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白华

秋之白华,The Seal of Love

主演:窦骁,董洁,郭家铭,陆怡璇,伊春德,章劼,王同然,邓飞,鲁思远,姚克勤,飞飞,丁宇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俄语年份:2011

《秋之白华》剧照

秋之白华 剧照 NO.1秋之白华 剧照 NO.2秋之白华 剧照 NO.3秋之白华 剧照 NO.4秋之白华 剧照 NO.5秋之白华 剧照 NO.6秋之白华 剧照 NO.13秋之白华 剧照 NO.14秋之白华 剧照 NO.15秋之白华 剧照 NO.16秋之白华 剧照 NO.17秋之白华 剧照 NO.18秋之白华 剧照 NO.19秋之白华 剧照 NO.20

《秋之白华》剧情介绍

秋之白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独立新女性杨之华(董洁 饰)为追求新思想,离家来到聚集了众多进步青年的上海大学就读社会学,结识了蔡和森与其妻向警予,当时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瞿秋白(窦骁 饰)声望卓著,杨之华从他的授课中感受到深沉的忧国之情。杨之华在家乡的丈夫沈剑龙不时赶赴上海探望,但日益加深的分歧令两人感到彼此已经疏远,杨之华在与瞿秋白的接触中愈发欣赏后者的人格魅力与学识。不久,瞿秋白妻子病重亡故,杨之华亦通过向警予入党,在父亲抵沪探望之际,杨之华提出了离婚的打算,但在革命斗争形势严峻的局势下,杨之华没有向瞿秋白表白的机会。不久瞿秋白迫于形势辞职,陪杨之华返乡面见沈剑龙……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新神探联盟拉字至上:Q世代第三季仙书奇谭大佬消失的西德尼·豪尔美人谋金色面具英雄若水沿流落于海少女卧底第三季未命名恐怖片(UHM)七月与安生实习医生格蕾第四季海上大教堂理想之路隋唐英雄3仁医魔戒再现再见圣诞夜巡演转学生弊家伙!我要去祓魔燃烧马警长的故事劫数难逃聚宝盆坐在酒吧里吃蛋糕XL上司欢乐一家亲第八季亲亲我好妈吸血鬼3:恶魔城紧急出口

《秋之白华》长篇影评

 1 ) 革命同志 自由不死

一部安静的电影,也许真的更适宜安静地独自观看吧,我也就不会因为听到影院里的人笑场的感伤吧。

如果是在影院,就不能像看恐怖片时捂住指缝观看吧,没有广告时间,来不及你被掀起的愁绪平复一点,像推着你一个地方,不能中途喊停,担心泪会决堤的一刻。

当电影过大半,我已经开始担心他被杀害的画面到来,这样的担心让我看到他们在一起的时光都感动心酸,俄国白雪天地里他们快乐的滑翔旋转,我却无法跟着快乐。

他们在浪漫的光影里吃早晨,我却只听见那句小声的还不如病的是我。

雪夜里他们分别,秋白说之华分手时总是平静的,身影远离后之华眼前已经模糊了雪花和街灯。

我直接跳过了他被行刑的画面,我不需要此刻去评判演员的演技如何,画面美感如何,语言音乐如何。

他是才人已勿用置疑,他和她的故事让几十年后的我看到了相守相知的真情,他和革命同志们的悲惨早逝让今天的我更要学会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看完后过了好一会儿,眼泪再一次涌了出来,我想不管电影是否完美,导演和演员的努力都是让我们感动的理由,流下不仅仅是感动的泪水。

想起那年在烈士陵园看到一面写着“自由不死”的墓碑。

献给他们在不自由的年代为追求自由付出的忘我牺牲。

秋之白华,秋之白华,四个如此相契的字句,心中记住了他们的深情。

 2 ) 秋之白华,白华之秋,秋白之华

是在董洁的微博上知道这部电影。

名字就很吸引人,秋之白华,淡淡的哀伤,淡淡的苍凉,远山白雾的感觉。

没想到竟是这么动人心弦而又遗憾的故事。

之前的山楂树,窦骁的老三是我和傻子喵从头叹到尾的唯一部分。

但他和董洁一起演对手戏,还是有点怀疑的。

刚看剧照的时候,感觉的确有些年龄差。

但是下午看电影的时候,真是觉得俩人很搭,可能语言动作结合起来,能弥补不少,毕竟情绪能被电影引领着前进才是最重要的。

董洁之前有微博说,秋之白华很多地方已经下档了。

匆匆忙忙来豆瓣看影评,才发现比这片子更吸引人的,是瞿秋白其人。

搜索了豆瓣小组和多余的话全文,不禁感叹,这是个怎样的人啊立马各种发各种分享。

几经周折,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片子。

从不觉得有什么人是完美的,看十月围城,最喜欢的一句影评就是:“唯有进步值得信仰。

”信仰的,是进步本身。

生而为人,如何能完全没有局限?

