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泪真实,大山里的女生想改变命运没有其他办法,那真的是另一个世界,真实情况比这还悲惨。
电影中间几个备考部分太过于真实,当年我们高三有一段也这样,太紧张了。
女生在现在社会已经比之前幸福很多但真的远远达不到平等的地步,希望能越来越平等越幸福吧。
人像要成功真的要偏执和冷血,不能瞻前顾后。
开头z推窗眺望曙光,渐暗,亮标题两个小女孩坐车来学校,暗示山路崎岖,上学不易。
开学典礼上录音设备荒诞的闹剧,丑化乡村人民领导为什么做成坏人形象,荒谬……民俗恐怖片才看几分钟我要被吓死了开学仪式录音设备故障,下面的女孩子都在笑张校长那个笑声真的很恐怖很刻意的表现效果“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你们都来了。
”“不准耍,明天要上课。
”女学生上不了课…是她们贪玩不来?
明明女校的阻力是资金和封建的社会关系为什么要把张校长和被家庭压迫的女学生对立起来。
里面学生都是爱美贪玩不学习,z让不想剪头发的女孩子罚站,还让全校人等她,那个女孩子被全校人指指点点。
好可怕的孤立。
爸爸是送听障女儿上课的好男人,妈妈却是妈妈酗酒家暴的疯婆子,魔幻现实主义“让你爸把你领回去。
”“你妈要死了,吊着一口气,你还读什么书。
”对学生和z狂飙粗鄙之语的女老师……女性传奇本不需要恶毒女配。
我不信有觉悟到山区支教的老师会是这么丑恶的形象。
为什么女老师是娇蛮无理,男老师就是理智地反对。
“你要我还是要她们?
”我真笑死了,女性主义电影用离开的女老师来衬托男老师觉悟高??
我知道你很喜欢描写所有学生都趴在栏杆上的压迫感,但这很不切实际……首先山区孩子课间会去操场,其次没那么多正好课间。
婆婆不催,丈夫同意,然后女性才有资格站在所有男性的起跑线上,“平衡工作与家庭”胡歌又出现了,爬山半山腰,笑死了这讲哲理的方法难以置信,低俗的怀孕梗。
“这真的是个意外~我和我老公都没打算在这个时候要孩子的”应该让男性付出事业受挫的代价,否则他们凭什么理直气壮地催女性生孩子。
怀孕真是太可怕了……“你妈是酒鬼”“我爸对我好”煽情的高光给了男老师“卢老师我们爱你”怎么到了男性角色就会塑造伟光正形象了??
真服了,原来“女老师”的动机是“男老师”,恋爱脑发作……我重复一遍,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女性自己就能产生向上的力量,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
连半天假都不批,老师不是人吗?
张校长不是这么刻薄的人……“考取大学,然后找个男朋友,然后两个人牵手”…………可怜的小女孩……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止步于性缘,连基本的尊重都被美化成幸福。
一个耐心做家访思想工作的张校长是不会指着家长鼻子骂“畜牲”“老畜牲”的一个半小时了,那些好好读书的女学生,还是一听到争执就跑到走廊围观“山英加油”全片唯一泪点。
如果不是改编成这样,这一个半小时都应该是这样的泪点。
当初勇敢回乡的老师,在孩子的压力下,选择辞职。
可是,为什么辞职的不是父亲呢。
真服了那个一分好无聊……我就知道是高一分,用出了综艺节目低端拖时间手法的效果。
把高光时刻的节奏都给拖垮了。
所以,被迫嫁人的山月,无人在意。
有一个符号象征的泪点,“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这句女高誓词以及片名《我本是高山》所指,大众普遍会认为是张桂梅校长,但影片中的张桂梅从未登上那座眺望远方的山上,反而两次同“溪流”这一意象同框。
