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立意很独特:质数只能被1和他自己所整除,他们是特殊的数字,多疑又孤独,数字中有更特殊的数字,他们是“孪生质数”,就是距离很近的质数,几乎彼此相邻,比如11和13、17和19,可是孪生质数无法亲密接触,因为总是有一个偶数挡在了他们中间。
女主角因为滑雪事故而成为瘸子,男主角因为小时候的贪玩和小心眼丢失了妹妹,他们两者很像,当男主角后来在德国孤独地做学术时,我真为他感到难过,而女主角则在意大利颓废地活着。
男主角找到女主角时,我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真好!
挺喜欢这样的影片,保存着原著阴郁、忧伤的气质,一种平静的毁灭性。
同时从电影上进行了再次创作,极好的运用了光影、角度、剪切、表演。
借用庄老的标题, 想说明影片的主题实际没有太多的新意. 小说不错: 结构工整, 节奏明快, 亮点在于用数学解释人生的无奈. 故事把两个灵魂和肉体都有伤疤的年轻人24年的经历浓缩在一个不长的故事里. 我们目睹了两个灵魂无谓的挣扎和令人绝望的宿命. 质数虽然拥有一样的属性可是除了2和3,他们将永远孤独. 还有一种叫做孪生质数的成员, 他们只隔着一个偶数, 却永远无法靠近. 他们彼此相望, 却注定永诀天涯. 爱丽丝和马蒂亚就是这样一对孪生质数。
他们的孤独也许是命运捉弄, 也许仅仅是缺乏面对人生的勇气. 他们都折磨自己的肉体, 希望可以减轻灵魂的痛楚. 他们之间的感情, 可能更多的是同病相怜而不是爱情吧. 他们徒有爱情的敏感却没有追寻幸福的勇气。
1998年爱丽丝下意识的说出法比奥,与2007年马蒂亚在洗手间的那几分钟都真实的打动了我。
“选择只是短短几秒钟的事,然后用余下的时间来还债”。
对于两个不断伤害自己肉体的人,我们很难相信他们会做出让心灵得到抚慰的决定。
这其实并不只是残酷的青春那么简单, 因为故事一直延续到两个人的30多岁。
我们能理解韩剧里因绝症而造成的分离, 其实心理的疾病其实一样有可能是无药可救。
爱情是一剂良药但并不能医治所有的疾病。
我们对结局的侥幸是基于对偶数的理解. 忧伤弥漫, 我想到<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我终于理解这些有伤的年轻人为何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走向深渊。
爱丽丝和马蒂亚都不是可爱的人,可是故事本事依旧令人感怀。
可能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曾经的遗憾。
那决定命运的几秒钟,你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悔恨,还有那些我们对人生和命运都感到无能为力的瞬间。
我不大喜欢影片对原著的改编.影片的节奏有些乱,时空倒错,演员也换了3次,分别代表童年,少年和中年.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来讲,有些费解. 我最失望的是导演对召唤马蒂亚回来的那张照片的改动. 当爱丽斯穿上母亲的婚纱, 并让马蒂亚穿上她父亲的西装拍照, 并且抱她穿过走廊的时候, 我觉得那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可是, 导演为了配合结尾的所谓"小团圆", 把这一节删去. 他们最亲密的时刻变成了参加别人婚礼时的告白, 然后莫名其妙的分离. 我可以认可因为影片长度的限制, 导演简化了两人另外的感情生活, 可是, 这样一来故事的内涵都变了。
本来这个故事是说:人生又痛苦又漫长,可是有些片段是如此温馨足矣慰藉余生。
电影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伤口是不能抚平的,人生是一场分久必合的游戏。
演员选得不错, 3对质数都足够令人信服. 特别是少年时的那对, 神情气质都和周围如此格格不入, 却又美得让人不胜唏嘘. 中年的黯淡刻在马蒂亚松弛的皮肤和爱丽斯青色的眼眶上. 失去了青春, 只剩伤痛. 还有就是罗塞里尼演的马蒂亚的母亲,憔悴得让人难以置信. 看美女变老, 是另一种残酷.<挪威的森林>据说也是失败的改变,不看也罢.
