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捕

La rafle,巴黎血色围城,The Round Up

主演:让·雷诺,梅拉尼·罗兰,加德·艾尔马莱,拉法埃尔·阿贡吉,雨果勒佛德茲,Joseph Weismann,Mathieu Di Concetto,Romain Di Concetto,Oliver Cywie,西尔维·泰斯蒂,安妮·波诺什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匈牙利语言:法语,德语,意第绪语年份:2010

《围捕》剧照

围捕 剧照 NO.1围捕 剧照 NO.2围捕 剧照 NO.3围捕 剧照 NO.4围捕 剧照 NO.5围捕 剧照 NO.6围捕 剧照 NO.13围捕 剧照 NO.14围捕 剧照 NO.15围捕 剧照 NO.16围捕 剧照 NO.17围捕 剧照 NO.18围捕 剧照 NO.19围捕 剧照 NO.20

《围捕》剧情介绍

围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2年,11岁的小约瑟夫(约瑟夫·魏斯曼 Joseph Weismann 饰)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盛夏六月的一个清晨,小约瑟夫穿着一件胸口缝着黄色小星星的衣服,正要兴致冲冲地去上学。旧货商邻居鼓励他好好上课,而面包师傅却开他玩笑。他的犹太小伙伴和他的家人在蒙马特高地学习和生活。即使这是块被占领的法国区域,他们仍然得到了暂时的庇护。然而这短暂的幸福和宁静,很快就崩塌了。 1942年7月16日早上,在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冬季自行车赛车场里,一万三千名受害者被凶残的虏获在一起,准备运往波纳·拉·罗兰德集中营。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密使与看守人圣诞玫瑰外星笔记神迹李算灵媒缉凶第六季更美好的事第一季画皮黑白泰迪再见,将来神偷奶爸特种部队:蛇眼起源恋爱大战村里来了个暴走女外科攻壳机动队SAC2ndGIG:个别的十一人外星人事件坏种2地陷婚内婚外伊斯基亚的卡西诺有泪尽情流醉侠苏乞儿万物商店之木偶小长门有希的消失宏观世界撒旦定居点养鬼吃人8:地狱世界放学后战争活动第二季

《围捕》长篇影评

 1 ) 以色列的建国史

驱逐犹太人与以色列建国小史    据圣经记载,摩西曾带领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并在约书亚(Joshua)的领导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

之后,在大约在公元前 1000年,大卫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以色列王国。

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Solomon)死后,王国一分为二,南为犹大(Judea),北为以色列(Israel)。

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722年,亚述人(Assyrians)攻占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了犹大,他们焚毁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驱逐了大批犹太人。

从此之后,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还被无数次地摧毁和重建。

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散落到各个地方。

大约在公元前61年,庞贝(Pompei)的罗马军团攻占了犹大,占领了耶路撒冷。

而耶稣正是在罗马的统治区伯利恒(Bethlehem)降生的。

罗马统治者在公元70年和132年两次扑灭了犹太人起义的烈火,并于公元135年将所有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

此后,耶路撒冷就被罗马人重新命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e)。

   在拜占庭时期(公元4世纪),大量的基督徒涌入了巴勒斯坦。

那时,巴勒斯坦的人口组成是基督徒、犹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异教徒(paganism),以及罗马人和原著居民。

大约在公元7世纪,穆斯林阿拉伯的军队北上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大部分中东地区,从此,穆斯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在这漫长的穆斯林统治中,土尔其奥托曼帝国(Ottoman Empire)曾于1517年将巴勒斯坦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这期间,土尔其苏丹还曾邀请离散的犹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个城市里定居下来。

在18世纪末拿破仑入侵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机起来反抗埃及和土尔其人的统治,致使土尔其帝国进一步开放其边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时增长了,而且两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随之提升。

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达到了40万,其中犹太人口是2.4万左右。

这时奥托曼政府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限制犹太移民,但是,犹太人却采取各种手段移入巴勒斯坦。

   这时在19世纪的欧洲,反犹浪潮和欧洲犹太人解放运动此生彼长,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与传统犹太家园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在欧洲离散的犹太人心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的烈火。

特别是东欧国家的反犹和排犹政策,加速了欧洲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迁徙。

也是在此时,欧洲犹太人开始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体系化。

犹太祭司奥克雷(Rabbi Yehuda Alcalay),在19世纪40年代发表了许多犹太复国思想的希伯来语文章。

另外,在1896年匈牙利裔犹太律师赫茨尔(Theodore Herzl)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阐释了犹太复国主义。

