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很佩服金基德会把这种微妙的感觉拍出来,然后看完之后不断引发思考所谓要多出去见世面,就是电影里误打误撞去到韩国的渔夫,然后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井底之蛙走出之后,发现世界不是自己之前所被告知的。。。。。。
误打误撞去到韩国的渔夫,最开始对“万恶的资本主义”是抵触的,拒绝的,因为从小被灌输的服从以及归顺的思想,让他对国外一切都是排斥的。
闭眼不看,拒绝所有物质资助,在我们看来就是井底之蛙的表现,世界就只有我认识的这么大。
之后误打误撞的游走韩国街头各种遭遇,遇到家境不好被迫出来做小姐的美丽女子,善良的认为金达莱是已故老乡的女儿,还有身边一直相信他的警卫……他的世界观终究还是在他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了“微弱”的改变。
再到后来误打误撞的被认作间谍再一次被拷问,他骨子里终究还有过去的坚持,为了回到祖国不惜画押认罪,但最后知道被骗之后,加之外界舆论压力,无奈被遣送回国。
但是走之前的最后一天,不知是好奇心作祟还是知道自己不会再回到这样“充满诱惑”的国度,渔夫拿起了“资本主义”的衣物装扮好自己让自己做了一天“南韩人”!
多么讽刺!
被遣送回国之后,渔夫才开始真正意识到,原来之前被告知的一切真的都是假象。
自己原以为单纯美好的国家居然再自己看不见的地方也是如此的肮脏,不堪。
自己无意识的观念改变最后终于主宰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他奋起反抗,即使知道不能去到南韩,但是他也想死在那个比自己国家更有“人情味”的异乡。
金基德 我服。
到这个片子但不是他一般的风格,关注点倒还是社会边缘人。
由网开始,所有故事都是网。
看有关政治体制就会好难受,莫比乌斯 圣殇就会还好。
整个电影只有三处背景音乐,烘托很透彻* 警探国歌 渔民对党的宣誓 画面是多讽刺* 小熊戏很足 审问场面配小熊唱歌 对比多强烈* 捕鱼开始 捕鱼结束 我预料他会死的* 美元那一幕 心寒 可能保卫员料到* 高层之间对话 所有政府级都是一样的 水深* 记得审讯时的采访拍照吗 哭着笑让我心痛写不下去,好多话,难受。
中国人要敢于拍这样的片子。
卫星公粽号:这有两个深井冰(zylgsjb)分割线--看电影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里准备,可是,没想到金基德的新片三观竟然如此正常。
没想到啊没想到!
抛开金基德本身带有的标签,电影《网》可以算作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但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脱不了北的人》。
朝韩关系在韩国电影中是一个经常会被用到的题材,比较经典的像是《共同警备区》《柏林》《隐秘而伟大》等等,而一般涉及到此类题材的影片,大多都跳不开谍战这个戏码。
然后就是向好莱坞看齐的枪战、追车、爆破,爽是还是挺爽的。
然而影片结局无非就是几种,韩方胜利,朝方失败;韩方胜利,朝方特工脱北归顺。
赢的人永远都是韩国。
这也可能是韩国通过对电影文化的输出,来影响世界对朝韩关系的看法。
而本片则通过一个平民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更真实更冷漠的朝韩关系。
一个生活在朝韩边境线的朝鲜渔夫(柳承范饰),意外发生故障的渔船顺流而下进入了韩国境内,一次机械事故却成了改变命运的意外。
影片大部分的镜头都集中在了审讯室,拷问、仇视、屈打成招这可能代表了一部分韩国人对脱北者的态度,而渔夫贴身警卫的帮助、相信、劝其归顺应该也代表了另一部分态度。
不管是何种方式,渔夫态度坚决的原因都只是因为自己的家人。
这也是他为什么脱不了北的原因。
影片并没有一味地去美化韩国的国情及制度,在自由及民主光鲜的背后还是有一些溃烂的伤疤,还是有很多人在为了钱而艰难的讨生活。
渔夫最终还是带着自己修好的渔船回到了朝鲜,但他只是从一个审讯室跳到了另一个审讯室,就这样成了一个里外不是人的状态。
一样的审问一样的态度,折磨的只是这个渔夫而已。
讽刺的是,所有表面化的宣传跟韩国并没有什么不同,用的也是尼康的相机。