人之美,就在于同自己的局限和本性战斗与妥协。

战斗是激动人心的,而妥协,其实又何尝不动人?

如同命运悲剧的存在。

生活不是史诗,我们也不是奥德修斯。

生于斯,长于斯,悲于斯,乐于斯,你赋予了我一切,我便贡献我的一切。

然而,心,是不总听理智使唤的。

期盼简单纯净的心,疲惫不堪的身体,如何能承担起如斯重负?

物尽所用,人尽所长,才是最好的状态吧。

因为先看了很多资料,所以电影里的各个细节,都变得那么耐人寻味。

此时此刻,我宁愿相信,瞿先生那最后一句“中国的豆腐是最好吃的东西。

”是曾同爱人一起携手在路边坐下,看着爱人脸庞吃着豆腐说过的一句话。

那代表着先生对爱人也是对世界所有的美好最后的眷念。

如此这般,其实已经是在唐突先生的话了。

我承认,我是个完美主义者,而完美主义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悲观主义者。

然而,我仍愿去相信,相信有些东西,值得我们珍爱、值得我们写在遗书的最后一句。

假如只看电影,是不能明白瞿先生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

然而霍导,已然起了最好的桥梁作用。

毕竟,还没有开放到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在阳光下晒给你看。

有自己的判断,是最好不过了。

然而感同身受这四个字,我是从不信的,情境不同,心境不同,如何能感同身受?

何况隔了那厚厚的历史尘埃,十分里已不知还有几分真相。

只怕当事人今天看到,也会犯迷糊吧。

如同我们只能通过当年的只言片语、报纸上留下的三条告示,感叹两个男人的大度。

没有告白,但在对方谈离婚时毅然陪同。

也许他的肩膀没那么厚实,却是最让人安定的。

影片的背乐不知是什么,很美很伤。

窦骁念出那一串牺牲名单的时候,忍不住哭了。

不禁想起宋家王朝里那句,爱情就是革命,革命也是爱情。

今天的场并不算小,然而空空落落的只有四个人。

虽只有四个,散场时却都站起来认真的听完片尾曲才走。

这,不就是可以相信的么?

也许很少,却很坚定着自己的判断和相信,并坚持到最后。

 3 ) 邂逅成长,原可以如此安静

他生前最后一次紧紧拥抱她,端详她的眉目。

说: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的,只要智慧就足够了。

其实你也不用这么智慧的,只要勇敢就足够了。

这样深情,这样真切,看得我心颤。

是啊,他们能够相爱全是因为她勇敢。

在暗夜中飞奔出去送他晚餐,说话时内心有隐隐的火。

同他一道工作时,毫不吝啬目光中有灼灼的崇拜。

她白驹一般地飞奔至他家门,只为问他能不能再爱一次。

她撩拨被风吹乱的发,在他丝丝入扣的烟雾中轻轻的说那一句“他知道我爱他吗”他说:他不敢。

但是她敢,于是他也敢了。

随后的温柔缱绻,柔光洒进窗棂,他深情印在她手心的【秋之白华】都是她勇敢追求来的幸福。

爱一个人,竟然可以如此恬淡的勇敢,如此执著地跟随。

她让他学会坚守,她令他感动。

单纯从爱情文艺片来看,竟是好的。

霍建起的美术功底当真可见一斑。

清扬婉兮,在水一方。

董洁是东北人,在片中的南方平舌音说的也蛮有腔调,可见那"面瘫"背后确实是极下功夫的。

只能说精神是形而上的东西,演员或是故事结构只是个载体,你能够明白那种情感,其他的就能够理解的容易了。

事出有因,出师有名,追根溯源地,其实能够观望到那种单纯。

因为这种单纯,所以心里生出了很多的美好。

从这部片子里,竟然觉得女人的勇敢,是极好的。

原来真正的爱情,确实是需要自己追求。

看对了人,谁先勇敢,不都是一样的幸福吗?