次年8月,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Basle)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根据赫茨尔的理念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

与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预期将有数百万欧洲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以形成人口的绝对多数。

至于当地的阿拉伯人,没有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到1914年为止,巴勒斯坦大约有70万人口,61万为阿拉伯人,犹太人还不到10万人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勒斯坦的统治者奥托曼帝国与德国联盟。

这时巴勒斯坦地区爆发霍乱和伤寒,土尔其军事首脑决定赶走所有外国人,大批的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巴勒斯坦。

在此期间,只有俄国籍的犹太人可以免被逐出,这些剩下来的犹太人,就成为英国的合作者,后来为英军与土尔其作战提供了帮助。

与此同时,英国也需要阿拉伯人的帮助。

英国政府就许愿给阿拉伯人,只要他们支持同盟国与土尔其人作战,阿拉伯在战后便可以独立。

在1916年,阿拉伯人在劳伦斯(T. E. Lawrence)的领导下,真的起来反抗土尔其人的统治。

但是战后,英国却否认了自己对阿拉伯人的承诺,巴勒斯坦成了英国的“委托统治地”。

战后巴勒斯坦的人口中大约70%是阿拉伯人,30%是犹太人和基督教徒。

   此时在英国本土,有一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游说英国议会,最终促成了英国在 1917年11月签署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宣言允诺建立一个犹太家园,同时确保非犹太社区的权利和信仰不受侵害。

英国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如果德国向犹太人做出类似的承诺,会把国际上的犹太人拉向德国一边。

英国此举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的土地,并且通过暴动和罢工等手段向英国当局施压。

同时,阿拉伯人还策动美国介入此事,以便影响英国的中东政策。

阿拉伯领袖达迦尼(Aref Pasha Dajani)曾对美国派来的代表陈述说:历史已经证明无法与犹太人居住在一起,所有国家都不欢迎犹太人,因为他们吸所有人的血。

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也意识到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无法避免冲突,后来就任以色列国总理的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曾在1919年发表讲话说:没有人能找到任何解决办法,我们要这片土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国家,而阿拉伯人也要做同样的事情。

   英国却在这时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为了答谢麦加行政长官侯赛因之子阿卜杜勒曾为英国奋勇征战,当时的英国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1921年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突发奇想,把约旦河以东地区的管理权交给了阿卜杜勒,这片土地是英国所管辖的巴勒斯坦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阿卜杜勒立刻就把这片地区改名为约旦哈西姆王国,并且在1946年得到了国王称号。

在巴勒斯坦的面积急剧缩小的情况下,在美国和英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却仍在鼓动犹太人移居到只剩下原领土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

到1929年,巴勒斯坦人口的日益稠密,造成竞争加剧和经济萧条。

富有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有很强的竞争力,他们大量购买土地,致使阿拉伯的种田人流离失所,大量涌入城市。

阿拉伯人开始预感到大量欧洲和美国犹太人的涌入,会逐渐挤走缺乏商业竞争力的阿拉伯人。

而且,外来移民炫耀自己与大多数阿拉伯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引起当地人的嫉恨。

在1929、1930和1931年,犹太人定居点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武装袭击和恐怖威胁。

   恰在此时,纳粹在德国掌了权,并开始了迫害犹太人的暴行。

当犹太人的遭遇开始为人所知时,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宽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配额。

1933至 1935年间,获准移入的犹太人在13万以上,而非法移民数以万计。

巴勒斯坦从那时起变成一座充满暴力和恐怖的活火山。

恐怖主义遍布了整个地区,英国当局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秩序。

1942年,美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纽约集会,通过了比尔特摩纲领,要求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支犹太人的军队。

不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就进入了全面备战,双方大开杀戒,巴勒斯坦变成了烧、杀、抢、掠的战场。

   二战结束后,从欧洲各地的集中营里解放出大量的犹太难民。

西方各国不愿接收这些难民,因此,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压力。

美国不断地要求增加犹太人的移民配额,而这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都在通过暴力手段对英国当局施压,阿方要求控制移民,犹太一方则要求放宽移民。

阿拉伯人对犹太定居点实施恐怖袭击,而犹太人炸路断桥,暗杀英国官员,以阻止英国当局对非法犹太移民的追捕。

最终,英国政府决定甩掉巴勒斯坦这个烫手的山芋。

1947年4月,英国政府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并宣布一年后结束委托统治,撤回所有驻军。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的特别管理。

