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乐章
Sterben,Dying,告别交响曲(港),我去死一下(台)
导演:马蒂亚斯·格拉斯纳
主演:拉斯·艾丁格,科琳娜·哈弗奇,莉莉丝·斯坦根博格,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罗伯特·格维斯戴克,汉斯-尤韦·鲍尔,Anna Bederke,莎斯琪亚·罗森道尔,Nico Holonics,C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24
简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届中年的指挥家汤姆,在两端之间进退维谷。即将举行的演奏会诸事不顺,忙得不可开交之际,老父失智症恶化,老母癌病缠身,恐不久于人世。前度女友临盆,他亲自迎接新生命到临,更充当代理父亲。妹妹爱上同样酗酒的有妇之夫,生活一塌胡涂,更把他的音乐会弄垮。长期抑郁的作曲家决意寻死,他不得不为好友善后。一次..详细 >
虽然分了好几章,其实还是有点“杂乱无章”。但有许多精彩段落,比如父亲的去世,女儿的拔牙之恋(一部分),还有自杀的作曲,“我要的不是声音变小,而是完全消失”,这样看来,死亡确实是最简单的选择了吧,它比看见别人对音乐的评价容易。对我来说最点题的胡是Tom的,“最麻烦的的是,一件事不止是一件事”。#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05@大光明2楼,昨晚
最新的旧时代电影冗长违章搭建。三个小时无时无刻不在惊叹导演又拿出一些新的但都是完全概念化的时髦符号来考验我了。规整的歇斯底里,导向完全的脱离实际。并在最终试图以一种压倒性的悲怆感染人。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看多了是这样的,在制造一些断裂的个体整理之后,试图用一种宏观的“圣灵”或“奇观”时刻占领所有人。事实上有点像高中应试作文,你看到动人心弦的开头结尾,再思考一下却发现中间全无过程。(当然这种手法有效,但是一定快要被淘汰了,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尊重一个人求死的意愿,但我知道这种毫无过程性的捕捉一定是最坏的刻画方法之一)很唬人就是了。2.2
第一章:wow哈内克? 第三章:?郭敬明?末章:……展示痛苦却流于表面,不懂得取舍必定失去所有构筑完成的情感。
[7]一众德国戏精支撑起的年度群戏。角色素材和主题联结都缺乏有力的更深入的支撑,做成迷你剧是更好的选择。
2024 HKIFF AC DCP 68$ 港譯:告別交響曲比吊靴鬼的一生更漫長⋯⋯難看死了shit 10備選,為了這齣爛屎放棄我城45分鐘真是高估這坨爛屎,Dying周圍穿插生死教育的一首人生詠嘆調卻能在文本上如此前後不著調⋯⋯人的存亡與時代的迭換與音樂的蔓延,以為死很遙遠實際上那些東西圍繞生活周邊,你以為個人的苦澀實際上是群體享有的「私密」創傷唯一能引起我共鳴的就是那個活得亂糟糟的alcoholic sister(me)
前面两章动容于对人类生物学上的痛苦的细致展现,肉身无法逃脱生老病死,连带将精神囚禁其中,简直是无间炼狱;可惜后半程并没有衔接的很好,直接泄入家庭drama,虽说结尾的乐章指挥有兜回来一点,但终究差强人意。看介绍说原本就应该是个短剧,fine。
7分左右。稍显浮于表面,死亡主题讲得着实浅薄了一些,反倒是“乐章”的部分编得挺好听的。
三星半,很悲伤的电影,剥开残破的家庭关系,与父母、亲人之间的情感,不是所有人有开心的天份,尊重死亡与人生,乐章响起,不断的泪水涌上,纪念与缅怀,前行踌躇。
破碎、痛苦、残酷、死亡、澎湃、孤独...高等动物超乎想象的艰难,就像烫嘴的难念的经。
I appreciate this kind of opinion about Life and death that the director conveyed in the show.森林真美。
情绪很复杂的,从母亲视角的留守,和传统的孝道教育相悖感到不爽。只是在父亲替补席上的儿子,一直舔狗。突然出现个酒精成瘾牙科护士妹妹,妹妹和情人doi隔天起来会莫名其妙过敏,感觉这条线完全可以不在。三个小时分成两段才看完。
一出美妙的群戏,接近杰作
#10300. 74th Berlinale-主竞赛-编剧奖。恍似看了一部迷你剧(但可能真的应该按小标题剪成一部电视剧集)。其中有几个段落是真的好,尤其是父亲葬礼后母子那段对话,堪称年度名场面级别。通过一个家庭及相关人物来讨论面对死亡及生命的态度,兼及各种(相当之奇葩的)亲密关系和家庭形式,篇幅是足够大,但整部影片太过松散冗长,除了老太太其他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也都实在太抓马,尤其妹妹那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观影氛围是挺好的,我感觉本片其实可以标个喜剧的tag。
真实与媚俗之间那层微妙的界限。法斯宾德的四小时芬妮与亚历山大。三小时大可不必,还不如找首正经古典名曲来演绎。男主好像小基耶萨。
不好看
*2024SIFF字幕工作**0621映后场家庭关系太过复杂,可以谱成交响曲,narcissistic无法爱人的母亲是小调,色彩暗淡得如同阴雨天,笼罩在孩子的人生。汤姆是持续向前的和弦进行,一步一步,用尽全力向主和弦解决,那么艾伦是和弦外音,是离调,是阻碍终止,是酒精、疯狂和一切的反面,她是“不是”。我也非常喜欢伯纳德的部分,尤其是关于letting go,死可能也不是一件坏事,也是一种解脱。映后的时候,导演提到“很喜欢交响乐scene中这种所有人一起为了音乐创作的样子,和声、配器推动曲子向前,然后something clicking!”这部影片也是像交响曲一样分了六个篇章,规整地相互影响,最后clicking,成为了我在上影节最难忘的作品之一btw 一边擦眼泪一边调字幕的体验很难得
又名“乱成一锅粥,大家趁热吃吧”,终于看上了,为了拉斯艾丁格在第一排边缘鏖战3个钟,别太爱了我说
要是有个人跟我说,你目前的状态就像只受惊的小鸟,或者像一只没了头的鸡四处乱跑,我肯定哈哈大笑来着。sterben的演奏状态是,“不是演奏出像吸血鬼搏斗,而是爆裂的脑浆或者什么”。时间恰好得像被精确计算,母亲是不见血的垂死,而女儿则是与吸血鬼搏斗。剧本真的写得好。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让德国电影都写一些极度现实的东西然后又只有一点点希望,比如这里母亲和儿子在父亲葬礼后的谈话直接否认家庭中存在爱这个事实,真是一个猿人拍一部电影给一个猿人看并且让她试图理解真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sing是一件温暖的事情,还有奇怪的过敏笑点,想到托尼厄德曼。媚俗就是感觉到达不了现实层面。别在圣诞节看伯格曼,那我今年圣诞也要看芬妮与亚历山大。
Siff|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获得快乐的能力。人都是被渐渐淹死的。真正亲密的家人去世带来的刺痛伤口,会变成为一个接近自己内心深处的切口。最近晚间的自己有点像血淋淋的血块,接都接不住,只能任由它滑落。
一般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