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总被一种不安与骚动牵引着。
女主人公的美丽与性感,让人总想着她会做出些大胆的举动,马丁对女主人公的关注,一次次的邂逅、帮衬、独处,也让人以为他会做出什么为老不尊的丑事,然而并没有。
他只是一个痴迷于文学名著,一直在现实中印证经典小说的痴顽老头。
跟很多豆友一样,特别喜欢马丁的扮演者,每一个眼神、动作都那么贴切;也喜欢导演的拍摄风格,捕捉人物心理那么细腻,那么有条不紊;还喜欢长镜头的表达方式,和法国淳朴自然的田园风情。
这样的电影总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可能是女性的原因,对好莱坞的一些动作大片总是容易混、容易忘,内心更喜欢这种有情调、有情怀的影视作品。
稍微对法国文学了解的人,都知道《包法利夫人》,这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于1857年的长篇小说。
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农家女爱玛,受过点教育,就整日陷入玫瑰色的幻想。
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
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
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这部小说,一直是电影改编的热点。
从网上一搜,竟然有多达12次的 改编。
年初,看了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作主演的《包法利夫人》(1991年),影片相当忠于原著,拍出了那个年代法国北部有些沉闷、灰冷的调调。
加上于佩尔女神高冷带点神经质的表演,简直是神还原了小说。
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原型,本是一个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
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作者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巧的是,在网上搜法语电影时,无意中看见一部2014年的《新包法利夫人》(海报如上图),下载了看,蛮有意思的,故分享之。
首先,导演就很酷——法语电影圈很知名的安妮·芳婷(Anne Fontaine),她1959年出生于卢森堡市,父亲是音乐家父亲,少女时期搬到巴黎定居,开始学习舞蹈。
一开始她担任舞者,后来参与剧场与电影的演出。
1993年,她完成第一部执导的长片《爱情总以悲剧收场》。
插一句,她的一部电影重塑马文 Marvin ou la belle éducation(2017)获得了不错的奖项、口碑,也是于佩尔主演的。
新包法利夫人讲的是,年轻的英国女人杰玛(导演很调皮啊,和原著的“艾玛”很接近)与丈夫一起搬到法国一个小乡村。
他们的邻居是一位名叫Martin Joubert的面包师,Martin迅速对杰玛产生了兴趣,并且沉迷于她迷人的魅力。
从他们搬来的第一天,他就想,这个少妇啊,名字也叫包法利夫人、尤其叫杰玛(和艾玛一字之差),还这么明艳动人有异域风情,她肯定要出轨啊
1951年出生的大叔,拍摄此片时已63岁咯扮演面包师的叫法布莱斯·鲁奇尼 (Fabrice Luchini),听名字就是意大利人。
演过很多法语电影,提名、获奖也不少,看照片长得比较平平,就是一中年大叔,可是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确实生动异常,尤其在此片中是一枚可爱的内心蠢蠢骚动的小老头。
年轻美丽的杰玛,在诺曼底的风光中自由地释放热情的天性,内心变得不安分…… 这是她出轨的第一个小鲜肉,我们可爱的老头儿一面默默观察、一面吃醋、一面脑补(她会不会如包法利夫人那般欠了一屁股高利贷最后服毒身亡?
)
片中,时不时展现出法语电影的小浪漫或者小暧昧吧。
女主角喜欢吃他烤的面包,俩人对着一个喷香的面包深深吸气啊、夸赞香味四溢啊。
于是他领着她去后厨,亲自体验烤面包,在封闭又热腾腾的小厨房里,她脱下外套,露出妙曼曲线,他眼睛不听话地时不时瞟一眼她。
嘴上不忘记教导揉面团的诀窍:给它做按摩、手法要轻柔......
这一幕也拍得很容易让人“误会”。
女主角被蜜蜂蛰了,我们可爱的老头儿正好在场,他解开女士裙子拉链,捏走了蜜蜂,发现伤口处有毒液。
女主角命令他:给我吸出来!
哈哈,法国人啊法国人......
最终,女主角如包法利夫人一般,挂了——当然不是服毒。
老头儿太可爱了,在她家发现老鼠药就以为女主角准备好了服毒,一阵脑补她是不是深陷情网无法自拔、背负了沉重高利贷要自杀......她到底为何死了呢?