渔夫所在这两个国家所经历的一切,千丝万缕、交错纠缠,一张无形的网就这样横亘在朝韩边境线上。
电影一直在讲南北的事,南北差异,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类似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常见,比如最近几年的抗病毒。
大家都在按规定办事,但最终导致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规则是网,小虫黏上就难逃电影中南北双方的人都是按照规定办事。
而这个规定又是必要的,甚至是高级别的安全协议。
从整体角度,这些审问是必须的步骤。
主角不肯弃船而越界那一刻,就如同小虫误入一张巨大的网,陷入才知道,等待他的只有无尽的苦难。
两边的人都在高高在上的规则下,粗糙地对待主角,没有余地,甚至还有一些南边情感上的、北边经济上的假公济私。
程序多了,体系就会出现bug人们总是在用有限的条款,约束几乎无穷的情况。
即使上万名盲人一起摸出上万像素,也无法还原大象的肌理。
在一个巨型高速运转的机器下,只要进入机器的一端,无论必要与否,都要与内部每个滚轴摩擦,接受每个灯光的检查,打上未曾想到的文字,最后变成预设的模样。
必须要说,这样做是必要的。
只是机器设计的有好有坏,处理的情况有难有易,有的能中途退出,有的能走内部小路,但大多数都要完整走完。
如果运行中不匹配,就像男主的情况,结局只有被碾压。
自由还是计划,不管怎样人心不变关于电影的南北差异,有一个细节印象最深:男主说你们自由富足,东西没等用坏就扔掉,食物没有吃净就扔掉,但另一方面还需要失足来供弟弟读书。
这很好的说明了两边的形态与导致的结果。
自由与计划,本就各有利弊。
自由追求的是机会公平,会导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计划追求的是绝对平均,会导致缺少竞争,整体落后。
永恒的话题,不止在南北。
但审问的形式连同细节,如出一撤,比如都坐到主角的后面进行试压。
电影剧情安排巧妙,细节出色,全程在线。
撒网捕鱼的渔民逃不出主权争斗之网,即使逃脱了,他也逃不出社会等级之网。
写南北之争,不如说是写底层,借此讽刺所谓庄严的种种,崇拜与信赖的意识形态,无时无刻不把人的想法捕捉,但他做了那只漏网之鱼。
游一圈,再回到那只网已心气尽失。
看穿的他选择最后的争取,这自由只能给一只死鱼。
想起琼斯的自由国度,都是想要一些基本的尊严,为基本的尊严斗争。
看渔民的基本尊严被一点点剥离,就像杀鱼一点点把他开膛破肚,他所信赖的一切最后被剥离殆尽。
精巧的故事结构 犀利的视角 用一个恰好是朝鲜渔民的人物 恰好漂过了国境线之后的荒唐遭遇 撕开了关于国家的谎言 所谓的民主和所谓的专制在一个“人”面前都毫无人性可言 而且带着一模一样的虚伪嘴脸 “国家在我们存在之前就已存在,而我们却再也无法回到没有国家之前的状态” 最近看库切的凶年纪事 老爷子借人物之口忿忿地评论政治 (特别是西方民主) 其姿态立意竟与年事渐高的金基德如出一辙 而且年纪越大似乎反而越直白偏激起来 这部电影在视觉风格和叙事处理上也呼应了这种变化 简单直白到有些地方有用力过猛的嫌疑 但是故事设定的张力和叙事技巧本身让这部电影依然不失为一部佳作 结尾的处理也许是一厢情愿的浪漫主义 失掉了金基德一贯的硬冷 但在这种题材面前 唯有一点浪漫主义的色调才能让“人”在巨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保全一点人的尊严 和一点美好的愿想毕竟 我们都不傻 只是委屈求全地想让生活维持原样而已
朝鲜渔民南哲宇出海捕鱼,由于发动机故障,渔船飘向韩国海域,南哲宇被韩国边警抓捕审查。
金基德的新片《网》,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南哲宇一心想回到朝鲜的家中,韩方审查人员怀疑他是间谍,设置种种障碍阻止他回家团聚,并且企图说服他归顺。
南哲宇经过一波三折终于回到了家中和妻女团聚,但是,他们原来平淡美好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
我不要而你们偏要给的“自由”是不自由南哲宇落入韩方审查人员手上后,一心只想回家。
负责审查的警察却百般阻挠,这位警察有亲人葬送在当年的朝鲜战争中。
