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明日

Die Tomorrow,哪一天我们会死(港),明天,最后一天(台)

主演:桑尼·苏瓦美塔农,帕查·朋皮雷亚,茱蒂蒙·琼查容苏因,瓦尔蕾特·瓦帖儿,淳妮苷·内醉,札玲朋·尊克迪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语言:泰语,英语年份:2017

《死于明日》剧照

死于明日 剧照 NO.1死于明日 剧照 NO.2死于明日 剧照 NO.3死于明日 剧照 NO.4死于明日 剧照 NO.5死于明日 剧照 NO.6死于明日 剧照 NO.13死于明日 剧照 NO.14死于明日 剧照 NO.15死于明日 剧照 NO.16死于明日 剧照 NO.17死于明日 剧照 NO.18死于明日 剧照 NO.19死于明日 剧照 NO.20

《死于明日》剧情介绍

死于明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片中的故事均以真实新闻改编而成。每天的日常生活看来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死亡往往就会来得猝不及防,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赋予了生命以价值。在曼谷,朋友庆祝毕业、兄弟姐妹再次相聚、恩爱夫妻面对分离、女演员等待召集...... 这是对命运和生命无常的一种既愉快又忧郁,同时充满哲学性的反思。 该片由六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死亡之前平静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这部作品继承了纳瓦彭之前影片中的混杂实验元素,是一种包含虚构成分的散文电,有音频、图片、记录文件等媒介拓展达到对死亡意义的探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弟弟与机器人与我罗摩衍那:史诗宇宙英雄之超银河传说蜂鸟多罗罗十面埋伏非常24小时死亡解剖无惧之虎暗潮汹涌之惊魂12小时温哥华的朝日秋香怒点唐伯虎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生活大爆炸第十季真相背后武装神姬华生第一季神鬼骗局想吹口哨我就吹播种者一切都一样SQN鬼接爱的方式苟且不偷生躲藏猫和老鼠:绿野仙踪黑拳在京都小住洪拳咏春防弹武僧

《死于明日》长篇影评

 1 ) 如果还有明天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K社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即使我们很多次在各种影片中直面“死亡”这个话题,这仍旧是一件让人不愿多想的事。

屏幕里的生生死死,无论多么感人,也不过是让观众为之共情而悲。

但最近有一部电影,却把死亡拍出了一种如吃饭睡觉般的“日常感”——《死于明日》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它其实更像是一篇散文式的作品,由6个故事组成,还穿插着一些采访的内容。

影片开头就写到,所有的故事都改编自2012到2017年间的个人真实回忆录。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4个年轻美丽的女孩。

她们正在酒店的房间里面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一本杂志上的星座预言,肆意地畅言着对未来的想象。

明天早上六点,她们就要一起去参加毕业典礼。

而事实却是一位凌晨去便利店买酒的女孩被突如其来的卡车撞到,再也没有回来。

她们用星座决定出的要去买酒的那位“幸运儿”,到最后也不知道是谁。

是那位想要开一家出售稀有的树的园艺店的女孩;还是那位想去纽约生活,遇到一个合适的“他”的女孩;是想要拥有自己创立的时尚品牌的那位;还是只想要组建一个幸福家庭的那位呢?

即便不知道答案,我们也明白,这其中的一个梦想永远地变成了灰色。

甚至第二天清晨,那本决定了她们命运的星座指南,也被清洁工扔进了垃圾桶。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姐姐”。

时隔8年从美国回到故乡,她用相机记录了许许多多个景色和瞬间。

当然,她也想给自己的弟弟拍下好看的纪念照片,后者却没那么配合。

他板着一张脸,甚至笑一下都不愿意。

姐姐说想去吃一间很喜欢的生蚝餐厅,他却说阴雨天的客人一定很多,后天再去吧。

可惜,姐姐已经没有后天了。

她被倒下的电线杆砸中,失去了生命。

他说:“她的死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开始告诉身边的人我爱他们,拥抱他们。

”就趁现在。

还有在证券所安静地去世的商人,他死后5个小时才被人发现,周遭的一切依然井井有条地持续进行着。

还有等待换心脏的妻子,她的丈夫去美国出差,两人完成了生离死别的对话,却没料到,丈夫因为航班失事去世,妻子却换了心脏活了下来。

这样生死无常的故事还有很多。

导演用最平静抽离的叙事方式把这些故事铺陈在观众眼前,因为太过于“日常”,才让人惊觉死亡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

在导演的采访中,小孩子不想要知道明天就会死,因为他会很难过。

而103岁的老者却说:“不管你喜不喜欢,你得跟随着被安排好的道路,这就是命运。

似乎当他经历了尘世的纷繁之后,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能坦然地面对这必将到来的结局。

