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阿密风云》 2006-11-01 14:00:30 《迈阿密风云》昨晚正佳飞扬影城。
挺多人说不好的。
可是我观后却不觉得失望,甚至到了不关心故事圆否的地步。
比如前面说要抓卧底,到结尾却把这事完全忘掉了。
但我竟然也不关心,也忘掉了,而且也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后来翻看卫西谛的影评,才想起这一茬来。
其实有些喜欢的。
电影中的人逼在眼前,有很强的代入感。
比如结尾巩俐和法瑞尔相依偎在海边时,观众就完全不是旁观,而被代入进角色互相凝望。
其实本来我会觉着巩俐和法瑞尔为什么就相爱了,似乎欠缺交代,但还是相信。
回想一下,好像就是因为挨得这么近。
真的很喜欢现在的巩俐,尽管在这个电影里,人不再像往常那么光鲜亮丽,灰扑扑的。
不知何时巩俐突然有了一种很镇得场的气派,好像生活经过发酵后终于散发出醇香,这个女人终于来到她生命中最自信最好的一段时光的开头。
原来不一定青春时光才是感觉最好的。
巩俐现在的状态就让我有这种感觉。
说起来这是个很MAN的戏。
开头的黑色背景的蓝色小字幕就让我十分不爽,写的什么根本看不清。
好在很快水花四溅,一阵清凉感觉打散了刚才的郁闷。
影片的开始我完全没有看懂,似乎是在办一个案子,而后就没了下文。
好吧,也许美国的卧底都很厉害,经常同时兼差在很多案子里当卧底。
一个电话打来,听声音就知道这个线人命不久矣。
然后就是明目张胆的公用线路联系警方,车水马龙的路上拦下卧底,生怕别人听不见似的相隔2米互相喊话。
似乎他们准备放下手头的案子,转而帮别的部门查内鬼。
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还真不想是这类片子应该表现出来的品质。
看看美国的卧底生活,跑车、洋房,没事喝喝酒、泡泡妞,想想《无间道》里的梁朝伟,《门徒》里的吴彦祖,都是一副不看心理医生就会疯掉的样子,怎么同时一种工作的人,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我一直以为见José Yero是就他们两个人去的,没想到说了没两句就看见另外的同伙进来了。
一语不合随手就有人递给手雷,真不明白这样还假惺惺的搜身干什么。
巩俐的嘴角明显的下垂了,不知是不是年龄造成的。
不过表情似乎有些僵硬,不是怀疑她的演技,也许只是因为满脑子在背台词而分神了。
而说道巩大姐的口语……,真好,好到一下子让我找到了些许勇气。
从来不觉得Colin Farrell帅,也许真的只是个人喜好问题。
谈着半截生意就跑去泡老大的情妇,这连真的罪犯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个冒牌货居然乐此不疲,还真是个情种。
而我们的巩大姐,很酷的说了句,“I'm a bussinesswoman.”,然后就很不bussinesswoman的和生意伙伴上床了。
真是辛苦她了,在床上,我没看到她的笑容,没看到她的渴望,只看到了她莫名其妙的眼泪。
天呀,这里剧情不应该哭呀,难道是她当时真的想哭。
Rico带自己的女友去谈生意,Sonny和Isabella明目张胆的搞来搞去,做卧底现在流行这样吗。
抑或只是为了最后的英雄救美做铺垫。
最后的结局似乎就是杀了几个手下,救了一个情妇。
老板也没抓住,内鬼也没揪出,完了。
这就完了。
恕我想不出这样的结局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如果只看豆瓣上5.6的评分,一定会以为这是一部烂片。
我想问题可能出在打分的人多是在2006年看的内地影院版后,给出了不及格的评价。
我没看过当年的引进版,我是在家看的2016年导演剪辑版,全长140分钟,蓝光画质。
以我看的这个版本而言,引用豆友的话“这是一部杰作”。
迈克尔曼是个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虽然在商业上起起伏伏,但他的主要作品都深得我心,包括《惊爆内幕》、《阿里》、《最后的莫希干人》等,更不要说影迷心中的经典《盗火线》、《借刀杀人》等。