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2/3强,却只得到43%的贫瘠土地;而犹太国的人口仅占1/3,却得到了57%的沿海肥沃土地。

1948年5月15日,犹太临时政府单方面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而没有采用“犹太国”做国名),次年2 月立宪会议召开,通过一部临时宪法,宣布国家为民主共和国。

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Transjordan)(后改称约旦)拒绝承认以色列,并且对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二、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    从1948年5月起,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对新生的以色列国展开了正规的战争。

开始,埃及在巴勒斯坦南部攻下了部分领土,继而外约旦占领了耶路撒冷老城。

但是由于阿拉伯各国彼此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很快进攻就停了下来。

6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成功地实现了4周的停火。

但随着以色列在 7月的大举反攻,停火被打破了。

零星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

以色列在次年1月的凌厉攻势隔绝了埃及的军队,迫使阿军接受停火(1949年1月7 日)。

   1949年7月阿、以签署了停战协议,但并没有实现和平。

大约40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难民逃离以色列,滞留在以色列边境的难民营中,这成为日后阿、以冲突的重要原因。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美、英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在幕后支持阿拉伯联盟,而苏联却支持以色列,这与后来几次战争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

战后,阿拉伯国家对军事上的失败,备感失望和耻辱,叙利亚、约旦、埃及等国先后出现了政治动荡和权力交替,使阿拉伯国家的地缘政治出现全新的格局。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    从1949到1956年,联合国监督执行阿、以停火,推迟了冲突的到来。

在这期间,大国列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美国、英国和法国支持以色列,而苏联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

1956年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Abdal Nasser)将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并且征用运河所有者(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人)的财产,英、法为了报复,唆使以色列进攻埃及。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集结空军和陆军力量,入侵了埃及的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

同时,英、法还直接介入了战争,使世界舆论哗然,一致谴责以色列的入侵和英、法的干预,这一事件几乎酿成了一场威胁世界的危机。

11月6日,在美、苏的支持下,联合国调停双方停火。

这时,以色列已经占领了加沙地带和通往亚喀巴湾的入海口。

但在1957年,以色列又不得不将加沙地带交由联合国管辖。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    整个1960年代,阿、以边境冲突不断。

叙利亚训练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实行恐怖袭击,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与约旦和叙利亚结成联盟,放言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消失。

1967年5月,纳赛尔要求联合国部队从埃及完全撤出,并且关闭了亚喀巴湾这个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入海口。

以色列所做出的反应是向埃及和它的阿拉伯联盟发动闪电进攻。

   1967年 6月5日,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一举摧毁了阿拉伯联盟的空军力量。

依靠空中优势,以色列步兵在3天内就占领了西奈半岛,大兵长驱直入地压向约旦边境。

到6月10日仅短短的6天之内,以色列军队夺下耶路撒冷老城(后来永久地吞并为以色列领土),占领了战略地位重要的戈兰高地(Golan Height),陈兵叙利亚边境。

这场战争史称“六日战争”。

   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在6天内遭到重创,叙利亚随即接受了停火,让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叙利亚半岛和约旦河西岸的领土,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因战争而关闭。

以色列还宣称不会放弃耶路撒冷和其他占领的领土。

纳赛尔的政策以灾难而告终,他本人3年后去世。

而以色列大获全胜,民族情绪高涨。

这场战争为日后的无休止的阿以冲突种下了苦果。

到今天巴、以谈判的核心内容,仍然是以色列在这6天内拿下的关键的地区,巴方要求以色列归还这几处战略要地,而以色列岂肯轻易放手。

这次战争的后果为巴以关系的未来,投下了暗淡的阴影。

   四、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1974年)    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认为自己谴责以色列的声音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埃及总统萨达特(Anwar Sadat)决定趁10月6日犹太人的赎罪日,对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

埃及和叙利亚分别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向以色列展开进攻,伊拉克也加入了进来。

以色列毫无准备,措不及防,几天后才完成战争动员。

但很快,以色列又把叙利亚和埃及赶了出去,并且在战争的最后一刻,成功地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突进敌人原来的防线,但是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7天的激战在美、苏两国的联合压力下结束,阿方战果甚微,但却表明了以色列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开始衰落了。

