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看得人痛苦不堪,又看了美丽人生、穿条纹服的男孩,惨得不是一般!
又看了活着、霸王别姬觉得就够惨的了!
看了沃伦……我的天哪,人连猪狗都不如!!!
惨绝人寰?
人间炼狱?
没有词汇可以形容啊!!
极端主义者真的该死啊!
什么塔利班、基地组织、伊斯兰国跟他们比真是狗屁都不是!!
影片血腥暴力程度创历史之最啊!
观影会引起极度不适!
普通人慎看!
慎看!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在短评里写下“形形色色的令人胸闷以至于想要呕吐的暴力死亡和恐怖”两天后,还是心有戚戚焉,不吐不快,于是随便写点什么,只要能够忘记。
忘记是人类的本能吗?
对于日本人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对于乌克兰人来说,也许是的,人们想要忘记的不仅是仇恨,还有那些剧烈痛苦的创伤。
一个战争中的幸存者有什么责任义务在战后充当一个仇恨的宣传品呢?
因为人们需要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假想敌,从而更团结,更有凝聚力,这是它的积极意义。
但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在战争的催化之下抬头,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极端苦难。
在这部电影和它讲述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人杀犹太人,德国人杀庇护犹太人的波兰人,波兰人杀乌克兰人,乌克兰人杀波兰人,极端民族主义的波兰人杀和乌克兰人结婚的波兰人。
异族相诛,乃至于同族相残。
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是荒诞的,看了电影后我却笑不出来。
这部电影和它讲述的史实带给人的恐怖感源于它的生活感。
那些恐怖残暴的行径,很多并非由陌生遥远的异族带来,而是自己身边的兄弟姐妹街坊邻居,用平时用来创造幸福的农具,麻木愚昧而又无情地残杀另外的生命。
女主角带着孩子逃跑途中想要喝水,可是水井里是婴儿的尸体;本该让人觉得舒适的草料,却被捆在孩子身上燃烧;本以博爱精神为怀的神甫,成为了仇恨精神的领袖(这一幕让我想到《焦土之城》里AK上贴圣母像的场面)在仇恨与愚昧面前,荣耀与诗意没有任何意义。
影片中的一位军人卸下武器,带着军人的荣耀去进行和平的交涉尝试。
对方的头子说,我读过你的两首诗,我很喜欢他。
当我以为军人会有好下场时,他被马分尸了。
呜呼,平庸之恶,人多不知。
最近波兰又和乌克兰产生摩擦,波兰政府拒绝再向乌克兰提供武器。
起源就是乌克兰向波兰倾销粮食,让波兰农民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从历史上来说,波兰和乌克兰就是世仇,1921年3月,波兰和苏俄代表在里加签署了《里加条约》,瓜分了现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波兰吞并了乌克兰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并承认苏维埃乌克兰和苏维埃白俄罗斯。
这波兰新占地区的乌克兰人希望获得自治权利,但这显然不符合波兰利益,于是波兰开始打压乌克兰人,不断用政策进行压制。
同时波兰政府还向当地大量移民,希望稀释削弱乌克兰人的影响力,这些波兰移民不仅有大量的土地补贴,还能获得社会地位较高的职务。
乌克兰民众的仇视心理逐渐加深,并成立的很多极端民族组织,其中最有名的组织头目叫斯捷潘·班德拉。
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认为他们正与波兰作战,要取得胜利需要盟友,他们把这个宝压在德国身上,主动要求与纳粹合作,希特勒也乐于看见这些人朝他效忠,还任命班德拉建立乌克兰的伪政权。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后,班德拉认定第三帝国必将灭亡,同时他也相信波兰在战后复国,到时候绝不会轻易放弃被瓜分出去的领土,于是他打算先下手为强。
此时德国自顾不暇,苏联还尚未抵达西乌克兰地区,班德拉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动了对波兰人的种族清洗。
波兰游击队不甘示弱,也用了同等手段对乌克兰人实施报复,根据苏联与波兰方面的不完全统计,光是1943年到1944年,在乌克兰西北部地区有30万波兰人、20万乌克兰人死于民族仇杀。
这就是本片的背景
想象一种场景,平日里与你相处融洽、和睦友善的邻居们,有一天突然手持凶器、满身鲜血的闯入你家,叫嚣着要把你杀死,烧掉你的房子。
当你被五花大绑押到屋外,发现周围已经是尸横遍野、火光冲天,会不会顿时感觉身处地狱之中?
