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渤哥追来看的电影,老实说,真的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的,不过看到最后,突然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很高明,把社会很多真实的层面展现或者夸张地表现出来,看到唏嘘之处竟会觉得有点心酸地想要流泪,人生好像真的就是如此,有无奈,有颓废,有人情世故,有纠结和欲望。
我们曾经在乎的,曾经耿耿于怀的,可能瞬息之间就化为乌有,40万的金钱,一伙人处心积虑想要得到,努力的过程中有失败,有机遇,在最接近成功的那一秒你可能还是会失去。
突然就想到了极限挑战,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先就是后,后就是先,在乎那么多却敌不过命运,一句很精辟的话:这就是命呐。
最后老萝卜得到了朋友偿还的40万,走在街头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嘛,然后一个熟悉的井盖,40万又被抢了!!!
......导演,你出来,我们来聊聊人生:D就是太戏谑,太夸张,但这些又让这个电影颇具魅力,有时候感觉自己在在跟导演聊天,又像是在看一本书,就像一个高明的人在讲故事,而我在认真听。
故事或许是假的,但感情是真的。
长到这么大,终于慢慢理解谐星,理解所谓喜剧就是最大的悲剧,我们选择笑是因为我们知道哭,我们选择搞笑是因为我们已经历经过苦难,苦的就是甜的,甜的就是苦的,我又有一个不成熟的感慨,人活这一辈子,到底是图啥呀?
最后,还是要给渤哥鼓个掌,演技是真棒,做人也是真棒,从鸡条爱上您的,然后又知道大信信也喜欢您,我真是很开心,立一个flag:我要把渤哥的电影追完O(∩_∩)O
怎么讲呢,去看之前朋友说在电影院笑了好几次,可我自己看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笑,整部电影编剧平庸,没有太突出的剧情,把很多的巧合放在一起凑成所谓的剧情。
《疯狂的石头》我到现在都没看,虽然它的口碑已经被吹上了天,相当于中国电影史的《公民凯恩》。
小成本喜剧从今往后站起来了,成为一帮投机取巧的导演眼里的肥肉,低投资,二三线明星阵容,拍出来就投放全国市场,基本结果都是未赚不赔,这是一个连《喜羊羊》、《灵灵狗》都能票房过亿的年代。
《倔强的萝卜》和《疯狂的石头》两个片名宛如上下联儿一般充满了白描似的商业用心,编剧果然是同一人,可惜文不对题,“萝卜”只是男主角的外号,跟拟人化的蔬菜带给观众的奇妙联想没有丝毫关系。
据说上映后遭到媒体一致恶评,导演自嘲“初次”,但不能解释拍摄手法为何对《疯狂的石头》进行疯狂地抄袭,处女作拿大奖的导演多了。
“萝卜”只学出皮毛,并把全部希望押宝在主创班底的继承遗志和攀“石头”附“赛车”(《疯狂赛车》)的献媚模仿,几年前那场票房神话的残余波澜溅起如今一个新的“致敬”作,可惜的是质量成问题,可幸的是大部分人不买账。
“顽固的发明家追着老板讨要欠款”这句普通的新闻标题语在本片中被扩充成90分钟的剧情,实际的结果竟还没有真人民工的一场跳楼秀来得有喜剧感,因为被编剧自作聪明的情节设计搞得观众眼里很乱,心里很烦。
前期众多配角的登场只为铺垫影片后半部分的高潮戏“二层楼里的盗窃”,使角色间的冲突更多,关系更复杂,明明非成功既失败的盗窃结果,被半路杀出来的几位配角弄得偶然事件连连,走直线能到达的过程非七拐八绕,百转千回,观众跟着干着急。
