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歌声不绝》# 我的评分:★★★ 围绕爱情的朝圣与救赎,用大而混沌的时间维度来切割对这意识的窥探,足以让马力克开创一个新的类型——意识流电影。
随意而琐碎的场景变换,需要大量而多样的素材,怪不得会剪4年。
变形的广角镜头几乎成了这基底,充分利用场景的自然功力让角色的喃喃自语变成这破碎时间流中的肌理。
配乐同样作为神话一般的存在,就像耳边步步紧逼的圣歌,其无可阻挡的魅力成为辅助场景与故事的力量——这是一部可以听的电影。
余晖下的停车场中的哭泣,床第间的束紧与挣扎,晕眩的倒立与瘫软也无法阻止生命不顾一切的消逝与回归。
Go back to a simple life.
song to song:冲着超豪华阵容,虽然影评和路人口碑双扑街,但仍让我小期待,但是俗人的我真的感受不到真谛Rooney 和鲨鱼,Rooney 和司令,Rooney 和鲨鱼和司令,30分钟孕波登场,孕波和鲨鱼,Rooney回来找鲨鱼,Rooney和司令🙄️🙄️🙄️剪碎的片段,不搭界的独白,每个人都在镜头里面晃来晃去确让我丝毫感受不到存在感,不要问我剧情,因为没有剧情,不要问我真谛,据说关于歌之歌和纷乱的感情,zhuangbility的我都不想去装了,我为什么还在看,因为我在等魔王登场😂😂😂这篇竟然有2h,OMG
马利克导演对叙事和视听的坚持,真是有点走火入魔了。
故事以音乐圈男女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探讨爱情对生命、生活的意义,探讨物质欲望与纯爱的冲突;大量人物旁白揭示心理,与行为形成现实与心理的冲突纠结;但看似逼格独特的形式,并不能掩盖爱情矛盾的俗套,何况本片对爱情和人生的探讨,并没有深刻、独到之处。
影片的摄影很美,而且手持摄影捕捉人物细微的表情和动作很精准到位;马利克连演员表演都像是给个概念自由发挥了。
也真是自成一派,服气。
歌声不绝 (2017)5.72017 / 美国 / 剧情 音乐 / 泰伦斯·马力克 / 瑞恩·高斯林 鲁妮·玛拉
他这个电影最初前两个小时连我都看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可能我觉得这种人看到这里的话,觉得看到一半觉得这部电影是个烂片吧,而且我觉得这个电影确实慢了不少但是后面那个情节确实让,我感觉有兴趣了起来,就是说原来这主要是围绕一对情侣之间所描绘的一部电影吧?
而且我觉得瑞恩高斯林他演的很生动。
比起现在的译名,我更喜欢歌至歌这个名字。
虽然是很直白的翻译,但是歌至歌能让我觉得符合片子的意境。
影片并不是我所想像的音乐类型的电影,没有歌声不绝,所谓歌至歌,我更愿意理解为,爱情的篇章,一首接一首,正如片子里菲伊对BV说的:慢一些,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这个片段也被剪进了了预告片里,在此向揣测一下导演所想表达的,或许是,这个简单的故事,我想慢一些,这是一个爱情电影,我想用我的方式表达。
高斯林作为男主,不免让我们想起LaLaland,不同与啦啦land的是,里面关于两个人的音乐方面表达的并不多,更大一部分在表现她们的爱情。
影片很长的一大段都在撒狗粮,作为颜狗真的快要舔屏,小白兔身材太好了,镜头前无懈可击,透过导演花式的拍小白兔的镜头,仿佛看到身边的stupid girls,We want to experience。
