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在《歌手》的舞台翻唱过许飞原唱的《父亲写的散文诗》,字字句句都打动人心,李健说,用情要懂的节制,因为歌曲写的就已经比较感人了,没有必要再唱到心碎。
电影《乡关何处》就像是给“北漂”人写的一首散文诗,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都非常贴近生活,普通再普通不过,却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的模样,这样的青春本身就已经很残酷了,所以在诠释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再过悲情,倒是有了很多向上的力量,像是演员们弹着吉他唱民谣,娓娓道来,让人在感伤之后,对未来有更大的憧憬。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电影节上,黄渤凭借《冰之下》获得影帝,发表感言时再曝金句,他说一个演员老演喜剧片是没有出息的,当然,更重要的是,自己这两年离沸腾的电影市场稍微远了点,只想让自己静下来做一些全新的尝试。
就像胡歌,在事业达到一个顶峰的时候,选择了去美国读书,喜欢他的人都明白,他能走到今天,全是因为读书和旅行。
电影市场的沸腾,让很多流量小鲜肉小鲜花们刷屏,但却没有一个让人记住的角色,那些昙花一现的影视剧角色,最终都变成了市场的傀儡。
而真正勇于担当,不妥协,远离沸腾,寻找内心最真实声音,关切当下,有社会责任心的,往往是用通过文艺片的方式去感染人,打动人,这种最具穿透力的电影作品,往往生存艰难,但还是有人愿意这样付出。
《乡关何处》就是这样一部令人走心的作品,探讨的是当下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进不了城市、回不了故乡”。
年少时,我们都曾向往山外的远方,用“好男儿志在四方”去激励自己闯荡,《乡关何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一代人漂着的复杂内心。
像达达乐队唱的《南方》一样,听到雨声,会想到家乡,只好用歌唱来祭奠北漂青年这样一种思乡的情绪,却又因为各种遗憾变成了南拳妈妈《牡丹江》一样的让人心伤。
“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
”大学毕业后的李朝阳,在北京的拼搏可以写成一本书,但没有人愿意去读,因为很多人还是愿意用收入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
他和弟弟,属于一个人的两面性,一个是懵懵懂懂的想要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一个是遍体鳞伤的从外面归来却感受不到丝毫的温存。
就像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样,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虽然钱老写的是爱情,但人生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同样,李朝阳和弟弟是属于一个人的两个侧面,而他和父辈人的不同生活境遇,却又成为大时代变迁中的人对亲情的追寻。
每到过年,父亲都会带着他和弟弟去江上祭奠因为修大坝而被水淹没掉的老房,那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也是一种对故土的表达。
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画面很美,内心却是一种洗礼,无论老移民,还是新移民,其实都有一种对“根”追溯的念想,这像是散文诗,诗情画意间,尽现人性的表达。
事业,生活,爱情,每个人在有形的城市和无形的内心匆匆忙忙的追寻,但却早已忘记了回家的路,你,我,他,都一样。
“你从来都知道自己想要啥子,但是你从来都不知道一个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啥子的人的感受”……这是电影里,杀马特少年李曼手怂对哥哥李朝阳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何尝不是说出了我现在的真实现状。
15岁就辍学了,那时候也不是成绩不好,其实那时候成绩还可以,中等偏上,借用老班的话说:这娃娃脑瓜子灵活的很,就是不发狠,爱玩游戏,要是吧心思放在学习上,考个重点高中不成问题……然并卵……最后还是因为沉溺在游戏世界里,荒废了学习。