也许你会反驳,说制造各种机巧的细节才是影片精彩的关键,才是编剧表现智商赠送观众惊喜的主意,但实际情况是那些看似巧妙的设计其实并不高明,不是在玩逻辑,玩因果,玩呼应,另人拍腿叫绝,而是拙劣的玩道具和玩运气,乙捡起甲丢的钥匙,使得甲费劲周章用焊接枪撬保险柜,最后乙又丢了钥匙阴差阳错地被甲再捡;红外衣的丙逃出笨强盗的绑架,却因甲错披了一块红毯子,被人追打;笨强盗眼看要逃跑成功,却被夹在窗户铁栏缝隙里自己拨打110求救。
荒唐的故事往往搭配寒酸的制作,除非你听说过好莱坞有投资上亿美元拍出一部低级性喜剧的先例,《倔强的萝卜》从头至尾体现着粗制滥造和因陋就简。
音乐没给我留下任何印象,片尾歌演唱者不听也知道是借用的演员本身。
“地下管道”的主要场景非常明显的是室内搭建,有几个镜头的灯光方向都布错了。
有两段借鉴电子游戏《超级玛丽》和《反恐精英》(“CS”)的影像表现放在今天看也算老套,没创意,玩花活儿取悦观众,前者的踩蘑菇爬墙N多导演都用过,后者的主视点射击很早以前出现在美国影片《DOOM》里(rock主演)。
《疯狂的石头》火爆后还成就了一帮苦苦挣扎的三线演员,黄渤可能是最不思进取的一位,凭那张猥琐的痴汉脸和拾荒者不讲卫生的黑黄牙口,几乎包揽了近几年小成本喜剧里的特型角色,一概的小混混、倒霉鬼、地痞流氓,出镜率高与勤奋不是一回事,保全所谓的喜剧明星位置才是重要。
杜海涛演的“小萝卜”(萝卜的儿子)和黄奕演的欠款老板的女儿最后成为恋人,当然之前有一段必须存在的误会和打情骂俏的追逐,能丰富能补充一部国产喜剧片还欠缺的俗气,我在座椅上一直考虑他俩到底有什么出现的必要,马上黄奕被车撞倒,杜海涛医院里哭爹喊娘,此片终于没能坚持一闹到底的局面,有了深情又深刻的一幕深度戏。
也许湖南电视台给剧组塞钱了,也许黄奕信奉“潜潜更健康”。
一部好电影将它抽丝剥茧也许会发现有着它独有的套路或者说模式,但往往很多人发现了这个模式,却忽略了这是独有的,我说过一部好电影绝不是单一或者几个元素组成的,它必然是从导演到编剧到摄影到演员等等等等个环节全都很好搭配而成的。
《疯狂的石头》是好片子,紧接着模仿的那些恐怕就只是跟风了,当然如倔强萝卜这类虽然故事牵强,但还偶尔能博得一笑的片子也算马马虎虎了,但人就是这样,如果没有疯狂的石头,那么萝卜现在的评价也许会更高一些,但是模仿的痕迹太重,失去了自己的独创性,而又无法学到精髓,那必然给观众的印象大打折扣,其实我倒觉得不必如此高要求,现在国产片就像读幼儿园的孩子,什么都还不懂呢,你说喜剧也就最近出了个石头,你看看其他类型片,爱情片近几年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吗,别和我说《庐山恋》……恐怖片吓着你的有吗,我都想不出什么恐怖片,科幻片又有什么?
所以,能有个疯狂系列也不错,大家一窝蜂的去拍喜剧也行,反正市场是会优胜劣汰的。
我给了四星,我承认一部分原因是我喜欢黄渤……
http://axinlove.com/2009/11/radish-warrior/《倔强的萝卜[Radish Warrior]》山寨制造by @xinl.ve 091113ODAY的Divx,XTM发布组用的英文rip是“Stubborn Robot”,电影发布时用的是“Radish Warrior”。
撇开英文的形容词不谈,“Robot”既有发音的直译为“萝卜”,又有英文里的“机器人”对应本片里黄渤的造型,并且还激起一些好奇心,这些都比“Radish Warrior”的浅薄直白要好的多。
按理说,“Stubborn Robot”的片名也应该是由制片方发布的(放狗一搜到处都是“Subborn Robot”=“疯狂的萝卜”,而改成“Radish Warrior”也是由他们负责,什么原因导致使用如此失策的英文译名?
