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一个朋友,曾经陪着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朋友,当时我们都没有爱的人,可是我们都为了这部电影沉默了很久。
表面上看起来女主角十分的歇斯底里,总是找事,男主角也没闲着,一不小心的就把闹得不可开交。
可是,从头到尾,这个女主角所要表达得不过就是三个字“我爱你”,她吵来吵去想要得到的也就是听到男主角告诉她“我爱你”。
可能跟女主角的成长历程有关系,她的性格里夹杂了很多的不安感,她对于自己得到的东西都有很不确定的感觉,所以她要去证明。
于是她就拼命的表达出自己的占有欲,但是自尊心很强的她又不能表现得过于明显,在感情的纠葛上,一开始她就是一个弱者,一个需要别人爱,而且积极渴求着别人爱的女人。
可惜,男主角并不明白这一点,他大概不知道这个女人在面对他是内心有多么的不安,其实他只要表露出那么一点点在乎,这个女人就会得意起来。
可惜,他不知道。
我的那个朋友看完电影的时候哭得满脸泪花,她说她从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没有安全感的爱,和极力争取爱的勇气。
但是,可能是表达方式不够好,最后弄的两败俱伤。
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一定要以彼此伤害的方式表达感情呢?
如果,你正处在热恋中,如果,你可能即将由一个爱人,如果,你也是一个渴望爱的人,如果,你希望懂得怎样去爱别人,我建议,看看这个片子,有的时候,也许我们不是爱错,而是表达错了爱---
关了灯,不要说话,看投影机慢慢旋转,把所有的情绪都投映在对面斑驳的墙上。
当画面的脸开始变得模糊,他们的故事和我们的纠缠在一起,不分彼此。
“我是你从小到大一直都想要的那个人吗?
” “你说呢?
” “我不知道,知道还问你吗。
” “那我呢?
我是你从小到大一直想要的那个人吗?
” “当然拉,要不我还跟你好啊。
” “那我也是。
” “也是什么?
我要你说出来。
” “你是我从小到大一直都想要的那个人。
”然后画面跳开,我们对望一下。
“这女人作得跟你一样。
”黑暗中你捏下我的脸蛋。
“什么点儿办什么事……等你房子有了,车有了,人变了。
”说得好!
有贼心没贼胆,等有了贼胆,贼没了,呵!
画面里笼罩在温暖黄色灯光下的小饭馆,餐桌对面准备结婚的一对,他笑笑,有点尴尬的祝他们幸福,我特意注意了她的脸,笑得幸福塌实。
可是,五分钟之后,她的男人便死在了无水的泳池里。
生死桥上看风景,他人的幸与不幸就在弹指一挥间。
对于失去未婚夫的她没有任何交代,直接跳进了另一个故事。
他带了一个朋友找她,一个女孩想做人流。
她是护士。
然后,在另一张明亮的餐桌前,她说“今后你有这样事也可以找我”。
他楞了一下,问:“能吃辣吗?