 4 ) 八个人的《秋之白华》

中午11点半,崇文门的搜秀影城,最小的放映厅,三排共17个座位,我和另外七个人在看电影《秋之白华》,一共八个观众……此片公映之前,小儿子在单位内部放映时看了此片,回来说了说,萌发了我看这部电影的愿望。

也许是对过去党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厌恶,对瞿秋白命运的同情,对瞿秋白这位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著名才子纯洁和美好人格的崇敬,对主演窦骁和董洁的好感,我就一直渴望观看此片。

但无奈此片一直未在昌平上演,我多次去昌平镇的影城都未上演,甚至前几天到永旺商城的影院,也是上午只放了一场(我没赶上),别的电影《雪花密扇》《假装情侣》《功夫熊猫》《动物总动员》等昌平每天都上映多场,唯独《秋之白华》不上映,问工作人员就说没人看。

昨晚是小儿子从网上为我查出崇文门的搜秀影城上映此片,于是我辗转乘车几十里,专门从昌平乘车到崇文门的搜秀影城看这个片子;而这里的工作人员也说,此片没什么人看,所以放在小放映厅;其它电影也是看的人较多,票好卖(也许和此片宣传不够有关系吧,许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瞿秋白是谁,当然不会看这部片子了)。

坐在座位上,影片把我带到那动荡的年代,著名才子瞿秋白光辉而短暂的传奇人生浮现在我的面前,《秋之白华》并没有着重以常规主旋律的议题去刻画革命者的光辉事迹,而是以唯美影像加上绵密的爱情,娓娓道来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感情生活,从而带出他们的革命情操和光辉精神。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之旅是在上海大学开始的,瞿秋白是社会学系主任,而杨之华则是他的学生,杨之华是从家乡来到上海寻求民主救国的新女性,老师的才华和风度深深打动了杨之华,更让她羡慕的是瞿秋白与妻子王剑虹的举案齐眉,因为人生理想的差异,她对丈夫沈剑龙感到失望。

于是,她把全部的热情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革命中,最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一员。

瞿秋白因住处遭到敌人的搜查而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杨之华受组织负责与瞿秋白联系,师生加战友的情谊,渐渐升华。

片中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是浓烈且隐忍的,他们的结合是曲折的。

1924年,瞿秋白的前妻王剑虹病逝,而杨之华与丈夫的分歧和裂痕越来越大,后来也多亏沈剑龙的退让和成全,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和她是在革命斗争中结合的,同志战友加夫妻,因而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铭心刻骨,他们一心想救国救民,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因而不惧风险,并肩战斗,瞿秋白送给杨之华一枚图章,他当时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之后他为革命牺牲,杨之华终身未再嫁。

瞿秋白牺牲的情节也表现得挺悲壮,漫山遍野都是绿色,开着许多花,而瞿秋白穿着杨之华为他亲手缝制的衣服,从容地用俄文唱着《国际歌》,说,“此地甚好”,倒在花丛中绿色中……先辈们奋斗不容易啊,探索,牺牲,尤其是这些革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把自己的才华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有意思的是,因为瞿秋白和杨志华是南方人,这部电影的对白是用南方普通话说的,南方人看了一定很亲切吧!

看完电影从放映厅出来,我觉得今天没白来,虽然路途稍远一点儿,值得看。

我这人就是“小资味”浓,年轻时代直至现在还是如此,这类片子很合我的口味。

我不明白,这么好看的片子,为何问津的人极少,这也是部浪漫史诗爱情片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片,年轻人也应当爱看啊……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勉强不得的。

 5 ) 中国的豆腐真的很好吃

本来是想来吐槽,这种典型的爱国教育片,为何台词会如此喜感,总是在人刚刚有点儿入戏的时候,就一个犀利无比的台词或场景杀出来,让你瞬间出戏。

比如那位负责看守瞿秋白的国民党军官:“经过这几日的相处,我和你之间已经生出感情……”(各种腐可尽情脑补)在枪决前,那军官又特意跑过来对执行者咬耳朵:“不要打脸……”;比如两男人斗诗时的眉来眼去,再比如秋白同志两次提到的“中国的豆腐真的很好吃”。

为了豆腐,看完电影后专门回来查了下《多余的话》。

恕鄙人孤陋寡闻,之前甚至没听说过这么本书,也从来不知道瞿秋白竟然还是我们江苏老乡。

果然,在这封临刑前的遗书,最最后写着: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永别了!

就为了这最后一句话,从头到尾读完了《多余的话》。

全篇不长,一万多字读下来,对电影的兴趣已淡,反而是瞿秋白这个历史人物让人更感兴趣起来。

看他的最后独白,起初是惊讶,说震惊也不为过,因为通篇可谓只絮絮叨叨了一件事,那就是:我根本不是干革命的料,上了革命这条*船纯属阴差阳错,赶鸭子上架,稀里糊涂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甚至还成了党早期的核心人物之一,这简直太特么的滑稽了!