除了英文译名用的很直白外,《倔强的萝卜[Radish Warrior]》序幕期间用的旁白也可以算非常弱的方式,极度害怕观众看不懂人物之间关系。
黄奕饰演的女儿和杜海涛饰演的儿子各喊老赵和老罗一声爸不就把四个人物关系交代清楚了么,何况后面还有父女和父子之间的对手戏,犯得着一开始就絮絮叨叨地介绍人物么。
其它什么,二舅、三舅、清真等人,也就在情节发展的某一刻被点名就行,那时候能应对了观众对于人物关系的猜测,观众是会心满意得地继续观看电影的。
简单一句话,片头的旁白画蛇添足。
再次被视为抄袭Guy Ritchie[盖·里奇]电影情节的本片,冤,也不冤。
“石头”红了之后的一夜间,大陆的编剧都开始学会讲一些复杂的故事了。
《我叫刘跃进》、《即日启程[Set Off]》和《银牌车手/疯狂的赛车[Silver Medalist]》,荒诞滑稽地追逐焦点类的剧情片一拥而上,《倔强的萝卜[Radish Warrior]》正好也赶了这趟集。
没有抄袭/模仿,那为啥在一线情节中又安排宫爆清蒸两个笨贼,两贼之间的主从关系,怎会不让人去与道哥比较。
《倔强的萝卜》冤的地方则是在原本无意义的滑稽喜剧里,增加了父子感情和小字辈的恋情戏码(国产电影总想一口气吃了天的愿望)。
两段支线情节为主线主题增补了道德因素,也在关键时刻影响到了主线的发展—-赵玥不是被绑架,老赵也就不会提前拿走40万现金,老萝卜历尽千辛万苦也还是能达到目的。
因此,增加的支线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意义的,《萝卜》觉得被冤也是说的通。
土法炼钢,玩不到《Ocean’s 11、12、13》或《Mission Impossible》的高科技盗窃娱乐片,整整黄渤版的山寨自研,逗乐下大陆观众也是行的。
《萝卜》的平实,很不赖。
注意到了节奏的剪辑,小道具的串联和热点游戏场景的借用,并且还有应急状况的处理(花絮中,黄渤借头灯亮光点火柴的建议来自镜头外的提醒),本片在一个一个的包袱点上很用心。
但,抠得太细也就忘记了线和面,老萝卜正式偷窃时的大段叙事缺少层层推高气氛的设置,始终让黄渤只在同一程度的绝望与失望的交替上(背景音乐未能助兴,需要借鉴《RocknRolla[摇滚黑帮]》),电影有趣但不够扣人心弦。
增加花絮很好,虽然看得到谄媚。
Stubborn.Robot.2009.CN.DVDRip.XviD-XTM
与《阿童木》老老实实临摹好莱坞动画片不同,《倔强萝卜》是在向盖·里奇以及中国同行宁浩的那些又黑又专的黑色电影偷师。
但《萝卜》的问题是野心大于能力,无论是故事线索还是主题,都有小马拉大车的嫌疑。
这部片子主创错误地以为复杂与奇巧是这类电影取胜的砝码,而忘掉了盖·里奇和宁浩成功的另一关键——将复杂化为纯粹的能力,而这种纯粹是以一种强大的价值观做底子的。
可以说,正是盖·里奇那种对世界的冷感与讥诮,还有宁浩那种草根荒诞的悲凉,让他们两人电影里那些花俏的情节有了基础,那些繁复的形式有了意义。
而《萝卜》,似乎还不知道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角色。
当宁浩也错误地以为把这种纯粹的智力游戏做为唯一卖点时,《疯狂的赛车》就变得无味而造作。
中国电影一直是缺少技术的,因为“艺术“这词儿,就好像万能狗皮膏药,贴上它,就能遮挡创作者自己技法上的苍白与贫乏,然后他也就觉得自己电影的每一个毛孔散着高贵与完美的气息。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电影开始这么重视技术,是件好事。
因为,中国电影终于决定补课了。
但需要警惕的,是一种矫枉过正,过份的对技巧和智商的强调,会让电影从源头上变为一种算术。
而这,会很快地让我们的电影从迂腐的艺术八股过渡到华丽却无聊的商业套路。
电影,说到底,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而不是一种如同暴发户般对技巧的炫耀,它应该是你讲了一个你自己的独有的故事,然后那黑暗处有一个人默默地为之激动。
来自电影世界11月号
有人很诧异的问,这种电影的受众何在?
