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观后感,不是影评。
《平常的心》,很长一段时间没看过这么喜欢的片子了。
想看看2600多条网友的短评和50多篇长评,看别人对这部电影的想法和评价,看了几十条,有一条说“一个严肃的题材没能表现出该有的沉重与情感厚度,平庸又矫揉,琐碎没有重点”,就不想往下看了。
我不找共鸣,管别人怎么看呢。
他们大概是带着学术的眼光去看,而我作为一个跟电影专业无关的人,一直只是在电影里感受能打动我的故事,或者镜头、台词。
电影一开始就吸引到我了。
吸引我的不是同性恋济济一堂在火岛开狂欢大派对——应该叫彩虹岛,跟现在的泰国差不多。
我对这种派对没有兴趣,年轻时没有,现在也没有,人群会让我窘迫,虽然别人根本不会把目光放我身上。
我不想融入,或许更想拿机关枪突突突像水枪一样扫射。
吸引我的是男主角内德。
我跟内德一样,看到只穿泳裤的好身材从身边经过,会把刚解开的扣子再扣起来;去海滩是穿得最多的那一个;别人在“舞池里翩翩起舞”隔着裤子摩擦肉体,我只在旁边看,帮朋友看看包、手机什么的;朋友叫我跳舞,我就朝他们摇摇头。
我就是跟内德一样无趣。
内德置身热闹边缘时,那脸上的寂寞太迷人。
我爱死这个男主角了,他激进,容易愤怒,那又怎样,他对爱人无可挑剔地好。
即使是把以前爱的人在淋浴下抱在怀里,嘴上却说我也恋爱了(和菲利克斯)。
得到的就是比得不到的好。
内德几年前还会去浴室猎个艳,在那里跟后来的男友菲利克斯有了第一次深入交流,他却全忘了。
菲利克斯一直记得,记得内德说的每一句话。
你大概也有这样让你念念不忘的炮局吧,日后想着能开盖再来一发。
现在同志浴室少了,不比当年欣欣向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约会和约炮的方式、场所。
年轻一代大概也就知道杭州天德池,本地有哪些浴室说不出。
不知道有没有人怀念浴室文化。
此前内德一直喜欢布鲁斯。
一厢情愿是很常见的事,我干过,估计以后还会干。
布鲁斯长得帅,身材好,光彩照人,没有人不愿意跟他,连主席都一致认为该由他当。
我却不喜欢他。
不觉得他有吸引人的地方。
其余每个人我都喜欢,包括艾玛,这个只是希望同性恋们收敛一点,却被骂婊子的女人,她浑身散发着力量和光芒。
我曾经跟一个感染者互有好感,接触了一段时间,我认真考虑后觉得,可以试着和他在一起,相处看看,在一些方面多照顾他是没有问题的。
我不介意对象是感染者,依然会亲吻他的嘴。
他刚开始同意交往,后来反悔了,觉得跟非感染者交往压力很大,对我不公平,没有健康的未来,他去找了个跟他一样的感染者,他说那样的关系才会长久。
结果还是没能长,一个月就黄了,找我聊天,话里有话想复合,我装作听不懂。
我的立场没有变,如果对象真的感染了,我还是爱他,照顾他。
有一次跟别人开玩笑,说恨不得喜欢的人是感染者,这样就少了很多情敌。
哈哈笑过之后,特别失落,其实就算他是感染者,也有很多人争先恐后要排队跟他上床搞。
你别不信,你在jack’d上放几张很棒的假照片,资料里写你A了,求约炮的私信照样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塞爆你邮箱。
时常看到一些人把艾滋病说得好像没什么大不了。
这样说的人如果是感染者,那是他心态好,如果是非感染者,那我想,还是多认识些感染者,跟他们做做朋友,见见病床上的人,经历了生离死别再来说吧。
生病就是一件沉重的事。
三十年了,同性恋的世界还是那样,几百万人纵情享受性,他们觉得性是自己的全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性,整容、健身、护肤、打扮、吃饭、上网、交谈、挣钱、聚会,都是为了滚床单,跟不同的人滚。
这可能是生活的最终形态。
收敛?
“那样活着还有什么劲?
