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角真的很符合资本家的那种感觉,极度的利己主义,极度的自私,为了财富,可以充满勇气,不惧严寒等等。
助理帮忙找到飞机,上飞机时想把钱给助理,为了自己活下去(助理可以说是她身边唯一一个不离不弃的人了,关键时刻毫不犹豫的卖掉),最后故意让前夫自愿接受财富转移,老妈靠卖器官让她们偷渡等等。
以物易物安生了一段时间,为了自己的手表(甚至不是生存必需品,可以看做欲望的象征),重新创造出一般等价物,用贝壳交换的瞬间,病毒重回人间。
自私,欲望,人类真是无可救药了呀。
好不容易出现的人性闪光,都有可能是多巴胺分泌,在特定条件下的头脑发热,让他再选一次,多半就不会做了。
影片设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观里,一种仅针对富人的致命病毒逐渐在该群体里扩散、传播。
被病毒感染的人在牙齿发光后全部死亡。
一时间,社会动荡不安,恐惧在所有富豪之间弥漫,且富有程度越高,死亡速度越快;相反的是,平民阶层的人却安然无恙。
一时间,人类社会之间的对立突起,贫富矛盾一触即发,因为不清楚疾病的感染原因,平民阶层开始针对被感染的富人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围追堵截,同时还暴露出人类社会中原有的种族矛盾、地域冲突等尖锐问题。
影片通过这一极端设定,深刻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与矛盾。
女主作为一名社会精英,她为生存放手一搏不仅仅是其个人命运的选择,更是对整个富豪阶层道德观念的挑战。
影片在她的挣扎与反思中,揭示了财富与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剧情不仅探讨了生存与道德的双重考验,还将观众的视线转向了那些平凡而脆弱的底层人群。
女主为了保命曾试图将巨额财产转移给自己的情夫,再被拒绝后她逃过警察的追捕、隐去自己的中产阶级身份,伪装成平民借母亲和丈夫作为自己的掩体。
可自视甚高的女主并不甘于委身于平民行列。
在她的设计下,不仅弃车保帅让丈夫成了自己的替死鬼留住了巨额财产,还在新成立的人类部落里推行自己的经济模式。
女主狡黠的伎俩成了她在这场末世生存下去的致胜法宝,同时女主的成了为数不多在本片主题里靠钻空子活下来的人。
女主的内心挣扎、对物质的依赖与对生存的渴望,在每一次细微的情感变化中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地,这部电影中丰富的众生相群像戏也在这一背景下为我们呈现了明暗交错的人性冲突。
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轨迹,折射出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与相互依赖。
全片的画面质感采用了黑暗而充满阴郁色调的摄影手法,营造出一种压迫感,反映出富有的腐朽与虚无。
影片中的音乐亦极具张力,强化了每个冲突场景的情感,并有效推动了叙事进程。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切换和特写,捕捉角色们面临重大抉择时的复杂情感。
影片不仅是对当代社会财富观念的深入审视,更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探讨了人性与财富之间的困境,挑战观众对财富的传统认知。
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富人阶层的焦虑,揭示了财富与短暂生命之间的悖论。
确实题材挺好的,绝对新颖创新!
但是剧情也不至于能拿8.1分吧?
这剧情太拉垮了,全片就是逃难,撇干净一切物质,有点浪费题材的感觉~没啥别具一格的感觉~你说人性,没写多少东西出来,就是跟灾难片一样~也没有强烈的穷富对比~就弄几个主播在那巴拉巴拉浪费电影时间玩~所以这片6.5分差不多,撑死了7~6.5-7分中题材新颖还是占比分值最大!