这是听同学介绍的电影,第一次感觉这是我看过的最让人喘不过气的电影,但还是一个人静静地把它看完了,合上电脑我还是忍不住回想,有的镜头对我来说太有震撼力,也太压抑,但仔细想想,却又陷进去,直到看了很多遍之后才觉得多次的沉默也许是这份爱太沉重了,也注定很少有人懂。。
电影中有两个片段我特别喜欢。
其中一个是他俩躲在薇奥拉婚礼上的某个房间,马蒂亚终于开始向爱丽丝吐露多年的那个秘密。
这个秘密从8岁那年便开始紧随他,并造成他这些年来性格的孤僻和行为举止的取向。
他们的头像是要轻轻靠在一起,实际又并没有贴上。
马蒂亚低语着那些如梦魇般的字句,爱丽丝用耳朵静听这一场如忏悔般的告解,在逆光的屋子里,两人周围好像游离着一层薄薄的不真实感。
是一种孤独,这种孤独像是久违的认同感,在这夜里串通起了两人的心灵,马蒂亚舍得开口了,爱丽丝恨不得再一步走进他。
我忘记了他俩的手有没有一起抓牢,只对红裙子的爱丽丝印象异常深刻。
好像是漂浮在房间里的一根救命草,高大的马蒂亚这时候只是一只受伤的小兽,能在除自己之外的第二人面前勇敢地舔舐伤口。
这抹明亮的红色,就是此刻他的护身符。
只是谁看不出,那种若即若离的孤独感,随时又在从马蒂亚的眉、眼、唇之间散发出来,散发出来。
这时候,爱丽丝终于献上了一个吻。
另一场是电影的尾声。
因为无法抗拒的孤独和时间,把多年后他俩的容貌变得有些陌生和别扭。
被厌食症折磨的爱丽丝瘦得离奇,她开始画重重的眼线,烟不离手,烟圈在她已变卷的头发中缠来绕去。
她变得有些神经质,胃痛更让她无法像正常人一般生活。
而马蒂亚,更是一副不闻窗外事的学术男,头发长长,胡子不剃,要不是右腮的那颗痣,辨认他还真需要一点时间。
身形好像也走样了,裹厚厚的衣服,更加拒绝这个世界。
意大利的冬天,艳阳依旧高照。
马蒂亚再次坐在那张椅子上,思考8岁时的事故,又或者是什么都没想。
爱丽丝套上了外衣紧跟出来,慢慢地从阳光中走过来,像他背后靠近。
你知道,孤独的两个人总有默契,何况是走过这么多年的朋友。
马蒂亚清楚知道背后发生的一切,察觉到爱丽丝一步步迈向自己。
他并不惊讶,一如雕塑般冷静的表情。
后来爱丽丝再一次将头贴了过来,贴近这个七年都不曾触碰过的灵魂。
灵魂不再不理不问,轻轻地把脸靠近。
整个过程缓慢得像冬天里始终消散不了的雾,因为我也看不清,这次,他们到底接吻没。
这部电影的确不太好懂,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看到40分完全没懂电影在讲啥。
往后的日子它却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只好先去看原著了。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下面列出几个细节希望能帮大家进一步了解这部电影。
1.男主小时候在派对上把妹妹卡米拉弄丢了。
2.女主经常在滑雪的时候想上厕所。
3.丹尼斯(电影中的小胖子)是个同性恋,喜欢男主。
4薇奥拉只有过一次性行为,并且结束后那个男生松开了之前紧牵着的手,走开了。
电影有给男女主牵紧双手的镜头和薇奥拉的表情。
原著中说这个动作让薇奥拉想起了那件屈辱史。
5女主的纹身是紫罗兰,薇奥拉在意大利语中正是紫罗兰的意思。
所以女主才会想让薇奥拉看她的纹身,才想让男主毁了那个纹身。
6原著中接女主丈夫之口交代了,身体得不到充足的食物甚至会导致不孕,原著里也有女主绝经的情节。
7女主是因为看到了男主妹妹才给男主写信的。
8.女主是受雇摄影店的摄影师。
这就是她能不受邀也能去薇的婚礼的原因。
9.原著里男主的妈妈希望男主离开自己的视线。
10.原著里是因为女主跟男主说自己要结婚,男主才果断去留学的。
男主是数学博士,原著作者是物理学博士。
原著中有一些涉及到物理学知识的(易懂)内容描写和情节。
下面说一些我个人的观点1.(个人认为)正是因为女主经常在滑雪是总是想上厕所,并且在最后一次滑雪时把不小心把便便排到了裤子里进而导致了意外,导致了女主对食物的厌恶。
2.正是因为薇奥拉对女主的欺凌愧疚,再加上女主的守信让她更加愧疚,薇才会转变对女主的态度。
3.正是因为女主的不孕才有了电影中丈夫“出轨”,女主去超市偷吃东西(为了受孕)和双方离婚的情节。
---想到再补充。
《质数的孤独》,两个封闭世界的轻柔触碰。
电影的色调明丽深邃,是我所喜欢的。
同类之间的这种惺惺相惜是爱情吗?
