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塑造男主的时候,有点太过于为了“悬疑”而“悬疑”,所以给男主设置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剧情。
在整件事情当中,男主经常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表情、台词,故弄玄虚。
包括没事闪回一些男主脑海里前任的画面,包括前任的妹妹来找男主,男主意味深长的那些表情,包括男主在警察局撒谎不认识前任,包括男主在被测试的时候突然躁狂,又在审讯室里发癫……导演是想让观众的猜测重心放到男主身上来,结局来个出人意料,可是拜托你也要让男主的言行符合他的逻辑啊,他很爱的女朋友失踪了,他前面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妹妹来了他无所谓,警察来了他无所谓,好像他根本不关心女朋友的死活。
后面在杀人犯的密室里又那副痛彻心扉的样子,还要掐死杀人犯……想误导观众,至少要设置一些合理的剧情吧。
女主就不说了,纯纯的智障儿童。
当然了,反派也是毫无深意,让人感觉索然无味。
中国电影可以有追逐、追赶、追念,但不能有追缉,电影完全就是无厘头的推敲,拙劣的悬疑模仿,甚至是没有立起一个人物的假惺惺的表演。
女主一直沉溺在个人伤痛,看似用个人伤痛连接核心案件,但实际上观众完全不认同杀人犯的行事逻辑,更不理解这个女主到底在破案还是完成自我救赎,最后硬生生地弄了一个阖家欢乐的结局,看似一切都很美满。
但烂片就是烂片,就像饭菜坏掉了你不可能让它变得新鲜,我们的学生作业比起这部电影都绰绰有余,你要么做形而上的文艺,从形式取胜,人文关怀至上;要么做形而下的类型,精心打磨,敲响社会热点话题的共鸣,现实主义为王。
这个电影看了是花钱买罪受,一点也不讨好观众,最后的跋语也是一头雾水,到底是谁在治愈你们,还是你们在治愈观众,我看不要说治愈了,是吃一堑长百智。
有点儿可惜了。
这片豆瓣的标记才一万多可见票房有多惨,可能以为19年缉魂票房很好以为爱情犯罪片在内地有出路,结果搞了几场观影活动之后基本没什么水花,票房比不上缉魂,口碑比不上目击者之追凶,但其实这片不差,至少比什么消失的她强,爱情犯罪悬疑,有故事有立意,差啥啊,差演员没有观众缘?
差观众吃不了细糠?
其二是可惜是在这片为了B故事把A故事讲的太敷衍了,无论阮经天还是凶手都沦落为工具人,一看导演都不太想在A故事上下功夫。
但唯一的也确实做得很好的反套路就是阮经天的身份牌,我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等阮经天什么时候暴凶手,前面为了诱导观众阮经天是凶手铺的很细,但是!
又给了你凶手的暗示,那场特意把男主朋友调出去,只留下男主、凶手、受害者三人拍照的戏真是巧妙,回想起来更巧妙,导演在玩弄观众!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可惜啊,男主和凶手的线都没有做起来,男主对外劳恋人的感情没有前因,所以男主为死去的恋人的任何行为我都无法被打动,徒留下一场七宗罪的结尾,也很难带入。
凶手的前情也是一笔带过,被外劳骗的代价也不接受能足够当做犯罪动机。
或者是我对爱情有点儿偏见,总觉得这片里因为爱情导致的犯罪和追凶都很难成立。
说到这儿想到可能是这片的背景环境外劳之类的距离内地观众太陌生所以没兴趣?
