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过了八个月 终于看了这部杀青了也有好多年的片子 真的好久没见BC了 BC真的是承包了各路天才型角色啊 小蛛配奇就是最棒的 能看到那些大名鼎鼎的名垂青史的人物和公司最原始的形态 这种感觉还蛮奇妙的 比起一部电影 我仿佛看了一部纪录片 特别是那些人物的名字出现的时候仿佛就是在带我复习物理和历史啊 影片开始的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晃的让我有些头晕 这部片子的导演似乎特别钟爱这种角色视角吧 我还是更喜欢上帝视角的镜头更好一些 还有就是我觉得整体的节奏过快了 并不是语言语速的问题 前半程总感觉缺东西看到大家都在说爱迪生为什么这么渣之类的 我想说既然是天才 就注定是与众不同的 其实我看到影片里的爱迪生还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很多呢 每一个天才可能都是孤僻的 他总有一些让人特别膈应的性格特征 但我真的就觉得还好 甚至还觉得他站在点亮的灯阵里特别帅 行了 又是三观跟着五官走的一天 整体看下来我觉得就一半一半吧 没有觉得很好 也没有觉得很差 就是特斯拉的结局我太心痛啊 发明了发电机的大帅哥啊 怎么就成了那样 我BC老师的台词功底依旧持续在线 我眼睛一对上他那碧色的眸子我就不行了再说一遍 小蛛配奇就是最棒的 !
看爱迪生迷弟西屋如何被傲慢偶像狠虐最终黑化一朝将之击落神坛??
好笑的是赢得电力之战的两个人最终都被授予『爱迪生奖』这就追星成功了?
🙃反观爱迪生 输了以后转头研究摄像机去了 好奇翻了翻人生履历也是各种负债 搞个新发明大赚一笔还债不愧是偶像级带发明家👍 爱迪生 永远滴神全篇狠吹西屋的人格魅力 结尾悄悄在屏幕下方打出一行小字: 销毁所有和特斯拉往来信件试图让世人只记住自己的贡献……罢辽 学界从来也不是什么纯净之地🙃🙃霍尔特版特斯拉、Tom和George的两位太太和一双儿女、小蜘蛛演的助理 配角每个都有亮点但每次都情绪刚被调动起来立马进入下一趴了虽然有很多情节真的挺喜欢的 禁不住故事线太多情节也散乱 配乐很Justin Hurwitz(有几个瞬间梦回登月了) 但就从头到尾莫名其妙激动人心根本带不动剧情……霍尔特戏份太少啦 真就像极了特斯拉本人放弃专利让普通民众都能享受照明啥的也不提 一行补充说明就穷困后半生了 这故事讲得8行两个字已经说累了 就这样吧
本片把爱迪生拉下了神坛,还原了一个“成名和成功”的首席工程师,还行。
不过纯文人对技术细节的恐惧与怨念,使导演和主演们没能真懂工程师的执念和特殊艺能。
我们要知道,特斯拉一开始就是走的爱因斯坦和费米搞原子弹那样的,理在先行在后,科学与工程汇通之路。
所以他能看到发动机、灯泡和电线的关系。
而爱迪生恰恰与之相反。
爱迪生继承的是瓦特、威尔金森、斯蒂芬森这些企业家兼“匠人”的传统。
偏好精细测量、运用优先、小步快跑、变现迭代的逻辑。
所以,这两人完全是不同的物种。
而威斯汀豪斯和爱迪生是一路人,他们筛遍世间繁华的唯一目的,只为取有钱、有爱相伴的那“一瓢”。
这不仅仅是工程师和初创者们,个性、学识、经历造就的差别。
更是自我的“人设”、投资圈的美誉度带来的路径依赖。
可惜的是,本片对此浅尝辄止,差评-1。
再有,片中对银行家,火车行业的统合者“摩根”,在曼哈顿的新居首先使用上爱迪生的电网语焉不详、存在瑕疵。
而真实的历史是,在爱迪生发明白织灯之前,弧光灯已经用在纽约的百老汇和市政照明了,《科学美国人》对此还有相应的专栏文章和专访。
差评-2。
影片让观众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爱迪生。
在人们的印象中,爱迪生是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是说出 “天才=99%汗水+1%灵感”的勤勉主义者,是课本上刻画的“将光亮带给世人”的先行者。
但《电力之战》中的爱迪生却是一个冷酷且固执的发明家,不近人情,还对竞争对手恶意抹黑,更不惜利用舆论压力污蔑对方。
电影中有一幕,特斯拉来到爱迪生的办公室应聘,爱迪生告诉特斯拉,若能将马达和发动机改良成功会支付他5万美元的酬劳(相当于现在的100万美元),特斯拉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爱迪生却反悔了,爱迪生说,5万美元的酬劳只是一个玩笑,不必放在心上,谁能想到,“发明大王”实际上是个言而无信且压榨劳动力的奸商呢?
