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不是狗狗电影我不会看完,虽然我是爱狗人士,看到最后也会觉得处决是那些狗最好的结果了,影片意图适得其反。
镜头很慢,舒缓的电影前半段铺垫,自私的母亲,固执别扭的父亲,无措懵懂的少女。
能看出父亲很不适应女儿的到来,想要和女儿交流又不得其法,对哈根他可能是嫉妒的。
父亲胜利了,成功的把哈根丢掉,女儿开始寻找,叛逆,觉醒,父女感情开始修复。
前半段还可以,稍显拖拉,但可以理解为影片格调,刻意为之。
后半段荒诞,哈根被虐待,开始反击。
在大街上狂奔,一个个的找到杀死报仇。
前面清新,后面荒诞,导演手法生疏,用力过猛。
如果前面后面分开看我会觉得是两个电影,两种风格场景衔接突兀,没有美感。
情节的不合理性就不说了,就算是纯荒诞电影也是有逻辑在里面的,感觉狗狗一下就有超能力似得。
结局匆忙,感觉像是应付观众的玻璃心吧,能去看这部电影的也是柔软的人【就比如被骗来的我😭】其实我想说,每一个生灵都值得被善待。
闲家里太安静,家里的大院子被闲置,以前在城里住楼不敢养狗,怕溜得少委屈狗狗,所以央求老妈带回家里两只小可爱。
狗狗是土狗,我们家从来就不执着狗狗的血统,两条狗狗很懂事,给我们家带来了不少欢乐。
对于他们,我们不能低估他的感情,也不能高估他的智慧,对他们多些耐心和理解。
其实完全不应该把这部片子看成是某一部传统的现实基础上的剧情片。
更不是动物保护主义说提议的纪录片。
甚至不算是一个合格的逻辑性强,可信度高的电影。
应该把这部片子看成是一部完整的寓言。
一个出生贫贱的私生子,被带到了远离以前生活的圈子,仍然被人们白眼侵袭。
为了自己的颜面最后甚至被自己的父母扫地出门遗弃在了贫民窟这个可怜虫,躲过了保障所的大范围搜索,迫于无奈想到偷东西,却被对方威胁,甚至有可能濒临死亡遇到了同样流落街头的某人,逃离出来。
又遇到了伪善的人贩子,卖到了儿童拳击赛中,训练嗑药暴力,最后死里逃生,在机缘下逃出生天,这时他已经有自己的自信,他觉得有能力可以对抗所谓的纯正的根正苗红的二代们了,他的复仇计划也一天天的展开了。
直到进入保障所,遇到了更多有同样遭遇的人们,他带起头奋起反抗,一步一步的居然到了自己家人的头上。
如果这时是在某历史课堂上,恐怕老师仍然会在讲台上balabala一些革命不彻底的言论吧。
可见做一件事的观点和评论一件事的观点不在一个起点上,这也就是这个电影所要讨论的问题。
血统和出身那个重要,在特定时期之内的话,两个都可能非常重要,但是在特定时期之外的话,恐怕两个都不重要。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7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发表时略有删改。
---看过《白色上帝》的预告片,和片头小女孩被群狗追赶的场面,我们知道这是一部人逼狗反的戏,心理预期就是看这条名叫哈根的狗在层层压迫下几时造反,同时我们和它一起承受被排挤、被诬陷咬人、被遗弃、被车流夹击、流浪、被收容所围追堵截、被贱卖给商贩又被卖去训练成斗犬、在收容所目睹被安乐死的狗、最终愤怒反抗人类以免被杀的几乎所有流浪狗都可能会经历的屈辱史——不用单独说被食用,因为主角之一在屠宰场工作,暗示明显。
反抗史,就是从命运末端一路往回杀到遗弃的源头,最终与小主人莉莉及其父亲以平等的趴地姿势宣告停战。
屈辱又多现实、逼真,最后三十分钟反抗就有多酣畅淋漓,虽说情节会让人想到《猩球崛起》(2011),然而《白色上帝》的手法更现实主义,也不乏精彩的追捕戏,尤其还戏仿各种商业片里人跑进居民床铺的喜剧桥段。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的演奏现场,毫无悬念地与群狗造反的镜头在音乐中交叉剪辑,制造出符合预期的视听美感。
正片开始,我们就感受到十三岁的单亲家庭女孩莉莉和哈根的心理联系:多余的存在者,外表柔顺,内心丰富而叛逆。
多余,不等于没人爱。