因此,“高山”是这些女学生们,不仅她们来自高山、住在高山,同样也指代着片中她们的成绩图,也是张桂梅对于女校学生们的一种期盼;而张桂梅校长是“溪流”,尽管自己一直在“向下”地消耗着自身,但一直舒缓地浸润着“高山”们,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带来润泽。
我觉得蛮不错的电影,满分💯的话可以打90分以上,很感人,纸巾必须带够,我和女儿用了好多张。
还有,海清的演技真的很好,演什么像什么啊。
至于网上那些批评的点,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吧,没必要互相强求认同,反正我个人觉得网上有个别人有点吹毛求疵,我觉得电影总体还是瑕不掩瑜,值得一看,推荐。
我是去看海清的演技的,预告片看起来真的很好看,一上映我就去了电影院,看下来就一个感觉“太像了”,所以我看完是满意的,但直到看到网上的评论的时候,后知后觉,真的太刻意了。
其实对于山区的孩子逃学,调皮,以及老师是因为丈夫去世为了麻痹自己才这么拼的初衷,我一开始是不感冒的,一个是因为山区孩子知道的少,孩子调皮我也能理解,然后胡歌我只认为是丰富了张老师的人设。
但是,结合整部电影,这些看起来就是一种系统性的女性偏见。
.............................................................................1.第一点,“酗酒,家暴,农村,母亲”真小众啊,这个人设。
2.第二点,有抱负的男老师和没有责任心的女老师。
3.第三点,影片就交代了两个学生家庭,一个是酗酒母亲,还有一个就是小女主,她的情况,看起来是爸爸和哥哥要嫁了她,但是,最后是奶奶把老师的大衣还回去,要带走山英,哪怕再多一个男性问题家庭呢,事实是并没有,电影中的所有的问题家庭,都在女性的主导下的。
4.回到张桂梅老师的初衷,这时候再看,男老师没有其他原因,那个男老师,为了自己的信仰和抱负,舍弃了女朋友,义无反顾,张桂梅老师就不能,她一定是因为除了自身信仰和热爱之外的,其他东西,比如纪念忘夫。
.............................................................................我最不带偏见揣测导演的思路 :1.无知的奶奶:代表山里女孩的最终命运2.张桂梅的初衷:大家不要低谷死亡的重量3.需要一个酗酒的问题家长:设定成女性吧4.需要一个问题老师:设定成女性吧就是这种,不知不觉的偏见,造就了这部,看不起女性的“杰出女性传记片”。
给一⭐是因为豆瓣最低分就一⭐抛开原型不谈,电影里许多人物的行为动机奇奇怪怪。
号称用金盒子包了一块好吃的巧克力,吃了一口发现是屎做的。
亡夫一出现,我和同事都在叹气“又来了又来了”,要是没有这个角色可能这片能值2⭐。
从没像现在这样,看到胡歌的脸就烦躁。
一把年纪了,好好挑挑本子吧。
说回矛盾的人物动机。
张校长(跟张桂梅老师没有一毛钱关系,就是爱蹭):要说她醉心教育事业吧,一闭眼就是亡夫,学生和同事都在质疑她是不是把虐待学生和同事当精神寄托;但是偏偏又有那么个镜头是一群老师入党宣誓。
是想表达什么?
是共产党都不近人情还是不近人情才能入党?
难绷+1付春盈:刚登场以为是个像卢老师一样搞事业的有志之士,婆婆不催生还答应带孩子,老公听她的,哦豁听起来可真幸福。
结果呢,入职不久就怀孕,挺着大肚子上课,抱着孩子备课,带了三年班就说要辞职陪孩子长大。
这副嘴脸像极了职场里既要又要还要的丧偶女性。
不是,大姐,当初你怀孕就让你回去了,孩子病了去请假校长也直接批了一学期让你别回来了,一边说我不走我不走一边又说校长不近人情。
主创团队想表达什么?
哪怕考出了山村最后也走不出丧偶式育儿的命运?
丧偶式育儿就这么值得歌颂啊?
难绷+1还有山村里女性的境况。
要说境况挺好吧,还能酗酒打孩子;要说不好吧,未成年被卖给村头老光棍当媳妇生下孩子三个月被打死了。
同一个村的女人命运的差距,怎么比人和猪还大呢?
