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达了,我们也赚钱了,我们同步也要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更加关心和陪伴我们的下一代,更加关爱我们的父母,更加爱护社会,以慈悲的胸怀面对身边的一切。
我想这也是提升国人的“素养”之一吧!
感谢《花儿与歌声》的创作团队[握手]一部非常感人的影片[强]教育下一代的好影片[强][强]忆苦思甜的优秀作品[强][强][强]…………让我们全员动起来,让社会充满更多的“爱”[玫瑰]
《花儿与歌声》是一部以儿童为主题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
描写了乡村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故事,让读者一步步走进那些远离父母的乡村孩子的心田。
据说还是中国首部儿童音乐电影。。。
剧情简单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尤其适合老年人及儿童观影。
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小事,引领着我们一步步走进乡村孩子的心田。
在他们心灵的田野上,有淡雅芬芳的茉莉,有傲雪凌霜的腊梅,有优雅高贵的丁香,也有清新淡雅的蔷薇……这些花儿亦如少年一般,在雨露中汲取力量,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我坚信着,也期待着——在歌声与欢笑中生长的花儿,芬芳四溢;在爱与呵护中长大的孩子,心中肯定满是希望与美好。
被《花儿与歌声》感动到了,这部讲述留守儿童和支教老师生活的电影,一点一滴都是来源自真实的生活,孩子们的生活不仅仅是艰苦,还有各种纷争和不理解,当然还是来自于老师们的帮助和关怀。
总之,留守儿童的生活就是五味杂陈。
据粗略统计,全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多达千万,虽然这个数字在不断减少,但是留守儿童已经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花儿与歌声》中的小村落,一个村子的青壮年几乎都出门打动,一所小学里的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带着他们生活,只能说解决个温饱问题,学习、心理、生理健康,根本谈不上。
《花儿与歌声》没有一味地展现留守儿童的艰苦生活,只会卖惨是不会博得多少同情的。
影片其实是展现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以及乡村支教老师高虹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帮助,让孩子们喜欢音乐,并且通过美妙的歌声来改变命运。
这部电影展现的社会问题有很多,比如,留守儿童的心理苦闷,他们非常喜欢见到父母,但是在电影中,很多孩子没有手机,只能通过高虹老师的手机挨个和父母视频。
结果,老师的手机丢了,孩子们就迁怒于最后一个使用手机的范大强,使得范大强一怒之下离家出走。
还有片中也展现了部分家庭中重男轻女的现象,让上小学的女儿做饭,吃饭的时候女儿只能自己搬一张小板凳在门口吃,女儿都不能上饭桌,处处让小女儿感到郁闷。
《花儿与歌声》这部电影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支教老师高虹有学识、又见识,关键还懂得利用网络来传播音乐。
范大强的妹妹范心明是个盲人,但是她的嗓子异常出色,唱出个歌声像是百灵鸟一样,高虹把范心明的歌声放到网上,还帮助范心明找到了治疗眼睛的办法。
可以说,这部电影非常现实,也非常梦幻,像是诗歌一般,整体风格非常优美。
留守儿童绝大部分的生活可能都不好,最大的苦闷在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的成长不仅仅是需要三餐温饱,更需要家人切实的关爱。
这部电影就是在告诉观众,亲情最大的意义就陪伴,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们,生活真的非常艰苦,这不仅仅是需要物质来解决,而是能让孩子们看到爸爸妈妈。
据新闻报道,现在每年的留守儿童正在不断减少,全社会都在重视这个问题,让孩子们在父母身边成长,就是最大的呵护。
如果孩子们一时无法和父母们生活在一起,那就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关怀。
希望多一些像是高虹这样的老师,他们的善行让这些儿童能够快乐茁壮的成长,有了他们这些和蔼可亲的老师,才能看见花儿与听见歌声。
崔汀/文
城市大片钢筋森林里日日华灯与喧嚣不断,而,而原本祥和安宁的乡村却越发变得寂静甚至呈现出一片“死寂”之状。
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维持家计,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安守自家田园,这就是当下许多乡村里存在着的最真实现状。
5月31日上映的《花儿与歌声》将故事的主角锁定在了一群性格各异又同样天真可爱的留守儿童上。
和其他孩子一样,他们每天的日常也是早起上学,下课嬉戏,生活实际的烦恼不多,只是少了父母的陪伴,日复一日的生活总显得有点孤单。
被同学诬陷偷手机的范大强一气之下跑出了村庄,没想到反而因祸得福找到了自己的亲妹妹范心明,两兄妹就这样高高兴兴一起坐客车回到了家。
心明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她虽然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但却不能用它看到世界。
哥哥大强并不因此难过,而是一回家就贴心地给心明准备了一根细长光滑的马杆,让这根马杆作心明的“眼睛”。
“这是水桶,这是篱笆,这是咱家的灶台……”大强牵着心明的手在自家的小天地里跑来跑去,马杆叮铛作响敲动家里的每一样东西,奏响一曲暖意融融的亲情乐章。
大强送心明一起上学,同学们当然没过多久就知道了这个小秘密,像对待一只小猴子一样好奇而小心地打探着心明。
是恶意吗,这么说倒也不至于,从来没见过盲人的孩子,心里的疑惑恨不得一股脑儿全部从心明那里找到答案。
心明没办法像同学一样念书写字,她自己也觉得无助又委屈,好在老天爷给心明开了一扇窗,那就是给了她一副纯净明亮的好嗓子。
在支教老师的指导下,领唱心明和其他小朋友的歌唱表演视频被发布到网络上,迅速获得了大量的好评与关注。
好消息不久传来:因为心明年仅六岁,所以只要及时治疗,她的眼睛其实是完全有可能通过手术治愈的,手术费用大约是一万块钱左右。
“一万块,一万块钱不算很多吧!