迈克尔曼早年靠电视剧集《迈阿密风云》起家,这次重拾旧题材,动用1亿多成本,无非是想再次博得商业的巨大成功。
事实上这部片子商业成绩并不理想,但今天回头来看这部电影导演是下了大气力来拍的,从演员、剧本、场景、道具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追求,成品确是也出类拔萃,不失为一部都市警匪片的经典。
影片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头一个阶段直到两名卧底为毒贩完成第一次交易,可以说剧情扣人心悬,尤其是身为卧底随时可能被残杀的紧张感十分强烈。
导演延用了从《借刀杀人》以来的DV拍摄手法,加重了纪录的风格,强化了写实的气氛,让观众体会到身临其境的压迫感。
第二个阶段以法瑞尔与巩利的感情戏为主。
虽然有香艳的情欲戏,但更象是两个人在肃杀的环境下苟延喘息的宣泄。
两人的关系为本已分明的正邪较量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第三个阶段以第二次交易为主,双方在尔虞我诈中走向最后的对决,迈克尔曼擅长的枪击战再次把真枪实弹、刀刀见肉的现实效果搬上了银幕。
训练有素的枪战技巧,交叉掩护的战法操作,让观众有如亲临现场感受枪林弹雨。
影片的结尾让人感觉这只是阶段的胜利,九死一生的主人公并没有放下戒备,生命的威胁并未完结。
《迈阿密风云》延续了《盗火线》的主题理念:善恶边界模糊、正邪两方交叉。
几个主要角色形象丰满,人性立体。
也许这就是导演要表达的宗旨吧,人都是环境下的产物,无所谓好坏,只是生存的需要。
因而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看成是《盗火线》的姊妹篇,无论是风格、题材、主题都有许多相通之处。
在当今众多的警匪题材电影中,迈克尔曼的作品确实独具魅力,段位较高。
尤其是动作设计、场面调度、实战模拟等方面都是大家风范,仅以影片开头的一场摩托艇比赛为例,航拍、跟拍交替,主观、客观视角轮换,大场面、大调度,几个境头下来如宏的气势扑面而来。
只可惜,由于票房不高,这之后的迈克尔曼再难有如此大手笔来施展拳脚了。
不知道迈克尔看到现在充斥好莱坞的彼得博格这样的作品,作何感想。
这部片子还有一个让人标记的点是巩利的参演。
当初国内引进时曾以巩利的香艳戏为噱头,结果国人看的是删减版不仅大呼上当;再有也许国人看不惯巩利扮演一个南美毒枭的情妇吧,总觉得象是一个菲佣把自己漂白了,所以观后一致的口诛笔伐。
我想这也是此片评分不高的原因。
评心而论,巩利演的很出色,作为一个内地演员挑战完全陌生环境下的特殊身份人物,还要说带口音的英语,难度可想而知。
总体来说,巩利完成了导演的要求,对不安心理下爱恨纠缠的拿捏十分到位。
只是在情欲戏上感觉还是有点紧,放不开,这是内地演员的通病,毕竟成长环境不一样。
如果导演在拍摄时多加一些裸体可能会更自然些,不过迈克尔曼也不是拍床戏的行家,这一点在影片中有让人出戏的地方。
我想这部戏是让巩利成长升华的一部戏,因为有了这次好莱坞大制作的锤炼,巩利更加提升自己在镜头前的自信,所谓“巩皇”正是从这部片中老大女人的气场走出来的。
不过看了导演剪辑版还是应该明确,这部片子的主角是海报中的两名卧底,巩利的出现只是加重较量的不确定性。
引进版的问题也出在这里,让感情戏有了喧宾夺主的效果,会让观众对影片的整体把握有所迷失。
故事情节一般,以前也看过略似的电影,纯粹是冲着巩利还有法瑞尔而去令人惊奇的是年近40的巩利,脸上还能露出纯真的笑容和迷蒙的眼神非常迷人,虽然开始觉得有点怪诞当一个中国女人出现在一群美国佬中,不过很快适应…很喜欢她脸上的表情,感觉不是很象一个做毒品生意的女人,始看似乎很冷硬不可动摇,但是一撕开面纱,仅是一个迷人有丝脆弱的女人,没有艳丽的色彩,黑白瘦俏,耐看令人寻味我注意着一些她和男主角的情侣之间的细微小动作交流,绝对是个令人垂涎的女人,她的气质感觉让这部电影增了彩她的表演可能不大符合这个角色,但是我喜欢她的表演,她的演绎是一个需要人呵护的女人,原先在她的周围没有这样的男人出现过
杰米福克斯,柯林法瑞尔,巩俐......迈克尔曼-《盗火线》的导演......1.25亿美元的投资,注意这是一部警匪片,而不是那种需要堆砌大量CGI动画的科幻片......可是我们看到了什么?
