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很美好,男女主还是幸福得生活在了一起,但是我却希望这部电影停留在高考发榜那天,男主没有来到与女主约定好的地方,然后影片终。
我们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有暗恋过人,心里也都会幻想过对方也是喜欢自己的,但是在毕业后、在工作后,我们不一定会相见,相见了我们不一定会记得曾经那两颗砰砰跳动的心,或许我们已经成家立业,有了那个让你曾经的幻想变成现实的那个人,已经儿女成群,有了生活的重心和自己的责任。
书上说:“喜欢一个人,就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耿耿在班级名单里面看到了余淮,然后眼眸放光,发觉这个人的名字和自己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叫做“耿耿余淮”,就是这样,两个原本没有关系的人相遇在一起,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怀,也是因为这部电影,我立志想要买一部相机... 耿耿说:我要变成那颗长在树木最顶端的果子,吹一吹高处的风,然后静静地等着,等着那只猴子,蹦起来够我。
Part 01.最好的我们:最好的我们却没有在最好的时候相遇. 在你最好的学生时代,我们相遇在一起,你是班级里面的优秀生,而老师上课的公式我全部都听不懂;在我最好的工作时光,我们重新相遇在一起,你是被家庭负担压垮的小小少年,我成立了摄影工作室,蒸蒸日上;在我们最好的时代里面,我们错过了,你选择放过我,我选择在原地等待你。
我的镜头下是你打篮球的身影,我们镜头里面还是我们在一起拍照的情景,我的镜头里面还是相濡以沫的景象,我的镜头里面还是你与我相伴余生;高考前我在你的手臂上面画下了幸运符,高考后你把幸运符纹在了手臂上面,一个对号是对于我们青春的小小思念;相机里面是我们的笑颜还有对于未来的心愿,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好,我们勇往直前。
只有当初的余淮被现实生活困在原地,固守不前,但是你永远是我内心深处那个耀眼的余淮。
Part 02.深刻的感情,抵得过大学繁华迷眼和社会的复杂,经年之后,依旧喜欢. 我们深刻的感情,抵得过大学的繁华迷眼,抵得过生命之中的一切艰难;我们深刻的感情,抵得过最好的我们相隔的距离,也抵得过大学时光,抵得过来日方长;我们深刻的感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正是因为这深刻的情感,我们才永远向前,永远地走到一个全新的地方。
当我们坐在轮渡上面的时候,你靠在我的肩膀上,其实我们两个人,便已然经历了春华秋实夏蝉冬雪;当我们行走在高中校园里面的时候,你拉着我的书包袋子,镜头里面便装下了每一个你的笑颜;当我们行走在大街上面的时候,我锁着你的喉,你背着我,那便是我们最好的时光。
如果生命有记忆,那我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关于你。
Part 03.感谢你曾经来过,照亮过我的生活. 余淮,感谢你曾经来过,照亮过我的生活;余淮,感谢你曾经带着我一起做练习题,让我的成绩有所提升,才有了今天的耿耿;余淮,感谢你曾经来过,让我变得耀眼又纯净。
耿耿,感谢你曾在我孤独的高中时光中陪伴着孤僻的我;耿耿,感谢你曾在我的手臂上画下护身符;耿耿,感谢你曾经来过,照亮过我的生活。
生命真是如此美好,让后来的我们重新相遇在一起。
首先要说的是,剧版影版的余淮显而易见都是怂逼一个,这无可否认。
影版更像是讲了一段被现实捶打的爱情是如何凋零的故事,即使最后耿耿和余淮站在了一起,但余淮仿佛是被逼着跑到了晚秋高地,否则恋爱脑耿耿就会一直对他死缠烂打……总觉得味儿不对。