同时,他的固执己见也让人大跌眼镜,他执意要让新公司和自己的名字挂钩,因为在他看来,爱迪生和电是同义词,他希望世人提到电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他而不是别人。
反观他的对手威斯汀豪斯,在处理名称一事上,表现的态度就友善了许多。
威斯汀豪斯是一个商人,但他并不冷漠无情,他忠实诚恳,原则明确,将亲友放在第一位。
他会为了员工的去世而感到悲愤,也会心忧自己的交流电是否真的存在致死的危害,他推广交流电是为了降低用电成本,希望将电力普及到千家万户,普通人都能用得上本只有上流社会才能使用的电能。
他的行为也和爱迪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那句“电就是电,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他的胸怀。
这部传记片犯了不少的错误。
首先,片名为《电力之战》,历史上真正的电力之战是主张直流电的爱迪生和主张交流电的特斯拉之间的斗争,但是在电影中,特斯拉这个角色却被大面积弱化,实属可惜。
要知道,历史上的爱迪生和特斯拉就是美版的“瑜亮之争”,两人多年的恩怨情仇也成为了民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另一方面,《电力之战》片名中提到的“电力”也被弱化,整部作品呈现出来的感觉更像是资本金钱之间的角力,Current War(电力之战)也变成了Currency War(金钱之战),虽是一个单词的变化,但影响了电影的走向,剧情也变得苍白无力。
电影着重于角色的故事刻画,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导演没有提出超越角色本身的时代意义,也没有向观众提供震撼的历史影像,只给观众们看到了角色间的矛盾和冲突,感受不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斗争的暗藏汹涌。
观众们在看完斗争之后想到的,更多还是角色上的内容,例如爱迪生的“人设崩塌”、威斯汀豪斯的心胸宽广等,但是电影并没有让观众拥有一个清晰的历史概念,也不知道这场斗争对后世的影响,作为一部传记片,这样的匮乏也不禁让人有些失望。
作为一位美漫粉,大半年的时间内没有一部超级英雄电影上映,反而等到了黑豹饰演者查德威克·博斯曼罹患结肠癌去世的消息,《黑豹2》明年才会开拍,这意味着:漫威宇宙新阶段的重要支线因为查德威克的去世而不得不重新规划,新一代复联可能就此无法重现钢铁侠时期的荣光了。
就在我们苦等《黑寡妇》和随时关注扎克·施耐德版的《正义联盟》动态时,有一部另类的“超级英雄”电影却走入了大家的视线,由荷兰弟、卷福、珊农、霍尔特主演的《电力之战》。
当然了,这部以直流电、交流电发展为背景,讲述爱迪生和威斯特豪斯之间纠葛的传记类电影和超级英雄电影相去甚远。
但是仔细看你会发现,这部片子的四位主演,全部参演过超级英雄电影。
荷兰弟现在是漫威新生代一哥,现任蜘蛛侠的扮演者;卷福是新复联的领导人之一,奇异博士的饰演者;珊农加入了另一家漫画阵营,DC中超人的对手佐德将军;霍尔特则在X战警里出演了“猛兽蓝毛”。
难怪网友说这是一部容易让人“出戏”的电影。
但这让笔者陷入了思考,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这些年,好像有越来越多的好莱坞明星加入到漫改超级英雄的电影阵营里面,这让笔者陷入了失落中,为什么这么说?