埃及和以色列在1974和1975年分阶段达成了协议,协议规定双方不在苏伊士运河区进行战斗,以色列把西奈油田归还埃及,埃及向以色列开放苏伊士运河。

1977年11月,萨达特访问了以色列,埃、以两国关系和缓了。

同时,埃及和叙利亚恢也复了与美国中断的外交关系,中东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    从1978年起,巴勒斯坦的游击队以黎巴嫩为基地对以色列实施恐怖破坏,同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雅瑟尔•阿拉法特的精明,使他后来成为世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以色列强硬政府决定在1982年6月,对巴勒斯坦进行一次惩罚性征讨。

贝京的国防部长沙龙宣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40公里的缓冲带,来保护以色列的北部边界,同时暗中计划消灭巴解组织。

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军队入侵了满目创痍的黎巴嫩,一场混战后,将这个小国一分为二。

叙利亚介入了这场战争,以保护其水权。

以色列将战火引到贝鲁特城,并且屠杀了两个集中营的数百名穆斯林平民。

最终,沙龙成功地将巴解组织赶出了黎巴嫩。

从以色列建国的漫长过程到5次惨烈的中东战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围绕着巴勒斯坦,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

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存在有更大的合法性,并且力图通过暴力来捍卫自己的生存空间。

双方的历史学家也通过历史叙述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根据的,犹太史学家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往往强调圣经记载、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和联合国第181号决议,试图证明犹太人对巴勒斯坦拥有合法权利。

而阿拉伯的史学家则往往强调犹太人的移入,造成了多少阿拉伯人流离失所,双方很难达成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英、法、美、苏等大国,总是在扮演公正无私的裁判国形象。

但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又总是根据自己当时的利益,利用双方的矛盾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虽然前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曾先后承认了以色列存在的现实,但阿、以当前争执的核心仍然是,阿方要求归还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这在以色列看来是不可能的。

后阿拉法特时代不容乐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关系的未来道路,仍然是漫长崎岖的。

(改编)

 2 ) la rafle

本来是与老师给我的阅读材料有关,在上课的时候看了预告片,觉得还不错,便特地去看了。

果然是部赚眼泪的电影。

利用孩子和亲情作为整部电影的主线,无疑是让人内心最诚挚强烈的情感毫无保留地被激发出来。

孩子的纯真善良,父母的温情关爱,还有好心的巴黎人的帮助,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当孩子与父母分离时的撕心裂肺的叫喊声传来,我还是忍不住留下眼泪,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了。

片尾,小男孩见到护士时,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只有一双哀怨的,孤独的,害怕的眼睛,看着曾经关爱过他的护士,泪水涌出,我真是心都在痛,是怎样的残酷,把这个可爱的小孩的童年撕碎了,可怜他都算是个幸运的人,因为他在失去了母亲和哥哥之后,竟然走出了那入地狱般的黑暗世界,他是个幸存者。

这是一段黑暗的历史,也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3 ) 《巴黎围捕》——艳阳下的凛冬

历史永远在重复自己,遥远的屠杀其实就发生在几代人之前。

本是一个假期,刚刚看完了《头号玩家》,还没有从斯皮尔伯克建造的酷炫未来世界里清醒过来,又接着看了《巴黎围猎》,这场发生在1942年夏天的屠杀,距离今日仅仅76年,还不到一个世纪。

太平时期永远体会不到战争的残酷。

斯皮尔伯克的《辛德勒的名单》带来的震撼还犹记在心,不过黑白色的背景总会让人误以为是发生在很久之前,然而在这场巴黎的围猎里,赤裸裸又一次揭开了往事的伤口,这个伤口依然鲜红、未曾愈合。

影片一开始是一段真实的黑白录像,希特勒已经占领了法国,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巡视这个国家,这座城市。

曾经在《起名风波》这部法国片里我还有些诧异,为什么左派的知识分子会对小舅子准备给孩子起名“希特勒”(同音不同名)有那么激烈的反应,那么在这部电影里就会很好的诠释了这种激烈的情绪来由。

