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已经快八十了,虽然开始创作比较晚,但很快就得到世界性的赏识,只是传入中国比较晚,当我看到《听风的歌》和《发条鸟年代记》的时候已经是1999年,接着就是烂大街的《挪威的森林》(是一个非常烂的林少华译本),我真正开始享受阅读村上春树小说的快乐是从英文版开始的。
首先是读了《挪威的森林》接着读了好几本短篇小说。
英文翻译让我感觉一新,也理解了为何村上在西方受欢迎。
后来我看过好几个纽约客上先刊登出来的小说。
村上的好多短篇英文版最早都是登在纽约客上。
的确和这杂志的风格相得益彰。
之前看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时想起村上的一篇小说,也是收在《没有女人的男人们》里,他以一个梦境来写现实,虚虚实实非常悬疑,正如穆赫兰道把梦境和现实放在一起拍。
这种梦中梦戏中戏的结构非常漂亮,也引人入胜。
但他们是悬疑电影侦探小说吗?
其实都不是,悬疑只是他们套用的框架罢了。
昨晚看了欧容的电影《沙之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村上的《drive my car》,当然不是电影版,电影版也不错,但小说的主题更集中,也是一个演员演着演着分不清戏和现实的故事。
Drive my car里,家福是个演员,他有个美丽的演员妻子,他们二人结婚几十年直到妻子病故,感情一直很好,属于精神和肉体上都合得来的伴侣,但同时他也知道妻子和至少四个与她搭戏的男主角睡过,这些男人都比她小。
他无法理解原因,究竟他哪里比不上他们,又或者,在他们和谐甜蜜,圈中交口称赞的婚姻关系里,妻子缺失的是什么呢?
为何要和不同的男人上床,他无法理解,因为他从没有想过和妻子之外的女人睡,即便作为男演员他机会也很多,但他觉得那些人都比不上妻子。
他无法理解又不敢,抑或是不想开口问妻子,就把这秘密埋藏在心里,妻子检查出子宫癌末期,他更不好意思在病痛期间和她讨论这个问题,于是直到妻子病故他都没能找出谜底。
甚至,他开始主动结交和妻子睡过的男人,想发现些什么,但并没有找到答案,他也曾想过报复这个男演员,但终于什么都没做,最后他把这一切讲给了一个女司机听,女司机也讲了她的故事,他们都是沉默寡言,孤独寂寞的人,两颗寂寞的心突然就交流了,而且,应该是,解开了彼此心中的结。
女孩儿有个不幸的童年,不幸的家庭,她最后对家福说,你不需要去寻求这答案了,也许就是一种病,病是没有理由的。
可能这个女司机说的是对的,家福的妻子是在他们失去第一个孩子后(出生三天后死了)开始搞外遇的。
《沙之下》里欧容也以一个悬疑开了篇:看上去十分恩爱的中产夫妇,在度假屋度假时丈夫突然失踪了,最后发现是溺毙,妻子突然失去丈夫后一直无法适应从二人世界变成一人世界,不愿面对丈夫已死亡的现实,后来她无意中发现丈夫其实在吃抗抑郁药,去养老院探望婆婆时婆婆告诉她其实我儿子没死,他就是聪明的逃走了,他早就受不了你了。
她大为震惊,跑去认尸(之前她一直不愿认尸),虽然尸体腐烂,但经过DNA检测,90%的吻合(她婆婆其实也知道的),最后一秒钟她还是断然否认了这尸体是她丈夫。
她回到丈夫溺毙的海滩,隐约看到他一人在海风中看海,她跑向那个并不存在的他。。。。
电影到此结束了。
电影虚虚实实的暗示了各种可能性:也许他们夫妇的感情是表演的,和大部分中产中年夫妻一样,早就厌倦了对方。
因为丈夫消失后她忽然买了好多不同的衣服,去参加各种聚会约会,而常年生活在一起,她竟然都不知道丈夫抑郁的事。