电影版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全班合唱梁静茹的《勇气》那里,钢琴前奏一出来,我的眼泪就已经在眼眶打转了,不知道当时我是代入了多少遗憾……另外要给电影比赞的一点是,回忆与现实的穿插搞得挺好,在有限的篇幅内最大程度地增加了电影的可看性,反正我看的时候是挺怅然若失的。
长大后再遇作为重头戏,是一定会拍的。
耿耿有点用力过猛,给人一种胡搅蛮缠、咄咄逼人不给余淮说话机会的感觉。
吻戏里也没把余淮那种一下子懵掉但又一狠心把耿耿推开的劲儿演出来。
前边的剧情都太过平淡,是任何一部青春电影都有的小打小闹,所以吻戏没拍好是真的很可惜啊,哎。
影版最我的观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著党和剧粉,他们深知剧情的经典梗和走向,对于电影的不满可想而知。
另外一种是对原著和剧没有任何了解的路人,他们对电影的跳跃剧情表示一头雾水,顺带可能还会踩颜值和演技。
所以,还是别比较了,比了也是白比。
不要跟其他青春电影比,也不要跟原著和电视剧比,电影版最好的我们就是电影版最好的我们,它有它自己的风格,会承载自己的故事。
看到最后,有条弹幕问“高中生懂这么多吗”,废话,他们当然不会懂这么多,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世界才很小,小到只有我和你。
..顺便再说一下,我之前跟现实世界另外一位然韵CP狗聊天时说到,希望有一天其他国家可以翻拍最我,朋友问为什么,tsy和lhr才是耿耿和余淮呀,换人我绝对接受无能!
但我希望《最好的我们》可以像《恶作剧之吻》那样,有更多元化的视角,有更丰富的情节,重塑出更多不一样的耿耿余淮。
但但是,剧版最我那味儿,肯定是再也不会有了。
因为剧中耿耿余淮,戏外耿耿于怀的,只有他们了。
故事大概就是想玩个谐音梗。
不知道玩谐音梗是要扣钱的么?
一个耿耿,一个余淮,从此以后对青春期的爱情耿耿于怀。
在安排,没毛病。
类似的青春片,没点病痛灾难什么的,编故事的人大概都不知道怎么编,导演可能也不知道怎么拍。
这男生女生之间的青春,最终总是会有一个人站出来莫名其妙的消失。
如果真的那么决绝,那就决定好一辈子不要见面啊。
可惜的是,心里还是有那么点小希望。
希望自己当年的悲壮被另一个人看见,然后感动得她(他)一塌糊涂。
然后,两个人欢欢喜喜的在一起。
拜托,好好说话不行吗?
这在树上刻名字的事儿,本身还有的浪漫被这么一糟践,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件有违公德的乱写乱画。
还是安利一首老歌吧。
周治平——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音乐:周治平-青梅竹马是谁和谁的心,刻在树上的痕迹。
是谁和谁的名,留在墙上未曾洗去。
是谁给谁的信,藏在深锁的抽屉。
是谁和谁的身影,留在泛黄的相片里。
或许,这才是青春应该有的样子。
看完橘生淮南的电影,看到还有最好的我们的电影,顺手打开了。
看完来标记的时候发现2019年我就看过额,一点子印象都没有了。
说说今天看完的感受吧,演技夸张不自然,剧情拉垮不喜欢,全程尬得脚趾疼。
唯一值得说道的就是汪苏泷老师的歌了。
只能说青春剧还是得拍电视剧,匆匆那年和最好的我们都是。
拍成电影总是不好处理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一点一滴水到渠成的感情。
只能说谭松韵和刘昊然封神了。
