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

ハーモニー,Harmony,Harmony: Project Itoh

主演:泽城美雪,上田丽奈,洲崎绫,榊原良子,三木真一郎,森田顺平,长岛雄一,渡边明乃,斧笃,森千晃,藤田宗久,佐佐木敏,竹本纯平,田原正治,石井未纱,花田光,藤井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5

《和谐》剧照

和谐 剧照 NO.1和谐 剧照 NO.2和谐 剧照 NO.3和谐 剧照 NO.4和谐 剧照 NO.5和谐 剧照 NO.6和谐 剧照 NO.13和谐 剧照 NO.14和谐 剧照 NO.15和谐 剧照 NO.16和谐 剧照 NO.17和谐 剧照 NO.18和谐 剧照 NO.19和谐 剧照 NO.20

《和谐》剧情介绍

和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初年,一场浩大的灾难让“生府”取代了原有政府,成为了国家最高领导组织。经过死亡的洗礼,人们开始格外重视生命的重要性,于是,政务在居民们体内植入了“WatchMe”设备,以检测和介入他们的健康状况,这也就意味着,身体不再是属于个人的所有物,而是被列入了国家管理的范畴,自杀更是无可饶恕的重罪。 雾慧图安(泽城美雪 配音)、御冷弥迦(上田丽奈 配音)和零下堂吉安(洲崎绫 配音)是三位对现存制度产生了疑虑的少女,在弥迦的带领下,她们准备自杀以挑战制度,可是最终弥迦死了,计划失败。一晃眼多年过去,雾慧和吉安重逢,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发生了数千起集体自杀的案件,而这背后的真相和弥迦当年的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贼、美女和妙探BanGDream!EpisodeofRoseliaⅠ:约定皇城神鹰判断梦境和恐惧体验寒蝉鸣泣之时·煌亲人之间久保同学不放过我终极伐木达人第二季以吻封缄。宴会日摇滚都市短版鸟鸣罪夜无间晚晚类卿我是布莱克超级礼物六扇门之血手奇谭复仇第三季拼贴幸福我的平凡爱情杀手密码阿波罗18号茶馆天方异谈2解忧杂货店狂犬病抢劫案闺蜜的战争舒加利2不是闹着玩的之欢乐喜剧村

《和谐》长篇影评

 1 ) 其名程序代码<harmony/>

4℃的动画制作真心不错,自光晕传奇的短片、科幻题材的CG作品以来,向来制作未来世界观的科幻作品的此工作室依然在此作的制作上有出色的表现。

世界观的表现:比如医疗都市的构想,白色系氛围和粉色系屋内粉刷,人类平和无争的表情及并不凸显的面部特征,均和在此之外的无接受健康监管系统的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自然的描绘和保持过去人类社会的城市均在刻意地表现细节(城市巷道、海岸、沙漠、山岳、米娅哈所在的俄军废基地),从而体现出强烈地感受性。

接下来是对剧情中的几处理解: 医疗系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进行监测和管理,其中包括的有人类的各样可演变剧烈的情感及欲望的抑制,剧中所提到的意识便是自我拥有的这样一个管理限制器,而此社会的功能即相当于鼓励人们潜心向佛(比喻,也许不太恰当),将自己的心引领至佛心般和谐的境界。

关于和谐计划:由于社会中出现的少年儿童无法感受自己在社会中归宿从而自杀的事件,和谐计划是面向于在人类脑中预先安装一个强制性的意识(管理限制器,不是通过人类自主,而是通过和谐计划主程序),在研究完善后,如果社会无法持续,便会做出决策。

但是由于实验体米娅哈的副作用而暂且终止。

关于自和谐计划中(人类次世代什么来着那个组织名?

)叛离出去的恐怖组织:此组织的中心人物是米娅哈,通过结局的披露,组织的目的和米娅哈个人的目的并不相同,通过死去的国际刑警那个人所感叹的最后一句话:啊,这就是疼痛啊。

推断组织的目的和高中时代的米娅哈具有相同的情绪和愿望:你可能会拥有同时杀死上万人的能力。

对桎梏般的如此社会的控诉。

从而引发了众多人自杀的事件,包括之后的语音犯罪申言。

(此处有一个疑问:语音犯罪申言之后,社会中并没有出现为了保命而刺杀他人的事件,而是留下遗书选择自杀的事件,而这里之后的语言中透露这便是他们的目的,但是据我理解,人类如果无法杀死他人,那么医疗系统部分来说是成功的,接下来就是管理人类这种无法抑制痛苦的逃避的情绪,那么系统就可以得到完善,和谐计划所研究的主程序也许就可以不用启动,但是,米娅哈的目的却是要启动和谐程序。

)关于结局:显然,米娅哈已经改变了初衷,由于在俄军慰安营中的遭遇涌上情感,在那里拥有的意识无限制的扩张已经让她无法忍受,所以她说她希望启动和谐计划,原因据推测是依靠其副作用夺走她拥有的意识,这种感情的改变也体现在她烧书的那一幕。

但是,后来,图安也许是抱着仇恨的心情去的,但是知道了米娅哈的悲催经历,心痛到流泪,但是在最后她杀死了她,因为她说:她一直追逐着高中时她的身影,她爱着那个时候的她,但是现在她变了,所以图安杀死了她。

 2 ) 伊藤计划到底要说什么(考据党预警)

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初年,一场浩大的灾难让“生府”取代了原有政府,成为了国家最高领导组织。

经过死亡的洗礼,人们开始格外重视生命的重要性,于是,政务在居民们体内植入了“WatchMe”设备,以检测和介入他们的健康状况,这也就意味着,身体不再是属于个人的所有物,而是被列入了国家管理的范畴,自杀更是无可饶恕的重罪。

雾慧Tuan(泽城美雪 配音)、御冷Miach(上田丽奈 配音)和零下堂Cian(洲崎绫 配音)是三位对现存制度产生了疑虑的少女,在弥迦的带领下,她们准备自杀以挑战制度,可是最终弥迦死了,计划失败。

