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晚上,最长的夜,跑去跨年的爹妈,还有值夜班的我,按照计划,说说第2011部,《帕丁顿熊1》……由于是倒着看,就当是前传吧,难免会有些对比,第一部花费了九十多分钟讲述了秘录小熊在伦敦布朗家安家落户的经过,从逐渐被认同接纳,到经历疯狂科学家的追杀,简单的剧情相较于第二部,主线其实略有些单薄了,儿童文学的低逻辑成了硬伤,当然毕竟是合家欢电影,可以理解……再说说妮可•基德曼所扮演的疯狂动物学家,所谓成也美貌败也美貌,令人惊为天人的同时,情绪的表达就差些意思,限制了自己的戏路,这种偏执疯狂的女反派,个人认为,“红皇后”海伦娜·伯翰·卡特岂不更好?
……每逢佳节倍思亲,看这只离家的小熊,独自彷徨的躲在卫兵旁,联想到独自在异乡的我,独居的自由实为可贵,可离乡的思念也颇为熬人啊……终于快挺到睡觉的时候了,望做个回乡的梦12.23
总的来说剧情发展什么的没有太大的意外,倒是很不错地记录了英国日常生活的一些点,还算值得一看。
我看电影的时候就想到的几个点:1. 电影一开始就借熊奶奶说英国人多么多么热情好客,接待了多少homeless的儿童什么的(难得英国人这么直白的夸自己!
),也算是缅怀帝国时代的光辉吧。
2. 火车站那场戏,老爷对主人熊的第一反应“No, thanks” 以及之后主人熊的语气很像英国人对待流浪汉的种种。
3. Cab的司机是小不列颠的主演,擅长模仿各种口音;接下来地理学会咖啡男应该小不列颠的另外一个主演(还是Yes, Prime Minister里的Sebastian?),在小不列颠里也有反串女性的经典演出,正好和这部剧里老爷的反串对上了。
4. 小偷那场戏里,总觉得暗地里有把小偷是意大利人设定。。。
5. 探险家被开除出协会那出戏,借判定生物的文明标准来黑英国人自己(会不会英语)。
6. 原作的年代。
也是从上面那出可以看出来反派女在小时候旁观了他老爸的开除,到主人熊来伦敦的时候至多过了30年,而探险协会这类东西则是帝国时期的典型产物,所以探险家去秘鲁肯定是在一战前,加起来的话主人熊来伦敦应该不会晚。
(刚刚查了下百科,据说是1956年就有的故事书)ps: 看见老爷就忍不住联想唐顿庄园啦,唐家屯pps: 反派女的跟班也是博物馆保安那个汉子,太tm像脸哥了!
ppps: 竟然没发现反派女是妮可基德曼= =。
看着一部影片的原因是很简单的,图片上这一只有着圆溜溜的眼睛可爱表情的熊吸引了我,多么 可爱的一只熊啊。
一只在森林和舅妈舅舅过着愉快生活的小熊,在意外之后开启了独自一人踏上了去伦敦寻找一个家的故事,去吧,去伦敦找到那个人,他会给你一个家。
好心的布朗一家在帕丁顿站的小熊带回了家,布朗太太还给他去取了名字。
在这个家庭中矛盾开始了,先生和太太之间对收养小熊起了争执,有点害羞的姑娘并不喜欢这样显得自己很有突出的事儿,但是儿子却对这一只小熊意外的充满了好感, 当然这个故事里还是会存在一个坏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师一心想将小熊做成标本。
矛盾的凸显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在搞怪有趣的实践,大家慢慢与帕丁顿,这一只外来的小熊产生了感情,得到了接受。
正如在来来往往的现今社会里,外来者数不胜数,到了陌生的环境,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希望有种归属感。
这部影片还隐约的透露那些只顾科研而不顾自然保护的学者们冷酷无情表示不认可,历史在发展,每个人的心境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唯保持着一颗真挚的心,才可以起更好的相处着。
