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蒙古人
Gitarrmongot,The Guitar Mongoloid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主演:Mikael Allu,Bjarne Gunnarsson,Erik Gustafsson,P.A. Emanuelsson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语言:瑞典语年份:2004
简介:一群把腳踏車掛上路燈的狂野少年,一位有強迫症的女人,三個拿著真槍真彈、在週末夜玩俄羅斯輪盤的酒友,加上總是在街角鬼吼高唱的唐氏症少年,組成了這部奇異而帶點哀傷的佳作。導演一鳴驚人的首部長片,精準而幾近「偽紀錄片」式的場面調度,透露了創作者對電影媒體比說故事更有野心的企圖:讓電影成為社會的實驗室。详细 >
早期比现在还有点儿意思。
被没收的吉他、被偷了挂在路灯上的自行车、无法停止旋转的轿车、荒谬的黑气球讨论。一些尝试,有些零碎。
鲁本·奥斯特伦德首部长片作品,果然一开始就玩固定机位长镜头。偏纪录片的影像方式将一组问题人群以片段方式展现,没有观点,就这么静静的记录着。电影里的雪花点、人脸糊化处理、片段拼贴都挺具实验性的。
【X】乍一看却是拍着罗伊安德森那一套北欧装置艺术,但对于拍摄内容的关注度显然不是一个层面,仅仅奇怪片段的组接就企图产生意义与幽默感。这样想来,的确是有在进步的导演。
虚构长片处女作。每个人都有病。一些视角非常罗伊·安德森。结尾的黑色气球堪称年度最佳。
感觉不到他对边缘人物的关注所带来的人文关怀。碎片式的伪纪录片算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但也止步形式而已。有罗伊安德森那味,但没有他的精准。有点失望吧
奥斯特伦德的第一部长片,街边固定长镜和结尾受罗伊安德森影响很深,奠定了他客观记录社会的风格,但这部真的好无聊……片名应该翻译成吉他唐氏人,除了这个暴躁Erik之外片子里还有若干难以理解的角色,大概也能get到导演想表达什么,但这部真的好无聊……就真的好无聊……
确实是“伪纪录片”式的场面调度,几乎是单一场景固定镜头。可惜没有字幕,全靠动作去猜测。但是能感觉的到,说的是瑞典的普通群众的生活,是群像演绎。看完这部片子,你会发现,哦,原来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自己不为人知的快乐、烦恼、忧伤、甚至是娱乐消遣。
好无聊,黑色垃圾袋气球结尾不错
勉强两星。罗伊安德森大弟子奥斯特伦德,同样是作为北欧人的冷幽默,一镜一场冷眼旁观,但包袱抖的就太枯燥了,几场戏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无厘头式的逗乐,配上纪录片般的马赛克和消音,只能算小年轻玩个形式罢了。
若没有友邻@blood orange独家翻译的字幕,我根本不会有机会看到如此充满乐趣的电影作品,感谢至极。
一点不像北欧片
问题不在于趣味的高低,电影里呈现出的是生活的常态啊。“垃圾袋”们一直都在,但是我们好像瞎了,盲的只能看见精致、阳光,拒绝一切黑暗、腐朽、恶臭。我喜欢这部电影,是它有告诉我平常那些主流没有告诉我的,即主流之外。不全是“我”的问题,我也并不孤单。
#桃花岛观影团# 原来蒙古人是这个意思。
监控镜头类别的短视频集锦?
这部绝壁可以算是鲁本的黑历史了,还好他现在不这么拍。。。
Ruben 这部有点儿融合了哈内克冰川三部曲时期的情绪温度与罗伊安德森的人物素材画像。固定镜头观察视角,展示几组非正常哥德堡人,剪辑点设计有时候通过大远景,自然的闪电或是超过 3/4 画面占比的阴云来调剂,形成松弛感。最让我疑心的两组人物即唐氏吉他少年与强迫症独居妇女的相遇,且前后呼应了小混混们弄自行车的桥段,导演伸手干预的烙印太明显。结尾的黑气球讽刺一下显得无力软弱,前面的种种冲突和问题又把“记录”姿态抬高轻浮。
#桃花岛观影团#混乱,聒噪,专注,又充满热情。这样一群人没有被社会大众所接纳理解,但是却展示出来不被约束的旺盛的生命力。脱离制度之外,在无序自我的世界里任意抛洒热情。不被理解,却认真的活着。借由摄像机,我们得以见证。
这样的开山作确实可以称得上喜剧了。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点,诸如打马赛克的男人,漂浮的黑色气球…总体上是很松散呀,但不断进步^^
完全看不懂纯消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