一晃眼多年过去,雾慧和吉安重逢,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发生了数千起集体自杀的案件,而这背后的真相和弥迦当年的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诚然,Harmony有其晦涩的地方,但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剧情绝非超出了一般观众的理解能力。

可能稍有影片观赏经验的同学会说是“反乌托邦”片,也可能有人说这是“反战片”,赞同Miach和那个秘密结社分裂的激进派说的人类要达到和谐,毕竟如今反战片都在追求不再区分国家和种族,全球人类大同,这样战争就会消失。

还有的同学会说这是“青春片”,三位少女有各自的成长道路,但是会疑惑Miach的观念反复跳跃变化,还有作为螺旋生命检察官的Tuan到底是支持哪一方的。

对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辩证方式的展开和后现代主义内容的处理方式,在现实和记忆的交织中展现了御冷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做了实验后的无意识的一个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可能不了解这种倒序插叙手法的观众按照顺序去看可能会疑惑:御冷到底是赞成人类该有自由意志还是不该有自由意志?

所以最后说雾绘遇见御冷一边跳舞一边诉说乌托邦理想的时候不禁得问了一句:你其实不是为了复仇,是希望世界和平的吧?

因为她之前一直存在自我意识并且周身的人也是存在自我意识的(只是被社会压抑了,政府并没有完全夺取人类的意识),她理所应当地认为御冷遭到了人类实验这样残酷的对待会激发出她的对抗意识(参考卡婊的《生化危机》),对这样的虚伪的乌托邦说“不”,而她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样的反社会倾向(因为她的父亲正是因为在暴力中死亡的),这俨然一种女在亲情和友情中难以选择最后选择拯救人类的政治正确的故事模式,正如楼主所说的我们容易陷入预设的价值观中。

可是伊藤计划偏偏不让我们来个“大团圆”或者“救世主”的故事结局,况且他也不是为了探讨这个的。

我们常说电影各种光鲜亮丽的人物事物形象是一层,各种人物事物形象背后的寓意是深一层,往往在这一层就能在逻辑分析中找到导演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和主题,笔者也是被这个逻辑套死了,没有注意到这是改编自小说的动画电影,在导演所设立的寓言和人物语录背后,才是伊藤计划所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意识是被选择和拼凑的。

Touareg也做Tuareg是阿拉伯词汇,意为[被神所抛弃的人],国内一般翻译为“图阿雷古”。

它是撒哈拉中的一个游牧民族,居住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和马里几个北非国家中,有近百万人。

他们是柏柏尔族的支系,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讲柏柏尔与塔方言,使用古老的提菲纳格文。

图阿雷格人社会属于父系大家族社会,但妇女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主持着很多社会事务。

因此当Tuan说她讨厌WatchMe这样的神称自己是异类时,图阿雷古战士邀请Tuan加入他们一族并告知很看重女性是有现实依据的,是邀请同作为被神抛弃的子民一起活下去,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理解与关怀,并不是图阿雷古族要拉拢“联合国特战队”或者男性对女性的大男子主义的示好或者求婚(弹幕瞎吹,特此截图)。

雾慧的名字tuan这个名字在凯尔特神话中指最先来到爱尔兰的帕特兰族(Partholan)幸存者,在无数次的转生中见证了诸神的时代并将神话传给后世,再看女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叙述者、见证者,伊藤其实已经给每个人安排好了命运,就藏在名字里。

用这样的考据来分析御冷的名字,Miach指生命、医疗之神迪安森特的儿子,由于给努阿达(Nuada)接上一只血肉做的手臂,取代了其父做的银手臂遭到父亲对其医术的嫉妒与憎恨,最终被杀死。

换一个视角这其实是以御冷作为轴心人物的故事,雾慧只是见证者,这样看故事的主舞台在生命与医疗的概念下展开就非常好理解了;同时御冷非常聪明、年级第一对应Miach医术高超,Miach被父亲杀死对应御冷被这种和谐却压抑的日本社会逼的自杀(相当于是社会间接杀害,鲁迅先生《药》中的秋瑾就是此形象的典型)对应。

Ciao也是医疗之神迪安·凯茨(Dian Cécht)的儿子,但是具体和Miach之间发生了什么百度查不到(凯尔特神话没有希腊神话那么好查),但是也应该应证了故事中御冷间接杀害吉安这一故事。

所以你们应该看得出来啊,伊藤计划不是故意要取这么难搞的人名,是每个名字都有寓意的,就像《哈利波特》小说的原作者梅姨,没个人名都暗含人物的命运,也喜欢押头韵,英语里好像叫做aliteration。

我们了解了故事其实是围绕御冷Miach的命运来写的,其实就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故事叙述中理出一条线来。

御冷被俄罗斯士兵QJ产生了意识让她意识到意识是人类在极端负面情绪下诞生的,也可以说是激发拼凑出来的,而正常的孩子(御冷这一少数名族没有自我意识,片中有提到)在7岁左右就会正常萌生自我意识,并且周围都是拥有自由意志的成年人,整个社会把自我意识当做人类存在的证明,就像御冷说的“那些老人认为人没有意识就等同于死亡,你的父亲也是这样认为的哦”(目前也有很多人认为植物人有许多伦理问题,安乐死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伊藤计划其实是希望探讨意识的合法性问题,意识是否有权利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重要依据。

还有在回忆中,御冷聪颖好学,非常喜欢看书,对知识和真理有渴求的意志,并且宣誓要向这死一般沉寂的社会湖面投下名为自己死的石头;但是在会议的最后和雾慧刚遇见御冷前,她却是在烧书的,并且在记忆中说道这些书是御冷的分身——她的意识产生的自由意志,她要泯灭自己的意志,因为这种意志虽然能产生技术进步,但是却不能产生幸福,那个秘密结社的4个人头也说过“人类正在面临考验,是要追求幸福,还是追求真理(技术进步)”。

伊藤计划已经预见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虽然解放了人,把人作为根本,但是在个体的内在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最终归宿,这种东西还是需要他者去定义,并且定义价值意义和最终归宿的他者级别越高越好,所以宗教中至高位格的出现不是偶然,是人类寻找自身意义的体现;因此现在虽然说得是科学进步主义,但是人的内心越来越脆弱;对外宣称是无信仰主义,但是每个人内心在遭受精神波折的时候却又相信微博抖音上的“锦鲤”、“考神”,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有位格的“上帝”?