影片的开头就给了我们一组数据:每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

这样的黑色底幕配上冰冷的数据,就好像“死亡”本身一样残酷。

还有整部影片中时不时出现在左上角的计时器。

当全片70分21秒播放完成后,这个世界上就又有8442个人过世了。

没有什么比这种方式更能刻画死亡的“日常感”。

本片导演在采访中说到,他想把死亡拍得平凡一点,“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发生。

”意外可以发生在最平常的日子、在任何人身上,任谁都难以预期。

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关于死亡,我们无可规避,但在死亡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美好值得我们去珍惜、去探寻。

2018年6月7日,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因长期受胰腺癌病痛折磨,飞往瑞士执行安乐死。

临终前,他安排好了一切。

包括参加儿子的婚礼,举办告别派对,还和老友们通了电话。

了却平生未竟之事,在家人的关心爱护下满足地离开,或许真的是某种幸福圆满的结局。

无可厚非的,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既然它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那么怀有一颗平常心,过好当下每一天,就是最无憾无悔的一生吧。

 2 ) 随便写

迟到了但仍然快速投入其中,甚至在结束之后才发现迟到了半小时…女演员的镜头尤其打动人…在映后现场联系导演时,导演解释说拍摄时,有人在旁边辅助念旁白,女演员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说为什么节奏和情绪都恰恰好~全片穿插的老人和小朋友的采访也很打动人,真诚直白,插入的方式也很好,非常喜欢啦

 3 ) “丧”中有“静”

今天是元宵节,好日子。

明天是开学日,人间惨剧。

有一部电影特别适合在今天推出——《死于明日》,哈哈哈。

这是一部泰国电影。

泰国的电视剧虽然狗血,但电影还是接地气的。

这部电影探讨的就是关于“死亡”的话题,但是放心,绝对不恐怖不煽情不高深。

电影是由2012—2017年的真实新闻改编的小故事组成,中间还穿插着对一个小朋友和一位百岁老人的访谈。

像散文,我觉得。

开篇是第一则新闻,黑色的背景,残酷的事实呈现在你的面前:2017年5月24日,深夜2点15分,21岁女学生在饭店楼下便利商店被突如其来冲进的卡车所撞,她朋友表示这名死者正在饭店开趴,啤酒喝完了下来补货。

她们计划明早离开,参加毕业典礼。

接着饭店里的画面出现,四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开心地在沙发上闲聊,她们或坐着或躺着。

她们一边翻着星座书,一边嘻嘻哈哈地拿起笔在书上涂改:如果我们可以写自己的命运,那会有多好玩!

”毕业典礼的前夜当然更多的是憧憬未来:一个说:“我要去种树,在网上卖,很多人会用这些漂亮的树来装饰房间。

”一个说:“我要成立自己的时尚品牌,我想到巴黎读行销,目标是中国市场。

”一个说:“我想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做贤妻良母,生一个自己的小孩。

”一个说:“我想要去美国,在纽约找工作,看看我能在那里待多久。

”她们的憧憬中多少带着些许认真,在这些年轻的脸上看到的是“未来”,是“美好”,可惜全程,电影给了“哒哒哒哒哒哒”的背景音,是秒针在匆匆走动。

然后一个女孩说:“啤酒没了。

”画面戛然而止,饭店的房间这个空镜头停留了好久好久,服务员不断在镜头里来去,安静地收拾房间。

房间可以被复原,可是那四个女孩里的一个永远不可能再复原了。

在让你真切感受到死亡的猝不及防和无限惋惜之后,电影的标题才出现到荧幕上。

“死亡”到底有什么效力?

接下来的一个故事里,姐姐从国外回来,似乎带着一些伤痛。

她不愿意说,只是想给弟弟拍一张笑着的照片。

弟弟呢,死活不同意,觉得这样拍照做作又丢脸吧。

结果姐姐猝然死去,活着的弟弟除了无限伤悲之外,明白了要“珍惜”。

另一个故事里,一个身患绝症的女人一边给自己的恋人剪着指甲一边平淡地说:“你以后要遇见一个更好的人。

”看上去她一点事情都没有,可是当病房里只剩她一个人的时候,她开始默默地啜泣。

“死亡”带给当事人多少“不舍”。

我发现导演在用电影镜头说“死亡”,当屏幕里出现的是其他人,屏幕是正常的,宽阔而宏大,当屏幕里出现的是那个将死之人时,屏幕变得狭长,左右出现两道黑边。

屏幕缩小,带来的是逼仄和不适的感觉。

那么,“死亡”也会带来什么好处吗?