几场火暴的枪战;一段遮遮掩掩的床上大战;一段羞羞答答的贴面舞;再有就是不知所云的剧情,一个卧底和一个毒贩,在没有任何前奏和铺垫的情况下就擦出了火花,把双方的关系从合作变成了上床,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
注意点,严肃点,观众不是白痴,请不要侮辱大家的智商,这是贩毒,世界上危险系数最高的几份工作之一,不是邂逅在诺丁山的小书店里,也不是收听西雅图的夜间广播。
看过《盗火线》,至今对全片凌厉明快的风格念念不忘,时不时还拿出来回味,但迈克尔曼这次让我们大大失望了,全片拖沓,线索零乱,以至于让人看得昏昏欲睡,莫不成老迈江郎才尽,要知道收藏武功也是会贬值的?
其实制片方在一开始就冒了很大的风险,因为只看到了十几年前电视剧版本的《迈阿密风云》大火特火,就贸然决定翻拍为电影,其实时过境迁,十几年的时间足以让观众的品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神探亨特怎比得上骇客尼奥的身手?
杰米福克斯自从《借刀杀人》中以自己精湛内敛的表演抢了阿汤哥的风头之后,在好莱坞的日子一直过得不错,又凭借《雷》拿下影帝,成就了一方威名,但在本片中的表演只能算得上是不温不火,受制于拙劣的剧本;柯林法瑞尔,好莱坞的新宠,延续了他从《亚历山大》开始的厄运,作为被力捧的新一代坏小子,目前还只能算一个本色演员,谈不上什么演技,请仔细看看你的前辈们的表演补补课: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最差你也得达到西恩潘的水平吧?
坏小子并不等于差演员!
至于巩俐,我只能非常遗憾的说她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地点,演了一部错误的电影,她一直想摆脱张艺谋的影子,但截至目前我们看到她成功过。
迈阿密风云,不知所云,令人失望!
巩俐最出名的作品还是属于张艺谋导演的那种农村女性,隐忍的同时具有不可小觑的内在激情或爆发力。
她身上拥有的东方传统特质,是属于中式深宅般的内敛与沉静,可以坐成一副画,却并非开放式的中西合璧,让人觉得妩媚至骨。
昨天上映的。
美国到处都可以看到广告。
网站,电视都是。
商家还不失时机的把80年代的同名电视拿出来再放一遍。
整个电影的故事不难理解。
跟无间道比差远了。
看完之后我就两点印象满深的。
作为动作片导演,Michael Mann这次的答卷算是中规中矩(这点么影评也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就动作片,我这几年看过最好看的还是Bourne 系列。
在Miami Vice里面,他更强调的大概是真实性,所以动作场面简洁,镜头也是多采用主视角,而不是第三者旁观。
有时候会有那种失焦的效果,倒是看起来一点不觉得难过。
反而突出了紧张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银幕的关系呢)其次就是巩利了。
说实话……我真是失望啊,跟朋友形容她在片中的感觉就是poker face。
没表情的。
之前我没太仔细看过巩利的片子,不知道她究竟怎样。
听说是Michael Mann看过她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就说以后一定要找她演戏(当然这可能是噱头)。
反正这电影中的几段“激情戏”我是没瞧出她和Colin Farrell之间有点啥火花。
Collin还是那张胡子坯子脸。
巩利大概除了秀秀身材换了几套衣服之外,就是那个表情从头到底。
反正我是没看出她的转变来。
其他的大概也不能从中指望什么了。
我觉得作为警匪片(这年头还有人用这个词吗?