且看下方分解。
一、好莱坞的“超英”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如果用所得片酬来划分,将现在的好莱坞明星片酬为2500万美金以上的划分为超一线,你会发现:这其中好像只有4个超一线明星没有参演过超级英雄电影,他们分别是:桑德拉·布洛克、约翰尼·德普、汤姆·克鲁斯和丹泽尔·华盛顿。
其余的好莱坞明星,不是加入了漫威就是参演过DC。
布拉德·皮特和马特·达蒙这两位虽然没有在其中主演,但都在这类电影里客串过。
《死侍2》中,布拉特·皮特客串了那个跳伞时不幸被电死的隐身人。
马特·达蒙则是在《雷神3》中客串了在电影前一部分中,阿斯加德的剧院里饰演话剧里洛基的演员。
有些超一线演员参演的超英电影虽然还没与观众见面,但是也在路上了。
比如安吉丽娜·朱莉的出演的《永恒族》和巨石强森主演的《黑亚当》都将在2021年上映。
巨星几乎全部被漫改电影打包,这对超级英雄影响了的整整一代年轻人来说,看似是一件值得称颂之事,但对整个电影行业来说不是好事:越来越固化的资本将这些明星的资源渐渐收归囊中,从漫威、华纳的DC这些片商求着一线明星参演到一线明星为了保持演员生涯和知名度主动投身在这些漫改电影中,业内的规则似乎正在朝着集权化的方向发展。
好的艺术电影还能请得动这些明星吗?
当《黑豹》能在奥斯卡囊括七项提名,漫改电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席卷全球票房的前提下,好莱坞还有位置给艺术电影发挥的空间吗?
身为影迷,其中的内涵我们可能不得而知,但是却越来越能理解当初马丁·斯科塞斯,以及一众好莱坞艺术片大导对漫威的批驳了。
二、《电力之战》背后的窘境反过来看这部《电力之战》,只能说:它被超英电影市场裹挟的资本浪费了一个伟大的故事题材。
上面我们主要说的是从好莱坞影星看漫改电影对于市场的吞噬,除了这一点之外,这些电影背后公司的较量才是重点。
《电力之战》的出品方是韦恩斯坦影业制作公司,和环球旗下的焦点影业一样将主要目光集中于艺术电影市场,并且他的创始人韦恩斯坦是好莱坞的黄金制片人,掌握着大量的明星资源,他参与制作和发行的电影有300多次提名奥斯卡,捧回70多座小金人,并且韦恩斯坦还是帮助中国的商业片走向大片时代的重要人物,他先后购买了《英雄》和《无极》版权,让它们在北美上映,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商业市场的重要推手。
只不过,在2017年,这位好莱坞幕后大佬被爆出丑闻,《纽约时报》发文披露在几十年内涉嫌至少对8位女性进行性骚扰,不断有女明星站出来指控韦恩斯坦犯罪,他的丑闻直接引发了好莱坞的地震,Mee Too行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韦恩斯坦而起,而他背后的产出无数大片的韦恩斯坦影业公司,也在2018年正式宣布破产。
值得一提的是,在韦恩斯坦出事当年,他的公司倒闭之前,迪士尼宣布收购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几乎占去了好莱坞一半的市场份额,并且随着韦恩斯坦声名扫地,一大帮明星的资源迅速被迪士尼收走。
阴谋论地看,韦恩斯坦作为大佬级人物,纵横影坛长达三十多年,为何之前没有被披露出他的罪行?
反而在迪士尼准备收购福克斯,奈飞和亚马逊大肆搭建流媒体平台收购好莱坞片源的2017年东窗事发,背后的玄机估计也没那么简单。
顺便再说一句,今天谈的《电力之战》也是在2017年就制作完成的,但由于上文这么些事,硬生生拖到了现在才发行。
所以,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后,韦恩斯坦影业所象征的那个好莱坞版权时代,韦恩斯坦被喻做“现代电影挽救者”的时代,似乎和这个电影公司的破产一样陷入了相当窘迫悲凉的境遇。
一向押宝很准的韦恩斯坦公司也就打这翻了车,看着《电力之战》,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故事题材很好,可是没钱找能把它拍好的人,也没有心气去搞好这样一部电影。
最后出来的结果,人物关系构建不清晰,白费了卷福+荷兰弟的超一线阵容。
本来是卷福饰演的爱迪生和珊农饰演的韦斯特豪斯之间的商业冲突,两个主角的内容应该都需要饱满,需要有一定的侧重,去突出两人不同的魅力,但《电力之战》的故事显然在长度上不能很好撑起两个人人物传记式的讲述,在内容上也平平淡淡。
爱迪生的个人性格让卷福用精湛的演技救都救不回来,反而大众熟悉度不够的威斯特豪斯在珊农的演绎下看上去站上了道德的制高点而被观众认可。
至于荷兰弟饰演的爱迪生助手就是个根本没起到任何用处的酱油角色,霍尔特扮演的特斯拉本来可以大书特书一番,因为历史上的特斯拉不仅是公认的超级天才,有着异于常人的人物走向,还分别在爱迪生和威斯特豪斯两人手下都效力过,一举推动了民用电力的发展,这不恰恰就是《电力之战》需要讲述的矛盾点吗?