这样的场景,在人类的历史中十分常见,尤其是战争年代。
波兰电影《沃伦》,就把这种地狱场景血淋淋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是首部讲述二战期间“沃伦大屠杀”的电影,它的另一个名字是《Hatred》(仇恨)。
沃伦是一个地名,位于乌克兰西北部。
二战前它在波兰的统治之下,这里70%的人口是乌克兰人,信奉东正教;16%是波兰人,信奉天主教;10%是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剩下的是少量俄罗斯人和其他族裔。
和犹太人一样,乌克兰族人历史上长期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在沃伦州生活的乌克兰人一直受到波兰政府的政策歧视。
二战爆发后,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在纳粹德国的支持下发动种族清洗, 屠杀了大量波兰人和犹太人。
影片从一场婚礼开始,女主索菲娅一家是波兰人,居住在沃伦省的某个小村庄,她的姐姐嫁给乌克兰人,举行了朴素热闹的结婚仪式。
跨民族的婚礼上宾客其乐融融,私下却暗流涌动。
人口占多数的乌克兰人早就对波兰政府在教育、宗教、经济上的压迫感到不满。
而掌控权力的波兰警察却在宴会上大放厥词,称“波兰人是贵族,乌克兰人是无赖。
”激进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密谋独立建国,这种反抗压迫的初衷是正义的,但他们却站错了队,把希望寄托在“二战恶魔”希特勒的身上。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东南亚,不少东南亚国家也把二战时期的日军当做打跑白人殖民军的“解放者”。
例如被缅甸人尊为“国父”的昂山将军(现缅甸国务资政的父亲)也曾经与日军合作,对抗驻缅英军和中国远征军。
不同的是昂山看到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后,马上向盟军倒戈,从而避免沦为法西斯的帮凶。
以及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领袖、第一任总统苏加诺,他在反对荷兰殖民政府斗争中,被捕监禁两年,后来又流放到弗洛勒斯和苏门答腊8年。
1942年3月日军侵占印尼,他把日军看成他个人和国家的解放者,日本占领军首脑今村均大将任命他为首席顾问和宣传家,他也甘心为之效劳。
日本战败后,他宣布印尼独立,并担任总统。
所以说,真实的历史根本不是非黑即白。
索菲亚姐姐的这场婚礼,是影片中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最后一次能够一起享受美酒与快乐的场景,大合影之后,整个世界都颠倒了。
如果你熟悉二战历史,就知道波兰是个多么倒霉的国家。
战争一开始,波兰马上就被德国与苏联瓜分,战争期间,波兰沦为德国与苏联的战场,双方势力在这一地区反复争夺。
作为弱小的民族,无论是乌克兰人、波兰人还是犹太人,都要夹在德国和苏联这两大势力之间,小心翼翼的过日子。
首先占了沃伦的是苏联人,苏联士兵抢走了索菲亚家的老母鸡,他们敢怒不敢言,当地人(主要是乌克兰人)还准备好面包和伏特加欢迎苏联军队。
苏联人来了,倒霉的是波兰人,因为他们要镇压处于富裕阶层的波兰地主。
(苏联占领波兰期间,对波兰社会精英进行了清洗,包括臭名昭著的卡廷惨案)
到了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沃伦州的控制权也转移到了德国手中。
德国人来了,倒霉的是犹太人。
当地的乌克兰人见风使舵,马上又欢迎德军,还打出了乌克兰起义军(UPA)的黑红军旗。
德国人治下的沃伦,乌克兰民众和民族主义者进一步组织起来,开始配合德国清除苏联残余势力,捕杀犹太人。
乱局之中,村子里的普通人也开始对犹太人趁火打劫。
为了表达对纳粹的忠诚,以及实现其所谓的民族主义理想,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比德国人更热衷于迫害屠杀犹太人,而他们的忠诚也得到了回报。
