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看原著小說,就先看了松隆子的電影『告白』。
所以,從她的第一場告白開始,一直到每個人各自的告白,我始終處於一種高度震懾的狀態,過程中亦不自覺數次深呼吸,直至劇終,精神依舊緊繃。
很難具體形容電影有多銳利?
卻隱約感到它一刀切開人們內心底層對世界的困惑,將所有黑暗的秘密沿著人性底層,一層又一層的切開。
看完電影的後勁極強,整個下午都有著難以排遣的焦灼感,感覺整個世界不斷擴張,我看到的不再只是電影中莫名殘酷的黑暗,而是黑暗盡頭被更巨大的光芒所包圍的世界。
我慶幸自己還有感覺,還有能力往悲劇的源頭探索。
奇妙的是,此刻的我,竟以平靜的心情想起整個故事,我忽然明白為何遭逢劇慟的初中女老師(松隆子)能以如此沉著的態度面對,因為當人承受了難以想像的變故時,所有情緒會瞬間退回內心深處,獨留清澈雙眼看盡複雜人性背後一目瞭然的自私與殘酷。
電影中,每個人的告白不約而同掀開了人性底層最陰暗且最脆弱的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制裁學生的女老師(她無法接受殘酷殺害她四歲女兒的學生在法律的保障下毫髮無傷);從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天才少年A(他得不到母愛,因而任意踐踏他人的生命);膽小如鼠卻犯下大錯的自卑少年B(他想證明自己並非別人眼中膽怯無用的少年);一味溺愛兒子少年B的母親(兒子犯下滔天大罪,她仍堅持兒子只是被不良同學帶壞);品學兼優卻陰暗無比的少女(她看清了人強悍背後的軟弱,卻再也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他們每個人看起來都與常人無異,內心的告白卻都如此驚人,這就好比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陰暗,陰暗包含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傷口:童年的創傷,成長過程的陰影,以及被人殘酷對待的烙印。
當陰暗毫無遮掩的被攤在陽光下,心中的弱點也將一攬無遺,赫然發現殘酷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受傷的靈魂。
無法接受自己不被愛的事實,因而奪人所愛,傷人所愛。
然而,受傷並不能變成傷人的藉口,一個必須藉由傷害別人以證明自己存在的人,只是更加突顯了他的自私與脆弱。
【錯了就是錯了,沒有任何藉口】我想起電影第一個讓我不寒而慄的畫面:松隆子以平靜的語氣對台下學生講述女兒被殺害的過程,學生們只稍試停頓,又繼續嬉鬧。
彷彿只是死了一隻螞蟻那麼簡單,對他們並不造成任何影響。
那種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不難理解為何會有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只要不是欺負到自己頭上,他們沒有任何感覺。
沒有感覺,怎麼可能感同身受;沒有感覺,有時連冷眼旁觀都覺多餘。
那種集體的冷酷,開始由內而外不斷幅射,故作強大的軟弱者,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被欺負到底的人,則以扭曲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
於是,大錯鑄成。
可笑的是,在法律的保護之下,未成年的他們即便被判定有罪,也能輕而易舉的重返社會,隨時隨地都能得到重生的機會。
因此,本來就對生命的存在沒有感覺的他們更加有恃無恐,傷害他人,以別人的痛苦為樂,竟變成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以此邏輯推想,殺一個人真的沒什麼。
而造成青少年如此冷漠偏差的幫兇不是別人,正是整個社會與家庭。
法律的偏袒,家庭的溺愛,再加上學校的縱容,使他們無需為自己的犯行付出代價,甚至不覺自己有錯,並習以為常的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少年A虐待貓狗,傷害別人,只是為了得到他最愛的母親的注意;少年B殺害小女孩,誰叫所有人都說他沒用。
少年B的母親不但不怪他,反而責怪別人對他兒子的不公平對待。
他們都是潛意識上的“被害者”,得不到別人的重視,感受不到愛,進而變成加害者,但心裡感覺被傷害,不代表可以任意傷害別人,取走別人心裡重要的東西。
錯了,就是錯了,沒有任何藉口;錯了,就應該為此付出代價。
所有以自我為出發點對他人進行的迫害,都不該輕易獲得原諒,這不是幾歲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
【愛的教育,真的是以“愛”為出發點嗎?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電影深深諷刺了所謂『愛的教育』。
電影中取代松隆子的是一個熱血的年輕男老師,他實行的就是愛的教育。
他想和每位學生當朋友,天真的以為只要和學生成為朋友就能懂他們的內心世界。
然而,一無所知的他,卻徹底成為每個學生心中的大笨蛋。
記得日劇『女王的教室』中,魔鬼女老師曾冷冷地諷刺一味討好學生的女老師並不是為學生好,而是在為自己好,當時感覺這番話真是一針見血。
仔細想想,沒有老師不喜歡受到學生歡迎,但想受學生歡迎就必須放下身段,適度迎合學生的喜好。
可是,這樣真的是對學生好嗎?
