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失败,到了年尾了才看到这部年头的电影,开始看还以为是恐怖片,等越往后看,才发现这部电影里面要讲的主题很多,作为灾难电影,里面包涵的爱情元素,家庭亲情元素,甚至灾难面前的互相护持友情,不放弃的救援,等等都非常的让我感动,爱情中谁敢说爱丽斯和尼克斯比不得露丝和杰克?
反而我认为前者比后者更真实,当初我看泰坦尼克号也没被感动过!
如果大家要求找一部电影的茬,从头到尾都肯定有,那样看电影实在是无趣了,人为的拍摄和剪辑,除非是神,否则不可能没有漏洞!
这部电影是我2014年看过最好看的电影,也是一部能让我感动到的电影,非常棒!
一个结局就是大家看到的,敲敲铁框,大家出来了。
还有个结局大家也应该知道,就是普京男提示的液氮冻人。
大家知道,水退去后,里面的人没法爬到那么高度的,能伸出点东西出来,让大家看到。
即使有二个救人的在,手里的钩子也甩不到那个高度。
大家看到,油桶竖起来只能到第一个铁框高度,离开地面那个铁框距离远着呢。
前面靠浮力才到达地面的。
总体不错,细节比较唠叨,特别那个胖子,还快递员呢。
其实第一次看俄罗斯的电影,还蛮惊喜的,从叙事的角度来说,这部作品写的背景还挺多的,无论是家庭还是政府还是部门,不说新鲜吧,多少有这个现实的写照吧。
很多的灾难片背景总逃不开人性,夺命地铁隧道事故也一样,不是天灾实为人祸,经历了几十年历史的隧道,却还要承受过载般的工作,即便负责检查的老头提醒有隐患,也无人在意,结果当然就是电影一样。
电影还有一个背景,男主是个外科医生兼父亲,妻子有12年的外遇已准备离婚,外遇男是个建筑设计师,但电影给我的感觉好像比男主对妻子更有责任心,而男主很窝囊,退学男本来是要去旁听的,哮喘女是个高冷妹和退学男一个学校,还有就是无业游民女,和一只富德狗。
一次相关部门的忽视引来的危机,让这群人抱在了一起,逃过水上触电,逃过被水涌来的地铁,在竖井里共求生,无论是亲情也好,爱情也好,却是一次让人懂得相互依靠的经历,结局里似乎可以明白有时候幸运就是在茫茫尸骸中偶然被人看到被光照到,你就活了下来!
还有就是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就请奋不顾身地帮她找哮喘喷雾剂,因为这样有可能你就成了英雄救美,当然是有可能!
此片沿袭了逃难片基本设定的模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外在紧迫的限制条件例如时间,以及勇士和傻子。
故事的主线是地铁站灌水,列车在紧急制动以后压死了第一批人,幸存者沿着漫水的铁轨往回逃难,高压电击死了第二批人,以及主人公一批人穿越艰难险阻各种否极泰来获得重生。
副线是男主和男二情感瓜葛,以孩子为表现中心体现出的矛盾;小美女和小帅哥负责情节的跌宕。
总的来说灾难场景表现细腻,俗套间频现亮点,让人从开始紧张到最后。
bug是结局明明逃不出来,硬是安排了个回家的结局,可能是为了圆女主的感情线吧。