#Beyond Fest影片自开画处就展现出女主作为上层社会话事人的高姿态设定:她可以凭借自己的审美、喜好摘选各大编剧及制片公司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创意和剧本,甚至左右了很多人在行业里的事业周期。
女主其实是众多中产阶级的缩影,他们不仅会不惜一切代价为了给自己开辟上升通道,还要时刻防备着周围虎视眈眈的竞争者。
期间为了成为上位圈的一份子,她所代表的群体常常会不择手段给竞争对手甚至是自己亲近的人挖坑,只为自己有机会能成为这场资源狩猎场里的最终赢家。
但是女主很难为自己争取到这场游戏真正的公平,因为在最终的游戏规则面前,女主这样精分的人也时常无能为力,这也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有所体现:富豪们为了摆脱疾病的威胁,设计让那些和女主一路货色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们变成替自己背锅的血包。
直到疫情真正爆发的时候,女主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被算计被抛弃,并且她毫无还击之力。
此时,一条底层互坑的链条完成闭环,并逐渐拉开序幕,而作为中产阶级代表的女主不得不开始了自救行动。
这一刻,女主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曾经的种种居高临下都是上层社会为了让她充当白手套奴役他人制造的幻觉,女主所在的中产阶级在这一刻被彻底打回原形,因为她发现自己与她昔日眼中的“底层人”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是被财富阶级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筹码。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让故事的走向往贫富对立的剧情发展,而是让富豪们同样栽倒在自己编制的游戏规则里:为了保命散尽家财,尽管手握无数资源但在疫情面前他们与底层阶级同样无力还击,他们为了活命最终被自己的变成了所谓的“底层人”,而那些不肯放弃财富的人最终因疾病丧命。
影片在后半段里,真正的“聪明人”彻底放弃物欲,财富阶级也跟着彻底崩塌,人类世界回到了最初的丛林形态,每个人都要各凭本事在这场浩劫里艰难度日。
能真正能存活到最后的人,都是完全依靠人类的“本能”,在乌托邦社会形态中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上苟活。
女主算是存活到最后的个中高手,她不仅利用丈夫摆脱了自己被巨额财产反噬的厄运,还再一次把人类最原始的经济形态搬出来为自己谋求利益。
女主应对外界变化的速度已经完全超出了病毒的演化速度,走在前面的她或许能成为这场灾难里最后存活的人类。
然而讽刺的是,女主的自救方式还是没脱离她原本所属的社会阶层,人类也并没有演化出更新的生存模式。
导演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提醒我们,人类对同类的控制与奴役将周而复始,没有尽头。
2024西班牙科幻片《财富流感》,豆瓣评分5.0,IMDb评分5.5。
本片的导演是《饥饿站台》的导演,很显然在《饥饿站台》故事创意大受好评后他想再度另辟蹊径。
本片的创意很好,本以为会是个非常惊艳的故事,而实际上开了个好头、收了个烂尾,虎头蛇尾,编剧无法将“财富流感”这个好点子转化为一个精彩的故事,白瞎了这个创意。
“财富流感”这个创意太多独特,由此而来的故事只能开门见山、直入正题,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因为没法合情合理地解释为何只有富人才会感染,没办法讲清楚这个病毒的来龙去脉。
影片的结局是隐喻乌托邦,终点回到起点,原始社会形态,物品置换交易,货币初步形成,新的财富机制自然诞生新的阶级。