想要去经历,找到发光的那个人,却为了更好的发展,走向了另外的人,经历多了,自然知道自己的爱了,可是回头,还能和从前一样么。
影片中小白兔向父亲哭的时候,甚至有了些角色带入感,眼眶湿了。
片子里描述女孩的心路历程让我感到共鸣,小白兔的独白在念着,就是另一个 虚妄、谎言、疯狂的自我。
而法鲨的角色,在片中也提到,正因为别人幸福得这么璀璨,更显示出了自己的丑恶。
摇滚着的欲望和偏执的性爱好,让妻子不堪重负离开了。
镜头的晃动,音乐的诡谲,展现了年轻、摇滚、偏执的爱情,曾经都想活得那么热烈,在焚烧着爱情,风雨过后,最后归于平静,只要身边依旧是你,爱的歌声不绝,生活就还是绚丽的。
高司令,长得一点也不摇滚...他可能搞爵士还行法鲨,看起来是个有钱爸爸...但是每天除了骗人和orgie什么也不做可怜的朋克教母,只会拨一个弦...跟野果儿谈人生红辣椒后台,Flea在焦段以外的地方手舞足蹈明明是最可爱的Alan Palomo,没有正脸鸟鸣兽嘶,水波涟漪,高草丛生,就是没有一首歌这大概不是Song to song,是Shit to shit
不如圣杯骑士痛得透彻,鱼眼效果弱下去,宗教感也没有那么强了。
法鲨的设定有点像是还在重复羞耻里的角色,对高司令依然欣赏无能,是鲁妮撑起了全片。
这部的线比以往作品(生命之树,通往仙境,圣杯骑士)要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空虚的容量就成前作的倍数,因为每个个体的痛苦和迷乱都是不能量化相加的,呈现出一个人的就是呈现出他那一个世界的。
真正的爱情里,安全与自由是永远无法同时获得的,马利克假装在问,我们该选择哪一边呢,最后该牺牲谁呢。
只有互相远离,才能继续各自活下去。
人们总是想生活得强烈一点,憎恨只能选择一种生活来过,选择了铺平生命的人看似是失去的,然而挣扎的人却又在某种到达之后意识到自己终究无力承受。
不知道导演在拍什么,一部2小时的超长大cast轻爱情武打片?
里面有很多神乎其神、姿态匪夷所思的动作戏。
人们扭曲,倒立,nonsense……这是用躯体行为来表达内心的空虚吗?
影片中的角色没有名字,只能用演员的名字称呼。
法鲨是最有钱的,因此可以为后来主角们满世界跑,挥霍,在各种大房子里走来走去,聊天,纸醉金迷,干点无题的事做铺垫。
我们的小mara,究竟在干神马???
给高司令带了无数绿帽,啧啧。
每次镜头落到她身上,她的眼角眉梢全是戏,一半阴影一半阳光下,她就这样抬头看着你。
忧伤的小女孩很有市场。
随便在街上一走说说话,就能被人带回家玩。
她站在哪里,坐在哪里,就会情不自禁的抚摸哪里,窗户,窗柩,沙发,地毯,粉刷后的墙壁,高司令的身体,捡到她的路人的身体。
她会翻滚,躺在桌上,地上,椅子上,做个小受,建立connection,每次都是别人脱她衣服,不过幸好她身材很好,大家都很享受。
她也会独处,一个人发疯乱舞,她想成为艺术家,她想要自由,她装作自己获得了自由,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当他发现自己其实跑不出那个枷锁,她就悲伤,哭泣……她实在是太美了,我认为她表达的虚无感,比娜塔莎波特曼更真实,后者倒是更像一个被有钱人法鲨保养的失业女工人,有点僵硬。
可能是因为,和高司令在一起更容易入戏,而法鲨的角色就有点世俗,像个follower,而高司令完全free,他是这片无聊之地中的宝藏。
重点来也!