在他們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內在卻已開始反叛的階段,如果他們犯錯的時候只是苦口婆心的勸導,會有任何警惕作用嗎?
我認為“亦師亦友”是師生關係的理想境界,不是不可能,但只會發生在心智成熟的學生身上。
中國教育非常重視師生之間的倫理,強調『尊師重道』,現在想來不無道理,一個老師如果無法獲得學生的尊重,他講的話就起不了任何作用,又怎麼可能給學生好的影響。
就像電影中的熱血男老師,空有滿腔教學熱忱,自以為和學生很麻吉,但事實上他根本打動不了任何學生,所有人對他陽奉陰違,完全沒把他擺在眼裡。
他不但進不了學生的內心世界,還像是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
愛的教育,如果無法以真正了解為前提,將完全起不了任何作用,只是一種口號式的理想主義罷了。
我想起初中時唸的教會學校,當時學校開始禁止體罰,學生考不好或犯錯,老師只能口頭勸說。
正當所有學生開心大解放的同時,我們導師是唯一不遵守規定的老師,他的理由我至今都記得:『我的班上沒有愛的教育那一套,錯了就該打,只是說一說,你們根本不痛不癢。
不感到痛,你們不會記住錯。
』後來,老師果然說到做到,犯錯照打,考試不及格也打,我們上班導的課就像女王教室的小學生一樣,整天戰戰兢兢,功課也絲毫不敢馬虎,每次想偷懶,一想到藤條落在身上的疼痛就立刻清醒。
最後,我們班不管在各方面都是全年級第一名。
老師沒有實行愛的教育,卻讓我清楚記得:想成功,就要付出努力,做錯事,就得付出代價,沒有人能輕易獲得原諒,這才是公平。
再後來,我自己也當了老師,一開始,還不太會當老師,總不自覺替學生找藉口,卻也挫折的發現學生越來越差:你越尊重他,他越目中無人,完全不當一回事。
那一瞬間,我突然想起初中導師的話:不感到痛,你們不會記住錯。
於是,我重新調整教學的步調,開始訂好課堂規矩,並嚴格執行:作業遲交一週扣十分,第二次就直接零分。
效果立竿見影,以往老是收不齊的作業,隔週就全數收齊了。
我想以對所有學生公平的前提做為當老師的原則,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但至少儘量不偏私,不替學生找藉口,更不讓學生把老師的好當成無所謂的理由。
太輕易的原諒,只會讓他們對錯誤沒有感覺,真的只有零分一次,下次才會記得要準時交作業。
任何事由小看大,準時交作業事小,但只有把小事當一回事,才不會把“尊重別人”和“珍惜生命”這等大事,當成可有可無的小事。
電影中,年輕男老師的愛的教育和松隆子犯錯就要付出代價的教育方式,形成強烈對比。
也許每個老師都曾相信人性,相信愛的教育的可行性,然而,事實證明:人,遠比我們想像中更複雜,更難以理解。
重點不是教育的方式,而是教育的目的。
想教出一個思想光明,善良正直的孩子,就必須在他犯錯的當下讓他牢記自己的錯誤,而不是自我催眠的樂觀相信他下次一定會改。
與其相信明天晴天不如未雨綢繆,你告訴他一百次生命珍貴,失去重要的東西會很痛,他一樣不會有任何感覺,但你只要讓他親自體會一次失去重要東西的感覺,他就會明白「痛」是什麼,並永遠記住痛的感覺。
說來殘酷,可就是人性啊!
如果所受的教育和國家法律都保護不了我們心中重要的人,以暴制暴,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似乎就是唯一的方法。
讓他記得: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如果不是心存惡念,就不會產生苦果。
【真正的光明,必定來自陰暗深處】漸漸的,我們不再只看到表面光明的世界,而是真正處於陰暗之境,看見光影交織的世界中,善與惡如影隨形的真貌。
我們不必強迫自己一心向善,如果惡也是本質的部分(包括後天被傷害形成的陰影)。
有人說,電影中的女老師不該這樣對自己的學生,我覺得這說法太強人所難了,只看到她身為老師的部分,卻忽略了她也是痛失愛女的平凡母親。
再說,老師也是人,以超高的道德標準定義她,這也未免有失公平。
每次看到『廢死聯盟』高舉要受害者家屬放下原諒的旗幟,我都覺得荒謬可笑,憑什麼加害者輕易就能得到重生,而被害者就得無辜枉死,家屬還得揹負一輩子的傷痛。
媒體又總是傾向加害者也許情有可原的方向誤導觀眾,卻忽略了所有的情有可原都不能當作傷害他人的藉口。
試問,今天如果被害的是你的女兒,還能輕易說出原諒或放下嗎?
