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
Eden,巴黎电幻世代(台)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主演:菲利克斯·德·吉夫里,波林·艾蒂安,樊尚·马凯涅,胡戈·康策尔曼,琪塔·昂罗,罗曼·科兰卡,文森特·拉科斯特,洛朗·卡扎纳夫,阿欣妮·哈尼安,格蕾塔·葛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简介:这部电影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电子舞曲热潮。电子舞曲曾经是那个时代的摇滚、爵士以及朋克。无论你怎么看待电子舞曲,它都会让我们想起创造性天才或是惊人的名声,但也会是失去生命及被遗弃的夜晚。电影很难捕捉电子舞曲的这种气质,但是编剧兼导演Mia Hansen-Løve找到了一个将电子舞曲和电影融合的理想方法。 影..详细 >
像电子版《醉乡民谣》,剪辑碎得有点懵,但你法现实主义风格也rio有感觉。电影开头不久paul跟朋友闲聊:“那哥们和一朋友组了个团,叫Darling(Daft Punk原用名)”应该是最sad的台词了吧。
电影本身没有什么可取之处,Boyhood的结构却依然法国清似的不带一点鸡汤味儿,结局总结陈词也差了一大截。有些段落独具一格,本来期待的法国电子乐小历史也没多少料。
"I will be a DJ and you will be a writer. we'll be rich." hehe~
米娅·汉森-洛夫人生三部曲之三。理想主义终将啐出生命白骨,吞咽“操蛋”二字,口吐白沫倒地而亡。
兩段式,對稱情節。慣用的段落或cut間的動作接續(這也造成某些用跳接的段落,產生些微情感震盪;最大者或許是「假正反打」連結銀行辦公室與電音DJ工作那段)。不停遁入電音派對,時間向前遞進,周圍人事變遷(朋友自殺的低調鋪陳),驀然回首、「時」不我予的痛哭。The Rhythm by Robert Creeley。
fooled by the trailer. this is such a depressing movie. dj最終還是養不活自己, 曾經去蹦達的地方換了裝潢. paul看到現在dj都用筆電說i'll be damned. 回家把cyrill的畫擦了寫上日程. 眼睛卻還像年輕時候那樣水靈. 哭聲像小狗惹人心疼啊. 真的喪到語無倫次...
怎么让corbet和gerwig演一对。
#BusanIFF# 车库兴衰二十一年
遇见到我以后的日子
美女导演好喜欢自传体,拍完自己的来拍弟弟的,其实DJ兴衰这题材蛮无聊,但是拍摄方式太好,utter realism的镜头里寻找pure poetry,好吧我看她的片子就是有bias
剪辑像磕high了。仅有的氛围感也全部来自于音乐。
[4.0/5.0] https://www.facebook.com/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photos/a.839006209550079.1073741859.186895204761186/855150534602313/?type=3&theater
套着传记丧片的壳又拍了一遍《再见初恋》,舞厅戏调度太无聊了,汉森洛夫生活化的运镜在题材下扣分明显,不论是DJ还是舞池客人,主角还是路人都在club里糊在一团,毫无激情,老气横秋。
為了Daft Punk下的,雖然知道並不是他們的傳記。一群人在看Paul Verhoeven電影的時候牆上那張Affiche很搶眼,上面的名字正說明本片是向French Touch代表人物致敬。蠻好看的,很親切,忍不住要唱幾句跳幾下(putain,我果然是老年人了!太有時代感了哈哈哈!)!Félix長得有點Brian Molko的味道。
4.5。对法国dance-club scene有了解的想必会给满分。之前看过再见初恋和将来的事,米娅·汉森-洛夫已成为我期待的作者之一,虽然确实小众。对人物既私密又超脱的观察,时间流逝中人的情感、关系、习惯、生活重心的变与不变,这些微妙的感觉,在导演精准的细节中被不费力气地表达出来。
每个演员的精神状态都好好啊,属于吸了毒还光彩夺目的级别
地下、电子乐、迷幻、青少年。看到这几个元素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何种形态的影像以及人物状态,这电影就丝毫不差地拍出来。正确但俗套,缺乏动人之处。
歌真的好听
过于清汤寡水,摄影太糟糕,一点也不charming,能把迪厅拍得平庸也不容易。Der Film spricht mich nicht an.
结构散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