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搞笑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看到这个片子,老师难道是告诉我们说我们也会有天被丢到地球另一端然后为了生存不停地克服文化冲突?
《世界是平的》是新东方老师当年推荐的,说是有人文关怀并且可以锻炼写作(当然后者重要),所以看到这个标题后很是愣了下,明明是篇说明文怎么能演绎成一篇记叙文呢?
继续看下去才发现这两者算是命题作文中的两种风格的高分作文,电影胜在真切的笑料与以小见大的高考老师喜闻乐见的手法。
刚开始Toad被派往印度时发生的尴尬,如没被接机人接到,“上错车”,吃刨冰腹泻,用左手吃东西等,这些故事恰当的表示出了文化冲突时人得不适应。
来自发达国家的男主对印度有种无法掩饰的轻视与抵触,直到那个色彩缤纷的节日(实在不记得名字了)他才开始明白了解印度的重要性。
很喜欢他躺在河中的那一段,似乎从水中走出的他已然新生。
为了这个故事更加具有可读性,导演加入了还算美丽的聪明的女主,并且和Toad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Toad对印度的理解和“爱”也逐步加深,渐渐融进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
可是毕竟不是同一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当听说女主订婚时Toad会问:我们算是什么?
不过在这里我有些疑惑,如果印度对婚姻及男女问题这样保守为什么女主可以不犹豫的和Toad发生关系?
最后Toad要被派到上海,而印度的公司也会被解体,体现了利息驱动下世界公司的走向以及中国过低的薪水……其实还蛮期待他去上海的,顺便看看上海的风景,可惜他直接放弃很有魄力的回家了……还要再提几句,拍印度的时候,刚下飞机那块真的挺像中国的……
1.转型为中国服务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莫大的帮助!
试问现在的中国制造模式需要多少大学生?
在流水线装配手机,电脑,汽车,玩具我企业家要大学生干嘛?
眼高手低要求还高。
中国服务就不一样了,如果把医疗行业,如欧美把查看X光片的业务给中国做;法律行业,把写诉讼状给中国做;快速消费品行业,把电话销售给中国做;那会吸纳多少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啊!!
已经发生而且正在发生的软件外包对大学生的吸收也可以证明“中国服务”对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显著帮助。
2.中国制造现在确实出现了一个瓶颈一样的问题,我们的纯制造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终端销售的定价权和核心研发设计一边也沾不上!
并且!
中国制造的业务是不稳定的,看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消费泡沫爆破后,中国制造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如果我们是以中国服务为发展模式了?
显然会比中国制造更稳定,你美国人不超前消费了,但生了病总要看病吧,该打的官司总要打吧。
印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神秘的地方。
有一朋友,提起到印度出差,就愁眉苦脸,因为他也曾和Todd一样,初来乍到就交了学费--腹泄。
在这部片子里,你能听到带着特别口音的英语,看到那尊挂满人头的毁灭女神迦梨,印度人独有的生活态度和观念,如此种种都与Todd熟悉的美国大相径庭。
我不能理解的是,Todd怎么能够在短短三周不到的时间内,就从原本的抗拒,变为接纳和主动融入。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喜欢这部电影。
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看上去好像与外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客服明明在加拉普利,却非要捏着鼻子说自己在芝加哥,理由很简单,不要让订货的美国人因为听到外国口音而“抓狂”,而老板的想法是,同样的价钱,可以雇用 8个人,why not?! Todd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他的印度下属的想法,他只是盯着墙上的记时器,一筹莫展。
如果不能把这个记录降到 6分钟,他就别想回到美国。
荷丽节是个转折点,他换上了印度人的衣服,也就在那一天,换上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尊重他们的文化,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才能转化为工作的助力,Todd作出了一系列的转变。
他成功地创造了奇迹。
从一刻也不想停留,到后来的不舍,除了空虚寂寞下产生的爱情以外,应该还有其他吧?
外包业务又转到了更加价廉物美的中国上海,他却把机会让给了普洛。
回到美国,他把一部分价值观也带了回去,当然还有手机里轻快的宝莱坞音乐。
就像片子开头的字幕,白色的字,渐渐被覆盖上一层黄色,Todd的白,普洛亚莎们的黄……
总体感觉挺好,由于本片定位是轻喜剧,所以故意压抑着一些情感的表述。
一个外包足以表达了全球化确实把地球压平了。
随着剧情的演绎我们渐渐感觉到陶德所在的印度在落后的表面下面处处洋溢着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让他渐渐的融入其中并逐渐释放自己的情感。
而一心想急于回归的美国在发达的背后更多的是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单调的钱财关系,这也是他感情转移的外因。
世界就是这样公平的,三十年前我们囊中羞涩物质贫乏但是彼此之间其乐融融,宽以待人;如今我们的物质丰厚却彼此冷漠!