这部剧刚刚出预告片就很火了,就是个人比较喜欢校园片,看了宣传片就觉得这部剧肯定很好看,就很好奇就去看了,然后男女主的演技真的还挺好的,有青春里的那般模样,就,特别是一起唱合唱,还有就是怪咖下雨了在雨中唱歌,引起全校轰动,给心爱的女生送早餐,就觉得给心爱的女生送早餐是件很浪漫的事情,然后在校园,下雨的时候在雨中淋着雨给自己心爱的女生编歌曲,唱出来,就年少轻狂,很佩服这种勇气,怪咖就是做了一件很大大事情,就是做这种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怪咖真的蛮勇敢的,敢爱敢恨的那种,喜欢就表达出来,这是我佩服的,这部剧标题很好《最好的我们》让我看到了青春的样子,少年们穿着校服,炽热的青春,懵懂的暗恋,谁的青春不都有自己心中的那位少年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在青春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最难忘的最快乐,最遗憾的青春,
影版《最好的我们》整体气质抓马化了,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狗血气息青春影视剧已然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像“优爱腾”每个月都各自上新至少一部青春题材的网剧。
虽然爆款的比例低了许多,但青春影视剧丝毫没有降温的趋势,一方面是,“没有人永远青春,却永远有人正青春”,这一题材永远有追随者;另一方面,青春影视剧的制作门槛低、成本低、政策风险小、收益率高。
而如果是IP,那就更不容错过了。
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可以说是青春校园小说的超级IP。
“振华三部曲”是以振华中学为背景的三部小说,分别是《你好,旧时光》《最好的我们》《橘生淮南》,这三部小说分别已经改编成网剧。
其中剧版《最好的我们》于2016播出,由刘昊然、谭松韵饰演男女主角,该剧播出后大获成功,当时点击率超过20亿。
如果说赵薇《致青春》拉开了青春电影的帷幕,那么《最好的我们》则掀起了青春网剧的热潮,正是《最好的我们》的成功让资本注意到这一市场的广阔天地。
除了《最好的我们》,剧版《你好,旧时光》于2017年播出,由李兰迪、张新成主演,而剧版《暗恋橘生淮南》也将于6月10日播出。
“振华三部曲”分别改编成了网剧于6月6日起全国公映,由陈飞宇、何蓝逗主演的影版《最好的我们》,是“振华三部曲”首次搬上大银幕。
影版《最好的我们》会否复制剧版的成功?
影版《最好的我们》海报对于影版来说,原著和剧版的巨大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的是,剧版粉丝基础雄厚,影版在宣发上事半功倍;问题是,剧版实在太深入人心,刘昊然的余淮、谭松韵的耿耿受到书迷的一致好评,甚至有剧迷说,不是刘昊然、谭松韵在演耿耿余淮,而仿佛是八月长安看到他俩,才写出了这样的故事。
观众难免会对比,影版的压力可想而知。
剧版的耿耿余淮深入人心首先得搞明白,八月长安的小说原著有怎样的特征?
何以成为大IP?
客观地评价,如果以精英文学的标准衡量,那么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也是快餐文学;但假若与同题材的快餐文学相比,那么“振华三部曲”的写作则有质感多了,至少是那种清淡可口、色香味俱全的快餐。
八月长安出生于1987年,是2006年哈尔滨市的高考文学状元,她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本身文学功底就挺好的,85后的成长经历也让她小说中的细节叙述贴近80后、90后。
但“振华三部曲”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真实。
如今“真实”是一个用滥了的评价,任何青春影视剧播出时打出的宣传旗号里,一定会说反映了真实的青春云云。
但并不是说主人公穿着校服、听着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纠结于文理分班等,就代表这部剧真实了。
