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理解为一部还不错的生态女性主义作品,对父权讽刺意味十足,母系传承✓女女互助、联结✓自然主义✓,但是出于导演性别的局限性,结尾的安排太差了,导致整个立意降了一个台阶。
女主成长性很好,从满身毒素的父权女,经过痛苦游离的过渡期,一步步蜕变成勇敢的wolf walker。
父亲的形象很经典,服从权威的父系软脚男,大男子主义,不懂得尊重倾听理解,一味“我这是为了你好”,因懦弱而对暴戾的护国者绝对臣服,但是没有做到完全祛魅,比如现实中父亲大多数没有他对女儿有这么深的感情(虽然建立在不尊重不理解自以为是的基础上)。
护国者是父系的代表,他暴戾、昏庸,只懂毁灭与震慑,但是他最后是被父亲击败的,我觉得这一点安排的不好,又把关键情节交给了男人。
狼女米巴是纯粹的母系女,是自然之女,她的野性特别吸引人,眼角下的三个点很有特点,米巴和萝宾的感情线特别好,真挚自然,把女性友谊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被人类激怒,跳在城墙上咆哮:“我是wolf walker,我会带着狼群回来复仇。
”看得我眼泪哗哗直流,太戳泪点了。
最大的败笔是结尾!
1.打败护国者的是父亲。
强调了他的个人悔改与弥补,拉好感拉的很生硬。
在我理解里完成这件事的应该是女主或米巴,这个男的最后临门一脚成了最大英雌是什么意思?
故事线过于虎头蛇尾了,一看导演果然是男人,真爱给男的脸上贴金。
2.父亲和狼母怎么有情感互动了??
重组家庭??
我人都傻了你搞什么!
And非常疑惑,护国者都死了,为什么还要另觅出路,狼群一退再退,能退到哪里去呢?
再次向父系工业主义退让妥协了。
是什么让《狼行者》获得诸多奖项,成为2020年最佳动画电影之一?
是什么让它看起来如此特别?
是什么赋予它魅力值得细细回味?
不吹不黑,一开始其实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它,简单的剧情和缓慢的节奏让我那跳跃的大脑不断发出声音提醒我“这看起来就只是一部普通幼稚的动画片啊!
”。
直到影片进入中段,个性十足的画面配合优美的爱尔兰风格音乐包裹着耐人寻味的故事主题慢慢将我吸引进去,我意识到它可能并不止是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故事故事发生在被森林环绕的爱尔兰小城镇中,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罗宾的英国女孩,她跟随身为猎人的父亲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
为了实现城镇的顺利扩张,城镇护国公命令罗宾的父亲全力捕杀森林中的野狼。
罗宾想要成为像父亲一样优秀的猎人,但父亲却阻止她跟着自己一起进入森林,只准她呆在城里服从规矩干着女佣的枯燥工作。
天性好强的罗宾在城里不甘忍受同龄小伙伴的排挤和欺负,偷偷潜入森林。
不巧狼群出现,情急之下罗宾射出一箭却不料射中了自己的猫头鹰梅林...(功夫)因为这件事她认识了森林中的狼行者——梅芙。
梅芙用神秘的力量治愈了危在旦夕的梅林,并告诉了罗宾关于狼行者的所有秘密。
罗宾自己也因被梅芙不小心咬了一口变成了一个狼行者,不过她们二人非常乐观...
在学会狼一般酷炫的观察和思考后,罗宾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对狼的认知就像汉斯上校说的那样...
她决定帮助狼群但固执的父亲一再打断她讲出真相,只责怪她没有服从规矩去往森林,完全不听她的解释在不断被压制和束缚的命令下,罗宾鼓起勇气选择带着狼群反抗肆虐的人类,他的行为感染了自己的父亲...emm...从心灵和肉体两方面...最终,父亲击败邪恶的护国公,罗宾协助梅芙救回狼母亲,4个狼行者组成一个大家庭,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故事并不复杂甚至有点俗套,那,这个动画好在哪?