嘻嘻,不剧透了。
对名著的现代解读、改编,很容易变成恶搞—想想我们每年看到的多少烂片。
还好,这部芳婷导演的新包法利夫人没有那么俗。
仿佛是一个我们生活中都能遇到的中老年——到了有贼心没贼力的年龄,只好把年轻时读的名著小说(尤其是桃色小文),YY到现实生活中来。
通过角色代入,与梦中情人暗渡陈仓。
这么一想,我们的名著,能改成怎样的现代电影呢?
期待啊尤其期待现在新生的女导演们试一试。
我最爱的法国演员Fabrice Luchini在里面演一个想当作家没有成功,继承了家传面包店的面包师,有一天对面的房子来了一对新住客,一对英国人,他们的名字和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特别像,于是面包师开始把这对夫妻想象成小说里的人物,没想到Gemma还真的越来越像包法利夫人Emma,也有了一个年轻的情人... Fabrice Luchini实在太棒了,他就是天生的演员,一个眼神,一句话都是这么有味道。
Gemma Arterton也很不错。
最后面包师的儿子骗他说对面的新邻居来自俄罗斯,名字和安娜卡列尼娜很想,然后他就跑过去跟人家说很慢的法语套近乎,还说人家的法语没有口音,笑死了。。。
年初看完《包法利夫人》,心里堵了一股子不爽的情绪,一直找不到一个出口发泄……直到看到这片子……真是有一种报复性的快感!
个人不喜欢福楼拜的笔触,很讨厌《包法利夫人》。
干脆点说,我觉得福氏压根不懂女人。
女人或许虚荣,或许浮夸,或许无知,或许眼高手低……但女人绝不是弱者。
诚如本篇女主所述,我对过去(感情生活和情人)从未后悔……我也绝不可能因为一点债务就自杀……你可以说新包法利夫人如此洒脱强悍是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女权的扩张,毕竟这是一个发生在女权发源地——法国的故事。
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女性原生力量。
从古至今,女性都不缺这股力量。
本篇套了《包法利夫人》的壳,实际和原著的内核大相径庭……女主就是丰腴版的卡拉•布吕尼,五官更为妩媚,风情得恰到好处。
她浪漫有才华,但蜗居法国乡村,收入有限……不安分,爱上过渣男,忽视又丑又平庸的丈夫,与古堡美男偷情,又拒绝不了渣前任的诱惑……一直默默关注她暗恋她的邻居大叔是福楼拜死忠粉,他一直害怕美女邻居走包法利夫人的老路子。
然而,结局却很令人意外——女主是多情,但她爱过的男人,其实也都爱(过)她……女主是死了,却是在拒绝前任纠缠的时候被大叔送的面包给噎死的……故事挺黑色幽默。
更搞笑的是最末,大叔家的中二熊孩子跑回来骗他:隔壁又搬来一户俄国人,女主美艳不可方物,名字还叫卡列尼娜……大叔被震撼到了,他一定是觉得隔壁破茅屋充满了神秘力量,在那里,又一场凄婉的爱情悲剧即将上演……于是乎,他赶紧套上大衣,跑去和新邻居打招呼了……确实有法国喜剧内味儿了……
中年男人马丁七年前回到了诺曼底乡间,这里是他的家乡,曾经也是福楼拜写就《包法利夫人》的地方。
马丁从年少就一直醉心文学,对《包法利夫人》情有独钟。
这里的生活简单平静,却太过一成不变、风平浪静。
夏日里,对面闲置多年的老房子搬来了新邻居,一对伦敦来的夫妇。
巧的是,这对姓包法利的夫妻,名字竟叫做查理和珍玛。
妻子 Gemma Bovery 和包法利夫人 Emma Bovary 不仅名字差不多,也同样年轻漂亮、性感迷人,连丈夫查理都是同样的木讷温顺。
新婚不久的查理和珍玛离开热闹繁华的都市,来到安静的乡间,因为在这样的小村庄,生活是件被重视的事情,两人希望在这里构筑新的家庭生活。
珍玛举手投足间的娇媚令马丁深深着迷,马丁觉得她就是包法利夫人爱玛,注定与爱玛有着相似的性情和命运。
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马丁密切留意观察着珍玛的一举一动。
珍玛起初被法国的气候风情、美食美酒和乡间的曼妙风光吸引,不时散步 ,四处探索。
没多久却觉得寂寞冷清,也无法适应年久失修的居所,怀念起伦敦的生活。
来到乡间别墅准备司法考试的邻居俊朗热情,落寞的珍玛跟他越走越近。