虽然结局有些回味,不过仍然不是期待中的精彩结局,虽然我不知道“财富流感”这个点子该如何演绎才精彩。
影片中提到了富人减少财富只能把钱花出去,可惜这个设定在影片中没有体现,角色们只是在转移转嫁财产,可是一纸协议如何就能降低感染疾病风险呢,这显然是讲不通、也没法讲得通的。
我觉得富人为了减少财富而疯狂花钱会是观众想看到的情节,在其中体现人性的疯狂与混乱,会有《饥饿站台》的那种疯狂感。
影片的背景配乐很像《饥饿站台》,空灵的配乐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显然两部电影来自于同一个配乐师。
《财富流感》这个译名终于英文原名,影片还有两个中文译名非常好《钱流感》《富贵病》。
猎奇程度远不如《饥饿站台》对于社会的讽刺,在亚洲电影视角下,只能说都是小儿科产物了,感觉导演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估计都学的不咋地,这么好的一个创意借新冠的这个灵感写出来,实际呈现的真的很难评价。
快40分钟才进入正题吧,铺垫半天的人物不怎么有意思,设定也不是很清晰,剧情挺搞笑的,最后全欧洲幸存者集体跑非洲也是一种巨大讽刺了哈哈哈,只是全世界的视角也缺少,不知道其他地方怎么样了,然后后面全部篇幅落在了家庭关系上也是一个很大的败笔,拉低了整个电影的水准,已经不想再电影里看family了,有设定就极致一点呗。
通篇看下来就是表达了两个点:1.假设真有这病毒,真有钱人可以随意转移资产,病毒没啥太大效果。
受苦的还是底层人2.回归原始社会之后,刻在骨子里的资本主义依旧不会消灭,人性的贪婪物欲也不会消失。
其实第二点做结尾是电影为数不多给我的小惊喜了,前面真的太无聊了,估计导演就是和开头一群电影人一样吧,就是有一个想法,想好了开头和结尾,也想好了主题和表达,唯独没想好中间怎么拍,然后就拍出了这么一个无聊至极的电影。
只能说倍速光速过一遍,或者过两天看解说吧,解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无限放大电影的设定和优点,这电影感觉就是给解说量身定制的,去看解说应该比正片精彩吧哈哈哈。
弱者思维,妥妥的幻想,贫富的社会地位,国家地位换位吗,越穷越牛P,本片的社会意义真不大,自嗨而已。
弱者思维,妥妥的幻想,贫富的社会地位,国家地位换位吗,越穷越牛P,本片的社会意义真不大,自嗨而已。
弱者思维,妥妥的幻想,贫富的社会地位,国家地位换位吗,越穷越牛P,本片的社会意义真不大,自嗨而已。
弱者思维,妥妥的幻想,贫富的社会地位,国家地位换位吗,越穷越牛P,本片的社会意义真不大,自嗨而已。
弱者思维,妥妥的幻想,贫富的社会地位,国家地位换位吗,越穷越牛P,本片的社会意义真不大,自嗨而已。
弱者思维,妥妥的幻想,贫富的社会地位,国家地位换位吗,越穷越牛P,本片的社会意义真不大,自嗨而已。
《财富流感》的导演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曾拍出《饥饿站台》而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他的电影里,阶级矛盾和财富不均是他关注的重点,贪婪是人类战火无法平息的罪恶之源。
主题现实,表现手法却相当大胆独特,只可惜他的电影火候总是差一点。
本片讲述了世界传播起了一种新型病毒,这种病毒自带监察视力和计算心法,能锁定财富感染人群。
越富有的人死的越快,从上到下童叟无欺。
于是“富有”变成了一种病毒,恐惧在全人类之中蔓延。
而这种病毒会使感染者的口中发光,自己不知道只有别人能看到。
富有的人都因感染病毒而灭绝,那么剩下的人又成了富有的人。
这个界限无法分割是导演的难题。
如果财富是罪,那么全人类应该灭绝才对;如果有了界限,那世界将成为对拥有财富者的大屠杀和对财产的自由劫掠。
毕竟如果富豪会因为有钱而感染病毒,那么就没有全世界攻击他们的必要。
借男助理之口,导演交代了一句“我可不想再面对一次城市封闭”,使这种新颖病毒的设定,让人觉得这是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恐慌。