虽然早已过了意识形态严重对峙的冷战时期,但这位满腔热情的忠贞爱国分子,却宁可错杀一千不愿放过一个意图从事间谍活动的赤色分子。
他的上司局长先生,显然是出于舆论观瞻的考虑希望事情处理妥善:不管南哲宇是否间谍分子,都要把事情处理的让媒体满意,能够说服南哲宇归顺自由民主的大韩民国是最最好的结局。
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关系到这位局长的政治前途,这位局长发自肺腑想拯救“水深火热”中的朝鲜人民的热忱,几乎要感动到观众。
在韩国人印象中——至少在韩国官方口径下:北朝鲜处于独裁统治之下,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是不幸和可怜的。
甚至,他们对朝鲜的这种印象让他们产生一种“良心”上的自觉:拯救每一位独裁统治下的可怜人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的热情毫不亚于当年高喊“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那帮人。
韩方承诺:投诚之后,即使不出去工作政府也会提供生活保障。
除了南哲宇的警卫人员,韩方人员不理解南哲宇为什么不要“自由”。
其实,对南哲宇来说,他开始并不懂得什么是自由,他对自由没有概念。
但他知道什么是“不自由”——他们想让他生活在自由的韩国,但他不愿意;他们硬要把他们珍视的“自由”加诸于他,这就是“不自由”。
我醒着你们这些睡着的人偏说我睡着了还大声疾呼的要叫醒我南哲宇到了韩国不愿睁眼看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繁华奢靡,但后来还是被韩方人员略施小计开了“慧眼”。
韩方人员以为,他只是开始还不习惯,只要他见到接触到自由世界久了并且适应下来,必然不复再想回到专制独裁的国家。
这里似乎有个柏拉图的洞穴隐喻:长期在昏暗洞穴以为知道真理的人,一旦走出洞外,见到太阳(“洞穴隐喻”里用太阳比喻真理),必然觉得灼伤难受,以至于一心只想回到洞穴,而等他们慢慢适应,就能接受太阳一样的光辉真理。
但南哲宇并没有被资本主义花花世界迷乱双眼,他还是一心想着返回朝鲜。
对此,韩方人员说他被洗脑了。
就在南哲宇以为自己逃脱审查人员的跟踪,看到韩国的生活物质丰富时,他偶然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模样,这匆匆的对镜注视让他更清醒于他所处的这个繁华世界——他并没有被朝鲜的国家意识形态宣传洗脑,他也并不醉心于这个表面自由繁华、内里平庸拜金的资本主义世界,他只牵挂徒四壁立的家和妻女。
(引申来看,通过男主角南哲宇对家庭情常伦理的坚守,导演似乎想揭示:对抗当下冷漠的全球资本主义,还是要回到人的情感中寻找动力。
)而那些说他被洗脑的人,试图要叫醒他给他自由的人,其实是被洗脑睡着了。
他们是自愿且不自知的被“自由”、“民主”、“文明”这些符号洗脑了——韩方那位女性说客,她得体、大方、礼貌、理智地说服南哲宇归顺、“组建新的家庭”,不正是反映被符号洗脑的她情感严重缺失吗?
有钱的国家没理想,有理想的国家都在想办法搞钱那个暴力且充满爱国热忱的韩方审查人员,他简直是盖世太保附体。
当他发疯似的高唱国歌时,他的上司也发疯了似的让他闭嘴。
自由、民主、富裕的大韩民国不需要(也无法)时刻制造国家危难的紧张气氛和无处不在的假想敌,以维护某个政党或军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审查人员的发疯,完全是残留在他意识里的冷战思维让他无法面对当下的韩国现实造成的;假如把朝鲜的政治环境置换到韩国,他绝对是伟大领袖的忠实战士,能“用征服宇宙的精神,建设强胜大国”。
没有崇高的国家理想,资本横扫一切,个人不再相信意识形态宣传的绝对真理,个人存在淹没进物欲横流和及时行乐中。
这就是相对北方的南方朝鲜半岛。
而在北方的朝鲜,国家的崇高理想以及意识形态宣传,无所不在;权力深入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钳制每一个体的出生、成长。
在努力给人民洗脑的同时,当权者能清醒地分辨出每张美元的面额,即便这美元是从屎坑里捞出来的。
其实当权者很清楚:那些被洗脑的人,并不都相信国家宣传的崇高理想,他们只是为了家庭团聚、生活平安,装睡而已。