”听闻消息的支教老师很快地雀跃起来,又一下子沉默了。
跟盲人奶奶相依为命的大强心明,去哪里找这一万块钱?
大强左思右想,犹豫半天卖掉了自己心爱的两只小羊,但也只凑到了一千块钱。
一万块,一万块钱,和这个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数字相比,自己的万般努力显得如此渺小。
大强可以想出各种法子哄心明开心,可以保证妹妹不受欺负,但一想到这凑不齐的一万块钱,小男子汉就被难为得掉眼泪。
这种绝望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它是贫穷。
好在学校同学和热心人的善意很快就汇聚成了一片爱心的河流,和着孩子们悠扬纯净的歌声,让心明重见光明。
和物质上的贫穷相比,父母关怀与亲情的缺席显然更容易给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电影《花儿与歌声》想要向家长传达的就是这一点。
迫切希望给孩子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当然也是出于爱,但也一定不要忘记孩子也有一颗敏感的心,他们比你想象中更加需要陪伴与关怀。
带孩子看最好不过,让他们看看留守儿童的生活,让他们明白自己有多幸福。
今天自己看的好几次想流下泪水,泪水一直在眼睛里面转动,只是没有流下来。
看了这部电影,也回想起自己的小时候,虽然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却也过得很辛苦,每年都担心入不了学。
因为每年都是别人开学三天,我在家哭三天,才能有学费去报名......
大概在十年前,我辞去工作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全国旅行。
当时的我正处在严重的焦虑之中,眼前的未来一片模糊,我不知道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又或者,这人生是不是压根儿就没给我留下什么选择。
在南京秦淮河畔的一间咖啡馆里,我和朋友姚澜聊了一个下午的天儿,他是一个电台DJ、前摇滚乐手,和一个女孩儿的父亲。
他的长发和神情里还依稀流露摇滚舞台上的凶悍,但聊到女儿的时候却是满眼温柔,他说他觉得,把自己的家人和孩子照顾好,就是最摇滚的事儿。
在看电影《花儿与歌声》的时候,我又想起了段句话。
影片讲述了负气出走寻找父亲的大强偶遇小盲女心明,将她认作妹妹并带回家乡,陪伴她走进校园,在支教老师高虹的帮助下,妹妹发挥音乐天赋,最终迎来人生新希望的暖心故事。
全片几乎没有一个父亲出现,一群“事实孤儿”撑起了整部电影。
影片并无意指责“留守儿童”这个社会问题中“父亲”角色的失职,实际上影片中多次表现大强的父亲在广州打工的不易,以及他对孩子的思念。
这世上大概很少有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就像民谣歌手川子在歌曲中描写的情感:“宝贝,来到这世界的时候,你知道爸爸有多高兴吗?
那天我们请了很多的朋友,还给你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然而,这首歌的名字叫《郑钱花》,谐音“挣钱花”,我们都知道父母这份责任意味着什么——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
“挣钱花”成为无数父母留下孩子、踏上征途的唯一目的,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症结。
这个症结,是成年人的症结,但我们似乎很少关心这些“事实孤儿”心中的症结。
与以往反映此类题材的作品不同,《花儿与歌声》几乎完全是从儿童视角来解构留守儿童问题,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影片的氛围并没有预想中那么低沉——大强为妹妹打架、用泥巴刻字做印章教妹妹写字,孩子的世界里,大部分喜悦和苦恼其实跟贫富关系并不大。
当然不能就此断言在物质生活和精神陪伴之间的选择题已经有了答案,影片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毕竟当妹妹的眼睛有了救治希望的时候,大强还是被一万块的手术费难住了。
《花儿与歌声》或许只是为我们增加了一种思考的视角——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一双明亮的眼睛?