我一时愕然,无言以对。
直到今天上了豆瓣,才发觉答案摆在眼前。
(以下摘自豆瓣网页)喜欢看"倔强萝卜"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内密探零零狗 5.4大电影2 5.8欠我十万零五千 5.4盗版猫 4.4皇家刺青 4.9命运呼叫转移 5.7 机器侠 5.7家有喜事2009 5.5桃花运 5.9窈窕绅士 6.3经过统计,平均值为 5.5±0.168(mean±S.E.),相当好数据齐性。
原本以为支持烂片的只是一部分人头脑一时发热的冲动之举,但上述数据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孜孜不倦的支持烂片。
可谓爱之不渝啊!
此外,这个数据也表明这群人对比较好的片子有严重拒绝的倾向,十个最喜欢的片子里居然没有一个达到7分!!!
所以嗜痂之癖,逐臭之夫,古今一也!
±
很多观众质疑,我扮演的笨贼大哥“宫爆”总会让人想起“道哥”刘桦来,质疑“萝卜”一股子“石头”味,对此,我做为这部电影的参与者忍不住要在这瞎掰上几句。
当时拿到剧本后觉得“宫爆”是有点“道哥”的感觉,但是对角色深入后发现这个人物其实很可爱,他是表面上装作一副狠劲和阔气,其实内心比较脆弱,胆小。
这跟“道哥”的外善内狠有明显的区别。
包括在表演中我让小弟清蒸不要称呼他“爆哥”直接喊哥就行,因为“爆哥”从音调上太像“道哥”了。
在角色的定位上讲,宫爆是一个刚出道的小混混,总觉得一夜暴富就在不远的前方了,心中有那么一股子自以为是的倔劲儿,他表面信誓旦旦,内心却极其脆弱,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他夹在窗户上时流下了眼泪。
而道哥则是老谋深算的老江湖,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于笨贼之类的小人物,在这种市井街巷的喜剧片中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因为他们太具代表性了,这是当代中国环境下一部分小人物的缩影,包括黄小蕾和邓紫飞的那些“激情戏”,包括小保安等等,每个人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因为一种戏剧设置而被安排在了一条故事线上。
他们的存在是必然的,绝不是偶然。
这样的故事和人物绝不是哪一部电影作品的专利,你若智慧你会悟出每个作者的独到见解,同样是秦始皇,是周晓文的《秦颂》还是陈凯歌《荆轲刺秦王》还是张艺谋的《英雄》?
谁都可以站出来发表观点,就像谁都可以钻地道一个道理。
要说像,我觉得那就是同样是最后倒霉的自作聪明的笨贼,延续了同样的喜剧路线,那就是在错误的时机,错误的地点一些个错误的人物在很认真的做一件错误的事。
这个公式不是《石头》和道哥专有,《两杆大烟枪》《黑店狂想曲》《偷蒙拐骗》也是这样,卓别林也是这样,盖里奇也是这样。
这是多少代喜剧艺术大师多少年通过对观众心理学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他归于所有人共享,就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倘若为了避免模仿那得有多少节能灯,彩灯,霓虹灯生产商倒闭?
有本事你家不点灯。
假如之前没有“石头”,《倔强萝卜》也是这样,田蒙导演在石头之前就曾拍过《萝卜萝卜》的短片做准备,前前后后用了三年,凭他的性格,用三年的时间打造一部山寨电影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人物,这个故事,这些手法他只属于一部类型电影,不属于像不像谁。
说到这里我就想问一句,看这电影你笑了没笑?