在德国的支持下,1941年6月30日,纳粹的傀儡“乌克兰国”在利沃夫宣布“独立”,乌克兰人对境内波兰人的清洗开始愈演愈烈。
斯捷潘·班德拉是乌克兰起义军的领袖,他也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代言人。
乌克兰傀儡国建立后,他随即被选为这个独立政府的成员之一。
后来,由于他反对德国人的政策而被关进德国豪森集中营。
1944年德国人把他放出来,和他合作在乌克兰组织反苏游击队。
战后,他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流亡西方的领导人。
1959年10月15日,斯捷潘·班德拉死于苏联政府的暗杀。
《沃伦》对屠杀场景的描写非常露骨,但在部分画面又刻意使用了远镜头,减少了血腥程度。
不过这也告诉了观众,真实发生的事情远比电影画面更加残忍。
在索菲亚姐姐的婚礼仪式上,当地人曾经玩过一种互相抛掷着火稻草的游戏。
在大屠杀时,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把一个波兰小男孩捆在稻草里点燃,再次玩起了这种游戏,与婚礼上和谐的氛围形成强烈对比。
剜眼、剥皮、活剖孕妇,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用尽一切办法屠杀波兰人,并以此为乐。
乌克兰人组织的大屠杀过后,索菲亚带着孩子投奔嫁给乌克兰人的姐姐,这时遭到屠杀的波兰人组织了起来,开始报复性屠杀乌克兰人,索菲亚眼睁睁看着乌克兰姐夫和姐姐被波兰人杀死。
在沃伦,苏联人来了杀波兰人,德国人来了杀犹太人,在苏德统治交替的间隙权力出现真空,乌克兰人和波兰人开始相互仇杀。
最终,至少有8万波兰人和大约1.5万乌克兰人死于断断续续的屠杀之中。
二战后,波兰、乌克兰两国的少数民族问题最终靠简单粗暴的手段大致解决。
两国实行了“遣散人口行动”(苏联境内的波兰人强制回波兰,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回乌克兰)和“维斯瓦行动”(强制波兰境内剩余的乌克兰人分散居住到不与乌克兰接壤的地区)。
后来波兰政府对早期的民族政策进行了反思,并对受到伤害的乌克兰人公开道歉。
而乌克兰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始终不承认沃伦屠杀,甚至追授反苏的乌克兰起义军的头目斯捷潘·班德拉为民族英雄。
(后乌克兰政府迫于压力宣布撤销授奖决定 )尤其在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乌克兰国内的民族主义者再次举起UPA的黑红色军旗和斯捷潘·班德拉的肖像,为极端思想招魂,甚至《沃伦》的上映也遭到了乌克兰外交部抵制。
民族、宗教、国家大义,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让普通的农夫、虔诚的教徒、和善的邻居突然都变成了魔鬼,对自己的同类做出残忍的虐杀。
而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根本无法分辨乌克兰人、波兰人和犹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区别。
这三个民族在二战期间都是受尽苦难,遭到灭国和被屠杀的命运,但不同的政治利益和宗教信仰,却让受害者们互相厮杀,至今都没有解开心结。
在人类历史上,类似这种拒不被承认、故意被遗忘、选择性记忆的大屠杀还有很多;即使现在,用民族、宗教等口号挑唆矛盾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地狱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片子,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抽了半盒黄皖,最后的镜头实在是看的心惊胆战,夹烟的手指都在发抖。
不知道人性怎么可以这样丑恶!
在这之前还对遍地大长腿、金发、美丽、广袤美丽的农庄田野的东欧各种想象,看完之后就觉得这不是一片化外之地吗?
野蛮、愚昧,不知道对比纳粹,侵华日军会怎样?