真实不仅仅是体现在服化道的细节和一些标志性的事件上,它更体现在叙事的肌理、人物的塑造上。
绝大多数人的高中生活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普通,绝大多数高中生,也是普通人。
因此,真实的奥秘,即“普通”。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抓马的风波,学生们就是教室-食堂-宿舍/家三点一线地来回奔波,为着每日的功课、每月的月考以及发下来的成绩单愁苦。
而一群普通的高中生,哪怕你智商再高,终究也就是一个还未步入社会的小屁孩,会紧张、会焦虑、会恐慌、会退缩,没有偶像剧里霸道总裁那一套一套的“英雄救美”。
八月长安很聪明,她抓住了校园生活和高中生“普通”这一特质。
当然一部小说要好看,肯定不能是流水账,八月长安在普通的基础上,赋予了小说足够的戏剧性和幽默感。
小说也会给读者带来言情小说小鹿乱撞的那种心动感,但这一心动是亲切的、熨帖的、似乎触手可及的,因为它是发生在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之间,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真实感。
以小说《最好的我们》为例。
单看梗概,它跟现在市面上扎堆的青春校园故事似乎没太大差别。
一方是学霸,一方是学渣,俩人是同桌,从相互看不顺眼到日久生情,文理分班各种纠结,学渣为了跟学霸考上同一所大学拼命学习,结果高考时学霸出了意外,或者学霸为了跟学渣同一所学校故意“失利”,两人就此分离……大部分故事,是按玛丽苏偶像剧或者甜宠剧的模式写的,男主角自带霸道总裁气质,如果他恰好是学霸,那么一定是雷打不动考第一,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从容淡定;而学校也好像是被《流星花园》里的英德学院“附体”了,三天两头就有各种抓马的大事发生。
总之,故事的核心是男女主角轰轰烈烈一波三折的恋爱,学习主要是作为一个叙事背景。
《最好的我们》不同,它虽然讲述的是耿耿余淮“耿耿于怀”的故事,但主线仍旧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校园生活;耿耿余淮相互喜欢,是学习之余喜欢,而不是喜欢之余学习。
小说也没有那种夸张甜腻的撒糖,哪怕俩人其实已经暗生情愫,但余淮对于耿耿依旧是“一小部分时间施以援手,大部分时间落井下石”。
学生嘛,主业总归是埋头苦学。
最为关键的是,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有弱点的男主角。
余淮虽然是学霸,但不是那种天才般的学神,稍不留神他的名次会往下掉,竞赛会落榜;余淮虽然自称“小爷”,看上去如此开朗、活泼、无所畏惧,可实际上他“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考不好了就会怀疑自我的少年”,他也会畏惧、会怀疑、会自卑、会逃避。
剧版《最好的我们》之所以赢得高口碑,根本在于它充分还原了小说中那一份真实与普通,还原了一个虽然闪闪发亮,但也有弱点的少年余淮。
影版若想保持原著的精髓,改编也得遵循这一个大方向。
刘昊然版余淮与原著非常贴近剧版《最好的我们》有24集,但影版只有110分钟,大概网剧3集的篇幅,这意味着影版必须大量删减。
该如何删减,是影版面对的最大的挑战。
如此短的篇幅里,既要拍出平淡真实的学习日常,又要充分反映耿耿余淮的情感累积,是蛮有难度的。
可惜啊,影版采取的编剧策略是最简单的那一种:删除小说中那些普通的、日常的部分,保留那些具有冲突性的情节,并予以放大。
编剧的出发点是为了保障戏剧性和可看性,只是整个故事的内核由此也转向玛丽苏偶像剧了,电影中耿耿余淮的主要任务好像是谈恋爱,到处都有宠溺的细节;两个人的情感进展神速,也有偶像剧里那种抓马型的起冲突的情节。