你在做爱,“老大哥”在看着你据说“自由”是没法下概念的,因为一下概念,这“自由”便被限制,便不自由。
开始,南哲宇完全没有自由或不自由的认识,他的生活清贫却自在、安乐。
经历南北朝鲜对他的轮番审查,他懂得了恐惧和不自由。
电影在开始不久观众看到他勃发的性欲,而在影片结尾处他却变得无力勃起,这种性能力的展示始终伴随墙上的两张领袖像——权力的无孔不入,以及南哲宇对这种无孔不入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
死亡是因为他走投无路。
他深感权力的压抑,自由的无望,自身的无力。
他像一条被网住的鱼,找不到出路,无论在北朝鲜,还是在南朝鲜。
一个朝鲜边境的渔夫因为渔船故障进入了韩国境内,被韩国政府一番盘查和劝服脱北之后,大义凛然面不改色,回到朝鲜。
没想到回国后同样被带到审讯室,审讯室的场景和韩国及其相似,但坐在对面的却不是一个因为政治原因失去家庭而对他是不是间谍死追着不放的调查员,这是一个贪婪好色,理直气壮凌驾于他之上的哈巴狗,掌控他呼吸的恶魔。
狗主人是一群玩弄政治的政客,在他们眼里没有民族英雄只有本国政治和他国政治,而一个无意中破坏制度的渔夫可以成为抹黑自己或者韩国的污点。
他自认为很骄傲的国家,没想到是这个样子,长腿塞给他的美金谁知道救了他一命,这时候主人公对自己的国家已经失望了。
回到家里全家人已经被强制住进了野地的窝棚,她问妻子保卫处有没有为难她,妻子摇了摇头说没有,当晚上她脱了衣服的时候肩膀上伤痕累累,保卫处的人轮奸了她,她忍气吞声只为等他回来,而这个男人是回来了,不过已经废了,这个家也完了。
捕鱼的工作也被别人代替了,他不服气去捕鱼,守卫拿起枪对着他说再往前走就开枪。
他何尝不害怕呢?但是他有办法吗?
不工作他们就生活不下去。
最后强响,渔夫应声倒下。
最后结局还未懂事的女儿扔掉渔夫从韩国带回来的电动泰迪熊,重新抱起了她那只破烂的玩具熊,天真的对着镜头微笑。
这微笑刺痛人心,它代表着将完全不可逆的、循环的朝鲜人的悲剧命运。
这是一个关于脱北者的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不算叛逃,只是不小心误闯,路过。
但两国截然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决定了这趟路过绝非走过路过打个酱油的轻描淡写。
第一次觉得金基德的电影这么好懂。
语言粗暴直白,人物也刻画得近乎脸谱。
原来一贯的惜墨如金的对白,如今变成了话唠。
这感觉,好像不再戴墨镜的王家卫,气场就渐渐变成了邻家大叔。
韩国描写朝鲜生活的电影,自然而然的有大量抹黑和妖魔化的存在。
日本韩国的电视报道里,朝鲜人永远是一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模样,疯癫的人群目光麻木而狂热的高呼着爱国口号。
朝鲜新闻报道里,出现的必定是近乎于嘶吼着的义愤填膺义正言辞的播音员。
“我们伟大的金将军…!
”这种刻薄的印象。
里面有一个地方我很是赞同:当韩国官员想游说柳承范大叔归化韩国,说朝鲜是个邪恶国家,你在那边怎么可能幸福呢?
他反驳道,你来过朝鲜吗,你怎么知道我们过得不幸福呢?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和标准都是不同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首尔满街的荣华富贵,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但他们幸福吗?
我只有一条船,一间房,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存来得实在贴心。
你们嘲笑我们对金氏家族的崇拜,但最大的幸福是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心的满足。
多少万贯家财的人,却难得会心一笑,因为经历过越多的星辰大海,就越欲壑难填。
虽说少了寡言,但金基德的另外几个标志性的标签在电影里还是有所体现。
流水,湖面,雾气,暴力,女色。
首尾呼应的两场床戏,男人从意气风发到萎靡不振,女人从娇羞嗔嗲到呜咽垂泪。
性的雄风丧失,也意味着这个意志的崩塌,生命的终结,这个家庭的毁灭。
南北韩朝什么时候能统一?
