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达内兄弟用别致的镜头,简洁的情节,再现了一位少年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镜头跟随着少年,成为了一名旁观者,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舒缓的讲故事,不极端,不低级,在无力的表面下,导演诉说着自己的态度,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缺失。
这样的题材也能拍的这么无聊low key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结尾太突兀 不如多谈会恋爱
文化的冲突。少年感化院。用爱感化观念顽固的人?还是很难。自从第一次见到你,我就对你有感觉,你呢?结尾是上帝的选择。
5.0/10(EUFF12th第4场 & 2019戛纳第六部主竞赛)无需铺垫、既成事实的宗教狂热,符合当下欧洲对于伊斯兰教不容辩驳的恐惧态度;而结尾因求生本能所诱发的回头是岸,又暴露出主创对于宗教的粗浅理解和盲目乐观心态。虽说达内兄弟在访谈中强调过本片的微观叙事属性,但不得不说,在当下的西方世界,“宗教”更多只是作为文化符号,而悖离了曾经神学与哲学间盘根错节的思辨体系,其背后的张力大不如前。如果这种浮于表面的概念大合集都能被定义为好剧本的话,那董润年直接可以拿奥斯卡了。过誉!
(Euff2019
额。。掉下屋顶就转变了?? 极端宗教主义就是反人类思想,可怕
80多分钟数次泪目,为选角如此完美,为那只舔手掌的奶牛,为那副眼镜、那根狗尾巴草和田野上的吻,为爬楼和那一摔。13岁的少年与整个世界的对抗,想起罗塞塔。导演的掌控力在方方面面,比罗塞塔更加精准了。何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在坚守达内式手持镜头的同时,通过偶尔调整景别、降低颤动幅度的方式,创造了非常细腻的表意效果:每当我们以为阿迈德要在更广阔的世界中与他人交流时,他在下一秒便再次陷入了特写牢笼之中。
人物的转折完全没有说服力,仅仅在表现极端宗教思想印象下少年的状态
浅显极端的剧作不过是现实背景下意淫的失败产品,完全放弃人物塑造,毫无雕琢的镜头语言,让本片完全缺少反思的力度和被讨论的价值
新移民、家庭、青春、网络、穆斯林。文明面对“野蛮”的无力,遮蔽的历史因素或是作者隐藏的态度。其实我觉得男孩最后刺出去还不失为一条忠于信仰的蠢汉,求救就变成了懦弱蠢汉,连“愚勇”也没了,不仅一点好感不剩,还等于彻底否定了这个“人”。但是电影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或者反问号——我们怎么办,他们怎么办?
下一代穆斯林逐步攻占欧陆,这大概是最为当下而迫切的社会议题。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或许比照现实还是过于柔和和善意,但仅这个出发点也谈不上有太大问题,整体上这并不是一个容易找到所谓绝对正确立场切入点的话题。
达内兄弟好像是最合适的观察欧洲社会生态的视角,同时又是最难以表达的,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议题单靠他们拿手的一套手持与长镜头在中近景的运动与转化似乎反而产生了一种遮蔽效果,复杂的心态与纠结的根源都在与人物的距离中被模糊与抽象,颇有盲人摸象的感觉,这样一个横亘在现实中的议题一摆出就已经自带了太多可以解读的地方,而这种题材试图探究的本是源自这个人与宗教认知与迷茫,也不应该有什么借口为现在这一种不可知论的模糊表意辩解,看到的只有突兀
达内兄弟一如既往的短平快。这小子不会改的,摄影机从未走入他的内心,他们从未活在现代,他们既虚无又充实,既活着又早已死去,信仰的外壳打造一个个坚硬的圣战士,只为成为被ps成网页祭坛中的主角,现实主义slasher film
人物没单车少年和罗塞塔那么饱满,依旧dogma95
故事有点简单了,人物写的不错
影20103:杀人之矢敲响救命的钟,最后时刻伊内丝老师的脖子处于毫无保护的位置……这是一个隐化的结局。如此遵循规则与教礼,愚化人类的极端真的有毒!
精准,叙事节奏精准,镜头语言精准,不浪费一丝力气,完美塑造一个人物,完整讲述一个故事。
和女孩亲吻是罪孽,撒谎偷盗就不是了?男孩: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能看到很多前作的影子,不得不说达内的每一场戏都是精准狠,但缺点是也让人感觉功能性有些太强烈了。这个结尾真是又暧昧又狡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