我們整個社會不知不覺變成共犯結構,總有事不關己的人試圖在別人的悲劇中以悲天憫人的姿態插上一角。
在我看來,對加害者的過度寬容如同對被害者的二度傷害,如果做錯事,只要表面認錯就能得到原諒,這世界還有什麼公理正義可言?
任何一個人都難以承受失去摯愛的痛苦,因此,我完全理解女老師後來的行徑:她以冷靜武裝自己,不帶絲毫情感,一步步為女兒討回公道。
太過悲傷的際遇也預示著生命的無常,儘管無常經常是人為造成。
最後,當我看到松隆子從頭到尾冷到極致的神情融化在小男孩送的糖果中,那一刻,小孩的純真與糖果的甜彷彿一道暖流,同時流過我緊繃的心,我終於在這個憂傷的故事裡看到一束光,不冷不熱的溫度,足以流下溫熱的淚,這樣就好。
沒有人希望世界變得如此糟,但如果糟糕已成世界常態,我們也不必自欺欺人的說:我只看到太陽,哪來的陰暗?
沒有太陽的世界的確很冷,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真正的光明,必定來自陰暗處。
當我們能無所畏懼的在陰暗處張大雙眼,也許,久違的陽光就不遠了。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aiyung
看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这也能称得上是一种震撼。
就像我所认为的观点,人之初,性本恶。
刚出生下来的小婴孩,在父母眼中是小天使,可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是。
你看,那些小孩子 就算你什么也不教他 给他两个苹果,一个大 一个小,如果让他选一个,他也准保拿那个大的,如果不说是让他选一个,可能他两个都要。
没有人这么教过他,这是人的天性,就是生下来就会的。
当然,有些人慢慢长大,在接受教育后,可能才会知道,原来那样是不对的,是贪心的表现,让自己不要这么做。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
影片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少年A。
其实在影片中刻画的几个别的人物也都有各自的恶,伪善也好,自私也罢。
当然,其实在影片中没有一人是绝对的恶,也没有一人完全的善。
但是,看到结尾的时候 森口老师的复仇真的很有快感,还有她那句“开玩笑的”也很有深意在。
影片到此结束,也给了观众很多想象空间,足够细细回味。
总之,影片无论是剧情 剪辑 音乐都很给力,值得多刷。
那句给我印象最深的话就是“当罪人无法通过法律将其制裁的时候,唯有以暴制暴”
女初中生北原美月,在小说中被定为“殉道者”,在电影中同样分量十足却易于被忽视。
美月的作用在其出场后不久就已经由角色自己说出来了“老师,这个班级不正常”换言之,美月是从一个正常者的角度在察觉并观察到所有的”不正常“,这点是她与热血老师的区别,后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完全缺乏理解,而前者对事情则是完全的理解。
美月的内心也有黑暗,她崇拜luna sea(她应该不是luna sea本人),不过她准备的毒药却是自杀用的,所以她同样也看轻生命,并且也理解看轻生命的其他诸人,包括最后杀死她的修哉。
不过对她来说,这些黑暗是不正常的,是不该表露出来的。
她虽然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但是她相信某种”正常“的存在,所以她才不去欺负渡边,才相信悠子无意做出在牛奶里放血这种事,才会对悠子说“修哉只不过是因为在意母亲……”。
因此她以某种纯粹感而不负”美呆“之名。
她呆不是因为她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她依旧相信。
她的立场是在第三方位置,悠子也把她和自己的女儿一样列为”无关的受害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她的立场是反对悠子的复仇行动,这从她与悠子见面时的反应就可以看出,但正是由于她,悠子的复仇行动才得以成功,并且最终也替美月自己复仇了。
在美月看来,悠子的复仇行动同样属于不正常,这点与樱宫不谋而合。
不过美月的死却绝对不是意外,而是必然。
因为从一开始美月注定就是殉道者,某种程度上是弱化女版的另一个”樱宫“。
正是因为她察觉、理解甚至接受一切的不正常的同时却又坚信”正常“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她不得不为”正常“殉道。
她很纯粹的爱着修哉,理解并接受他的一切。