马丁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担忧珍玛正在走向与爱玛相同的道路,暗自决定要为珍玛做点事情。
年轻的情人回了巴黎,丈夫离开了家,突然孑然一身的珍玛惹上了官非,欠下了债务,不久又与婚前的旧情人不期而遇,陷入了纠缠麻烦。
这些都让马丁更加确信珍玛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就如爱玛一般。
马丁尽了自己的努力,想要拯救她,避免悲剧的发生。
珍玛还是死了,并非砒霜中毒,是在混乱中突发的一个微小却致命的意外,但与马丁的“善举”不无关系。
活泼率真的珍玛确实如同爱玛,更如同众多年轻女子一样,憧憬醉人的爱情,厌弃平淡乏味,一心追求浪漫,无力拒绝诱惑。
但和爱玛不同时代的珍玛独立自由,有能力让自己快乐,并不把幸福寄望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不可靠的他人。
离开了懦弱自私的情人,珍玛看清了现实,意识到了错误,察觉丈夫查理才是真正爱惜包容自己的人,弄清楚了希望的生活,也得到了丈夫的原谅。
她本可以拥有真正的幸福,不必成为爱玛。
真正重蹈爱玛覆辙的,是自以为是的马丁。
事业不顺的他和妻儿从城市回到家乡,继承了父亲的面包店,希望找到平静与安详。
但对于真正平静安详的生活,马丁并不为所动,一味躲在文字的背后,感受不到现实。
明察秋毫的妻子一直对她理解包容;口中愚蠢无知的儿子其实一早看穿了他。
家人和现实生活对他而言,是乏味而隔绝的,唯有文学中虚幻的世界令他心醉神迷。
就像爱玛无视周遭美妙的田野山林,向往着浮华的城市;对丈夫深沉的爱意视若无睹,沉醉在情爱小说的幻像中不能自拨,任性地追逐着虚无飘渺的爱情。
珍玛的出现犹如一个出口,让马丁的想象得以释放到现实中。
她成为了他的爱玛,柔弱娇美、我见犹怜,在爱情中受苦,等待被救赎。
混淆了想象和现实的马丁最终弄巧反拙;抛却幻想,拒绝了诱惑,准备好迎接新生活的珍玛却一命呜呼。
悲痛遗憾过后,马丁的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六个月后的一个冬日,对面的屋子又有了新的主人,这次是一位身材高挑、眉目深邃,蓝眼睛、白皮肤的女士。
被儿子整蛊却浑然不觉的马丁,此时满心满眼都是《安娜·卡列尼娜》。
电影《新包法利夫人》是这样一个因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引发的荒诞悲喜剧。
法式幽默,不动声色的犀利。
意外的误会巧合,戏剧地构成了尖刻的反讽。
忠厚老实、乐于助人、人畜无害的好好先生,心怀善意,却做了愚蠢多余的事情,给旁人造成了麻烦困扰,甚至间接导致了恶果。
又能如何去责罚他呢?
现实中也从来不乏荒诞矛盾。
我们不也是被主观经验困囿在自身空间里,狭隘而傲慢。
被有限的认知和飘忽的想象掣肘,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外界以及他人的内心?
对于犯过的错,又是否能真正意识到?
阅读无疑能带来无穷乐趣,但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如果不能结合现实,将阅读的乐趣引深到思考中去,还是辜负了杰出的文艺作品,低估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影片展现的法国乡村风情幽美浪漫,和身穿碎花连衣裙,外搭针织开衫,手捧鲜花漫步在树林中的珍玛一样舒服迷人。
让观者得以窥见福楼拜笔下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小村镇的人情风貌、里昂宏伟壮阔的大教堂……。
那些爱玛曾经穿梭、逗留、生活过的地方,就如她的故事,历久弥新、引人遐思。
默默无闻的牺牲者不能因为一个吻一个背吸就被算清所有自我奉献吧!
一个一个备胎交换着,只能认为是当代与复古年代的代沟,一个是所谓以独立自主为外包的放浪形骸,一个人用放浪形骸包装的独立自主,到底是退步还是前进?
面包好好吃的样子,但是亲,不能白吃面包就一个吻打发吧!
