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之王

Lord of War,军火之王(台/港),军火商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布里吉特·莫伊纳汉,杰瑞德·莱托,伊安·霍姆,伊桑·霍克,埃夫吉恩尼·拉扎雷夫,伊默恩·沃克,塔尼特·菲尼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语言:英语,乌克兰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年份:2005

《战争之王》剧照

战争之王 剧照 NO.1战争之王 剧照 NO.2战争之王 剧照 NO.3战争之王 剧照 NO.4战争之王 剧照 NO.5战争之王 剧照 NO.6战争之王 剧照 NO.13战争之王 剧照 NO.14战争之王 剧照 NO.15战争之王 剧照 NO.16战争之王 剧照 NO.17战争之王 剧照 NO.18战争之王 剧照 NO.19战争之王 剧照 NO.20

《战争之王》剧情介绍

战争之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来美国移民尤瑞(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的家族生意是开饭馆。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令他踏入了军火生意的大门,从此开始了贩卖武器的“职业生涯”。尤瑞遇事机智,胆大心细,这不仅让他成功俘获了美女埃娃的心,还使得他在地下军火生意中愈战愈勇。但是,不顺心的事情也随之而来:出现了生意上的死对头和一名老是盯着他的国际警察;弟弟染上毒瘾,并在一单生意交易中丧了命,而且,尽管他在竭力维护自己在家庭里的正义形象,但却掩盖不了真相。尤瑞开始反省自己生意的正义性,拷问自己的良心,但一切太迟,他已经众叛亲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隋唐英雄之薛刚反唐八月桂花开谱写明日的照相馆抢钱袋鼠真·恋姬无双在这世界的角落他是一只狗商谍2暗金丑岛君第二季诅咒之刃大时代风云录四月一日灵异事件簿崮上情天那时候那些人解放·终局营救小森林冬春篇千年虫第一个国王心理罪2魔法留学生OVA在乎你夜迷宫远东特遣队之初试锋芒迷惑渗透行动大神与七位伙伴玉面情魔圣诞颂歌被讨厌的勇气追迹第二季

《战争之王》长篇影评

 1 ) 废墟堆上的残局——[战争之王]

cage的脸总是带着他那种标志性的无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直接导致了我周围无数他的拥趸。

选他作为[lord of war]的主角显然再合适不过——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军火商,如果你将所有战争的爆发原因归咎于他一个人、或者这个生意圈,是片面的,不理智的。

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由内因和外因两部分组成,内因决定外因而外因作用于内因,两者相辅相成,”战争—军火“同样如此。

即使如cage在片里所扮演的yuri一般,被家人不齿并抛弃,被警察三番五次地跟踪、找茬,甚至眼睁睁看着血亲在面前迎来无比残忍的死亡,却仍然让人恨不起来。

至少我恨不起来。

这倒和cage的脸没多大关系,关键之处,他自己说了,军火交易能够始终存在,归功于他背后有形或者无形的无数张黑手,他成全着他们的利益,当然,在某一天里同样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一切都毫不奇怪。

所以你可以在片里看到非洲部落血淋淋的、明目张胆的屠杀,而背后的始作俑者却根本不用担心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会遭遇同等的待遇。

我一直觉得,那是一个隐喻。

我们以为非洲穷,又足够落后,所以那里谈不上法制及民主,所以那里是最理所当然被拿来说事儿的地域,但反过来想一想,这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能百分百做到法制?

或者民主?

或者公正?

再退一步说,如同yuri的兄弟vitaly的亲眼所见,即使没有大规模的军火供应,那些被侮辱及损害的人,难道就一定能够逃脱压迫的魔爪?

不,不能够的。

没有枪,他们还有刀;没有子弹,他们还有棍棒,而中国明朝的十大酷刑,更是不需要什么现代化设备的活生生的天才型的发明。

这些,都不是理由。

当然,当然,这么说不代表我是在为以yuri为首的一群军火贩子找推脱的借口。

一方面他们自己是牺牲品,而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充当了高级利益者们的走狗。

yuri的悲剧,在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命运的最终走势却又毫无摆脱的能力。

众叛亲离的下场是个必然,但他有没有挽回的可能?

回答是:no。

在vitaly要求他终止买卖的时候,yuri面临的是性命之忧,他当然犯不着去和一群真正的恐怖分子较真,所以vitaly光荣地、但又毫无意义地倒在枪林弹雨中;在非洲达官找上他的时候,他同样可以拒绝也确实拒绝了,但鬼神使差还是走上了军火之路,难道他会不知道一去不回头的后果?

难道他会不知道这会导致家庭的解体?

他当然很清楚,却身不由己。

有很多人将之归为yuri的本性软弱或者禁不起诱惑,我看过于简单和类型化了。

他是一个“除了贩卖军火没有任何特长”的男人,他是一个始终力图自保的男人,他和我们每天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千千万万张脸孔一样,希望能够带给自己心爱的女人想要的东西,他是个生意人。

仅此而已。

所以最后他个人的结局,已经是对他所做的一切最大的惩罚。

你能说他的出狱是种幸运么?

你根本笑不出来,也高兴不出来。

真正可恨及可恶的还是他背后那些掩起了面容、也许仍然大权在握、口口声声仁义道德却道貌岸然的一群政客。

这就像片尾打出的字幕一般发人深省:世界上最大的军火输出国,是美俄英法中;而这五国,同时又是为了和平而组建起来的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

也许你可以说,没有武器又怎样去维和?

问题是,难道武器以及军事力量的强大真的已经成为维和的唯一方式了?

是否应当在面对着被炮火轰炸成一片废墟的土地一边收拾着残局一边去谈“维和”呢?