历史首先是他的历史和传说部分,凯尔特神话是广泛流传于欧洲的古典神话,在欧洲与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并列。
凯尔特神话的故事很多,因为是口述相传所以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也有不少,现在的凯尔特神话故事以爱尔兰的传说最为著名。
《狼行者》就取材于凯尔特民间传说,其故事发生在17世纪中叶,当时英格兰正在尝试征服爱尔兰土地。
电影故事中的护国公与历史上真实的“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不谋而合。
作为参与征服爱尔兰的英国著名指挥官,他在执政期间对暴力和独裁有着特别的迷恋,导致后人对他一生的评价充满争议。
在1650年克伦威尔帅兵攻占基尔肯尼城,取得了爱尔兰征服战争的巨大成果。
尔后他一路披荆斩棘,直至1652年攻陷西部重镇戈尔韦,实现全面掌控爱尔兰。
本片故事就发生在基尔肯尼城。
在护国公占领统治小镇期间,他试图以上帝的名义,带领从英格兰跟随过来的普通人在新的殖民地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在此期间,他丝毫未在意过当地本来的传统和生活,利用宗教神明作为压迫和统治的武器,为了追求所谓的强大不惜牺牲人性和自然,把生命仅仅当作维护统治的工具。
影片通过表现人与狼之间的冲突,体现出400年前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斗争。
更具体来说,是“为了私利的侵略”和“为了自然的守护”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
说到这里不得不让我想到经典科幻电影《阿凡达》以及经典长篇小说《狼图腾》。
二者在关于侵略、斗争、以及对大自然守护等议题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技术影片另一处吸引我眼球的,是他独具一格的手绘风格,我很好奇它是如何做到的?
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我发现在传统意义上,动画往往是2D手绘动画或者3D电脑生成动画。
为了使得画面既有3D的景深透视感受,又有手绘的风格化艺术美感,许多动画选择介于二者之间,或称为2.5D动画。
导演汤姆·摩尔和罗斯·斯图尔特负责为这部电影创造了独特的狼视角场景,在这些场景中,观众通过主角罗宾变成狼的眼睛观察周围发生的变化。
本可依靠数字技术制作出完全3D的电影,他们依靠9名动画师在数千张纸上手工绘制了画面中的每一帧,并用石墨来模仿17世纪的艺术表现
影片中有两个主要场景,城镇和森林,都有着独特的狼视觉风格。
特别是森林中,具有生命力的笔触和流畅的水彩是人工手绘与数字动画的巧妙结合,动画师先画了一张简单的森林手绘,然后使用深度图和Photoshop帮助创造更生动的视觉感,但为了让观众真的感觉自己在狼的身体中,体验以第一视角看到奔跑跳跃时眼前晃动的景象,他们利用工具建造了整个3D场景,通过反复调整摄像机运动以及叠加手绘的线条最终呈现出生动细腻且风格鲜明的视觉景象。
这种工作量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是996加班...主题与电影故事题材和主题不谋而合的,是同样荣获多个大奖,于我国200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狼图腾》。
和电影结局截然相反的是,小说故事最后人们用现代化武器大面积杀狼,将村里的狼群驱赶到边境外,进而大片地开垦草原土地。
几年之后,草原上鼠害横行,大片的草原沙化。
故事的尾声,来自蒙古草原的沙尘暴已经遮天蔽日地肆虐北京,浮尘甚至飘过大海,在日本和韩国的天空游荡。
小说与电影围绕着相同的大主题——贪婪的人类为自己的利益破坏大自然时,失去的不仅是草原不仅是狼,真正失去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机会,同时还失去了象征着独立、勇敢、真诚、自由的意志与精神。