比起无从捉摸的病毒,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和坚定不移的价值观念被遥遥无期的推翻更恐怖。
《饥饿站台》的设定是一栋自上而下的牢房,食物放在一张台子上从上到下运输,上层人的贪婪导致底层人的饥饿。
比较像是垂直版的《雪国列车》,在经历了忍受、打破规则,到认清真相的黑暗面。
同样概念惊人,也一样易放难收。
《财富流感》从一开始近8分的高分,到现在跌落至6.5分,也是因为导演没有能力将一个刺激眼球、又宏观深刻的命题贯彻始终。
他展现了中产阶层迎合上流社会后自家的一地鸡毛,却将财富囤积的欲望批判的轻率。
尽管导演鸡贼的让世界首富们先死,但如果获得财富的奖励,只会使上进与奋斗蒙尘、令智谋与聪颖受辱,那么和一棒子打死的激进仇恨又有何区别。
影片中女主在世界首富的家族产业工作,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令她忽视了女儿的情感需求,与躺平的丈夫更是三观不合正在办理离婚手续。
事实上女主的奋进、聪慧,她试图抓住每个上升机遇去改变家人生活的心计,都是大多数普通人所艳羡的。
在虚与委蛇的世界里为自己、为家庭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正是芸芸众生辛苦一生所追求的。
然而女主没想到从天而降的富贵其实是顶级富豪的阴谋,早早获得病毒信息的富豪们、用狡诈且蛊惑的话语散尽家财保留性命。
代入女主角度扪心自问一下:刚刚被一直看不顺眼的同事抢了功、被青春期的叛逆女儿因为有钱瞧不起、被咸鱼丈夫拖着女儿不放、又在风雪无边零下几十度的小屋里被顶头上司大手一挥给了9亿美金去做善事,这种追求一生的人生巅峰谁会拒绝?
巨大的信息差又让多少人能未卜先知发现财富是致死病毒呢?
女主并非是世俗意义上的正面角色,她的自私与狡诈屡屡因为怕死的恐慌让她爆发出惊人的自救能力,这个角色是上流社会的牺牲品、又是底层社会够得着的报复对象。
影片高开低走,前半生女主的奋斗史和中间的逃亡史形成的巨大反差,非但没有给影片带来贫富差距上的反思,仅仅将整个故事割裂成一个个细碎的爽点蛊惑观众:种族歧视反过来,白人被流放到集中营,黑人是好阵营和救世主;人人自危坐船出逃,甚至自私残忍大船撞小船、小船碎片片;为了救女儿,女主爆发出惊人的体力于黑暗中爆头罪犯;军队成了贪污头领,好像只有富人惜命怕死长脑子。
实验电影式的开头、惊悚电影式的过程,最终带来了影片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幻想——马列主义。
结尾女主所居住的部落,人人平等、同工同劳、同吃同睡,所有个人财产全放进一个小篮子里,第一天从某人开头众人排队、去挑选一样东西拥有一天后放回去,第二天从这个人下一个人开始去挑选一样,以此类推。
公有制社会因为没有私人财产而不受病毒侵扰,小小的海边部落成了一处世外桃源。
而导演定格住的,是女主为了要回自己的手表(她有钱后给自己买的十分有纪念意义的礼物),摩擦出几块漂亮的贝壳,去和今日手表的拥有者交换。
从手表拥有者眼里,女主的笑惊悚诡异。
导演没有让女主的嘴里像感染者一样发光,分析有两点可能:第一,女主感染病毒,只有手表拥有者看到了,而导演没有让女主口中发光,是因为在观众眼中的普世价值观里,交换双方认为价值相等的财物是正常的。
所以在公有制海边桃源里,手表拥有者认为女主想要回手表的行为是贪婪的,所以她看到了女主口中的光,而没有展现给观众;第二,女主没有感染病毒,但是手表拥有者也不想归还手表,甚至既想拥有交换的贝壳又想以部落规则要挟留下手表等待第二天轮换。
女主固然有私心和精于算计,但手表拥有者亦然。
一篮子物品里,手表屡屡是最先被选走的,因为岛上的现代人始终认可手表代表的财富、欣赏价值、以及实用价值。
这个看起来原始亲切又没有烦恼的海边桃源,像是读给六岁孩童听的童话罢了。
这是一部真是“特定”人群的惊悚电影。
饥饿 ,虐待,隔离,器官贩卖这一切曾是另一个阶层经历的苦难被掉了个。
导演最后的目的是想将这看似虚构的经历在富人中放映并赢取普遍的共情?