高司令穿着平凡的T恤,衬衫,牛仔裤,难掩其魅力。
和不同的有钱人玩耍,他们相爱,嬉戏打闹,高司令总是能想出各种搞怪的事,他的灵魂比别人飞的更闪耀。
有种感觉,尽管大家都在一起发疯,但是他却有高人一等的骄傲。
他不似法鲨每日沉浸在肉体的欢愉中,他会做小手工,而且热爱运动,这些都是他在和mara、cate、法鲨约会玩耍时,无意间流露出来的优秀品质。
和任何人对戏,他都像收敛着,很低调,却迷倒所有人。
完全没有盛气凌人,但是万事万物皆由他主导,十分可靠。
他没有指明人生目标,但是他绝不会自甘堕落,在无所事事中浪费时间,顺便秀一波钢琴。
Mara自顾自的走,不搭腔时,他为了和她聊天,说:“u can tell a complete lie,u could say anything u want to me. that is the fun about me.” 如果这样撩妹,很多人都要笑着扑上去啦。
娜塔莉的镜头最少,大多和法鲨一起的。
如果上面两位是平静的神经病,那他们就属于偏激的一派。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太随意了。
没有安全意识,卫生意识。
什么东西可以往身上仍,往身上抹,人也像一个物体一样,被人扔来扔去,或者乱跑乱撞,就很无聊啊。
一星给mara,两星给高司令,半星给动作戏。
很多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我承认,剧情的确拖沓,但我居然看懂了。
是什么让我撑着看完了这部片子?
我想也许就是那种情感上的挣扎与共鸣吧。
故事情节看似复杂,其实很好厘清,三角恋,也不能说三角恋,应该说是一对情侣,女主在认识男主之前,为了上位,和他们俩共同的老板有一腿,并且关系一直持续到男女主恋爱后,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关系混乱了。
女主爱男主,却摆脱不了老板给她带来的诱惑,因此迟迟无法结束这段地下关系。
在女主终于下定决心要结束与老板的关系,和男主好好在一起时,男主已经察觉了。
不断的质疑、不停的拷问,让双方都对这段关系感到疲倦。
因此,故事里的三个人,各自开始陷入迷茫,各自到红尘中寻找答案。
寻找什么的答案?
是诱惑。
是面临诱惑时的选择。
是对人性的思考。
是成长。
是回归。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诱惑。
人世间的诱惑,有很多。
前期有老板的名和利,后期有各式各样的人物,也就是电影要呈现给我们的后半部分:法鲨遇到了漂亮的餐厅服务员波特曼;高司令遇到了成熟的凯特;麻辣遇到了蕾丝边变身女同。
然而电影总是充满drama,生活也是,在经历过形形色色的情感过后,三位主角都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法鲨和波特曼结婚后本性依旧无法收敛,到处拈花惹草,甚至要拉着波特曼一起堕落起双飞脚,终日沉沦于性爱中,波特曼无法忍受法鲨的多情,选择自杀,最终法鲨陷入了深深的自责;高司令和凯特其实不合适,因此也潦然收场,终于想起去看重病的父亲时,不停想起与麻辣的甜蜜回忆;麻辣过起女同生活后感觉找不回自由,遂想起那个能让她在爱情里感受到自由的人——高司令,于是情愫的种子又在心里埋下。
我们不得不说在爱情里人真是自私的不行,无论是高司令对麻辣出轨的质疑,还是波特曼对法鲨游戏人间的无法忍受,亦或是凯特感受到高司令对她的淡薄情意,都让人想感叹一句,多少我们的爱情败在了别人的手里啊。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觉得无法坚持,又不想放弃的电影。
就如影片里的情侣一样,无法坚持,却又不想放弃。
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那就从头开始吧。
看到影片的结尾,男主选择去西部当工人开始新生活,女主旁白说,“你想回归简单的生活。
”《布拉格之恋》的片段突然跃进我的脑中,托马斯在历经所有的诱惑最终还是选择回到特雷莎身边后,他们决定回归简单生活,于是归隐乡下去当农民,开始新生活。