故事里每当故事发展到有精彩之处,街头出现的乐队演奏者音乐,将故事的氛围渲染的更好。
小熊真的是太萌了,原音也是超级可爱啊。
值得一看。
记住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周围的人。
家庭喜剧,温馨不失搞笑,成年人能得到放松,小孩子肯定更喜欢看。
讲述百年前伦敦地理学会的冒险家,在秘鲁发现了一种稀有的智慧熊,它们喜欢吃橙子果酱,冒险家不忍将其带到伦敦做成标本,而被学会开除。
现在小熊从叔叔和婶婶的口中得知伦敦冒险家的故事,直到一场地震毁了家园,叔叔遇难,婶婶住进养老院。
他告别婶婶,到伦敦找寻探险家,希望他给自己一个家。
在伦敦的帕丁顿火车站,狼狈的小熊吸引了布朗一家,善良的女主人为他取名帕丁顿。
男主人则一直嫌弃帕丁顿,主张把他交给收容所。
帕丁顿暂时住进布朗家中,和家中的男孩、女孩都增进了友谊,但也让家里变得一团糟。
反面人物米莉森特出场,她是自然博物馆的领导,也是冒险家的女儿。
她没有父亲那么好心,誓要把帕丁顿做成标本。
帕丁顿面临生命危险,布朗一家,尤其是布朗先生放下了成见,把帕丁顿视为家人,到博物馆冒险搭救帕丁顿。
正邪对决,正方获胜,帕丁顿融入了布朗家中,愉快地生活,并写信告诉身在养老院的露西婶婶。
而米莉森特则被判劳教,在她父亲曾经开办的动物园中。
《帕丁顿熊》,这部充满浓郁英国气息和气氛的喜剧片,从影片的风格和设计看,总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故事到底发生在现代还是过去总让我觉得迷糊。
不过喜剧效果还是可以的,也同样具有浓烈的英式风格,完全能笑得起来。
明星配音再次拉低了长影的现有水准,好在这次没那么毁,只是一般。
总之,爱看不看。
小熊用执着的信念和不放弃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奇迹--它终于有了个家了。
有一只小熊,他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面前,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他的家。
他仅剩的唯一的阿姨跟他说,去伦敦吧,那里有我原来的一个朋友,也许可以找到他的帮助。
阿姨把他送到码头。
挥挥手。
很熟悉的情节对吗?
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大概都有过这种怀揣父母殷殷期望外出找工作闯荡社会的记忆吧?
临行前父母深切嘱咐,到了哪哪去找谁谁谁,殊不知多年不联系的朋友可能已经物是人非,我们靠的还得是自己的能力。
当然,包括自己的运气。
于是我们从乡下来到了大城市,成了北漂儿、沪漂儿(海跑儿)、广漂儿、深漂儿……各种漂。
当然我们也没能立刻找到父母口中能够提供帮助的朋友。
怎么办?
小熊在车站寂寥的等待好心人的到来,它用帽子里的最后一块面包交了一群比它还要底层的朋友,鸽子。
它引起了一个有能力而且有想象力的人的注意。
它得到一晚的临时收留。
它通过女主人丰沛的爱心得以延长这种收留。
它努力让人相信它的故事,它只要找到阿姨的朋友就不再会给别人添麻烦。
它用可爱和善解人意,得到了一家人的支持。
但它最终没能如愿,那个所谓朋友的旅行家本来目的是要把它的家人做成标本,因为感动于熊熊的温暖善良和高智商而成了动物保护者。
但他的女儿却执意要为标本这一事业奋斗。
可怜的各种漂儿们,是不是最初我们也是偶然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地方暂住,然后租房子,找工作,生活在逐步趋向于安定?
是不是填饱了肚子,开始思慕一个家的温暖?