这本身不就充满了讽刺么。

 2 ) 尼古拉斯凯奇本人就是美国本人

来看看两者的共同点:本人是移民,有一个犹太爸爸(以色列),一个天主教的妈妈(欧洲),一个享受着带血福利却反战反得最激烈的老婆(美国文艺界),一个放荡不羁最后莫名死在异乡的弟弟(美国大兵们),一个喜欢玩枪却被老爸丢掉玩具枪的儿子(日本)。

再加上那句即使我不干依然有人会干,这根本不是什么反战电影而只是美国为自己贩卖军火开脱罢了。

即使反军火贩卖的呼声再响,美国也会继续下去,因为"I'm good at it"

 3 ) 又一个交叉的命运

如果我拍电影,就应该有一部是这种风格,符合我的思维习惯:1.无论哪一个细节都可以颠倒;2.你可以有无数种观后感,却没有标准答案;3.可以思考的幽默感。

总的来讲,按照中国的分类,就像是中国第6.5代电影人的可公映作品。

“全世界一共有5.5亿支军火,那就是说每12个人就有1支枪。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

” ( 小声嘀咕一句:军火商同志必定是没有见过柳州成本20元一支的高精准“土制步枪”才会有这么保守的数据。

)一地金色子弹的开头独白。

然后是片头:一颗子弹从脱身于一块铜片的制造到运输到非洲,最后到没入街头混战中一个少年的前额 。

摄像机的角度总是在子弹后面紧紧尾随,就像是绑在子弹屁股上的针孔摄像机的视角,与《阿甘正传》中的那片羽毛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片中几乎每一个场景中的人物都会让我不断揣测他们的心态。

太多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物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交汇在世界的同一个点上就会让人有这种感觉。

比如有一个镜头:不杀人的军火商,杀人的暴君,被杀害的暴君的支持者,渴望武器改变命运的被统治者,连接点就在那把手枪上,交叉的命运,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小说,非常有意思。

不想再从道德意义上探讨这部片子,没有意义,因为没有标准。

人的残忍,并不是由于武器而提升的。

就像接近影片的结尾,没有现代化的枪械,他们可以十几个人用砍刀砍死一对母子,没有刀,只能徒增母子痛苦的时间,因为他们必定会死,只是死的方式不同,想象一下被牙齿和指甲撕碎的感觉。

现代化的武器,提高了死亡的效率,也缩短了死亡的痛苦时间。

是以死亡的数量的残忍来代替死亡痛苦的残忍。

上帝已经不在了。

May something can bless us.http://buggy.blogbus.com/logs/2006/01/1849685.html

 4 ) 由战争之王想到游戏之王

这部电影我总共看了两遍。

本片根据诸多真实案例,虚构了一个国际军火商的枭雄生涯,让人唏嘘不已。

里面最经典的台词当属以下这三段:There are over 550 million firearms in worldwide circulation. That's one firearm for every 12 people on the planet. The only question is...how do we arm the other 11? 在这世界上一共有伍亿伍千万支军火在流通,那就是说每十二个人就有一支枪,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把武器卖给那另外的十一个人?

(中国一亿八千万网民中有三千万人都玩游戏,那就是说每六个网民就有一个是游戏玩家,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把游戏卖给那另外的五个人?

)How many car salesmen talk about their work, huh? How many cigarette salesmen? Both their products kill more people every year than mine. At least mine has a safety switch. 卖车的会告诉你开车有危险?

卖香烟的会告诉你吸烟会死?

每年他们的商品比我的害死更多人,起码我的商品还有个保险栓呢。

(做门户/资讯的会告诉你看新闻很浪费时间?

做聊天/论坛的会告诉你瞎扯蛋很浪费生命?

每年他们的商品比我们的侵害更多人,起码我们的网络游戏还有个防沉迷系统呢。

)You know who's going to inherit the Earth? Arms dealers. Because everyone else is too busy killing each other. 你知道谁会坐拥这个世界?

是军火商,因为其他人都在忙着自相残杀而最终灭亡。

(你以为谁会坐拥这个虚拟世界?

是游戏运营商,因为所有玩家都在忙着自相残杀而最终灭亡。

 5 ) 马格利特是对的

著名哲学家马格利特说过的话,一个人可以过不道德,但却伦理的生活。

马格利特所说的“伦理”是指与自己亲近者的关系,而“道德”则是与陌生人的关系。

中国人相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意思是,能照顾好家人,就有资格当别人的父母官。

这是错误地从一个人在家庭内的行为,推论他在社会中的道德作为。

马格利特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公共道德不是家庭伦理的简单类推。

一个人爱护家庭,爱护亲近自己的人(包括情人、秘书、亲信,等等),未必就爱护社会。

单单爱护家人者反倒更可能会肆无忌惮地犯下危害社会大众的罪行。

Andrew Niccol用一个故事证明,马格利特说的是对的。

 6 ) 好的电影可以操控人心!!!

最近刷抖音看到好久不见的王小伍又在做电影赏析,这次是在做影史定格百搭镜头系列,讲的是《战争之王》,听他细讲了一下开头发现确实很惊艳,晚上睡不着就找来了看。

电影上来第一个镜头就是满地子弹壳,向上摇出一个人物背影,背影中的男人身穿西装手提公文包,俨然一个商务人士的打扮,远处背景中浓烟滚滚,一片战败后的景象。

这个镜头很有意思,子弹、场景和人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下就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主角是谁?

站在这里干嘛?

感慨战争的残酷吗?