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探讨,我很喜欢影片中梅芙这个角色,她的天真自然以及充满活力的生命力不知是多少观众内心中隐藏着的野孩子。
隐藏得久了,有时也都忘了自己曾经也是那个喜欢瞪着清澈大眼对天上地下水里海里充满好奇的小孩,曾经也是那个有着用不完的力气吼着跑着跳着穿梭在任何可以容下自己身子的楼道或人群中的少年。
而梅芙这个角色,引出影片中我认为最有趣的冲突设计——服从与自由。
不得不说,导演在这个缤纷的童话故事中安排了一场巧妙的俄罗斯套娃。
主角罗宾开始是个崇尚自由的小女孩,而害怕女儿受到伤害的父亲为了保护她,强制让她服从自己的安排,把她扔到最稳妥但毫无活力的重复工作中;为了所谓的安稳,有多少家庭不得不忽略小孩本身的天赋和渴望,选择以“过来人的失败经验”磨灭掉小孩心中的热情,让他们本充满色彩的双眼只能看到重复无趣的黑白。
我不是说父母就应该无脑支持小孩做的一切,但至少可以好好坐在灯光下,耐心聆听小孩内心所想,发倔他心中真正的渴望,不擅自高傲地评判或打断,以更广阔的视角点亮他尚未发现的明灯为他指路,维护好他内心中本就容易熄灭的脆弱火焰。
不能忽视的一个重点,是之所以很难做以上这些,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自己内心中对希望的火焰已然熄灭,自己也深陷无助和绝望之下。
就如加入枯燥重复工作的罗宾,她被父亲的话语击败,选择以安稳的方式生活在无趣的工作里。
所以当梅芙决定拯救自己的母亲时,罗宾为了保护梅芙的安全,就如父亲为了保护自己一样,宁愿选择压制甚至暴力的方式使对方服从自己的安排。
当深陷无望和恐惧的沼泽,却使用爱的名义拉扯他人,其结果不是爱,而是黑暗的迫害。
还好罗宾还不够“成熟”,当她为了善良挡在只服从命令的父亲面前,父亲终于承认了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害怕,他害怕自己的女儿受到伤害,害怕她被关进牢笼。
选择一辈子活在这样的害怕和恐惧中,无非就是选择一辈子被关在和绝望相伴的牢笼里。
实际上,掌握大权的护国公同样深陷恐惧困扰下,他害怕人民反叛,害怕他们不认同他的权威,他选择用驯服的方式彰显他心中神明的力量,他向人们展示他驯服的野狼以证明他可以驯服一切,他向大自然展示他的武力和军队,以证明他可以多么的强大
我无法直言定断护国公就是纯粹的坏人,就像我无法断言处在恐惧中做了错事的父亲和罗宾是坏人一样,他们基于恐惧,下意识表现出与其他立场冲突的行动,但却出自内心中认定的正确观念。
剧作大师罗伯特麦基曾说,人类的行动只能是驱善从是,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相信或推断出的善恶是非标准来行动而已。
总结如何真诚对待自己,追逐真正的自由,不仅沉迷于肉体的感官知觉还要纵情于灵魂深处的内在体验是值得一生探索的寻宝之旅。
身处不得不妥协的生活中不是放弃去寻找生命之光的借口,故事赐予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机会:去体验我们自己生活以外的生活,置身于千姿百态的世界和时代,去追求、去抗争、去感受我们生存状态的各种不同可能不用再妄自菲薄限制了自己的潜力,像梅芙一般睁开纯真和好奇的双眼,用身心感受生活的分秒,去发现每一天、每一件事你所喜欢的是什么,什么会让你感觉刻骨铭心,什么值得你欣赏愿我们都可以用思想打开所有限制的牢笼奔跑在宽广的绿地感受最自然的阳光和呼吸在这壮阔的蓝色星球上体验最特别的自由的自己。
前半段我还感慨,哇这部的人物性格更丰满更立体了耶,比凯尔经的秘密要精彩。
结果巅峰即结束,后面人设人均崩坏大暴走,后面半小时像是为了水时长而拉了坨()。
和凯尔经的脱俗虔诚的剧情对比,这次的剧情戾气很重,对此编剧承担绝对主要责任。
明明剧情中金毛和狼女经历的每一次困境都是可以通过沟通合作来解决问题的,非要单打独斗。
不知道吧?
其实女孩子也是会互相合作的,这真是一个冷知识呢。
如果真是单打独斗打不过我都接受了,当你是战力设定吧。
可这个走向明显是为了表达编剧那点自以为很特别、实际上根本不值一提的自我主张而强行拖长,前面打不过的人只要一开窍就无敌了,耶稣看了都说这主你来当吧。
既然狼女的潜行能力是不用化狼身都能进城的水平,但凡金毛把这件事告诉她两个人一起策划,不说百分百,但成功率总比刚学会化狼的金毛去solo强吧?