然而伊藤计划也无法解决人文主义与存在主义的矛盾,他只是在小说中以辩证的方式展现它,以探讨的形式把这个矛盾具象化为“意识是否是被选择的和拼凑的”,同时借见证者tuan之口说道“人类最终会选择和谐国度的道路......但我唯独不能让你到那里去,求你永远做我喜欢的那个曾经(有自我意识)的Miach!

”,这是伊藤计划的答案。

相信看过《虐杀器官》、《尸者的帝国》、《和谐》三部曲的小伙伴们已经有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3 ) 《和谐》:思想越深刻,现实越黑暗

电影用复杂的思想,深邃的语言,精美的画面为我们诠释着一个逐渐没有自我的世界,科技越发达,社会越文明,人却没有了隐私与自由。

所有行为活动都变成了数据库里的数据,所有的思想与生活都被所谓的科技掌控,人们反而成了一个个牵线木偶,一个个没有自主意识的活死人。

人类可以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没有死亡,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一旦连思想都没有了,就没有什么存活的价值了,然而社会与科技的走向,反而就是走一种让人类思想意识消亡的路,一旦消除了人类的思想意识,也就不会再有各种各样的争端与罪恶,大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只有和谐与安宁,就像电影中表述的一样,在温柔的杀死你。

电影一开始就用一种死亡的主题来抗争自己的命运,并通过一系列的反思来强化这种放纵与救赎的思想,从而引申出电影展现出来人类文明的虚伪面目,一步一步揭示出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抗争。

电影充满了血腥与暴力,用血淋淋的鲜血来警示我们摆在眼前的命运,看似强大的科技文明后盾,经不起一丁点的考验,在入侵与拷问面前只会留下血淋淋的现实在眼前。

事物总是会有正反两面,越是看似美好的东西,当灾难来临时彰显出来的丑恶越是不堪入目,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一次次试验的牺牲品,在无知当中过完了自己简单的一生,电影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就是牺牲了我们的思想,用无知来换取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

这是一部用人类哲学思想堆积起来的电影,过多对于人生哲学思想的探讨让电影承担了过重的思想负担,这也是我们在看这部电影时,难以读懂电影的原因,它向我们阐述了过于深奥的哲学,同时不忘把人类思想存在的含义表达出来,对于简单的普通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非常难以理解的事情,但是但凡脑子里都些思考的人们,还是能够理解故事想要阐述的内容,不过电影还是用极端的两个方向表达了对人类社会的失望,同时也预示着无论如何发展,人类总是不停的走在自我毁灭的路上。

电影更像是一个人类最终结果的寓言故事,不被看好的结局处处展现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悲观,人类自身的劣根性以及好勇斗狠自作聪明的本性,都注定了我们不会永久的存在,那种所谓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罢了,如果真正做到了那一点,人类的思想只会消失与禁锢,回头看看这种社会,难道还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吗,如果缺乏了独立自主的思想,人将和动物没有什么分别,就是因为有了独立自主的思想,无论朝哪个未来的方向发展,最终的结局还是会走向覆灭,电影在人类未来的方向上一直都处于一种悲观状态,虽然电影的结局是一枪终结了人类极端思想的肆虐,但那也只是暂时的延缓了人类走向无思想无意识的大同社会的脚步,最终历史的命运是不能被阻止的。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在这极端的两个对立面的表现上,人类总是展现出来了无比痴迷的兴趣,有的人喜欢好的一面,有的人喜欢坏的一面,于是乎有的人就喜欢建设,有的人就喜欢破坏。

不能完全否定的说谁是谁非,就像电影里面女主角追逐的一样,一开始追逐的是用自杀的方式来达到自由的渴望,不想在被所谓的科技数据监控着自己的一切,没有一丁点自我的隐私与自由,可是在整个社会都发生了恐怖性质的改变的时候,原来追逐的一切仿佛成了一场噩梦,有了情感与自我意识以后反而成了一种恐怖的来源,而被人操纵与支配,世界变得更加残酷与血腥,没有思想与意识反而能够带来暂时的和平与安宁,于是乎,当她找到昔日一块相约自杀的好友以后,在被好友阐述了两个极端世界里的故事之后,仍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暂时的安宁而一枪杀了这个曾经视作偶像的好友。

所以,凡事都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站到了不同的对立面上,所以才有了相对主观的对与错,当对错分开的情况下,遇到了不同的情况,所认为的对错反而又变得相对模糊。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以后感觉后怕的电影,因为它探索的东西实在是常人难以理解与接受的,一旦深入到电影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思想,我们内心中的绝望就会被深深的挖掘出来,而且电影直面的黑暗与血腥来的太过直接,在充分刺激到我们神经的同时,也深深的刺痛了我们的思想,那种消极与悲观的情绪不断的在我们心中蔓延,似乎再也看不到美好与光明的世界。

被整个人类世界所包裹着的我们,身在其中却只能成为一个傀儡一样才能活着,稍微往深处一想,都能感受到自我的束缚,没有什么所谓的隐私与自由,无论是在战乱还是和平的年代,那所谓的幸福与美好只是相对的自我感觉而已。

一旦戳破了这层谎言,我们的生活就变得当然无存,浮华之下只剩下内心的虚无。

从这部电影我们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思想的可怕,哲学的可怕,原来生活的本身并不能评断出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可是当人们去思考它们的时候,好与坏就分辨出来了,就是人们的思想带来了自我颠覆的毁灭,也是这种思想,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要想生活的容易一些,就不要去思考,不要去探索内心,当你真正的想要去找寻自我的时候,才发现根本就没什么自我可言,简简单单的过生活最好。

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复杂的人类思想,也让我们明白了生存哲学的可怕,当看透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以后,就再也找不到让自己快乐的方式,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才明白为什么思想家与哲学家都像疯子一样的存在,因为他们是不快乐的。

 4 ) 和谐后的世界真的不好吗

三部曲里最喜欢的一部(指小说),看小说体验更好,不过有动画已经很满足了。

尸者帝国看不下去(指小说),我对圆城塔有偏见。

本文针对一些常见评论,发表一些看法。

本作是受到意识形态影响,抹黑俄国。

杀戮器官都在指名道姓骂扬基佬了,美国被黑的更惨。

对白太多,不好看。

确实,但小说就是这样的,所以拍成的动画不适合喜欢大场面、打斗场面的观众也很正常。

临死前会想很多深刻一些的东西,也很正常吧。

尸者帝国与前两部的反差极为强烈。

伊藤计划只写了个梗概就去世了,是圆城塔写的。

敦为什么不去投奔图瓦雷族?