可她确乎只有见到他时才那么勇敢和充满爱,当他远离时她甚至不爱自己。
一个背负着深重罪责的人,是以什么样的勇气继续活着的,封闭、自残是自我惩罚的方式,完全失去自己才换得一丝喘息的空间。
也只有她,能让这样一个沉重的灵魂感受到生命,感到自身的存在。
这就够了。
整些质数不质数的玄乎,就是两个倒霉催的小孩认识了半辈子也没办法在一起的悲惨故事。
男主小莫很悲剧,因为他有一个双胞胎妹妹,他自己是天才儿童,智商一点没有给妹妹留,妈妈又是个死要面子要强的女人,觉得生了这俩不省心的孩子人生特别失败,背地里讲孩子坏话还让小莫听见了。
这个妈妈最让人郁闷的是,她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小莫有责任照顾这个痴呆妹妹,大人都做不好的事要求孩子做到,妹妹半夜不睡觉出来作妖,被骂的还是小莫,小莫嘴笨不知道怎么吵架和辩解,课堂上还好照顾妹妹被人嘲笑,好像照顾不好妹妹都是自己的错,越来越讨厌妹妹了,甩不掉的累赘,还不含说不能拒绝。
终于有天小莫要去同学聚会,他本来就觉得妈妈准备的礼物很丢脸,妈妈还偏要小莫带妹妹也去,妈妈要强,不想承认妹妹是个不能参与正常生活的痴呆儿,其实减少一点社交对妹妹刺激少一点,妹妹也可能好一些,但是妈妈要强。
小莫实在感到难以为继,就把妹妹放在公园长椅上让妹妹等自己,自己一个人参加生日聚会了,但是心里放不下妹妹,生日蛋糕也没吃上就出来,结果下大雨,妹妹还是丢了。
一个麻烦不见不见了,小莫以为是个解脱,没想到却成了他一生的枷锁,他不停的自残,拒绝爱,顺从好强母亲的安排去德国读书当博士。
中学转学认识了女主,从来没有邀请过女主来他家,也没有提起过丢失的妹妹。
女主小爱舍,爸爸要强,爸爸要强把妈妈都逼成了神经病。
一心要让爱舍成为滑雪冠军,在众人前炫耀女儿,人背后逼女儿喝牛奶,不喝也得喝,逼她吃肉补充营养,爱舍30岁左右开始厌食症,就是童年被逼吃饭的反应。
她本身就是纤细体质,消耗不了多少,被要强的爸爸逼死了。
最后一根稻草,是有天小爱舍不舒服,不想去训练,死爸逼她喝了牛奶,外边雾很大,根本不适合训练,但是爸爸要强,下雾下刀子也得去训练啊。
临走爱舍要尿尿,不许去,憋着!
好了,到了山上冷嗖嗖更加想尿了,也没厕所了。
原著写的是爱舍在大雾里迷迷糊糊跟不上队伍找不到路,跌倒后被什么东西压住起不来,然后尿在裤子里,冻晕在山上的大雾里。
电影里写她还找地方尿尿再接着滑,尿裤子这个确实不好拍吧。
总之就来,爱舍解脱了,因为受伤瘸了一条腿,再也不用训练了,她自己也不去滑雪,主要是爸爸为了炫耀。
爸爸没啥炫耀的就自己努力赚钱了,整天觉得老婆女儿都是不上进的货,非常压抑,逼着娘俩使劲儿吃饭。
我们都说中国父母卷,望子成龙凤,带来很多伤害,这下好了,少见多怪的意大利人也遭遇了这两个要强又卷的爹妈。
但是这两个外国八零后没见过世面,觉得周围小伙伴都很快乐为什么自己那么倒霉啊,哀怨的不行,还觉得自己老孤独了,老特殊了,是独一无二的质数,虽然俩人痛苦的原因都不过是父母太要强,但是就是不交流,只能凭借冥冥中直觉上感到对方和自己很相似来认亲。
真他妈二啊。
读书少还不愿意承认。
矫情到最后,学霸小莫坐在妹妹走丢的椅子上郁闷,快饿死的女主也离婚了,整天胃难受,俩人见面相互看对方睡着。
从俩人的黑眼圈可以看出,也是都太久没睡好觉了,能在对方在注视中睡上一大觉,真是非常解脱非常的知己了。
这俩人现在也有四十来岁了,矫情了半辈子,应该能和自己和解了吧。
如题...................................................................................................................................................................................................................................................................................................................................................................................................................................................................................................................................................................................................................................................................................................................................................................................................................................................................................................................................................................................................................................................................................................................................................................................