”故事跳跃得太快了,在他的二手车里,她到了目的地却迟迟不动身,他也没有做声,黑暗中谁也看不清谁的脸,但是他们都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并且充满期待。
然后,自然就发生了该发生的,没有意外,他们接吻,然后她想到死去的恋人,感到了不妥,逃开,以哭泣结束。
哭可以是一段感情的开始,也可以是另一段的结束,我想这里应该是她为过去划的一个句点。
其实无可忏悔,但似乎哭过之后,才可以放心的走开。
后来的故事,太琐碎了,尤其是他们的争吵,让人开始心烦了,但是,多写实啊,让我都害怕了,我把视线投向别处。
这时我想到了卧室里掉了墙皮的那堵墙,露出里面一块小小的灰色水泥。
那是一次争吵,我随手抓过茶杯险得砸到你,然后墙上便留下了那个伤疤。
没有感情,就没有绝望,因为爱所以绝望,才是最彻底的绝望。
你握我的手,开始有点冷。
镜头中他搬了行李,扔进他的二手车,她追出来,扑到车窗上,他绝尘而去。
她站在那里,心里绞痛的,我能体会。
每次争吵之后,你摔门而去,我偷偷躲到窗后看你的背影,直到消失。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你轻声说一句乖,多一秒钟,我就会投降,彻底软化在你怀里,可惜你没有,我们都有太倔强的灵魂。
走出办事处,解脱了,空气是清冽的,却令人振奋不起来。
他笑笑说我开车送你。
她说不用,我自己可以走回去。
他说有东西还在那儿,去拿一下。
(他很小心的躲过家这个词)。
她一时有点尴尬,说那好吧。
进了门,身份的变化,令他们突然见外起来,在几乎没有平静画面的房间,他们和气得让人无所适从。
忙乎着倒茶的她,是想多留他一会吧,于是茶喝完了,她又拿出了酒,一时间却找不出话来了,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太多的记忆涌出来,淹没了语言。
他搓了搓手说,该走了,书。。。。
她递过来整理好的一摞书,他转身。
她在身后轻声要求,再抱我一次。
还是喜欢王朔小说里,对这段的描写 我走到门口,又转回来,郑重地向她建议:“我做你最好的朋友好么?
” “不要!
”她正色道。
“我不要你做我的朋友!
” “那就算了。
”我穿好大衣,挟起要带走的一摞书,刚要开门,她在后面叫我:“等等。
” 我转过身,她严肃地走上前,轻声说:“再抱我一次。
” 那摞书噼哩叭啦接二连三地掉在地上。
我搂住她的头,下巴贴在她毛茸茸的头发上,眼泪就一滴滴流下来了。
书散落了一地。
她的拒绝是对的,好朋友?
恐怕这个单薄的称呼负担不起沉重的爱恨交织。
把自己埋在回忆里,哭成了泪人,早分不清戏里戏外。
故事不只发生在电影里。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与不同的人,我们只是互蹈覆辙。
这是一部根据《过把瘾就死》改编的,以前已看过电视剧版的,一个不安分的女性的故事,一个不再愿意表达的男性的故事,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影片比较淡化时代背景,没有太多的人物背景介绍,只是单纯的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也许,这样就更有代表性吧。
抽象出来,是发生在许多个家庭中的相同的故事。
故事的出场很令人意外,徐和前男友以及佟去游泳,她的前男友先去跳水,在夜晚,可是泳池没有水,前男友摔死了。
以后,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佟遇到了徐,接着,他们相爱了,他们结婚了。
仿佛一切都很巧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对于徐,她是一个渴望婚姻的人,也即渴望安全感的人。
她对前男友的爱是真实的,全部的,对佟的爱也一样,因此,与其说是一生都在等的那个人,不如说是一生都在等的那一类人。
她对爱是完全的付出,关心对方的生活以及思想,因此她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人,一直与会给佟窒息的感觉。
她的家庭背景是:父亲一直坐牢,因为父亲把母亲杀死了,影片并没有太多的叙述原因,但能够想象这对徐的影响。
首先,是缺少父母的关爱,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陪伴,这会使她产生分离恐惧,也许是强迫遗存症。
由于早期的爱的丧失,会恐惧现实中历史的重现。
因此她时时刻刻想知道佟爱不爱她,时时刻刻害怕失去。
也许小时候她曾经试图改善父母的情况,但是失败了,于是对自己的控制能力非常的怀疑。
其次,父亲的行为会让她产生自卑感,觉得会让别人产生轻视的态度,因此,她更加害怕佟因此而离开她。
这些是外在的影响。
就徐本身来讲,她敏感,多疑,有时候会歇斯底里,有些失控,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的后果。
或者也可以说她爱的非常的投入,因此,一切相对于爱来说都变得微乎其微,比如别人的看法。
或者,是否可以说徐是一个有攻击性的人呢?