虽然对社会不满,但搞搞走私,小日子过得也还不错,为什么要改变呢?

大家都知道坚持学习、坚持锻炼是好的,但真正做到的没几个。

这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情况——思想和行为在多数情况下无法自洽,这才反衬出弥迦这类人的不一样。

小说里弥迦的人格魅力要更强一些。

拉世界陪葬?

中二?

恐怖主义?

1. 小说仅虚构。

2. 每次社会变革,都要死很多人。

只是有人觉得人们在战场上相互杀戮的方式,比作品中的方式更容易接受。

当然,杀人都是恶的。

3. 真的恐怖分子,能被“正常人”骂两句就不从事恐怖活动的话,那这个世界就太简单美好了。

不去正视和分析,而是不断强调自己“正常人”的立场,对社会来说确实挺乖的。

和谐后的世界真的不好吗?

人体内的细胞没有意识,但构成了有“意识”的人,为什么社会就不可以?

当前社会不也通过教育、法律等手段进行驯化和排异吗?

…………当然本人没有支持这一进化方向,只是提出一些合理性。

批判和谐社会前,应该先考虑到,对当前社会的习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观点。

如果影响很深,那么,你应该也很能理解弥迦的感受——对她来说,和谐社会也是习以为常的。

 5 ) 和谐,简单记录一下观后感

返回一下,刚写的丢了。

没有看过伊藤计划的原作,所以大背景和世界设定并不了解太多。

单就此影片,感觉还不错,无论是人物形象、色彩构成、画面细腻,都有一定诚意。

喜欢就好,哪怕很少人看,我也是偶然在B站翻到了。

剥离了复杂起伏的故事,留下的是沉重的意识和爱。

雾慧图安一直在追逐着弥迦的影子,深爱着她,以为三个女孩子小时候的约定一起去死,而自己没死背叛了她,对弥迦的死耿耿于怀。

但后来发现很多线索,又找到了御冷弥迦,最后知道了八岁前的她受到了惨绝人寰的对待。

她们都想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方式。

因为爱她,又在痛苦中,杀了她。

我不确定自己理解的是否准确。

里面很多细思极恐的理念,人什么都不想,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了痛苦和疾病,被系统监控着,便捷生活的同时,是否真正的快乐?

在图安左眼刚回到日本,看到的人和食物等,有介绍和评分,来影响左右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不由想起了黑镜里面有个场景,评分系统左右着生活方方面面,为了享受更好更优质的生活,人不得不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好感度和评分。

蛮喜欢开头的一大片的向日葵🌻,图安仰着头眯着眼睛,坐在那里沐浴阳光,风吹动着红色头发,安静有范,若有所思。

很多小时候的情节,穿插在图安的回忆里,可能是太美好了,念念不忘,难以释怀吧。

 6 ) 从庄周化蝶开始,于故事原点结束

《庄子·秋水》一篇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周和惠施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立桥上说:鲦鱼跳出水面,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

)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反驳: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 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庄子答: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 一 蝶梦庄周 庄周曾为漆园吏,一日冥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若有思,写下:“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的名句来纪念那种逍遥愉悦。

庄周既可梦蝴蝶,亦可梦鱼,故知鱼乐而不足为奇。

又有清人张潮《幽梦影》评价: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通意是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世俗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因为庄子与蝴蝶终究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不知庄周为蝶还是蝶为庄周的物我两忘,万物归融的境界却是庄子崇尚和追求的。

故事便从蝴蝶梦为庄周这说起。

电影里只是轻描淡写地叙述少女弥迦出生在车臣,与生俱来的基因缺陷赋予她没有意识的神奇设定。

既无意识,即无烦恼,与蝴蝶无异,逍遥快活。

然而当她被俄罗斯军队被发现,并带出村庄充当军妓之后,她的结局便早已注定。

外部世界的刺激让她产生了意识,开始清醒地认识世界。

蝴蝶梦为庄周,也就从混沌的懵懂快乐中剥离,被迫进入到清醒的现实,这就是弥迦的不幸。

有人说弥迦痛恨这个世界,她的意识诞生在无尽痛苦之上,她有理由憎恨整个世界,将曾经遭受的一次次痛苦和绝望倾泻给世人。

在故事的大部分时间,弥迦的行为也都被解释为反社会人格,因为在正常人看来,她的存在意义构建于此,即我们自诩的“知鱼乐也知鱼苦。

”但弥迦是否真正如我们常人思考呢,不得而知?