)它算是及格水准。
不错的演员阵容和导演,剧本也是有一定基础的。
只是大家发挥出了一个平常水平,没有太多惊喜。
Jimi Foxx?我甚至忘记他的存在。
不管是警察还是毒贩,都不够酷。
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6/07/29/430/
杰米•福克斯是我非常喜欢的黑人演员,于是能让他充分表演的电影,我肯定就不会方案了。
个人对柯林•法瑞尔感觉一般,倒是很喜欢40岁左右的巩俐,确实有果实熟透了般的性感。
整部片子里渲染暴力、豪华、邪恶以及性感的部分都做的很充分,只是部分色彩和衔接,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有点想走艺术法儿,其实一路商业到底,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内容太烂了,分了两次才看完,也算是打发了寂寂长夜吧。
可以说能评为我看过的第二不吸引人的欧美片(第一是今年看的一部叫星尘的电影,呕。。。
),不过结尾auto rock一响,我觉得好听到差点掉泪,心中暗涌澎湃,心想:如果自己是个男人,根本无法和巩俐姐姐这样的东方女子告别吧。。。。
太喜欢这结尾了。
哈哈。
还没有看《黄金甲》,所以暂且评述一下巩俐在《迈阿密风云》中的表现。
其实对于演员的表演,除非过份做作的以外,本人是不大关心的,只要能够很好的完成影片在我这里就算基本合格了。
之所以关心起巩俐的此部影片中的表演是由于巩俐这个女演员本身的问题。
巩俐最出名的作品还是属于张艺谋导演的那种农村女性,隐忍的同时具有不可小觑的内在激情或爆发力,这是她相当拿手的角色,而且每一部类似的作品似乎都没有失败过。
巩俐的失败在于转型,主要是到香港发展时出现了一个个莫名其妙的角色,在影片中多少有些只会傻笑的样子。
所以有种论调是巩俐不能演商业片。
但好莱坞是一个商业片的大厂房,而《迈阿密风云》又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片,各种吸引眼球的元素都有,巩俐这一次可以说是冒险之极。
说到商业片,女人无遗是筹码之一,从观影角度来说,女人是欲望客体,这里要说明的是,女人在影片中不仅仅是性的欲望代名词,还有勾起观众的保护欲,同情心等等,当然,绝大多数影片中的女人都是以“性”角色出场的,年轻的靓丽,成熟的性感,不可否认,巩俐属于后者。
在中国有种怪现象,这可以应用到大多数女演员身上,即许多女演员所饰演的角色与其真实年龄极度不符,大妈级的扮演少女,少女级的扮演老太,这是很平常的事情。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电影中的女性演员几乎没有独当一面的,即独立一个人支撑起某部剧来,除非象《阮玲玉》这样的女性电影。
也就是说,中国电影中女性角色更处于花瓶地位,比好莱坞更有欲望客体的味道。
但由于中国千百年来的意识形态,一般来说少妇的故事几乎很少,即电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年龄设定几乎都不是三十到五十岁之间的。
(这里主要指一些商业型的类型片,比如爱情片等等。
)换句话说,中国女性在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应该处于内敛时期,不但没有爱情,即便是事业也要少一些,这个古已有之的观念很深入地根植在众位编剧的心中。
偶有这样的作品,往往都是被性压抑久的角色,仿佛这就是中国女性的唯一追求。
所以在中国影片中,这个年龄段的角色多少都有些畸型的意味,当然,除了编剧也有观众心理上的感受。
说上述有关中国电影中女性年龄问题是要谈到巩俐在迈阿密中的表现。
毫无疑问,巩俐在此片中与大多数好莱坞电影一样,是女客体,即是为男人服务的角色,从岁数上也极度贴合美国此类影片中的女人扮象。
注意一点,国外大多数商业片,除校园青春片外,女性的岁数都是三十到五十岁之间。
此时的女性成熟性感,也许这就是老外们的审美标准与我们严重不同的结果。
正是由于一些观念和此种审美标准的不同才造成了中国电影中女性与国外电影中的女性的不同境遇。
所以,巩俐在《迈阿密风云》中作为欲体出现与中国青春片中二十岁左右的小女生出现是一个道理的。
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所以巩俐在此片中的发挥肯定不会太大的,观者也不必抱有什么期望。
但有一点,在美国影片中虽然三十到五十岁的女性大多以性感出场,但她们的戏份却绝不少的,尤其是个体魅力,不仅仅是性感,还有自觉性。