借此推荐下八尺门的辩护人。
其他就是节奏稍慢,动作戏很弱,张钧甯真好看,弯弯的演技都很棒之类的观感了。
Raven
看《追缉》张钧甯、阮经天演的电影熟悉的台剧、台湾籍演员,熟悉的《艋舺》街景,陈为民的脸还是那么长,记得以前他上“康熙”被小S亏马脸。
电影里每个人都是老戏骨,出演得很用力。
女警张钧甯在失去爱人后,遇到了一场连环杀人案,外籍女劳工失踪被杀,在这起案件里,阮经天做为外劳中介人也涉入其中,与她一起拼力查案,追捕犯人。
每个人都像破碎的玻璃杯,需要粘合,电影是以情感为切入点展开的悬疑片,新颖且独特,不仅是一味的逻辑推理。
我在意的部分是,钧甯大女主的戏份。
在失去爱人后,她很伤心,但也没有矫情、哭哭啼啼、柔弱哀伤,而是坚强不屈。
悲痛让她意识到活着意味着什么,她救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救自己,她没有意识消沉下去,而是坚定信念与恶斗争到底,不坐以待毙,当凶手比她更邪恶更狠毒的时候,她以自己的力量去应对,没有爹味,完全是靠自己站起来的大女主。
她没有被生活轻易击倒,勇敢的走出阴霾,摆脱抑郁与杀戮,呼吸着外面新鲜的空气,重获新生,不是什么“消失的她”,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女性主义的电影!
另外大陆版的电影删了二十多分钟,也想看看原版,期待张钧甯,看字幕表她也是电影的制片人,也是太优秀。
在塑造男主的时候,有点太过于为了“悬疑”而“悬疑”,所以给男主设置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剧情。
在整件事情当中,男主经常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表情、台词,故弄玄虚。
包括没事闪回一些男主脑海里前任的画面,包括前任的妹妹来找男主,男主意味深长的那些表情,包括男主在警察局撒谎不认识前任,包括男主在被测试的时候突然躁狂,又在审讯室里发癫……导演是想让观众的猜测重心放到男主身上来,结局来个出人意料,可是拜托你也要让男主的言行符合他的逻辑啊,他很爱的女朋友失踪了,他前面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妹妹来了他无所谓,警察来了他无所谓,好像他根本不关心女朋友的死活。
后面在杀人犯的密室里又那副痛彻心扉的样子,还要掐死杀人犯……想误导观众,至少要设置一些合理的剧情吧。
女主就不说了,纯纯的智障儿童。
当然了,反派也是毫无深意,让人感觉索然无味。
英皇电影城看了首映,一般看完电影我都有很多话想说,这部电影完整、标准化得让人有些失语。
受伤ptsd的女警被老队长照顾,带着菜鸟下属(还有点年轻版张钧甯的意思)追查连环杀人案凶手,碰到疑似凶手亦正亦邪的阮经天,破案的同时完成自我救赎。
这个套路在好莱坞非常多,这里面案件是很完整精细的,女警人设故事也非常贴合案件本身,自我治愈的过程并不牵强。
查案过程合理,悬疑持续的时间够长,总体感觉是该做的地方都做的很好,但也没多做啥。
案件关注的主题是非法劳工,沉默的底层群体,我觉得主题选得独特且有意义。
受害人、警察都是女性,题材已经非常女性主义。
最大的问题就是已经如此接近一个完美的主题,结果欲说还休、戛然而止。
不知道是不是时长删减的问题,中间除了阮经天说了一句,他们的生活从不简单,居然就没啥描写劳工的场景了。
观众对这个群体的无知和无从共情导致边缘的群体到了结尾依然边缘。
有那么多可以讲述的非传统故事,但镜头依然要对准一个普通社会人爱恨情仇。
我觉得非常可惜。
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是《我不是药神》,光聚焦药神是无效的,要点是要描写走投无路的病人,才反射出药神的伟大。
几个小问题:一是中间破案有一段时间沉闷非常。
前段时间有个电影《第八个嫌疑人》,这俩片子完美展现了类型片的两种沉闷:一种是毫无头绪的沉闷,一种是早早知道结局的沉闷。
二是张钧甯的问题。
我一直觉得主演同时当监制是有问题的。
这里面全程素颜很赞,但是打斗那段太弱鸡了,很难信服。
女性主义拍摄过程更不应该区别对待。
文戏又有点端着,不是故意的,是演员本身气质使然。
张钧甯演戏总让我想起林心如,俩人都是一脸十分关心对手戏演员的样子。
不同的是林心如母性更强,可称为大地之母,张钧甯像是大地之姨。
可能是俩人都没有接受科班训练的原因,演戏很难克服自己本身的表情习惯。
开头看着张钧甯的文戏,属于那种是对的,但是观众要主动融入,说实话有点脚趾抠地。
但是阮经天一出场整个身体物理地放松下来。
阮经天的表演超出预期。
因为小时候看过他没头脑的戏,以为他也没脑子。
但这部片子里作为主演完成度相当高,和张钧甯对手戏有一些我甚至觉得张接不住他的戏。
映后交流他对自己的角色侃侃而谈,理解足够深。
听他的意思,以前没使劲演,这部戏没办法因为认识监制所以发力了。
总之可以一看,但我相信导演下一部会更好——如果他听了我的建议:)
本片导演的风格有问题!