难绷+然后说女孩子们。
要说家里穷吧,饭都吃不起,还要自带大鹅;要说家里不穷吧,逛街打电玩的时候怎么这么阔绰呢。
天天背校训,这么热血的校训谁听谁迷糊,偏偏就有思春少女对考上大学的憧憬是找个男朋友签手逛沙滩。
咋的?
女生读书的终极目的是找个城里的男朋友把自己嫁了?
难绷+1结尾有原型的纪录片片段,可以说,花絮比正片好看的电影我是第一次见,整部片子充满了小布尔乔亚的傲慢。
活人看了都晦气,真等人千古了,你们还打算怎么抹黑她?
难绷+1
我感觉有些唏嘘吧,不知道为什么导演要屡次把张校长塑造成脱离不开以下因素:1. 丈夫遗愿影响;2. 酗酒母亲影响;3. 别人背后议论张校长是因为感情家庭问题所以才性格古怪作风强硬;就张校长其实在我眼里,不是那种“因为我是女性,所以我才”的逻辑,这种因为我淋过雨所以给别人打伞是比较初级的关怀精神。
之所以会认为并肯定她的伟大,是因为她坚信的信仰。
就感觉在这片大地上,你说信仰这个事,会被嘲笑。
说这电影没有表现出校长的伟大,我相信是有的,但里面的感染力不是因为电影相信这件事情,所以电影表达的很到位,而是因为它记录了感人的真实事迹。
就以前我问过当年去做建设的姥姥,她当年也算是金陵的漂亮姑娘,那个年代有部电影叫五朵金花,我姥姥家里四个姐妹,因为长得漂亮被人誉为四朵金花。
她家里就是被嫌弃生了四个姑娘,父亲是个烂赌鬼很早就走了,母亲含辛茹苦带他们四个,姥姥到现在说起来以前的事都会掉眼泪😢因为穷,姥姥就去当了护士,那个时候卫校包吃住和分配,咱们国家的药品那个时候也没什么大厂,所以很多都是进口,姥姥还自学的日语、俄语,最后看她优秀就派去支援建设。
那个时候的戈壁有什么啊,房子就是土坯,水是拿山上的雪水带下来解冻喝,家里穷的吃白菜土豆,连放点盐都舍不得。
就算这样,姥姥还是留在戈壁,为国家的建设当了一份子,那个时候她在的城市连个名字都没有,都是数字编号,家里寄一封信要辗转好几个地方,数月才到,因为要到她那,邮局的车要翻雪山,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公路,山路旁边就是悬崖,每年那死的人都捞不到。
就我问她的时候,他们那一代人都不觉得这叫什么信仰,他们觉得我就是想建设国家,想要这么做。
然后还有来支教的老师,不仅国内的还有国外的,我当时还问其中一个,我说支教的工资可能不够买回去的车票的,他说要精打细算存三四年的钱才够买一张单程回他们国家的票,问他为什么会选择来一个这么遥远的地方,他说因为他信奉共产主义。
就一个人坚持做这么难的事情,事实上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关怀精神,已经不仅仅是从个人出发去做了。
但现在的电影,很少有非常深刻的能够反映出社会现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拍的内容,拍爱情的导演不相信爱情,拍信仰的导演不相信信仰。
就问张校长本人,你是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这是一种无私的大爱。
【张桂梅起草了一份《关于创办华坪县贫困女子高中的设想与计划》,在计划中,她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华坪县今后的女性都沿着“高素质的女孩──高素质的母亲──高素质的下一代”良性循环。
】就她不是仅仅为了改变几个她能看得到、帮得到的女娃,也不是为了仅仅呼吁来帮帮我们这些女娃。
她是希望,通过一代一代的接力,去改变这个落后地区的民众思想,去改变让一座座大山压垮学生的现状。
通过帮几个女娃上到学,就去能改变其他女娃的思想和现状吗?
通过上学就能让农村女娃发家致富吗?
她动了好几次大手术了,没有真的认为自己能活五百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去掌握该怎么走。
正因为如此,她才希望,是靠薪火相传的信仰和精神,让这一代和下一代有细微改变,才能影响到下下代。
而这一切,她的信仰,电影相信吗?