我现在终于解脱了,解脱了,解脱了。。。

“我自己忖度着,像我这样的性格、才能、学识,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我本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最后还是‘文人积习未除’的。

对于政治,从一九二七年起就逐渐减少兴趣。

到最近一年——在瑞金的一年实在完全没有兴趣了。

工作是‘但求无过’的态度,全国的政治情形实在懒得问。

一方面固然是身体衰弱,精力短少,而表现十二分疲劳的状态;别的方面也是几十年为着‘顾全大局’勉强负担一时的政治翻译、政治工作,而一直拖延下来,实在违反我的兴趣和性情的结果。

这真是十几年的一场误会,一场噩梦。

”“我每每幻想着:我愿意到随便一个小市镇去当一个教员,并不是为着发展什麽教育,只不过求得一口饱饭罢了。

在余的时候,读读自己所爱读的书、文艺、小说、诗词、歌曲之类,这不是很逍遥的吗?

为什麽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

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看着他的真诚吐槽,感觉就像是个择业失败的青年,痛定思痛后一种忏悔和反思。

他骨子里本是个文艺青年,是布尔什维克所讨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然而只是因为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可以翻译苏俄材料的人(他当初学俄文也只是为了糊口),就一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勉强地”向前向前再向前。

文中有好多词频频出现,比如“勉强”——正因为勉强,所以也永远做不好,手里做着这个,心里想着那个;再比如“历史的误会”——我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的文人,竟虚负了某某党的领袖的名声十来年,这不是“历史的误会”,是什么呢?

历史的误会。

被硬生生地撵上历史舞台,然后又被历史碾碎,仿佛只是跟他开了一个极夸张的玩笑。

“一出滑稽剧就此闭幕了!

”能由衷发出这般感慨的人,或许36岁早逝对他来说,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他讲到自己的优柔寡断、随波逐流,讲到对文艺的怀念而怅然若失,并承认自己就是机会主义者,组织让干嘛就干嘛,工作上但求无过的漠然。

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电影电视,根据瞿秋白留下的史料,将其更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个十足的文人,失足的革命者。

又或许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吧,已经被神化了的革命先驱们,岂容得下如此颠覆?

今天开幕式上激情陈词的江苏省宣传部长肯定第一个就不同意。

在《多》中,瞿坦言,他如果做一个戏子可能会更成功,因为这么多年他一直是在扮演着各种角色,一直是戴着假面的“剧中人”。

揭穿假面具是最痛快的事情,不但对于揭穿者是痛快,就是对于被揭穿的人也很痛快,尤其是能够自己揭穿自己。

现在他丢掉了最后一层面具,所以能够在枪决前,泰然了望四周山水,驻足说出:“此地甚好。

”历史是不能够、也不应当欺骗的。

他不愿意本是“叛徒”却冒充烈士而死,所以要把自己的真情说出来。

我想,等到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是否也有这般勇气,对自己又或对旁人,说出一点儿真心话。

***************************ps1:当秋白同志最后就义,短款长袜一身潮人打扮登场时,全场又大笑,包括我。

但刚在网上查证了一下,这大哥最后竟然真的就是这身打扮!!

禁不住感叹,现在的潮流风尚犀利前卫,与当时比起来简直浮云都称不上啊 http://news.163.com/08/0619/11/4EQ23NTV00011KUQ.html ps2:二人表白那段很妙,一定要投稿“最妙表白”大全集啊,存这留档,以备后用:之华:我离剑龙(前夫)越来越远,却离他越来越近。

秋白: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之华:他知道我爱他吗?

秋白:知道。

之华:那他喜欢我吗?

秋白:他不敢。

ps3:我生命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是:鱼香肉丝真的很好吃

 6 )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

选择了一条道路,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遇见他,却是我没有想到的。

——杨之华很高兴霍建起又回来了。

一如既往,诗画人生。

对于美感的捕捉和营造,有一个霍导,就够了。

动荡时代的爱情,清淡平和至此,便已足够。

再没有比董洁更适合的杨之华,也没有比窦骁更适合的瞿秋白了。

戴上黑框眼镜,穿上民国长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历史课本上那个干涩的人物就此焕发了生机,儒雅,博学,平和,纯净,克制。

之华说:“上大的老师是全国最有才华,最革命,最英俊的。

”明眸轻启,娇羞可爱。

秋白说:“为了给自己一个在这个不堪的社会活下去的理由,为了实践自己希望国家好起来的愿望,还想让短暂的一生有些意义(所以要参加革命)。

”他们的爱情就不可能只谈风月,他们的告白没有一句“我爱你”,“能和你一起走在前面,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才是之华对秋白最坚定的感情宣言。