毕竟在流亡的过程中无论穷富,人性和爱依然存在(也可能因为主角夫妇并不是顶级富人),以致最后放弃财富,返璞归真,阶级消失并和解。
还是想提醒,这种致命的“病毒”曾在历史长河中屡次出现,并每隔一段时间将会重新流行。。。
毕竟对人类社会金字塔尖那一小戳人的仇恨最终将毁灭整个金字塔。
由于本片是《饥饿站台》导演的最新力作,其前作对人类社会等级秩序的层层深度剖析,让人类社会的本质用更加立体、生动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所以我对他这次的新作抱有比较高的期待,在预告片释出后,我本以为这是他向商业片迈进的里程碑,然而在我看完全片后,不得不惊呼自己再次被导演比以往更加高级的表达所惊艳,影片整体真的临场感拉满,震撼无比!
故事开始,富人和精英阶级遭到了不明致命病毒的定向感染,世界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
紧接着,社会其他阶层开始围攻、封锁这些曾经让自己望尘莫及的高阶人群。
这一部分高概念设定确实能让相当一部分观众对戏虐富人的桥段产生莫名的爽感,这也是好莱坞商业片叙事体系的一部分,本以为电影会就此变成与当下短视频领域里的低俗恶趣味一样迎合观众的爆米花电影,然而电影在中后段才刚刚拉开揭露人性本质的序幕。
女主Laura在被老板摆了一道后,背负上巨额财富,后知后觉的她在看到一片乱世景象后才得知自己已经深陷感染风险,且难以再将资产转给他人。
病毒危机划开了富人阶级的虚伪面具,为了存活下去,富人与中产阶级之间相互倒戈,彼此坑害,手握头部资源和信息的高阶富人在得知病毒只会感染有钱人后,他们通过信息差和种种手段疯狂向其他阶层分散自己的财富以转嫁感染风险。
这场暴乱从富人内部先行开始勾连、发酵,最终让整个精英阶级都沦为社会体系里的过街老鼠。
导演通过富人间的虚与委蛇展现了财富阶层中虚伪、自私、佞妄的底色,并通过女主的遭遇将这场疯狂且抽象的闹剧在情绪上渲染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Laura在得知自身有了感染风险后,不得不想办法突破重重封锁求助自己所厌恶的丈夫。
在投奔丈夫和家人后,由于Laura的连累,使得其家人不得不面临被其他原住民歧视、厌恶的阴影,并最终遭到驱逐,开始流亡。
这一部分我认为是导演最敢拍的一段。
导演在设定这一桥段时,很大程处上映射了当今欧洲社会的难民潮,各个国家或敞开国门,或闭关锁国,即使有一部分国家接纳了难民,难民们的处境依旧不容乐观。
几个相对富裕的国家并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放任混乱和悲剧发生,导致相当一部分难民流离失所。
导演在这一部分的设计里,将富人打回到贫民阶层,让所有富人与难民身份对调,让富人阶层换位体验难民们的无助与无奈,导演用这种戏谑方式点明了社会高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影片最高光的部分在影片的结尾处画龙点睛,将影片讽刺人类劣根性的叙事闭环。
Laura在接连失去丈夫和母亲后,与一众难民来到新的庇护所。
Laura看似已经洗尽铅华,将自己曾经的阶级抛之脑后。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Laura洗心革面、痛失亲人后准备重新开始的时候,Laura不仅没有丢掉她原本的阶级属性,还自创货币,重建了庇护所的经济体系,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所在的阶级的剥削属性!