”有句台词是“如果你无法打败他们,那就加入他们。
”我懒得去讨好谁,刻意做什么去吸引别人,我选择疏远。
最后,就说说影片最后半小时吧。
立个遗嘱都那么感人,更不用说在病床上亲友见证下的结合仪式了。
哭得我差点断气。
终于体会到了哭晕在厕所这几个字的分量。
内德还是像以前一样,坐在翩翩起舞的人群边缘,依然要一个人继续生活,多了怀念。
陪伴,是比性更美好的事。
朋友推荐了HBO的电视电影“平常的心”,讲的是纽约八十年代初的男同性恋组织就艾滋议题和政府斗争的故事。
电影虽然远远谈不上完美,但还挺好看的。
斗争总是从比较边缘的人物开始的。
故事的男主,Ned Weeks,是个性格孤傲的作家gay,男同聚会大家脱得差不多了跳舞的时候他要负责看衣服的那种。
Emma是个因为小儿麻痹症而瘫痪的女医生,81年左右开始大量接触感染艾滋的男同志,向Ned求助,让后者向公众反映这一情况。
目睹自己的好基友们一个接着一个感染,Ned从不问政事摇身一变成了斗士,开始组建男同志健康危机组织,希望政府能够关注疫情。
在此过程中他碰到了纽时记者Felix。
两人坠入爱河。
男同组织的事业当然进行得相当不顺利。
Felix又感染了。
基友们一个接一个的挂了。
而Ned行事风格过于偏激导致组织内讧,又被踢出局了。
最后Felix也挂了。
电影剧本改编自同名舞台剧,而舞台剧剧本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剧作者Larry Kramer就是男主Ned的原型。
“男同志健康危机”(Gay Men's Health Crisis,现在通常叫GMHC)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是至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帮助艾滋感染者的民间组织。
内讧也确实存在。
事实上Kramer写这个剧本的导火索就是83年因为在GMHC与同事意见不合而被赶走。
当时他自己又成立了一个组织,叫作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简称ACT UP。
和GMHC相比,ACT UP在政治上更为激进。
Kramer离开GMHC首先是因为不满意其官僚作风。
其次他认为艾滋病大面积传播是个政治问题,需要政府介入,投入资源;而GMHC当时主要致力于给感染的男同志们提供一些社会服务、临终关爱。
第三是因为他经常在未经和组织成员商量的情况下在公共场合发表激进的言论。
第四可能跟他对于性的态度也有关。
当时的情况是艾滋病刚开始大规模爆发,人们对于其传播途径并不清楚。
有医生建议男同志们为避免感染先不要睡了。
Kramer认为GMHC应该把这个讯息传递给大家。
可在八十年代,性解放也就才一二十年,同志斗争也刚刚取得一些阶段性胜利。
好多人都认为尽情地睡是自己的权利,是表达自我,以及和世界上的其他人产生连接的一种方式。
他们认为Kramer小题大做。
被GMHC开除之后Kramer去了一次欧洲,参观了达豪集中营。
这个集中营1933年就已建立。
他惊讶于历史上那么多人都曾对此默不作声。
回来以后写了“平常的心”的剧本,抨击政府和政客对于人民健康权的不闻不问,同时抨击同志群体对于艾滋问题的冷漠,以及民间组织在政治倡导中的无力。
当然他为了平衡剧本的情感色彩,有意把男主Ned写成一个看起来有点讨厌的人:男同组织的成员们忍辱负重好久,好不容易弄到一个和政府官员对话的机会,被Ned一个大嘴式攻击给搞没了;平日里颇为自负,说话很少考虑别人的情感,哪怕是对着爱人,恨其不争的话也是随随便便就能说出口;约会的饭桌上大谈政治观点,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要做个斗士——谈的还就是达豪集中营的事。
但结合历史情境,你又会觉得Ned的偏激挺情有可原的。
疫情爆发,政府不愿意面对,也不投钱给科研和医疗。
电影里有一段抹黑式描述。
Ned在白宫和总统的顾问谈话。
后者关上门悄悄问他,这病是不是只传给gay,直男们平时和妓女睡一下要不要紧,到目前为止有没有异性恋感染的记录。
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下,身在其中的人们要是不愿意等死恐怕也就只有挣扎与呐喊了。