那时候爸妈都嗨年轻,在外面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们对于我的学业,虽有嗔怪,但是却并没有强制我非要读书。
或许在他们心里,将来做一个商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把,就这样,我的人生在他们的规划下,一如既往的脱轨了。
现在的我并没有成为一名商人,也没有一技之长,除了在游戏的世界里醉生梦死,我好像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每天无所事事的坐着三等人:等吃,等喝,等死……也不知道哪根经搭错了,神使鬼才的去电影院看了这个电影,尼玛居然被一句台词戳中了要害,活了21年,第一次发现自己欠自己一个久违的自省。
难道我的人生真该这样一辈子浑浑噩噩下去,天天活在父母无休止的唠叨里,活在长辈记忆力的网瘾少年的标签下,还是干脆,继续这样麻木下去,做一个连铸机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都么痛的领悟,想当初,我还是一个喜欢幻想喜欢写小说的小少年,而今,却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一事无成的样子,这一瞬间的领悟,该是多揪心,现在我该说这个电影应该没白看呢,还是不该看……
网络、高速发展的路网建设,使得当下中国,乃至世界都变得越来越小,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距离,现在已经成为转瞬即至的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而已。
于是,古人曾经执着、在意的家乡和家族观念,正在蜕变成一个不那么重要的词汇。
甚至,如今的人已经越来越相信“日久他乡是故乡”的观念,即便怀念家乡,也不过是以“舌尖”为由头,找寻一点具体而切实的滋味。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家与乡,于不曾远离的人们来说,却像是一片桎梏,正如《乡关何处》里的二弟李曼,一身杀马特的装束,在小镇横冲直撞,非常落伍地仍旧模仿着古惑仔的义气言行,眺望连绵不尽的山丘,内心渴望着冲出小镇,去亲眼见一见外面的世界。
恰恰与一身萧索,孑然返回小镇的哥哥李朝阳形成鲜明对比,甚至是一种轮回。
从故事里可以看到,朝阳当年的兄弟,如今已经各散东西,喝着言不由衷的酒,各自有了生活的烦恼,而这,大概就是成长的终极烦恼!
《乡关何处》的剧情虽然看似波澜不惊,但其实导演在写实化的故事中,揉进了许多当下中国社会的荒谬感和仪式感,一场葬礼和一场婚礼接踵而至,四川山地少数民族独有的风情,加深了电影本身的厚重质感。
全程方言的演绎,既凸显出这个故事的地域特征,同时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适性。
电影的画面非常讲究,空镜美轮美奂,静谧之中又透着几分僵化,暗示着当下中国农村居所的变迁,使得传统以村庄为聚居方式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失去耕地的农民,却又无法迅速适应出卖劳力为生的打工生活,变得彷徨而迷乱。
只有当沉默寡言,自始至终只会在饭桌上和稀泥、打圆场的父亲,带着两兄弟来到水库之中,指着静谧幽蓝的湖水下,说道,“这是我们的老家”时,犹如神来之笔的一段水底特效镜头,在曾经繁华的村落中穿行,曾经鸡犬相闻的农家生活气息,铺面而来,再与湖面上对坐无言的父子三人尴尬的状况对比之下,现实本身的魔幻感,扑面而来,令人难忍心中悲怆。
电影最后,如死水一潭的移民小镇,终于还是继续回复了它不变的生活。
弟弟李曼和陪着他飙车、打架的姑娘奉子成婚,一头杀马特装扮也洗净,变成了正常可爱的年轻人。
虽然还是打算出去闯荡,但是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小镇的一切都没有变化,但似乎又还是在向陈腐的好方向转变着。
只有孑然返乡的朝阳,终于剪去艺术家的长发,绝对重新返回北京漂着。
电影英文片名“HOMELOST”的最表层含义,终究落实在他的身上。
不想,也无法再融入家乡的环境,却又无法做到“日久他乡是故乡”的从容。
而更深层次,即便对于还留在小镇上的人们,除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之外,真正的家乡,或者说至少是曾经淳朴,安逸的那个家乡!
又在哪里呢?
新盖的楼房和毫无生气的小镇,又还真的是那个曾经魂牵梦萦的家乡吗?
这,或许有悖潮流的发展,但是,家乡,确实已经不再了!