尽管细节告诉我们,性情暴躁的父亲已很久未见她且与她相处生分,也难以管控她的青春期躁动,但顺着莉莉的一系列青春片常见“轻罪”体验,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她无条件的爱,正如她对哈根无条件的爱。
哈根是杂种狗,影片一边强调养杂种狗需要交额外的税,狗承受种种不公待遇,一边以不同形式播放《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似谈论欧洲移民这一最让欧洲本土人头疼的疑难杂症,这支曲既有民族感,起头调子又雄浑悲怆,既能让狗战斗,又能让狗安宁,也似欧洲文明对移民的吸引力,导演当然记得提醒观众,此曲以《猫和老鼠》配乐闻名,后者同样是隐喻大城市底层生灵状态的黑童话。
哈根是棕色狗,片名却致敬有更明显反种族歧视内容的《白狗》(1982),“DOG”反写是“GOD”。
导演还嫌隐喻不够,把成为斗士后的哈根命名为马克思(麦克斯)。
狗与人的最终平等,是导演渴望实现的人与人的平等。
片中有只先知般的白色杂毛狗,总在关键时出现,立场中立,或许代表他作为艺术家或知识分子的位置,“猩球”系列亦有这种角色存在。
封城、停航、禁旅游之后,《白色上帝》从超现实故事转入真现实主义的范畴,目前动物造反最狠的恐怕是泰国,人类几时才能从猴群手中收回失地,人类何时能恢复正常生活?
纯属个人评价,没事发发牢骚而已,不喜勿喷。
如果说这个导演是素食主义者那我无话可说,首先片头杀牛的镜头想表达什么?
人类主宰动物的命运,人类高高在上?
人类play god?
那别吃肉了呗,感觉导演唯心主义太过强烈了,好吧我承认部分原因是当时在吃饭,内脏掉出来那段我快吐了好吗,但我相当反感这种简单粗暴表达蔑视的方法,人类确实自以为主宰一切,但不是吃牛肉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也就是从片头开始导演就开始自我了,下一个故事是抓狗关进收容所,有错吗?
收容所养不起了安乐死身负重病的狗有错吗?
没人领养放在那里饿着?
如果想表达人类没有权利决定其他物种的生死,这种存在争议的问题好歹不要太过偏向哪一方啊,单纯得批判与狗对立的一方,未免也太幼稚了,如果导演想映射种族主义的黑暗面,那我真的没有觉得导演自己不是潜在的种族主义者。
先说人的各种恶行,各种虐狗,然后狗不爽了,所以狗要开始撕人了,那所以狗跟凶恶的人类的区别在哪?
只不过是先后顺序不一样罢了。
而我觉得真得能够深化主题的一点,导演并没有着重叙述。
小女孩在经历了种种不如意之后,做出了放弃继续寻找爱犬的决定,她告诉父亲,我不想要狗了,当然是因为发现自己的仍性给家人带来了痛苦。
那又有多少遗弃狗的人是以此为借口,因为影响到他人了,因为家人不高兴了,所以我不能在养着你了,你自生自灭吧。
这难道不是体现人类对狗的轻视以及扮演上帝角色最好的证明么,只是一个想法,可能终结一个生命。
我本期待这里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只是轻描淡写。
也许导演觉得与狗的复仇相比,不值得一提吧。
仔细想想这部片,几乎没有提到导致一系列问题的本质原因,只是一味得叙述,叙述人类的残忍,高潮留给狗的杀戮,主题浮于表面,个人认为并没有深度。
但不得不说,最后一个镜头深得我心,镜头很美,小女孩匍匐在众狗的目光中,代表人类接受审判,最后一切归于平静。
如果没有最后一个镜头,我会觉得这个导演很可怕。
白色上帝,看完了。
开头之后这一段手持快给我晃吐了…看的我血压高,很想抽这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和脑残父亲以及傻逼邻居几巴掌。
情节发展都好扯啊…以及野狗怎么可能都这么干净,而且不咬人…这种脑残家长就是意识不到自己会伤害别人,死他面前都未必能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不能伤害动物,镜头都非常不真实。
片子非常漂浮,就我都不觉得这个傻逼世界能烂成这样,而且傻逼事全让你碰上了,你还特么能如此懦弱?