对此影片里也有描述:一个GMHC的志愿者在工作极度疲劳的时候精神崩溃,哭着说有可能艾滋真的是政府搞出来的阴谋,目的就是把我们这些人都给灭了。
而真实的情况是,80年代Kramer那些极度偏执的行为确实增加了媒体曝光度,逼着不愿正视问题的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稍微了解和接触过一点国内的艾滋运动和同志运动,因此很多片子里的人物关系看着都觉得好熟悉。
激进与保守之争,政策倡导与“关怀”之争,在国内几个著名的艾滋病组织里,也是有过的。
不一样的是事情发生的背景。
在纽约是男同志们先自己组织起来,通过不断抗争逼着政府正视问题。
而在中国,民间呼吁政府要关注艾滋病问题的声音虽然从九十年代开始就有,但最后政府开始下决心投入资源,主要还是因为非典导致的那场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危机。
而很多男同志的组织恰恰是在政府投入资源之后作为疾控的一个切入点而浮出水面。
这个背景也导致中国的男同性恋组织天然和政府的关系更紧密一点。
而女同性恋组织因为捞不到和卫生部官员握手的机会,转而向草根发展,同时和各种女权议题结合,在婚姻等问题上反而比男同志们表现得更激进一些。
两伙人之间颇多龃龉。
不知道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如果将来会有某种形式的危机的话),会不会有电影里描绘的那种女同志们纷纷去GMHC做义工支持男同志的感人场景。
影片总体氛围压抑,为数不多的几抹亮色:Ned和Felix之间的爱。
Felix很爱Ned。
他容忍了性格暴躁的Ned,同时还看出了Ned内心深处的恐惧。
最后他把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Ned,还跟后者说要找个机会继续斗争。
Felix长得也很好看。
总之这就是个完美的爱人。
现实中八十年代的Kramer因为搞抗争运动和自己的伴侣分手了。
在那之前他曾经写过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Faggots,男主也是以自己为原型,寻求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不得,并为此痛苦。
大概他是在剧本里圆一场找到真爱的梦吧。
最后病房里的婚礼拍得非常温馨感人。
大嘴茱饰演的瘫痪女医生Emma。
冷静、勇敢,一直都很克制,直到最后听证会上爆发。
这里面比较有趣但是始终都没有点透的其实是她和Ned之间的关系。
电影里她最早察觉问题,并且最早到男同聚会上让大家cool down。
(然后被骂“坐轮椅的婊子”。
)她好像也有一点点被Ned吸引,拄着拐杖投向后者的怀抱。
但是马上又说,快把我放回到轮椅上吧。
创造这么一个近乎asexual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和Kramer当时对于性的态度也有关。
谢耳朵饰演的GMHC工作人员Tommy。
一个很温柔但一直在坚持斗争的人,总试图调和性情暴躁的Ned和根本都还没出柜却在做组织领导者的Bruce。
他好像安慰和拥抱了电影里的所有人。
片子里几个地方暗示其实他也喜欢Ned。
(啊,为什么所有人都喜欢这个长得也不太好看性格也不太好的男主。
)如今,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已经搞明白了。
虽然还没有发现根治的方法和疫苗,控制病情的方法算是很成熟了。
“不用死了。
”我接触过的一个艾滋组织活动家这么跟我说,“如果一定要得一种慢性病,那宁愿是艾滋病,也不要是心脏病、糖尿病什么的。
”现实世界里的斗争,结局比电影里来得光明。
只是在得知这个剧本并非尘埃落定时的“马后炮”,而是在八十年代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就已经上演,还巡演世界各地、经久不衰,心里稍微颤了那么一下。
费城故事过去二十年,同性恋运动的书写俨然重点已经从现时的抗争转向了历时的历史化叙述,可喜可贺。