故事里的当红女星遭遇车祸死亡,另一个女模特得知这个消息后,坐下来吃小饼干,吃了一块又一块。

电影《地球的最后一夜》里,很多观众看着镜头对着一个人愤怒吃完一个苹果而不满,此处场景一致,从头到尾,镜头对准美女吃饼干。

我一度以为拍她吃饼干的用意是为了表现出女模特感叹生命的无常决定要放纵一下,毕竟她们也许为了维持自己的身材,平时都不能吃饱。

吃着吃着,她就落下泪来。

她不是那个将死之人,可是屏幕依然是狭小状态,那是为了表现她的感同身受吗?

当红女星死亡,她的后续广告无人拍摄,于是就给了这个女模特机会。

“死亡”给了她好处。

她拍着本该是她的那个广告,神情却那么落寞。

“死亡”对当事人也会有好处吗?

电影里用了两个故事的对比来呈现。

一个故事的死者是一个年轻人,也许是遇到很多坎坷吧,他决定自杀。

死前,他来到一个女孩的家门口,对她说:“我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你能和我说一句‘我爱你’吗?

”女孩拒绝了,甚至不愿意打开门。

其实女孩多少察觉到了他言语中的怪异,但是女孩说,如果他为此自杀了,她也不会因此责怪自己,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自己的人生不能依赖别人。

“死亡”不会让当事人变得重要,而是你就这么消失了,而已。

另一个故事是一位作家的自然死亡,他年老了,在自家的房间里静静死去,如同睡着一样。

夏日的午后,风扇还在呼呼作响,屋外的树叶在微风里晃动着,似乎有风铃的乐音传来。

再配以一个百岁老人的访谈,他说,我活得太久了,我太想死了。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静谧的归宿,让你远离世俗的尘埃。

这样的“死亡”对当事人来说是如此美丽,如同一个恬淡的美梦。

你惧怕“死亡”吗?

受到采访的那个小孩说:“我不惧怕死亡,我只是惧怕疼痛。

”这部散文一样的电影带给你一些治愈了吗?

“死亡”没有那么可怕,也并不遥远。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

 4 ) Love Me Like There Is No Tomorrow

@The Projector (人生第一次看泰国独立电影,所有演员都好美啊!

)《Die Tomorrow》是一个很年轻的尝试,是用比较新奇的media technique完成了一篇探讨“死亡”命题的video essay,中心命题无外乎:What does death mean to the dead and the survived? What does it mean to talk about death? What does it mean to explore and visualise the talk, the reaction, the imagination, or the entirety of death itself through cinema? 电影开头说:“每秒有两人死去”,此后正方形屏幕左上角滚动的时间进度一直更新着每秒死去的人数,直到电影时间终止。

“电影时间”是电影时代的发明,影像世界把现实时间切割、打乱、重整甚至对它熟视无睹。

导演利用电影时间说明一件事:时间不一定是随机的、其流动不一定是无法感知的,至少每秒钟里都住着两条生命。

对“死亡”对影像探讨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式:1. Re-narrate the news.新闻太直接,“甲某在乙地丙时以丁的方式死去”。

故事充满宛转且可以逆转时间,可以让我们带着“甲已死”的前提回看甲死前一小时的生活,于是那一个小时不再是生命里随机的一小时,那一小时里充满了我们的紧张、对命运的绝望和无可奈何之下的惋惜,第一个故事(女孩毕业聚会前在买酒的路上车祸身亡,生前还在和三个朋友用铅笔畅想未来的生活)用倒计时声音听觉化了这些情绪。

之后的故事(姐姐在路边给小猫拍照时被电线杆砸死,死前刚从纽约辞去工作回泰国,想和弟弟去吃蚝仔煎,但还没有去)去掉了“甲已死”的前提,让我们先看一个活的人,然后让她(在第三者的话语里)突然死去。

两种叙述方式的观感是很不一样的,前一种更让人绝望,因为他者的死本来就让人绝望了,知道他者即将要死只会向前延长绝望的的时间,让美丽的生的时间被恐怖的死的时间吞噬。

2. Comment on the death.导演选择采访了两个年龄跨度极大的群体:学前儿童和百岁老人,可能因为他们最接近生,也最接近死。

问题无非是“你害怕死吗” ”你在死前想知道自己会死吗”,一些活人回答了也毫无说服力的问题。

3. Focus on the survivor / (potential) penetrator.一个人的死牵动的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比如一个当红女演员死了,她的替补女演员会获得千载难逢的转正机会。

相机一动不动地聚焦在她脸上,令人窒息的长镜头记录死讯传来前后她一切的反应,像在强调一个残酷的现实。

比如一个人自杀了,自杀里包含了多少ta杀的成分,ta指涉的对象有多少是抽象的整体,又有多少是具体的个人,是哪个人,那个人在ta自杀前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或者没说什么没做什么……自杀的归因是一件可能的事情吗?