二 作茧自缚 我们总说乌托邦不可实现,是因为这个体系忽略了一些社会矛盾,希冀通过人的极度自律和高尚情操来维持。

牺牲个人的局部自由换来整个社会体系完美运作,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重要支点。

然而个人自由意愿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之间存在矛盾,这样就需要意识来压抑部分情绪,从而达到某种协调,这是自然进化的规律,也是人类寻求生存的妥协。

意识在人类情感调节和行为抉择充当了重要的作用,下面举例说明: 一、过马路时,有一辆车从远处飞驰而来,人会本能地躲避,因为意识先于大脑发出指令,告知危险,控制肌肉做出反馈。

这就是意识的积极作用。

二、在重要场合,你很激动,兴奋地想大喊大叫,放飞自我。

然而现场众多领导长辈列席,你的破格行为有违世俗,迫于压力,你会努力克制兴奋情绪,将之调节为平复状态。

这就是意识的压制作用。

人有欲望,却想要像蝴蝶那样自由自在,但意识时刻压制着我们烂漫的情绪,小心翼翼地运作我们的系统,好让这副躯体日久绵长地存活。

前者保护人类生存,后者规范人类行为。

当然两者时刻在较量,对目的价值轻重进行权衡,即电影中所说的人是双曲贴现下的欲望集合体。

在电影中,女主角图安父亲将这种作用机制极端放大:为身体健康,摄入合理卡路里,健康芯片会时刻监控,并提醒某些食物不能碰,某些行为不能做。

像于大爷那样抽烟喝酒烫头都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

当然上述两个举例,有一类人是例外,那就是小孩。

他们会无意识地做出符合自由意志的行为(在成人看来不可理喻无法理解)亦或是忽略即将而来的危险。

似乎意识反馈链接并不能在小孩身上完全协同。

故而在电影中多次提到,健康芯片的完全植入需要静待小孩完全发育后才能安装完成。

在芯片最初被创造植入的那段日子里,很多小孩产生了轻生念头,给图安父亲带来困扰。

因为这不是生理上的排斥,而是来自意识的反抗。

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主导着人的行为,外部芯片的侵入绕不开它的防御壁垒。

直到弥迦这个强制设定的出现,通过仿生弥迦这族人大脑的作用机制,图安父亲成功设计出一个程序用来消弭这种障碍(为后文埋下伏笔)。

从此之后,大家都开始变得谦恭有礼,谨言慎行,一举一动都与社会信用挂钩,一切都被监控,只为保障社会稳定与安详繁荣。

人类将自己放入安全的桶中,为健康放弃很多逾越规矩的坏习惯。

这种的刻意放大束缚了动物本性,这在随心所欲的图安眼里,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人想要永久获得快乐,就必须先从蝴蝶做起?

真是莫名讽刺) 三 破茧化蝶 她的痛苦来源不是在堡垒里遭受的肉体痛苦,也不是磨难之后的精神创伤,而是回归正常人之后拥有意识被压抑的情绪痛苦。

那种懵懂,恍恍惚惚的惬意是无论如何没法在一个温暖却循规蹈矩的家庭中获得的。

她也清晰地意识到嵌入身体健康芯片的存在使她离那个快乐越发遥远,为了摆脱意识的压制作用,惟有死亡可以解脱,所以她不顾一切找机会将自己人道毁灭。

当然在过程里,她遇到两个好友,图安,吉安,如同小孩喜欢把自己爱吃的糖分给喜欢的人一样,她只是单纯地想将这种喜悦传递这种给自己爱的人。

于是也就有了电影开头,她蛊惑自己的好友一同赴死的诡异桥段。

弥迦是恐慌事件的始作俑者,也是众多人敌视她的原因,然而对于弥迦来说,她的出发点很简单(当然以下都是个人的揣测):她从无意识的混沌里诞生,想要回到混沌里去,而图安父亲的发明创造正好帮助了她。

无论结局如何,弥迦的终点都在堡垒的房间里,那个诞生她意识的地方。

在那里,她亲手将自己意识埋葬,重归混沌的怀抱。

至于整个人类的命运抉择并不在她的手里,因为对于她来说,被格式化清零和被杀,意识都归于虚无。

至于为什么要等女主角图安的到来,个人觉得是作者一种仪式感的安排。

破茧成蝶的伟大时刻需要一个人来见证,而图安就成了这个不幸的观察者。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结局,整个人类最终统一成一个整体,成为庄子心目中的物化境界,在高扬肃穆的哈利路亚赞歌里落下帷幕。

一人化蝶,庄周之幸也;双人化蝶,梁祝之幸也;万人化蝶,众生之哀也。

 7 ) ”无意识”是什么

受友人推荐而观影,未看过完整三部曲,此评论或许带些滤镜,请谨慎阅读。

剧情方面,大概讲述一个女孩花费毕生追逐她年少时几乎为之付出生命的信仰,也即所爱之人。

结局她以杀死即将改变的爱人为代价,保全了信仰,算是得其所求。

哲学方面,也就是本片的内核,依肤浅之见,还是不错的,总比空无一物的影片好,高分正是来自于此。

我不太认可个别差评的观点,事实上,在电影中,所谓“和谐”的状态,显然不同于死亡,即使二者都意味着意识的消弭。

否则弥娅哈自己随便寻死就好,何必追求“和谐”。

没有意识,但身体还在行动,那是什么呢?

只剩下本能的活躯。

弥娅哈所属的种族,即使没有意识,也依然在群山之中延续至今,说明这一族群拥有行动、生存的能力。

“和谐”状态又和这种情况相同,那么“和谐”应该比较接近智慧程度不高的动物的生存状态,即按照本能生存下去,但没有思维和情感,就算有,也很微弱。

没有那么复杂的思想和情绪,只剩下单纯的出于生存的、存在的本能的愉悦感,像人们常说的:要是做只猪吃了睡睡了吃该多好。

这就是弥娅哈向往的状态。

存在主义,就是存在本身。

真正的核心人物,其实是御冷弥娅哈。

弥娅哈意识的诞生自憎恶,这憎恶则来自幼年受折磨的经历以及遭受的关于DNA复制的性的冲击。

其民族的大脑功能本身应该并不弱,因此意识觉醒后表现为高智商,思维方式似乎也异于常人:她既憎恨无恶不作的残暴战争份子,也憎恨管教无微不至的“生府”和健康系统。

其意识虽然被迫产生了,却缺失一切正向情绪,是不完整的。

因此她可以作为旁观者看清所谓文明社会的问题,蛊惑身边人一起以死抵抗,也可以制造大规模杀人事件来逼迫“和谐”程序启动。

她想回到没有意识的状态,想要自然的、自由的、和谐的存在,让所有人都进入那种美好社会。

由于自身缺少共情,加之曾受到有意识的人类的残害,她没有把有意识的人类当成同类,并且采用了相当残忍的方式逼迫他们做出选择,这无疑是对那令人窒息的社会秩序的讽刺与报复。