对,这部电影就是为了娱乐,不要谈什么思想什么艺术,有几个真正懂艺术的观众?
观众们没功夫和你探讨这个,他们很累,很疲乏,需要解闷,需要娱乐,需要芥末一样的冲鼻的刺激味儿。
要搞艺术片,那就不来院线欺骗观众了,他属于电影节。
既然来了,就得服务观众,这是商业需求。
《萝卜》我觉得表现的很诚恳,坐在电影院里我听到的笑声从头至尾,这就够了,还想干嘛?
笑,就是硬道理。
别扯别的。
其实完全可以保持沉默,任其评说,这个时候说多了只能惹来更多非议,是在为自己狡辩。
仔细想想,要说几句,错与对,我们需要一起探讨,一起进步,没有十全十美,包括我,很多不足之处,看完整片后又有新的心得,经验和教训只能放在下一部作品中去完善了。
也包括这部电影。
《倔强萝卜》的创作气氛是我这些年参与的影视剧中很少体会到的。
在电影拍摄前期,剧组主创每天都在哈尔滨的会议室中开创作会议,真的就是像当年考电影学院一样,片段小品练习。
每场戏我们都在开拍前进行过多次排练,一次次的改进,大家各抒己见。
这里要特别感谢黄教授——黄渤。
真是一个热心的老好人,黄渤真是一个喜剧的天才,我很服他。
一到现场那根喜剧发条就动了起来,带动全场的创作氛围。
黄渤给了我以及其他演员很多很棒的点子,也难怪黄小蕾称他“副导演”。
拍摄我夹在窗户上的那场戏真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场戏。
这场戏从开机开始出现在通告单上就有五六次,每次我见到通告单时都做一次思想准备,完了!
终于来了!
豁出去了,出道以来,验证我是不是真正的演员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果一次次的被通知“甩戏了”,我的精神防线一次次被摧毁。
为了这场戏,剧组从北京先力影视器材公司租了一台大功率柴油取暖机。
终于到了真正上阵的时刻是我之前意想不到的,在现场从凌晨两点一直等到5点时说要拍了,那个时辰是哈尔滨最冷的时候,大概零下30度。
双机拍摄,我上了三次窗户脱了三次衣服,每次在上面呆上10分钟,这10分钟足够能把人彻底冻透,下来的时候,基本上全身没了知觉,站在取暖机前两分钟没感觉热量。
但是还得保护好眉毛、眼睫毛上用胶水和盐做的冰霜效果,黄渤急忙找来一块木板举在我脸前面,防止被热量熔化掉,包括现场制片场务兄弟对我的照顾,那一刻真的很感动,做演员的幸福可能就是这样。
在这里不是在卖弄我们演员多么不容易,赚取你的同情,我是想告诉那些张口就说这是一部“烂片”的人,尤其是一些媒体记者朋友,一部电影的诞生不是你一句“烂”与“不烂”就能概括的。
一位年轻导演为了第一部作品从剧作到寻找投资,还要赢得信任,再到筹备,到拍摄,后期等等所倾注的心血,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表述的,为了什么?
第一为了理想,我们唱的好:有梦想就会有奇迹。
我们追寻奇迹的诞生,追寻一部低成本的国产喜剧电影能够在大片林立的夹缝中趟出一条血路,这条路是通往理想,通往中国电影未来的路。
低成本影片能够四两拨千斤就是奇迹,我们没有全明星阵容,没有铺天盖地的大场面,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只有一颗坚持不懈倔强的信念,这份信念源自对电影的热爱,每个参与这部电影的人都在全身心的投入,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这支年轻的团队,不畏严寒,日以继夜的战斗,我们没拿多少酬金,甚至有的比电视剧还少,田蒙导演这部戏是零片酬。
为了观众,为了票房,为了全行业的繁荣。
有了这些,我们才能继续前进,继续生存。
想一想,如果这样的团队,这样的影片每个月都有好几部在影院竞相比争的话,那将是多么繁荣的局面。
文化,是一个国家通往世界的使者,而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做为最综合的一个艺术门类,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缩影,是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冲锋战队。
韩国、印度的电影产业已经成为他们国家主要的民族产业。
我们国家还是个初生牛犊,有很远的路要走,要去探索。
所以电影业的兴起需要整个电影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团结一心,互助互利。
有关部门能不能针对院线在国产低成本电影的放映排挡上和影厅数量上给予支持性质的约束,进口大片永远是进口别人的,帮别人在叫卖,最终笑到最后的是别人,自己赢得只是一个小单位的营业额而已……媒体的舆论态度,为什么不能从如何帮助和支持的角度去评论?