简单说说电影版和电视剧版本的优劣吧。
女主形象演技:电视剧版本胜,海清双目无神,纯纯扮丑。
宋佳无论是语气还是精气神都赢了。
故事:电影版胜,起码电影还有一点点挖掘张桂梅的坚持的原因,虽然完全变成爱情故事。
但电视剧这么长的时长,居然都几乎没有一点点过去。
场景:电影版胜,那个半成品的学校,完完全全的半成品,电视剧版本都装修好了,根本就是找了成品新装修的来。
电视剧版本的女生家庭,就是找了乡村,电影版真进了大山。
配角:电影版胜,电视剧版本的女老师们,个个光鲜亮丽,电影版就个个都蓬头垢脸了。
怎么说呢,哪怕是城市里来的老师,在艰苦的条件下也应该没那么油光那么多的妆容吧。
而且电视剧版本配角就纯NPC了,哪有一点点人物个性,聂远的教育局长啥的,纯纯搞笑捧哏,总而言之,电视剧版本的各种npc,感觉是在一个正常的县城,城市里做了个超级贫困生的学校。
而电影版在场景搭建上,就强得多。
人物个性上:两边出奇的一致,各种小故事就是硬是营造一个食古不化,自己可以骂老师学生,不许老师骂学生的固执老太婆形象,实在是令人失望,宋佳还有点笑容,海清则是基本从头到尾的苦瓜。
但电视剧对待001号的专门刻画,反而让我觉得有些愤怒,这确定是真实故事?
张桂梅三据五六七八拒001回归并且不安排人看着001的思想变化?
真特么笃定没饭吃没被子住纸箱的001绝对能回归?
最后,这种人物的故事,两者都不约而同的故意忽略建立华坪女高前的最艰辛的时期,那时候老公去世,仅凭个人热情和坚持,挣的了名字,才有后面可以让追随者跟过来的华坪女高,为什么没人关注她的思想变化,她理想信念的建立?
直接就开口不读书,就打工?
这是不可触及的部分吗?
还有,张桂梅福利院时期的教学,才是萌生创办华坪女高的重要节点吧?
为什么不去触及?
创办华坪女高前,她已经是全国人大代表,名满天下,可以说这时候的她,已经在思想上,行动上,都完成的最后的准备,电影电视剧都直接跳到这点,实在是令人失望。
这造成整个电影电视剧人物假大空,大家根本不懂张桂梅为什么要如此坚持,里面所有的苦难的解决,都完美避开了张桂梅的党性以及党员精神力量。
特别是电视剧版本,几乎都是马副县长一转变,就解决了,这转变几乎都是几句话之间的事。
更加不要说,表达哪怕一点点张桂梅老师的独立自主的(真)女权主义思想。
哎,你们都在拍流水账啊你们知道吗?
