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之城》让我见识了什么叫重口味。
影片中黑白两色的暴力漩涡内始终充噬着机枪、鲜血、头颅,乃至肢解。
其惊悚程度令人发指。
影片改编自著名漫画大师弗兰克.米勒的经典同名作品,由三个故事组成,都发生在堕落荒废、纸醉金迷的罪恶之城。
在这里,警察与暴徒已无界限,暴力摧毁一切,也成就一切。
第一个故事罪城中,金发美女歌蒂为了寻求保护,与丑陋的大块头马福发生了一夜情。
然而,歌蒂的努力并没有使自己幸免于难,第二天,歌蒂死在了马福的身旁。
马福本是个孤独的边缘人物,他冰冷的心刚被歌蒂捂热,又陷入重重阴影之中。
在歌蒂双胞胎姐姐温蒂的帮助下,马福开始了血腥的复仇之路。
紧接着的是第二个故事狙杀。
整容过的罪犯迪怀特与一群妓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警察杰奇,因而破坏了警察与妓女间龌龊的协议。
老城区会因为协议的撕毁而面临血光之灾。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毁尸灭迹,而争夺的焦点也就是杰奇的头颅。
第三个故事黄杂种被剪成两段,放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
八年前,正直的警察哈迪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从变态疯狂的小罗克手中救出了11岁的小女孩南希。
因得罪权贵,哈迪身陷囹圄。
南希听从哈迪的话,躲起来过日子。
哈迪与南希之间弥漫着类似于父女之情的温暖情愫。
八年之中,南希的书信成为了哈迪生存的动力。
八年之后,哈迪为了寻找杳无信讯的南希,配合警察,走出监狱,而这一切只是罗克的一个圈套。
经过苦斗, 哈迪战胜了罗克。
南希爱上了心目中的英雄,而哈迪在复杂的情感中选择了自我牺牲。
纵观影片,其结构令人拍案叫奇。
导演特意颠倒了三个故事的顺寻,使观众看完之后方有恍然大悟之感。
三个故事中的主角适时地出现在其他的故事中,如罪城故事中,长大成人的南希在酒吧里尽情舞动,风姿绰约。
又如,酒吧里的女侍者雪莉是狙杀故事中开头的关键人物。
再如,被马福杀死的凯文出现在哈迪故事的后段场景中。
三个看似独立的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联系。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均出现了一位英俊的杀手,意味着罪恶之城未经揭示的丑陋与不堪。
《罪恶之城》的另一大亮点是色彩。
影片中黑与白铺天盖地而来,在不丢失视觉冲击的前提下,适度地降低了暴力血腥给观众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黑白的世界中,偶尔袭来的红、黄、绿被渲染成极致。
美穗脸上殷红的血,小罗克浑身上下的黄皮肤,以及被放大的绿色的美人双眸,这些暖色调显得 气势逼人,处于被凸显的地位。
《罪恶之城》被贴上了暴力美学的标签。
在欣赏影片结构与色彩的同时,影片的主题令我焦虑。
在罪恶之城中,暴力即真理,纯粹地以暴制暴。
影片中没有像阿喀里斯一样充满魅力的英雄人物,也无所谓亚里士多德般智慧的头脑,没有所谓的光辉人性。
即便有一丝暖色调,也是畸形的。
在这样一个极端丑恶的城市中,很难看到希望。
有人说,昆汀是个鬼才。
而所谓“鬼才”,就是“鬼才知道他在想什么”。
在现代电影史上,昆汀·塔伦蒂诺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导演。
暴力美学、非线性叙事、美国独立电影革命旗手……围绕在他身上的标签太多太多,人们为他和他的电影争论不休。
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七个关键词,浅析昆汀导演2005年与弗兰克·米勒,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合作拍摄的影片《罪恶之城》。
关键词一:环状结构昆汀导演在1994年就以《低俗小说》一片的环状结构一鸣惊人。
而在时隔十年的《罪恶之城》中,昆汀又大玩了一把非线性叙事。
传统的线性叙事总是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步步推进故事。
而厌腻了按部就班讲故事的导演和编剧们,就开始在探索不同的结构类型。
典型例子如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记忆碎片》一片,通过倒叙和剪辑手法,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得悬念丛生。