最近在看Emile Durkheim的Suicide,最近有或近或远的人死去,最近很贪生怕死于是活得很积极,活出了一种“我再也不要死了”的感觉。

标题是乱取的,源自Freddie Mercury的同名歌曲。

这个世界,还是请你留住我吧,或者让我留住你

 5 ) 淡化死亡话题沉重意味的六条广告片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用小清新口吻讨论死亡的时候,难免陷入了炮制心灵鸡汤的嫌疑。

这部有关死亡话题的作品更像六支商业广告片。

第一个女生聚会的故事像是高级酒店广告,绝症妻子与遇上空难丈夫的一段像人寿保险广告,男生遭受女生拒绝后跳楼的一段则像是防止自杀心理辅导宣传片。

这并非一部情节完整的虚构剧情片,而是由六个真实死亡案件改编而成的拼贴实验之作。

六个故事之间并没有实质联系,全依赖对小孩与百岁老人的采访纪录片段穿插衔接。

导演的出发点与用意具有高度的原创性,拍摄人在意外死亡前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短暂故事,以及死亡给旁人带来的影响。

然而,受篇幅所限制,剧本无法以戏剧性转折为重点,人物及其关系的刻画并不能迅速堆积起足以引起共鸣的渲染力,最多是抒发一下“世事无常用心过好每一天”这种浅显老套的价值观。

拍得最有电影感的只有从美国归来的姐姐探望弟弟,以及女模特在女星遭遇意外后取代其工作的两段。

前者的摄影用光很迷人,后者用长镜头显示女模特脸部表情的复杂变化,也是一绝。

这回导演依然在表现形式上施展创新:方形画幅、柔光滤镜、左上角时而出现的死亡人数标记。

不过这类小花招似乎除了淡化死亡话题的沉重意味之外,没能留下更多发人深省的时刻。

 6 ) 一些感想

依旧3.5颗星谁知道下一秒,下一刻,下一天会发生什么,在我写这些话的时候,已经有超过20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离开了。

即便我知道死亡并不痛苦,因为它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我依然惧怕死亡,for no reasons。

nawapol的影像风格真的十分令人愉悦,即便是在如此沉重的一个话题下面,青柠一般的色调让人在沉重之中唤出一丝释然,人生来就是向死亡走去,什么时候我真的能接受这个事实了,什么时候我就真的不再惧怕。

 7 ) 只有它敢这样直面死亡

死亡,好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禁忌话题。

就算知道每天都会有人死亡,却没有人敢真正直面它。

除了最近新闻中出现的这位老人。

他是台湾著名体育主播傅达仁,由于晚年罹患胰腺癌,痛苦不堪,最终于2018年6月7日在瑞士选择安乐死。

而傅达仁死亡前的最后画面也在近日被曝光,视频中,他的家人围聚在他的身边,为他唱了最后一首歌。

老人则在中间优雅的坐着,喝药前,还微笑着说了一句“再见”。

喝完后没多久就倒在了儿子的怀里逝去。

他或许是不幸的,病痛让他在晚年深受折磨,但在我看来,他又是何其幸运,手握“死亡之水”时或许是他得病后最为放松的时刻,因为他深知喝下这杯水后他将面对的会是什么,而不是一种不是何时会死亡的恐惧。

可很多人却并没有这么幸运。

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天,可能只是和无数个这天一样的平平常常的一天。

或许还在跟朋友聚会,或许才刚和家人团圆,没有一丝征兆也丝毫无法预料,就这么走到了尽头。

听着是不是无比残忍又伤感?

有这么一部电影,讲的就是死亡的前一天。

不是为了赚足我们的眼泪故意渲染的无比悲情的剧情片,也不是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会怎样的科幻片,而是一部只有70分钟的记录片。

而它记录的既不是那些已经知道自己要死的人,也不是那些已经做好准备去面对死神的人,而是那些像我们一样最普通的人,那些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死神所盯上的人,那么他们在死亡的前一天,到底在做些什么?