之前就有留意,无论是《乡关何处》的出品方还是一些钟意和关注此题材的影迷观众,对于其文艺的特质和特征直言不讳。
要知道“文艺”二字对于当下“市场化强烈、商业味儿浓郁”的华语电影市场,越来越变得忌讳甚至有些危险。
但看过影片的人,相信绝不会只拿文艺来形容它,其并非典型性的文艺片手法和格局,特别是处处弥漫的如纪录片一般的真实感,让影片的思乡,归乡以及迷失在他乡甚至故乡的氛围和情愫,越来越浓,越来越强烈!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车票,乡愁是一段难了的情缘,乡愁是围城般的不知所归,乡愁是寻根守源的代代相传!
影片平淡中幕幕揪心,日常琐碎中动容连连……导演的手法足够朴实,编剧的水准也很高,个中角色给人的感觉根本都不是在表演,仿佛就是在讲述着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故事。
漂泊在外为梦想打拼的哥哥,在梦乡实现无望的时候回乡,虽荣誉加身,但在昔日同窗旧友甚至家人的眼里,还不如人民币来得实际。
仿佛只有在当年的女友如今已嫁为人妻的她那里,自己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优秀。
说《乡关何处》这么多的好,除了情节和演员之外,还有故事的主线并非简单的一线到底。
前面提到的北漂归来的哥哥之外,还有一直在本土本乡长大的弟弟。
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血气方刚、意气用事,结拜、交女友,打架斗殴,飙车扰民……洗剪吹般的艳丽发型,在常人眼里就是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儿。
然而,透过其混蛋的外表和惹人厌的行径,却看到的是当下多少年轻一代,尤其是这种小镇青年渴望改变,渴望走出去,又迷失在大时代和大环境的潮流中的尴尬,以及困惑。
哥哥和弟弟,谁对谁错?
谁该走?
谁该留?
而且在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眼里,谁的选择,谁的方向都有失偏颇,都不尽人意。
事实上,影片看似在简单地描写一个普通小镇人家的悲欢离合,却从家里的几乎每个人物的描写中,映照出更多中国普通人当下的现实。
影片的英文片名Home lost,直译“家丢了”!
对于以家为本,崇尚家庭的中国人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北漂在外的哥哥四处碰壁想凭一身本事回乡创业,却同样碰壁,无奈再次踏上漂泊的路。
全片节奏舒缓,却冲突不断,柔中带刚。
而家中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一个病榻中,一个哀伤后……虽台词寥寥,却力道十足。
对于世世代代的勤苦农民,卒于自己的土地上,是莫大的幸福!
对于兢兢业业的老百姓,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是莫大的安心。
片尾,三峡移民工程的时代感,让故事进一步接地气,加底气。
父子三人,送别化做灰尘的老人,回家!
乡关何处?
乡愁何足?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要来了,届时不知有多少人会昂首挺胸的走上北漂之路,又有多少人会垂头丧气的踏上返乡之程。
如果将刚去北漂的孩子们比作供城市运转的干柴,那回乡后的他们便是被城市榨干燃尽的槁木死灰。
如今,即将于6月30日上映的一部电影《乡关何处》便讲述了一个男人北漂失败,返乡创业的现实故事。
这个人物就像中国画的卷轴一样,将一个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在西南大山深处的乡镇百态,芸芸众生之状铺展开来。
有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对于中年人的观察;对于青年人的思考,这些人构成了一幅这个时代特有的浮世绘。
同样作为北漂的一员,个人对男主李朝阳的境遇感同身受,我常用“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来形容北漂城市与故土家乡。
曾经的我们来大城市时,家乡就像丢掉的剑一样掉入岁月长河,我们想找回被丢掉的家乡,于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但当我们北漂到心身俱疲,想通过这个刻痕找回家乡时,才发现刻痕底下已不是曾经的家乡……这正像影片中李朝阳的父亲带两个儿子找家寻根时,告诉他们家乡就在脚下,就在水底,虽然它已然全无面貌,但根永远在这里,祖先永远在这里。