这片子真是看的来气,手持摄影怎么能被你用成这样…都说穆德卢佐是很适合转型商业片,就这种故事和摄影,绝逼不行。
音乐也是很傻逼…我好烦这种来回闪的光…为什么我看的这个版本像是有删减呢?
很多血腥镜头没有过程只有结果…谁会删这电影?
为什么豆瓣上标的是119分钟,我这版115分钟。
还是这电影剪辑也傻逼?
我操这结局太他妈的傻逼了,这他妈什么脑残白左拯救世界啊?
你他妈真是活该被骂被误会被欺负!
你在的世界这么混蛋也合情合理。
傻逼的不要不要的。
0分。
灰暗的色调,沉重的心情,在父亲与现实的逼迫中,或许更多的是自己的懦弱,所以放弃。
在经历中,在寻找中,在面临的谴责中,莉莉明白,这些事情的发生最终的责任还是在自己身上,所以在群犬的追逐中,她不再逃亡,而是 勇敢的面对,毕竟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即便暂时得以解脱,这件事依旧会是心中的一个结,永远消散不去,如鲠在喉。
想要痊愈,只有重新解开伤疤,再次上药,重新面对。
莉莉的父亲俨然是一个不讨喜的角色,甚至怀疑他根本对自己的女儿没有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父爱才渐渐显露,或许是不善于表达,但对莉莉的爱是毫无疑问的。
对失踪的女儿甚是担忧,女儿不见了多久,父亲大概就找了多久,然而在找到时,担忧却只化为责骂。
父亲会想要请假,陪伴宿醉的女儿;在女儿选择面对时,父亲也站在一旁看着,同时也在面对这自己的错误,即便不远承认,父亲也明白是自己的错,丢弃女儿的好友,造成的灾难。
面对,承认,改变,而后,成长。
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电影刚开场的时候,很多很多的狗狗追着同一个人,然后那个城市里面没有任何一个人,空荡无存。
看到最后的场景我才知道,到底“白色上帝”是什么意思。
但是还是觉得这是一部残忍的电影,这些狗狗,因为遭到人类的迫害,所以报复人类,但是这些狗狗还是很分的清楚的,报复的时候只找那些欺负过他的人,而没有伤及无辜。
我一直在想,如果这只狗狗是一个男孩,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如果这只狗狗是一个大男孩,一定很帅气,很吸引人,一定受尽世间千般苦痛,然后还是有一丝美好尚存心间,还是有一点对于美好的希望。
我在想,如果有下一世,一定要让这条狗和这个人在一起,永远不分开;他们之间一定有一段很美好很美好的爱情故事。
我还在想,这个女主角实在是太漂亮了,这就是我理想的模样,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会选择长成这个模样,做一世的混世魔王,敢爱敢恨,游戏人间。
可惜了,我没有,但是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事情,还是值得我去努力,去奋斗。
看了这部电影,收获很多,之前看《一条狗的使命》《一条狗的回家路》《忠犬八公》....这些电影都没有让我有欲望养一条狗,但是现在这部电影让我有了这个想法,我,想要养一只狗狗,然后两个人此生不分离。
这只狗狗历经磨难,但是最后还是遇到了小女孩儿,还是良心未泯,各种心酸,不能与他人言。
最后,还是希望所有的狗狗都有一个很美好很美好的家庭,然后永远不要经历残忍。
4.5,结尾再给0.5,意犹未尽。
小女孩演绎得自如真挚,和DOG一起配戏,让人从另一个角度看看大人的世界。
流浪狗,屠宰场,废墟,血腥的斗狗场和立交桥,汽车,街道,歌剧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隐喻。