我打赌如果不是面包噎死就是被现任捉奸前任,总算编剧原谅了这个可怜的男人,硬生生把呼伦贝尔大草原控制成关中牧场的结果!
耿直的知错就改的女主应该把面包划得稀巴烂再放回大叔门口才是正解吧!
女孩子还是要和前任分手得干净彻底断绝一切回头草的机会,免得分头草已割数茬。
意淫男的延伸空间大大的,结局很棒!
初中读《包法利夫人》译本,情感还未开化的我对书中的情感纠葛完全无法理解,现在对于整本书的梗概也是所记了了。
印象中残存的只有可怜的女主爱玛,一味寻求爱情不得终自毁,一个悲剧人物。
整个四月情绪都不是非常平静,在今日尤其感到少有的烦躁、纠结与苦闷。
想要寻求超脱,于是在b站上打开了标记许久“追剧”的这部电影。
本着对《包法利夫人》书籍主线的了解,想借此来反省一下人生际遇之事,继而走出郁闷的苦境。
电影并非原著的照搬,但拍得也蛮有意思,一种剧中剧的感觉,一些荒诞成分添加在里面,使其悲喜交加,让人不至于因结局的悲而伤,也不会因过程的喜而忘却悲的凉。
男主马丁,一个法国乡镇的面包师,喜欢读名著小说,且喜欢妄把想象中的人物嫁接到现实生活中的人,因此对对方的生活多了一些揣摩与干涉,比如私自写信这件事。
但是正如珍玛所言,她只是她而已,不是爱玛,不是任何人,她是一个自由的人。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也许会在生活中面临同样的悲喜,但所行事权仍在自己手中,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像书中的主人公一般去走极端的路线,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我们这一生中,会遇到非常多的人,现实中的陌生人和熟人、网络世界的知己。
是不是也可以像马丁一样只是去观察,置身事外?
没必要去非要去建构一种切实的关系和羁绊?
毕竟人来人往,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消磨在这些终将会散去的未来回忆中。
欧洲的电影,景色都是非常美好的,总是在提醒我那个遥远的梦想。
所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好像是我眼下更为重要的事情。
从16岁开始就迷恋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又非常自以为是的面包师在暮年时遇到了好像是从书中走出来的新包法利夫人,这难道不是命运机缘巧合的馈赠吗?
影片故事情节的设计非常幽默又极巧妙,腹黑得来可以说是四两拨千金,安妮.芳婷真是个聪明的女人。
不管是原著中那个依附于男人,一旦失去了爱情就失去自我乃至生命的脆弱包法利夫人,还是影片中这个有自己一技之长,有生存能力,身心皆自由,虽然会在激情中迷失但是能够把握自己人生的新包法利夫人,不同情况不同年代的她们却都走不出同样的困境,这个困境叫做- 男性的凝视。
新包法利夫人最后死在了身边几个男人的手里,虽然是一连串巧合造就的意外,但是仍然逃不出原著中那样的因果宿命感,即使她非常自信的告诉马丁她和包法利夫人不一样,她是坚强的,她是自由的,可是最后她还是死在了这些男人的手里,当马丁得知死因的那个时刻空中突然出现了烟花,好像在庆贺和应和马丁的脑洞意念的成功,同样的神来之笔还有墓园里几个男人罗生门一般的对白,每个人都说是自己的过失,可是没有一个人真的为死去的杰玛伤心。
有一点印象深刻的是片中英国人对于法国的向往和崇拜以及法国人对于英国人的不屑与鄙视,真是令人叫绝,刚看了《美国骗局》中美国人对于英国人的向往与崇拜对于这个点真是发人深省,杰玛夫妇就是凭着对法国乡村浪漫生活的向往而来,可是新鲜劲很快过去,乡村生活的乏味和艰辛甚至比以往更多,所以马丁说当地人抑郁症极多他们甚至需要药物或者苹果酒来麻醉自己,这也揭示了生活在哪里都是一样需要面临困难的。
福楼拜曾说过《包法利夫人》是对迷失在欲望中的女性的一种警示,的确对于那个年代来说,需要依附男人生存的女性,却又不安于室,不管是对于物欲还是情欲都有着飞蛾扑火一般的执念,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可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女性能够自强自立的年代,女人们却还是逃不出男性的凝视,无法走出这个谜一般的困境真的让人深思。
不管是包法利夫人还是安娜.卡列尼娜,她们都是男性眼中最爱的那种女人,天真、美貌、高贵、性感、相信爱情、明明坐拥一却,却偏偏会为了激情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男人们渴望拥有这样的女人这样的爱情,可是真到了来真的,需要割舍一些东西的时候他们却又怂了,他们无法像包法利夫人或者安娜.卡列尼娜那样不顾一切,飞蛾扑火,他们最终只是用清醒冷静的旁观者的视角叙述描写了这样的悲剧故事和悲剧里迷失在欲望中的美丽女主角,云淡风轻的就像墓园里几个男人的对白那样。
妙的是结尾时又搬来了新邻居,似乎看透一切的那个被马丁视为愚蠢至极的儿子骗他说女邻居的名字叫安娜.卡列尼娜!