不知道,往后看。

镜头推进,人物转身开始面向观众讲话:“在这个世界上一共有5亿5千万支军火,那就是说每12个人就有一支枪。

”人物煞有其事的像纪录片主持人一样,介绍了一组关于枪支的吓人数据,让你误以为他接下来要说一下自己对这个数据的担忧。

但主角说台词的节奏稍一停顿,配合拿出雪茄小吸一口的动作,又说出了出乎意料的一句台词:“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

短短的两句台词加上一个动作,道貌岸然的军火商形象立马竖了起来。

不光台词精彩,接下来的镜头也很精彩。

导演用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子弹的一生,让我们意识到子弹的生意完全是合法化、正规化、流程化的,它是全自动机器流水线作业,有质检、有封装、有物流运输,这一切的一切看起来和普通商品并无区别,直到子弹被枪打出的那一刻,观众才意识过来这不是普通的生意,而是一个关于杀人的生意。

我觉着这部电影就像是这个开头一样,具有操控人心的力量。

在普通人的是非观里,发战争财是不对的,做杀人生意也是不道德的。

但电影里的军火商就算是在国际警察的时时盯梢下,却一次也没被抓进监狱。

他很懂法,甚至比警察懂得还多,他钻研各国法律漏洞,在灰色地带游走,让你在法律层面无法对他做出任何指控。

而且因为他生意的特殊性,让他接触到的人都是特权阶级,这些人要不统治着一个国家、要不是某个地方的军阀、要不还是军部的政要,就算是他触犯了法律,他一个电话打出去,很快就有人来给他做担保、交罚金,不出24小时,他就能安全地离开监守所。

你会想法律层面没有指控,道德层面总该有吧。

不好意思,也没有。

他觉着自己就是在做一门生意,把一个带有安全阀的工具卖给各方有需求的人士,至于这些人怎么用这个工具和他无关。

他没有拿枪逼着这些人开抢战斗,他也没有想要害人的意愿,至于拿到枪之后发起的战争和屠杀都是客户自己的选择,与他无关。

所以就算他亲眼看到某个第三世界组织上一秒刚买完他的枪,下一秒就屠杀了整整一个村子,他也没有丝毫负罪感。

这种人,在小说书里我们都会说他丧尽天良、泯灭人性,但在现实生活里不少人都愿意过上他的生活,居住豪宅、出行豪车、与政要做生意、追到梦中情人、拥有美满家庭。

看电影时,你甚至会不由自主的站在他那边,你不愿意妻离子散、众叛亲离,你甚至都不想让警察抓住他,因为整个氛围营造的他就是主角,不能出事、不能死去,这个故事离开了他就无法讲下去。

等到亲朋好友都弃他而去时,你甚至还在庆幸,这下他再也没有软肋,可以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

最最最可怕的是,电影最后的一行大字:本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

等到看完查资料才发现,本片里的整排待售坦克、3000把AK47以及很多其他武器,都来自于真正的军火走私商人赞助,本片的拍摄资金也是来自于军火商,于是就明白了这不就是一部军火商洗白宣传片嘛。

然后对于片尾道出的:“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就是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也产生了莫大的怀疑,因为一个立场都不对的人给出的结论又有多大的可信度。

不过这个片子也会引发诸多反思,比如:良心是会引导人向善还是向恶?

规则到底保护的是哪方利益?

武器该不该承载道德意义?

战争到底又是如何打起来的?

 7 ) “观碟不语”之《战争之王》

好的电影必然有一个精彩的开头,比如说,《战争之王》。

电影以一个奇妙的视角注视着一块铜片如何被做成一枚子弹,然后那枚子弹经过长途跋涉,到了东欧的某个港口,然后又是一段旅程,等子弹重见天日的时候,拿起它装进弹夹的变成了一个黑人。

黑人举着枪瞄准,子弹被射了出去,最后,它嵌进了一个小男孩的前额。

屏幕暗下,光亮回复之时,凯奇从一堆弹壳中回头迎接了我们。

谁也不可否认尼古拉斯·凯奇是一个好演员,而作为一个好演员,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在于角色的跨度。

像是当了洲长的阿诺德,与其说他是一个演员,不如称之为道具更合适一些。

说句题外话,在国内,同样具有道具化倾向的演员还有黄秋生和吴镇宇,《无间道》的成功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件顶坏的事。

相比之下,凯奇的演技使他塑造的角色多样化了许多,既有《离开拉斯维加斯》中的绝望,又有《兰花窃贼》的迷惘,有《天使之城》的深情,另一方面,在《变脸》、《空中监狱》等片中,凯奇又展现了其强悍而暴戾的一面。

而将要谈到的这一部《战争之王》,凯奇在其中不仅展示了一个军火商人的强力与自信,更是演出了一个“人”所需要拥有的亲情、虚荣、挣扎、狡猾和坚强,所以,别人一部片子赚3000万美圆真的是羡慕不来的。

《战争之王》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凯奇扮演一个叫尤里的乌克兰移民小子,不甘心在老爸的餐馆里寥度余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卖了一把枪,从此发现自己做军火商人的天分,一发不可收拾,终于成为世界上最支手遮天的军火贩子。

乍一看,这很像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这个梦让尤里挣了大钱,娶到了他的梦中情人,住到了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大房子,坐起了凯迪拉克。

如果说尤里卖的不是军火而是可口可乐的话,这确实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美国梦”,但是,他卖的是军火,于是,他的弟弟抗不住压力吸了毒,最后又和尤里的军火同归于尽,他的父母与他断绝关系,他的妻子,以前的广告明星,带着他们的儿子离开了他,这一切,仅仅因为尤里卖的是军火。

可是,同样是赚了大钱,卖军火和卖石油卖可口可乐有区别吗?