而昆汀无疑也是玩结构的高手。
《罪恶之城》和《低俗小说》都是运用多线叙事的方法,打乱时间顺序,让不同章节的主角相互穿梭,将三段式小故事讲述得饶有趣味。
《低俗小说》的人物围绕黑帮老大马沙展开,三段章节分别讲述了马沙的下属在咖啡店遇到的劫犯,马沙的下属与其情妇,马沙与老拳击手的故事。
而在第一段为主角的下属,在第三段中只是露了一面就被打死的龙套。
这样的安排无疑让人很新奇,当观众看完全片了解了整个故事之后,冥冥中就有了站在上帝视角俯视芸芸众生的命运的奇异感受。
而环状结构的妙处在于,由于全片的时间顺序是被打乱的,无论从影片的那一段开始看,都可以了解故事的全貌。
而影片的收尾呼应,全片的多处前后照应,也增加了“环”的循环和圆满感。
《罪恶之城》的结构相较之下要松散很多,三个故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主角除了南茜也没有直接出现在故事中。
然而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三段长片中故事的人物是有一定联系的。
三段长片可以这样概括:第一段 哈迪根&南茜 反派:小罗克(黄杂种)第二段 马福&歌蒂(温蒂) 反派:凯文(眼镜男)第三段 迪怀特&格尔 反派:杰克(坏警察)在第一段哈迪根和南茜的故事中,反派小罗克(黄杂种)的父亲是罗克议员,罗克议员的哥哥是罗克主教,出现在第二段马福和歌蒂故事中。
歌蒂为罗克主教为首的神职人员提供性服务,从而惨遭杀害。
而第一段中的小南茜,八年之后长成了酒吧的舞女,在第二段故事里为主角马福提供帮助。
而此时南茜还没有听从哈迪根的话远走高飞,可以看出这段故事发生在第一段(后编)之前。
三个故事的共通处是酒吧,哈迪根为了寻找南茜来到酒吧,此时背景里出现了马福和杰克。
第二段马福出场时,旁白介绍马福也提及南茜,此时是第三段的主角迪怀特作为视点人物说出旁白的,也为下一段迪怀特做主角做了铺垫。
第一段后编,哈迪根去农场找小罗克报仇时,第二段里的眼镜男凯文坐在农场里读圣经的镜头一闪而过。
关键词二:黑色幽默即使是在如此血腥暴力的影片中,昆汀导演也没忘了加入黑色幽默。
在血浆与残肢中,这些荒诞的情节显得如此滑稽。
比如在迪怀特抛尸过程中,头上还插着枪的杰克的尸体突然开口说话,甚至还会拿烟抽,喋喋不休直到迪怀特撞车才闭嘴。
之后为引蛇出洞,美穗一箭射穿黑帮光头,此人中箭后震惊的反应与周围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紧张的观影过程中会心一笑,张弛有度刚刚好。
关键词三:邪典电影Cult film,通常翻译为邪典电影。
意指拍摄手法独特,题材诡异,剑走偏锋,风格杂烩,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富有争议性,通常是低成本制作,不以市场为主导的影片。
虽然市场表现不俗,但昆汀导演的影片无疑是邪典电影。
邪典电影的几大特征都可以在《罪恶之城》中找到对应。
1.低廉的B级片B级片是指缺乏预算,成本低廉的影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兴起。
由于成本低,为了吸引观众,B级片往往是粗制滥造的恐怖片,又夹杂着怪兽、僵尸、飞碟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还有色情的擦边球。
也因此有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金刚大战外星人等天外飞仙的剧情是B级片导演的最爱。
很多大导演童年时受B级片的影响,在自己的片子中也喜欢放入B级片元素来致敬。
比如蒂姆·伯顿导演就是一位有名的B级片爱好者。
在《罪恶之城》中,昆汀也放入了很多B级片元素,使影片有了低廉恐怖片的质感。
典型如美穗和凯文出场时天空电闪雷鸣,将人物的脸照映得阴森可怖,配合扭曲的表情,分外诡异。
2.粗俗夸张《罪恶之城》未必粗俗,但刻意的夸张是一定有的。
正面人物的仰视角度大特写和定格,符号化的女性服饰设计,使得片子有种舞台剧版的不真实感。
3.元素杂和背景设定在未知年代,使得影片有科幻片的反乌托邦传统和社会批判意识,又有恐怖片的血腥暴力,漫画般的分镜头感和黑白定格,人物持枪时的西部片感,以及不时的黑色幽默。
4.亚文化影片中的正面人物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群——妓女,流氓,逃犯,他们信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通过个人的暴力手段,表面上对抗的是代表政治的罗克议员和代表宗教的罗克神父,实则颠覆主流价值观,对抗的是整个病态的社会。