接下来我就来讲三个小故事。

未熬过毕业的女孩2017年5月23日,毕业,前夜,四个女孩的狂欢夜。

也许是第二天就要毕业开启全新的生活,四个女孩显得异常的兴奋。

喝酒,聊天。

酒一瓶接着一瓶的喝,话题也一个接着一个的聊。

不知不觉到了半夜,一个女孩突然拿起一本星座书,开始看朋友们的命运。

女孩就是女孩,星座永远是大家不相信又最想了解的东西。

按照星座书上的预测,这四位女孩一个会出国留学,一个会成功的投资一点小生意,就是可能会有人偷走财富,一个会生小孩。

但当星座书传到第四个女孩手上时,她说她不相信,上面说的感情顺利,一点都不准,我刚刚跟男朋友吵架啊。

“我们重写吧”,说完就开始在杂志上帮自己和姐妹改写人生。

21岁,是最乐于幻想的年纪,酒过三巡,四个女孩开始畅想自己的将来。

有人想移居美国,永远不回来;有人去巴黎,进军时尚圈;也有人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有个温馨的小家,每天能和喜欢的人一起吃晚饭足以。

不知不觉,聊到了半夜两点多,反正6点就要去参加毕业典礼,那不如就接着喝酒吧。

一翻冰柜,酒已经被喝完了,可惜还没尽兴。

姐妹们又想喝酒,又互相推脱,那么最后到底选谁下去买啤酒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看星座,看谁该下楼买啤酒了。

这位幸运的女孩就是......

画面黑屏。

再亮时就是一个无比长的镜头,保洁阿姨在打扫这一片狼藉,前一天还是欢声笑语的酒店,第二天竟是一片死寂。

而结果最开始就已经说过了。

这位天选的“幸运女孩”最终变成了“最不幸”的女孩。

改得了星座书上的命运却改不了自己这一生的命运。

永远吃不上炸生蚝的安安回家了。

她在纽约生活了8年,8年来没有回过家,也没有回过弟弟的信息。

这次她辞了职,回到泰国,第一件事就是想给弟弟拍张照片。

姐姐说,1,2,3,笑。

“我不想拍照,也不想笑”。

但就算弟弟一直说着不想,却还是配合的站在镜头前,微微抿了抿嘴。

不过,敏感的弟弟从一开始就觉察出姐姐这次突然回来不对劲,可怎么问她就是不说,只是淡淡的回了句,没什么,想家了。

一直不联系的老姐突然回泰国,没有理由怎么可能。

可无论弟弟怎么问,姐姐就是不告诉他缘由,只是说,“小时候的那家老店还在吗,我们今天去吃生蚝吧”。

弟弟拒绝了,“今天要下雨,人又多,我们后天再去,你急什么,又不是后天就走了。

”谁能想到,这一句无心之话,竟变成了真。

第二天,姐姐骑着弟弟的摩托车去外面遛遛,没想到,被突然倒下的电线杆砸死。

最后,只留下了一张照片。

安直到离开,都没有吃上那心心念念的生蚝,弟弟也再也不会知晓姐姐到底是为何回家。

如果说前两个故事意外性太大,那么这第三个则告诉我们,人拗不过天。

“没有你,我可怎么活?

”这是一对夫妻。

妻子身患重病,一直插着管子,只有找到一颗合适的心脏才有机会活着。

只可惜,希望太渺茫了。

意外事故发生很多时,医院都没有通知她有鲜活的心脏可以替换,愿意把心脏给一个陌生人的人太少了,而她很有可能撑不到新年。

妻子其实不担心死亡,她总说:死亡很正常,我肯定比你早死。

唯一担心的就是失去了她,丈夫该如何生活?

丈夫也总是说:没有你,我可怎么活啊。

没有人为他收拾行李,没有人提醒他驾照需要定时更新,也没有人为他修剪指甲。

只可惜,世事难料。

要去美国出差一周的丈夫的航班,竟然出了事故,连尸体都找不到。

原以为一定会死在丈夫前面的妻子,独自一人被留在了人间。

看完这三个故事,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怅然若失还是平静的有些可怕?

几个主角,几段故事,几个固定的机位,几个长达几分钟的长镜头,还有时不时来一下的黑屏,组成了这个只有70分钟的记录片。

在这个电影中,“死亡”不是歇斯底里,不是痛哭流涕,甚至连一个尸体的镜头都没有出现。

只是一个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事情。

你也永远预测不到什么时候你会因为竞争对手的死去而上位。

本片导演纳瓦彭,被称为“泰国版毕赣”。

他所擅长的就是用真实来表达哲学,而这部记录片则是他第一次独立筹资拍的电影。

意在向我们展示这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从不遥远的事情。

就像影片中间所说: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每天172800人,每小时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

而影片表现时间流逝的方式,也十分特别:滴答滴答的秒表声和左上角那不断变化的计时器加死亡人数。

最后,70分21秒,死去的人数8442,结束。

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明日和意外,谁会先到来。

蜉蝣一世生如梦,不过昙花一现,而在看蜉蝣的我们又是谁的蜉蝣?