后面被围剿,人家前线狼群打到一半,后方狼女为了救狼妈就直接把全部狼群撤走了,虽说救母心切但编剧你是不是太自私了呢我请问?
角色是小孩子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
不知道前线打不过后方也要跟着一起遭殃吗?
再一次不懂得利用狼女和狼群的能力去和金毛合作来解围。
如果编剧懂得话,那么我只能说你是为了水时长故意的。
这代表着人物性格和剧情合理性都能够为你那不值一提的思想主旨而让步,而且我看完了也不知道你个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赤裸裸的情绪宣泄,很强烈,但是不好意思,无人在意。
昨天特别挑了下雨的时间看了《狼行者》,果然看了一个超级VIP的单人专场,爽。
风格独特,手绘画风既传统又现代,中间还有化狼后的第一视角,非常有游戏感。
这种探索值得称赞。
剧情一开始以为是神话题材,慢慢看下去,很快我就发现其实是历史题材为骨干,神话题材为外貌,自然神话不过是历史的变化。
剧中主角女孩瘦长浅金发,具有高纬度地区移民的特征,擅用弩箭,剧中借一帮泼皮小男孩的口指出她是英格兰人,剧中另一主人公粗壮红发小雀班女外形基本是凯尔特人,狼行者有德鲁伊的特征,可以确定这就是发生在爱尔兰或苏格兰的故事。
故事选定狼行者,也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古代英国,狼皮是献给国王和贵族的贡品。
国王的骑士们可以嬴得土地,前提是先把那块土地上的狼赶尽杀绝,这里意喻征服者获得土地。
猎狼派对通常由国王和贵族组织, 到16世纪,狼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灭绝了。
然而他们在其他地区活了更长时间。
在苏格兰,尽管贵族和苏格兰国王组织专业猎狼队,狼群仍然坚持将近200年。
爱尔兰狼直到18世纪中叶才消失。
到1760年,不列颠群岛上的狼被完全灭绝。
后世英国移民到美洲和新西兰,依旧是狼的灭绝者。
狼的灭绝和先民文化的灭绝是取其中同样意象,都来自于征服者的剿灭与异化,如同这个被英语文化异化的世界一样。
童话中的小孩子可以轻意跨越对抗的历史再加上护国公的登场,基本是克伦威尔的形象翻版,当然是以令人憎恶的独裁新贵族首领面目出现,结合护国公大人镇压掘地派运动,驱使中下阶层农民出身的战士开荒杀原住民( 克伦威尔大人的铁骑军从信奉清教吃苦耐劳的自耕农中选出,痛恨封建领主,虔诚地信仰上帝,纪律严明,可以坚信奉神杀人;后世北美殖民地开拓也是奉此衣钵 ),同时压榨贫民对于土地自由主张,出征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历史。
克伦威尔在都柏林登陆,稍事休整后,即引兵北上,于9月3日包围了德罗赫达。
城陷后,克伦威尔下令将城内投降之敌以及男女居民全部杀光。
大屠杀整整进行了两天,死难者达3500名左右。
卡林福德和纽里的守军不战而降。
10月,克伦威尔挥兵南下,夺取另一要塞韦克斯福德,克伦威尔部队攻入城内,在大街和广场上有2000俘虏被他们屠杀。
“上帝对这些野蛮的可怜虫的公正审判,他们的双手沾满了无辜的鲜血”。
克伦威尔在一封致下议院议长的热情洋溢的信中赞美上帝为英格兰的胜利,他将上帝的选民与“以色列的战车和马兵”相提并论 (以上是护国公大人在爱尔兰的英勇事迹)。
以上历史与剧中情节一致,查了下导演是爱尔兰人,这样历史与故事的吻合确定无误。
当然,这是一部低龄儿童自然神话,面向世界发行,特别是面向英语国家发行的,所以并不能拍成是控诉英国的民族历史故事,只能是更国际化的自然神话题材,因此,故事中的护国公也不与历史一致,暴君形象的他在疯狂的驱狼烧地行动中死亡(驱狼烧地隐喻着灭绝德鲁伊文化和凯尔特人),护国公终结在一对英格兰狼化父女手中。
剧中最后是英格兰父女和爱尔兰母女一同驾车离开,似乎是组成了一个狼行者家庭。
这与殖民历史中男人被杀绝,战争工具落后被征服的部族女人与征服者结合,生下混血后代正与爱尔兰基督教文化诞生形成历史正吻合。
凯尔特人经常以部落为名(比如苏格兰),不以种族为名,历史上多被融合进日耳曼维京及其他征服者文化中。