西渡桥头,萧山长河,雪夜长街,长镜头,慢动作,画面美好的不像是真的,隐去战争背景,这就是最平凡的幸福。

同一天的报纸登着3条声明,之华和剑龙解除婚姻关系,之华和秋白确立恋爱关系,秋白和剑龙确立好友关系,有过这样的爱情和友情便是福。

这是幸福的开始。

秋白在之华的手上印上殷红的印章,“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是爱。

“想给你的很多,可能给你的很少,连起码宁静平和的生活我都没办法给你。

”这是怜。

“我们看到了开始,或许看不到结果。

”这是愁。

在喜忧参半的爱情中,似乎,可以找到生命中赖以为继的东西。

在苏俄的那几年,他们无疑是快乐的,冰天雪地,落日余晖,自在生活,共享天伦,即使事业坎坷,总算是有一个可以依傍的人,有一个可以依傍的家。

那样携手走过的时光,即使走不到结局,也不枉匆匆而逝的流光岁月。

勇敢接受生命赋予自己的一切,带笑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秋白说的对,其实你不必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足够了。

其实你不必这么智慧,有你的勇气就足够了。

秋白: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要面对反动派的屠刀,也要像他们一样义无反顾。

之华:面带微笑。

于是,秋白真的在枪决的时候做到了,他穿着之华亲手做的衣服,从容优雅地唱着歌曲,选择了一片美丽的土地,面带微笑,迎向盛大的死亡,白鸽群飞,那时候,雪夜长街上,之华孤单的身影会不会在他脑海中浮现?

那枚红印章,那颗铜纽扣,就此纪念秋白之华。

 7 ) 乱,不一定不好看

“乱,不一定不好看”很多人说里面的故事太假,瞿秋白居然会说豆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太假了。

其实是这些人根本就不了解历史。

历史的本质其实是很个性化的。

建议大家简单读读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再做评论。

哪怕只是为了这么一个悲剧性的文人

 8 ) 亂彈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常州人,“常州三傑”(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是從小就環繞在耳邊的詞語,卻從來沒有對這些常州名人有所深入的瞭解,離家不遠的“瞿秋白故居”也只是很小的時候去過一次。

再次聽到“瞿秋白”這個名字卻是去香港上了大學后,“翻譯研究”的課堂上,教授提起他自己大學讀書時曾研究過瞿秋白的入黨日期,還對我們說,彼時的黨與如今的黨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他自己生在那個年代,肯定也會變成一個共|產|黨人。

而後我又在多本關於翻譯的書中瞭解到,瞿秋白除了“革命家”這個身份外,還有另一個也許更貼近他文人本質的身份——譯者。

他是第一個將國際歌翻譯到中國的人,以及向國人介紹了許多俄語文學。

我開始覺得慚愧,多少學者對瞿秋白有過深入透徹的研究,而我生在他的故鄉,卻從未認真地去瞭解他,這怎麼都說不過去。

於是假期回家后,去書店買了《多余的話》一書,又去新建的瞿秋白紀念館參觀了一下,時逢《秋之白華》上映,很高興又能有人來關注他了。

看過《多余的話》的人就會知,瞿秋白根本算不上一個熱血沸騰的革命者。

他出生于紳士階級,家庭世代讀書做官,母親因貧困自殺時家裡還用著一個僕婦,他們從沒親手洗過衣服、燒過一次飯,秋白骨子裡的紳士意識始終都沒能擺脫掉。

他孑然一身跑到北京,本想考進北大,研究中國文學,將來做個教員度這一世,誰沒想到付不起學費的他最後只能進入免費的俄文專修館學習俄文(學翻譯就是這麼無奈么= =!

)。

他注意力也一直都是放在文藝方面,看一些俄國文學名著,對政治上的各種主義都沒多大興趣。

後來就開始了一系列秋白所謂的“歷史的誤會”——糊裡糊塗地加入共|產|黨,糊裡糊塗地做了領導人,又糊裡糊塗地被批判,最後糊裡糊塗地被抓了。

誰能想得到,秋白生前最後一句遺言竟是:“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世界第一。

”就是這樣一位看似文弱的書生,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刻在了共|產|黨的紅色歷史上,讓一代一代人銘記。

說回《秋之白華》這部電影,原本我是不抱多大希望的,以為不過是又一部給黨的獻禮。

本來對竇驍沒多大感覺,但極其討厭他演的《山楂樹之戀》,所以剛開始我以為竇驍會毀了我心中的秋白。

常州的各個政府單位都組織人員前去觀看,於是我陰差陽錯地蹭到了票,去就在瞿秋白故居旁邊的亞細亞影院看了這部電影在常州的提前放映。

片頭開始就雷倒了大家,因為常州市委書記范燕青的大名赫然出現在“總顧問”三個字下面……再看,原來這片竟然還是“常州廣播電視臺”出品的……看來這次常州政府算是下了大功夫,弄這麼一部宣傳片來打城市名片……故事開場的幾段非常混亂,感覺像是匆匆介紹故事背景般,每一段都很短,場景切換頻繁,沒有深入發展的空間。

難能可貴的是,故事一直是以董潔飾演的楊之華的敘述角度展開,而全片的大半部份也均以之華的女性視角展開,直到故事後半段才以秋白的回憶為視角講述(不好意思我的女性主義意識又犯了大家見諒= =!