二战的战事不再讨论,关于犹太人和集中营的电影也看过不少,但是大多还是从旁观者或者是营救者的角度来讲述,更多揪心的是对影片中人物命运的走向。

而在这部电影,没有机会去感到紧张,有的只是深深的恐惧。

就如片中逃脱的那个小孩所言:我们害怕的不应该是死亡,而是生存。

死亡已经成为一条提前到来的必经之路,如何能够生存下去,才是真正让人害怕的。

整部影片的主角不是面临灭绝的男人和女人,而是未成年的孩子们,懵懂而纯真的眼睛里还不理解死亡的含义就面临着人类历史上的残酷。

影片从开篇不久就开始赚取我的眼泪,尤其是在家有两宝之后,看到和她们同样年龄的孩子们遭此灭顶之灾,让人怎能不泪奔。

占领区的巴黎,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只有犹太人胸口的六芒星提醒着风雨欲来。

越来越严酷的规定,给这个艳丽的夏日添加了一抹阴暗。

约瑟夫年仅11岁,和很多犹太人一起聚居在一个院子里。

他们依旧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做游戏,妈妈们安详地在院子里织毛衣,只有被辞退的爸爸的到来可以提醒他们的困境。

这一切似乎都与战争毫无关系。

然而就在犹太人对法国人盲目的信任之中,这场风雨加紧速度地赶来了。

法国当时的傀儡政府,成立了秘密警察学校,配合德国人对巴黎境内的犹太人进行了围捕,比德国人的残忍更加残忍。

所有犹太人就如圈在包围圈里待宰的羔羊,还茫然不知自己即将见面的屠杀。

地中海上的法国还是艳阳高照,二战席卷了大部分的国家,巴黎已经被围攻,然而在这段短暂平静安宁的生活里丝毫看不到战争的硝烟。

正因为此刻阳光的明媚和紧接而来的残酷形成了鲜明对比,才会让处于旁观者状态的我更加无奈和无助。

命运的镰刀已经高举到了头顶。

划定围捕目标——成立秘密警察机构——制定围捕计划——集中圈禁——分散消灭——加紧火葬场修建,这整个一套流程如此残酷而又冷静。

德国人的严谨高效带来的是法国犹太人的灭顶之灾。

法国户籍制度的完整健全,助长了这场屠杀的可执行性。

影片中短暂而高效的围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勇敢的巴黎人:有房东太太彻夜不眠守在门口,就为了在发生围捕的过程中好及时警醒大家;有邻居家善良的太太,冲到诺诺家,假装诺诺是自己的孩子想要将其带走;有偷偷收留犹太孩子的普通家庭;有挺身而出、解救陷入困境的诺诺姐姐的善良妓女们;有坚定信仰、帮助犹太女孩的牧师;有干着脏乱工作却能挺身而出的水管工。。。

正是这些勇敢而善良的巴黎人,藏匿和帮助了上万的犹太人躲过了这次浩劫。

然而排犹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事情,整个欧洲普遍排犹。

也不是所有围观者都是如此善良和勇敢,还有很多幸灾乐祸、口出脏话的巴黎人对围捕表示了赞同。

影片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讲述这段历史,更多的是从这段历史里讲述人性、揭露真相、警醒未来。

进入到自行车赛场的体育馆里,密密麻麻聚集了一万三千名犹太人。

随着镜头的慢慢移动,我们看到了一层一层密集的、惶恐的犹太家庭。

这个本该承载欢乐的体育馆里装满了即将被毁灭的人群。

善良的莫诺护士是整场事件的见证人。

她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帮助着孩子们,然而在这场残酷的种族清洗中,一个人的力量真是微乎其微。

让·雷诺大叔高产不断,又以一位犹太医生的身份出现在影片之中。

他以一种达观来看待整个事件,坚信这些侩子手终会得到审判,然而他个人的命运却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导演用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来小心翼翼讲述这样的故事。

从体育馆到集中营,短短的行程中走过了夏日浓郁的树荫之下,远远走来的人群不像是走向死亡,更像是结伴来出游。

集中营里偶尔的一顿较丰盛的午餐在音乐的伴随下像是一场欢愉的午后聚会。

然而这一切看来温馨明媚的场景并没有丝毫削弱这场屠杀的残酷,只是让人们还有机会在死亡来临之前微微享受到些许团聚、爱情、亲情和人情味。

短暂的集中营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地是男人被带走了、女人被带走了,相互之间简单的挥手就已经成了永别。

当看到孩子被强行从母亲身边带走的那一刻,我的眼泪简直止不住了,多么残酷的人才会用如此方法来强行拆散母子。

一万三千名犹太人仅仅只有25人生还,运抵集中营的4501名孩子无一幸免。

影片结尾,莫诺护士收养了一百多个孩子,并为幸存的犹太人们提供寻找彼此的机会。

当我们看到幸存的约瑟夫,喜极而泣的场景让这部悲情电影增加了些微温暖。

而当莫诺看到了照片之下的诺诺之时,让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也在感谢上帝了。

可爱的诺诺,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整部影片泪点,不管是悲还是喜。

影片结束了,历史还在滚滚向前,这不是唯一的种族清洗,这也不是人类仅有的大屠杀,然而历史总在不断重复自己、不断周而复始。

只希望未来,不再有历史。

犹太复国主义,看完就明白了,为什么犹太人拼死都要拥有自己的国家!