到竖井那里就应该结束。
女二象艾薇儿。
男二象普京。
以后都不敢坐地铁了我。
算是第二遍看了,第一遍什么时候看的忘了。
特效做得还不错,两位男主——一个不善言辞的别扭老公和一个多金帅气的魅力情夫的角色设定很有意思,给本片可看度增色不少。
戏谑地讲,像“每一个美国大叔的家庭危机都2需要一场地球人的浩劫灾难来拯救解决”一样,这是一部解决俄国大叔妻子出轨危机的电影(sorry)。
作为灾难片,本片中时不时混入的“俄式幽默”亦或“黑色幽默”元素蛮让我耳目一新。
比如地铁急刹车那一段画面,特效做得不错,配乐很有特色,残酷真实又带给观众一种“黑色幽默”的趣味儿。
以及地铁隧道涉水大逃亡的场面,一大群人类群众争先恐后踏水逃命,本来是受灾求生的画面,但配乐有一种激昂欢快的俄式进行曲风格,看的我忍不住笑:“好像丧尸大逃亡啊!”还有结尾两辆车擦肩而过突然停下,又各自奔向大路两端那一幕,让人忍不住猜测导演应该也是个幽默有趣的人。
配乐也不错,如上段所述,虽然是好莱坞式的灾难片,但配乐很有俄式特色。
最后受美色所惑的我要额外提一下情夫这个角色。
我观影时一直莫名感觉情夫的面部轮廓、眉眼勾鼻亦或硬汉精英气质很像俄国的那位克格勃总统。
讲真,剧情里,情夫这个角色的人设多金、帅气、体贴(很宠小女孩)、体力好、技能专业度高、逃生表现靠谱,这么一位现实生活精英亦或优秀的末日逃生伙伴,让我全程期待能够看到情夫活下来,而且觉得不如原配老公退位让贤吧(sorry)。
不理解为何美女最后会选择回到老公身边(这老公还别别扭扭地甩开她的手,不行的啊),反正观影时我的目光焦点一直忍不住聚焦在情夫身上,而且认为他才是逃生表现最出彩的男主。
以上之外,这部片缺点也有很多,但不提了,爆米花片看个高兴就好。
其实剧情很简单,简单到甚至可以说是老套,就是讲一起由于检修事故引发的惨剧,一个婚姻失败家庭失败的外科医生,还有他老婆的情人,一个失业青年,一个老检修工人,几段故事交织就差不多是这部电影的全部了。
俗话说得好,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地铁》也是这样由于检修制度的不完善才造成的。
影片开场半个小时是最精彩的,气氛,环境,镜头都很流畅,灾难爆发后,有不顾个人安危救人的,也有那些乘机偷财的小偷,我觉得,拍的很写实,但我觉得最大的败笔就是把女主角拍的太2逼了,各种情绪化,对本片一点帮助也没有。
看的俄罗斯电影不多,但是不得不说,该片的特效做的很好,天朝要做到这么好的特效估计还得登上十年。
新浪微博:薯条社长
等了好久才等到一个俄语机器翻译英语后翻出来的中文字幕,看了一下还不错,很多小细节有点感触。
1. 地铁撞来撞去之后,小女孩的爸爸从人堆中翻出小女孩,因为不确定小姑娘有没有伤着骨头什么的,然后让小女孩依次活动手→胳膊→……关键的时候这些小知识可以救命啊!
2. 小女孩妈妈的情人看到地铁上的灯还亮着,意识到地铁里面现在还有电,如果下车进到水里,很可能会被触电,这一个想法救了几个头顶光环的主角的命啊!