)。

可以看得出導演十分認真的態度,場景還原得不錯,演員帶著吳語口音,雖然剛開始聽的時候覺得有些不自然,但後來就漸入佳境,慢慢帶來親切熟悉的感覺。

霍建起的文藝范很明顯,唯美的鏡頭加上輕柔的臺詞,我甚至感覺不出這竟然會是一部紅色的革命愛情片,分明是一出江南小清新好吧!

竇驍出場后,我才發現原本就瘦瘦的他戴上眼鏡后還真是有點像秋白,面容秀氣又有些蒼白,不光形似,後來秋白的肺病越來越嚴重時,竇驍講臺詞那有氣無力的樣子還真有些神似。

好吧,我只能說,竇驍碰上秋白這個角色,就像黎明碰上了世鈞。

劍虹與秋白兩人寫詩一段也頗有意思,一句“借花獻佛”,劍虹將之華完好地交給了秋白,又在報紙上登:劍虹與之華離婚,之華與秋白結婚,而秋白又與劍虹結為好友。

(這個交接班做的可真好啊,如果現代人結婚離婚也這麼平和的話該多好。

)原本對秋白的感情生活不甚瞭解,原因很簡單,各種關於秋白的介紹中都對這一段感情一帶而過,突出的無非是而後的各種革命業績,以及最後多麼英勇的就義。

師生戀似乎在當時那個年代頗流行,秋白如此,魯迅也如此,女學生對男老師的感情里更多的是一種崇拜吧,你看秋白為之華做俄語翻譯時,之華的眼裡滿是仰慕之情(這也是本片唯一反映秋白作為翻譯的一段場景,還好導演沒有忽略他的譯者身份)。

就影片本身來說,並不能算是一部出色的電影,問題主要出在劇本方面,人物傳記最忌諱流水帳式的泛泛展開,而本片就是如此,全片無焦點無高潮,平淡無奇。

而結構方面也異常混亂,前面是從之華的視角展開敘述,中間突然放到秋白被抓進去了,而後又變成從秋白的回憶展開一段段敘述,讓人摸不清頭腦。

而霍建起的文藝范也許這次恰好幫了秋白一個大忙,影片的主題本應為“革命愛情”,而在這部片子中,“革命”的成份似乎一直都作為故事背景而隱而不見,對“愛情”的描述倒是十分細膩,而秋白本來就是這樣一個對“革命”並無大抱負、注意力一直都在文藝方面的中國典型文人,這樣的文藝范也許才是對秋白最真實的還原。

通觀全片,常州這次的確花了大功夫來打這張城市名片,片中有一處,秋白故意回眸一笑說自己是江蘇常州人,而後還提到了覓渡,在場的觀眾都會心一笑。

片中大量取景都是在常州及其周邊地區,秋白就義前抽著煙走過的一段,是在常州運河五號拍的(運河五號就是常州的798),然後就義那段就是在溧陽南山竹海拍攝的,美不勝收。

想來自己和秋白還是有點緣的,秋白由竇驍扮演,而瞿秋白原名瞿雙,這兩個字結合起來正好就是我的名字,我和他是同鄉,還算是半個同行。

越瞭解秋白,越發覺他對我來說特別親切。

因此這部電影對我的意義并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是其背後代表的常州歷史文化。

 9 ) 片言谁解诉秋心

初中一段时间,我在作文中很喜欢用瞿秋白就义的“例子”:草长莺飞,瞿秋白漫步绿野,寻一片绿荫之地,颔首道:“此地甚好。

”然后从容就义。

   当时的“中心思想”自然是英雄咏叹调,事关视死如归临危不惧伟大信仰。

后来读了些杂七杂八的书,知道瞿临终绝笔有一句“中国的豆腐世界第一”,于是又找来《多余的话》。

彼时年幼,只读得个大概印象,觉得这是瞿的忏悔录之类。

   高中偶然读到郁达夫,模模糊糊觉得他与瞿秋白在气质上颇有相似之处,心血来潮再度翻找《多余的话》,始觉得其中辛酸,又夹杂些许无奈的赌气,虽然没有郁达夫“沉沦”式的呼号苦闷,却也有一种恨恨。

   此后若干年,不复想起瞿秋白。

      这次看《秋之白华》,觉得片子拍得虽然漂亮,内容却磕磕绊绊,兼之听闻“中国豆腐世界第一”的台词屡遭笑场,心里有些叹叹,于是又温习了一次《多余的话》。

   再看,便心软得几乎掉下眼泪。

   一万多字,剖出了一个落落文人,孱弱温婉,疲惫不堪。

我终于明白为何早年我总觉得他与郁达夫有些相像:他们都有文人的“自恨”。

   “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瞿秋白说自己懦弱不自信,讲究“弱者的道德”,大凡理论总看不清楚,对实际生活又雾里看花——总之,百无一用是书生。