这是尤里的疑问,也是影片的疑问。

尤里是一个好军火商人,在影片当中,当他被枪指着脑袋的时候,他倒想起来问对方要不要一个消音器,他能很敏锐的感觉到哪里是最能赚钱的地方,当苏联解体之后,尤里是第一个赶去那里倒卖军火的西方人,当最后他的美女妻子问他能不能不做军火生意的时候,尤里回答道:我做这个很拿手。

是的,他确实很拿手,如果他做馅饼或者找石油很拿手的话,也许会因此获得一枚奖章,可偏偏他卖军火最拿手。

尤里是一个好人,他对他的父母、弟弟、妻子、儿子来说完全是一个好人,就连跟了尤里很多年的国际刑警也找不出尤里有什么作奸犯科的证据。

尤里在外面做生意,回到家的时候,他会记得给儿子带一架望远镜回去,并把儿子的玩具手枪丢进垃圾筒。

他为了照顾妻子的自尊心,会去画廊悄悄地把妻子的画买回来。

他带着弟弟去戒毒,并在弟弟下车之前给他最后一口毒品。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尤里是一个军火商人。

可是,做一个军火商人有错吗?

军火商人和其他商人的区别在哪里?

是的,确实,尤里卖出去的军火被人用来互相残杀,问题是,没有那些军火,那些本来就会自相残杀的人就能和平相处了吗?

应该讲,是有需求,才有市场的,就像是有人渴了,才会有卖饮料的一样,就像是有人吸烟才会有卖烟草的一样,卖饮料的和卖香烟的都活得好好的,凭什么让卖军火的家破人亡?

影片最后,尤里最终还是被国际刑警抓住了,而那一段,也是整部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凯奇对人物的处理相当成功。

尤里先是打电话回家,家里没人,他的美女老婆刚带着儿子出门,并且再也不会回来。

尤里开始失望与害怕了。

他再打给他的父母,他的父亲沉默着将电话交给他母亲,他的母亲只说了一句话:我的两个儿子都死了。

尤里放下电话,他很灰心。

最后,面对着国际刑警得意洋洋的追问,尤里却忽然地骄傲起来。

凯奇拿着一份报纸,他看报纸的表情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不屑一顾,是的,尤里什么都没有了,他所珍惜的一切都没有了,可是,人只有在失去之后才会变得坚强,什么都没有,反而傥荡了。

关键是,他认为自己做得没错,他只是一个“干这个最拿手”的人,事实上,他也确实干得很出色,这就够了。

尤里最后被放了出来,因为,政府需要他这样的商人,没有他这样的人,政府武器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武器怎么变成钱呢?

如果非要说卖可口可乐和卖军火之间有什么区别的话,军火是国家的大生意,注定是不受理解却非要做下去不可的,而尤里又那么拿手,他怎么会有事呢?

军火是国家的大生意,与之相比,个人的命运当然是不足挂齿。

影片结束之时,尤里的话耐人寻味:地球将被军火商人继承,另外的人分成残杀的双方。

成功的秘诀是,永远要使战争存在,永远不要加入战争。

观察一下当下的国际风云吧,这段话可算是讲出了国家之间角力的实质。

《战争之王》由真实事件改编。

军火也是世界上最大宗的贸易,比卖毒品还赚钱。

而最大的军火商人,他们的名字你一定很熟悉,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中国。

它们同时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作者博客:http://spaces.msn.com/zhoudakuan/

 8 ) 战争之王

《战争之王》Lord of War 尼古拉斯.凯奇在任何理由下对手无寸铁的人的杀戮都应该受到惩罚,这是勿庸置疑的。

电影《战争之王》就是基于这一逻辑展开它的反战立场,以得到观众的共鸣。

片中频频出现在非洲大陆的杀戮针对多手无寸铁的人的,看起来简直是毫无道理,让人心寒。

从肉体上试图把敌人消灭掉,也许是人的本能。

文明程度更高的人们知道如果任由这种原始冲动泛滥,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尤其是对文明人,所以人们发明了人权的概念,就是你不能轻易就剥夺人家生存的权力啊。

片中的非洲显然不属于这样的社会。

在那里,枪支泛滥,杀戮无限。

你有权是吧?

你的权还抵不过价值1毛钱的一颗子弹。

真希望现实中的非洲不会是这个样子。

随着冷战结束,情况应该好了一些吧?

有同学也去非洲出差,至少没有缺胳膊少腿地回来。

现在那里的情形应该还能过得去吧?

消灭和被消灭,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发生,无法逃避。

Netscape早就被消灭了,最近还有港湾。

消灭没有对错,只是一种现实。

被消灭的就不要埋怨他人了,只能怪自己不够强,而不够强的原因也逃不过以下几条:不通世事、不够有手段、出手不够狠,或者自己糊涂了、松懈了、乱搞了,等等等等。

最近比较流行”狼”性,流行”亮剑”,其实就是流行消灭和反消灭的技术,所以,消灭不仅离我们日常生活不远,而且还很流行啊。

用道家的话说,消灭是天地形成以来自然的法则,应该应乎天理,顺应自然。

这么说没有一点不对之处。

不对的是屠杀。

屠杀的特点是视对方的人权于无物,使对方手无寸铁,就这么毫无道理、任性胡为,明抢明夺,就把你干掉,管你愿不愿意,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

屠杀离我们远吗?