这样对待学生曾经被教育者视为不二的法门,结果她仅仅因为向修哉陈述事实,就被杀害了。
她的死也表示某种现实常态的崩溃,而”非常态“则成为了一种常态。
于是”美月“和”由美“”樱宫“一样死了,而悠子活着并且完成了复仇。
注:我没有看过小说原著,不过据说在小说中,美月更为的阴暗冷酷,内心爱直树,和修哉相互消遣,对维特抱有杀意。
似乎小说里她轻视生命的成分更重,而对常态的信奉更弱,最终也让自己的生命成为祭品。
如果是这样,那么电影中对于美月这个角色的改编和利用就相当出色而且成功。
---以下写于1月30日---下面有关于小说的剧透,虽然电影已经透的差不多了不过我几乎把与美月有关的内容全透了不喜勿视---我把小说也看完了,小说中关于美月的部分需要加注的是:1. 小说中修哉说美月相貌外表平凡,没什么特点2. 小说中美月认为直树是自己的初恋,把修哉看成自己被欺负后“惟一的伙伴”,她对修哉的感情由此而生。
修哉则是看见美月去买药品,他后来被美月的头脑吸引。
他以为美月和自己一样也想杀人,发现美月只是单纯想模仿luna sea却不想杀人时很失望。
从美月自己的和最后修哉的描述来看,美月对修哉的感情很可能是单纯而且真实的。
3. 小说中美月描述了很多关于维特的细节。
她发现维特不仅愚蠢,而且只是崇拜樱宫,想要通过某种表现来满足自己“当好老师”的幻想,而并非真的在意学生。
她不满维特间接逼死直树。
最后在指证维特前,她用修哉给的测谎仪验证了维特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对维特做出指控。
4. 小说中是将美月给森口的信全文写出,在小说中美月已经将这封信写好寄给文学刊物投稿,并且希望借此能让森口看到。
但是小说中没有明确表示森口是否看到了这封信。
没有美月与森口见面的剧情。
美月在信中并没有透露修哉的恋母情结,美月只是在最后于修哉的争吵中说出了这件事。
5. 小说中没有讨论生命的重量,美月最后只是问了老师现在对制裁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
6. 小说中暗示了一些美月可能不为人知的事:比如修哉说美月失踪一周了也没人找她,美月说自己从不曾反抗家人所以晚归只要找个借口就没事。
7. 美月与直树的关系比电影中展现的要更近。
美月家离直树家很近,美月小学低年级时常和直树的二姐玩,美月也会时常去直树家做客。
8.美月在森口告白后,相信森口心中仍有道德的存在,所以她事后就去用药品验证了牛奶中没有血液(牛奶被樱宫掉包了)。
9.美月在最后一次家访时试图有意想让直树知道牛奶的真实情况,但是最后没能成功把信递给直树。
10.美月幻觉似的认为luna sea就是另一个自己,不是崇拜也不是认同。
理由是luna sea和自己的名字有关联,而且收集的药品也和自己一样。
修哉认为美月对后者的说法可疑。
从美月提到自己父母这点来看,排除美月就是luna sea的可能。
11. 美月被杀一是因为她说直树是她的初恋,二是她指出了修哉妈妈控的问题12.森口其实认为自己的设计也是造成美月的死的因素之一(但她说不应该推卸责任,所以该负责任还是修哉)13.小说中美月是被修哉掐死的,没有被锤击。
也没有关于她被肢解的描述。
总结,小说中美月因为维特的糟糕表现而怀念森口。
她同情不敢来上学直树和被欺负的修哉,对学生的霸凌欺负很是不满。
她对森口的制裁持怀疑思考的态度,对维特的愚蠢和虚伪极度不满以至于起杀意。
她对修哉和直树的态度可以说是站在保护和拯救的立场上,可以说她是站在某种“传统”或“常态”的角度看待问题。
但她并不像樱宫那样坚定,否则以她对事态的认知,她完全可以采取更积极主动的干预手段,比如在第二次家访时就设法告知直树牛奶的真相,或者把森口告白事件告诉维特,而非冷眼看着事态滑向不可收拾。
最终现实的发展还是将她也逼向了极端。
可以想见,假如她不是被修哉杀害而维特依旧留任,那么她很可能会真的杀了维特。
不过她在投稿中表明了自己的杀意,很可能是希望借此增加森口读到信的几率,并且希望森口或者其他人会来阻止自己,因为显然美月不是那种希望杀人以求成名的人。
她对修哉的理解可能不逊于最后的森口,却丝毫不感到恐惧,这不仅是因为她单纯的情感,还因为她本有轻生的态度。
总体上看,美月虽然善于观察与思考,心智却还是单纯,徘徊在善恶之间。
她会让人想到很多处于那个年龄,思维已经很活跃但在价值观上还很困惑的孩子。
她的观察与思考串联起了剧情中的各种线索,也引导读者了解那种种”不正常的状态“。
小说中相对更突显美月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而电影中则是相对更突显美月困惑与单纯的一面。
---2月1日 另外,个人看法,因为美月和森口在对待两少年的立场是对立的(在小说中尤为明显),所以电影在安排两人见面直接交锋,我觉得是相当有意思的,这是一个不错的安排。