两只可以用来陪伴和抚慰的小羊?
上少林寺学会武功不被人欺负?
还是一个父母陪伴,生活清苦的家庭?
《花儿与歌声》试图从孩子的角度与观众建立一次沟通。
与以往的成年人视角的“关爱”不同,《花儿与歌声》用孩子的苦乐与歌声对家长进行了一次反向的“陪伴”,大概我们每个为人父母的观众,都可以从中摸索到一些物质与陪伴之间的平衡吧。
川子的歌里还写道:“你的爸爸也想做个男子汉呐,给你们母女俩一个温暖的家,可是我的宝贝你知道吗,现在的钱有多么难挣啊。
”可能是我们都老了,觉得自由地活着太容易了,不负责任就行了,而扛起一个家庭的责任,并且没有疏于情感上的陪伴,才真正配得上一句赞扬——我X,你丫太摇滚了。
提起留守儿童,大家并不陌生,是当下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并不少。
在央视的“走基层”节目里,就有大量报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们从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缺乏父母的关爱,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以留守儿童为原型的影片《花儿与歌声》,即将登陆全国影院,影片将镜头对准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透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音乐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将留守儿童的故事和心声,毫无保留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花儿与歌声》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大强为找爸爸而离家出走,跑到了陌生的大城市,偶然间救下了失明的小女孩心明,女孩的身世与大强从小分开的妹妹十分相似,大强带着心明回到家,俩人一起学习和生活,得知心明的眼睛有救后,大强想方设法筹钱帮助心明恢复光明,而看似不多的1万元治疗费,对这个入不敷出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巨款,令大强和心明左右为难……
片中的主人公大强和心明,说来都是留守儿童的代表。
大强的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次面,好不容易回趟家,又因为工作的原因将归期延后,父子俩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而心明的情况要更为复杂的多,被亲生母亲遗弃,遇到了好心的大强,跟随大强回到了山村,和大强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每天和同学一起上下学,年纪不大的她却心有千千结,内心深处仍旧是伤痕累累,无奈的生母、狠心的继父,都成为她生命中挥之不去的痛。
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也不发达,生活在山村里的孩子,不光消息闭塞,娱乐活动也是凤毛麟角。
音乐,就成为舒缓孩子烦躁情绪的特有生活方式。
清脆的独唱,熟练的合唱,稚气未脱的嗓音,悠扬婉转的歌声,汇集成一首留守儿童交响曲。
优美的曲调,不光飞出了学校,飞到了森林和田野,更是飞到了电视机前,飞到了电视观众的身边,不光传达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更由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影片用写实的故事和大量的情节,展示了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
家中的老人,身体每况愈下,孩子们不得不辍学回家干农活;为了能跟远在他乡的父母视频通话,老师的手机竟不翼而飞,找不到踪影;尽管父亲给了不少零用钱,但孩子一个人在家仍旧感到孤单和害怕。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也是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也盼望着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年一次的见面和零用钱上的慷慨奖励,对他们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
笔者作为家长,也有自己的孩子。
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在平常不过的事。
而在电影里,对于大强和他的同学来说,却成为一种奢望,孤独的心绪、寂寞的眼神、落寞的神情,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们。
影片也是在告诉我们的家长朋友,挣钱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更重要,千万别为了挣钱,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钱什么时候都能挣。