所以,请不要再纠结死亡到底是好是坏,重点是在你死之前,你的人生是好是坏?

而现在,你,离死亡又近了一步,快去抱抱你最亲的人吧。

 8 ) 死于明日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人从生下来,就一直在往死亡的道路上行走,只是有的人路途比较长,有的人比较短。

人有寿终正寝,意外,疾病,自杀等几种死亡方式。

这部影片由六部分能成,分别讲述死亡之前平静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明明前一天还在一起嬉笑玩闹,明天已经有人永远的离开了;昨天说好一起去吃饭,却已经永远无法实现了;明明前一刻还在你面前晃悠,下一秒却已经无法相见了。

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人在死去,亲人去世,朋友离开,…………全世界死亡每天172800人,每小时7200人,每分120人,每秒2人。

蜉蝣是地球生命周期最短的生物,它们的生命朝生暮死,只有24小时,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生命不可控,但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可控的,每一天怎么过取决于你的想法,在生命的尽头回想过往,是一片空白还是无憾此生,从现在开始,从你每一天的具体生活里寻找。

平淡无奇的日子过久了,我们总觉得郁郁寡欢,殊不知,有时灾难就躲在暗处,随时窥探我们,找准时机,出来把我们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

此时我们才明白,以前大人总挂在嘴上的“平安是福”是多么的珍贵。

小的时候,总期望着以后能过着惊涛骇浪式的精彩的生活,直到现在才明白,身为普通人的我,想维持平平淡淡的生活,已需费尽全身的力气。

社会节奏加快,现在十八线县城的我,通过网络知晓天下事,但在现实生活中,渐渐觉得和一线城市像两个平行的世界。

每一天,每个月,每一年, 无数个新的开始, 我们总会立无数个flag, 我要早睡早起不熬夜, 我要按时吃饭不点外卖, ………… flag在左,现实在右, 岁末年终, 就是集体打脸的时刻。

然而下一年, 我们又周而复始。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还有现在,昨日已成为过去不可追,后悔,那是一种多余的情绪,那种情绪不太能够帮助你,而且会让你困在过去当中,让你变成过去的囚徒。

每天的日常生活看来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死亡往往就会来得猝不及防,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赋予了生命以价值。

命运和生命无常的既愉快又忧郁,同时充满哲学性的反思。

希望我们慢慢学会坦然面对死亡,也许很难,但这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9 )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小女孩:“我会死吗?

”旁白:“现在不会,但是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啊。

”小女孩:“为什么?

”旁白:“因为我们就是如此。

”小女孩:“为什么?

”旁白:“因为我们是人,活着的生物都会死。

” 电影里的这段对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女孩的大哭、旁白语言的平静与深刻,一一铺垫开来。

尽管“每个人都会死”是自开始就是大家熟知的命运,可能接受的又有多少呢?

电影继续开展,人物一一登场。

导演用平静、细腻的镜头将一个个真实人物的故事搬到我们面前,每一段的旁白都暗含着下一段故事的情节开展与生活道理。

即将毕业的学生、证券场的商人、从美国归来的姐姐、即将登机的丈夫、求婚失败的男友、路边救人的女演员、在家的音乐家,点滴故事,一一呈现。

最后,搬出剧中的数据——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钟过世2人”,愿自己坦然面对。

 10 ) 一部死了8442个人的电影

如果电影真的能延长人类三倍生命,那么他们将剥夺我们观看电影的权力,独享生命的漫长。

庆幸的是,这种假设并不成立。

事实上,电影里死的人比战争还要多,在它看来“杀死”一个人是那么的平常。

为了拉近我们与死亡的距离,电影不断的用它独有的影像特质展现着时间本体与个体生命的相遇,让跳脱出他人时间维度的我们围观时间轴上的生命尽头,同时复杂的情绪也随之渗出,“迫使”我们平静的接受死亡以及背后模糊的哲学含义。

海报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死于明日》就是这样一部极具个人风格,关于死亡却生机丛生的文艺片。

影片综合生活哲理、科学数据、新闻广播、照片、家庭采访等多种信息媒介,对死亡新闻文稿和个人回忆录进行了电影文本的虚构重建,细腻的呈现出了人们生前一天的生活状态。

同样讨论生死,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轻盈的避开了前辈阿彼察邦热带雨林的神秘与晦涩,把视角拉回了现代城市,清新的画面化解了惯常谈及生死时难以避免的凝重,平静如水的生活日常淡化了死亡的未知恐惧与悲悯情绪,人们怎么去理解和接受死亡,或许能在片中找到些端倪。

全片由7段老中青“虚构生前”的短片组成,用总角孩童与期颐老人的视频采访串联,这不仅覆盖了全年龄段,也构成了文本上对死亡认知的“两极调度”。

一、四个信星座的女生毕业典礼前夜,四个女生在酒店房间里小聚庆祝。

她们谈论星座,说着未来,啤酒喝完,由星座决定谁去楼下买啤酒,结果去买啤酒的那个被撞身亡。

到底谁死了影片并没有交代。

是想去美国的?