世界在变,人在流动。
这种环境中,各个地就像个容器,人是否能做到融进去,那就看此人是否能跟液体一样让自己适应新的容器,摆出一个新的形状。
一个来自美国的男人,第一次踏上印度土地上时,带着惊讶,甚至是惊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文化碰撞是难免的。
乡愁之际,给前女友打电话,本想只要点安慰,却得到的是冷漠。
被自行车撞倒之后,看到报纸上的汉堡包广告,疯狂地打车去孟买,想要去“相对接近文明”的城市感受久违的家乡快餐,最终却只买到味道不正宗的素汉堡。
在快餐店里,一位美国前辈的提醒之下,如梦初醒:既然自己改变不了这个跟“西方文明”出入很大的、有着5000文明的亚洲古国,为何不尝试让自己适应呢??
彩色斑斓的颜料节中,街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别人拿颜料袭击的目标,这间接说明了印度社会的包容性。
Tod 从躲避,到愕然,再到欢乐地回击,那就是他对印度社会对自己包容的回应。
在圣河水里洗澡,那就是从肉体到精神的一次洗礼。
衣服是脏了、湿了,但是心灵干净了。
因为世界是平的。
在puru的帮助下,换衣服去工作,穿的竟然是宽宽松松的印度传统服装。
虽然不及西装正式,但是穿着身体会舒服。
允许员工任意装饰自己的办公桌,允许神像在办公室出现,不再反感公司周围悠闲散步的牛。
自己也多一份包容,心里也舒服。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特点就如同汉堡包,重上的是简单快捷。
人与人之间不会有过多的繁文缛节,家人间联系也甚少,男女关系也相对比较随便。
一个人就能吃的完的汉堡,更多的时候自己一个人默默吃完。
看似独立潇洒,但是孤独。
而以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就如同米饭,可以跟不同的配料搭配。
不管是房东家里吃的精致餐具里盛放的,配有咖喱和汤的“豪华”米饭,还是在贫民窟居住的“电路顾问”大叔家门口吃的,仅配了鸡蛋和煎饼的米饭;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分享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化解很多没必要的误解。
对于同样一件事,大家表达感情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样。
就像tod 以为被偷的手机,被那个大叔家的正太(tod 送了笔和颜料的小男孩)花心思画了花纹并慎重地还回去一样,没有thanks a million, 但是有一家人的真诚感激。
语言不通并不是怠慢的理由。
世界上的每一颗爱心,都需要被真诚地爱回去。
不经意间的小小的鼓励造就了个优秀员工。
对文化的充分尊重和一些阴错阳差的缘分让这个优秀的员工成了tod 的软肋。
可能看过同名电视剧的朋友会有点失望本片里的asha 不如电视剧里的漂亮迷人。
但是,这个asha在我看来毫无逊色,甚至比电视剧里的asha更有魅力。
因为这个asha更有职场女人的坚韧范儿和最重要的东西:“第三只眼睛”。
人是没有第三只眼睛的,但是如果能有它,就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那么什么才是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呢?
是爱情?
还是未知的未来?
还是每一个决定的得失?
一个开放式结局。
外包服务被调到上海,印度的这一切都结束了。
回到了西雅图的tod给自己泡了杯跟印度的一样放了很多糖的茶,并在美国国父之一的富兰克林额头上也贴了个“第三只眼睛”。
此时此刻,印度正太给他的装饰的手机来电,想起的是asha给他设置的宝莱坞音乐。
他会心一笑,影片结束了。
不知道 tod 和 asha 的第三只眼睛会看到什么。
超级搞笑超级有爱。
有点好莱坞路线,这是免不了俗套的,但同事也有很新颖的地方。
--男主很像Edward Norton,特别是迷离的眼神比Edward Norton看起来斯文点。
女主其实不是很好看,太胖了,但是侧面比正面好看多了。
很表现真实的印度,特别是那些小细节,那个色彩节,和当地的结婚习俗,还有山寨麦当劳和贫民窟。
很真实很生动。
异域风情、服务外包以及因此招致的文化冲突与众多笑料,组成了这部轻松中带有反思的片子。
男女主人公的结识与相爱有点牵强,大概是电影情节的需要把。
再次外包转移去上海感觉也有点牵强,也大概是电影情节的需要把。
片尾男主人公给富兰克林按上看清事物本质的第三只慧眼,倒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美国人只知道钱和工作,却不懂得生活。
美国人并没有教会印度人如何工作,反倒是印度教会了美国人如何生活。
《世界是平的》是一个美国很多公司将部分业务外包给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主角从美国到印度给外包公司做培训的故事。
但电影的主调不仅仅是喜剧或是爱情故事,而是将冲突集中在了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和印度文化、习俗的格格不入所产生的种种尴尬。
陶德初来乍到印度时火车站门口那一群出租车、赶火车时要靠跳的,吃东西的时候不知道正确的方式,做培训时不小心冒犯印度的习俗。
而当他千里迢迢赶到孟买吃了假的“麦当劳”,遇见一个过来人之后,尝试着做一些改变。
试着和手下的人沟通去营造更适合的工作环境,参与印度传统的荷里节,和印度当地的人一起吃一顿饭,甚至交了一个印度女朋友。
我感觉不少美国电影里拍到印度的场景之后都多少带着最初陶德反应出来的偏见,但这部电影里的印度看起来非常有意思,并不是一门心思揪着印度口音和火车上挤很多人这种老梗来营造笑料,而是真诚地在分享一个和印度的故事,故事里有印度的习俗,有印度的传说,有印度的优点和缺点,也有印度的人。
怀着一颗愿意交流的心去和人交往,不管是文化和文化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会发生令人惊喜的改变吧。
作为一个已经在印度待了4个月,并且还将继续待一个多月的人,我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印度,相当真实客观!