对东欧的历史一点不通,但是很好奇。
电影中的村庄应该是乌波交接的地方吧,本来两族人和平相处,生活也安逸,可是战争释放了仇恨和人本恶,把这美丽的土地化成一片焦土。
现在想想身处和平年代真是幸福了,相比动乱的战争年代哪有人性公平可言,那残酷血腥的画面镜头却是人本身制造的。
战争不是欧洲人独有的,我想人类历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这样的战争不计其数,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的类似的事情肯定不胜枚举,说近的如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画面就不敢想象,可是中国关于这段历史的电影也不在少数,可是没有一个能有如此深刻的揭露战争可恶的作品。
巴拉巴拉说了没头没脑的,还是希望有了解东欧历史的能给补补脑,网上也没有找到相关的东西。
建议青少年慎观影,镜头太血腥!
求轻喷,处女评。
民谣 朴素美丽的花环,科技带来了很多,但不包括美江月年年只相似买来的新娘 去幽会自己的情郎对神的信仰和对人的信仰,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迷信有且只有一种颜色,应该是无法长久的,我们需要兼容并包是邻里 也是犹太人 是犹太人 也是邻里电气化之前的夜晚是怎样的呢作为一个女性的视角,作为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待战争,和一切总要活下去家徒四壁 但也简洁明了我的一餐似乎是他们一家五口人(2大人3孩子一盘)的两倍小麦发芽长成麦穗,杂草也出现了任何信仰 任何语言 都可以传递一样的读音世道动荡家亦难全看完了123分钟的 也许是删减版民族矛盾 贪婪的犹太人每个片段都像生命一样戛然而止郁金香 宗教矛盾 乌克兰你的正义,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是邪恶荣誉 仇恨删减掉的血腥暴力纷争仇恨 是最精华的部分
明明两情相悦,却被父亲为了几亩地,两头牛,卖给老鳏夫。
没法嫁给真心喜欢的人,当然,后面这些地也都是虚妄了,她却蹉跎了一生。
记录几个point:1.士兵的胳膊被放在滚水里,然后连皮带肉,一起剥下来。
2.试探。
‘趁他们发现你之前快走’‘我是乌克兰人’。
这种共情,其实就是试探。
3.青梅竹马用伏特加做人情,把女孩救出来。
却被醉醺醺的军官因为喝不到更多伏特加,定义为政治事件,把他枪毙。
4.棕色头发的鳏夫砍掉了偷鸡邻居的手,邻居带回来他被砍掉的头。
种族仇恨。
5.犹太人脱掉衣服,接受枪击。
有妇女,有儿童。
没有任何错,只是因为他们是犹太人。
6.因为无法挥下砍熟人脑袋的斧头,自己被捅了一刀,被唾骂懦弱。
7.乌克兰人想让德国人报复苏联人,于是在村子里装成德国游击队杀人,把村里的人杀的干干净净。
8.两匹马,一匹拉住头,一匹拉住脚,就这样把人活活分尸9.几个人群,几个种族,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宣誓。
“把杂草连根拔起”“组织自卫,不要等到你被屠杀”“我们需要血流成河,用波兰人的血,因为乌克兰必须变得纯粹,一个杯中要有一样的水”“你要毫不犹豫地执行最危险的任务”然后,他们视外族为敌,他们举起手里的枪,他们举起手里的斧头和镰刀,他们大开杀戒10.乌克兰民族主义土匪冲进教堂,对着礼拜的人,手无寸铁的人挥斧头。