同时也可能她和丈夫的恩爱都是真的,和新的心仪对象约会时她总是想着丈夫,一直不愿意面对他离世的事实,无数次幻想着她回到家,打开门,丈夫像往常一样在等她。
看上去丈夫是在家里写作的作家而她是教授英国文学的法国教授。
她丈夫出事的前后她正好在教伍尔夫,伍尔夫是因为抑郁症衣服里装着石头块儿自沉溺毙的。
欧容拍的电影,好几部都是像悬疑片一样,除了这部《沙之下》,像《泳池谋杀案》《挑逗性谋杀》甚至《升堂入室》都有很强烈的悬疑成分,但它们都不是悬疑片,正如村上的小说都不是悬疑小说。
《沙之下》非常重要的是选了夏洛特兰普林作为女主,欧容的好几部电影都是她担纲的,这片大部分都是她一个人的表演,并且表演的是非常普通的日常生活,换衣服,吃早餐,化妆卸妆,上课,兰普林的强大气场和无懈可击的气质,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电影最后真相无从得知,每个人都怀抱着自己的理解,包括片中的妻子玛丽坚信自己和丈夫度过的三十多年时光是恩爱的,甜美的,彼此忠诚的,已故的丈夫的母亲深信自己孩子是受不了儿媳妇假死逃脱的(甚至搬出了中国那套:反正你也不能给他个完整的家),一个真相之下,是五彩斑斓的每个人的人生,而真相只有一个:丈夫游泳遇到暗流溺毙。
经历了前两部作品风格的大胆与荒诞,欧容的第三部长片[沙之下],其影像和内涵,仿佛一下被冲淡并收敛许多。
在Marie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一片海,而这一物象,在导演其后的几部作品中,得到了不断的延续。
就其风格而言,[沙之下]和另一部我喜欢的[游泳池]一样,在欧容的所有作品中,兼具其代表性的神秘,及其后期作品愈现的从容淡定,当然还有瞬息间的情欲气息。
加之其创作年代,介于引人触目的[干柴烈火]及宁静优雅的[游泳池]之间(这里似乎不得不撇开02年的[八美图]),通常被看作是欧容颇具代表性的一部过渡之作。
这部始于海岸终于海景的电影,贯其始末却终未明朗的是谜。
意外。
自杀。
逃遁。
每一种细微的可能及无法摆脱的心理暗示,都是Marie挥之不去的阴影。
最后Marie去找丈夫的母亲,告诉她自己认为Jean是由于抑郁自杀,却被那个老妇断然否定了。
其实那应是她期待的答案,内心深处,她应是无法接受身边最亲近的那个人无端结束生命的说法的。
然而老妇后来的话更让Marie倍受打击,而这恐怕便是她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欧容在采访中说,原本的情节设置,的确是让已经花甲的Jean逃离爱妻,逃避生活。
那恐怕是最为可悲的结果。
但故事的重心,并不在于这个谜。
于是其终也未解。
Jean失踪后Marie处于无尽的失却之中,这才是影片要讲的。
丈夫走失的海边渡假结束后,镜头马上切回了Marie回家后的生活,她已衣着光鲜地出现在朋友的晚宴。
以至于其后Jean再度出现的一些情节,让我以为是回忆。
Marie看似并无改变的生活及不宜察觉的悲伤,是因为她让自己相信Jean还在。
她在深夜回到家,抱着丈夫入眠,其实却在黑暗中独自仰面。
她并未产生幻觉,失的是理智。
课堂上她看到那次救援队中的年轻人,便心慌意乱。
而思定后面对自己否认一切,她失了勇气。
她反复默念伍尔芙的文句,知道女文人在写下这些后,便投河自尽了。
这是在拒绝忘记Jean于海浪面前的忽然消失,她失了解脱。
共度了云雨之欢的Vincent终于提出要她走出Jean的阴影,这个男人在她面前便再无价值了。
几乎失了魂魄的女人,在一阵迟来的恸哭后,抬头望见了远处海边的一个背影。
她跑过去。
也许是,也许不是向那个背影跑过去。
2007.8.