十分可惜的是特斯拉的故事在其中似乎成了爱迪生和威斯特豪斯斗争之间一个简单的过渡点,这一人物能承载的强有力的线索就这么被忽略掉了,足以看出这部电影的剧本创作根本没有用心。
其他的方面值得说道的几乎没有,很难想象这部电影居然是韦恩斯坦用来冲奥的作品。
大名鼎鼎的韦恩斯坦如果是这样的追求,那么即使Mee Too事件没有爆发,它的路也真的走到了尽头。
只是,对于影迷来讲,好的题材不要白白浪费,传统电影的规则还能骄傲地抬抬头,也算对这些大片商最后的期望了。
在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两位电力企业家托马斯·爱迪生和乔治·威斯汀豪斯展开对峙。
爱迪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是直流电的发明者,并首先将直流电推广到商业领域,随后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尼古拉斯·霍尔特饰)发现了交流电,并制造出一台交流电发电机,为了与爱迪生竞争,企业家乔治·威斯汀豪斯(迈克尔·珊农饰)邀请特斯拉为其工作 [4] 。
之后威斯汀豪斯创办的西屋电气则率先将高压交流电引入美国的输电系统 ,打破了直流电一统天下的局面。
电力之战》是由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公司出品,阿方索·戈麦兹-瑞洪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迈克尔·珊农、尼古拉斯·霍尔特、凯瑟琳·沃特斯顿、汤姆·赫兰德联合主演的历史传记片,于2018年1月5日在英国上映。
[1] 该片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托马斯·爱迪生和乔治·威斯汀豪斯两大电力巨头就直流电与交流电展开竞争和对峙的
爱迪生与威斯汀豪斯引起了直流电与交流电之战,而尼古拉·特斯拉的加入使得交流电获得了胜利。
中学物理的电学提到过直流电与交流电,简单的说“直流电”属于大小方向不变的电,由富兰克林的电荷守恒定律提出;“交流电”属于电流的方向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由麦克·法拉第与波利特·皮克西等发明。
两种电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生活,便成为这场战役的主线。
爱迪生拥有创造力和工业策划能力,却缺乏理论洞察力。
威斯汀豪斯则注重理论、分析利弊,直到绝对有把握才会付诸执行。
早期电动机使用的是直流电,那么接入交流电自然无法运行。
但直流电应用于生活则会出现成本过高问题,于是爱迪生的事业并因此受到威胁。
由此其引发了一场“中伤交流电”运动,却无心插柳的促成了“电刑”的诞生。
芝加哥博览会上威斯汀豪斯与特斯拉合作的交流电灯泡点亮会场时,似乎印证了这场战役的输赢。
如同电影最后的描写:威斯汀豪斯因经营失利而贫病离去,尼古拉·特斯拉孤独终老而心脏衰竭逝世,爱迪生转向电影行业却破产。
似乎都未曾善终,但人类已经迈入了电力时代。
电影中提及了死刑(或刑讯逼供)之一的电刑,主要通过电流强度来引起肌肉痉挛从而导致疼痛,以达到惩罚犯罪或者刑讯逼供的目的。
该刑曾用在二战时审讯俘虏所用,由于电刑工具——电椅的价格昂贵,电流不稳、变压器停止等不确定因素会使得处死犯人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1999年美国废除该类死刑执行方式,不过截止于2004年,依旧有四个州还保留了电刑。
电力之战 (2017)6.42017 / 美国 俄罗斯 英国 / 剧情 传记 历史 / 阿方索·戈麦斯-雷洪 /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汤姆·霍兰德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我们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之一,我们耳熟而知的爱迪生先生,他的伟大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自己一辈子的坚持和许多人的质疑,许多人的阻挠和很多的挫折的情况下,才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科学家的,因为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一帆风顺,只有经过了挫折,反而会让你更加接近成功。
更加成熟!