故事内核可以暗喻许多现象:人类迫害动物引发的报复;战争对儿童的伤害;乃至“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侵害等。

而女主身居人类社会的高位,却看不到出路,其消极怠工的工作内容,就是无止境地奔赴一场场战争,还要靠酒精来麻痹意识,逃避现实。

再加上“螺旋监察官”这个职位名,暗示得很明显:人类好像身处不断的漩涡中,始终未能跳出。

爱情部分,弥娅哈对女主,多少还是有点感情的,可以嗑。

她在大开杀戒之初,就杀了曾经的铁三角“朋友”(也许她自己并不认可),却没有杀女主,还和她见了面,可见存在特殊的情感。

而女主追逐多年的爱意、因爱而对弥娅哈观念的认可、对弥娅哈的模仿,也显示出情感执念的强大之美。

最后,意识这东西真不好吗?

女主不这么认为,她爱的就是有意识的弥娅哈,爱她的智与恨,为阻止她转变为一具行尸走肉、一个无意识的动物,选择将其杀死。

视听效果方面,差点意思,扣一分就是扣在这里。

人物似乎尽力往美型方向画,但线条比例都不够和谐,看到最后也适应不了。

本片的中二感一定程度上来自服装,物化风格非常典型,只比胯骨长一点的JK制服贯穿全片,实在观感一般,毕竟按照三次元观众眼睛所习惯的物理规律,这种长度的宽松裙子一动必走光,心里难免膈应。

作为一部偏女性向一点的感情线纯爱的电影,真没必要这样,女主的其他衣服就要好很多。

此外,有许多可厌的3D效果 ——除了迪士尼和少数小众动画,绝大部分3D技术还不能做到完全舒适的观感。

构图色调也一般,整部影片看下来没有几次截图的冲动,色调普通,明亮清新,色彩搭配有些偷懒,没有明显感觉到美感。

配乐也是中规中矩,完全没有引起注意。

 8 ) 作者所未能驾驭的题材

引用《尸者国度》的一句短评“ 日本为啥总喜欢把一些二三流作家捧那么高?

这种硬件投入的水平,就找不到好一点的剧本了么?

”在《尸》这部片里尚不能完全苟同,但用在《和谐》上真是贴切。

惊艳于《虐杀器官》而反追之前两部作品,感觉却越发失望。

无止境的中二病,意识形态明显的夹带私货,对冷门信息的过度解读是日本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的通病,而《和》几乎是其集大成者。。。

 9 ) 个人与社会,我选择你。

一个失败者的故事逃亡者的故事失败者是向世界宣告我不要成为大人的失败逃亡者是失败后不愿认输的妥协粉白两色的基调,充满现代感的设备,谜之etml语言和心跳般机器运转的声音以近乎宗教仪式的催眠方法让人静下心来,进入这个温柔的乌托邦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几乎一切都是温柔的白与粉红。

有着植物般有机质感的建筑,线条圆滑如细胞壁的汽车,像鱼类一样在天空中滑翔的飞行器,这个世界的设计无处不以人工的刻意塑造着温柔和谐的表象。

在一个一切以生之正义为最高价值的世界里,任何的离经叛道都被系统以善意之名剥夺。

全片几乎一刻未停的独白与对话可能对一般观众而言有些难以接受,但从艺术效果来讲,这样的叙述方式确实让观众以一种浸泡的方式深层地带入主角雾慧的精神世界。

观众通过她的眼睛感受刺眼的阳光,炫目的向日葵,通过她的意识认识的ミァハ。

雾慧记忆中的ミァハ是完美的。

神秘,孤独,独立,具有同龄人所不具有的知识与智慧。

她是世界的反叛者,她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引领着雾慧当时幼小的灵魂,她告诉雾慧,你还可以选择死。

可在全片的末尾我们终于知道,这一切都是假象。

真实的ミァハ最早不具有所谓的“意识”(本作中的“意识”更接近一般意义上的情感与灵魂)。

当初吸引雾慧的ミァハ的“意识”仅仅是一个由大脑其它区域模拟出来的假象。

而这个提出抗争身体所有权的人曾经被他人蹂躏,即便以死相抗却仍然无法挣脱这权力的束缚。

所以长大后的ミァハ背叛了曾经的宣言,在实验中重新经历了儿时的无“意识”之后,她终于看到了一个出路:既然欲望如此丑陋, 不如让一切重归虚无的和谐。

我一直在想,ミァハ个人的转变,在一直以ミァハ为信仰的雾慧心中该是如何难以接受。

动画并没有对此进行非常有戏剧冲突的刻画,以至于在我看到雾慧轻易答应ミァハ一起进入和谐的世界时完全无法理解。

直到雾慧说:但我唯独不允许你被和谐。

即便你的“意识”是模拟出来的,即便你背叛了曾经的我们,我仍会无条件的追寻你,但我不允许“你”被玷污。

让我来给予你“死”的权利,让我来帮你摆脱你摆脱不掉的权力。

我不介意整个世界来为你的任性陪葬。

至少我成全了你的完美。

而这是否是一个失败的逃亡的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所能作出的最高牺牲呢。

「权力所能掌握的,正是活着这件事。

以及活着所引发的一切结果。

死是权力的界限,是摆脱权力的瞬间。

死是所有存在中最神秘的点。

最隐私的点。

」「这是谁说的话?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你所抛弃的,让我来继承。

如果一切个人对社会的抗争终将以失败告终,那么即便世界都成为一片和谐的蓝色汪洋又有何不可。

这真是我看过的最充满理想主义殉道之美的中二病。

于是我要去读福柯了。

 10 ) objection(异议)

<%@ page language="java" contentType="text/html; charset=UTF-8" pageEncoding="UTF-8"%> objection(异议)

惊艳的动画效果

四度难得做一部商业动画,自然得要好好期待一番,这部动画作画和3DCG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留给我最深印象的,还是吉安自尽的一段,那种震撼的表现力表明着四度依然是那个四度。