这可不是1+1=2的简单算数,如同从父辈开始就高喊着的解放台湾,并不是简单的一句革命口号。
任何地域纷争,说白了都是周边国家军事经济势力的博弈。
朝鲜韩国围绕着四大暗黑力量,老毛子山姆大叔鬼子和熊猫。
合并,对这四个国家并没有好处可言。
除非发生某国天变,不然他们必须要让这种分裂状态持续着,才能互相制约,相互牵制。
朝鲜半岛上的人民,并不能依靠自己的意志去决定他们的命运,犹如边境上这来回徘徊漂泊的小船,坐着诚惶诚恐的人,周围是深不可测密密麻麻的眼睛和网。
这是金基德对南北关系的理解。
相对于以往的片子更简单粗暴。
对北边的意淫,对南边的批判,对自由和幸福的思考,都赤裸裸的剥开。
我旁边的大叔太入戏了,柳承范一被拷问,大叔就开始骂洗吧90后00后生活专属
要什么没什么。
人物脸谱在这种讽刺力度下我到不觉得是个太大的问题了,毕竟人物在这样的母题下本来就是工具。但是缺点就在于这些看上去很强烈的讽刺说到底也仅仅是浮于表面罢了,我倒是想起来之前在crush组看到的一个去朝鲜旅游的女生的故事,如果朝鲜不是朝鲜她也许会有一段不一样的故事吧
最烂的一部
荒唐的政治,挣扎的人
深揭民族历史疮疤,南北本质都只是世界意识形态对立的缩影
或许是他最平易近人,也是最朴素的一部,甚至连惯用的露骨塑料符号都没有几个。北朝的渔民因意外来到南韩,长期的北朝生活的思想灌输下,来到首尔,他连眼睛都不会睁开,即使他看到再繁华的首尔也会认为这是腐败的资本主义下的产物,即使全世界都在诉说着北朝的封闭独裁,南韩的自由与富裕,可是如此自由与富裕的南韩里的人民真的幸福吗?遇到卖身女的他,也只会觉得所谓的自由,无非就是卖身自由吧。“街上有这么多好的食物,好的东西,可是为什么都要被人们丢弃呢?”而一直坚守着信仰,拒绝了一切物质诱惑的他,只为回到北朝见到自己认为这世上最珍贵的家人,可是最后离开南韩和回到北朝的这两次在岸边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如此多的摄影机的在场,地下室里一模一样的不断重复的说明书,最后他连渔都不能捕了。他只想做个人而已,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太难了。
咋感觉韩国这部电影有点美化自己,虽有人性邪恶的职员,但是终有正义而且帅气的小哥带来真相。而朝鲜呢?全员邪恶,而且为了一点美元就改变立场,这部电影韩国太黑朝鲜了。
回到软肋之地,看似是从一只网到另一只网的自投罗网,实则是对更大的无形的网的控诉。结局梦回《漂流欲室》与《弓》,亦是《燃烧》的极佳镜面。
金基德NB
╭(╯^╰)╮
两场性事之间,一场荒诞又讽刺的现实,一次不那么金基德的尝试,导演没有在前几部偏执的套路上越走越远,而是回归了某种紧凑的叙事。柳承范演的很好。一个疑问,这片是Under Armour赞助的吗?
是至今为止看金基德的片子中最顺溜的一部,甚至可以说温柔的。南北问题虽然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但落实到个人总表现出形形色色的认知,爱国OR坚持,就像信仰,也许最高标准是忠于自己而非某个人或某种形式。同样是审查的情节,南北的差异和关注点让人莞尔悲叹。其实很怀疑男主是否is or was spy。
网-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一厢情愿,自我满足,互相猜忌,基本上是各打五十大板吧,但非要深究起来,还是把国旗围在腰间当遮羞布的北韩更无耻一些吧。确实处理得很通俗剧,人物高度脸谱化,金基德还是喜欢用性作隐喻,高压之下男人的不举,似乎是对命运发出的咆哮。
俩个地区,同一种语言,相似的处事方式,这是一个问题,而不是问号。由渔网引发到北韩,人际网,国家网,或者是因特网也好,思维上的网才是禁锢。
金基德好死
脱不了网的人
不要再耍我了!!!为什么在这么富足的国家里,还需要通过卖身才能养活自己呢?
熟悉金基德的可能会觉得少了一些灵性 因为这个剧本太工整了 但无疑他也是在用心的讲故事
金基德比谁都会虐观众,痛心疾首,无路可走..这部不同于以往的情欲主题,是zz机器下人的扭曲和残酷,南韩北韩,严苛、不近人情的,被制度逼到极端化的官员,将一介渔夫死死网住,谁能想到现代仍有无法安全生活的家庭。
如此直白刻意,灵性全无,只能说金郎才尽。瓶颈之中需平静,倔强强拍如自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