欧洲老城的故事背景,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人与动物的内在紧张和冲突,节奏跌宕起伏,欧洲文艺片的佳作,获奖实至名归。
《白色上帝》一部超乎想象的电影,来自匈牙利导演的自编自导,这是聪明人的作品,所以本片获得坎城影展的“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电影。
电影讲述了十几岁的小女孩,带着一条杂种狗,来到父亲的家里,与他待上三个月的时间,小女孩与狗的感情很好,父亲反对这条狗,政府也要求给狗上税,因此父亲遗弃了这条狗。
接下来,开始了狗在社会上流浪的命运,遭到流浪狗收容中心的追捕,逃出生天以后,又遭到流浪汉的贱卖,被人训练,打针,下药,参加了斗狗大赛,咬死了同类,它逃跑了出来,经过重重折磨,又被抓进了收容中心,这时候,狗的狂野张显出来了,咬死了收容所看门人,释放出了成百上千只流浪狗,成了领导者,攻陷城市,与人类为敌,肆意报仇。
最后,狗带上它的团队,去找小女孩及她父亲报仇,恐怕一切要以血腥收场,但小女孩吹起了悦耳的小号,音乐感化了所有的狗,它们俯首蹲下,瞬间成了最有灵性的人。
白色上帝是什么意思,导演也未点明,故事的一切带着反讽的政治意味,带着浓浓的挑衅人类自身的辛辣。
当然,最终仍旧需要爱,来化解这个相互伤害的人类世界。
小女孩看到那么多人被狗杀了,却不害怕,还是一心只想要找到自己的狗,并不关心和在乎被狗杀的人,这是什么中学生?
冷酷无情的中学生又怎么会对狗情有独钟?
还有最后的既然狗能找到每一个伤害过它的人,为什么就是没有去找小女孩?!
牛啦,不能理解。
但是这么多狗拍电影,确实挺震撼的,那么多狗出来出来屠人的时候好吓人啊,隔着屏幕都毛骨悚然
父亲终于理解了女儿,愿意跟女儿一样趴在地上,用平视的目光注视狗狗们,黎明前的平静,多么和谐的画面,可是黎明之后呢?这些狗狗的命运会如何?不敢想象!
狗狗大反攻,放在当下尤为合适~
3.5
简直了,复仇者联盟
西班牙奔牛節換成匈牙利奔狗節,有仇報仇,點到點,一對一,頭腦簡單到教人五體投地。欠說服力。欠逼力。醜化狗,也醜化人類。
一部令人反思的电影,导演野心很大。善待动物,人与动物共存,平等对待。对人性的挖掘还不够,过于商业。
整得跟猩球崛起一样,但是狗狗成精也不太合理,而且也没搞什么高精尖生物研究,吃点药能有啥变化啊,所以本片有点不伦不类的,狗狗收容所我觉得也没有错吧,整得跟深仇大恨似的,而且男主狗莫名其妙就成老大了,人家猩球崛起至少也铺垫了半个小时吧。
狗狗启示录。
疯狗哪怕崛起了还是疯狗。
狗狗演技好
White Dog。"the strictest American guidelines were followed"。
太割裂了,太混乱了
狗的复仇吗 太傻逼了
反伦理、反情感、反逻辑,感觉导演把自己感动够呛。
3.8 从white guilt视角延伸出white god...而片中的god其实是一些列男性white loser...在他们统治的世界中,小孩与狗都在夹缝中求生,两条平行线呼应,可狗狗部分,演得略微过火,最后一幕狗狗趴下部分太狗血,不过小女孩趴下时,戳~~
哈根是真正的影帝。
??无逻辑 作天作地
演技最好的是hagen……不知所云的一部片子
除了结尾趴在地上的那个画面,其余一分。 1.2
95%这是我曾经想过的事情。我真的有好多话想说,这大概是我所期望的未来的乌托邦吧。人类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最后的场景太震撼了,就peace and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