当下的影院里,大片似乎成了观众看电影的首选,枪战、悬疑、动作、科幻、古装,大银幕上充斥着不同风格的爆米花似的影片。
而一些能够直面社会问题的作品,一些题材鲜见又直抵人心的故事,却往往乏人问津,甚至有沦为炮灰的危险。
《花儿与歌声》,作为一部小成本影片,直面留守儿童的喜与悲,大胆的将这一社会现象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带给观众,对观众内心的冲击,是其他影片都不能达到的。
对外出打工的家长和留守在家的孩子而言,《花儿与歌声》不早不晚来得正是时候。
30年没有看电影了,回到电影院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此片描写了大别山区留守儿童的生活故事,观后第一感觉是非常真诚、气息纯朴,没有故弄玄虚的情节。
细想起来,寓意十分深刻,每个主角都有一个故事。
校长,在此山区教育几十年,曾经的女朋友分手离开,到此还是孤身一人,以校为家。
支教老师高虹,新一代的老师,用爱心鼓励每个留守儿童上学,用音乐淘冶学生情操,积极向上,十分难得。
主角儿童心明,先天失明,父母离异跟随母亲,她妈怕被继父打死,让她穿上新衣服后将她丢掉,逼一个6岁的失眠儿童自谋生路。
巧合的是被她亲哥领回家。
后来,高老师联系医院,全家、全村、全校,乃至全社会筹款为她复明,十分感人,回想起仍然热泪盈眶。
文/赤叶青枫最近两个月,有几部以儿童为主题的院线电影颇值得关注。
外语片当属《何以为家》、《云端之上》等,国语片则以5月31日上映的《花儿与歌声》首当其冲。
作为中国首部儿童音乐电影,《花儿与歌声》中《小池》等多首插曲中的童声仿若天籁,且首首动听,甚是养耳,不过看得出来,导演王蕾等幕后主创明显并不满足于只是拍一部单纯的音乐题材的儿童电影。
换而言之,音乐是片中的一大亮点不假,但让音乐如此打动人心,主要还是因为影片的故事本身足够动人。
本片讲述了一个有关乡村留守儿童的现实主义故事。
因不满被人诬陷偷老师手机,留守儿童大强(刘晨毅饰)愤然离家出走,在郑州偶遇被母亲遗弃的小盲女心明(魏歆惠饰),他毅然将其认做妹妹,并带她回到家乡,一同上学。
后来在支教老师高虹(赵倪僮饰)的帮助下,心明过人的音乐天赋被逐渐开发,最终迎来了人生新希望。
客观而言,城市中的白领及以上阶层中的大多数人对于乡村留守儿童的印象是比较模糊、刻板及片面化的,而《花儿与歌声》则试图打破这种印象,向大家呈现一个清晰、生动及较为全面的乡村留守儿童的世界。
所以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不仅能“不出所料”地看到这些乡村留守儿童困苦的物质生活,简陋的学习环境,还能“出乎意料”地看到他们细微曲折的心理变化及精神成长。
譬如“手机门”事件,大强之所以会愤然离家出走,一方面固然是任性的少年心性,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因为常年缺少父母陪伴而致使心理变得过于敏感和冲动?
而真正偷拿了手机的那个人,他的动机并非是贪图财物,具体原因暂不剧透,但确实也与乡村留守儿童利用智能手机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络有关,只是真相远比想象中更令人唏嘘。
再譬如范梅和马兰花这两个女同学,同样是留守儿童,亦同样各有不足为外人道的悲伤故事,否则不会一个终日对着夹在书本中50元现金闷闷不乐,一个长时间处于失语状态让人一度误以为她是哑巴。
至于留守儿童阵营的新成员小盲女心明,她之前之所以被母亲遗弃,虽然主要是因为她的眼睛问题,但追本溯源,又何尝不是其亲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来聚少离多感情失和,二来也没能很好地照顾她才导致的多年后这场惊险的遗弃风波呢?
要不是她运气好,邂逅了大强和井盖这两个好心的小男孩,她之后的命运将不堪设想!
而她被大强带回家后,面对奶奶要为她做新衣的举动,她怯怯生生、不喜反悲的异常敏感的状态也是非典型留守儿童的典型表现。
所以,以上这些乡村留守儿童真真令人心疼!
他们年纪尚小,却已过早地尝尽了与亲人生离甚至死别的人间之苦,他们幼小的身体以及稚嫩的心灵所承担与背负的生活之重远超常人想象。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花儿与歌声》一片虽然展现了乡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一系列相关困境与问题,但整体基调并不苦大仇深,相反泪中含笑,温情脉脉,即便生活再不如意,这些孩子们也“给点阳光就灿烂”,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因此“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成了此片主题的最佳注脚。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愿每一位在外辛劳奔波的父母都能尽量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孩子;愿这个世上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少,团圆家庭越来越多!