不得不说,这两部戏,太像了。
除了《布》是始终围绕两人展开的故事,《歌》是围绕三角恋展开的多角故事,剩下的,太像了。
《布》除了诱惑,还注重一个本性难移,这点和《歌》很像,法鲨、麻辣、高司令、波特曼、凯特魔王、蕾丝边、双飞......生活中的种种人事物,充满诱惑,难以抗拒。
法鲨比起其他角色,更是将诱惑一词诠释得淋漓尽致,在通过迷人外表、名利诱惑外界人的同时,他也是无法拒绝诱惑的代表。
和托马斯一样,女人、欢爱对法鲨来说,是一味慢性毒药,不知不觉中,便容易在情欲里沉沦。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像抽烟,像吸毒。
就像你明知它不好,对你有害而无一利,但你就是做不到从这里面抽离,因为这种感觉会麻痹你的神经,让你有心无力,最后可能甚至连感受真实的灵魂也被偷蚀了。
唉,说到这里,也差不多了。
戏里结局还是挺圆满的,电影其实没有很难懂,也没有很难看,越看越有味道,以至于我们看完,会有更多人生感触。
除了艺术家那些自我陶醉的矫情戏码,这部电影,还是挺发人深省的,值得一看。
歌声不绝这部电影,真的太文艺了。
喃喃的将心事道来,却让你不忍心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那些我们恋爱中的小心事,就这样被电影这样放大,我们看着电影的同时,也在审视着自己的感情。
为了加深理解,看了几篇影评。
他们说的很专业,对人物个性剖析的很透彻,她们的所思所想,让我深思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感觉和他们很不一样,或者我是个小白人,想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背景牵连,写下这篇影评整理一下思绪,也希望带给读者一些启发。
菲伊是一个看起来柔弱但却极其勇敢的女孩。
她尝试任何事情,来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包括和法鲨在一起,暴力的性爱,来找寻自身的存在感。
在遇见高司令之前,她从未感觉到情感的共鸣,其他男人喜欢她,她尝试迎合各种男人,但他们从来只喜欢她的肉体,能给她的也只有金钱。
至于她和法鲨之间的感情,法鲨从未曾停止过找寻生活中的刺激点,他能给予菲伊只有金钱,至于他自己,他都不确定生活中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菲伊在我看来是一个单纯纯粹的人,她有过很多关系,感觉很乱,但抛开这些她有着纯粹的灵魂。
她无法对高司令许诺,因为她感觉自己无法兑现承诺。
她很自责内疚,她感觉自己对高司令有所隐瞒,自己配不上高司令。
她深深的爱上了高司令,她想要忘记,想要惩罚自己,哪怕低到了尘埃,也无法获得高司令的原谅。
但再次遇见高司令,还是那样深爱着他,并愿意追随他。
在爱情中,她一直勇敢尝试,有时甚至责怪自己是个坏女孩,自己不配被爱,被宽恕,但是还是有个灵魂依恋着你,爱着你的所有,兜兜转转仍然去找到你,在结尾的时候感觉特别暖,感觉自己也很幸运,格外的想他。
看到其他影评说结尾很突兀,而我感觉只不过一种顿悟吧,再次遇见,发现还是最深爱着他。
在我心里,菲伊不过是勇敢坚守爱的好女孩。
高司令拥有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在电影中,他的形象是付出型包容型的,但是在他看似毫不在乎的面孔下,他其实很在意。
他一直都知道菲伊对他有所隐瞒,从一开始努力忽视不见,到后来的紧紧相逼,两人情感破裂。
他其实也很自责,他不知道该如何做来挽回即将破碎的感情。
他也无法让别人为他停留,他怕自己无法实现承诺。
他就是那种在感情中即将进入新的阶段,害怕踏出新的一步的人。
可是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电影中,想要任何一方不做取舍,感情真的难以维系,会随风飘散吧。
但更爱他的一方,也会为他做出舍弃,追随他回归到质朴的生活中吧。
菲伊这样,而高司令在经历生活的变故,最想回到的也是菲伊的旁边。