3. 电影里面提到了列宁格勒地铁的事故,我觉得这个电影就是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1974年和1995年两次地铁1号线地铁事故为原型写的。
列宁格勒地铁1号线事故简介:1974年4月8日在开掘下线隧道时开挖了一片未冻区, 导致流砂突出, 流砂体积超过4万立方米, 紧接着上线隧道也发生了流砂突出。
隧道很快淹没, 在6 h的过程中, 2条隧道从工作面到工作井(约600m)都被疏松的沙子填满,最终在森林站砌筑2垛3m 厚的封堵墙才得以控制事故。
事故导致地面产生沉降, 形成400m×200m凹槽, 在流砂突出的中心部位最大沉降达3. 5m。
在沉降区域内楼房和建筑物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形, 而且其中一部分发生了毁坏。
事故发生后采用液氮冻结, 这是全世界首次采用液氮冻结, 全国的液氮槽罐列车都开往圣彼得堡。
隧道恢复工作直接在水中进行, 在- 185℃的温度下流砂也没有停止, 使用了超过8 000 t的液氮, 事故终于得到了成功的控制。
当时完成了长达70m的冻土封堵体。
1995年12月3日夜, 下线隧道大量涌水, 上线隧道急剧下沉, 灾难发生。
1995年12月4日, 隧道运营终止。
1995年12月10日紧急状态小组会议决定, 灌淹上部隧道。
1995年12月16日, 下线隧道也封堵灌水。
对这次事故列宁格勒真理报有这样一段描述: ,20年前预先安装的3 t重的钢制防水闸门从两头永久地关闭了圣彼得堡地铁这条500m 长的繁忙线路, 再砌上了6m 厚的混凝土封堵墙。
咆哮的地下水灌满了封闭的区段, 导致事故区域上覆土层的巨大沉降, 综合技术大街和红色十月厂区的民宅和厂房遭到破坏。
掉入地坑的汽车, 布满裂缝的房子, 滚滚而上的地下水。。。
从此以后, 地铁红线被一分为二, 每天超过50万人的长期客流要在森林站或英勇广场站转乘免费公共汽车越过被关闭的地铁段, 然后再下到另一侧的地铁线继续他们的行程。
导致该事故的政治因素:就线路规划而言, 采纳了不合理的线路。
穿越地下河的方案是施工难度最大的, 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该方案工期短, 如果在重大日子前交工, 隧道掘进者就可以获得奖励, 当时的重大日子是苏共第25届代表大会。
4. 北京地铁9号线穿越玉渊潭,13号线穿昆玉河,不知道这个防水靠谱不靠谱。
北京应该还有一些地铁也是在河下面的,9号线和13号线比较熟悉而已。
≪夺命地铁≫,俄电影工业再次展示出比起好莱坞我们不是盖的程度,能将一场劫难与婚姻问题完美结合也证明了俄电影人在故事方面有所创新,特效和配乐都堪称完美。
好在公映版中删掉了女主的神烦戏份和其它没必要段落,不然会把本片高大上的气态给拉低一个台阶。
配音,总监这次发挥不错。
总之,值得一看。
其实不太该看这电影,毕竟地铁早已是我生活在深圳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幸好,竟然没留下什么后遗症。
如果一个航拍可以看到深圳地面上所有的人,别以为那就是能看到的全部,在地底下还有深圳的另一半,成为城市的另一个生活圈,里面流动着深圳总人口中不小的单位,深圳的人和地都因此变成双倍。
我每天有两个小时都要在一个既属于深圳又不能算是深圳的地底下穿梭,嗯,一直都觉得自己像是地鼠一样。
很好奇地铁是如何运行的,每次列车进站都盯着车头的驾驶车厢看,司机那里是什么样的视角?
如何操控?
整个城市的地铁网络实现正常运行太神奇了,深圳还算是简单的,目前只有五条线(今年要增加三条),仅仅和广州比就小意思多了。
电影用很多镜头表现地面车况的密集和堵塞,非常写实,也正是因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才有了地铁和各种城市快线。
现代化真好,但也带来了好多意外,新闻时有发生,庆幸自己没有遇过,但经历过好多次紧急停车,都是上班高峰期,停在黑暗的隧道里,一脸懵逼地听着广播反复说“临时停靠,不要打开车门”,感觉真的很废话,你倒是说说为什么停下来啊(当然,如果真有什么严重情况还是不要说的好,知情会引起更大的恐慌)。
地铁里也经历过“新手”司机突然加速减速,全车人一起猛然倾斜的,而电影里的灾难是让人难以想象的紧急刹车,把一车人压缩成一堆肉,留下几个空荡荡的车厢,灾难发生瞬间就被挤死的不在少数。
如果司机当时不刹车会怎样?