这是一部“废话”过多的动画,对话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要素。

在动画里如何通过画面传递语言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静止场景的大量运用会使的观众很无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部动画使用的方法和新房十分相似。

当然我说的不是45度回头,而是镜头的运用。

本作的对话镜头总是移动的,比如图安和吉安对话的那个场景,镜头绕着两人不停地打转,其实两人的动作幅度是很小的,但由于镜头在不停移动,所以不会让你太快产生疲倦。

而吉安自尽一段的镜头也是十分巧妙。

当时的镜头是停在图安手边的杯子上的,最开始血滴进去的一个画面会让观众下意识地以为是血液是图安流下的,但是紧接着画面切向的是图安惊讶疑惑的表情,表明她并没有受伤,发现与预料不相符的情况使得观众心理出现了落差。

紧接着是血液溅向服务生的场景,这时我们可以猜到是吉安撒出了血,在通过这一长段铺垫之后画面才扭向吉安。

而图安刺进WatchMe的场景作画也非常优秀,一瞬间的爆发力可谓惊悚。

这个场景与观众的惯性思维明显是相逆的,这种场景的运用手法提高了观众的心理期待度,所以在最后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显得十分震撼并具有压迫感。

这部动画中的叙事始终保持了这种高水准,实在是厉害。

四度的作品一向拥有着极高的美术性,本作也不例外,3DCG的运用使得动画用了一种全动画的流畅感,整体的3D也保持了高水准,完全回应了期望。


redjuice的人设我很喜欢,金属感和现代感都非常适合科幻的背景而动画的还原度也非常高。

虽然米亚哈总让我出戏到樱满真名和楪祈,不过这并不是很重要。

本作的美术、背景和摄影水准也很高,东京和巴格达的设计都很优秀,比如,东京的高层建筑都是胶囊状的外形,表面的红色装饰物应该暗示这人体血管,强烈的日光使得整体的色调也偏亮,烘托出的充满压抑感和不协调感的氛围效果出众。

声优的表现极为亮眼,美雪太太的音色太具辨识度,本来我以为会对我的观影体验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最后给我的感觉却是相当契合的。

上田丽奈的表现更是让人惊喜,米亚哈朦胧神秘的气质表现的十分到位,你怎样能想象在另一部带有科幻要素的动画《Dimension W 维度战记》里她是那个萌妹子机器人米拉?

aya呸的演绎也十分到位,虽然这是三人中最普通的那个女孩,嘛。

本作的音乐依然十分合适,池赖广做这类动画的音乐也不是生手了,没有喧宾夺主,而且并不枯燥烦闷。

说谎的孩子

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是用感官接触到的事物更加真实,还是想象更加真实?

这不是这部作品以及这篇文章的讨论重点,不过“伊藤计划”已经出来的两部作品中都有牵涉到这部分的内容。

按作品本身的说法,米亚哈是“chrisma”式的人物,就类似于题材相似的另一部动画作品《psycho pass》中的圣岛桢护。

但首先不论她口中的大量引用和术语,其实她的行为本质是荒诞并且幼稚的。

在吉安和图安的对话中,吉安提到米亚哈接触图安是因为“她想找到朋友”,而图安回应“她想找到的不是朋友而是同志”。

从这里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出来,图安对米亚哈是有着观念上的认同的,再加上作品里反复重复的“自己被抛下了”,“无论是吉安还是米亚哈,都没有来这边呢”这类台词,可以推论出图安对米亚哈是有着愧疚心理的,并有着跟随米亚哈的倾向。

米亚哈对于图安来说是“信仰的对象”。

而那时的米亚哈是什么样的?

她向图安与吉安灌输的是“死亡才能从理性社会中获得自由”,“搭建在WatchMe基础上的社会根基非常脆弱”的这种颇为消极并且具有煽动性的思想,而她大量引用的书籍与合理的理论只是在将自己的行动合理化。

所以图安接触到的米亚哈只是假象。

为什么这么说?

在结尾处,图安见到米亚哈的时候,她才发觉“米亚哈并不是想报复人类”,这时她认识到自己对米亚哈有着认知的错误。

米亚哈的目的是“人类的和谐”,但她在之前的行为却是有着“毁灭人类”的暗示的,两者之中必有一者是虚假的,或者两者都是。

米亚哈在日本的时候,她自杀的行为是对理性社会的反抗,而其本质是逃避。

而米亚哈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吸引“觉得自己没有归宿”的图安的行为是其本能地追求认同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米亚哈也追求着社会性的人格,米亚哈通过伪装来获取安全感与认同感,也是一种逃避。

因此,无论是米亚哈颇具神秘主义感的言行以及诞生的“百合”的情愫,都给我一种孤独得幼兽互相舔舐来获取温暖的感觉,米亚哈本人的幼稚、孤独以及以“不想长大”为名义对理性社会的社会性塑造的反抗都因为追随者的存在而显得合理。

因此,《少年维特的烦恼》杀了多少人并不重要,福柯的社会学观点也不重要,因为米亚哈大多数时候只是在陈述其内容,或者说,这个故事背后的掌控者通过米亚哈的口将这些信息给了我们。

但是剧中的人物并没有思考,至少米亚哈说出这些东西并不是要让人物思考,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不是这部作品的主旨——“观看一个可能出现的人类的结局”,这才是。

而米亚哈想要通过脑科学技术想要让全人类走向“和谐”,其本质还是逃避,相比之前来说,这时她的行为明显表示出了对个人“意识”的否定,“和谐”将人类塑造成为完全“公共”和社会性的理想公民,对于一直在孤独地逃避的米亚哈来说,让全人类陪同自己一起回归“无意识”毫无疑问是比自己一个人走向终结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米亚哈足够聪明,所以她呈现在她的“信徒”面前的只是一个假象,这个假象经由他人的认同感与想象力的修饰,而变成了比现实更加真实的“chrisma”式神性存在。


正是因为一直在逃避,所以才显得如此孤独。

这个故事很单纯,就像一开始的系统上所显示的文字那样——“这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这是一个逃亡者的故事”。

图安?