(BTW:罗马天主牧师帕特里奇乌斯用爱尔兰当地盛产的三叶草向民众解释天主教的“三位一体” ,包括后来君临英格兰的诺曼人又征服爱尔兰成为君主,天主教逐步统治了爱尔兰地区,故事中的德鲁伊信徒只能安排进山林荒野。
三叶草象征的爱尔兰民族在被殖民影响中形成与凯尔特信仰文化消亡是同时发生的。
已经宗教改革后故事中的时代,坚持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在英格兰人眼中再次成了二等公民,至于英格兰人/圣公会vs盖尔人/天主教会的对立并没有在故事中展现,表现这个就太敏感了,现实世界的宗教领土问题,特别是能联想到北爱尔兰冲突,绝不可出现在童话中,因此用已经事实消亡的凯尔特德鲁伊信仰出现反而与环保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时尚潮流容易关联)
狼行者新家庭故事中还可以看到文化冲突,许多人将其现代化为城市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冲突,其实就是征服者的清教徒与原始状态的德鲁伊信仰的冲突。
身为清教徒的克伦威尔极端推崇上帝旨意,用其苛刻的原则管理一切,认为夺取土地是上帝应许旨意,把一切自身行为神圣化,抱着必胜之心杀伐。
而与之相对,凯尔特人本身有原始图腾信仰,后来又接受了同是自然崇拜的德鲁伊信仰,德鲁伊信仰教义中“ 如果你要成为一名德鲁伊,那么请感悟德鲁伊的教义,我们的心联系着大自然,当感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惊惶像野熊一样,从信念中得到力……”德鲁伊中男女平等,宗教领袖为凯尔特女性,而身为英格兰人的女主角则只能去做洗杂的工作,这与其理解为现代的女性主义,不如深挖看到其族群文化宗教分别的本质。
结局就是英格兰女性及其父亲德鲁伊化战胜了虔诚信上帝的清教徒护国公的军队。
剧中小女孩多次举手诵念就能治伤,包括后来以此为母亲治伤,这种诵念正是德鲁伊的特征。
德鲁依不仅仅掌管祭祀,同时也兼任魔法师、教育者、诗人、民间故事传承者。
这些人执掌文化知识,负责向青年进行传授,这种文化的传承,完全不依靠文字,而是依靠长期的默念背诵,口耳相传
护国公指挥英格兰陆军彻底平定(毁灭)爱尔兰
德鲁伊宗教领袖是女人,凯尔特神话中既有战争女神,也有司掌丰收的神。
旁边的花草丰盛既表示自然,也寓意丰收与宫崎峻的《幽灵公主》一样,同样是以大和族对虾夷人的征服化为神话故事,《狼行者》更是直接借用了德鲁依神话来讲了背景相似的事情。
区别在于,《幽灵公主》把历史故事融入更广大的人与自然之争中,历史只是背景,深化了自然主题的成人神话,《狼行者》则是用鲜明的动画风格讲了一个更具历史性的故事,同时作了低龄化与和谐化的处理,用女性与自然之爱弥合了本身血腥的一面,这样征服者的后代们也能以爱之名接受作品并赞颂之。
自然是文化象征与可供现代化解读的符号,自然在这里更是凯尔特文化中由原始崇拜发展而来的宗教信仰,最终异文化异民族之人在凯尔特人的宗教文化中相互理解相亲相爱融合,暗喻否定基督徒清教徒以上帝之名将征服神圣化(毕竟在天启宗教大流行的西北欧与英语世界,直接抨击会遭受信者抵制)。
所以,不了解历史的话,这就是一个底层农民与战士反抗封建领主征地破坏自然的儿童神话,似乎是城市文明与自然生存的对立,或者更时尚理解为女性主义对男性父权,再往深处看,又讲了一个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故事,严苛无情奉主之名杀人开拓夺地的清教徒与自然主义原始信仰者的战争,只是落脚点不在于复仇,而是爱与理解,这封写给少年人的信中,和解是未来。
爱的名义下和解
影片一开头想起了幽灵公主,河这边的森林和狼群,河那边的人类城堡,原以为是人类与动物争夺领地的战争。
狼行者救了伐木匠,他们推崇保护狼行者;幽灵公主中的偷猎者却杀了森林之神。
护国公杀掉狼群是为巩固统治,为“驯服未开化的土地”,杀掉狼群才能砍掉森林,给人民开辟种植作物的土地。
但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完全不同于幽灵公主的爱尔兰传说,代入到当时的爱尔兰历史,很好理解从英格兰来到基尔肯尼的父女俩为什么不受欢迎,毕竟殖民地的人们难道会喜欢他们的殖民者吗?