 4 ) 相关影讯

◎IMDB评分 5.8/10 (305 votes)一句话评论  在梅拉尼·罗兰温柔而令人心碎的演绎之下,《围捕》将法国在被占领时期那些不那么荣耀的往事又浮现出来,好在影片中被人们称作“正义者”的勇气让我们倍感欣慰。

——《费加罗视点》  影片的情绪渐入佳境,导演没有丝毫的卖弄和偏离主题,始终带着一种形式感的审慎。

——《星期天日报》  影片令人震惊,引人入胜。

演员们在隐忍、真诚和克制中展现出巨大的表达力。

——《法兰西西部报》  影片的激情是卓越的:面对这种耻辱,没有一个观众能不为之动容。

为什么现在才有人调查我们历史上的灰暗地带?

《围捕》将在法国电影史册上写下重要的一笔。

——《影视迷》  罗丝琳·伯胥全身心地投入这些历史事件,她的诚实和正直彰显无遗。

但她过分典型的视角让她的电影看起来像一幕沉重的情节剧。

——《20分钟》杂志  这部影片有点法式好莱坞的腔调,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巴黎人》杂志

 5 ) 交错

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那时因为有让雷诺。

现在回想,已经忘了具体情节,只记得女主角梅拉尼·罗兰 Mélanie Laurent,而且也不是因为这部电影。

而是因为另一部昆廷的《无耻混蛋》,同在巴黎,同样的二战,同一个女主角,一部是委婉的悲歌,一部是赤裸裸的复仇,交错的时空与剧情,在La rafle 软弱无力的人们终于复仇了吗?

复仇的故事深入在记忆,留下的确是无限伤感。

还有那不能忘记的蒙马特高地的旋转马车,永远在心中旋转。

 6 ) 抗战题材还要深挖,值得深挖

真实故事改编。

关于二战,关于集中营、大屠杀,欧美拍了好多。

而我们,除了南京大屠杀、731、栖霞寺、上海犹太难民还有最近的慰安妇,都成了抗日神片。

其实类似的迫害、屠杀、三光政策还有很多,东北日军强迫中国人修建堡垒、军舰岛的中国苦工等等,可以拍得深刻又有戏剧张力。

只是我们“忽视”了那些好题材,而总是往抗日神剧上靠拢。

让·雷诺可以演这种不计酬劳的片,姜文、陈道明、孙红雷等得学着点,当然得有导演拍不一样的抗战题材。

 7 ) 那些杀人魔的心态—巴黎围城风暴

今天看到新闻,加拿大一名杀人魔把中国友人杀死并肢解,还悻悻然地放在网络上公开; 叙利亚上个月发生了大屠杀,不管被反对军还是叙政府,其中小孩和妇女也占大宗…希特勒更不用说了,数十万名犹太人在他手下死去。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人那么不尊重人的生命,为了政治利益、为了自己喜好、为了图一时的爽快,就把别人的生死在自己脚下践踏。

没错,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有人政治侵略、有人经济侵略、有人军事侵略,但侵略的动机是什么??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侵略者说道:我今天要杀死你们,因为你们是世界上最讨厌的民族; 我今天要把你们的钱全部放进自己的口袋,因为我比你们优秀,我值得享受最好的; 我今天要占领这个地方,因为我无止尽的贪欲,会把我引领到最美好的未来。

我一直相信人本着善念做事,一是自己心安,一是不会有太极端的事发生在你身上。

一味地扩张自己的贪欲,在欲望不断满足的同时,所要承担的后果和报应,也是你无法想象的惨烈,想想希特勒,想想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电影拍了很多,大部份是霭霭内含光透露出些许人性的慈悲。

而巴黎围城风暴我并没有特别喜欢,但它的优点结合了生活与事件。

不像许多集中营的电影,描写集中营是多么多么恐怖,纳粹是如何如何没人性。

是的,这部电影结合了犹太人的生活,没有看到真正的死亡,反而更令人有想象空间。

像温温的开水叙事、描述,直到最后一刻还是这些临死犹太人的生活。

大人们要被送到毒气室的前一天,女护士送来了好吃的糖果,悠悠的音乐让每个人都想翩翩起舞。

记得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吗?每一个镜头不是让你哭就是让你笑,笑的时候畅快开怀、哭的时候痛彻心扉。