在其他人面前,碍于面子压抑了,可是在佟面前,因为他是她最亲近,最信赖的人,她希望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因此会时常的哭泣,吵闹,她也知道自己没有道理,但是佟是她唯一的情绪的出口。
也许佟成了她的“父亲”的替身,因为早年的失去,使得她有太多的压抑的情绪需要释放。
关于佟,并没有太多的背景介绍。
但是从最开始王说他们要结婚时他的反应来看,他是内敛的,不善表达的。
于是徐面对他常常会觉得无法释放。
在他看来,徐的很多需要都是太夸张的,他不想去迎合,或者说他不习惯去迎合。
他是爱徐的,但不一定用语言表达出来。
看着他的眼神、说话的口气,很象广大的男性,希望维持男性的地位,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有时候给人感觉是过于理性的,以至于面对毫无道理的徐的愤怒时觉得莫名其妙,最终觉得无法忍受。
也许他自己内心就没有足够的成熟,不能够包容徐的任性与撒娇,不能够承担徐所需要的“父亲”的替身。
他爱着,同时又感到疲倦了,经不起折腾了。
于是他想逃脱了,他受不了没有自我空间,是一个相对来讲自我边界很强的人。
两个人在一起,便是不断的吵架。
佟把徐的行为看成是令人厌烦的,却不是知道徐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爱意,来引起他的重视,来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关系变得更紧密。
吵架的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就是“独占”。
她希望佟完完全全的只属于自己,不希望被别的女的、或者佟的男性朋友、或者是佟的工作分享。
她希望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她自己身上,自己是他心中最最重要的公主。
于是,她总是想紧紧地掬住佟,她爱他。
或者也许这是一种她爱她自己的表现。
小时候没有人关爱她,她只有她自己,现在,她的爱可以有一个外在的承载了,于是,她拼命的爱佟,而其实,是通过爱佟来爱自己,于是爱的窒息,爱得没有边界,爱得让人无法承受。
最终,徐是一个爱情的殉道士,如果不能得到,生命对她并没有了太大的意义。
在恍惚的车灯中,她骑车逆行着。
爱的失去又一次上演,她会以为又是自己的能力太小。
或者也可以说她不能忍受失去了另一个自我的痛苦。
但幸运的是她被佟发现了,她们拥吻着的时候她才能感受到爱,感受到重视,感受到安全。
结局是她有了她的孩子,于是佟会回到她的身边,新的母亲的角色也许会使她变得成熟。
其实也可以说徐有些“做”,不安于平静,总是希望一些举动来引起注意。
看的很感动,有几次落泪了,看着她吵架、负气离家、哭泣、骑着车子穿梭……很多个画面,于是也许,这就是一种投射……
那年过年,我们一年一次的团聚,我们看了这部电影,他象找到了知己一样,深切的看着里面的佟大为,象找到了一面镜子,指给我看里面的老徐.我们什么都没说,他只反复的说一句话,"天那,怎么一模一样."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还有更多的事情.也许多年后,我们会拍自己的故事……
徐静蕾对王学兵和佟大为重复着同样的话:你爱我吗?
佟大为的回答与王学兵一模一样:你说呢?
这或许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差别:女人在承诺中寻找到依靠和安慰,即使那承诺仅仅是口头的;男人却觉得口头表达无所谓真假,实际行动才能说明问题。
所以,男人认为,性最能表达爱,女人却觉得甜言蜜语是真实的。
多年前看的电视剧《过把瘾》至今记在心头,不光捧红了当时名气不大的江珊与“小腕”王志文,也让众多观众重新认识到一个问题:爱,究竟是什么?
两个人在一起,应该怎么爱?
那时的一些细节,如今在电影中还存在,当然,书里就是这么写的:比如,捆绑、刀架脖子,这是高潮,全剧的“结儿”,充分展示杜梅(杜桔)的疯狂一面。
如果早年间有“野蛮女友”这个词,那么江珊无愧此称号。
电影里的王毅,就是佟大为演的这个角色,是个败笔。
不怪他,他还小,可是导演张元不小了,挺大个“腕儿”,怎么也走了眼?