说弗朗索瓦·欧容是一个很懂女人的导演,从《失魂家族》《沙之下》到《八美图》,欧容的女主角都是那么与众不同、栩栩如生。
《沙之下》,讲一个丈夫失踪后女人开始自我欺骗的故事。
一对中年男女,交替着驾车,来到一座乡间小屋度假。
清扫房间、壁炉生火、吃晚饭睡觉。
影片开始的前十分钟,平淡的对白,记录式的画面,勾勒出一个乏味的家庭。
如果说欧容的电影总是“充满了戏剧性”,那么这就是其中最平淡的一部。
只是对“丈夫失踪”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从影片里仔细寻找蛛丝马迹,直到女人一觉从沙滩上醒来,发现丈夫失了踪迹。
从乡间小屋转换到朋友聚会,原来是朋友给她介绍新的男人认识。
那个失去丈夫的女人此刻与朋友相谈甚欢,你惊讶于她的美丽,一时间也忘记了寻找失踪丈夫的事。
导演谨慎地给出故事背景信息。
这个丈夫失了踪的美丽女人,在大学里教授英国文学,关心自己的容颜,业余时间会去健身游泳锻炼身体。
每晚回到家里,都与丈夫谈论今天的际遇。
你会怀疑这是回忆。
饰演她的英国演员夏洛特·兰普林,凭藉此片获得凯撒、伦敦影评人协会、欧洲等各大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提名。
这名传说中风华绝代的女人,绝对是“第二眼美女”。
单凭海报上,她那下垂的双眼和缩进的下唇,会让你怀疑媒体的诚意。
她与朋友聚会,穿着黑色礼服,头发盘起来,高挑的身材细长的脖子,第一次让人惊艳。
第二次,她穿着新买的红色裙子,倒卧在白色床单上,开始幻想两个男人同时爱抚她。
倒置的镜头,对比的色彩,四只男人的粗燥的手抚摸着她那光滑白皙的脸。
再次的惊艳。
直到她睁开双眼,停止自慰,两双男人的手慢慢褪去。
她回到了真实,但并不快乐。
打破她自我欺骗的,是从海里捞上来的一具男尸。
官方认定这就是她的丈夫,她否定。
然后坐在丈夫失踪的那片沙滩上,第一次哭泣。
手掌紧紧捏着一把一把的沙子,想要得到些依靠。
突然,她看到远方一个体型极似丈夫的男人,她朝他跑去。
镜头固定在她先前坐下的位置,一串歪斜的脚印,一个影子朝着另一个影子奔去。
我们只能像看天上的星星一样,凭藉大小来判断它们之间的距离。
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高潮。
丈夫为什么离开了她?
是生是死?
最后她有没有见到沙滩上那个男人?
真实就像她手掌里紧紧捏住的沙子。
昨天坐在安静的图书馆里,静静的看完一部电影——under the sand。
整部影片没有太多语言,更多的是平淡、温馨、熟悉的画面,比如眼神,背影,简单的动作……整场看下来,觉得平淡的有些落寞。
玛丽至始至终都不想承认让死去或者离开的事实,在他们的寓所里,每个熟悉的场景里,床上,办公室,厨房……一点一滴都让玛丽忘不了让,对让的爱,没有因为他的离开增减一分,还记得玛丽经常神经性的转身,就在不远处看见让安好的站在那里,同样静静的看着她,然后就像彼此从未离开对方一样,说着话,谈着心,影片没有明确展现这只是玛丽臆想的结果,等臆想成为短暂现实过后,玛丽的难过,可想而知。