另一边,婴儿的头被扭断,他们带着取乐的表情把刀搅进妇女的眼睛,小孩被裹进草席里点火,活活烧死。
他们隔开人的身体,抽出人背上的筋。
他们剖开怀孕妇女的肚子。
取水的水井被扔满尸体。
他们带着邪恶戏谑的笑容做这一切。
地上一片尸首分离。
没有一具完好。
小台子上是赤裸的妇女。
遭遇过奸污。
人间地狱。
11.女主角被一个乌克兰女人救了,士兵问她的房子里有没有波兰人,她说,都是死的,然后给女孩围上头巾,让她装作乌克兰人,慢慢走。
她带着孩子,被拦住,称自己是乌克兰人。
士兵说:画个十字看看,再说几句主祷文。
他们以为她是乌克兰人,把她带回去。
她听他们吹嘘自己的‘战绩’,把孩子放进稻草包里烧死,把男人头皮扒下来12.乌克兰兄弟。
哥哥把斧头交给弟弟,劝说他杀掉自己的波兰妻子。
孩子可以活下来。
弟弟颤抖着,在哥哥再次走进谷仓的时候杀掉了他13.波兰姐姐嫁给乌克兰姐夫。
波兰人当着姐夫的面,把他的孩子扔在地上砍掉头,说,让你看看乌克兰人是怎么对待我们的婴儿。
然后把姐姐的头安在门框上,斧头落下,她的头被提在邻居的手中。
姐夫抗议哭喊,说妻子是波兰人,放过她。
他也被叉死了。
这是波兰人对乌克兰人的事后报复
UPA成員大都是偽警察,有德國人供應武器提供訓練,而且在四一至四二年協助SS清剿聯共黨員和猶太人期間已經練習過怎麼搞圍捕和屠殺。
所以後來在43年大屠殺期間他們的效率極高。
女主逃亡路上保護過她的其實是德國陸軍並不是什麼黨衛軍,那麼多影評都會認錯也是天曉得了。
至於為何不讓紅軍游擊隊出現,電影裡其實交代過:蘇德聯合滅掉波蘭後NKVD已經針對波蘭人搞過清洗。
這部電影談不上血腥,都比不上白俄羅斯的「自己去看」,43年屠殺的真相要比電影慘百倍。
受害者1
受害者2
波蘭人對UPA成員展開報復
这是首次看过后的:女孩和男孩在姐姐的婚礼当夜发生关系,父亲为土地和马,将女孩嫁给了一个鳏夫。
鳏夫参战战败后逃回。
苏联人来了。
女孩怀上了男孩的孩子。
鳏夫得知暴打女孩的当夜,打土豪分田地的赤裸裸抢劫开始了。
鳏夫一家被送上了流放的死亡专列。
男孩偷走苏联人从鳏夫家劫掠的一箱伏特加,用之贿赂押送专列的军官,救回了女孩和鳏夫的子女,在最后一刻鳏夫心里的恨恐怕早被子女活命的感激冲掉了。
这一切看似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但绝非如此。
女孩当夜产下男孩的儿子,男孩同时因那箱伏特加被苏联军官枪毙。
德国人来了,鳏夫逃回家园。
对犹太人的屠杀开始了,然后是更残酷的种族屠杀……开场那带着野蛮味的欢快亢奋的婚礼后,谁能想到继之而来的是这般让人应接不暇的世事无常,和残酷沧桑。
历史的天空复杂变幻,对背景缺乏了解,看的版本有删节,下完整版再看一遍。
这是五年后重看的:可打9分,既然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打四星,就改为五星了。
时隔五年才鼓起勇气重看,这是种深度的自虐。
种族仇杀远比苏联、德国那种政权还要邪恶,用残酷残忍残暴不足以形容。
尤其故事竟以婚礼的狂欢始,又以类似的仪式终。
波兰电影《沃伦》是一部以二战期间沃伦地区民族屠杀为背景的历史战争片,对暴力场景的赤裸呈现和对历史矛盾的深刻揭露,冷峻地风格以及近乎纪录片式的对暴力的极致呈现,揭露了意识形态对人性的异化,仇恨如何被政治宣传煽动,对于10万被仇恨虐杀的波兰人而言,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正是这种赤裸的真实性迫使人们深刻反思!