科幻动画的物语

最近几年,日本动画中的商业科幻作品还是挺多的,就拿题材相似的来说,剧场版《壳中少女》系列、伊藤计划,TV的《罪恶王冠》、《psycho pass》以及今年可期的《铁甲城》等等作品都有着同质化的倾向。

要素涵盖蒸汽朋克、赛博朋克和反乌托邦,但这些作品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最后都没绕出《美丽新世界》、《1984》和菲利普·迪克几十年前就留下的圈子,最后能决定作品成败的重点,还是被压在了作画和剧情上。

所以讨论这些商业科幻动画的深度远远不如讨论它们好不好看实在,毕竟押井守和大友克洋水准的片子还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即使是大师,也难免会有“形式大于内容”的毛病。

《harmony/》是一部台词过多而显得冗赘的动画,而且流程过于单调,插叙很多。

虽然镜头语言和爆炸的信息量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这些不足,但就作品的完成度来讲,实在不算太高。

毕竟,除了科幻粉丝,谁会愿意花两个小时坐在电影院看一部既没什么打斗和爆点又全篇都是对话的枯燥电影呢?

圆城塔在提出伊藤计划的时候一定是有自己想要推广旧友名声的野心的,但是最后做出来的作品却显得很尴尬。

作为商业作品显得过于枯燥或者晦涩,作为科幻作品又显得有些潦草。

《虐杀器官》还没出来,不过manglobe社在倒闭之前做过的科幻动画(《Ergo Proxy》)十分的硬核,是典型的“不想卖钱”的作品。

作为科幻粉丝,我是相当期待《虐杀器官》的,但是m社的作画比wit和四度差一筹也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亏到破产的惨烈事迹,这部作品在商业上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实在堪忧。

因为某些作品和公司的先例,现在观看各种日本商业科幻动画总是让我提心吊胆,因为我总是对作品充满了期待的,但最后的结果常常都并不如意。

谁知道再过两年,那些还坚守着科幻动画作品的人和公司会不会改变呢?

是会更好,还是更糟糕?

(P.S. 本文用的是用的是仿照标签语言html的伪代码格式,不能通过编译。

《和谐》短评

一臉懵逼看完。日式喃喃自語。還是去看小說好了。

5分钟前
  • nya
  • 还行

画面精致,却不如《恶童》具有视觉冲击,影片主题过多的依靠对白,而非借用镜头呈现,故事格局太大,略显虎头蛇尾,不过7.2的评分依然偏低~

8分钟前
  • guyuyw
  • 推荐

中村孝你在想什么??百合都磕不动

12分钟前
  • 饭来张口
  • 较差

What a waste of resources and potential... I have lots of respect for Michael Arias for his work in Tekkonkinkreet, and Nakamura has been partaking in the making of great films as early as the 80&amp;#39;s... The problem is not the direction, it&amp;#39;s the scenario. World-building is quite fine: a utopian &amp;amp; futuristic environment living under the ideology of &amp;#34;lifeism&amp;#34; where people are connected through a centralized system that values safety, self-preservation and empathy above everything else. So far so good... but after the exposition segment, the events start taking a curve that bends away from any reasonable or believable development. The writing is ridiculously bad, the ending both lazy &amp;amp; lousy.

17分钟前
  • Svolta!
  • 较差

当乌托邦遇上反人类思想冲突的时候,能解救一切的就只有处于中间的人,然而平民还是躺枪……

22分钟前
  • 海星·碳
  • 还行

强行百合,最为致命。做几个界面就当自己是科幻了?

27分钟前
  • 安生
  • 较差

好歹是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而不是纯粹的风景画啊!从头到尾看不到亮点

31分钟前
  • 宣宁铁骑
  • 较差

没看完,实在太磨人了,看的心累

32分钟前
  • 皮卡丘触电了
  • 较差

片之烂,短评放不下,长评见吧

33分钟前
  • 十三幺
  • 很差

首先这种未来设定其实已经厌烦了,然后被附加上的这个故事也完全没有感觉到新鲜或者深入的地方,只能说是完成了叙述而已。倒是CG和2D动画的结合出人意料的舒服,可能是anime中与CG结合的观感最好的几部之一了。 6.0分★★★

34分钟前
  • qw0aszx
  • 还行

把整个世界都卷进去了的百合……

35分钟前
  • kino
  • 还行

相当忠实原著,荒野河山的壮丽景致,未来都市处处螺旋状流线型设计,画面无可挑剔,大段大段对白独白会显得剧情沉闷吧,那又如何呢。//然而虐杀器官制作组竟然还在招人,一定是被诅咒了吧

36分钟前
  • Kei
  • 推荐

Psycho-Pass跟这个比真的小巫见大巫...问题是...看不懂啊!伊藤计划的2部曲都没戏了...虐杀器官的小说就等着积灰吧...

40分钟前
  • 蒸鱼爱装13
  • 还行

原著哲理艰深,120分钟还原不足,过多准静态镜头大大占用了剖析的时间。题外话:互联网怪兽的大杀器--预测并调控人类行为的能力。社交媒体通过分析个人数据,不仅能知道你会有什么欲望,还能指导你应该有什么欲望,这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未来。

44分钟前
  • 胖肿
  • 还行

一个问题☝🏼,程序并写入不到下一代基因里,所以也就是一代人的意识消亡。

49分钟前
  • 格言不是
  • 还行

画面真心做的很好。可惜故事有些虎头蛇尾;蛮黑镜的一个故事,但人物塑造的略单薄了。

54分钟前
  • 阿木林
  • 还行

故事内核过于哲学了,好好讲一个末世乌托邦的故事就好了

59分钟前
  • 十夜
  • 还行

看不懂的黑镜动画版

1小时前
  • 白浪 弟
  • 较差

很一般,不如心理测量者,但是制作是不错的,还有egoist

1小时前
  • qiye2017
  • 较差

本片对于场景的描写是非常细致的,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一拍二一拍三,并且也采用2D与3D混用的方式进行拍摄,故事的结局倒是有些意外的有趣。“反乌托邦?你错了,这明明就是个爱情故事!”

1小时前
  • Yosomi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