不过小说中美月是希望无论如何也要问森口,而且美月还把稿子寄给杂志了。
而电影中美月写给森口的信却从没想要寄出去,而且美月似乎只是单纯想要倾诉,却不想追问什么。
所以两人的交锋没有什么火花。
如果是小说中的两人见面了,不知道会出什么事。
每个人的告白都象刀一样深深地切入人的内心深处,将人性底层最阴暗最脆弱地部份一层一层地切开,让人深陷入莫名震撼的残酷黑暗世界中。
每个人都有一个告白,每个告白都有一个让人瞠目的秘密,有失去幼女而陷入疯狂复仇中的女教师,有从小缺乏母爱而任意践踏生命的疯狂少年A,缺少父爱被母亲宠坏的自卑少年B,有一味溺爱儿子不可自拔的母亲,有品学兼优却渴望死亡的少女,有满腔热血却过于理想化的年轻男教师,这些告白者的故事交叉在了一起,就构成了一部非常震慑人心的故事。
电影以大量的慢镜头与特写,加上沉重压抑的配乐,让观者在观影中慢慢思考复杂、深刻又现实的人性,女教师的复仇计划让杀人者永远记住了“痛”的感觉,但同时又让复仇者痛哭街头,让人性在十字路口徘徊思考,复仇虽然成功,然失去的痛苦谁又能补偿呢
主题:1、自杀2、霸凌3、世界末日4、热血5、孤僻6、法律7、青春8、单相思以上皆可归结为对社会不满。
人物:1、少男少女(14岁上下)2、偶像3、主角一定是内心阴暗的人物4、自以为是=天才5、天真=白痴6、家庭妇女以上可归结为内向不自信的日本人。
从细节处讲,这片比不上那部叫做《人间失格》的电视剧。
内容上却大同小异了。
没什么新意。
顶多算是浓缩版。
现在这位导演不过是换一个非常华丽的手法去演绎极其丑陋甚至更加变态的东西,居心何在?
结论,这类电影很抢人,而且人们倾向于给这类片以同情分,所以评分不低。
副作用和电影本身一样,小的方面,影响心情,大的方面,影响人生观。
一群没长大的学生和一样没长大的老师的SB故事。
不寒而栗、令人颤抖这是我看这部片时最常出现的感觉。
这部片整体来说,是真人化推理小说中,我觉得最棒的一部,甚至有超越原著的感觉,一个部份是演员(女主角)在片中的表现,另一个我觉得导演的拍摄手法、画面所产生的感觉,明明是个残酷的故事,拍摄的方式却相当唯美浪漫,都让人在观影时,感受到一种战栗感。
特别是当中有一幕,每次回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真正的不寒而栗。
是其中一名学生,将女主角的女儿抛进泳池的那一幕。
特别是小女孩一度醒过来,但凶手还是将她抛进泳池的那一刻,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打从心里打了个寒颤。
后来分析了下自己的心理状态,推测可能是凶手的形象(学生、弱不经风、不起眼、年轻)跟他当下的反应(看到小女孩眼睛睁开还是将她抛下去),让人感觉到一种「杀人」的轻易感,原来,杀人的那个瞬间来得如此轻易。
原来,杀人是如此轻易地,让人害怕的。
在日本,反映校园暴力的影片不在少数,比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青之炎》等,而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不同,电影《告白》不仅单纯反映校园暴力,从剧情上来看还加入了复仇与推理情节。
电影《告白》讲述了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
警察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
作为教师的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的过程。
影片段落式的叙述方式和风格,让人看上去觉得想一个平淡无奇的MV,然实则暗潮汹涌。
电影以复仇者森口悠子告白展开,慢慢的衍生出了班长北原美月的告白,少年B直树与母亲的告白以及少年A渡边修哉的告白。
少年A渡边修哉,成绩优异,是所谓的天才少年,但是父母离异,长期缺少母爱,以至于性格扭曲,对生命轻视,欲以自己的发明犯罪以吸引母亲注意。
电影中有一段是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这个字,她意在告诉同学们,生命应该得到尊重,然而他们并不懂。
少年B胆小懦弱,缺乏常识,渡边的长期引诱、诱导,导致其人格缺失,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从根本意义上说,他也不懂生命的珍贵。
电影中森口老师有这样一句台词:“这就是我的复仇,这才是活生生的地狱,从今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
开玩笑的!