你说一小屁孩,能把方言(王毅)这个人物演好吗?
人家王志文那时多大?
现在佟大为多大?
一个多小时之内,将婚姻家庭里面的各种鸡毛蒜皮汇集一炉,以便形成一次次吵架的理由,挺不容易的。
两个人吵起架来真是不顾形象,就是觉得语言有些贫乏,来回总是那么几句。
鉴于电影的缘故,电视剧中的副线——刘蓓的介入还有史可和李成儒的恋情彻底被抛弃,当然,电视剧还有《永失我爱》的情节。
所以更显出吵架的重要性。
你爱我吗?
我是你从小到大一直想要的那个人吗?
这样的问题,估计每个男人都会被问到,估计都会感到头疼。
你说爱吧,接下来肯定是“你爱我什么呢?
你为什么爱我呢?
”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你说不爱吧,接下来不用我说……你不回答吧,也不行,那叫“冷淡”,对人家不关心,难呀!!
这样好不好——男的反过来问女的:你爱我吗?
你到底爱我哪一点?
然后将答案用做参考。
其实,爱情这东西,实在让人难以琢磨,冷了不行,缺少激情;热了也不行,缺少自由;时不长的冷一下热一下,早晚成“打摆子”,容易生病!
所以,早有人说:距离产生美。
这是经典。
喜欢的国产电影不多,国产大片尤其不值得推荐。
虽是大片,名导制作,手笔阔绰,却毫不深刻,回味很少。
举着打进好莱坞的旗号的期望,大量铺陈绚烂绮丽的壮观画面,苍白虚弱,像被掏空的水果,不知所云。
浪费掉的除了昂贵的金钱与时间外,还有心里切切的期望。
反倒是一些小成本的电影,细处着墨,从从容容地展现导演眼中的人性,社会,风情,很动人,一如我喜欢的生活中细腻的美和动容,幽默,甚至忧伤。
比如《疯狂的石头》,比如《无穷动》,比如《三峡好人》,比如《光荣的愤怒》……,都有着很强的时代感,地域性,是城市和生活的电影,光这一点,是无论多么经典的外国片子都不能代替的。
说说这部《我爱你》。
个人认为不是一部特别好看的电影,导演的把握很好,演员演得生动,看着也会有思考,说不明白是哪里,总觉得短了些。
也许,表达爱情和婚姻的艺术品,无论怎样卖力,也会有意犹未尽的未完成。
命题太大,好表达,但说不清。
一个挺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恋爱——结婚——失去激情的婚后生活,吵吵闹闹——吵吵闹闹——吵吵闹闹——离婚——简单的珍惜。
两个年轻气盛的人,除了开头和结尾的那么一点温情外,整部电影都是他们瞪着眼直着脖子地吵个没完,乒乒乓乓地砸东西。
导演特地处理了一段大约五分钟的静音片断,淡淡的音乐流淌出来,长镜头慢移,指手划脚,横鼻竖眼,无可奈何,天昏地暗。
这是第二次看。
几年前偶然在家里的电视里看到它的片断,徐静蕾和佟大为直着脖子跳着脚吵架的样子看得我直笑,然后很快就翻过去了。
这次看得也是断断续续,只是心里安静一些,安静地看他们乒乒乓乓地吵架,倒更像是看我的故事。
昏黄的北京天空,狭窄阴暗的楼道,不开灯的小屋,镜头慢慢移过去,全是处理得都是灰暗得近乎黑的色调,只在结尾才出现绿色,和阳光下的秋千。
“你爱我吗?
我是不是你最爱的那个人?