做好国产电影的窗口。
为什么要抨击?
说谁在模仿谁,你做一个我看看,自己在黑暗中偷偷笑完,出了电影院就开始想方设法的大肆抨击,生怕别人觉得你没有见地,没有水平,只有鸡蛋里挑出骨头,才能显得自己多么多么的专家。
知道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可是,不肾疼吗?
早泄,是享受不到快感的。
我们的快感需要我们一起上,同志们!
电影我一般只是看,从不枉加评论,我觉得一个导演他有能耐拍出片子来就代表他比我强,因为我还没有拍过片子;这次萝卜我实在忍不住的要说两句。。。
田导演的片子几乎不看,有个很俗的理由我才去看-杜海涛!
不要以为我是花痴,纯粹是为了朋友才去看的;先说演员吧,杜海涛在里面的表演几乎是没有任何演技可言的,本色如此,只不过我看到了一个只有杜海涛一个人的快乐家族在外场做的节目;黄奕一直都不是很喜欢她,从还珠三开始讨厌她,太做作了,在里面的饰演一被男朋友抛弃的女生,角色内心世界完全没有表达出来,有的只是野蛮撒泼,又让我想起来还珠三里面的小燕子,很不讨人喜欢!
黄渤就一句话:看黄渤还不如看星爷!
再说故事情节吧!
故事情节陋俗老套,一点也不精辟,漏洞百出啊绑架从头到尾没有交代清楚、阔老板欠债还钱?
...不过,还说一句,现在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啊
冲着黄渤买了盘正版,看了后悔了这片子真不该买正版,根本不值得买正版。
更加不值得去电影院看。
来了豆瓣,看到一群枪文,什么2009最搞笑的喜剧片。
是反讽么?
炒作!
从大量在地铁中投放的广告,什么爆笑上映,只拿黄渤说事情。
构思过分追求创新,但编剧的把控性太差了。
电影节奏控制的很糟糕,我是忍着看完的!
喜剧喜的不到位。
说黄渤科学怪人,怪的不到位。
什么超级玛丽,CS之类的游戏拍摄手法也算创新?
多看看电影吧。
跟 石头 和 赛车 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因此想看的人还是去买盗版。
或者网上看看就行了。
令我最动容的是那首the dawn....尤其是配花絮的时候,其实花絮总是那么伤感
你拍鸟啊,就看不懂你什么意思!
也就黄渤能看,得亏了有他,别人不提也罢。
看了之后更累了……烂片一部~
傻兮兮的
其实,还可以再烂一点。
什么鸡巴!
3.5吧,模仿
超搞
很逗!
傻儿子,原来你爸是特工啊~
青島話加個分。
看个烂片恶心一下自己……
可以吧~~比陈凯歌的电影强。
还好,想学宁浩,还差了老远
搞笑品质有点低,但也能看。山寨宁浩的“疯狂系列”,仿真度倒也过得去。
一场悲剧
除了石头版,还能有点别的不啊?
初时落入俗套,却渐入佳境。男女情事、笨贼糗事的笑料让人捧腹。“哪个嘛!”一声呐喊宣泄了所有四川男人的苦闷。较成熟的节奏掌控和情节把握,然而,人物的不统一、空洞和讽刺的缺失,让它只能停留在彻底的轻喜剧范畴。
黄渤最烂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