就比如小说中,余淮的妈妈家长会后请求老师不要让余淮与耿耿同桌,耿耿也没受太大伤害,事后还偷偷向林杨打听余淮与初中同桌的故事;到了电影中,这个冲突被放大,耿耿生气暴走,直接走进有人正在打球的篮球场,余淮则在一旁大喊。
影版“加”了一些情节,非常偶像剧也就是说,影版《最好的我们》整体气质抓马化了,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狗血气息。
何蓝逗版耿耿,与谭松韵版耿耿各有千秋,但陈飞宇版的余淮,就比刘昊然版余淮逊色不少。
陈飞宇也非常帅气,少年感也非常足,奈何大部分时候稍显僵硬,欠缺那么一点灵动;当然这也怪剧本,一开始没有表现出余淮的弱点,家庭变故后他突然的“堕落”也就显得欠缺说服力。
陈飞宇版余淮,少年气十足,只是演技稍稍生硬应该说明的是,从剧本改编角度看,影版《最好的我们》并不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上映后市场境遇也会不成功。
影版《最好的我们》的起承转合,跟之前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有点像,虽然一部是校园爱恋最终大团圆,一部以悲剧收场,但两部电影都特别适合现在以及曾经的高中女生边看边哭。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目标受众,与《最好的我们》是重叠的,前者虽然口碑惨淡但票房近10亿元,影版《最好的我们》口碑是没太大指望了,祝愿它票房好运吧。
——版权属于澎湃新闻——
看过原著小说,却没看过电视剧版,作为振华三部曲的其中一部,电影版《最好的我们》由于时长的限制,相比原著小说删减和改编了不少情节。
本片有着一般青春校园题材电影共有的特点,依然处处洋溢着高中时代青少年们的青春气息,每个人都充满活力。
但本片仍旧有和一般青春爱情题材电影共有的情节套路,比如牵手飞奔、偷偷送礼物等等,这些部分缺乏创新。
另外交代男女主突然分开的理由也很老套。
不过全片整体上充满着正能量,没有一点伤痛青春文学的样子,基本都是围绕鼓励学生们上进在展开叙事。
除此之外,片中的部分元素展示还是很怀旧的,能让一些80后观众看后有种梦回校园的感觉。
忘了标记了 今天在翻以前的一些东西, 起因是看抖音 刷到了一些故人“维维呀”拍的短剧,里面发现了plmm刘人语 想起来了之前很喜欢的一首歌 《唱起这首歌》。
于是又想起了小彭跟汪睿的《远行的烟火》很久没听到了。
2020年7/8月那个夏天 太美妙了 小红APP里一翻,已经下架了 然后又去网上找到原音源。
突然想看看还有哪些珍藏的宝藏歌曲被偷偷下架 又找到许飞的两首歌《那年初夏》《梨花又开放》好像是一首怀恋家乡母亲的歌曲。
然后在B站看视频 突然看到何蓝逗,哇! 脸是真的巴掌脸 好小哇 于是就想起19年跟陈飞宇的这部青春片。
关于剧情没有什么好说的 之所以当初会选择去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 就是觉得18/9岁的美好 是明事理之后再回不去的懵懂初识 关键是在那个时候 能有一部电影是真正符合电影年龄段的演员是一件很可贵的事情。
电影早就忘了好看还是不好看,但是其中有几个关于青春的镜头 恋恋不忘,这也算得上是这部电影留给这世界 或者说只是我为数不多的慰藉吧。
(仅限于今晚上,一个思绪万千的晚上)
最好的我们 (2019)5.1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章笛沙 / 陈飞宇 何蓝逗
我们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有暗恋过人,心里也都会幻想过对方也是喜欢自己的,但是在毕业后、在工作后,我们不一定会相见,相见了我们不一定会记得曾经那两颗砰砰跳动的心,或许我们已经成家立业,有了那个让你曾经的幻想变成现实的那个人,已经儿女成群,有了生活的重心和自己的责任。