……”女人越追问,男人越不耐。
说婚姻是围城的真是天才,望不到另一边,永远觉得另一边的风景更好,男人婚前想结婚,婚后要自由,而女人则越来越多地想要把他捆得更紧些。
他们没有共同的表达爱的方式,或者,也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有没有爱。
在婚姻里,爱似乎变成了一件累人的东西,不去想,或许可以好好过日子,越使劲儿想,越负累。
写到这儿,仿佛主题变成去评论婚姻与爱了。
说回电影。
我倒是觉得徐静蕾演得真不错,把个小女人的任性,痴情,脆弱,无奈表达得挺出彩,更重要的是,那样温柔娴静的模样,竟能淋漓尽致地去宣泄那种无可奈何的歇斯底里,女人终究是女人,骨子里都是相同的,我想我能读懂,她说:你以为我想这样三天两头地吵啊。
可男人不懂。
男人不懂女人话外的无奈与迫切。
佟大为也适合这类,自我,同样任性,硬邦邦,小孩子气十足的大男人的角色,像《玉观音》里的杨瑞,可惜,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安心,安心也是经过多少磨难才会如此温柔包容好脾气,才会无欲无求,宁静淡泊,凡事以他为中心。
呵呵,扯远了。
尘世夫妻,也许更多的是像小桔与王毅,相恋,到相互伤害,明明也相爱,却执着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坚硬任性,互不妥协。
正如张爱玲说的,生活是件华美的袍,上面布满虱子。
都是些细细碎碎的琐事磨去激情,小磕小碰搞得疲惫,这点来看,电影永远比电视剧有更平淡却更真切的悲哀,更贴近生活。
影片的最后,两人终于离婚了。
坐在一起喝酒,倒像亲密的朋友一般融洽,谦和努力地检讨着自己的错,拥抱,然后离开。
那个离别的拥抱熟悉得叫我动容,几乎流泪。
只是我不知道,他们如果重新回到婚姻,还会这样吗?
我不知道,他们不知道,导演也不知道。
http://hi.baidu.com/beautifulkapok
当男人在游泳池得到女人怀孕的消息,他静静地沉入池底,终于在分手后他有时间好好想一想了。
爱情本来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用接吻的嘴吵架?
你爱我吗?
爱。
你爱我吗?
不知道。
(不耐烦)。
你爱我吗?
不爱了。
(拖长音)。
“你爱我吗?
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
”女人在追问着男人的答案,男人闭上眼睛深呼吸,给出肯定的答案。
这一刹那,以为爱情就是圆满的。
可是,生活是实际的,不是每天座谈莎士比亚,你侬我侬就可以,我们需要面对彼此尖锐的性格冲突。
爱情就慢慢被生活推到身后躲进阴影。
看着这对爱人们互相指责羞辱对方时,那句“我爱你”显得那么可笑,女人的问话开始变为:你爱过我吗?
爱情的现在时她已经不肯定了,只能问候过去。
“我爱你”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出这三个字时,一定会带着真情实感吧。
看着电影里那个男人被女人的菜刀架在脖子上屈辱地说出这三个字时,我仿佛听到爱情的摔裂声就响在了那个男人的心间。
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重要。
很多人说:至少爱过就好。
可是如果有选择,谁不愿意让平淡的生活滋生出更多爱的温情延续到未来的若干年,多希望在某个爬满皱纹的那天,醒来时候面对的还是当初那个黑发成华发的你。
可是很少人有这样的幸运。
我们只能安慰自己:爱过就好。
片尾女人骑着自行车一个人穿行在夜晚的高速公路上,她眼神空洞旁若无人,这时的男人开着车经过那条繁华马路,当女人的身影从车窗前一闪而过时,男人终于读懂了自己的内心——当初以为不能忍受的生活细节其实才是带来回忆温情的。
这些真实相处过的日子才胜过一切。
我喜欢电影里偶尔闪现的一些流光碎影。
就如同徐静蕾用她那素面朝天略显憔悴的容颜对着男人说:“难道你就不能对我好一点吗?