也不远。

非洲是明屠,我们是暗屠而已,没有本质的区别。

生在非洲,当然不可能以纽约的方式来玩,而身在纽约,当然不可能拿支枪冲进人家家里要人家从钱包里拿钱。

我们身边的屠杀是相当文明、相当含蓄的。

安然案、假帐、股市操纵是对股民们的屠杀;高房价是对城市中小民们的屠杀;低地价是对乡村中村民的屠杀;审计署发现的问题是对国家财产的屠杀;非法排污是对自然的屠杀;而黄河壶口边出现的现代建筑是对壶口的屠杀;他们的特点都是视对方的人权于无物,面对手无寸铁的对方,大可以任性胡为。

这些人有当代军阀的气概。

虽然不是一脸横肉,内心却胆大包天。

搞一搞怕什么?

在深夜暧昧的酒吧里,他们悠闲自在。

而小民们也似乎要比非洲的难民情况要好点,至少还有吃有穿,还有一线希望:国家会管的。

所以我们国家的任务越来越重。

说实话,现在的国家是真不容易。

各路军阀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而最近几年在证券、经济适用房、严格土地补偿、年度审计报告、环保风暴、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进展说明国家还是有思路、有办法的。

而小民们一方面享受国家的关照,另一方面也在社会舆论、在网上配合着国家,和各路军阀斗争。

这是我们的做法。

那美国人怎么办呢?

寄希望于民主、共和两党足够英明?

不,只怕他们拿人家的手短,免不了和军阀们一气。

靠媒体来伸张正义?

连号称伟大的纽约时报记者在国家安全的理由下也俯首称臣,更不要说其他了。

怎么办?

美国人好像没事。

他们似乎永远也不知道还有”犬儒主义”这个词,好像在《人权宣言》的保护下,总能找点什么来搞,永远活跃。

最不济也能在白宫前面草坪上躺着,是吧?

比如他们就开始反对布什在”国家安全”这一天大名义下的乱搞了,近来好像又开始追究布什的非法窃听。

小民们手无寸铁,除了仰仗自己的国家和领导人,就只能靠自己的一张嘴。

但美国人对自己的领导人好像并不感冒,也许这是4年一换导致的后果。

那么他们就只能仰仗自己的这张嘴了。

这张嘴能不能发挥作用?

所以美国人给配了一些组织保证:各种非政府组织,和一张选票。

各种非政府组织、比如全美枪支协会、工会,它们确实有可能被黑帮、心怀叵测的人、甚至被敌对团体比如基地所掌握,但至少表面上它们还是要服务自己宣称的目的。

而选票这个东西是如此的渺小以至被人嘲笑,但至少在选举年和各位军阀勾结的议员们在雪片似飞来的民意信中还不敢太造次,还得装作在乎的样子。

这样,屠杀就会减轻一些吧。

人权这个东西,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在乎呢?

因为你自己都不在乎,谁还会在乎?

人权就是给手无寸铁的人的。

手无寸铁的人没有钱去购买军火,还有什么权?

呵呵,就只有人权了。

美国人顶着国家安全的大帽子追究布什的非法窃听,是因为他们知道,在任何理由下对权力的放纵都会带来无边的黑幕,比如电影中尼古拉斯.凯奇虽然违反了无数刑律却最后被无罪开释;是因为他们知道,在任何理由下,即使是在”国家安全”名义下,对宪法、法律和基本人权的蔑视和侵犯,即使只是听听你的电话,也和非洲大陆的屠杀在本质上并没有两样,都是践踏人权;而且因为他们知道,这样践踏下去,只会在根本上带来更毫无顾忌的作恶,出现更多的安然、更多的关塔那摩、甚至安哥拉。

美国为什么在那么多花花领导人领导下(比如克林顿),曾经干了那么多烂事(比如朝鲜、越南、伊拉克),却依旧不见颓势?

也许就源于他们人民的不”犬儒”吧。

而我们,更多地要靠我们的国家。

但谁知道,我们不是自己骗自己呢?

 9 ) 高级的政治寓言

一部好的电影总会有一个足够吸引人的开篇,本片的引言就相当惊艳,寓意深刻而深远地阐述子弹的一生!

更难得的是,它还有一个非常讽刺和漂亮的结局遥相呼应,男主最后还是被放出来,因为漂亮国需要他这样的中间商倒卖军火创汇,“你知道谁会继承地球,军火商!

因为其他人都在忙着自相残杀”… 影片的台词也足够牛逼,高级幽默又异常尖锐,除了剧照上所列示的,其他政治隐喻金句不断,诸如: “第一次卖枪的感觉,就像第一次做爱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嘛,虽然很刺激,但很快就结束了”;“用枪杆来换个政府,比用选票更有效”,“你如果不卖武器去打击自己的国家,你就算不上是个国际军火贩”;“我从来没有卖军火给本.拉登,不是因为道德问题,而是那时他的支票总是跳票”;“自冷战结束后,AK47成了苏联的主要出口货物,接着是伏特加酒、鱼子酱,和有自杀倾向的诗人”…

 10 ) 《战争之王》:沉入地狱,继续存活

(写于2017年1月)黑烟飘散的街口,鸟儿在安静地鸣叫。

男子西装整洁,站在一地金色地毯一样的弹壳上,与周围的景象格格不入。

他转过身,脚下的弹壳发出清脆的磕碰声。

他露出一个转瞬即逝的微笑,然后平淡地说:“5亿5千万支枪在全世界流通。

也就是说在这个星球上,每12个人就有一个人有枪。

那么唯一的问题是……”他快速抽了一口雪茄,又解脱似的缓缓吐出烟雾,“怎么让剩下的11个人也有枪?