自觉性表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主动,有意志,象个男人一样也是故事中的一员,而不仅仅是花瓶,这一点是中国女性或说中国剧作中最缺乏的。
能够演好这样的花瓶,在国外必须是真实的年岁,其阅历,其表演水平都可以与剧中角色贴合。
但十分不幸的是,巩俐在此片中几乎没有个性可言,完完全全地只是一个花瓶。
在影片中,这个女性的自觉性只有两点,第一点与法瑞尔的爱情,第二点则是在老大面前说句话暂时救了法瑞尔一下。
女性角色出场,尤其是这种商业片中没有爱情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第一条即便是个花瓶也无所谓的,但巩俐的表演还是稍显木讷,尤其开始之时,脸部几乎僵硬,没有表现出那种很吸引人的地方,与法瑞尔的接触也好象没有全心的投入进去,所有一切都表明这两个人不来电,所以,即便这个俗套的爱情花瓶巩俐也没有完全演好,倒是影片结尾处,那句“who are you?”才将巩俐内在的那种野性发挥了出来,看来她的确是一个爆发型的角色,可以看当时的人物心理,法瑞尔欺骗了她,黑帮也将她弃之如履,这种爆发才形成了。
巩俐在诠释人物内心变化的时候的确很有一手的,但可惜的是这是一部商业片,还是美式的商业片,她的性感,她的主动性都没有得以体显。
第二点其实不是巩俐的错,因为导演在这个情节上几乎没有特意让巩俐发挥,仅仅是坐在床上的一段戏就过去了,她的表演尚可。
总体来说,巩俐这次好莱坞商业片的实验还是失败的,但这其实是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女影星的失败,我很难想象哪一位适合于这种商业片的演出。
但毕竟迈出这一步了,也许会给中国许多电影故事一个启迪,让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们不再那么尴尬。
2006-12-22于通州韩兮
巩俐那口古巴英语说的有点意思。
...巩俐有几个地方造型还不错
桑尼说:“我们没有未来,我们无法抵抗重力。” 一语惊醒,我愿称为这是迈克尔·曼对于浪漫归宿最渺茫最清醒的一部——再也不会有《盗火线》一样【去斐济岛看灯火似的海藻】,再也不会有《借刀杀人》一样把未来寄托在马尔代夫的豪车俱乐部上,再也不会《大盗独行》里Frank拼贴的关于家庭与事业与幸福的剪贴画。因为导演和观众都会随着时间知道那块梦土只是与浪漫和自由的受挫欲望联系在一起的朦胧的雾灯,一次又一次,它散发的温暖色彩如此缥缈,它带给我们反讽的许诺,对抗着电影中黑暗的场面调度与现实中压抑的折磨不公。
2.5。#139min导剪版# 扯淡轻浮之至。双雄戏欠缺人物魅力——致命的失误,像玩POV视角的枪战游戏,ost一响一顿瞎操作游戏结束仍然对操控的角色毫无了解。
很多处剧情像头顶的天线乱成一团,虽然自有章法,却又不能一目了然。拍摄风格很写实,甚至有点冷峻晦暗,风景也是帅气洒脱到没朋友,还有就是在奔叔的道路上突然发现原来巩俐辣么辣么美!
毫无新意的警匪题材,Colin Farrell却是格外的帅,巩俐已不敢评价。
色调太赞了 绝美的迈阿密海滩
很冷的迈阿密,很性感的巩俐,绝对上乘的犯罪片。
可见,Colin Farrell的演技很普通,还不如Jamie Foxx呢。
冲巩俐阿姨看的
稍显杂乱的剧情,但总体值得一看. PS 野性的Farrel和狂野的Fox实在是绝配 PS 说实话,巩俐的表演还过得去
柯林法瑞尔浓眉大眼的坏小子
Jamie Foxx是怎么想的。。。。。。。。。
1.真·夜戏,迈克尔·曼对于真实夜戏的追求执拗至近乎癫狂,有种粗犷美感;2.不理解巩俐接这个角色,在枪林弹雨和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撒泼打滚...与她的形象以及其他作品中演绎的形象,有点对冲,观感不适;3.结尾的配乐有够燃。
这片子真没你们评得那么差
5.0/10分。2024.05.27,初看,导演剪辑版GBR英版蓝光。这剧情,不应该叫“迈阿密风云”,而应该叫“迈阿密风流”。。。应该请琼瑶大妈来润笔一下。。。巩俐居然演了这么个烂角色,而且演技也烂,都放不开,我都看到她和科林·法瑞尔演对手戏笑的时候,那个嘴角明显的缩回去又被她强行扯回去,假笑。。。镜头也是手持式的吧,画面那粗糙的颗粒感,晃动个不停,你以为你是在拍谍影重重吗。。。导演迈克尔·曼廉颇老矣。
time is luck.
除了迈阿密的夜景和加勒比海域的美景之外,很一般的电影。剧情一般,没什么悬念,就连巩俐的床戏都那么假。
因为巩俐所以给了3星
巩俐老矣。柯林•法瑞尔和杰米•福克斯也救不了这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