”你爱我吗?
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
如果是,为什么只在背对时候才旁若无人哭出声来呢?
你说:总是对爱人苛刻,对朋友宽容。
然后又似自言自语地说:如果反过来,那估计就好了。
不只我一个人有过一样的经历,很可能勾起更多人无限伤感回忆。
从小说到电影的电影,剧情都不会太差。
吵了闹了,歇斯底里,还是因为那句我爱你。
故事典型化了杜小桔这个角色,这个女人残忍毒辣的性格与其神经兮兮的气质,虚掩着藏在争吵里的细腻和浪漫,野蛮的家庭生活直到让人万分厌恶,招架不住。
可以说,杜小桔堕入了占有欲的泥潭,被浪漫主义冲昏了头脑。
但王毅也没闲着,看似一不小心闹得不可开交,实则不断地淡化自己应有的责任和承诺。
我爱你,吵来吵去都是小桔在爱。
他只是在维护,维护一个空中楼阁似的和谐环境。
很多男人都在维护,或者说忍受,又很容易在商场维护不了忍受不住。
这是个谜,解开了爱的密码,也就可以相濡以沫白头到老了吧。
男人喜欢完成,女人喜欢过程。
男人试图营造着安逸环境,以便释放自己的情感。
而女人需要的是持续地情感互动。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我的?
”杜小桔准确地判断,但是她并不愿意相信;最终王毅依然在维护,片刻的宁静也让他舒适:准备释放久违的爱情。
2003年,张元导演还在嚼着王爷爷朔的遗产,搅拌出一部《我不爱你》2006年,张元导演还在啃着王爷爷朔的遗产,捣鼓出一部《看上去不美》。
半老徐静蕾,造作糟蹋了《过把瘾》中的杜梅,根本不对小说原著的味道,没必要拍电影,有连续剧的珠玉在前。
只不过导演有改编的自由和权利,所以对不对小说味道也是萝卜青菜。
但是看了不爽就歪了脖子朝地上啜两口,也是lz和各位的自由和权利。
正如吃了饭还是会饿,可是这顿饭并不是白吃;吃了第三个烧饼才会感觉饱,可是前两个也不是白吃。
《我爱你》权且当作勇于尝试的张导演又一次test。
恰好cetv(中国教育电视台,非华娱电视)重播,4月15日播出最后两集:【22:00 国视剧场 8集电视剧:过把隐7 22:57 国视剧场 8集电视剧:过把隐8】。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今晚收看。
可能时过境迁,2003的电影拍不出80年代末90年初的感觉了,当时人物的发型、言行举止跟小说才是一对,王志文、江珊、刘蓓、史可哪个不是角,都靠谱而不会离谱。
刘欢荡气回肠高歌的主题曲《糊涂的爱》,方言(王志文)、杜梅(江珊)犀利的嘴皮子,王志文开的标致505旅行车,他和江珊写在教室改装成的家中满黑板五颜六色的粉笔字“爱”。。
反观电影,人物都使出吃奶的劲头去耍贫来劲,但是佟大为没有刀子嘴表情木讷,徐半老静蕾在糟蹋杜梅的同时也被糟蹋了,突兀的吃干醋满地打滚式的哭闹发脾气,使人疑心编剧们是否安排这位提前20年过更年期,她哭了笑了哭怎么让人起鸡皮疙瘩怎么来,还是去做导演这一比较有前途的行当吧,幸好这娇是撒在2003年,不然如今还不一边看着徐博客一边反胃。
当杜小桔和王毅还在家里因为鸡毛蒜皮不知为何的原因喋喋不休地吵架干架扔东西砸物件的时候,我问,“徐静蕾和佟大为到底是怎么背的台词啊?