文/木易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都选择跻身于大城市的拼搏奋斗中,而与此同时因为条件限制,难免会出现老人与小孩子相依为命的现象,少有影视作品去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故事,而电影《花儿与歌声》正是聚焦孩子的视角,用浪漫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暖心的故事。
《花儿与歌声》是由蕾子导演执导,一群孩子们作为主角的电影。
影片全程克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镜头调度赋予电影更单纯更为浪漫的意境。
同学间无邪的天真,师生间动容的感人,美好误会的兄妹情以及父母与子女间久而别离的亲情等等,这些情感的表露质朴而简约,尤为触动人心。
小男主大强自幼父母离婚,又因父亲常年在外漂泊打工,与患有眼疾的奶奶相伴相依。
往往大众对单亲孩子的认知总会觉得没有完整的家庭,得不到该有的爱,孩子的心理成长一定会受到影响,在我们生活中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最容易走向极端,或是倾向暴力、孤僻,又或是有着本不属于他的成熟,两个极端都叫人心酸。
而大强则属于后者,五年级的他本该好好享受自己的贪玩童年,却被生活逼迫撑起了一个家的希望。
尤其对“妹妹”心明,与亲生妹妹同样的名字同样的年纪又相同的先天眼疾,让大强瞬间就认定了这个被抛弃的小女孩就是他妹妹,呼之欲出的就是他身为哥哥的责任,将无微不至的爱给了心明。
于现实这可能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但转身背后却是充满希望的温暖,正如电影《小偷家族》中所说,谁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家人。
在这些孩子中不只有大强是如此遭遇,他们多数为留守儿童,与父母亲相见可能是一年一次,甚至是三年一次,他们也许调皮也许平静稳重,但每次一个人回到家中,总会默然伤感变得孤僻,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他们需要的并不多,比起奢侈的礼物,足够多的零花钱,我想时常见到爸爸妈妈便足矣,反过来站在父母的角度,可以看到孩子茁壮成长的足迹,何尝又不是一种最简单不过的小幸福呢。
当然电影中最为让人触动的是小心明,即使老天爷的不公让她先天失明,但她却像太阳一般给着观众无限温暖和希望。
“大地是黑色的,太阳也是黑色的,唯有看到哥哥(大强)才是有颜色的”,兄妹二人的对话之间,几句简单的言语却表明出了心明的内心世界,岂止是眼睛上的失明,被抛弃的孩子更是接近了死亡距离。
心明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太多的失意,但她并没因此而绝望,而是选择去拥抱被误会的幸福并紧紧抓牢。
光是小女孩扬起笑容的嘴角就足以治愈观众的心灵,更别说她天籁般的声音唱响整个村落,如一缕阳光从银幕中照耀出来,温暖现场每一个观众。
《花儿与歌声》真心一部温暖的电影。
呼吁家长朋友们,工作再忙再累也不要忘了留下时间陪伴家中孩子,珍惜最简单的小幸福时光!
很感动,很少看到如此高质量的国产片了,值得所有人去观赏!!!
非常值得关注的一部电影!好
用最接地气的故事,呼唤出了最真挚的情感。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让我们重新忖量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好。看着片中那些孩子们的可爱笑脸,我们却抑制不住地流下眼泪,感叹生活艰辛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什么是爱的教育。
看了花儿与歌声,想到童年的自己,影片让人感觉真实,意义深刻,坚强的心明,我情不知尽掉下了眼泪,一家人的情不是用金钱卖到的,特出中国传统美德,好感动、太精彩!!!👍👍👍🌹🌹🌹
真实感人的电影 希望大家都去看看
真心不错,《花儿与歌声》不煽情也不贩卖苦难,影片将现实的冷酷和艰难摆在所有人眼前,看着你去努力想办法解决,这才是它的真实态度,鼓励那些坚持和努力的人,即使留守,但也永不言弃,上一代人因为努力生活而分离,他们这一代人,则努力,为了不再因为生活而分离。
摔泥烧字这孩子是个小天才。
孩子观影后,深受感染,很感动哭了
孩子的成长,需要引起社会,家庭的重视,立意很高!
影片清新淡雅,纯朴自然,情节感人!
非常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
非常感人 是为数不多的留守儿童题材
此片非常感人,值得家长和孩子们看。己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沉思,留在脑海的是留守儿童期待父母归来的眼神,是社会群众对心明的帮助,是哥哥,心明,奶奶之间的亲情。 这部电影全影以留守儿童的为主,从哥哥找到妹妹为起点,然后通过村民,伙伴,社会的捐款,使心明眼睛得以治疗,最后孩子们站上舞台,唱出心之歌。这些孩子都很出色,眼神戏,哭戏等各方面都很到位。剧情不拖沓,有情节起伏,让人不自觉身临其境。 这部电影也让我知道了农村的穷苦,也感受到了家家户户的无奈,身边的长辈看着这部影片都不禁说道:“穷苦地方的农村真的就是这样。”也让我知道了现在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且行且珍惜!!!
这样的儿童电影太有意义了,太感动😹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
190509新校区观影初剪版,受众不明确,内容更像是边城式的,浓浓的善意,脱离现实
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很适合带着孩子一起去观影
对儿童非常有启发的影片
非常好的片子,带小朋友去看了,很感人,适合带小朋友去看看
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很启蒙的一部电影。欢迎大家前去电影院收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