”他又微微一笑。

然后视角转换给一枚子弹,它在流水线上被生产装箱,运输到非洲的战场,装进弹夹,打出去,最终击穿一个孩子的头颅。

当子弹向他飞去的时候,那个孩子正持枪扫射,眼神默然。

这是影片《战争之王》的开头,一个问题,一场杀戮。

它一开始就不想让你太兴奋,它要把你狠狠敲晕,要你安静下来听它讲。

欺骗与隐藏Yuri是住在纽约的乌克兰移民,他不甘于社会底层清贫的生活,想要发财致富。

于是他选择了倒卖军火。

从把第一支UZI冲锋枪卖给纽约的黑帮开始做起。

他是一个天生的军火贩子,他能敏锐地找到合适的货源,准确地钻过法律的漏洞,狡猾地躲过警方的审查,最后从危险的军阀、独裁者、毒枭、恐怖分子那里拿到钱,全身而退。

他把以色列产的枪卖给阿拉伯军队,把中国造的军火卖给阿富汗正在与苏联人作战的塔利班……没有他,“很多地方根本打不起一场像样的战争”。

苏联的解体给了他莫大的机遇,他通过在乌克兰担任军官的叔叔,倒卖苏军的枪炮、坦克、直升机,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终于他成为军火大亨,手眼通天,业务精熟,腰缠万贯,家庭美满。

唯一的问题在于,他所做的事情本身,非同寻常。

在倒卖军火的过程中,Yuri必须亲身经历,甚至助长世界的残酷。

他售卖的不是饮料和洗衣机,而是杀人的武器。

在黎巴嫩,当地武装用新买的枪处决一群孩子;在阿富汗,他数着成摞的钞票,不远处就是战死者腐烂的尸体;在利比里亚,独裁者富丽的宫殿之外是破败的街道,被暴政砍断肢体的普通人,和街道中央尸体上猖狂的兀鹫……他没有参与战争,没有发动战争,没有贩毒、奴役或屠杀,他告诉自己,自己没有罪。

然而事实上,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钱浸透了鲜血。

他说即便自己不去干也会有其他人去,罪恶不会因为他收手了就减少。

他也清楚这套说辞的苍白无力,他只是试图欺骗自己。

他不惜财力地安排了一场“巧遇”,成功俘获了梦中情人Ava,与她结婚。

Ava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只知道他很有钱。

其实她早就感觉到了他的不正常,她也猜出了Yuri的钱并不干净。

但她选择了不去问,而是安心地过着优渥的生活。

她对他说的话很煽情:“我不想听你说谎。

”煽情之后的要求是:“Don’t risk us.”在美满的家庭、市中心的豪华公寓、18克拉的钻石面前,Ava放下了那些“多余”的道德考量。

但最终Ava帮助警方找到了Yuri犯罪的证据。

警方能够说服Ava配合他们,不是因为战争的残酷、她丈夫罪行的深重,而是Ava的父母也恰恰死于军火贩子卖出的枪支。

当Yuri的罪行与Ava的切身无关的时候,Ava可以装糊涂,相夫教子,只要Yuri没有“risk us”。

当Ava终于意识到Yuri的罪行与自己有关,虽然只有一点点关联的时候,她才肯承认自己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全都沾满了鲜血。

Yuri的父母也是一样的。

父亲多次告诫Yuri“举头三尺有神明”,然而也就仅此而已。

他们也和Yuri一起生活,不去过问儿子的真实事业。

直到最后Vitaly的死,才使他们与Yuri彻底决裂。

正义,或者道德,往往就是这么无力。

它们不能使人放弃自己的丈夫或者儿子。

最终使Yuri家庭崩塌的不是他的事业带来的罪恶感,而是这事业损害到了家人的切身利益和感情。

在这之前,全家人都选择了忽视,假装远方那些因为军火交易而死去的生命从来就不存在。

大家都在欺骗,互相欺骗,自我欺骗,直到被刻意忽略的不断蔓延事实将假面具彻底撕碎。

Yuri在家庭生活中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真实事业,一如他在工作中刻意隐藏起自己的温情,让自己足够冷血,足够寡廉鲜耻。

但他对自己温情的隐藏,也正如对事业的隐藏一样,最终宣告失败了。

他隐藏在集装箱里的办公室的锁,密码是儿子的生日;办公室里除了枪支的样品、交易的资料和假的证件,还有一幅自己匿名购买的Ava的画。

而这一点隐藏不住的温情,最终会因为妻儿对自己的背叛、父母对自己的永不饶恕,彻底消磨殆尽。

走出审讯室的Yuri已经彻底蜕变,他已经是孤家寡人,没有任何牵绊,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他所擅长的、已经成瘾的军火生意中。

“Brothers in arms”当Yuri做军火生意,需要一个合伙人的时候,他说服了弟弟Vitaly。

不是用利润,而是用感情。

“Brothers in arms”,他这样对弟弟说。

影片里这句台词应该用的是乌克兰语,我并不懂这句话在乌克兰语里是由什么词组成的。

但是画面下方的英文字母是:“Brothers in arms.”而“Arms”,恰恰有“武器”的意思。

于是这个厨艺差到会使人连霸王餐都不想吃的小厨子,成了军火贩子最忠实的合伙人。

这对“Brothers in arms”的合作非常顺利。

弟弟总能及时领会哥哥的心意,也能让哥哥把身后放心地交给他。

只是Yuri也发现了,Vitaly在逃避着什么。

Yuri一直在告诉自己,他只是把武器卖给别人,别人拿着武器做什么,与他无关。

他也是这样告诉Vitaly的。

但是,Vitaly没能像Yuri那样骗过自己。

在Yuri的心里,有对出人头地的渴望,有金钱和地位,这些东西帮着他欺骗自己,使自己相信自己是无辜的。

然而Vitaly的心里没有那些,而有温情。

温情让他甘愿为哥哥赴汤蹈火,也使他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的拷问:当你明知买家要用武器来杀人,却仍然卖给他武器的时候,你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了共犯?