5.自成体系Cult Movie中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独立的世界体系,《罪恶之城》也一样。
漫画改编使得本片有详尽的背景设定,条子与妓女的停火协议、超速一样会被交警追、被警察拷打胁迫签下认罪书……现实与虚构交织,令人罪恶之城的魅力别具一格。
6.不同于艺术不像艺术片需要正襟危坐,cult片嬉笑怒骂中自有“接地气”的风味。
不需要找寻那么多象征和意义,坐下来享受血浆横飞的快感就好。
关键词四:个性影像《罪恶之城》的画面无疑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几乎全黑白的画面有着黑白片的特殊质感,而偶尔的彩色在清一色的黑白中极为亮眼,飞溅的血液、金发女郎和她鲜红的衣服、蓝色的小轿车、黄色的变态小罗克……阴暗中又有着华美。
此种手法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结尾惊鸿一瞥,在此片中大量使用。
漫画改编使得本片生来就带有漫画特质,而漫迷导演昆汀则将此点发扬光大(关于昆汀对动漫的痴迷可以参看《杀死比尔》插入的动画片段)。
定格、大特写使得影片有着漫画分镜头般的镜头语言,而不时的全黑白剪影处理也有着出人意料的效果。
此片的西部片元素也很多。
人物拔枪时刻意的pose,正面人物的仰视角度大特写和定格,使得片子有种舞台剧般的“做作”效果。
在中国50年代的主旋律影片中,塑造英雄人物时也常用此方法。
关键词五:另类英雄传统设定中的英雄往往是警察等正义角色,而审美疲劳的观众早就不吃这一套,他们更喜欢《基督山伯爵》、《西游记》等反叛的英雄角色,甚至是诺兰导演的《蝙蝠侠》或者《V字仇杀队》这样有些黑暗的英雄。
而以小混混、流氓、杀手等传统意义上的坏蛋做主角,让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片子也不鲜见。
远的如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近的如国内导演宁浩的《黄金大劫案》。
本片中,除了退休警察哈迪根是“正义”主角外,其他主角的身份都不那么光明磊落。
马福是有精神病的流氓,迪怀特是整容的逃犯,温蒂是妓女联盟的大姐大。
在这扭曲的世界中,靠自己双手力量和打不死的小强精神拯救弱者、拯救爱人的“坏人”反而更可爱。
他们信奉拳头硬才是硬道理,他们为钱做事但绝不为钱权出卖人格,他们看到这个社会的黑暗却仍心存希望和美好,他们愿赌服输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即使放弃生命也无怨无悔。
权势熏天的罗克家族构成了影片的主要黑暗势力,虽身为议员、神父,罗克们却比罪犯们更为邪恶。
且比起小流氓的明目张胆的恶来说,隐藏在金钱和权力之下的黑白勾结、借刀杀人等等看不见的恶更为可怕。
关键词六:女性主义乍看下昆汀未必有多女性主义,在《罪恶之城》中女性基本扮演弱者和尤物的角色,是男主角奋力拼杀的动机。
但第三段故事中,妓女联盟这一设定着实亮眼。
结尾女孩们站在高处持枪朝不可一世的黑帮爪牙扫射的画面也相当帅气。
细究起来,昆汀是很喜欢表现女性拥有力量后强硬一面的。
《杀死比尔》中,无论是乌玛·瑟曼饰演的犹如不死小强的主角,还是吹口哨的黑曼巴、使流星锤的gogo、刘玉玲饰演的日本黑帮大姐头,都是非常强大的,所拥有的力量很多男性都不是对手。
在本作中,美穗这一日本杀手的角色也同样强得像鬼一样,在片中佛挡杀佛,所向披靡。
也许柔弱的女性使用与娇小身躯不相称的巨大武器,爆发出坚韧力量所展现出的力与美的对比,是昆汀所热衷甚至痴迷的吧。
在日本ACG术语中,这种美感被称为“反差萌”。
昆汀深谙此道。
关键词七:日本情结毫无疑问,昆汀相当迷恋日本风情。
这点在他的影片中多有展现:《杀死比尔》中的一段就是以日本为背景的。
前文提到,栗山千明扮演的gogo、刘玉玲扮演的日本黑帮大姐头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现。
乌玛·瑟曼用日本刀大战黑帮百人众的场面也十分精彩。
《低俗小说》中退役拳击手布奇逃出黑暗当铺又折返救黑帮老大马沙时,在当铺左挑右选,选中了日本刀作为武器。
《罪恶之城》中杀人不眨眼的美穗,使用日本刀、苦无,像忍者一样轻快敏捷的身手,刷刷几下就结果了几个大汉再顺便剁成几段装箱,血溅满脸却一脸漠然,彷如修罗在世。
即使是打酱油,也一定要有日本元素出现,昆汀导演的执着无人能及。
也许黑泽明等日本电影大师,也如同张彻的中国功夫片一样,给予了昆汀的动作片之路深远的影响吧。
2013年,《被解救的姜戈》在国内上映,无数影迷得以在大银幕上体会昆汀的魅力。
而2014昆汀依旧高产,新片计划近日也曝光。
这位以“暴力美学”著称的导演今后又将带给我们什么精彩?