   他的参加革命乃至称为“先驱”,就他自己的描述,完全是逼上梁山,并非他的本意,也远非他的能力所能胜任。

   事业大抵总是正确的罢,只是我力有不逮,早已是“叛徒”了。

      《多余的话》疲惫地认错,却道出了些许知识分子自身信念与当时的“事业”之间无法弥补的裂痕。

   他们不是不想弥补——如瞿秋白所说,他们念念要去除自己在革命洪流中无处不在的“异己感”,可他们的出身与教育所赋予他们的兴趣与信仰,却让他们实在不能全心投入,一往无前。

   更何况对于那些“土法炼钢”式的“理论”,他们总是忍不住怀疑,以至于到最后简直不敢怀疑。

瞿秋白就落寞地说:    “从那时候起,我就没有自己的思想。

(我以中央的思想为思想。

)……偶尔我也有对中央政策怀疑的时候,但是,立刻就停止怀疑了——因为怀疑也是一种思索:我既然不思索了——自然也就不怀疑了。

”    如此这般,狂欢的革命热情之后,他们觉出了“异己感”。

而排除“异己感”的过程,如同拣着自己的心肝皮肉,片片吞下。

痛,并疑惑着。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

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

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    那夜瞿秋白与鲁迅的长谈,必定伴随着深长的叹气与黑重的沉默。

   瞿秋白不是鲁迅,他只感到累,只想逃脱,只想逃到那一个“大家不要争论,‘和和气气过日子’”的世界里。

   他不要革命,只想清闲优雅的生活,读俄国小说,读红楼梦,吃吃中国的豆腐,见见志同道合的朋友,好好地爱他的之华,像一个“绅士”般平静地老去,死去。

   他一边这样想,一边恨自己这样没出息,这样“过时”,一边又带着“求之而不得”的苦痛,这种心灵拉锯战如何能不让人疲惫。

      真是扯远了。

说回电影。

   以爱情和家庭谈瞿秋白绝对是好角度,因为这里可以充分表现出瞿的矛盾拉扯,对自己的不满意,对生活的恋恋不舍与疲惫。

一个遗老遗少式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完全可以借由那些唯美的镜头与独白展现出来。

   导演差一点就要做到了。

可惜,还是差一点。

   有那么几次,我马上就要被片中瞿秋白那种依恋和柔情,那种痴痴念念,那种身心俱疲的表情,那种天真的书生气所感动,结果就在这节骨眼上,瞿秋白和杨之华却十分不合时宜地迸出那么一两句异常“革命”的话,大煞风景,教人厌弃。

   那么漂亮的风景和镜头,“中心思想”却还是英雄主义大无畏就义,无聊得很,讨厌得很——也虚假得很。

   我不否认的确有那么一批仁人志士视死如归,也不否认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确会说出这种“隔了一层”的话(瞿秋白一夜不归,杨之华说:“你心里还有没有别人,还有没有组织?

”这话好玩,但从杨之华嘴里说出来,也算挺真实的。

)——但你要拍的是瞿秋白呀,瞿秋白怎么会如此这般“激于义气”?

他怎么会在某些场景突兀地显出一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粗犷劲儿?

      当然,这部戏难拍:用边缘人物宣扬“主旋律”,既要积极向上,又要尊重事实,还要考虑如何让观众激动莫名潸然泪下。

思虑多,掣肘自然也多,放不开手脚,结果也就马马虎虎了。

   于是观众入场,大多看个热闹,在“豆腐”和黑丝袜处笑笑场,在结尾时激动那么一小下,在散场后吐吐槽。

   仅供喷饭送酒,也就这样了。

      然而我仍希望有人能在吐槽之后认真或不认真地读读《多余的话》。

一切都不是你以为的那么简单。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天下第一。

”此一句的沧桑无奈,其实教人笑不出来。

      “七八年来,我早已感觉到万分的厌倦。

这种疲乏的感觉,有时候,例如一九三零年初或一九三四年八九月间,简直厉害到无可形容、无可忍受的地步。

我当时觉着,不管全宇宙的毁灭不毁灭,不管革命还是反革命等等,我只要休息,休息,休息!!

好了,现在已经有了‘永久休息’的机会。

 10 ) 动荡时代的平凡爱情故事

今天终于“翻山越岭”去看了《秋之白华》,圆了几个月来的愿望。

我是瞿秋白的粉丝,也是小董老师的粉丝,所以对这样一部电影,我真的不敢期望太高,生怕失望。

看完之后,我释然了。

我觉得拍的还是顶好的。

电影的画面非常唯美,这应该是这部片最大的特点。

实在是太美了。

外白渡桥,还有那个非常美丽的湖,略带昏黄的光线,恰好契合了很多人对民国的想象。

让我不由得怀疑,这真的是一个黑暗、万恶的旧社会么?