”开玩笑的,少年AB以及美月对待生命犹如玩笑,这样森口感到愤怒;而森口的复仇计划绝对不仅仅是个玩笑,她仇视杀害自己女儿的真凶,愤怒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那些该死的犯人。
但是最后从她的口中说出了“开玩笑的”,这是一个黑色幽默,让人感到阴森和恐怖。
与大多数电影不同,电影《告白》采用超多的慢镜头景物的大特写,分段拿出来没看过的会以为这是一个广告。
人声背景音乐的加入,也让影片显得尤为不同和充满艺术。
全片基调阴暗,画面晦涩,天空似乎就不曾晴朗过,隐郁的天气加之凝重的云朵营造出一种悲怆和叹息的意境。
在这种阴暗之下弥漫的是浓郁的悲伤和令人触目惊心的残酷。
青春是人这一生最好的年华,然而在影片中的青少年内心世界存在的不是光明,而是各种黑暗与人性的残酷。
引起大众对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教育和未成年法律的思考,我想这就是本片意义所在。
生命应该被重视,不应该视为玩笑。
因为并没有给书写评,本来电影也不打算说什么的,虽然事前我期待值很高。
电影拍得不错,当然也没有那么多装逼犯说的那么高深。
作为中岛哲也的电影来看,是部佳作。
然而电影对原作最大的改变,就是几乎彻底颠覆了森口的根源。
告白这部东西啊,它原本讲的并非是中岛想要表达的生命那么沉重的东西,仅仅是一个主妇作家眼里看到的教育问题极端化。
就是这么简单。
你们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森口?
是电影里那个恣意地利用他人为女儿复仇,却被小孩子的糖触动一个人跑到无人处痛哭到双肩颤抖的母亲?
一个演完了人性善戏码眼角含泪跑到小鬼面前撂狠话说这是你重生的第一步——逗你玩的变态女?
很可惜,森口并没有这样的软弱和恶意。
森口悠子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她是如此正常。
我一直都是喜欢森口的,那个精密且进退分寸掌控极好,很像人实际又很不像人的森口。
连复仇问题上,她都并非是电影所表达的那么深重的执念,甚至变成了有心利用维特布了局,还对着仰慕她的美月以及死小鬼把恶人演足。
我很怀疑这样的人怎么会爱上什么人然后一起生下了爱美这样一个孩子,但是她对爱美的母爱无疑又是真实的。
在小说原作最后的电话里,森口有这样的一段自白:我本来以为这样一切就结束了。
当然,你们感到死亡的恐惧,或是受到同学怎样的欺负,都并不能让我高兴起来。
老实说报复之后,我对你们的憎恨一点都没有改变。
我想就算亲手拿刀把你们碎尸万段,结果也不会有所不同。
我发现复仇之后就将一切付诸东流是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以为可以强行压抑自己的感情。
因为我虽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爱美,但我可不打算一辈子都跟你们这种人纠缠不清。
樱宫去了以后,我想从头开始。
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想过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今后我想试着从这个方向着眼。
然而杯具的是,她没能立刻如愿开始新生活。
小说里牛奶里的血并非是樱宫强行换掉而是偷偷换掉直到自己死前才告诉森口真相的。
原以为复仇告一段落的森口不得不观望着找寻新的机会,这个时候,倒霉的维特出现了。
维特此人,不管是学生时代仰慕樱宫也好,还是后来作为老师教导学生也好,都从来没有试图了解过自己所面对的对象,仅仅是纯粹的自我满足(小说里美月为了验证这一点,在维特身上使用了修哉发明的测谎仪)。
然后这厮还主动找上门接触森口,于是,森口顺理成章的利用了这一点。
森口完全无意挫伤美月,甚至因为自己的谋划引发的北原欺负事件感到抱歉。
电影里见面的一节完全就是额外加出来的。
森口一开始甚至没有打算把炸弹移放到渡边娘那边去,这一段原文是这么说的:在那之前,请让我告诉你一件事。
看过你的情书、解除了炸弹之后,我去见了一个人。
或许是因为有点同情你。
或许我想重新考虑樱宫跟我说的话。
或许是因为爱美之死的起点就在这里。
你非常想见非常想见的人,我随时都可以简单地见到。
我先让她看了你的情书。
然后告诉她你对爱美做的事跟下村同学的案子。
你想知道她怎么说吗?
-这里并没有说带着炸弹去,让人不能不能猜想是否是八坂女士关于自己的儿子说了些什么,导致森口做了接下来的事。
原作里修哉在网页的谎言并非是没有见到母亲就离开了,而是——“接下来即将发生的集体谋杀,是对母亲的复仇。
为了确保她一定能知道我犯下的罪行,非这样做不可。
”森口的嘲讽也并非是这是我对你的复仇,只是你这样叫嚣着我的世界里只有深爱的母亲却屡屡用其他人来做牺牲品的人,没有资格如此洋洋得意大放厥词。
“这种我行我素的地方真是母子一模一样。
”有没有觉得,原作小说的森口,是更加COOL的类型?