让我们拭目以待。
此片可說是完美地表現出原著漫畫的氣氛和格調;不論是靈活得叫人呼爽的鏡頭運用、自成一格的唯美攝影、澎湃逼人的緊湊配樂還是間或滲上驚艷彩光的黑白畫面,在在都是把奇詭妖異、充滿暴力的罪惡城橫空展現,讓觀眾身歷其境。
這是荷李活近來眾多改編電影中最出色的一部。
其最大的優點不在改編情節的再創作以提升劇力,也不在真人的演出有多像漫畫裡的人物;卻是編導們成功提煉了原著中最吸引也最核心的原素,也就是那罪惡城市本身的描繪,通過編、導、攝、音各方面的完美配合,使原著中罪惡城的各種特質,比如是若無其事的暴力以更具感染力的狀態下影像化過來。
或許未看的朋友會害怕本片暴力有餘實感不足,如非漫畫迷就更難投入到比較誇張的暴力情節。
只是除了以劇情推展為故事增添合理性讓觀眾投入外,氣氛營造其實是一個更不著跡卻更具令觀眾信服效力的方法。
而明顯地,本片著重於後者,透過出色的罪惡城市氛圍營造,讓觀眾代入此非一般城市的處境,直接從心裡而非大腦說服觀眾,劇中人的暴力行為都是迫不得已而讓他們毫無疑慮並全程投入。
再者,黑白畫面和血腥暴力的組合原來具有不尋常的化學作用;簡單來說就是男生可見主角俠客殺得更爽快過癮,女生則最少不會對好些場面掩眼卻步。
此外,本片選取了原著三篇故事:《sin city》、《The Big Fat Kill》和《The Yellow Bastard》作主要劇情,並採用了三段式的敘事手法,把三個表面各不相干也發生在不同時間的故事以一個完整統一的基調-犯罪城內的眾生相-展現出來。
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和場景不時自然地分別交錯於三個故事中;看似無心插柳般給予觀眾一點點驚喜同時深化了觀眾對此城眾生相的感覺,且通過城中的人和物兩者更立體地描繪了罪惡城的形象,藉此更進一步地拉近觀眾與此城的距離,直如觀眾化為犯罪城中的街坊,使代入感更形提高。
談一談故事的內容。
三段故事調子統一卻各具特色:《龍年》、《九個半星期》男演員米奇.洛基主演的《sin city》最暴力、最型格和最暢快。
《誘心人》男演員奇里夫.奧雲主演的《The Big Fat Kill》最多美女、最cult也最《kill bill》,東洋刀、飛鏢可不要忘了還有弓箭這一招。
不用多提曾演劇目,布斯偉利士主演的《The Yellow Bastard》則最淒美感人和別具深意,尢其要留意一句話,其大意如下「最大的權力是讓所有人明知的一個謊言變為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這種令人俯首稱臣的影響力其實就是一種心靈暴力,這遠較生理上的暴力要恐怖,因為我們都從布斯.偉利士屈服、認命的結局中看到哪一種才是暴力的最後勝利者。
同時這又隱隱為全片的極端暴力作了一個總結的回應。
總結全片,各製作單位包括編、導、演、攝、音等的超卓發揮使《Sin city》氣氛十足、格調創新鮮明且具有領先潮流的型格魅力。
其中,大膽破格的彩光黑白攝影絕不是普通偏鋒噱頭的攪作卻是別具深意的使此片觀賞價值大大提高的高明設置。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本片太忠於原著,幾近把繒本全面影象化出來一樣,使獨白過多,減弱了不少靈活鏡頭和剪接形造出的流暢感,無形中拌住了此片更上一層樓的腳步。
费点笔墨介绍一个男人。