《电力之争》——一部关于开启人类电时代的先行者们的故事虽然电影名称叫《电力之战》,但描述的是开启电时代的那群大人物们的故事,一个新时代开启的故事。
技术发明者,商业投资人,媒体人等缺一不可。
威斯汀豪斯的惜材让人感慨。
对于爱迪生从一开始在火车站的热切等候以及商战结束两人的和睦交流、工程师波普的意外离世伤感地纪念、以及之后对特斯拉的照顾与慷慨。
作为资本持有者并没只顾压榨而是懂得欣赏有才华的人,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威斯汀豪斯另一个特质是和那些天才们有相同的近乎病态的敏锐。
第一处是在和爱迪生谈判时被爱迪生儿子的汤勺敲击出的摩斯密码影响,第二处是他的回忆,他观察到对方枪中的火药会被雨水淋湿。
他和爱迪生、特斯拉都有科学家那种关注细节的特质,最后和爱迪生交流当时灯泡发明成功的经历时,他能够有所共鸣也和此有关。
在这场电力之战中,爱迪生虽然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影响,没有过于愤怒或者报复,而是放手投入到接下来的新事业中,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了电影。
电影的最后也向威斯汀豪斯表达了开放的思想,何尝不是一种大。
威斯汀豪斯与特斯拉都是非常慷慨的人,从威斯汀豪斯对与特斯拉一开始的优厚的商业合同到特斯拉为了帮助威斯汀豪斯的公司主动放弃合同,无一不是大人物的作为。
特斯拉在片尾关于创见的演讲,威斯汀豪斯晚年销毁文件的行为,都不约而同地展示了他们关于人与事的理解。
他们都选择了事,让人记住他们的事迹,只有创见才是永恒的。
爱迪生、特斯拉、威斯汀豪斯,每一个人都有很高的精神品质。
每一位都没有因电力之战的胜负结果影响自己人生的方向:推进人类科技的发展,留下自己的创见。
爱迪生的电影,特斯拉的无线技术,威斯汀豪斯和特斯拉的尼亚加拉瀑布发电站以及他的长距离煤气输送。
他们都是值得铭记的大人。
关于特斯拉的镜头是比较,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特斯拉相对于爱迪生是晚辈,特斯拉才刚开始,特斯拉的成功和成名是从电力之战开始的,而爱迪生在此之前就已经发明了灯泡,已经有了自己的电力公司。
二是特斯拉在电力之战的商业战争中,商业部分参与不多。
电力之战更多的是爱迪生和威斯汀豪斯之间的商战。
特斯拉的镜头虽然少,但对特斯拉人物的刻画并不平淡。
对与房间倾斜的敏锐,和威斯汀豪斯谈判时所透露出对于商业意识的缺乏,都有所表现,活生生的技术天才形象。
电影最后,爱迪生的电影机拍摄尼亚加拉瀑布,如同爱迪生与特斯拉两位天才的对话,美。
#电力之战#@极客观影团 再次感谢极客复工后的第一场活动,means a lot!
看到片名的时候,作为特斯拉粉丝的我,先入为主地以为是特斯拉和爱迪生的一场科技大战。
我脑海中甚至脑补出许多奇奇怪股的段子和野史。
可惜影片里特斯拉是个酱油而已……看到片名的时候我先入为主地以为是特斯拉和爱迪生的一场科技大战。
我脑海中甚至脑补出许多奇奇怪股的段子和野史。
可惜影片里特斯拉是个酱油而已……开场,在黑暗中爱迪生向众人第一次点亮灯泡。
一刹那间让我似乎抓到了些“门洛的魔法师”的感觉。
本片比较让我惊喜的是,爱迪生并没有被单薄地被描述成一个下作小人。
他也体谅家人,会思念会痛心,我相信他对妻子的爱是真诚的,但可惜他更爱发明。
卷福是表演的天才级别的,他的表演很容易让观者进入情绪。
在时代的轰轰车轮之下,每个人的选择可能都没有对错之分。
商业也好,科学也罢,最终留下的,是给历史带来浓墨重彩的篇章。
最后再次感谢科技,感谢科学家,感谢人类自身。
铁憨憨电影
我的马,这是啥神仙卡司,集齐漫威DC哈利波特3大宇宙,噢!还有超感猎杀!这个导演很迷影的!感觉让他拍爱迪生发明放映机的片儿更合适,这种尔虞我诈的戏不太适合他。尼子最后几句演讲很尬(爱迪生的自白也是),太强行中心思想,但是把特斯拉演得还是很迷人的。搞不懂,特斯拉,一个长得好看,单纯不做作,毫无金钱观念,的天才科学家,为啥没人包养他?