所以,乡关真正的意义是扎根于内心,而非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回到故事本身来说,影片以北漂男主李朝阳的回归故土开始。
在北京创业失败的他打算回家开婚庆公司,于是他找到了曾经对他痴情不已的同学陈静,如今已为人妇的陈静对于生活并不满意,丈夫贪酒嗜赌,更是常常家暴自己。
这样一对落魄男与失意女很快旧情复燃,但在这个深山中的乡镇,民风、民情与人性并不允许他们这样,于是他们的感情随着陈静的身孕就此结束。
这样的情节设计很写实,像极《杀生》中牛结实和马寡妇被扼杀的爱情。
也预示着,这个环境从根本上毁灭了爱情所具备的浪漫元素,让人看到的只有冰冷的人性与残酷的现实。
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
如果说,爱情上的失败让李朝阳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那接下来兄弟的分裂则让他对现实失去幻想。
影片中,他有几个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兄弟,他们在关公面前义结金兰,约定同患难共甘苦,但每个人迫于生计内心又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最终不过是一盘散沙,只落得李朝阳自己苦撑婚庆店。
特别是当一位有钱同学办满月酒时,所有兄弟的微妙关系在这个场景下被无形放大,再次证明了在实力面前一切友谊都是纸老虎。
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够义气,只是敌不过现实,逃不过宿命,这是李朝阳精神世界被摧毁的第二步。
没有了爱情,失去了友情,人的本能反应是回归亲情,然而就是这种人类社会最靠得住的情感关系,在李朝阳家中却搞的鸡飞蛋打。
他的父母是本分老实的农民,却有一个混迹于社会的儿子小强,表面上看小强是个混混,但他又何尝不是李朝阳的反面?
李朝阳回来了,但弟弟小强却一直想走出去,去看看大山另一头的世界。
最终,弟弟向命运妥协,他迎娶了已怀孕的女友,再也没有了走出去的念头。
这时的他们都从小男孩变成了老男孩,就像《老男孩》那首歌中唱的: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
我有过梦想……爱情、友情、亲情都变味了,家乡又哪里还是家乡?
又如何还是心灵的港湾?
于是,李朝阳踏上了回京的路程,这时的他才明白,自从他踏上北京的征程开始他便早已没有了回头路。
他的整个人生境遇,很像余光中的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文/满囤儿在中国的电影历史中,曾经有两个人在各自很窄的领域里做到了征服世界。
一个是实战派功夫片领域里的李小龙,一个是乡村派文艺片里的贾樟柯。
虽然跳脱出这两个领域后,两人并不一定还能有神级光环,但至少在这两个领域内,他们都是全世界瞻仰的大神。
作为内地的新生代电影人,沿着这两位大神的足迹追逐梦想,显然是特别常见的。
6月30日上映的新片《乡关何处》就有很浓重的仿贾樟柯痕迹,虽然功力有所不及但已颇具形似,也同样能够勾起很多人对故乡的愁绪。
不过,在这部电影中,令人意外地看到了内地非常著名的李小龙狂热追随者。
这就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了。
陈天星,出生于四川泸州,15岁时因为在城里舅舅家录像里看到了李小龙在《精武门》里的精湛武艺,于是燃起了自己的功夫梦想,从而踏上了影视功夫表演的之路,成为了李小龙最为忠实的追随者。
他的功夫片代表作有《李小龙外传》、《截拳道》 、《双截棍》、《功夫战斗机》、《终极硬汉》。
可以说在拍摄后李小龙实战派功夫片这件事上,陈天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已遥遥领先其它追随者。
而且经过多年的锤炼,他自己也成为了集编导演制于一体的全能影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他,为什么要出现在一部类贾樟柯的文艺片中呢?
怕是只有他自己才能给出答案吧。
如果说陈天星是李小龙追随者中成绩最出色的,那本片导演胡艺川就是贾樟柯追随者中成绩较优秀的一位。
现在内地的新导演都急不可耐地与文艺划清界限,因为目前的市场导向很明确,你若被定位成文艺导演,便几乎宣告了无片可拍。
那些拿着钱硬要往影视圈里钻的外行老板们,就只认商业啊!