是想结婚成家的?

是想开潮牌店的?

还是想去基辅的?

清晨服务员来打扫房间,聚会的快乐时光已凝固,未来对四个女生中的一个已不再重要。

二、死在交易所的商人交易所里一个商人在睡梦中安静的死去,五个小时后才被发现。

这是本片最短且最不安的死亡场景,没有情节没有对白,只是一个人歪着头瘫坐在椅子上。

世界还在运转,大盘的数字在不停变动,而一个人的时间已经用完。

他梦里发生了什么?

是美梦还是恶梦?

心脏骤停是因为股票暴跌还是暴涨?

或许那真是商人睡觉的画面,但随着五个小时过后所有已不再重要。

三、回家拍照片的姐姐在美国生活的姐姐突然飞回泰国老家,不停的拍照留念,骑着弟弟的摩托车外出时被倒塌的重物砸死,那一刻她正在给一只小狗拍照。

可以说本段落是导演《36》的翻版,怀念家乡和家人的姐姐,在家乡死去不正好是命运的安排,随她“心愿”吗?

那些不明所以的照片,是她生命的定格,留给家人的礼物……四、比她先死的丈夫身患重病等待心脏移植一直未果的妻子,每天与死亡交汇,丈夫要去美国出差几天。

一如往常,她给丈夫修剪指甲,叮嘱他。

每次家人的短暂分离,表面平静的她都会当做一场生死离别,毕竟心脏病随时复发的她会随时离世。

结果健康的丈夫飞机失事死去,她的心脏移植成功活了下来,生死无偿世事无偿。

短片最后,在座椅上睡醒的妻子失声痛哭,前面长镜头记录的内容居然产生了多义性,那场景究竟是丈夫出差前她的留恋不舍?

还是丈夫已经离世,怀念丈夫的她梦回丈夫生前日常?

重要的是丈夫已死,她已重生,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五、享受“死亡幸运”的女星新闻报道,一位女星(品牌代言人正选)因救人而遭遇车祸生命垂危,另一位女星(品牌代言人备选)在拍摄间隙安静的吃着东西,听着别人谈论重伤女星,吃着吃着,流出了泪哭花了妆。

最终因正选女星的死,厂商选择了她,那一刻转悲为“喜”的她去给家人打电话。

这个长镜头,记录了一段极其出色的表演,景框慢慢前推,从片场背景到女星特写,不断放大女星的脸部。

女星脑子里在不断的处理着周遭关于车祸女星的信息,不断的利用情绪管理抑制着面部真实表情,还是稍稍失败了,之后开始处理即将得到代言的信息,又而转入另一种情绪的表演。

两个女星到底是竞争对手还是圈中好朋?

这是对死亡的真情流露还是表演?

还有得到代言的欣喜和死亡情绪的碰撞,都在这段短片中展现了出来,可以说这就是死亡对另一个人工作上暂时的意义。

六、被情所困的男生得不到女生、生活认可的男生轻生跳楼留下遗言,在不知男生即将自杀的情况下,拒绝他的女生与邻居杂七杂八的谈论着男生。

坠楼致死率93.4%,死亡时间4.56秒,不知道为什么男生选择了排名第7的自杀方法,就像女生一个讨厌中式火锅,一个讨厌泰式一样。

七、喜欢安静的音乐家午后家中,清风徐徐,女儿给音乐家做着头部按摩,他安静的睡去平静的死去,生前没有工作打扰,还有女儿陪伴,这或许是他最美好的一天。

在稚嫩与老弱的问答中,镜头安静的洞悉着人们的死之前生,记录了生命置于时间之中的本质,那些不同画幅的静谧的私人的日常影像,一旦点缀上了死亡,标记出了生死的界限,情感体验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朴素禅意,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而在看蜉蝣的我们又是谁的蜉蝣?