1650年爱尔兰大饥荒,维多利亚政府却根本没能给与有力扶持,甚至“缺乏同情心”,“何不食肉糜”在哪都有。
维多利亚去殖民地的时候不被欢迎的样子与查尔斯王子去威尔士的时候不受欢迎的样子仿佛没什么不同,虽然是他们名义上的亲王,就像影片中的人们始终不满护国公的统治。
影片中护国公的信仰问题很明显,英国国教与爱尔兰人民信仰的天主教使双方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1569年利用宗教问题发动的基尔肯尼武装起义也才过去81年。
大概是不自由不独立毋宁死?
影片最后梅芙和罗宾自由奔跑的样子像极了脱离英联邦独立的爱尔兰。
联系上历史,这个故事就很有意思了。
结局里Robyn父女和wolfwalkers母女重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坐着马车展开了旅行。
一般认为这结局象征着今日爱尔兰民族认同的形成——由原有的凯尔特爱尔兰人与新移民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相融合形成,虽然语言已被同化成英语,但文化认同上却仍截然不同(天主教、凯尔特传统和爱尔兰大饥荒等历史记忆),建立在反抗英格兰认同基础上的爱尔兰民族。
但今天偶然搜到了关于爱尔兰流浪者(Irish Travellers)的信息。
他们与吉普赛人/罗姆人类似,居无定所并四处流浪,唱歌、演奏乐器或讲述故事。
但从基因血统上来看,他们与罗姆人并无关系,大约是在350年前克伦威尔征服爱尔兰期间从定居的爱尔兰人中分化而来,这也恰好与本片所对应的年代相吻合。
总的来说,相比英格兰入侵后经历从语言和血统上的同化的定居爱尔兰人,爱尔兰流浪者保有更多的凯尔特传统。
他们有独特的语言(Shelta/Cant语),依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方式谋生,并在爱尔兰传统音乐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也被爱尔兰政府在2017年认定是一个少数民族。
当然,在现代社会要维持流浪式的生活方式很难,旧的生活方式也逐渐的在被改变。
爱尔兰的狼最终在17世纪灭绝了,而电影的结局在明媚的开放式结局之外,多少有一种历史巨变已至,对旧日生活即将失去的挥之不去的惆怅。
参考:主创者Tomm Moore和Ross Stewart的访谈
Don’t be afraid. Just be alert. Keep alert not specially for evils, or for what you are afraid of. When you sense that hope, that good, waste no time to believe it. That same thing as how everyone feels from their first heartbeat in this universe, on this planet. The same feeling how we talk to our ancestors or aliens in our unique way. The same feeling we cry with the rain. The same feeling we trust the sunshine.Don’t hide your true self in so many encrypted normal, so many split place that you cannot find them yourself. Keep the way to go back.