鉴于此,胡艺川能够无论短片还是长片都坚持文艺剧情的魄力就很令人钦佩了。
他的文艺气质短片和微电影获奖无数,年纪不大便已经如前辈贾樟柯般成为了“获奖专业户”。
从过往作品中可以看出,胡艺川是一位注重构图和光影变化的影像诗人,一直以来关注社会、关注国民性,关心和尊重世俗生活。
《乡关何处》便是其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一次集大成者。
这样两个看上去领域完全不同的电影人能够凑到一起来拍片,最有可能的契机便是胡艺川的故事打动了陈天星。
陈天星八成是从本片主人公李朝阳身上,看到了自己多年打拼的影子,从而产生了深层的情感共鸣。
的确,《乡关何处》是一部特别容易共鸣的影片。
片中对近几年城乡变迁的捕捉十分精准,对70、80、90后北漂的“集体乡愁”的把握也特别到位。
影片采取了群像式描写,很多时候主人公李朝阳都只是一个旁观者。
可偏偏这个旁观者的感受最最令人痛心。
这可是他的故乡啊、这些可都是他的亲人啊,为什么只北漂了几年,他就变成了旁观者呢?
这无疑是社会之殇,是难以言说的尴尬。
李小龙没演过文艺片,贾樟柯也没用过功夫明星,但他们的追随者竟然破壁联手了,而且还联手得如此感人哈。
故乡是用来回忆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无论是那个心目中的故乡、还是现实的故乡。
理想与现实总会产生冲突,也依然那么俗套,那么理所应当让你不得不去接受。
无意之中看了这部电影。
讲述的是小镇青年现实中的写照,一切都在悄悄发生变化,一切又那么理所当然。
杀马特、文艺青年、包工头、洗发妹等关键词的人物构成了整个电影的元素。
电影以一个追求艺术在城市创业失败而混不下去的摄影师为视角,他要回去发展。
可是你在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地方,回去也发现依然没有他的地方,一切都不是他的所想。
一系列折腾之后,最后又踏上去城市的汽车。
回不去的故乡,那个故乡还是留在自己的心中来怀念吧......
这个片子跳档跳了N次,但烂片就是烂片,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市场依然会用无情的铁拳来教训你,小样!
最不能忍受的是配音,电影不用原音是很让人出戏的,你故事烂,演技差,我都能忍,连声音都是假的就不能忍!
江若琳的扮相显得好老,自毁形象呢,不过她已经不需要形象了,只要有片拍,这位前TVB的小花,如今已经彻底沦为票房毒药、烂片之后(说是后抬举她了,她的级数还不到)。
陈天星是个奇葩的存在,国产片能烂了那么多年,很大程度上与陈天星等混子的泛滥有很大关系,他们没才华没演技,但占了天时地利人和(有人脉优势,从而抢了资源),因此大把的拍片机会,但这些人第一是赚钱,第二是出名,却并不想付出努力,只希望能不劳而获或者投机取巧。
陈大湿全程苦逼脸演绎乡村苦情大戏,即使笑也像哭一样,如此演技,不服不行。
最后,为导演那一点点的故土情怀给个星吧,虽然他拍的“故乡”与我所认识的乡村差很远,相比而言,电影中的农村还像几年前的,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农村显然不是这个样子的,即使是最封闭贫困的地方。
对了,看到一张泛舟双峰之间的海报挺有味道的,虽然可能是受到《杨贵妃》启发。
这部《乡关何处》,让人想起了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同样是关注三峡大坝迁徙的那部分人,都是以“外来者”的视角去审视喧嚣不止的家园,甚至演员里还有后者的主演韩三明。
但二者的主题却不尽相同,《乡关何处》的“外来者”,却是一名离乡之后归来的北漂。
对于在外漂泊的人来说,故乡是什么?
或许大多人都会指向那个“我从哪里来”的方向,但当你要问“你会回去吗?