本来只是普通的罪案片,非得故意弄成每个角色无理由愤怒,无理由的丧!
丧的氛围不是不好,但是得合理呀!
一上来观众还没搞明白情节走向和人物关系,女警就因为老公抑郁症自杀的行为也准备自杀,然后通片放回忆片段,女主和老公的过往关系都没在观众心目中建立起来。
会让人怀疑他老公怎么会无缘无故自杀,怎么抑郁的?
男主和死亡外劳的情侣关系又是怎样的?
也没有过多笔墨。
想拍成十二宫或者杀人回忆的风格?
对不起,导演,你真没那能力!
女警的行为也不讨喜,真怀疑这智商怎么当刑警的。
两个人在一块打斗,也不说明,就让菜鸟去上手铐,她知道铐哪一个?
自己就拿把枪指着在旁边瞎紧张,有用吗?
不知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后来还害得菜鸟被凶手捅一刀也差点让人家丟命。
喜欢杀单线,不报告不请示。
开枪打伤男主后就单枪匹马押去凶手地下室,要不是导演安排,早就被凶手干掉,或者被关在室内和受害者一起嗝屁了!
后续警力想救都不知道地方,岂不功亏一篑!
#电影追缉#电影是悬疑+女性成长+自我治愈题材。
电影音效不错,因为晚到了一分钟,突然的恐怖音效给我吓得一激灵。
这次最惊喜的是阮经天的演技,演了一个底层的小角色,失联务工中介,把一个不修边幅,感情失意的边缘人物刻画的很形象,中泰粤语说的很溜啊。
张钧寗这次演了一个游走在生死边缘的女警,被受害人救了于是抽丝剥茧为受害人找出真相。
情绪渲染很到位,感情创伤需要去治愈。
悬疑题材看多了加剧本杀玩多了,开局就猜出了凶手,不过通常观影的小伙伴都说还挺有高能反转的感觉!
现场看到了张钧寗好瘦好美,阮经天状态太好了,太帅了!
两位太有cp感了!
然而,表面的真相,向来不是电影里头“最后的真相”。
最后的真凶,只是一个被外劳欺骗的摄影师,从此对外劳埋下仇恨的种子。
故事里头,张钧甯苦苦求死是因为男友的死,而男友的死其实只是忧郁症。
看起来,毫无理由。
然而,整个故事里头,主要人物几乎都有自己的问题。
张钧甯和男友,大概至少算是个中产阶级吧,他们日夜苦恼甚至闹到要自杀的事情,是那些外劳苦苦求生而不得的。
这大概是最尖酸的讽刺。
底层百姓为“一粥一饭”都在思“来之不易”,那些高高在上的,已经为今天没吃到什么好吃的要死要活了。
而凶手,其实也只是想着祈求一点点的幸福,却被仙人跳跳去了所有,从此走向末路。
求生不能的人想着苦苦求生,生活无忧的人想着矫情求死,是哪一个更痛苦?
这个问题,能在观影时有一点思考,大概就足够了吧。
就像队长说的,“案子要办,日子要过”,对生活多一点珍惜,对当下多一些勇气,无非如此而已。
大过年的,别找那么多别扭,还是想想,年会上最重要的是什么吧。
我感觉还蛮好看的欸…(小声)除了张钧甯说台词有一点硬,色彩构图、分镜、转场、节奏都还蛮好的,女主的设定本来就是如此,精神状态很不稳定,麻木恍惚,向来警察主角的塑造都习惯加这种心理创伤、重大过失和情绪激动不理智的,感觉蛮正常的吧…————————————————————我错了看了后半段无语死了跟喜剧似的,菜尾被刺都给我荒唐笑了,还有知道妹妹有危险你气定神闲等着走流程,等真的要去救人了就非要单独行动,你找增援去救人不行吗?