我记忆很深的是,当玛丽穿着枚红色裙子躺在寓所的床上,想象着和让亲吻抚摸做爱的场景,可是明明还是臆想,她不禁自慰起来,看到这里,心里有些莫名的疼,为一个深爱着爱人的女人难过,这样的死一般的沉默笼罩在玛丽周围。
以前看弗洛伊德的时候,对他那种对待任何事都能用sex来剖析的态度,十分费解。
手淫是一种孤独的性,在影片里,对应着一颗孤独的心。
当爱还在,爱人却不在了,还要忍受着自己对他爱的煎熬,忠贞。
影片中,玛丽和文森特交往,亲吻,做爱,不仅没有让我觉得她是在背叛婚姻,背叛让,恰恰是玛丽把文森特当做一种让的替代,让她可以继续被爱和爱。
每一个女人都有一种骨子里的虚荣,而当他有了爱情和婚姻,这种虚荣,虚伪的荣耀就像是善意的谎言一样继续存在着。
玛丽爱着让,很爱很爱,可是却没有机会爱了,他把文森特当做让,继续自己的爱和被爱,欺骗自己让还活着,还在宠爱着自己,亲吻着自己,只是心里的感觉就不是快感那样容易替代了,对于女人来说,因爱而性是个真理,片里的玛丽始终没有因性而去解救自己,终于在那片沙滩上,恍惚般寻找让,寻找爱着的自己。
这样的爱,背负着,疲惫着,悲伤着,或许,某个最爱的人有一天离开了,我们都还来不及想念,是不是也会像玛丽一样,囚禁在一份逝去的爱里,怀念一生……
《砂之谜》中Charlotte Rampling嘴角的皱纹都那么有魅力,真让人感叹越老越性感,这是法国人独有的气质,在经过岁月历练之后的沉静和优雅,在5、60岁后依然纤瘦颀长,依然穿了高跟鞋一深一浅踩响人生余下的年华。
那个丈夫究竟失踪了吗,或许我们都像剧中女主角一样,都半信半疑,都无所适从,他失踪前有个镜头很耐人寻味,他掀开一块石头,下面无数蚂蚁来回奔忙,他意味深长的表情是否暗示着影片决不会将其失踪作一般处理?
起初我单纯地以为影片将重点落在她怀念丈夫上(那无处不在的影子像空气一样难以避让,她和另一个男人做爱时,明明看见他在门口,于是她微笑了她流泪了,于是她再难掩饰自己真实的心情,她不能欺骗自己非要委屈跟别人在一起,有关这些细节的描写很感人很动人很女人),其实更深的内容是在她解读他身后的故事,失眠、药方、婆媳间针锋相对的质问,于是作为观众的我,也和她一样不得不怀疑其单纯性,最后在海滩上奔向背影的镜头告诉我们,她永远奔不到了,她分明已错过。
从影片想到不辞而别 不辞而别对别的那一方有一万个不可宣之于口的理由,而且都是自己严肃分析定义之后下得对这一段亲密关系最后的判决,所以可以走得干净利索,是不留风的痕迹。
影片展示的是一种留下的人的结果(大多数人的深夜惶恐,自我否定),是被抛弃(暂且就说是抛弃,如果是意外导演何必要演这样一个故事)的人自恰下去的理由,如果不疯已经是平稳地治愈了。
相信很多人都被抛弃过,很多时候被恋人抛弃是没有理由的,或者它不会给你理由,那还剩下什么呢?
不是回忆,不是眷恋,是未来的时间!
这宝贵的时间是唯一可以治愈伤口的利器。
离开的人无声无息走掉,之前没有一丝要沟通的迹象,甚至相处多年在离别之后会发现对方是一个陌生人。
那么相处中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时常灵魂拷问自己让别人忍那么久最后一句理由没有一走了之,是谁有病?
是谁混账?
