儿的德国父亲和深情的男青年,横扫影院里所有的德国人(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