不如拍纪录片好过
能不能多给特斯拉一点戏份?在历史上他已经很可怜了,在电影里他怎么还是一个人见人欺的小可爱。。。。讲价那段太萌了。// 三个主要角色塑造得只是平平,就连爱迪生又好又坏的,也没太多深度。
是什么bbc人类十大发明宣传片吗??
嗯 确实不算好电影 卡司确实很强大 但是香浓还是厉害 作为一个dc反派几乎是一个人挑了漫威俩宇宙里的三个英雄好汉
人一旦有了名气,也就被名气绑架。更会容易失去了初心!本片节奏很快,铺垫不多,所以对于这些人物背景不太了解的观众,会跟不上节奏。不过本片也并不是主要去讲这些人的故事,而更多是通过这些人去讲美国的商业化运作,平等进步的理念!
一直对爱迪生和特斯拉之间的争斗很感兴趣,看完这部电影满足了一些好奇心,电影本身中规中矩,配乐很抢戏,尼子演的特斯拉真是让人怜爱
这位导演似乎特别热衷于长镜头和由远到近的纪录片式手法,在充满悦动的BGM中科学竟然带给了我一种梦幻的感觉。亲眼见到了卷福男神,又看到了他在福尔摩斯和图灵之外塑造的又一个截然不同又活灵活现的角色,是没喜欢错人。
一星,给演员们多一星。就你可以感觉到智商不够的人想要拍一群天才的故事,但碍于能力和眼界真的做不到那个level只能从人性啦烦恼啦传闻啦等等微妙的方面来塑造这些天才。就没办法啊,只能看到巨人的脚趾头的人,想象不到巨人到底在做什么。难怪被骂那么惨2333
看到爱迪生和儿子相互敲鞋子用摩尔斯电码交流我哭了,看到爱迪生用自己发明的留声机来听亡妻的声音,我哭了!但他太没德行了!为了自己的名声努力诋毁对手,还戏弄特斯拉。特斯拉比他们两个都牛逼!那个女人不会写毛笔字,她握笔方式都不对。
流水账,夹带私活
额....浪费好题材
这是个啥东西啊……零碎的叙事,莫名其妙的安排,也不知道最后那个电影机放出来有什么意义,某种新的挽尊手段吗,明明是current war啊……BGM倒还行。
重温美帝旧基建🧐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运用一流水准,在豆瓣评分被低估了。至于对片中人物的评价,爱迪生,特斯拉,威斯汀豪斯,各花入各眼吧。感谢发明家们把电力和光明带到这个世界。
爱迪生开创了电力时代;威斯汀豪和尼古拉•特斯拉延续了电力;爱迪生虽然在电力大战中输了,但重要的是——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
据说原版Weinstein的剪辑烂到爆 导演剪辑也没觉得好到哪里去 特斯拉帅倒是帅 但在这里是干什么用的??最后莫名其妙搞出一个电影发明来给爱迪生洗地。。书应该更值得一读。
卧槽爱迪生人品太踏马渣了也,纵有滔天才华,却无一丝格局。Westinghouse 睿智而且有格调,对的,就是 very decent 。一直暗暗希望西屋是赢家,果然。末尾关于“成功”的一段对话,才是全片的火花所在,忍不住泪目啊,高手放下恩怨心灵交汇的瞬间,像光遇上了电。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尼子真.好看,每出现都让人内心为其美貌重新惊讶一遍。难以置信尼子过几天就30岁了,真是从他小男孩起一直看到大。另:电音+弦乐的 BGM 超级华丽丽,搜了半天竟然没汁源。
7.5——基本上是你可以看到的最好看的那种颁奖季传记片。这个导演原来是《me earl and a dying girl》啊,难怪片子里镜头那么流畅。给迈克·珊农打call,太有魅力了。还要再补充一点——这么个历史片用的是电子乐配乐啊,酷毙了。。#tiff2017
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