电影能调动人心是一件好事,除了娱乐、除了一点点感悟、除了能够唤起共鸣,我们能够从电影中得到的是一种人性的温暖,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也许是一种激励,也许是一种释怀,也许是一种感同身受,但这些都是好事,都很营养—至少对我们的心灵而言。

我大力赞扬”美丽人生”,但我也对这部电影有着些许的感情。

小男孩在巴黎的生活,犹太人被围剿时邻居的慷慨(想把那些要被带走的小孩抓过来说不是犹太人),在冬季赛车场那几个消防队员救助没水喝的犹太人,当你看到消防栓打开,一个一个空杯接过来,忤逆着上级命令的消防队长,你会觉得他是伟大的英雄; 女护士即使昏倒也为这些在劳改营的犹太人争取权益…很可爱的一群人吧…但我只秉持着一种心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不仅仅是尊重,同样为人类,我们抱持着同样的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七情六欲的基本欲望、喜怒哀乐的基本情绪,这不是”较优”的人种所享有的特权。

自己不愿饿肚子,看着别人饿肚子没感觉吗? 自己不愿妻离子散,看着别人如此,不会难过吗? 自己不愿死,看着别人死,不会遗憾吗? 难怪叙利亚屠杀事件,让国际上许多国家伸出援手,我们不要唱高调说什么人道主义,看着别人,想想自己,你就会明白怎么回事了。

 8 ) 维希政权对犹太人所犯之恶

若非被某公号小编安利这部电影,断然不知犹太人二战期间在法国经历。

和波兰比起来,法国简直是犹太人的天堂。

诺诺母亲说。

现实却是,维希政权和纳粹沆瀣一气。

女护士的话是,一丘之貉。

三人会议,年轻的法国秘密警察头目说:一切由我们来组织。

希姆莱汇报说,事实证明,法国人比意大利的寡头政治和佛朗哥的独裁政权更好对付。

希特勒回应说,西班牙死命保护犹太人。

希姆莱回应:地中海人都容易感情用事。

(23分30秒处)他们夺走你的权利,却夺不走你的才能。

父亲安慰被禁止跳芭蕾的女儿。

街头贴出犹太人抵制法,禁止出入公共场合。

犹太人被称为不良分子。

希特勒把泰坦尼克号沉没也怪罪于犹太人,父亲的话。

护士学校校长介绍刚来的犹太同学说,各位,也许都听说过犹太人有尖耳朵,鹰钩鼻,还有其他这个那个的,如大家所见,和我们一样。

(5分30秒处)巡警对诺诺母亲说:这种时候你还生孩子?

围捕犹太人当日,也有普通法国民众幸灾乐祸,他们眼中的犹太人是寄生虫。

希姆莱汇报说,每天可以处理8000人。

希特勒回应说:烧成灰,不会透露死了多少人,也不会知道他们是男是女,或者是小孩。

(63分钟处)犹太人需要一块土地,一个国家。

让雷诺饰演的怀有复国主义的犹太医生说。

诺诺小演员漂亮。

有说剪辑混乱,我不这样看。

不管是德国人和法国秘密警察头目开会议,还是希特勒时不时在避暑胜地露面,甚至是对孩子表现出的友好,都起了很好的反衬效果。

比如围捕犹太人会议和犹太人日常生活是该同时有所反映。

 9 ) 《围捕》:欧美主旋律

说起二战,全世界都知道罪孽深重,极端种族主义仍阴魂不散,所以每年我们都会缅怀前人,以敬效尤。

法国人今年上映的这部的确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我只能说此类题材老去这样,总有些疲劳,但我还是哭的稀里糊涂,看到坠死的那对母子,我还是恨的咬牙,也许我们不能用评论来糟蹋严肃的反战题裁,此部亦然。

 10 ) 精美的地中海风格装修

怎么说呢,这个题材本应该是比较让人期待的,是说二战时德国人如何迫害围捕法裔犹太人的。

可惜,结果,两个小时的片子里,除了那些房子里的墙纸装饰和家具地板木框等,让我意识到了这才是彻彻底底的标准的地中海风格的装修模样以外,其他的,也就只剩下了简单平淡而又平铺直叙的超级超级简单的故事情节。

看到最后,也没有发生啥曲折离奇的故事。

假如我哪天再有机会装修房子,并且有想法装个鲜明而又彻底的地中海风格的话,或许我会想到再找这部片子来看。

又或者,日后有空自己学学木匠的活,自己做些家具,再刷上个地中海的蓝绿色调?