Vitaly撕扯着自己,他内心的撕扯一直被小心的掩盖,也许他选择吸毒,正是要逃避这种撕扯。

当他长期不接触这种生意之后,他的毒瘾差不多痊愈了。

然后就是Yuri在短暂的悔改之后重操旧业,再次恳求弟弟做自己的搭档。

这一次Vitaly彻底在撕扯中被毁灭了。

在塞拉利昂,兄弟二人在一处高地上与武装力量头目谈生意,不远处就是一片白色的帐篷,里面是将要被处死的妇女儿童。

张牙舞爪的士兵开着皮卡,像包围着羊群打转的狼,砍死试图逃跑的一对母子。

一旦这笔交易达成,卡车里的枪马上就会被用来屠杀眼前的这些人。

如果原先兄弟二人面临的问题类似于:按下一个按钮,你会得到一百万美元,但是在别处,会死掉一个和你没有关系的人,你会怎么选?

这样他们可以欺骗自己,认为看不到的就不存在,最终按下那个按钮。

但现在呢?

把那个将要死的人放在你面前呢?

你还能按下按钮吗?

当这一切活生生摆在你面前,你还能骗自己说这事实不存在吗?

于是Vitaly死了,但他最终也没能阻止这场屠杀,就像他没能阻止以前的、将来的那些屠杀一样。

我不知道Yuri在弟弟死的时候心里都有什么,可能有震惊,有悲痛,有对被杀死的恐惧,他还是完成了这笔被打断的交易。

子弹呼啸着扫过帐篷,白色的布上溅起血迹,然后,按上一枚绝望的血手印。

看着弟弟的尸体,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他们还没有涉足火药的那一天。

在餐馆的后厨,Yuri看见后厨的门上贴着“小心恶犬”,他问Vitaly是不是想吓人。

Vitaly说不,这是在警告自己,小心自己心中那只随时想攻击生命、欺凌弱小的恶犬,提醒自己要“be more human”。

Yuri反问道:“Isn’t be a dog part of being human?”人的心里有那么一只恶犬,它狂躁贪婪,它寻觅血腥,它吞咽着你对罪恶的感觉,你杀不死它。

你警惕着它,尝试着、努力着去忽略它饥饿的嚎叫,让它骨瘦如柴,让它虚弱,然后“be more human”。

你也许在不知不觉间把它喂得越来越壮,胃口也越来越大,你发现它在啃食着你心里一些你不想让它吃掉的东西,你感到它的趾爪和牙齿刺得你疼痛,于是你去与它搏斗,想要套上它的嘴,剪掉它的指甲。

或许你赢了,但不久之后它又挣脱了嘴套,长出了新的尖利的指甲,然后又是一番新的搏斗;或许你输了,它为所欲为,你对血腥不再有任何抗拒,你对罪恶彻底麻木,你一次又一次去填饱它容量越来越大、消化越来越快的胃……输了也没关系,你还活着,你会渐渐习惯这样的生活,就这样一直继续下去。

Vitaly赢了,他死了;Yuri输了,他活着。

影片的最后Yuri说:“世界上最后活下来的人一定是军火商,因为其他人都在忙着互相残杀——生存的秘诀就在于不要参与战争,尤其是和自己的。

”Yuri放弃了和自己的战争,他最终彻底服从于内心的欲望,于是他得以生存。

活在地狱里Yuri对军火交易的依赖已经深入骨髓。

他的确很擅长这一行,总能急中生智,隐藏和销毁证据,逃过警方的拘捕,在枪声和血腥气之间冷静地与危险的卖家讨价还价。

当Ava劝他收手的时候,他说自己收不了手了,因为“I’m good at it”。

他尝试着去改做合法的生意,但他根本无法习惯这样的生活:陌生的领域,低利润,没有刺激……所以他最后还是干回了老本行。

Valentine警官是Yuri的宿敌,他是正义的化身,坚守法律,维护秩序。

他完全可以把Yuri杀死在非洲的荒郊野外,但最终坚持要让Yuri受到来自法律的审判。

最终他成功抓住了犯人,却又要眼睁睁地看着他被释放:因为Yuri的军火生意是大国主导世界秩序的一环,Yuri受到了强权人物的保护。

他对Yuri说:“我会跟你说你下地狱去吧,但我想你早已经身处地狱。

”然后审讯室响起敲门声,一个人来宣布释放Yuri。

Valentine就这样被自己守护的秩序摆了一道,他为之服务的美国政府才是比Yuri庞大无数倍的军火贩子,他费尽心血抓来的犯人,是他上司的合作伙伴。

Yuri只是一张巨大的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这张网络由世界各大国共同编织,网罗了全世界,建立了一种混乱中的秩序。

为了维持国际秩序,为了自己的国家、势力的利益,军火在他们的默许下流通。

那些发生在其他国家的杀戮与血腥,也就被默许,甚至鼓励了。

杀死人最多的武器不是核弹,而是最普通的枪支。

Yuri不是什么战争之王,他只是真正的战争之王的工具,出现在那些政客们不方便出现的角落,支撑起那些政客们不方便支撑的战争。

政客们需要Yuri,于是Yuri被释放了。

被释放后的Yuri的确活在了地狱中。

他的妻子和儿子离他而去,弟弟永远地长眠,父母也不认他了。

内心的恶犬肆无忌惮地吞吃了他仅剩的温情,他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售卖战争的机器。

但活在地狱里又怎么样呢?