所以,电视剧的高评分,我是不服气的,没错,这两者都应该低分。
可惜了,张桂梅段时间内电视剧电影齐出,应该不会有更好的编剧去挖掘这个模范人物的核心内在了。
中国的导演真的不会拍女性电影,满脑子的高高在上,对普通人的努力,对女性的坚持视而不见。
强行制造所谓的冲突,导演不知道,大山里的女孩子她们能来到华坪女高,就已经是拼尽全力了,她们哪里来的钱财,让她们如同男性一样,可以荒废学业,在学校外面吃吃喝喝,上网打游戏。
能够选择到华坪女高这样一所什么都没有的高中支教的老师们,ta们当然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怎么会出现女老师为了爱美,和张校长起冲突的事情,她们是老师啊,她们同样怀揣着崇高的理想,我可以接受她们被苦难和渺茫打倒,无法接受她们被想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打倒。
大山的女孩子,她们从小耳濡目染,她们怎么会不知道如果不读书,自己的出路只有嫁人,成为被磋磨的老黄牛,又怎么会需要张校长的一番演讲才能幡然醒悟。
张桂梅,那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她是如此坚强如此明确,如此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她心里装着女学生,眼里是她们的未来,她又怎么会像影片里描述的那样,疯狂依恋着她的丈夫,只能从她丈夫那里汲取力量,菟丝花是成为不了张桂梅这样护佑了无数女孩子的苍天大树的。
导演从来不懂张桂梅,他只是想当然的觉得女性哪有什么自己的理想,只会为了完成所谓男性的遗愿,实在是真真令人作呕。
本来只想给一星的,但是后面,关于女学生们登山看日出的那幕太动人,你看我们就只是想看女学生和女校长是怎么努力,是怎么征服困难,是怎么成为高山的,我们不是要看那些低俗、无聊、不切实际的冲突的
一本文仅在电影创作与批评的范围内讨论《我本是高山》,不涉及对于原型人物张桂梅校长的评价。
二先说优点:一、本片部分地表现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办学与求学的困境。
影片开头即通过几个镜头交代了这种困境:没有围墙、地面来不及硬化平整的校址,错乱百出草台班子般的开学仪式;山月、山英姐妹,九朵云父女通往学校的山路,以及他们脚上破烂的解放鞋。
二、叙事上颇具女性主义视角,点出了女性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困难。
片中的姐姐山月就因为家庭胁迫的一段婚姻而丧生,妹妹山英也差点在高考前夕走上相同的命运,幸好有学校的老师们一再坚持和争取。
山英面对催自己回家嫁人的家人时,背后学生集体呼喊“山英,加油”,确实有点“girls help girls ”的意思。
不过,这部影片的优点也仅止于此。
三本片的第一个问题,在于风格杂糅却又未能打通各种类型间的次元壁。
开场那个闹剧般的开学仪式,在风格上倒是可以定义为笑闹喜剧。
这种风格运用在教育题材的作品中也并不少见,如《三傻大闹宝莱坞》。
可是这场戏过后,影片风格基调陡变,成了更偏向纪实的风格。
这么做也许是考虑到有故事原型,且影响甚大,不可“戏说”处理。
到影片中段,屏幕上“高一”到“高三”的字幕变化,有些太过敷衍潦草,更像是那部高中纪录片《高三》。
后半段从师生爬上山顶指点各个方位的大学开始,影片有了一个突然的提速,却未能将整个影片的主题带飞起来。
同时,导演的镜头太过于贴近张校长个人,而忽视了对于整个地区人文生态的塑造。
无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张校长,还是华坪女高作为当地少有的公共机构,其影响力肯定都超出了学校的围墙范围;同时,张校长同华坪女高也需要周边的人文生态,来定位自身的现实和意义坐标。
可是导演和编剧对此着墨不多,偶有涉及,也是带着放大性的猎奇心态,如:山英姐妹脚上破烂的解放鞋,酗酒母亲的衣衫褴褛。
将视觉中心和叙事中心高度重合,致使整个影片的格局铺不开。
另外,亡夫回忆明显画蛇添足。
母亲酗酒的情节,不说是败笔,起码也是徒惹口舌之争。
最后,“高山”这个意象,放在影片中其实自相矛盾。
“我本是高山”原本是山英姐妹写在房梁上的一句话,作为励志标语,无可厚非。
但放在整个影片的世界观来看,完全是一个矛盾的意象。
整个影片都在鼓励女学生们跨越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可是到了这里,我想成为的却又是我必须跨越的。
创作者的态度变得暧昧不清、语焉不详。
那段点题的散文朗诵也出现得太过频繁,听一次的话力量刚好。
听到第三遍,我有些审美疲劳。
说到底,这只是一段看起来很有文采的话,实则经不起推敲。