导演将Laura所代表的精英阶级里的自私、贪婪、欲壑难填的欲望,通过Laura最后那一抹瘆人的笑容拉到极致。
纵使身处绝境的精英阶级,他们骨子流淌的欲望并不会偃旗息鼓,而是换一种迎合当下的方式悄然绽开,这场田园牧歌里的恐怖循环让导演对人性的讽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整部电影结束后,倒推导演在影片中的每一步的剧情编排,不难发现导演是个玩转叙事节奏的高手:他在主角流亡阶段里节奏一旦出现稍缓的位置,就马上用吸睛的、极致的事件重新将节奏、情绪顶起来,并引导观众跟他一同挖掘人性的阴暗面,这种极致的设定和情绪的碰撞让我在观影之后有种久旱逢甘霖的的酣畅。
回归到故事的高概念设定上,只有富人会被感染致命病毒,那么穷人就一定能独善其身吗?
未必!
富人在转嫁风险后大家都变成了穷人,其中只要依旧有贫富差距的现象存在,那么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全体人类的彻底灭绝。
这就不得不提一嘴我们现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只有我们真正实现共产,实现共同富裕,才有可能化解这场灾难。
设定其实我感觉没什么问题,只是节奏很差,后面的逃亡剧情很无聊,这个病毒可以延展很多有意思的剧情 ,导演浪费了这么好的设定
有一个很好的概念,却讲了一个很烂的故事。
从饥饿站台1后这个导演越来越爱拍这些鬼迷日眼儿的电影了
emm…
穷和富都是相对的,富人死光了,自然就轮到穷人了。
设定挺新颖,但是剧情挺无聊的,属于是听起来让人眼前一亮,但是看下去又有点索然无味的剧情
剧情挺新颖的,让有钱人都见鬼去吧,人类就应该自相残杀直到最后一个人,赶紧灭绝吧,灭霸唯一真神
期待蛮久了,看完有点失望。很好的设定,很拉的成片。(看这部居然get到JHK了 好怪)
不怕财富流感,而是财富老去
创意是有的,但具体情节设计还够吸引人
唯一有点意思的是离婚夫妻视频给女儿庆生,连线隔空吹蜡烛的镜头。其他都很无聊。有些欧洲导演的包袱真的是会把好好一个商业片题材,拍成无聊的假反思。
那么牛逼的核心创意被拍这么烂我也是醉了,又乱又无聊,甚至关键情节都是矛盾的。丈夫已经把钱都转到自己名下,用自己的死保全了女主角的安全,她干嘛还要跑去非洲?这不是有病么?再说,你有钱又不是跑到穷地方就变穷了。剧本完全不过脑子。
不太理解从欧洲逃到非洲的动机,这个聪明病毒都能特别快速地感知连离婚协议签字,地理区隔有什么意义?
混乱且无聊。
创意不错 拍的就一般般了
啥玩意 下的时候7分多 看完5分多了
对加尔德抱有期待是我错了,他对高概念的痴迷依旧停留在“只想了个开头”的阶段,甚至仅仅营造一个权力体系崩坏的序章就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然而成果却是“中华健齿白”的海外硬广。对比前作《饥饿站台》好歹还是一个具备视觉隐喻的阶层寓言,这次连视觉构建都没有想好,急急忙忙端上桌,发现预制菜没加热,别说剧中人不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连观众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那么突然间的通过几个新闻,几辆废弃跑车,就宣告了秩序的崩坏,镜头一转就开始众志成城的逃亡之路,这中间至少差了三部电影的信息量。直到结尾才发现,导演念念不忘的不过是梭罗那句“放下越多,就越富有”,女主始终是放不下那块小手表,所以她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没了。绕了那么一个大圈,翻山越岭,就为了一篇公众号古早通稿《震惊!人心竟然如此不堪》?不行把钱转给我吧。
特别喜欢结局
富人难以真正贫穷
我不喜欢的电影都有一个通病,茫茫多的台词不知所云,不是每组分镜都有实际联系,也就说其实它们之间可能曾经产生过各种关系,而在成品电影展示时相互关系松散。hh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