伴随着漫天白雪和俄罗斯音乐的响起,马丁一边在心里激动的感激命运再次巧合的降临一边如信徒般迎了出去。
《Gemma Bovery》是福楼拜19世纪的文学名著《包法利夫人》的巧妙翻版,讲述了一位省籍医生妻子的风流韵事。
这个当代版本的开头是一个书呆子面包师观察一对伦敦夫妇来到他的诺曼底小镇。
他立刻被可爱的杰玛迷住了,当他看到她在他的商店外和一个贵族法律系学生调情后,他开始发现她和他最喜欢的小说有相似之处。
当这位面目狰狞的商人推断出“英国美女”的风流韵事正在走向灾难时,他试图将她从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中拯救出来,但他的干预只会增加她爱情生活的复杂性。
丰满圆润的杰玛·阿特登在主角中的辛辣表演使这部电影结合在一起,尽管她有不忠行为,但她走失的丈夫仍然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角色。
法布里斯·卢基尼以一个令人满意的刻板形象塑造了一个爱管闲事的面包制造者——以及一些关于法国肥沃乡村和令人垂涎的杰玛·阿特登的甜美摄影。
Gemma Bovery似乎注定要走与小说中心人物相同的道路。
由杰玛·阿特登主演的女主角,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她的邻居、村里的面包师会完全被她迷住。
从我们第一次见到杰玛和她丈夫的那一刻起,她就容光焕发,毫不费力地性感起来。
杰玛,就像小说中的包法利夫人一样,屈服于诱惑,与一个在附近父母家学习的年轻人发生了婚外情,这引起了她的邻居的极大关注,他看到了她和他虚构的同名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使这部电影令人难以置信地迷人,而且很容易上当,尽管她犯了错误,她总是讨人喜欢。
巴黎乡村的田园风光也是如此。
只有在电影的最后时刻,似乎没有必要地应用了一个模糊的结局而改变了基调。
但这是一种享受,是一个真正的惊喜。
仔细分享一下几个细节:影片中珍玛回眸一笑,挥了一下手,(面包师马丁旁白)“刹那间由于这个不经意的动作,十年来无性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
然而,在她灵魂深处,她一直等待着发生些什么,她就像不幸的水手,睁大绝望的眼睛,在生活的寂寞里四处游荡。
遥望天边的朦胧雾色,找寻着一叶白帆。
”Gemma Bovery仅仅是把头枕在马丁的肩膀上,已经让马丁喜形于色了。
因为布列希尼与Gemma Bovery的相遇相爱,马丁变成了导演,仿佛看到了结局。
马丁预言如果不立即挥剑斩情丝结局就是死亡。
穿着华丽翩翩起舞,正像包法利夫人虚荣的需求。
珍玛偷情到极致,带着狗穿着散步的靴子,然后到了幽会地之前把狗拴在树上,脱下高腰靴子,换上红色高跟鞋,然后就这么袅袅婷婷的去约会了,果然有浪漫主义情调,桌振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塞夫勒塑像,说自己的老公可以修,这个的确不知道一点点廉耻。
布列希尼妈妈来了,发现塞夫勒瓷器雕像不见了,因为是这个住宅里为数不多值钱的东西。
第三者回巴黎了,本来是在这里复习考试的。
马丁假冒了布列希尼的一封信,如法炮制,因为昨天看了一部电影《绢》,凯拉奈特莉也有一封信。
碰巧与马丁的信件不谋而合。
失去了布列希尼的Gemma Bovery想和查理和好如初,可是因为几个星期Gemma Bovery都懒得看查理一眼(陷入与布列希尼的不轨偷情的肉欲当中是真的不可饶恕啊!