Mickey Rourke.最近Iron Man2很火。
但有多少人会知道他不只是里面的Whiplash,而是一个传奇。
我是看Sin City才知道他的。
彪悍,暴力,嗜酒如命。
而现实中的他,也是这样。
就像戏里Dwight形容他:“Most people think Marv is crazy. He just had the rotten luck of being born in the wrong century. He’d be right at home on some ancient battlefield, swinging an ax into somebody’s face. Or in a Roman arena taking a sword to other gladiators like him. They’d have tossed him girls like Nancy back then.”Exactly.这样的男人根本就只适合在古罗马战场挥刀拼搏,而他却存活在好莱坞。
爱上他满脸的胶布,爱上他冷眼看着Kelvin被狼一口一口吃掉时的侧影,爱上他坐上电椅被烧得焦头烂额时的一句:“Is that the best u can do, u pansies?”电影里的他,打不死。
现实里的他也如此。
他的人生,也像他的一句台词:“No reason to play it quiet. No reason to play it anyway but my way.”确实,看了SIN CITY,你很难把他与《爱你九周半》里那个温文尔雅却钟情SM的John联系起来。
他放弃了一切,投入到令他身心沸腾的拳击赛场上。
没错,在赛场上,他很辉煌。
但最后他“鼻梁骨塌陷,脚趾头粉碎性骨折,肋骨断裂,舌头撕裂,面颊塌陷”,他脾气乖张无人敢靠近,他被控家庭暴力把妻子打得五劳七伤然后锒铛入狱。
他已经不可能再成为当年Rumble Fish里那个帅气的小混混了。
可是他回来了。
带着一张伤痕累累溃不成形的脸回来了。
成熟和沧桑已不足以形容他,他是一个怪胎,却只能让人更加彻底地爱上他。
他是一个勇士。
他是斯巴达时代的一个可以垂手与狮子搏斗的勇士。
The Wrestler这部近似于自传式的,只属于Mickey Rourke的电影,就是他最好的证明,证明他的过去,证明他在好莱坞的无人能及的一席位。
我很难估计他有多大的勇气。
也很难估计他承受了多大的孤独和痛苦。
只是看到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身穿白色西装的他,我会觉得肃然起敬。
又一神一般的男人。
刚刚把罪恶之城的小尾巴看完了,看了豆瓣的评分后,大家都评价如此之高,有如此之多的感受,而我则是一种终于看完了的解脱之感,所以我猜我应该没看懂吧。。。
随处充满着暴力,这也是暴力美学吗?
我不认为他美···暴力摧毁一切,虽也保护一切,但是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整个电影都充斥着红与黑,还有一个颜色就是betti的蓝绿色眼睛。
她的眼睛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都变了颜色,我不知道要表达着什么,整部片子除了最简单的英雄主义和以暴制暴的原则外,我真的没看出什么了,如果以后再看能看懂吧?