撤下各种滤镜,不过是弱网文版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四影片好的一点在于点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办学与求学的困境,同时却又将这种困境的解决方案简单化为校舍的改善,以及张校长声色俱厉的说教与惩戒。
这是典型的办公室思维,只知道宏观地策划安排,却忽视每一处小问题的解决,在现实工作中所需耗费的精力。
网络上对于学生逃课外出的争议,我个人的经验倒是比较认可电影里的情节。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底层出身的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是我们这些暂时吃饱了饭的人的一厢情愿。
华坪女高在面临分流危机时,张校长那声色俱厉的“教诲”,虽然也直接地说出了女学生在面临人生选择时的困境。
可是与其说打动了学生们,不如说打动了编剧和导演。
现实中的学生,哪有那么轻易地转变。
即便转变,过程的痛苦与煎熬,影片也付之阙如。
典型的一厢情愿的想法,为了配合自己早已预设的想法,生搬硬套地编制情节。
五影片上映至今已半年有余,争议挺大,豆瓣更是不敢开放评分。
个人经历告诉我,华坪女高这样的学校之于所在地,意义不在于培养出多少出类拔萃的大学生,而在于让那些适龄的孩子能够留在校园里,不至于过早地出社会,接受不良风气的浸染。
笔者个人前后有过三年的乡村教育经历,有一次回学校看望学生,曾对他们说过:“老师不会责怪你们成绩有没有很好,老师高兴的是你们现在都还在读书,没有过早的出去打工、混社会。
我随时回来,还能找到大家。
”作为一名前山村支教老师,以上是我对于山村教育以及这部影片的看法。
不当之处请指正。
4分。
杨承煜2024年7月28日写于旧县
完全不能理解怎么拍成这样,这么好的题材,改的乱七八糟的,太浪费了。
2.0/10 除了成就海清的表演还能成就什么,成就戏里戏外创作者和观众的廉价感动吗?在把张桂梅塑造成“殉道者”这一点上,隔壁的奥本海默都表示自愧不如-要我大公无私,要我乐于奉献,要我冷面示人,要我菩萨心肠,要我疾病缠身,要我行医天下,我是一个伟大的符号,我没有绝对的破绽,我绝不完美,只因这世上不存在完美。导演和编剧仿佛沦陷进了庞大的素材库,不断地捡拾能拼贴剧情的碎片,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情境随意变换,这个也讲讲,那个也说说,除了张桂梅,从老师到学生到领导哪一个没有被脸谱化、工具化?编到最后编无可编,拼了命地煽情,拼了命地挤兑眼泪,让人无fuck可说。
导演编剧海清本来是啥我不说。
明明照拍就能拍得好的,非要添加一些…的桥段
一部极其歹毒、用心险恶的电影
明明老师时时刻刻带在胸前的东西,电影没拍,连她自己都说这是支撑她行动的信仰。呵呵是在意识上强行切割党和人民。。。
感到主创团队对张桂梅老师和华坪女高没什么理解,也没什么感情。好像草率到看了几条新闻就开始编剧,甚至都远没有新闻给人触动。电影好像在回避更深沉的矛盾,而制造一些可有可无的青春疼痛。信仰可能是最被淡化的因素,我记得从小到大,信仰都是不被个体公开言说、会遭人“耻笑”的话语,一种单纯而幼稚的精神状态。在张老师身上我们重提高尚,而编剧导演大概是无法理解吧。虽然电影远没有现实有力,但只是流露出几种现实片段,还是很受感动。另外,电影频道的回应真的是今年最爹,plz敞开您的胸怀,听听女性主义者的声音。
没看之前,恶评就全网而来,以至于我犹豫再三,还是选择去影院观看。上一次差评铺天盖地的还是雄狮少年(很好看),和预想的差不多,如果把电影和原型分割开来,当成独立的故事来讲,故事是完整的,好看的,只不过浅显了一些,这也是国内电影普遍的通病,内核还是商业片,娱乐大众,打通共情的感官,但是张桂梅不是谁都能消费的,因此观看纪录片反而更有震撼力。编剧的能力还是差的,按照事实讲故事都讲不好,被骂也是活该的。
设身处地想一下,张老师看完电影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被一群坏东西污蔑和歪曲她该多么无力,她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不像年轻人对网络这么熟悉,维权太难了,她只能难过错信了一群骗子。他们这样欺负一个呕心沥血为信仰为理想奉献全部的人太可恶了。一群九漏鱼208高高在上俯视穷苦人的苦难,把别人的崇高信仰远大理想当下饭小菜,其心可诛。
难得看了首映,电影还是挺催泪的,感觉整个电影的高潮部分都在“我本是高山”这块的剧情上,两姐妹的人生影射了所有山里女人的命运,被卖掉嫁人的姐姐,最终的结局是死亡。妹妹带着姐姐的愿望,被张老师拉回了学校。当所有女孩们诗朗诵我本是高山这段时,真的很催泪,这是一种对女性命运的痛苦挣扎。张老师在做的事儿,真的帮助了很多女孩。张老师本人太优秀了,确实不好拍。整体看下来还是有感人段落的。
都这么长时间了,还不敢出分😅敢拿奖却不敢出分!