),查理弃她而去。
马丁送卡伦顿(gemma bovery狗的名字)时,独居的gemma bovery说我就想一个人静静。
一片面包噎死了令人垂涎三尺的gemma bovery:窒息而死。
gemma bovery饰演者杰玛阿特登gemma arterton!
名字拼写一致,惊人巧合还是导演另辟蹊径?
另外马丁的媳妇儿,表现像个怨妇,多次对马丁不屑一顾,中年夫妻的悲哀。
神奇的导演,马丁相信他的下一个邻居是俄罗斯人,“安娜卡列尼娜”?
但她确实是鲁昂人。
当他遇到梅西尔夫人时,他对她流利的法语感到惊讶,他问她是从哪里学来的。
“在学校和其他人一样,”是不是故意留下了一个悬念,以为有续集就错了。
马丁和他的狗 女主角珍玛·包法利在电影的一开场就已经死掉了。
那珍玛为什么会死呢?
电影以珍玛的邻居马丁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珍玛的人生最后阶段。
马丁曾经做了12年的学术型编辑,7年前继承了家乡诺曼底的面包房。
他从16岁时就对小说《包法利夫人》着迷,而福楼拜就是在诺曼底完成了他的这部杰作。
有一天,一对来自伦敦的包法利夫妇住进了他家隔壁的房子。
妻子珍玛·包法利像《包法利夫人》里的艾玛(艾玛的原名Emma,珍玛的原名Gemma,相差一个G)一样性感迷人,丈夫查理·包法利就像《包法利夫人》中的查理·包法利一样平庸温吞。
深谙小说《包法利夫人》的马丁的内心深处的一潭死水,被撩人的珍玛搅动得波澜起伏,他迷恋上了珍玛。
马丁相信,这不是巧合。
这一定不是巧合。
于是,这个想入非非的,有点神经质的男主,开始每天观察珍玛。。。
然后,他发现,珍玛竟然真的像《包法利夫人》里的艾玛一样出轨了。。。
珍玛和她的情人布列西尼《新包法利夫人》还是一个女人偷情的故事,毕竟观众喜欢嘛!
但这不是福楼拜式的现实主义的偷情故事。
导演植入了马丁这个角色,使得这个这个当代的偷情故事带有了现代主义的荒诞色彩。
这个故事的格局很小,就是一个多管闲事的邻里龃龊。
观众通过马丁的眼睛,看珍玛偷情。
同时,观众又是在看“马丁看珍玛偷情”。
两种视角之间的交错,形成了一种视角的错位,使故事丰满起来,也使观众的观影体验充满愉悦。
我们通过马丁的视角,得到了偷窥的快感;同时,我们又以全知视角,审视着马丁和他性感的邻居。
脖子上的出轨证据当马丁发现珍玛真的出轨了,他将珍玛和她的出轨对象布列西尼想象成《包法利夫人》里的艾玛和鲁道夫。
而且他相信,这个布列西尼跟鲁道夫一样,是个感情骗子,睡了珍玛后,一定会抛弃珍玛的,然后珍玛会因此而自杀。
马丁不能得到这个性感的女人,于是朝着反向发展,他就像福楼拜期望的读者一样,成为道德的卫道士。
他要阻止二人继续发展下去。
于是,他模仿《包法利夫人》里的鲁道夫的做法,以布列西尼的名字给珍玛写了一封分手信:因为我想尽快逃离,以避免再次见你的欲望。
珍玛,忘了我吧。
我们为什么要相识,你为什么要如此美丽。
永别了,永别了。
事实上,作为观众,从全知视角来看,我们知道,珍玛和艾玛并不是同一个人,她们也不会因为都叫“包法利夫人”而拥有的相同的命运。
但是马丁却固执地认为珍玛将重蹈艾玛的覆辙。
于是,珍玛的故事和艾玛的故事之间的错位,又形成了一种叙事上的张力:珍玛明明不是艾玛,马丁却一定要把珍玛当做艾玛。
这种张力使得故事越来越荒诞,也越来越有趣。
我觉得有趣正是国产电影所缺失的。
国产电影的故事常常既大而无当又了无乐趣。
很多导演仿佛带着一种沉重的使命感,一定要代表观众书写时代,拍摄史诗,哪怕是一个女大学生堕胎的故事,也要影射出一个时代的青春。
矮马!