也许是心底里就很排斥这种暴力,还是不喜欢。
这部电影分三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短小精干,但都是完整的故事。
黄色怪物顾客至上不得好死大开杀戒仔细想想他们互相关联,且还分着阶层。
关联在于南茜那个脱衣舞娘,是警察从政府官员的儿子手下救出的小女孩,而政府官员的哥哥是吃人肉且与狼人一起杀害妓女的同谋,也是极有声望的信教徒...这部电影改编自漫画,当初看它是因为买了本书叫《以眼说话》,封面出自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只是感到猎奇,无休止的独白,好像主,人公每做一个动作都要加以解释,除了絮絮叨叨的台词外,还有全黑白以外零星半点的颜色,红色黄色蓝色常常出现,或代表血,或是女人鲜艳的红唇,明媚的眼,难忘的美好一夜情发生的所在地。
在这个罪恶的只有黑白的城市,黑与白其实无法分的那么清楚,于是血也可以是白色的。
为什么无法分清?因为混沌,这像一个无法无天的城市,警察也没个正行,想着非礼妓女,殴打自己女朋友,甚至这个城市包容吃人的恶魔,而信教徒那么最应该纯洁的人,冠冕堂皇的吃人还说着摄取她们灵魂这样的屁话,,而视妓女的命于不顾。
但在这样一个看起来无法无天的城市,权利依然有效,主教把废物弟弟提成政府官员,政府官员甚至有权利颠倒黑白让无辜的人替罪,警察的死依旧让老城的女人们感到担忧,如果这是一个暴力说通一切的地方他何必担忧呢?还有就是为爱奋不顾身的大块头,他杀了主教,杀了狼人, 以为自己在狱中看到 了心爱的金发女郎,结果只是与她相似的妹妹,一瞬间金发又变成黑白颜色。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颜色代表温度,代表魅惑,而为什么其他是黑白?大概是为了凸显这个城市的冷酷与混乱,这是个没有颜色的世界,可它依旧有情,爱情为主,不管再酷的人也是有情的,他们为利益拼搏,反抗,这是这个城市的生存之道,这是个暴力的城市,也是个有情的城市,只不过你要按规则办事。
漫画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现在都在电影里出现了,昆汀式的叙事、黑白灰色的单色显示、人物粗鲁沉着的言语和动作,让一个《罪恶都市》完整的呈现在了观众们的面前。
这是一部想让人置身其中的电影,黑白色的世界要比彩色的世界更加的让人神往。
一切都好像是在晚上的梦境里,在梦境里我们能够看到如此美妙并且真实的罪恶和善良。
电影最后黄色的恶徒死的时候,警察大义凛然的站在雪地里自杀,一切都表现出了原著漫画作者强大的能力和气场,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end
在imdb看到的,应该是看过原著的人写的 That Yellow Bastard, Sin City movie 1 *2 years pass* The Unshelved Nancy Story, Sin City movie 2 ^^ *2 years pass* A Dame To Kill For begins, Sin City movie 2 During ADTKF, Marv meets Goldie and The Hard Goodbye takes place, Sin City movie 1 - A Dame To Kill For ends, * a few months pass* - The Big Fat Kill takes place, Sin City movie 1 * after 18 months in prison, marv is executed. sin city timeline ends.* 以上是原文,有一点要纠正,marv应该是在big fat kill之前就被行刑了,按照维基上面所写的. big fat kill之后sin city就基本结束了 marv的故事在原著里和哈迪根的自杀之间其实整整隔了四年,所以从电影看好像marv把戈蒂带去nancy家是在nancy被哈迪根救了不久后,但其实是四年以后。
而在sin city2里,应该会插入nancy在哈迪根自杀后的事,还有德怀特和米荷尔还有他前女友ava的事 德怀特以前的长相是不一样的,他整容后才是我们在sin city 1里的样子,但要拍他脸被毁掉之前的故事的话,就得化妆或换人,不知道导演会怎么安排 marv很有可能再出现,因为他和德怀特的故事还没讲 其实觉得主线在sin city 2就差不多可以完结了,如果真有3的话,应该就是那些支线小故事吧 当然对于知道这些的人,就当我没说吧
电影以三个男人在‘sin city‘的不同遭遇为主线,拳击手马文为了找到谋杀和自己有一夜之情的神秘女子的凶手而搜遍了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记者德怀特则坚持着自己对于正义的理解而在这个黑暗的城市中进行着‘黑暗’的执法;而老警探哈德根则为了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而寻找着知道案件真相的证人。。。
三个各怀心腹事的男子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各自在这座‘阴暗城市’中的故事。
除了保持漫画原作一样的叙事风格之外,电影本身还尽可能的对漫画景物与真实演员的表演融合做了一定的改动。
使得电影观众从头至尾都仿佛置身在一本摊开的巨大漫画中,本片独到的黑白式视觉冲击和漫画风格的电影语言运用,使得本片几乎完美的照顾到了原作爱好者和电影观众双方的观赏习惯。
并且又最大程度的尊重了原著本身就独到的视觉效果。
不得不说,这是这么多年来少有的能够在漫画原作和电影观众双方都找到巧妙平衡的作品!