但看这部电影并不亏,因为它不仅讲了耿耿和余淮的故事,还有高三五班的故事。
很巧,我高三也是五班的。
人们总说青春已逝,但我觉得奋斗的每一天都是青春,有颜色的青春,我们哭过笑过闹过吵过疯过。
回想过去,我们不会记得在宿舍里窝着玩手机的那一刻你手机里的画面是什么,但你会记得你为梦想奋斗过的某一个画面、体验过的某一种感觉、让你心跳加速的某一个人。
看完有种想重看《我的少女时代》的冲动,一团散沙,结构完全崩坏,不过导演也不在意这个,他觉得观众只会在意那种高甜的瞬间。
余淮那么骄傲,怎么可能去参加同学会。贝塔跟个二傻子一样,她是大姐大,不是二流子。而且整部戏的喘息声,太让人出戏了。
唉,我怎么了,连这个也会看哭。
就当是再温习了一遍自己的青春。
演员阵容还是蛮符合校园风的,故事很熟悉了,中规中矩的呈现,对于青春片我可能已经免疫了,内心丝毫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林笑問我怎麼去拍電影了…於是就找來看了⋯有幾個角度我自己都覺得我怎麼在跟陳飛宇搭戲…;武漢的渡輪確實很好坐,浪漫,喜歡渡輪,陳飛宇也🉑️
等到了这天!我终于能打分了!!!!飞鱼严重撞脸吴亦凡!还有!贝塔请原地爆炸,演得简直太浮夸了,我不能接受我的贝塔是这么浮夸的女孩子!!!PS.片尾的采访其实被整个影片更能感动到我
这个余淮简直就是油腻欠抽的典型,这个耿耿简直就是一个花痴少女的模版。看了半个小时看的一肚子气直接离场了,真是浪费了我50块钱。
看完之后有一个感受;陈飞宇的长相=吴亦凡+李易峰+陈凯歌?
喜欢,受不了重逢的片段,泪眼汪汪。
振华三部曲之一,耿耿余淮,还记得电视剧的时候朋友在放着,我听着,再到这里和同事一起来看,还算比较真实了,最后能够在一起,确实不易。
陈飞宇的颜我是真吃啊,可是演技真的是尬,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孩子不够灵,怎么看也不像学霸。他演我家小爷是帅过头了,论灵气还是我昊然弟弟。估计他从小到大一直被身边的女孩子倒追吧,怎么可能默默喜欢谁。何蓝逗在我印象里很灵啊,一定是让陈飞宇带呆了。最大笑点是汪苏泷。
一星都嫌多
学生时代的何蓝逗其实挺好的,但是7年后真的有点别扭,陈飞宇依旧是老毛病,他的团队好像刻意让他模仿吴签(是不是配音了?感觉听着声音也像)。最要命的是,有成功的剧版珠玉在前,电影版就必然要被对比,显然陈飞宇的稚嫩演技和刘昊然差距不是一个级别。电影唯一的亮点大概是汪苏泷在雨中的唱歌吧。单纯从故事来说,就是讲学生时代的情感,没有太多狗血的内容,已经难能可贵。
最好的你和最好的我之间隔着最遥远的距离是青春。希望借这部电影表白的小王可以在大学最后一年实现他的东京爱情故事。
一开始以为是校园玛丽苏,看到最后还是挺有趣的,刨掉剧情上的硬伤别的还是挺能看的。感觉编剧对于工科真是满满的恶意,土木工程就是去工地的,考了工学院还没毕业就去打工了,就差让男主去工地搬砖了
上次《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你们哭了,这次你们又哭了......你们的眼泪都这么廉价吗?
陈是帅啊,上学的时候有这种男生坐同桌天天撩你谁扛得住啊我的妈…请注意仅限上学的时候。学生时代那种我配不上你我再喜欢你都要默默离开你这种脑回路是真的难懂。哈哈哈标签选项里竟然有一个是「问号」。整部片最好看就最后花絮,那个没亲到的嘴巴闭眼偷笑甜到狂笑。
青春期女生的刻画让人内心一暖,一首《勇气》唱的充满勇气。网剧版那么好,电影版整体平平无奇,让人一丝心动的部分,也是青春片用惯了的套路。这些还可以原谅,只是…把《不能说的秘密》《何以笙箫默》里的经典动作桥段都直接拿来用,是不是有点不厚道?
长大了好喜欢看校园的电影,没想过自己已经长到了小时候以为很大很大的年龄,有些事情有点乱糟糟,但好像又有盼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