在这种时候只有被留下一方坚强一点,即便抱歉也是走掉的人错在多,错在没有早点离开,错在还要假式的隐瞒,忍耐,错在忍耐的悲哀和不敢理直气壮地道别。
被留下的人也许是一个不自知逼人到逃跑的巫婆,也许是一个被厌弃的装模作样的人。
但如果自己觉得自己足够善良请一定要给自己打气,我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我只是运气不好而已,前方还有光明未来,芳草天涯都在。
《沙之下》中的幻想,对话,不解是一个哲学表达方式,艺术电影探究人,探索物质能量守恒,探求宇宙无解。
你抑郁你隐瞒你失踪你死去我重视我们的关系我却后知后觉我不能失去你他的视线在我身上他喜欢我他担心我他不能替代你谁也不能你等我回家你在睡前看书你坐在餐桌旁等我煮咖啡你会抱抱我你会和我聊天我用幻觉逃避
主人公の主観をそのまま映し出し手法。
看着看着总觉得这个电影的风格貌似看到过。
后来一查居然是欧容拍的。
最后在喧闹海边安静的死去的空间和这个まぼろし里面的空间我感觉是融合在一起的。
人要怎么去面对孤独和做选择。
适应孤独面对现实。
这些貌似每个人总会或多或少体会到。
女主和丈夫距离那么近内心却和背对背睡觉一样遥不可及。
女主和情人坐在一张餐桌吃饭一起睡觉,却如同现实中两人的关系一样只不过是各取所需,两个口口声声号称是最好朋友的女人却各自有秘密抱有距离。
和丈夫的母亲前一秒相互依靠后一秒可以变为冷嘲热讽。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无处不在。
惧怕孤独而要去做出选择,可是选择另一半的不安彷徨终究只有自己知道。
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多少选择有多少人陪伴,选择的过程和结果终究还是孤独。
最后剩下来的只有时光。
回忆和习惯让你难以适应孤独的现实。
那么,到底什么又是爱。
或许只是记忆沉淀而已。
人终究要勇敢地认清自己,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或许当你知道其实地球表面布满了这样的孤独的时候,也许你就可以和你内心的孤独和平相处了。
静静地哀痛漫延至周身而不觉,漫延之生活之外纯粹的悲伤,被悲伤吞没的悲伤,无边无尽向着海平面的方向,向着沙子最底层漫延开漫延去把伤痛藏在沙底,任凭周遭海浪来袭一层层拨开,沙子还是沙子被藏得深沉干燥的眼睛背后,一如既往地生活背后,新的开始背后carry on 生活,继续阴霾偷偷藏身沙底影片最后,女主角追随身影而去……安静转而悲怆的音乐响起就像整部片子的基调,平静而富有张力喜欢法国片这样写实而又富有浪漫的故事细腻的叙述,仿佛能闻到画面空气的味道和感受到物件的质感不动声色地向观众讲述一些看似细琐,平淡的事情而随着情节的一步步继续故事越加富有张力结尾既是意料之中又极具戏剧化第一次写这样类似影评的东西,呵呵,将就着
如果要用文字描述剧情,可能只需要短短一两句话,夏洛特·兰普林饰演的女主角与丈夫在海边度假时,丈夫神秘失踪,此后女主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真相的等待。
是的,斟酌了一下我选择了“等待”这个词。
“探寻”真相可能更符合悬疑片应有的主旨,但是欧容式的悬疑如“泳池情杀案”等,传递出的不是通常意义上悬疑片的悬念和紧张感,而是一种不易言说的“暧昧”。
如同本片,《沙之下》究竟埋藏着什么?
看完之后会发现留给了观众一长串的谜题,最表面的:她的丈夫让是意外溺水还是自杀?
警方让她辨认的尸体和遗物到底是不是她丈夫?
更进一步,夫妻间的感情究竟是亲密和谐的,还是疏离隔阂到难以为继?
她与别的男人之间到底是逢场作戏的一点暧昧情愫,还是婚外情?
但是这些谜题并不需要解开,各人可以有各自的解读。
相比于失踪事件的悬疑,更大的悬疑是这段婚姻和感情本身。
观看过程中,对于那种难以言说可能更难以察觉的女性情感的刻画,让我想起了《时时刻刻》,而这两部作品也通过芙吉尼亚·伍尔夫产生了某种勾连。
这种剧情看似平平淡淡的影片,要把它的意图充分展现,考验的是镜头语言和演员的功力。
换一个平庸一点的演员,恐怕都会造成灾难。
夏洛特·兰普林在片中同时演出了英式的高贵冷漠和法式的浪漫多情,前者更多在于面部的表情。
她的嘴角和灰色眼珠,经常给人以高傲、冷淡,甚至带有一丝刻薄和残忍的神情,非常独特。
辨认尸体那一场戏,从不顾劝阻坚持要亲眼目睹全貌,以及辨认过程中没有晕厥捂嘴尖叫流泪,全靠眼睛和呼吸来表现,留下了一场教科书式的表演。
而后者更多在于肢体语言,当她换上睡衣的时候,就完全成为了一个传统印象里的法国女人。
丈夫失踪前的暖色
丈夫失踪后的冷色
那双温柔的手,如同事实的真相,早已淹没在沙之下了。当Rampling奋力奔向她的Jean的时候,夕阳西下,故事结束了。这就是Ozon的电影。
2006/07/20 我去不到。I am asking for answers. For sure, the answer is the process. It once again reminds me that my seek for answer could not touch the essence of life.