据说世界上每秒钟会死2个人,而《死于明日》定格在了70 分21秒,观影过程中已有8442个人先后离世,他们有的想去美国,有的离开美国,有的欢快无比,有的愁云惨淡,有的生死离别,有的涅槃重生……幸运的是你读完了这篇文字,不幸的是我们离死亡又近了一步。

Ps:我并不是忽略了每段短片中出现的花,只是生命赋予我不懂花语。

《死于明日》短评

形式比较做作,还不如聚焦一段铺开了说

8分钟前
  • 🫧
  • 较差

看得昏昏欲睡,为什么一个好好的话题,被拍成这样。里面那个小孩,和103岁的老人,对死亡的看法,我很认同。

10分钟前
  • 给你我最亲爱的
  • 还行

电影质感非常好,不过年纪大了这么文艺的片子看不进去了…………

14分钟前
  • 孤独的肖师傅
  • 还行

打上滤镜,一切都变得清新且鲜活可人。但也让我觉得在探讨死亡这一话题中,显得不够真诚。

18分钟前
  • 阿斯巴-甜
  • 还行

作为电影,有点……

19分钟前
  • 一口一个木🌸
  • 较差

3.5

24分钟前
  • 马赛克
  • 还行

和《女性瘾者》同属论文式电影,区别是一个讨论性,这部则讨论死。“是谁死?”、“命中注定的死”、“濒临垂死”、“死的后果”、“死的缘由”、“平静的死”……生命的不寻常,未来的不可知,运势的不规律,人世的不留情。假如…如果…要是…那么…真人真事和访谈记录穿插串场,导演冷静地掌控着一切,把对死亡的真情实感暗暗埋入细微深处,观罢让人不得不回头感叹浮生一日、蜉蝣一世的渺小与广阔。

27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机巧漂亮的命题作文 深度是广告式的

29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推荐

对这个题目的scope丰富到令人赞叹,完全不落俗套;当摄像机缓缓水平移动时那种温柔的美感仿佛带有灵性;简直是“人性的,太人性的”。

31分钟前
  • Yinanaa
  • 力荐

尽管有非常风格化的影像,它依旧算一篇视频论文。好在它还有一半的故事都是在观众脑中自由发挥,它向不同观众索取因人而异的素材,这样的留白所带来的触动巨大。但也不乏导演自己的表达,逼仄的1:1就像死之将至时的束手就擒,但影像内容却又无比平静,而死亡之后看似是一种解放,却又是另一番平静。

36分钟前
  • YQY-Vader
  • 推荐

选题很好,讲述的方法也不错。生与死的话题往往容易煽情,这一部却选择了一个很平静的视角去看待死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领悟。但这个画幅选择不太接受,第二段姐弟对话的戏真的很想撕开屏幕了!

39分钟前
  • Alan
  • 推荐

看了前几十条高赞的评论我都不知道该不该说出我真实的想法了。。。。就。。很PPT的感觉,画面很美,要传达的讯息也很清晰,但真的很无聊,除了第一个毕业女孩的故事还行,其他故事的节奏太缓慢了,到老爷爷那段我已经睡着了。

40分钟前
  • 较差

很平静,但平静之下是一团巨大的黑洞,不敢触及更不敢细想。终有一天要被它所吞噬,但千万不要是明天。

41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推荐

对于“死”这个命题来说,很无聊了。

46分钟前
  • 音无结弦
  • 较差

日常的无常。

47分钟前
  • 小小
  • 还行

向学生习作,不喜欢

48分钟前
  • 内田洋行
  • 还行

非常不错的概念电影,影像制造上一看就是老手了,用纯真/天真的角度看待死亡并没有让我觉得肤浅。在丰富的形式里做出干净的美感,观影体验很舒服;对“死前一天”的描绘里放了很多小心思,但没有over的感觉,也并没有让我感觉被说教。

53分钟前
  • 推荐

死亡确实是神秘的,但不是通过抛出没法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被回答,或者远不如片中所示的神秘(或者没抛出那些真正无法回答的)。聚焦于简单的命运就好了;或者有更强的哲学功底再去试着添加复杂的思想。那个死亡计数器是真的很不错的。还有1:1的生前画面。唉,形式真的不错的,主题也好,就是导演劲儿不够,没放出来真正美的。通过死亡应该引向极其巨大的东西,结果只流于表面,没比vlog大力多少。还有, 为什么不讲讲灵魂呢?各种机缘巧合的筛选已经有点脱离现实主义了啊?)。

58分钟前
  • NVHZ
  • 推荐

竟然忘记两星期前看的时候,感慨系之的点和片段是什么了。关于死亡的讨论在死前一直都在,恐惧空虚疑惑都那么实在,即使你是不谙世事的小孩;释怀和看淡就可能只是一晃神,即使你是历经沧桑的老人。但是但是,对于那种平时扑向工作或理想忽视爱人亲人,知道死期将至而突然对亲爱的人表现出暖意和拼命想回味往日时光的人,是可鄙可弃的——太自私了,连快死了的时候都同一副德性。

59分钟前
  • 猫腻鱼
  • 推荐

boring

1小时前
  • 草宋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