11.19点映,且不上纲上线,这片子其实还是实际硬伤多。导演和编剧不合格,演员也是,海清形似神不似,口音语调不贴,太她自己了,吵起架来咄咄逼人,亲和感太低了,搞得我都有些怕这个人物。演年轻老师们的演员更都大灾难,一种学了一半表演半瓶子逛荡的感觉,都不如演学生的素人女孩们。胡歌实属没有必要,插入那么多段柔光滤镜的亡夫回忆,对剧情发展没什么帮助,既破坏节奏,又完全小布尔乔亚式矫情。各种情节的铺垫,感觉编剧就是在塑造一个家庭情感受过伤害的女性,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看完电影都没着急回家,在路边怒写点评。之前被网上的恶意差评误导,导致我看的时候也是带着意见看的,看完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网上说的那样。影片中张桂梅校长创办女校一再强调是为了拯救大山深处的女性,女性读书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而且她佩戴党徽,一直听红梅赞,带领老师们诵读入党宣言这些网络上只字不提,为了引起对立闭着眼抹黑啊,说她是为了亡夫才创立女校的,简直是一派胡言。酗酒的母亲不爱读书的女学生全都是有原因的根本不是所谓的抹黑女性,离谱至极。这部电影真的是一部品质很高很赞的电影,我十二分推荐。
都2024年了,愣是不敢开分!
【1.5+】照着真实事迹的点滴随意往电影里扔,没有情绪的缝合与堆砌愈演愈烈,死命催促着剧情挤压着泪点,从残酷现实女性困境的根基中掺入了顽劣杂质,而本该令人动容失语的表达又拐了太多弯路,最后落点的力度甚至不及《八角笼中》。
恋爱脑发作来山区支教但打骂学生最后撂挑子跑了的徐老师、热爱读书但最终还是生了孩子被家暴致死的山月、冲出山区还是被婆家催生被孩子牵绊的付老师,最可怕的辛勤燃灯的张校长被塑造成遇到困难就回忆亡夫的柔弱女性……们男导演再拍女性故事试试呢🔪海清这部电影演技也好拉,一开口就幻视童文洁训方一凡。
作为一个基层党员,从宣发到观影都感觉电影拍的感觉非常失望。同学老师一一辟谣,张桂梅老师拒绝发言。
用反感动中国的书写,去演绎一个最标准的感动中国式人物。开场的开学戏极好,能看出想呈现的是儒家式的朴素教化,以及教化过程中的种种阻力,这恰是主旋律塑造中,刻意淡化乃至忽视的B面。可问题是,两位导演并不相信意识形态方向的精神赋能,甚至都未必认同张桂梅这个人物。官方宣扬的行为驱力被全盘替换,取而代之是主创自以为更有人情味的私人情感驱力。由此,那些本该出现的相关元素被刻意淡化,甚至还有一场师生合作扶旗杆的戏,来强调国与民的主次。在所有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创作中,这是最颠覆的,观感却也是最难受的。张桂梅越往后越有偏执的疯魔态,而且还是零弧光零转变的老学究气,基本就是写崩了。相比之下,资方刻意融入的女性议题诱发争议后,多少还混淆了视听,可能也是种幸运吧。
扣一分强制观看,再扣一分扭曲现实,最后扣一分故事线太烂
酗酒家暴改性别.怎么敢的?依托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