这部片子充满爱尔兰风情,背景也是17世纪克伦威尔(护国公)征服爱尔兰时期的故事。
爱尔兰以前被称为wolfland,狼之土地,拥有狼人,被狼饲养长大的国王,变成狼的女神等关于狼的传说。
讽刺的是,在克伦威尔征服爱尔兰后,发布灭狼令(大约5英镑一只狼),砍伐森林以种植农田,让狼失去了性命与生活的土地,导致爱尔兰狼在1800年左右灭绝。
顺便一提,在克伦威尔占领爱尔兰期间,因为战争,瘟疫,饥荒等灾难,在三年左右死去了40万爱尔兰人,而整个爱尔兰岛也才150万爱尔兰人。
知道这些,也许就不再那么童话了。
额外链接:爱尔兰与狼的故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499331080202790&wfr=spider&for=pc&searchword=
以女性情谊对抗父权驯化的童话寓言体系。
英格兰代表着护国公执掌下征服性的基督文明,而爱尔兰象征的是母系狼灵守护的德鲁伊信仰的绿林。
当文明的铁蹄画地为牢,童谣变成意识形态控制的濡染,父权的阴影扩散到每一处家长制说教,每一根触及猎巫的神经,母女纽带建立的自然家园却始终以音乐代替语言,以非消耗的疗愈生产指向自由宽容的大地之心。
天生是猎人何须缚我以女仆装束,驯服我,规约我,保护我,囚禁我的挂毯已被撕裂,我的灵魂从悬崖边纵跃而下,与你狼行驰骋于春日的原野,与星辰共眠,日落后漫游在文明边界之外绿林最后的岁月。
然而今日不愿被驯服者可逃离藏匿的森林与洞穴业已销声匿迹,自我放逐之人无处容身。
但逃脱的叙事仍被继续书写,在化身狼灵的梦境中,写给所有属于绿林的自由民,写给文明困局中的囚徒,现代文明中渴望出走的异乡人。
多重隐喻交叠让叙事文本有了极为丰富的阐释空间:第一重是townie与狼行者的对抗。
暗指贪婪的人类无限扩张的欲望对自然平衡的破坏,也象征着锐器利炮所象征的工业文明对自然文明的侵袭与强暴。
第二重是罗宾和梅芙两个向往自由的小孩与温驯的城镇居民形成对比,指向政治压迫与自由反抗。
护城主把狼后圈禁起来,让狼群无法离开,人为制造出恐惧的源头,以维持统治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人民为了交换“必要”的庇佑,而选择无条件顺从统治者意志,为奴为卑。
而孩子对自由、冒险的渴望,让他们成为打破禁制的灵媒。
“——我不能永远保护你,我害怕你被关进囚笼。
——可我已经在囚笼里了。
”父亲为爱而自愿被驯化,更以爱之名把孩子送进劳役房,女孩却看得比麻木愚钝而懦弱的大人更清醒,明白这不过是恐惧造就的另一座铁笼。
梦,成为变身狼行者的触媒——清醒着,就不敢反抗,连变身的念头都不敢有;一旦入睡,理性松绑,渴望自由的无意识弥散开来,召询着野性的呼唤,被捆绑宰制的人得以化身成无拘无束、拥有反抗力量的狼。
官逼民反,逼得人只有返祖成野兽才能得自由。
这个放在当下看,很有现实意义……第三重是护城主反复念叨、振振有词的神与主的祷告,包括给小女孩洗脑的布道词“工作就是向神祈祷”,引出了影片的宗教主题。
不论是剿杀狼群,还是护城主与化身成狼的父亲的终极对战,都具有了宗教战争的意味。
讲述了所谓的主流、正统对无法被驯化的、不在“自然”秩序之中的异端的残酷清洗。
第四重是性别政治的暗示。
狼行者都是女性,与人接触的动作是治愈,绝不主动伤害;相比之下,男性都是攻击、对立、统治的思维。
尤其是,山林的野丫头和唯父命是从的小修女两相对比,猎巫行动的场景,更有女性反抗男权社会之规训和压迫的意味。
剧情bug实在太多了尤其后半程我经常问号脸,各种“no”余音环绕,角色们太多行为很迷惑,画面没有精美到忽视剧情,还近8分评分虚高。但running with the wolves好听的!