笑。
已经有很多人表示电影是极致的变态,也有各种装逼色彩浓重的从告白里看出生命之重看到暴力美学的。
那么原作那个完全合乎理性,有效利用了一切可用资源,下手精准却无意做多余伤害,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平常心态的森口,你们感觉如何了?
这,才是我喜欢的森口悠子。
我觉得美月喜欢森口的理由,大概是一样的吧。
另外补充几点小说和电影的显著差异吧。
一个是修哉和美月的关系。
修哉在网络公开的遗书里说是因为美月骂她恋母癖,但是事件的诱因并非于此,而是修哉问美月为何如此憎恨维特,美月回答因为她的初恋是少年B引发了修哉的恼羞成怒。
这两个小孩,说不定是真的相互喜欢着的吧。
(而且似乎做过了?
= =+)一个是关于生命的部分,电影里谈的很多,但是基本都是小说里没有的。
小说里美月写信给森口要问的问题只有一个:老师现在对自己直接制裁两个少年的决定有什么想法呢?
我觉得她在想的答案无论如何,都不会是生命的重量这样的东西。
一个是关于直树的母亲。
看电影也许觉得这是一个只会溺爱孩子的混账母亲,但是小说里感觉差异也非常大。
从某种角度来说,她和维特是相似的类型,不愿去了解自己所面对的人,然而理由又完全不同,维特是自我满足,而直树娘则是完全的恪守教条。
小说里有一段关于她自己成长环境的内容,看过大概就能够理解了。
中岛哲也的《告白》有着非常精致的剧本,结构精巧,毫不单调,尤其是借鉴了日本侦探电影的套路,再复合上导演一贯的华丽色调,立马就变得与众不同。
《告白》大致上是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忍不住让你联想到《处女泉》和《杀人不分左右》,但中岛哲也绝不会用那么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竭尽心机营造了一场骇人听闻的精神摧毁,没错,如我们的陈大导演所说,“最狠的复仇,不是杀人,是杀心”,平静面孔下有一颗毛骨悚然的灵魂,极度隐忍的背后,是为了获得旷日持久的狠毒复仇。
复仇的主题,经常在电影中被上升到仪式化的高度,就像《处女泉》中的父亲仰天怒吼,女孩身下成了汩汩清泉。
《告白》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这种基调,低饱和度和冷色调既增添了诡谲的气息,也形成了一种“间离”效果,这种“冷冰冰”和中岛过往的“金灿灿”虽然对比鲜明,但对叙事的贡献则异曲同工,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承认本身的真实性,不做过度阐释和说教,留足了空间让你体味和思考。
《告白》这部电影绝非是单纯地关乎青少年教育这么简单,而是上升到一个无形枷锁捆绑的社会秩序,在这个成人控制的世界里,孩子们单纯的念头永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要反抗,他们也永远不是大人们的对手,倘若孩子们想反抗这个秩序化的世界,那只能如飞蛾扑火一般灰飞烟灭。
所以片中的两个主人公修哉和直树并不完全是被谴责的对象,即使他们代表着孩子内心深处的某个阴暗面,那个促使他们犯罪的环境更应该被批判:亲情的缺失、周遭的歧视,游离于关怀之外都让他们倍感疏离,才会千方百计地想要讨得瞩目,甚至不惜为之高扬起罪恶的屠刀。
犯了错当然会忏悔,也就是片中个人的“告白”,这种忏悔录式的独白与画面同步推进着故事发展,促成了电影本身的张力。
电影于此亦被解构着,每一个人的告白不仅叙述着真相的某个侧面,也发掘着各自阴暗的一环,而这些阴暗也相互交织起来,将故事推向最后的涅槃。
中岛哲也熟稔地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各种手段,也丰富了电影的文本结构,高速摄影让故事尽可能地碎片化,慢镜则展现着无穷无尽的诗意与张力,此外还有镜中反射的影像,共同成就了这个超离现实的万花筒般的世界。
不过这些都只是故事的一个衬底,《告白》的核心部分还是关乎爱与恨、罪与罚、善与恶的交代,即使导演对善恶并未作出明确的判断。
看似温婉的森口老师并非善类,她纵然可怜,却也狠毒,不急于求成,而是构造了一个完美的复仇计划。
对比起来两个孩子就显得单纯得多,直树是被认为窝囊和娘炮的那一类,他的自卑让森口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命门,最终在人为制造的压力下举刀弑母;修哉的心智要成熟地多,亦不易对付,但美月的一次谈话让森口看破了玄机,暗里设局,终于斗得他一败涂地。