你本来就瘦脱相了累了一天带着个累赘你能快到哪里去?
你哪怕把男主带上当个人肉捆绳呢,他把罪犯搞死也比你和人质被搞死强吧,先不说罪犯本来就善用手铐,之前你自己说的钥匙通用你是失忆了吗?
就算你自信能百分百控住他,万一密室里有同伙或者什么机关怎么办?
人质都救下来了你先捡枪好不好,罪犯没有第一时间去抢抢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你先活着好不好?
搁别的剧情里早死八百回了…这个剧情真是白瞎了其他配置,后半段也让全片的节奏看起来一塌糊涂,以为憋了个大的结果拉了坨大的,有一种又想拍文艺片又想拍悬疑片,结果搞出来一个四不像的感觉。
最后一句鸡汤出现在屏幕上时我直接翻白眼,什么玩意!
感觉后半段关于时间的各种逻辑都很怪,按理说运动量那么大早就中毒晕厥了,手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摸到手里了,而且前面手铐的铺垫也没用上。
还有,我知道你想搞早就不想活了但是美好回忆带来生的渴望这种老套路,但是拜托你是个警察欸,你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放弃求救,因为还有受害者啊!
作为张的处女作来说还是不错的~期待下一步更好。
女主这样都能当上警察,我感觉我能上清华
悬疑 高能 ...
3.5 颅内-心理闪回的影像处理、惊悚氛围的营造,都能看到导演精细的想法。整体属于扎实沉稳、质感出众的社会派悬疑。在外来劳工身份权益问题、女性议题、心理情感伤痛的“主题组合”上,也算言之有物。可惜情节、人物缺少更多的复杂度,真凶浮现及对抗的过程都有点简单。张钧甯的表演值金🐴女主提名,没提上挺可惜的。
2023 nyc nyaff 剧情还蛮中规中距的 张钧甯的表演是真的可以!!还有那个变态照相馆老板的演技也是非常ok 那些照片真的是令人毛骨悚然!!!3.5/5吧
不算特别差,但是这个剧本真是一眼看到底,剧情上的漏洞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其实这种剧情还挺适合钟孟宏来拍,不过如果真的是他拍就不会那么外露了。
这部电影的警察不用做智商检测的相关训练吗?女主和菜鸟是从哪里挖出来的?
故事中规中矩,但看完才知道《查無此心》这个片名有多好…
或许意图是好的丰富的,但是拍摄出来感觉是一盘散沙,演的也是马马虎虎
探案线:我们总说尸体会选人办案,是她选了我。情感线:回忆是把杀人的刀,活着的人才是煎熬,得有个活下去的理由。从唐探开始喜欢张钧甯,我是真的好吃她的颜,素颜仍然无敌,犯下男凝之罪,羞愧。
比想象中好,颇有章法。
《追缉》这译名太差了,《查无此心》明显好太多。“在感情里受过伤的人最残忍。”无论是绝望过后沉浸在犯罪快感的杀人凶手还是深陷失去挚爱的心理创伤中的女警,都在很好地为影片主题服务。主线是清晰的,这点就比今年内地几部国产犯罪片强多了。很久没看这种变态杀人狂的电影了,还得是台湾出品啊,尺度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就是马赛克还是有点影响观感。影片前半程破案过程太拖泥带水,直到发现凶手才开始好看起来,张钧甯的演技不俗,有情有义有勇有力的女警官形象诠释得很棒。
太矫情了,不论是犯罪动机,还是女主和前男友的自杀动机,都太矫情了 #Fantasia
精华就在阮经天的演技上,其他的不用看
我来拉均分。
其实是部情感片
三星半,上映版居然删了23分钟,无处不在的高斯模糊仿佛在嘲笑我们。湾的演员职业生命周期真的很长,一波人从偶像小生转型到实力派演员,完全不违和。果然演员还是得经历生活,还是要有脑子才行。(此处是拉踩)
失去 捆住自己 自我救赎
近来国际流行双女侦探,台湾在类型这方面还是敏感的
废话太多太啰嗦了!打斗戏太想笑了你们在武指演示吗?菜鸟警察所有的戏份都看不下去,阮经天还不错,张钧甯一副状况外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