电影没有拍成革命史诗,也没有拍成小资爱情故事,讲的是动荡时代的平凡爱情故事。

在那么一个时代里,瞿秋白或许有些文弱,可是当历史需要他负起重大的责任时,他别无选择,只能义务反顾。

同样对于杨之华,选择一条道路,也是选择了一种人生,退不得、躲不得。

瞿秋白也许在历史上的贡献跟别的领导比起来,算不上什么,可是吸引人的是他的坦荡人格,他的博学、平和、纯净。

我有时也在想,如果最后他没有牺牲(相比于王稼祥等人),也许他没有现在这样的地位;如果他没有写《多余的话》,也没有现在这样吸引眼球(相比于张太雷等人)。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不公平,不是人人都能被记住,只有那些有特点的人才能留下点痕迹。

不过更不公平的是,发展到今天,一个历史人物能不能上荧幕,主要还是取决于他的家乡的GDP。

如果不是江苏和常州愿意投资,肯定没有今天的《秋之白华》。

最后电影中关押瞿秋白的监狱拍的太压抑了。

长汀关押瞿秋白的地方我专门去看过。

是当时长汀的政府大院,最后面一个小屋关着瞿秋白,屋外还有一个小天井,不是专门的监狱,风景也还是可以的。

可惜了宋希濂,一生以职业军人自居,却因为执行了对瞿秋白的枪决令,背了一生的骂名。

《秋之白华》短评

整体情感的表达内敛温淳;摄影非常出彩,因此多给一颗星;结尾还是被小感动了下@黄大上人

8分钟前
  • 南国小主
  • 推荐

失败~没亮点没重点,吐槽点倒不少。演员和剧情都集体面瘫,浪费了好景好框架……

9分钟前
  • 面酱
  • 较差

唯美够了,感动不够。不过我发现民国时候人们的思想比现在开放多了

12分钟前
  • cici541
  • 还行

这部电影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比建党伟业要好

15分钟前
  • djj
  • 推荐

喜欢这样平静自然地叙述。秋之居然是萧山人,更多了几分亲切。“难受的人越多了,改变的就越快。革命是要流血的。”可惜牺牲了那么多革命结束之后却失去了再次革命的权利甚至勇气。oppressed和oppressor的恶性循环一直在继续。

19分钟前
  • 寒青
  • 推荐

一颗星给窦骁吧,他的样子太符合我审美了

22分钟前
  • Dreamer-Echo
  • 很差

窦骁這倒楣孩子,就上映兩部片子。還全犧牲了。

25分钟前
  • 七月
  • 还行

1、唯美风,在红色电影里还是值得一看的。2、董窦二人很有民国气质。3、江浙人是平翘舌不分,但也没有那么夸张啦。4、国民D杀瞿秋白的时候,还特意找了个花园,还叮嘱不要打脸,多讲人性吖。

30分钟前
  • 睡懒觉的cc
  • 还行

衣服真心好看!!!!!!!!!画面真心好看!!!!!!!!!窦骁窦骁窦骁!!!!!!

34分钟前
  • 鞋舌不跑偏
  • 推荐

要这是个默片的话就好了

36分钟前
  • lockinpocket
  • 还行

有点意思

40分钟前
  • 小麻雀书店
  • 力荐

因为有董洁

43分钟前
  • 秋实
  • 还行

瞿秋白 觅渡觅渡渡何处 杨之华 得肺病的是你 受批评的也是你 是你 还不如是我

48分钟前
  • ccjd
  • 还行

最雷人台词:“其实你不用那么漂亮,你有你的智慧就够了;其实你不用那么智慧,你有你的勇敢就够了。”这电影一点都不好看。

49分钟前
  • 少年
  • 很差

男主角是个大短板,很多事情因果未交代清楚,不知道导演是要展示瞿秋白革命生涯,还是秋华的爱情脉络,顾此失彼,手足无措之感

53分钟前
  • 江来
  • 还行

山楂树的风格和不知哪里的口音实在让我受不了

55分钟前
  • 陈江瀚
  • 较差

董洁真是漂亮啊,革命浪漫片看成了搞笑片,想给你的太多,能给你的太少,秋白之华,秋之白华

57分钟前
  • 云里的心晴天空
  • 推荐

感动了我

59分钟前
  • 小十三
  • 力荐

窦骁的演技永远是新鲜的。

60分钟前
  • 森林小龙包
  • 较差

此地甚好。

1小时前
  • 兰烬落萧萧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