《沃伦》的价值在于打破沉默,让一段被掩盖的屠杀史进入公众视野。
影片结尾的字幕“沃伦的波兰人死了两次——第一次死于斧头,第二次死于沉默”,直指历史遗忘的可怕。
民族主义的极端化与政治操弄可能随时重演,正如导演所言:“这不是过去时,而是正在进行时。
”《沃伦》是一部兼具艺术野心与社会责任的作品,其震撼力源于历史真实与人性黑暗的碰撞。
尽管存在叙事视角的争议,但它成功撕开了和平表象下的伤疤,迫使观众思考:当仇恨成为集体记忆的底色,人类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可惜,乌克兰的仇恨再次被操弄,这从还是意识形态,以及对记忆的扭曲性选择,那个被煽动集体性仇恨的斯捷潘班德拉,如今有了新的变种——泽连斯基,他成功地鼓动起仇恨和恐惧,致民族与万劫不复之深渊。
因此乌克兰死于两次,一次是屠杀,一次是恐惧。
太惨了,战争阴云与民族主义下的人性黑暗面,屠杀以及各种各样的屠杀和清洗。人性泯灭后究竟会有多么残忍,多么令人反感与厌恶。不忘历史,珍惜和平,或许是不少人看完该片后的最大感受,毕竟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太大了。“东部的波兰人被屠杀两次,先是被斧子砍,第二次却是死于沉默。”3.6
电影被剪的完全不连贯,根本看不懂…
人性就是这样,不寒而栗,压抑之极,倒不是说拍得多好,而是毫无掩饰的展现出了那个年代的罪恶
这部电影令人极度不适,导演似乎表现能力超强,关于大屠杀,呈现得太真实,只看到他的怒气,但表达和反思能力却比较欠缺。一直很喜欢约翰列侬的Imagine,如果这世上没有国家宗教民族之分,世界会不会变得更美好一些?现实世界永远不会存在这样的乌托邦,但还是愿这部电影能再次唤起公众对于和平的思考
战乱年代,极端民族主义,一波又一波的杀戮。
欧洲的大屠杀,人性太脆弱
镜头就不能严肃一点,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干嘛?讲了半天讲不清楚你国那段历史,最后就靠猎奇撑起来的评分。
比《契卡》《卡廷》《自己去看》更致郁的电影。
你们二十一世纪的智人不是还是在继续热衷祖宗、部落文化、傍黑社会生存的光荣吗?不是还在推崇热爱想象的共同体的所谓"最起码的道德"吗?那就继续吃这个吧~ 这些从祖宗开始的无聊重复的精彩大戏,你们和你们的子子孙孙也都值得继续拥有~
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性 善可见 恶更甚
战争仇恨就像一辆无人掌控的马车,驶向何处,什么时候停下来谁也不知道,也没人能让它停下来,人间地狱,这些人被仇恨蒙蔽了眼睛,此时再有人煽风点火,就彻底泯灭了人性。
三分钟一耳光十分钟一重击,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让主人公抒发下无助和绝望的情绪,乱世之下人如草芥,苟延残喘麻木求生,没得伤感和思考。其实监狱实验早就证明,无需区分种族,任何一个标签都能立刻划出泾渭分明的阵营,稍加煽动便能上升为压制性的集体意志,轻易突破本就脆弱的关系和底线。
倘若早知日后你我将面对人间炼狱、面对骨肉分离,我们会被民族的仇恨裹挟、在历史的战火中飘零。抱着孩子踉踉跄跄,像一具行尸般穿过残肢断臂与你重遇。当你盛装嫁给乌克兰小伙的那日,我定会把你抱紧。遗憾我们不可先知,只能任由荒诞不经的杀伐、死生不明的屠戮将你我掳去。愿他驾着马车,带我远去。
人间值得! ps:为什么我在电影院看的是120min版本???
开头足足十分钟宣扬种族仇恨和俄罗斯民歌,毫无技巧,毫无逻辑的表达方式,足以评为烂片,忍受10分多钟之后直接关闭删除,8.3都是睁眼瞎评的吗?
民族矛盾为什么如此残酷和血腥?!能生活在尚安定的环境真好
什么仇什么怨,要这样疯狂残杀!分不清相互倾轧的各种势力。片尾母子俩走过的“奈何桥”与马车上一家仨口团圆行过的“奈何桥”是同一座桥,但马车过桥画面却是左右镜像翻转的。
长评。
又臭又长,看不下去,为啥这么高分
好混乱,乱世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