他会习惯这样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找到归属感,就这样活下去。

地狱就是他的人间。

从纽约小奥德萨街头的普通青年,到大而不倒的“Lord of war”,Yuri的蜕变是无数人生活的缩影。

社会价值观的洪流裹挟着我们去追逐金钱,现实的条条框框又束缚住我们的手脚。

在欲望与现实的撕扯中,有的人选择去从条条框框上入手,从钻规则的漏洞,到对规则化而用之,甚至破而用之。

不知不觉间,在改变外部规则的同时,内心一些基本的原则也悄然转变。

在庞大利益的诱惑下我们丧失了对远方无数人的关怀,失去顾忌和廉耻,对灰色的刺激产生毒瘾。

最终愿望达成,风光无限,可人早已成为两只脚的野兽,当初真实的自己早就不知道死在了何时何地。

人性就这样被泯灭,人就这样被异化。

但异化了又怎么样呢?

在地狱里,人照样能活着。

在最后,影片没有说“本故事纯属虚构”,恰恰相反,它强调:“The film is based on actual events.”现实,远比最沉重的银幕更沉重。

《战争之王》短评

1.5认可这片的立意与以小见大的胆识,但质量实在无法恭维。由于追求高效叙事而从头说到尾的旁白对于人物设定,情节逻辑起到不少实质作用,这就让我对于剧本水平抱着极大的怀疑眼光。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基本没有看到,我都不懂兄弟情到底是从哪里来的,那两场送弟弟去戒赌所的戏直接把我看呆了。人物都是用纸糊的,根本不懂警察哪来的一身正气,弟弟又是怎么重新做人,缺太多场戏去打磨这些人物了。哪怕到凯奇这一主角,结局的黑化也令我错愕万分——根本没有戏码的支撑OK?最宝贵的价值也许只是结尾的字幕卡吧…

7分钟前
  • Rosemary
  • 很差

贩卖枪支当然有罪,在辩解也无用。只是看完感觉像是有罪者的无病呻吟和伪善伪装

11分钟前
  • splendidlife
  • 还行

平铺直叙的故事里有多少惊心动魄啊~ 这个世界的真像,果然还是知道的越少越好。。还有少爷好帅~

12分钟前
  • 果子
  • 还行

片头,一颗子弹从生产到打进一个小孩的头的全过程被一一展示,起初,它和所有工业品没区别,在流水线上被生产。它染上罪恶的转折,是因为它被拿到了人的手上,一切,就都没法控制了。

13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卖军火拍得跟卖白菜一样了都

14分钟前
  • asfishinwater
  • 还行

惊喜是结尾出现的Ethan Hawke...他

15分钟前
  • 小子路
  • 还行

一般般的演员一般般的戏 一般般的剧情一般般的看

17分钟前
  • octopus
  • 还行

这类电影号称真实的电影,就像某麦的咨询报告—— 不能说它说的不对不真,但没一句说到点子上。

21分钟前
  • 秦幻零
  • 较差

还行吧,记录了一个超级军火商的职业生涯、生活、以及心理状况等等,其实这些东西主要还是为了讽刺世界上的灰色政治与背后的政府,归根到底,说反战也好,说晦涩的批判也好,最后都看明白了,就得了,算比较平铺直叙的东西。

23分钟前
  • 润物
  • 还行

剧情二星,Nicolas Cage,加一星

26分钟前
  • candy
  • 还行

其实就是用很俗套的手法讲了一个看似不普通的故事。比较无语的是结尾的伪深刻。

28分钟前
  • 厉害厉害
  • 较差

5.8/10。感觉这导演又当又立的,拍军火商发家史拍得极为有看头,拍讽刺反战的部分就平得像白开水,就是让演员直白地说做这事不对,老婆跟弟弟两个角色怎么突然有良心的也不刻画下,只能说开头那段有趣的子弹视角拉高了我对这片的期待。

31分钟前
  • staff
  • 还行

没有预期的精彩!寻常的讲述、中规中矩、没有惊喜!

3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做这生意别带文艺青年好吗?!

3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你可以和很多敌人战斗过后仍然存活下来,但是如果你和你自己战斗,你总是会输。

38分钟前
  • 开启学霸模式
  • 力荐

要素过多,不伦不类。很好的题材,本来可以大书特书。完全是凯奇的个人秀,做爱做爱奢侈奢侈,吸毒吸毒被枪指着威胁生命,东威胁一下西威胁一下,无限循环就凑成了2小时的电影?散乱的叙事,导演在干啥?真的很无语。/突然爆炸的汽车,工具人妻子角色,美式家庭关系羁绊,弟弟英勇就义,每一步都是老掉牙的情节。剧本空洞,凯奇具体怎样得到军火资源和客户这些具体细节编不出来,就只能幻想一些浮夸的皮毛。就像我们的商战职场剧、医疗剧,我这个外行人看了都觉得可笑/。只有飞机被难民拆掉那里我觉得有意思

42分钟前
  • 🌂
  • 很差

对主人公的把握很矛盾, 不清晰。

46分钟前
  • eastcosta
  • 还行

早听说过这片子的烂,没想到会这么烂,8成时间都在旁白,你这是在模仿王家卫?破了吧唧的脚本就算了,角色的行为逻辑也是莫名其妙,谁在意军火商怎么发家,又是怎么锒铛入狱的?拍成电影了我只会在意它好不好看,ok?这玩意谁爱叫好谁叫好去,反正我只丢一颗星星,果然尼古拉斯凯奇的片子只有一部《变脸》能看。

49分钟前
  • 南宫非攻
  • 很差

金屬質感絢麗冰冷而又血腥真實,還有比這更有魅力的存在嗎。

50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力荐

The politics is a big shit all the time.

51分钟前
  • 秋の午后时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