灾难往往是接二连三的,灾难电影的高潮自然就在这些灾难发生的瞬间,而如果角色的旁白太多往往让人有点讨厌。
每一场救援,一定都会有不停在希望-失望-希望-绝望中等待救援的人,如果等不来,只能以一种没人知道的方式死去,甚至永远不见天日。
与此同时,另一边是更让观者同情的,他们就是每次都与逃难人群方向相反的人,明明受灾遇难的不是他们,却要深入灾难中心,去一个不知道能不能全身而退的地方,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勇敢有奉献精神的人?
有一条情感线一直在撞击我心,丈夫凭什么不原谅不理睬救了他们的出轨的妻子,瞬间泪崩,明明一开始是你们男的不像样啊,你们没有尽丈夫的责任,我得不到想要的,我冷,自然无意识地走近有火源的地方,我们是犯错了,可别忘了是你把我推向这境地!
有时好怕,自己犯的错会不会报应在爱的人身上,就像电影中那样。
这部剧就是巧的,不能再巧编剧替我问候你的母亲,太恶心了,难受死了,看着让人自己给自己找气受,那几个人真的是想活着吗?
怎么话那么多?
明明有火,就是不用!
情情爱爱这种感情和对生的渴望,这两种情绪根本在重量级上就不对的,我觉得如果想让他们的情绪更复杂,可以再编一些更复杂的人伦关系,而不是让情夫和丈夫就在快死的时候撕逼,好扯淡!
但是他真的是很合格的灾难片,真的好灾难,灾难的的确让人很难受,很窒息,很痛苦,救命
外遇的故事情节破坏了整部电影……
搞不懂老毛子都想些什么。
连俄罗斯电影都可以假设首都地铁出事故
灾难片版宫内斗,偷情出轨情敌智斗必备良药
老套的剧情。我的泪点总是太低。
反正我就觉得这电影不咋样
特效很一般,更糟糕的是无聊的人性探讨
战斗种族拍的灾难片……话说还以为结局俩大男人在一起了居然不是!?
故事略平淡
“能把你的电话号码给我吗?”这一段有点小感动。2014.1.10成都太平洋电影城(盐市口店)
5.8分,虽然技术不错。也理解水戏难拍,但是节奏张力剧情从中段开始完全垮掉。白白的糟蹋了前面良好的铺垫。
男二很帅!
人生中第一次看俄国电影。感觉俄国人和美国人在灾难片中设置的笑点很不一样,但相同的都是有几个人一直不断的讲废话拼命搞笑。情人长的好像普京啊。
坐地铁也不安全了
影院版不知少的是哪25分钟…… 死胖子注定立FLAG啊,因为前头不立,后面也钻不出来啊。哮喘女和铁道迷作家男这一对子挺好,居然没被棒打鸳鸯,我还以为FLAG会一个接着一个呢。
好好的灾难片,偏要搞个出轨绿帽,男小三大写的普京上身
俄罗斯出品的好莱坞灾难类型片。故事、特效、细节做的都非常出色。而且影片中有大量对现实的嘲讽及政治暗示(男一号及男二号的背景)。只是可惜大陆上映时有删减。
依照典型的灾难片路数,层层上报的官僚体系,没把这个平日总是醉醺醺的巡查员警报当回事,隧道渗水渐渐变成了漏水。继而再让婚姻出轨故事中的一家子,迅速成为主角,让原配和小三两个男人,在即将出轨的早高峰地铁环线上,狭路相逢,上演一出战斗民族互斗又互助的好戏。当然,特效是五毛的。
俄罗斯执法机构的SB威权维稳意识跟天朝有的一拼,不,应该是咱两个混蛋儿子洋爹的宗师级别;一些配角刻画得很成功,镜头语言让人不寒而栗,印象深刻,不愧是曾经诞生过蒙太奇学派的电影大国。
第一次看俄罗斯的电影,情节扣人心弦,灾难场面震撼,地铁里洪水暴发的设想挺有创意,部分节奏有些拖沓,俗套之处让人产生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