之所以说这是一部暴力的伪cult片就在于,本片最大的卖点恰恰就是漫画式的暴力风格,而cult的精神其实更多的留存在了电影风格本身的某些异样之上,且仅仅是一点点的不同于好莱坞惯用伎俩的独特罢了。
对于普通的电影观众来说,电影的确风格诡异,但是和真正骨子里就透着cult煞气的电影来说,本片实则是小巫见大巫。
况且本片众多的明星阵容和对于电脑特效的使用明显就是奔着票房使劲儿的,因此,《罪恶之城》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部伪cult片子。
但是暴力---这个本片最大的核心卖点之一却没有因为商业电影的本质而有丝毫的虚弱。
而本片骨子里就带有的杀虐之气也正好符合了两位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和他的最佳损友昆汀·塔伦蒂诺的一贯特色!
这两个‘坏小子’算是那种即使收着制片商的大额‘贿赂’以及顶着发行方的百般叮嘱,且还敢恣意妄的个性之人。
因此《罪恶之城》能有如此的异色也是一种必然!
黑白的,粗颗粒的,凌厉的,疯狂的,暴戾的,风格化的,不可思议的……《Sin City》,这部片子的评价和溢美之词太多了,总之又是一部值得用D9来收的片子。
今日又看一遍,重温,感叹:暴力原来可以这么美丽,对本质丑恶却附庸风雅的、居心叵测却代表正义的、言行卑劣却身居高位的……全都不用罗唆,用最爽利最快意的方式灭之。
那样的酣畅淋漓让我想起了吴宇森和北野武的作品,比那个更单纯、直接也更干净利索。
可是谁知,暴戾和暴力,背后却是爱,当下少见的执着地犹如病态的爱。
原始人一般只适合生存于古战场或角斗场的马沃,身上的自然性多于社会性,为了一个一夜温情的妓女,他无知无畏地挑战体制与权威,以牙还牙,用最直接的方式干掉了最具权势的主教;哈提根警察出身,被制度化的公职人员,他对体制心存畏惧,深感个人力量不足以对抗以参议员为代表庞大的国家机构,以自杀换来深爱的少女南希的安全;德怀特为了一个酒吧女干掉了一个警察,为了维护秩序的均衡和一个红灯区的女子,靠着坚持获得了爱情与同盟,联手对破坏者给予毁灭性的打击。
怎么能做到如此无畏无惧?
为了爱,这些男人会做到什么程度?
不爱财,不惜命?
(不恰当地想起了杭州游玩中去岳王庙看到的石碑,上书“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何来如此的血性?
爱是如此的东西?
——当我们借工具理性衡量起他们所为女子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不禁怀疑,问其意义:那样的赌命是愚蠢还是血性?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小气”时,不免悲哀:当下没有血性的男子、丧失男性气质的物种正越来越成为主流,消亡在茫茫人海。
也难怪,不是古战场,不是角斗士,不是在黑帮,不是英雄汉都是为妻儿,都是为金钱,都是为房子,都是为——生存。
我们的理性让我们问:为了爱,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
马沃,哈提根,德怀特,他们会问吗?
他们会立马去做,考虑行动计划,准备汽车、枪支、刀械、铁链……呵,为了爱,男人们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可以做到不考虑值不值得的程度,可以做到不爱财,不惜命的程度,可以做到让暴力成为美丽的程度。
欣赏不了这种所谓的暴力美学
形式至上 女人美
这就是没品位的恐怖和不成功的耍帅
漫画
充满了无意义的裸露和并不爽的血浆,完全男性凝视之下的所谓girl power,再会动刀动枪的女性都要找个男性英雄来保护,就看那一水儿的金发红唇大胸细腰。还有各种老男人的意淫,观影充满不适感。
那段时间买碟确实重口味了点……外国怎么美学了暴力还是赶不上咱们的刀光剑影
看不懂...
从来没有一部影片让我如此痛苦简直就是来谋杀我的时间 PS:BS装B的
本尼西奥 哈哈 太好玩了
欣赏不了,看得我无聊死了.......那丑丑的大块头竟然是我心目中sexy无比的Mickey Rourke??
只有暴力马弗那部分还说得过去
不是我的菜
6星。太喜欢了。Nancy很美。我依然那么爱Bruce。
好暴力啊,本来期待影片最后将几个故事联系在一起,结果没有想要的效果,以暴制暴,估计导演想要表达的是这个,估计我审题出错了
法兰克·米勒(Frank Miller)漫画改编
为漫画版画面加一星吧
Not my type of comic
……导演你文艺过头了,这么小众的东西
漫画式暴力文艺片
只对画面的色调变化有些印象,后来看了杀死比尔,渐渐对暴力美学有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