”回答,“吵到这份儿上,应该是随便说的吧,谁还知道他们到底在吵什么。
”情侣们从最初的论理到最后的歇斯底里只有一句话之隔,一不小心赌气的话点燃了火药桶,那崩出来的是玻璃渣子还是小李飞刀,就由不得别人了。
其实吵架吵着吵着,人是很容易就忘了自己到底为什么吵了。
女生吧,很容易吵到一半,就不是在纠结事情的黑白是非了,而是在不断等啊琢磨啊,“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刚开始的时候你对我的好都去哪儿了?
以前你怎么不这么说话?
是不是时间长了没新鲜感了你就不爱我不疼我了就要这么欺负我了?
”不搞性别歧视,男的也会纠结在负面情绪中,两个人很有可能因为面子问题最后直接掰了。
越是互相了解的人,吵起架来杀伤力越大,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翻起来一波又一波的,直叫人反胃,还占着了解对方的优势逮着对方的痛处猛戳戳戳。
一不小心,得,戳出心理阴影了吧。
女生吵架到底需不需要哄?
我是觉得“哄”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暂时把人哄开心了可问题一旦出现还是会重蹈覆辙。
还不如平心静气地好好聊聊。
这个能不能做到?
我觉得能,起码我就在努力,自认为做的还行吧,反正我绝对不会扔东西砸物件,毕竟那是姑娘我自己掏钱买的。
而且两个人起码还要有一些基本的道德,比如最最基本的,别得理不饶人。
如果因得理而斤斤计较损起人来乐此不疲,那就俩字——犯贱。
吵到最后,张元把俩人的声音给抹了,放上了清清淡淡的音乐。
世界顿时变得那个清净啊……不吵架,挺好,平平淡淡过点小日子,就行了。
亲爱的,咱可不折腾哈。
没过瘾就死了
+
爱情是一门课,我们都在不断地学习。徐静蕾扮演的小桔真是挺多中国女孩的代表,不懂事也不精明,很幼稚很不独立。来到国外,越来越喜欢这边女孩和男朋友的相处方式,即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多了份朋友没有的默契。佟大为将角色表现的很到位,不能说不爱,只是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便不那么珍惜吧。
王朔的小说太好,不容易拍差!
非常难看的电影,两口子吵架吵得一点没水平
他说 多看看这片儿就绝不会想和我吵架
某些人就是喜欢不起来
剪得各种接不上,yy得不知所云
你今天杜梅了么```
拍成電影看著煩透了。演員那時青澀,徐靜蕾吊著嗓子,假得要命。小說我最喜歡結尾,但是這裡的結尾我看得不耐煩。值得一提的,也就王菲那首歌和王朔的原版劇本吧。
过不够的瘾啊
结了婚爱情有没有"是"一回事吗?
没江珊王志文的过把瘾就死好,但同样惹起了我的恐婚症。
还是电视剧好看
鸡毛蒜皮的生活,爱情最终也如此吗?
这片儿看得我快累死了。。。我觉得徐静蕾特别适合这种角色
故事假,演得更假。
《过把瘾就死》原著的第一句是这样写的:杜梅就像一件兵器,一柄关羽老爷手中的那种极为华丽锋利无比的大刀。所以她的爱情里永远带着伤害,她要劈,她要砍,她要剁,她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她要听心里话,她要一再确认对方是真的,因为她觉得什么都是假的。男女之间最可怕的一件事,莫过于爱而不信。所以我希望你把我剩下的方便面汤都喝了,我希望你能接受我一遍又一遍问你爱不爱我,我希望你去做一件旁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我才能确信你是爱我的。可是王毅对爱的理解是一锤子买卖,爱就应该是过把瘾就死,只要两个人过够了爱情的瘾,爱就已经死了,就应该尘归尘土归土,谁也别提了。就像王菲歌在片尾曲里唱的那样:散散落,那些抓也抓不住的才是真的。痴男怨女们不断追问对方的时候,热烈的爱就变成了苍白的浮冰,渐渐融化,渐渐消失,无影无踪。
俩神经病之间的爱情故事
不合适就趁早甭!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