当你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本以为最亲密的人,当对方不发一言,骤然离去,永远离开自己的生活,忽视和逃避成了一种本能,那是不用直面痛苦的最后港湾。而真相终于赤裸裸摆在眼前,自我欺骗再也无法继续,一切该走向何方?眼泪过后不一定是全新的人生篇章,也可能是永远留在过去。
本以为不会被这个故事打动,可是最后夏洛特兰普林在得知一切之后,围巾翻飞着奔向丈夫的时候,我感动了。和《蓝》类似的故事,女主却有了不一样的选择,一个选择自我救赎,一个选择自我沉沦,很难说两种爱或是选择哪个更深情。仅本片而言,女主固执而毫无保留奔向一个幻影的时候,你很难说这不是伟大的爱情。结局点睛之笔。
冲淡与执拗的对比,场景重叠暗示心境走向。幻想出现在屋子=禁锢。真相开始结束于大海沙滩=自由.
应该给此类电影劈一个新片种,婚姻恐怖片,生活是流沙,你陷进去了,才会知道下面究竟有什么。。欧容比较好的几部都已经看完了。。
幻灭的女文青比世界末日还惨。
没想到欧容的这部有悬疑色彩,开头悬念就很足,我一度以为丈夫是女主幻想出来的,但是这么想又太不欧容了。女主床上被四只手抚摸和最后一个海滩上奔向人影的镜头很亮。55岁真看不出来。
冲着兰普林而来,但她在这里的演技没什么感染力,上了年纪的耷拉眼皮有些影响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表现感情。
B+,#LFF3#,兰普林的表现固然精准,剧本上的模棱两可性也颇有意味。但没想到欧容把这部片子处理得这么不咸不淡。
看不懂,浪费时间了
Charlotte Rampling這片演技真優。沙之下是無解的設問法:為何煎熬為何而逃?愛情到底幻滅了沒有?
毫无亮点。法国人读youth 读成“由厮”???哈哈哈
多好的片子,永远触不到的暗点,爱情片都应该这么拍!
2x加跳着,总算是看完了。影片本身并没什么问题,不好不坏,只是从《泳池情杀案》第一眼看到兰普林就极其讨厌她,以至于《泳池情杀案》连蹦带跳都还是放弃了。这部影片中还是那么一副心术不正的样子,一眼都不想看到她。
俄国双语配音太影响观影体验,几乎是面无表情看完,幸好结尾没有对白,否则海浪的声音就要被俄语吞没了,有机会的话重新看一遍吧。
没字幕也看完了。。。
我从欧容镜头中,终于感受到人性中狰狞扭曲阴暗甚至带点恶心的部分,有点微微寒颤,是注定与美好童话背道而驰的导演,对各类复杂的关系,欧容都有一种悲观和消极。女主在丈夫消失后的心里活动很复杂,我不知道这是沉沦在想念的痛苦里,还是不在之后路径依赖导致的无所适从。将端庄得体的外表下隐藏的欲望展现得很好,最后在海边悲伤,奔向远处面朝海边的“丈夫”的 镜头很美,有幻梦感。
不理解夏洛特的举动,尤其是之后他丈夫存在又不存在,她的反应很怪异。总体比较沉闷,没有引人入胜的感觉。让我坚持看下去的是夏洛特的美丽,她跟伊娃格林有点神似,最后一个镜头蛮好的。《密封罐子》
2019年儿童节1刷。二刷还是三星。欧容所有的片老差那么一点,现在知道了,他有种摆脱不掉的匠气,洗不掉的油污,一出脚就大概率被观众抢断,不像梅西那样浑身实用假动作,也不像伊布那样冷不丁给你来一下子世界波,剧作和单场戏上,欧容有他的才气和能力,接近米哈利洛维奇的一招鲜,但整体攻击能力上,也就是个影坛阿扎尔,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