青春被岁月消磨,心智逐渐磨砺成熟,父母家的温暖每每想起便潸然泪下。
于是我们想有一个家,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
小熊最终经过和布朗先生和布朗夫人一家认得共同奋斗,打败了坏人,幸福的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里。
我们也可以找到能同甘苦共患难的志同道合的伴侣。
人生无论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暴雨,坚定信念,便无怨无悔。
一部温情的片子,温暖的故事情节。
帕图索死于地震,露西住进养老院,帕丁顿误打误撞帮警察抓了个小偷,受到大家欢迎。
米莉森特的父亲蒙特格利.克莱德就是当年找到帕图索和露西的探险家,由于他不肯把果酱熊做成标本被开除出探险家协会,于是米莉森特想要报复,帕丁顿在布朗一家的帮助下让她失败,她被法院判处在父亲的爱畜动物园做义工。
帕丁顿在布朗家快乐的生活,布朗家也更和谐了
礼帽、拐杖、长柄伞、牛角扣大衣……泰晤士河、伦敦眼、红色电话亭……皇家卫队的猩红色上衣配黑熊皮帽……一只特别有礼貌特别绅士的小熊将这些所有的英国🇬🇧元素几乎串联了起来~
Mrs.Brown said in London, everyone is different but that means anyone can fit it.I think she must be right. Because although I don't look like anyone else, I really do feel like HOME. I will never be like other people, but that alright. Because l'm a bear, a bear called Partington.
电影《帕丁顿熊》(Paddington),其灵感来自于英国作家Michael Bond出版的帕丁顿故事。
帕丁顿熊对于我们来讲,也许会有些陌生,但是它在英国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该部电影由英国导演保罗·金执导,是真人结合电脑的CG动画,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当代。
他用完美的特效技术打造出小熊生动的表情以及可爱的肢体动作,最终呈现出一个富有真实感的小熊。
本片的主演当然是小熊——帕丁顿,它来自秘鲁,喜欢吃果酱,它的配音由英国演员本·威士肖来完成,他的配音生动自然,还带有一丝天真的孩子气,使小熊更显可爱。
布朗先生由演员休·博内威利饰演,不同于他在《唐顿庄园》中的伯爵老爷形象,他在电影中则饰演了一位严厉的父亲形象,整天担心家里会有意外发生。
布朗夫人则由演员莎莉·霍金斯饰演,她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位家庭主妇,虽然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仍有一丝天真,有着少女情怀,而且热心,乐于助人。
而本片中的反派则由妮可·基德曼饰演,她在电影中饰演恶毒的博物馆标本师——米莉森特,一心只想着要把小熊制成动物标本。
整部电影以帕丁顿熊离开秘鲁,踏上前往伦敦的船开始,拉开序幕。
全篇以小熊来伦敦找家为主线,讲述了这么一个寻找家的故事。
但简单的故事又有着不凡的道理。
电影的叙事是由帕丁顿熊的视角来展开,带着我们认识伦敦,认识布朗一家,认识家的意义。
1.每个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镜子。
电影中通过不同的人对帕丁顿不同的态度,来揭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而帕丁顿对每个人态度的反映,又揭示出它的性格。
布朗先生见到小熊第一眼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个麻烦,我们可以看出布朗先生是一个怕麻烦的人。
布朗夫人见到小熊的时候,很友好的搭讪,并主动提出帮忙,我们可以看出布朗夫人是一个很热心的人。
他们的儿子乔纳森看到小熊,得知小熊是怎么来到伦敦的时候,他觉得很酷,可以看出乔纳森比较喜欢冒险。
而他们的女儿朱迪在次日上学的路上,叮嘱乔纳森不要告诉别人家里有一只熊,是因为她不想让别人觉得她很怪,可以看出她有一些爱面子。
而小熊帕丁顿很清楚,你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有些人会喜欢,有些人会不喜欢。
对于喜欢的人,感激他们的喜欢,对于不喜欢你的人,继续友好相待就好。
所以它对每个人都很友好,而且彬彬有礼。