「 質數的孤獨 」,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 沒讀過原著,電影意圖明確,剪輯音樂都很用力表現童年創傷,後續的孤獨及疏離感。
過了些度,節奏拖沓,形式大過對孤獨的理解,所謂質數的間離,也只停留與那句話。
感受在,不夠自然,亦不深刻。
不過,那女孩的背脊,看得我心疼。
原著会帮电影加分
看了三个晚上,都看睡着了·······北欧的调子都好冷······厄······
少数的令我自己感动到哭的爱情电影。
神经病们应该在一起。
两个童年有阴影的小孩最后命运纠缠在了一起,,,只是化妆师,你需要化那种病态的烟熏妆么,她已经够病态的了,还有就是导演,你是预算不够么,要找这么丑的演员来演女主,法令纹那么重。。。果然是不往鬼片上面整不甘心么。。。
我喜欢这样的叙述方式,不是顺序,不是倒序,而是充满想象力的忽而跳跃忽而倒退,意式的艺术头脑风暴。画面感超强,加上那些富于节奏感的配乐,烘托出两个质数的孤独。难忘两位主角入骨的演出,摄影中转换的氛围,那些光影,那些角度,还有那色彩鲜明的服装与布局。
他們是兩個彼此離得很近但各自孤獨的質數。
捉襟见肘的插叙,那种本应深入骨髓的孤独感拍得太流于表面,这种如此主观的感受,最终导演还是太着重“内容”的叙述了,表现孤独几乎只有沉默一种手段。
改编自同名原著,我读过两遍但没什么印象了,看着看着还是想起来不少情节。这版改编在部分关键性剧情上挺工整地重现了原著(例如少年马蒂亚怕丢脸故意不带妹妹去同学家派对导致后者走丢,少年爱丽丝被同学霸凌又被她PUA),但在整体架构上舍弃了部分过渡性情节,再加上双时空并行的剪辑方式和意识流桥段,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还是有点难度。而且这版改编也冲淡了「质数」的概念,只能扣紧「孤独」了。编导常将主角置于逼仄的空间,再以近景镜头拍摄以塑造局促感,表现人物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而外景中少年马蒂亚将妹妹弄丢的段落反而以手持摄像完成以衬出他的无助。两个马蒂亚选角都比较贴合原著,少年爱丽丝选得太美演孤僻封闭少女并不使人信服,减肥后的成年爱丽丝罗尔赫瓦尔倒是比较有厌食症患者的憔悴感与破碎感。配乐风格显得突兀。
小说可以那样写,电影大概不能这样拍吧... 维奥拉好美
太闷了,不过萝莉灰常美~
没把小说拍好。。。
童年阴影就阴影,人生孤独就孤独,别拿数学名次出来吓唬人好不好。
画面灰色忧郁悲伤的氛围尚可,但人物塑造马虎单一,人物关系缺乏结构质感,对孤独的阐释流于表面。
电影儿没拍出原著的意味,显得有点儿作秀 但是少女爱丽丝太迷人了 简直让我觉得自己有慕残倾向
对于一个没有看过小说的人来说,有很多东西没有解释清楚。非线性叙事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但是对于一个并非单单照搬原著小说故事的改编电影来说,这种打乱原本叙事方式的手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小说的方式,还是很有新意的。
剪辑的非常奇怪,我觉得如果没看过书,可能根本看不懂这在说什么。重点应该放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两人在爱丽丝家穿婚纱和礼服的那段一定不能省。而且薇奥拉的部分拍的莫名其妙,前后根本就没有交代清楚原因。唯一的亮点是选角,幼年和少年时期的爱丽丝,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马蒂亚,长得确实非常像。
结尾被改动了。还是喜欢原著,原著的叙述方式更适合我窝在床上慢慢看。在书店里看的,灯都亮着,那些孤独,广袤而深远的孤独,无法表现。
始终想知道,在倾述一切之后为什么还要选择离开
我不知道原著是什么样的基调,但如果就是电影这样莫名其妙的压抑,不安的背景乐,散乱的情节的话,那就没得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