它在我们同事中间流传的速度相当的快!
大家看完都在感叹:哈哈,这就是印度!
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说,印度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的神秘国家,虽然由于历史文化或者生活态度的问题,很多亚洲人、欧洲人都在说:印度太脏、印度太落后、印度人太懒,但这些理由并不足以将印度一棍子打死,就如同电影中所反映的,当你真正的融入了这个国家的生活,那么它美好的一面也就浮现了出来。
我在凌晨到达印度德里机场时,就像陶德第一天到达孟买一样:机场外喧闹的街道、蜂拥而上的出租车和突突车司机、黑不溜秋的印度人。。。
但当我第二次、第三次走出德里机场时,我逐渐发现,嘿,这个机场并不是那么糟糕,虽然人很多、但不用担心小偷和抢劫的;虽然司机包围着你问你要去哪里,但其实出租车都是预付费的,不用担心被司机宰;混乱的交通和喧闹的街道,却很少看到严重的车祸和伤亡(当然,印度人开车确实比较快,所以他们的车屁股上基本都有小的刮擦伤痕,但却不会朝着人猛撞)。。。
影片中的洒红节(“holy节”),在每年的3月或4月份,很遗憾我没有赶上,但同事告诉我,那天真的不要穿干净昂贵的衣服出门,因为你是躲不掉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给你洒上各种颜色的粉末,小孩子在楼顶朝下面扔带有颜料的水袋,然后你就回办公室哭去吧,呵呵。
至于印度的饮食,卫生环境确实比较差,我也拉过肚子,但其实印餐还是有很多好吃的东西的,正规餐厅的卫生状况也并不令人恐惧,既然我们是到了另一个国家,那么为什么不能去学着适应这个国家呢?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所要着力表达的一个重点。
当然,影片中也反映出了印度人自负的一面,同时也给了印度人很大的面子。
例如女主角听到陶德说美国人不希望发现“call center”是外包的时,她说那是因为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也就是说“外包这个词是被中国制造毁掉的,而不是我们这些印度人”;后来老板将call center搬到上海,理由竟然是中国上海的成本更低,而且印度人还成为的新的call center经理,这几个细节,我想大家都不会认同吧?
不过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这部电影还是忠实的还原了印度的生活和文化,让我们这些身在印度的人十分“感同身受”,如果大家想了解真实的印度,那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在京沪高铁上看的重感冒患者,经历了堵车到家,现在在被窝里。
沪宁高速今天可怕。
电影是高商听的作业,印度文化,outsourced了解了一些,还有小清新的爱情。
结尾不错。
外包到中国,现在恐怕是越南吧哈哈。
主人公最后就像那个汉堡店遇到的老头一样,爱上了印度,或者说了解了印度。
汉堡🍔的梗也是适应当地文化的体现。
和跨国公司学的很像。
我也是在高铁上完成作业的好孩子。
女主真的无法入眼OTZ而且这也太狗血了吧啊啊啊啊啊!
还是电视剧好看~可惜要被砍。为什么!!!为什么!!!
make me miss india...
又被感动了
印度人无法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可以一年只见父母两次
the india girl is alittle fat?
很有娱乐性 同时也有板有眼
handle culture shock的一个办法是可以将自己完全放空于当下社会,重新融入一个community。我相信inclusive culture会宽恕一切diversity,甚至是凝结在culture里的language。喜欢Asha的第三只眼睛——心灵之眼
小故事,感动却不小,幽默更加不小。。。美国人在印度。。呃。。
男女主角都沒電視劇的好看 笑料也還是電視劇版的多得多!!!
比同名情景喜剧好看,但是剧情浪费了世界是平的这样各种内涵深刻的主题
对描述文化冲击的电影总有种又爱又恨的情感,爱的是那种文化交织中透露的不安,不解,还有解读过程中的啼笑皆非;恨的是他们总喜欢抓住细枝末节不放,夸大文化中的习惯问题,落脚点放在异乡人接受这种习惯而不是相互迁就.此类影片很难处理,而迷失东京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怎么做到?很简单,将文化冲突放在次位.
剧本初稿般远没电视剧好看,结局特别想当然。。 = =
美印文化差异的很好体现,男主某些方面神似小贝 贝克汉姆脸
结局是啥啊???就这么结束了没有任何意义??
男主好帅,女主好丑……
居然和outsource 一模一样!todd! manmeat!asha!!不过都丑了三圈。
没想到一本用于无聊打发我上下班地铁时间的(有声)读物也能像小说一样改编成电影,居然还是个喜剧电影,还凑合吧,虽然和书差别有点太大了
没电视剧好看
so that's India~~~they're leading a spiritual life....可是新一代貌似有信仰的也大为减少在。有生之年至少要试一次国际化了的印度男朋友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