2.幸福的家庭都相似,而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小熊帕丁顿的出现,让布朗一家本来潜在的矛盾渐渐暴露出来。
布朗一家,唯有布朗先生反对将小熊帕丁顿留下,这让家人都不理解。
而小熊帕丁顿和每个人相处的方式,也正是每个人期望的布朗先生和他们相处的方式。
在和布朗夫人相处时,总是会耐心的聊天,而不是像布朗先生,一言不合就吵架;在和乔纳森相处时,小熊帕丁顿安静地陪他玩火车,而不是像布朗先生,总是在管教他,让他觉得爸爸很烦人;在和朱迪相处时,小熊帕丁顿陪她一起学语言,还教给她熊的语言。
也正是帕丁顿的陪伴,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温暖。
3.家就是所有的家人都在,才是家。
布朗先生在小熊第二次把家搞得一团的时候,再次强调小熊的存在不安全。
小熊帕丁顿的离开,使家庭矛盾爆发,冲突升级。
他们在餐桌上发现帕丁顿的告别信,女儿朱迪提出要不要去找帕丁顿时,站在角落里的布朗先生说,就这样吧,他不属于这里。
在这里,导演以餐桌为界,布朗先生独自在一侧,其余的家人都在另一侧,表现出了双方的对立。
儿子乔纳森很失望,质疑他;女儿朱迪也不理他,回了房间,布朗夫人也很伤心,担心帕丁顿的安危。
还是伯德夫人点醒他,这个家需要小熊,正如小熊需要你们一样。
他们每个人早已经把帕丁顿当成了家人。
所有的家人都在思念小熊帕丁顿,布朗夫人去警察局求助,乔纳森独自一人玩玩具,朱迪则心不在焉。
布朗先生回到家后,望着冷清清的走廊。
而此时导演用布朗家中墙上绘的花落来表示一家人的信任与爱遭受危机,如花一样凋落。
4.家人齐心,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得知小熊帕丁顿被米莉森特带走以后,全家人一起去博物馆,在救小熊帕丁顿的过程中,家庭矛盾一一解决。
女儿朱迪提议走下水道进博物馆,她认可了妈妈之前的下水道提议;伯德夫人去转移保安的注意力,和保安去拼酒;布朗先生允许儿子乔纳森使用爆破工具,允许儿子拉掉电闸;布朗夫人则感动于丈夫布朗先生的勇敢,他爬出窗外,去救小熊帕丁顿。
也正是他叫醒帕丁顿,并为之前的不信任道歉。
在一家人齐心协力救出小熊帕丁顿以后,一家人更加懂得了彼此,也就更理解了彼此,更爱彼此,也更加团结。
是爱,让他们成为一家人。
自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布朗先生下班回到家后,听到厨房的欢声笑语。
而此时导演则用墙上的花开表示一家人又重新拥有了信任与爱。
布朗一家在和小熊帕丁顿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接受小熊帕丁顿的过程也是他们每个人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理解家人的过程。
通过小熊帕丁顿,找回自己,并学会以更好地方式去理解家人,去爱家人。
而帕丁顿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布朗一家的爱,也把他们当成家人。
他最终有了自己的家。
影片以小熊帕丁顿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在一个家庭里,一家人相处中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理解与被理解,爱与被爱。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小熊帕丁顿的陪伴,也没有以小熊帕丁顿的契机来解决家庭问题,但是,我们终会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因为,我们爱我们的家人。
愿我们都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的家,在那里,我们可以真实地做自己,在那里,我们相亲相爱,不离不弃。
很难想象,自从1958年被Michael Bond创造出来,英国国宝级卡通人物帕丁顿熊居然一直没有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倒是不少);而同样出身英国、友好可爱的维尼熊则早已被迪士尼推广到全球了。
终于,这一空白在2014年得到了填补——法国的频道制片公司(映欧嘉纳)斥巨资拍了真人与CGI结合的版本,Bond本人也在片中留下惊鸿一瞥(帕丁顿坐在出租车上看到的一位举杯老人)。
三年后(即本片拍摄续集时),91岁的Bond去世,他与心爱的小熊隔空致意的这一幕成为永恒。
本片前15分钟涵盖了小熊从darkest Peru坐船来到伦敦,被好心的布朗一家收留的过程;这也是全系列第一本书(《A Bear Called Paddington》)的开头。