爱情中总有这样的魔力,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让随意的人变的执着。
爱情,就是见过了万千人,仍最想念你。
是不是突然感觉,爱情那么飘忽不定的事,让人格外安心。
法鲨,一个在生活中追求刺激的人。
惹火的音乐能刺激到他,暴力的性爱刺激着他,还有生活中各种各样新奇的事刺激着他。
他通过刺激,来感觉自己活着。
他通过和娜塔莉结婚,来证明自己被爱着。
他曾经是迷恋菲伊的身体的,但她发现灵魂已经不在自己身上的人,变的豪无生趣。
他是嫉妒高司令的,他们那种纯粹的爱情,他很向往。
他也希望有人是真心爱着他的,他娶了娜塔沙。
他拥有了娜塔沙,她就像自己的私人用品,从来没有真心的为她考虑过。
他带她感受着自己的喜爱的暴力的一切,只希望自己承受更高的刺激,未曾想娜塔沙的接受能力。
娜塔沙最后选择了死亡,或许她感觉自己可有可无,或许她感受不到法鲨的爱,或许法鲨给她的超过了承受范围却无法活着摆脱。
她死了,像花朵落入泥土。
但她的母亲太可怜了,失去了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几乎崩溃疯掉。
生活是绚烂多彩的,人们可以选择活在这个假象中不再醒来。
我们若不谈爱,只谈情,我们也可以见一个爱一个,直到老去。
但是生活最终还是归于平淡,一切还要返璞归真,我们也无从避免去考虑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对的人对于我们那种灵魂的吸引,要超过性,高于爱。
爱真的很有意思,看似那么脆弱的东西,却让我们那么安心,支持着我们走了很远。
最后,愿我们忠于自己,忠于爱。
❤️
超长MV,要没有这些明星压根撑不到最后,到最后都快进了
演员无病呻吟、演员走T台、演员凹造型、演员暧昧抚摸调情之演员全程不在演戏的风光类型片,矫揉造作、尴尬、别扭、空洞和有点蠢~~
王家卫“凤梨罐头”那种文艺叨逼叨,比起泰伦斯·马力克来说根本就是幼儿园级别的。这部从头独白到尾的所谓唯美电影,实际上就是一场肆无忌惮的意淫,活活浪费四个最好的演员。马力克前几部电影看看hour photography也还可以,但文艺路上自顾自走着么远就是他的不对了。观影未卒睡去。
杰作!马力克《生命之树》后最好的作品。(超越了《通往仙境》)这部片探讨物质与爱欲是否能让人得到自由,答案是不可能,自由唯有人不断贴近神性。朋友说她看哭了好几轮。赞叹于如此杂乱的素材和镜头语言,诸多人物,影片却条理异常清晰。全片广角特写,大牌多得数不清,考验演技,每个人完成的都好。
泰导到底还是泰导,简直《圣杯骑士》续篇,拒绝浅白,反叙事反大众艺术,一线大明星又全变成摆设了,高级的艺术到底还是冷漠的,和普通人拉开距离的。冲着奥斯丁音乐节内容的就别看了,加起来大概没5分钟
看见泰伦斯马立克就害怕
对于我来说还能接受这种有点让人头疼的镜头和几近意识流的台词 有些共鸣
啥玩意…除了高司令和麻辣的戏确实很养眼之外毫无意义。
在马力克的体系里算好的了
大闷片一部,倒早就了到会闷,但没想到如此之闷啊!导演摒弃口碑之作#生命之树#风格,改走艺术实验范儿,故事讲述分散剪辑混乱能看只剩牛逼卡司们和音乐节现场还有摄影,想睡觉却睡不着的人选择此片极佳
神叨叨。竟然六年前就标注了想看。
哎高司令咋这么迷人啊就
我有种病 不能被单独留下
两个小时的空洞与零碎,似乎导演只是随意的将无数素材东拼西凑剪辑在一起,大牌们再养眼,耐心也会一点点耗尽~
影像意识流,空灵飘渺,在频繁变换的视角和畸变严重的广角镜头下深究生命探求自我,追寻一种极致的张扬。一个个场景铺列,跳跃,情节被压缩至几近虚无,配合诡谧的音乐,抒写现代性存在下琐屑的心灵困境。
一看导演就知道,呵,这片子不用看了。
相对来说已经是我观看泰伦斯马力克最好的一次体验了,法鲨代表欲望,高司令代表爱情,鲁尼玛拉代表摇摆。很散漫,很美观,很诗意。
这个cast拍成这样……
这四个演员,不管拍什么演什么我都能看下去。
爱如潮水,紧紧将我包围。I'm in love. /重看,哭到岔气。还有什么意思。All gone。/再重看。You found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