无聊不无聊?
马丁的狗做了主人不敢做的,O(∩_∩)O既然马丁一定要把珍玛当做艾玛,那这个偷情的女人不死不行啊。
故事的结尾,男人们一起,将珍玛搞死了。。。
额,不是你想的那样搞死。。。
电影中是这样的:对珍玛不听劝阻感到绝望的马丁,送了一大块面包给珍玛;珍玛曾经的伦敦老情人,想重续旧情,来找她;珍玛决定不再偷情,要跟查理·包法利好好过;查理收到妻子的道歉,打车回诺曼底。
没有这个对白,所有人都会跟查理一样误解的然后。。。
珍玛吃了马丁的面包,噎住了,伦敦老情人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不明真相的查理正好回家看到这个很污的场面,两个男人打成一团,珍玛就这样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被一块面包活活噎死了。。。
偷情的女人必须死吗(我真的不是标题党)?
答案是必须死!
电影中的伪道德卫士马丁阻止珍玛偷情的计划失败了,但导演还是将珍玛置于了必死之地,而且让她死得荒诞又好笑。
福楼拜希望《包法利夫人》是警世的,让那些不安份的女性以艾玛的死亡为鉴。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包法利夫人》,“这本小说,含有一种明显的教训,如果母亲不允许她的女儿读,我想,丈夫拿给他们的夫人读,总该不坏吧。
”这是直男的视角。
那法国当代导演安妮·芳婷为什么要让珍玛死呢?
作为女性,她对《包法利夫人》的改编恰好与福楼拜针锋相对。
陷入爱情的女人何罪之有?
她像是在诘问福楼拜。
难道不是男人们,结束了艾玛和珍玛们的美丽人生吗?
她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这群虚伪的男人们:无论是丈夫查理、情人布列西尼、伦敦老情人,还是马丁,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珍玛,真正在乎珍玛的内心世界。
这是女性的悲剧,更是男人的悲哀。
作为男性观众,看到最后,有一种被当头棒喝的感觉:女性不可辜负,何况还是那么sexy的!
O(∩_∩)O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将名著改编成电影,是为了让名著更有当代性,而不仅仅像我们常干的那样仅仅是解构和恶搞,不是吗?
微信公众号:电影拉片室。
欢迎订阅。
有点意思,拍成喜剧了😂
什么烂片
剧情真心难看。
好就好在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日记讲故事,既有现场感,又能抽离。
新包法利夫人,不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个偷窥的男邻居有点变态,女主和丈夫和好了没想到却被面包噎死了...
那个叫富兰克林的助理导演素质可真差,希望以后两姐妹不要跟他合作
为什么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注视着女主角,局促又恶心。
中产阶级男的性压抑和已婚寂寞女对爱与性的两难选择为叙事核心的法式偷情故事,刺激不失浪漫,欢快夹带压抑。
......我好無語
法国田园版你不是潘金莲 是男人让姑娘风情万种而一发不可收拾 面包是无辜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要看新版的安娜卡列宁娜
前半场是典型的法国乡村小清新,可看完结局,可太妙了!短短几个镜头让整部电影都变的有趣起来~
法国文艺片
一个比较低俗的玩笑 结尾被儿子捉弄加分
龌龊编剧的龌鹾情怀。明明是悲剧结尾却只让人想笑。片尾曲是《神圣的战争》?
好看在视角,一个喜欢看《包法利夫人》的男人遇上一个同样叫包法利夫人并且有着类似行为性格的女人。现实与小说的角度互相映衬重合,各个环节是人为还是自然不需要分清,反正故事的结局是那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最后出场的安娜卡列尼娜配上冰天雪地和俄罗斯歌曲做片尾简直有趣到不行了。
Gemma Arterton在《苔丝》里吃草莓,在《新包法利夫人》里吃面包,根本就是英国欲望女神啊!片尾BGM神来之笔。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国家,一句台词以蔽之:“我就是我,我是自由的”。
生活总是戏剧化的相似
把天真情人拍成了苦闷少妇。
男主演的文艺小老头眼神很到位,女主热情又有魅力,结局很戏剧化有很颠覆,下一个邻居安娜卡列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