不过与童书中人畜无害的日常卖萌不同,电影设置了(准)反派的角色:前半部分由主张把小熊送走的布朗先生充当——他显然比原著更加市侩和犬儒;后半部分则由黑化的探险家女儿(联手好管闲事的邻居柯里先生)担任——她和她爹都是新增人物,一好一坏相映成趣。
当然,导演也知道一个强大的反派与帕丁顿熊的暖男气质不符,所以悬念和危机差不多就得了,观众都等着看小家伙在布朗家的小确幸呢。
事实上,Bond当年创造帕丁顿熊的契机就是他看到商店里有一只孤零零的泰迪熊,而帕丁顿拖着行李挂着吊牌的形象则来自二战时英国政府对本国儿童(也包括此前接纳的一些犹太儿童难民)的集体转移(以躲避德国的轰炸和可能的入侵)。
所以帕丁顿熊的背后是悲惨和不幸,这自然让人心生怜悯,也更显出他始终保持谦卑礼让、真诚友善的可贵。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独自一人背井离乡的帕丁顿熊又成为了无数异乡人(包括我自己)的代表。
他(我们)充满好奇、小心谨慎、努力融入,同时也尽量保持本真、与人为善、享受生活。
我们会挣扎、会犯错、会想家,但也会欣喜、会成长、会幻想。
我们希望像帕丁顿熊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遇到爱自己的人;也希望成为像布朗一家那样给别人带来温暖、有着包容开放心态的人。
“This is London, everyone is different, that means everyone can fit in.”希望小熊给婶婶的信里的这句话不仅停留在童话世界的伦敦,而是在现实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应验。
本片最终获得票房(近三亿刀)和口碑(烂番茄97%)的双丰收,于是续集很快就安排上了。
关于伦敦拍摄地的打卡:帕丁顿地铁站作为小熊得名的地点当然得去,站内还有一个小熊的雕像;布朗家的地址温莎花园32号(32 Windsor Gardens)实际并不存在,本片中那些彩色的房子其实是在靠近樱草花山公园的Chalcot Crescent街取景的,也值得一看。
看过,大概是和某人一起看的
好喜欢
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的欢乐故事!
合家欢电影免不了低幼通俗
所谓的面向低龄的“低龄”应该是6岁以下。
幼稚
想打六颗星。这是今年看过的电影里,第一部结束后观众集体鼓掌的。一个温暖了半个世纪的童话被重新演绎成一个有智慧的真人动画片,也是成功的伦敦形象宣传片。有爱,有趣,有笑点和泪点,更唤起你关于伦敦的所有记忆。如果这部片子不在中国上映,我会送给每一个和我一起走过伦敦的朋友一张DVD。
跟蓝精灵、鼠小弟同类别但差很多,笑点泪点少,熊做得比较假。最不能忍的是颜值太低,尤其是那家人,每一个都像打酱油的,让人看不下去
大家都说的小熊很萌我就不再说了,sally也很可爱,站岗的士兵也很有爱啊喂!
小熊只有一件大衣淋湿了也一直穿在身上湿哒哒的好可怜。
比较低龄向的故事。影片并没有特别好的利用这个萌熊,其实可以更好,总觉得差一口气的感觉。
英国的动画片,真是无趣到渣渣
无聊die惹
电影洋溢着甜蜜温暖的童心和想象力,小熊很可爱,本喵配音萌萌哒,地理学会那段最搞笑
有趣但低幼向,还是攒桥段的模式:臆想孤儿院和新博士初遇基德曼两端戳到点上了。
圆满的圣诞合家欢电影,有萌熊有笑点有感动,起承转合流畅,剧情的前后照应特别到位。找回自己身上失去的勇气,给你一个家,这两个情感点都很击中。看完后最想说的还是,please look after this bear, thank you!
迈克尔·邦德的卡通王国,半世纪后再展外交魅力,这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骄傲,更是自信的品牌输出,承担城市宣传,旅游路演,移民族裔,寓教于乐等多重功能,从儿童文学,定格动画到电影,一路走来,赢取最大公约数。
看到paddington离开故乡飘洋过海,就想起自己七年前来到伦敦的那个周日,伦敦还是那个伦敦,只是我的世界从此不一样了。英国人都是电影里这样吗?当然不是了,只有伦敦人这样而已。
“It's hard to see where a bear could ever belong in such a strange, cold city.”这就是我在北京的现状、、似乎世界上任何一座现代性城市都是如此,非原住民总是抱着最美好的期许来到这里,经受各种磨难,但不会像这部伦敦宣传片一样,融入到他人的家庭中。(如果要往酷儿转向的话,其策略似乎要么是孤独,要么是联合其他熊/动物形成第二社群)
帕丁顿太萌了,一个离开家乡的小熊在异乡的故事,画面很精美,梦幻,很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