哈哈。。。

片中的窗帘、墙纸、窗框、家具、地板、门线条等,都是一体的。

也因为这片子,我算是清楚地认识到了,什么叫地中海风。

《围捕》短评

唠唠叨叨 臃长节奏慢

3分钟前
  • oudanny
  • 较差

nono出现的一瞬间 足够震撼 无意间下载的电影 竟然列入一只手数得出赚我热泪的作品之一 惊喜

4分钟前
  • 哈库那玛塔塔
  • 力荐

哪一部犹太题材的二战片不虐心?实在是很沉重很真实的题材,但本片感觉拍得不是很深刻,尤其是小胡子这个演员实在太让人出戏了

9分钟前
  • 男高音书法家
  • 还行

还有什么~

11分钟前
  • 多菲角
  • 力荐

老套,而且实在实在无聊。罕见的反映的贝当政府的电影,还有希特勒,但是毫无必要,反而增加了影片的虚假性。不能做到细节,真实是让这部影片看起来毫无特点的原因。

13分钟前
  • 一粒家田米
  • 较差

看不下去

18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3.5

19分钟前
  • 阿甘正在转
  • 还行

太沉闷了。另外,犹太人这种祥林嫂作风也有点让人心烦

21分钟前
  • 摩尔乌鸦
  • 较差

不知是想表达太多的缘故还是因为压根就没有编好,至少在我看来情节很乱,让人觉得沉闷、拖沓。这类故事本可拍的更好,如果说是想打亲情牌赚眼泪的话,那么我这个泪点极低的人除了最后Melanie抱住那个失而复得的小男孩的瞬间能够使我动容以外,再无感触。★★★

22分钟前
  • Q。
  • 还行

Vento di primavera.

25分钟前
  • Kovin
  • 还行

法國電影真實得很適合帶觀眾進去二戰時期被動殘酷的法國猶太營。從下達命令的國家領導到協助難民的前線人員,都被壓迫得很無奈。那時候的生離死別,多不勝數;幸好,起碼有一方是幸存希望的。

30分钟前
  • joyce@amigo
  • 还行

忍不住流泪,看到今天的欧洲、美国,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正视历史,冷静反思,再看看我们,简直是一种彻骨的羞耻。我们的几百万同胞,死于自己同胞的迫害和凌辱,难道就这么过去了吗?20世纪的三大魔头,希特勒只能屈居第二。

35分钟前
  • Justin
  • 推荐

比起恶魔的罪行,卑微的人类对自己人的残忍才是更让人心碎的.

38分钟前
  • Chester`
  • 推荐

这部电影评分高也就题材取的比较好一点。最大牌的演员戏份很少,小演员演技到位。大制作但是看的比较沉闷。

43分钟前
  • KT
  • 还行

可能因为《辛德勒的名单》拍得太好了;又或者关于德国纳粹的片子看多了,这部并不算很特别。

45分钟前
  • 风吹耳朵
  • 较差

正如Jo的父親説的“They can ban you,but can not ban your talent。The war will end one day,all wars do…”,希特勒能围捕犹太人,却剥夺不了他們的天賦,戰争迟早還是會結束。

47分钟前
  • TOWNE
  • 推荐

再一次泪奔。对法国来说,维希政府时期的这段历史应该是耻辱吧,作为德国纳粹的狗腿子,当时的傀儡政府没少助纣为虐。好在法国人尚敢于自我反省,将这段历史拍作电影。在二战题材电影中,永远能感知到人性的残酷与伟大的鲜明对立,所以看多一部都是多一次对自我心灵的荡涤。推荐!

49分钟前
  • 少年 遊
  • 推荐

从儿童视角切入总是能赚足观众的眼泪🥲

54分钟前
  • Crack
  • 较差

三星半。记住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可以说是四平八稳的作品,从最柔软的地方入手,聚焦那些战争中的孩子们。故事讲清楚了,却没有太多刻画比较成功的人物,算是一个遗憾吧

5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Rien n'est incarné, tout n'est qu'intention, ou maquillage.

1小时前
  • S. Delorme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