森口的阴暗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她的复仇直接摧垮了两个孩子的意志,让后者承受了于自己十倍的煎熬,而这种煎熬也会像HIV病毒那样寄居在他们的生命。
电影末尾的爆炸无疑是高潮的顶点,带着火花的碎片如雨点般地坠落,这对森口来说是璀璨的焰火,却是修哉绝望的挽歌。
这部电影的主题自然是沉重的,但又完全不乏味,应该说中岛哲也对流行元素的把握度非常之高,Radiohead的背景音与电影非常和谐,正太、萝莉这些词汇亦可以准确地来形容片中的小演员,甚至还时不时蹦出“妈妈控”这样的词汇,或者大张旗鼓地植入当代青年们喜爱的AKB48海报。
中岛哲也的电影掌控力依然是炉火纯青,轻重缓急都处理地恰到好处,足以让本片成为他继《松子》后的又一部代表作,很庆幸把小说《告白》搬上银幕的是中岛哲也,我们才能看到如此华丽丽的复仇故事。
《告白》搜罗了当今社会存在于现实及网络的扭曲畸形的心理百态。
以初建人生观社会观的风华少年为聚力点,合并校园暴力与网络暴力,展现未来社会支柱的成长危机,透视人们的心理。
它的惊艳不单单在选材的勇敢上,还有电影过硬的质量。
无论是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还是在对事件本身的推进中,成熟缜密的思路成就了犯罪片。
全片除了主要角色,群众是以一种无动于衷的状态展现的,即便有为“良知”群起而攻之的一面,最慑人的恐怕还是轻易被利用,轻易被迷失方向而沦落为乌合之众所能造成的灾难。
纵观我们现在的网络暴力,不就是这样?
所以告白是部能够震慑人心的影片。
对于电影结构 摄影 配乐 剪辑各种方面的大胆实验 将人物中景置于画面下半部分成功营造压抑感 但配乐稍微别扭 最后的特效大场面稍微过火 另外反驳很多给差评的人都说“太像MV” 我想说像MV起码说明这部电影是美的 不至于是把一部电影完全否定到一两星的理由吧?
“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不宽恕。”
整片的影像风格和剪辑混乱不堪,核心推理更是一团乱麻逻辑链条脆弱,中岛你这是脱力系拍太多的后遗症么= =。远不如亲切的金子,泥轰居然输给棒子中岛给我面壁思过去吧混蛋!
只有日本人才会这么拍,如果是中国和美国,松隆子的角色肯定最后以圣母姿态收场。音乐很赞。
真tm瞎扯,这种东西拍拍短片得了,拍成长片让人看着好累好腻啊。
最后没有玛丽苏,难得
挺喜欢这种叙事结构,画面也漂亮。就是觉得太腹黑了,从头邪乎到最后,都快吐了。
鼓动性蛊惑性,剥离现实的极度形式化,插入歌曲的俗套,看久了反而觉得腻烦。整部电影更像是一次盛大的意淫。
傻逼的N次方
不是我的Type,而且……反正不喜欢,同样是贯穿MV风,我觉得《127小时》里的运用要比这部搭调多了。
德州电锯杀人狂+咒怨+音乐MV
对MTV不感兴趣,对这个啥啥玩意也没有爱
导演得先把说话学会 - 有没有零颗星的选项啊應該一年過了,還是繼續討厭這部不能稱之為合格電影的電影
让我想起了朴赞郁的《亲切的金子》和深作欣二的《大逃杀》...
镜头,剪辑,配乐都上乘之作,剧情悬疑但却略显夸张,不知所谓何物。身处青春期叛逆的初中生或许是各个国家每个父母、老师都需要面对的社会教育问题,但如本片所述那学生只能说是脑残了。学生人物刻画太弱了些,只有松隆子演的值得称道
这是第一次看中岛哲也的电影要舍去关于色彩的描述,所以其实觉得明明算不上非常好看但也是一部完全超乎想象之外的非典型作品,形式的运用(大量慢镜)本来已经冗余得不行了似乎要高于故事本身,结果在感情方面又适时给我们沉重一击。中岛哲也有点像个正儿八经的大师了,开玩笑的。
还是精彩的,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小娃娃都有这么厉害么?
全是慢动作啊?
中岛的作品中,女性都是看似弱者的强者,仿佛她们才拥有拯救世界唯一的力量。他拍mv的习性真是从第一部就没变过,只是以往可以用画面绚丽掩盖问题,这次便没辙。故事能看到近些年日本对青少年犯罪的描写倾向,从大逃杀开始,万变不离其踪。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大人身上。多的一颗星完全给松隆子
仇恨催生了高智商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