剧情真的隔应死人了
看的103min的。我他妈的全看完了才发现我看的这版颜色不对,但是毫无违和感而且更他妈美了,粉色的森林,俩小女主一个深粉毛红眼一个浅粉毛绿眼,火焰也是粉紫色,他妈的我还觉得怎么能这么美这么梦幻看完翻词条发现怎么跟电影截图颜色不一样。。🤯我不管,我就认我看的粉色版的,我他妈太喜欢这版颜色了。谢谢Aurora的原声带让我发现这部电影,🎶I'm running with the wolves tonight...中间那段太美了,看得我掉眼泪。老爸老妈最后在一起了太好了。北欧与森林与狼,梦幻的粉紫色,作画风格我也喜欢的不行。
就直接说我喜欢克伦威尔所以要多看看这些(其实也没什么选择,影视剧基本上都拿他做反派的)是不是说明我也有清教徒倾向(不是
和12岁的小朋友一起去看的,看完了他说姐姐你不能总把我当小朋友啊
画面音乐风格依旧,作者的“家国情怀”、反战理念、崇尚自然依旧。前半部分尚且还有令人感动之处。最致命的在于编剧太傻太老土,居然是2020。人物立不住,某角色讨人厌,不少事件反逻辑,剧情很糟心。。。其他一些内容比如反抗强权的主题、人性的表现、男孩团的设定原本可以有更好的剧情。看完这一部,摩尔原本在我的神级档次降级了。不知道是制片的错误还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重新翻阅前三作,无论是画面创意还是音乐记忆度都有大幅下滑,好像借用汤姆摩尔的灵魂与躯体讲了一个三流大脑的故事,于是故事庸俗、灵性渐失。
苍狼起源传说打败人类中心主义邪教徒……
画面还是如此绝美,片头的城堡和森林让人想到进击的巨人,其实我觉得主题上也有某种相似。可惜除此之外汤姆摩尔大概是江郎才尽了,故事比较低幼向,推荐小朋友观看,大人看就尽情享受画面吧。这故事背后的隐喻让我觉得导演并没有真的好好思考过,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殖民固然存在很多野蛮,但背后的某种历史必然性,导演直接略过了。作为爱尔兰后裔,粗暴地美化狼忽视狼本真的狼性,丑化殖民者也到了脸谱化的程度。
相当不错...5星推荐。 电影原声加分
情绪更加泛滥的《幽灵公主》,也意味着更具宣导性,在极为常规的人物白描式开场之后,几乎放弃了叙事层面的环环相扣,只为了迎接眼泪夺眶而出的激情时刻:一是奔跑的双重形态,逃亡求生和舍生忘死;二是在亲密的愚行和孤独的真理之间陷入两难。
画面很美,音乐很棒。
看了导演的前几部作品,这个太幼稚了,第一次觉得动画片可以这么难看~稍微有点层次好不?父女沟通方式看得头疼,一个只会please一个只会say no,没有剧情、转场生硬、画风还可、缺乏灵魂。主题曲也很一般啊!
狼行者 2021.4.6 动画片,没发现狼如何维生。。。
也许暗喻欧洲血腥殖民史,例如《勇敢的心》中,殖民者和原住民之间的斗争,当然,童话故事的结局通常是圆满的。感觉没有《凯尔经的秘密》和《海洋之歌》画风美妙了。
竟然有中方参与投资,画风依然美艳不厌,
分别致敬了冰与火之歌,进击的巨人,龙猫等,是不是没有智障就不能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了?画面比凯尔经的秘密粗糙了好几倍,就当作契合主题?天呐,对愚昧的主人公受够了……装傻的观众都已经受够了!
讨论的很多,大都浅尝辄止,最后的结局未免过于梦幻,真实的世界哪能如此美好
画风很古典童话~像《凯尔经的秘密》,情节很姐妹版阿凡达,哈哈。也许真的像那个人所说:所有人的自由发展是世界自由发展的前提? 会吗?很久没有和亲爸妈亲昵的感觉了,也许我在生活中找到不少“替代人”,这种感觉很暖不是么?
3.5/5.0。画面可以,音乐可以,剧情稍差。
为什么这么懦弱又愚蠢的父女是第一主角啊……我的妈呀气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