”,我想大多数人都不知所云。
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而某些时候,漂泊在外的你我,是会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写下一段乡愁。
这就是《乡关何处》的主题,直接命中了很多在外漂泊之人那无处安放的内心。
其实大多数人都存在这样的心态,离开家太久了,每当回到故乡之后,发现如今的故乡已经变了样,街道变宽了,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大有不同,这就是物是人非的写照,如同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那样:“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但是,回到自己的故乡之后,却发现曾经魂牵梦绕的故乡,如今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安身之所,这才是本片所要描述的。
一位北漂归来的游子,带着一身的“成就”载誉归来。
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就像当年的广告语一样,混得不好我才回来。
实际上陈天星饰演朝阳,是在北京混不下去了才选择回乡的,电影随后的情节有透露。
现实的骨感迫使无耐的李朝阳回到故乡准备重新创业,却发现家乡早己“物是人非、人情炎凉”。
在故乡,他见证了街坊邻里为了一小块地展开无休止的争吵,见证了自己不争气的弟弟因打架斗殴进局子,还把人家肚子搞大了。
还有曾经的暗恋的女子,所遭遇的婚姻不幸。
但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在乡亲们眼里,他是载誉归来,别人都叫他“大导演”,但随后呢,大家有开始各自的生活,故乡这个小城市,所有的一切,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
他曾经一度想融入这个圈子,他与昔日的伙伴,一同打算集资开影楼,但在一通簇拥之后,却不了了之。
他与昔日暗恋的江若琳打算建立起一段新的生活,在后者在婚姻不幸福情况下,我们的主角一度看到了让他留在这里的希望,但随着江若琳的怀孕,所有的美好成空。
电影有一处细节,就是主角在昔日同学儿子的百天宴上,面对已经成为房地产大老板的同学,后者对他一通吹捧,随后转身走开,去招呼别的客人。
这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在自己的故乡小城,当你离开多日后重新回归,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没有了,连曾经打算与主角合开影楼的同学,后来也转投到大老板的旗下,理由很简单,能赚更多的钱。
就算自己的家庭,仿佛也与自己毫无关系。
爷爷的生老病死,大伯与街坊的地契之争,弟弟改头换面与女友结婚,而逢年过节,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的场面,更像一种例行公事,春节之后,各忙个忙,唯有归乡的主角,面对的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家园。
电影结尾,父亲韩三明带着他来到了昔日因为三峡大坝而搬迁的旧址上,面对的一面江水,江水之下,那才是自己熟悉的故乡。
人一辈子,相随心转,如水在河。
人似乎经历越多,越有种难以自拔的宿命感,所有的追问都归于虚无,故乡在哪里?
这部《乡关何处》,用平淡的笔锋,描述了一个漂泊在外游子无处安放的乡愁,是献给所有漂泊在外之人的抒情诗。
都说如今要逃离北上广,回到自己的家乡,但回去以后,去干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有重头再来。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遇而安,挥手之间,己成陌路。
故乡是一个绕不过的词汇,中国的文人给了太多的定义,具体到门口的书,门口的石头,具体到隔壁的破损的玻璃和哪个不亮的路灯,但是又太过于虚幻,虚幻到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远去的记忆,以及一些远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不能具体想起的情节。
漂泊的久了就已经变成了符号,可能回去的时候,又多了一条路,又多了几家店,又多了几个熟悉的陌生人,记得三四年前,已经漂泊了五六年的我,回去做一个项目的施工,在我的家乡,然后在那里的一个午后,读完了野夫的乡关何处,都在找寻一个回不去的地方。
前段时间,家里原来的朋友有事,需要帮忙,我回去看了看,聊了聊,原来一起玩的朋友变成里电影里的马大炮,我还是那个屌丝一样的我,原来一起在街头打架斗殴的我们,突然发现变成了不同的阶层,他已经功成名就了,我还是那个漂泊的我。
故乡的回不去,不是因为地理位置上的回不去,只是心理落差上的回不去,也不想回去,出去漂泊的人都有一个衣锦还乡的梦想,只是大多数人还是默默无闻的漂泊着,可能到了年龄,没有成家,没有立业,还是一个人,就像余华的兄弟里写的那小关菜刀一样,总想着衣锦还乡,却已经物是人非,回去又有什么意义。
回不去的我们只是在躲避着一些曾经的心理优越感,还是不能真正的放下所谓的心灵里优越感,放不下曾经学生时代的那种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书生气。
留在家里的同学、朋友,有家里的人脉积累,有自己的人脉积累,最少在起步上会比漂泊的好一些,只是漂出去的时候,我们都还是青春年少都还是意气风发,只是一回头已是百年身,落差感是找不到的,就像现在回去总是喜欢一个人在路口看那已经长大的路边的树,在路灯下形成的黑黢黢的通道,却不一定有原来意气风发走过去的勇气和兴趣。
所谓沐猴而冠的内心都是有各种说不清的原因的,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一样,炫耀是要炫耀给熟悉的人熟悉的圈子看的,不认识你的人你的成功和他没有关系也不会上来恭维,不会上来羡慕,只是冷冷的旁观着,也许这就是回不去的故乡。
好吧,有点跑题了,乡关何处,回到电影,电影有很浓重的贾樟柯的影子在里面,但是又有点跳出贾樟柯的意思,都是一个默默的讲述一段故事,不做评价,没有英雄,没有逆袭,该发生的还是要发生,该做的还是做,就像一个监控器拍摄的画面,有些粗糙,却又都如此的真实,直至内心深处让人避犹不及。
那个路口的灯会不会在下一刻就灭掉,然后就突然间黑乎乎的结束了所有。
故乡不是回不去只是不想回去,因为停了太多的故事,听了太多的道理,或许我们真的该去勇敢的面对那些落差不是观看落差,既然已经存在,那就去面对,既然解决不了,那就去面对。
电影毕竟不是生活,我们终究是要回去的,最少父母是要死在那里的,你的祖坟是迁不走的,即使改变再多,你身上的那些烙印终究存在。
比如口味,比如话音,比如···也许我们都该回去看看了。
女二在哪儿呢?
使用配音的结果难以令人满意,胡导这次为了上院线妥协太多了
像学生水平作品,不好看。
其实我觉得这部片子拍的挺不错的!真实的反映了当下四线小城市里的生活写照,并囊括了人的三大重要时刻:出生,婚嫁,死亡。遗憾的是想表达的东西太多,都是匆匆而过,一样都不深刻!才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虽然台词有点苍白,但还是拍出了一些真实的情境。感受到了导演想表达的。尤其男女主缘分悲剧性的传递还是挺有力的。陈天星全程眉头紧攥演戏,真的是太衰了。
感觉像是有话要说,但是又没说出来。
尴尬症犯了白瞎了这么好听的名字我学长罗蓝山就这么被毁了我好像看过比这个好的网大
北漂一族的返乡之痛,电影的风格让人想起了贾科长的《三峡好人》。在外漂泊多日,回乡之后发现已无自己的容身之所,主题很好,但拍得不行,主演陈天星更是奇怪的存在,但比较喜欢“混不好你还回来吗,回去以后干什么”的主线故事,比较可惜的一部文艺片
算了。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被名字骗来看的…
故事好,拍的不是很好
除了双峰海报 其他的真是垃圾!
江若琳演技在线,其他演员演技尴尬,故事立意可以,可惜砸了。
故乡是漂泊的人绕不开的话题,这部剧拍的很写实,让我感觉有很大的共鸣,喜欢~
唯一不可抗拒的是上个世纪的样子,给了你期待的全部,恰好你主宰剧情的时候再让你无F_K可说
回不去的故乡,忘不了的乡情
生活就是生活,理想就是理想,现实就是现实,
这部电影题材是近十几年来少有的良心之作!做为小成本电影,映照的正是当今现实中80,90年代处年轻一代的多数人囧颇的生存环境和痛苦与无奈!也进而映照了当今社会一切以金钱至上那冰冷而丑陋人性。过去的幸福是否能在找回,也许未来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未来都是未知数!
住酒店电视里免费的电影,凭得的实力的免费!乌七八糟的疼痛成年人爱情
现实的骨感迫使无耐的李朝阳回到故乡准备重新创业,却发现家乡早己“物是人非、人情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