从《费城故事》到《王尔德的情人》《我爱你莫里斯》《断背山》再到《平常心》,如今各大或独立或主流电影节gay片儿遍地开花,随便一个腐妹子都能说得出比这多的多的讲同性恋的片儿,无数花季少年少女在全世界最大的同性交友网站——哔哩哔哩【此处有梗】用一条条弹幕表达了对这些片儿的感想:虐得胃疼或萌得肝颤。
不聊专业,不聊学术,不聊各大电影节这些电影的斩获,我们就来聊聊这些电影。
歧视同性恋早就跟重男轻女种族歧视一样变成了政治不正确的典型标杆。
所以早先的电影里大多也在讲世俗的眼光给无辜的恋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磨难以及他们或有效或徒劳的斗争。
要么讲讲他们和家庭,和传统的碰撞,或温情或残酷。
总之,就如同好莱坞电影里出现的黑人一般都不可能是反派一样,几乎没有导演或者编剧愿意来完成一部抨击同性恋的片子。
总之一开始的同性恋影视作品都在讲哎呀我们不能歧视同性恋呀。
今年HBO的Looking在微博上血雨腥风地刷屏了很久。
Looking很多人喜欢,对我来说基本上是14年十佳之一。
我是小乔粉我的排名可以不算作数,可是即使抛去了同性恋的方面不谈,Looking真的足够动人,其中的桥段谁说不会出现在异性恋的身上,看的时候无数次我都想起了《欲望都市》,并不是因为情节,而是因为看得时候往往会感慨,感情的事其实说开来不过这些桥段,来来回回排列组合就是每个人以为自己独一无二荡气回肠百转千回的心事。
你看同性恋终于可以开始讲日常了,不用每天歇斯底里的抗争,不用动不动就谈到生死。
有困扰,但更多的是普通人日常。
我们还有《极品基老伴》这样暖心的日常。
《平常心》我期待了很久,毕竟有谢耳朵还有孔雀还有男神的男神噜噜【此处又有梗】。
一开始我有一点激动,又有一点杞人忧天的担忧。
毕竟单纯的真人真事改编和写历史是两回事。
无疑,取材于同志运动史上里程碑事件的《平常心》从题材上来说就不可能是一部仅仅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即使导演想这么做。
恐慌和疾病本来就是无关性别,无关性向的事。
就如同身份认同并不是要刻意保持不同也不是要刻意趋同,而是意识到【我们有不同,那也没关系我们都是一样的】。
就像电影不刻意淡化性关系的混乱,也不刻意强调艾滋病开始传播时候人们的恐慌。
开始孔雀说,我只报道那些同志的设计师,模特,艺术家。
到最后医生对着病床上的两人大喊说他们是如此的相爱。
不知不觉间其实已经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从他们是不能相爱的,到我们要允许他们相爱,到我们要支持他们相爱,到他们相爱了,我们知道而已,如同片名——平常心。
刷这部片子的人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有个共同的最近很火的名字——腐女。
讨论腐女的学位论文都已经有好几篇了,虽然写得都挺扯淡,但不可否认这个群体也成为了一个公众注意的对象。
之前有人问我说你是腐女吗,我会说我不腐,而现在有人问我的时候我会反问:“定义腐女?
” 朋友去年从费城回来,聊天时候无意间跟我提到说你看,《费城故事》拍完也就二十年,世界上支持民事伴侣或者同性婚姻的国家已经有那么多了,我对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信心的。
是啊,我们为什么不对这个世界充满信心呢,奴隶制在法律上的彻底废除用了几千年,妇女用了一个多世纪获得了参与政治投票的权力,世界越来越小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期待几十年间同性婚姻就能彻底合法化呢。
其实这根本不是一篇影评,这只是一篇写论文写神经了半夜刷完生肉的碎碎念。
有人问我说你为什么要做同性恋研究,你为什么要研究性,你为什么要读博士,你为什么是个腐女。
其实,冠冕堂皇的讲,我们每个人都是少数群体。
社会怎样对待同性恋,其实就在怎样对待腐女,女博士,大龄未婚青年,丁克族,当然啦不止女性,还有那些所谓的“窝囊”的男性。
我们都在承受着同样的压力。
而人类不同群体的自我认同史告诉我们,其实呢大家都知道彼此不同,但是我们一样,没有谁比谁优越也没有谁比谁低劣。
不用避讳不用掩饰更不用嘲讽,这才是文明社会。
————这是发完神经的分割线——————————乔果便当的好快噜噜出场那件衬衣好轰骚Jim大部分时间都是严肃脸儿好萌看到萝卜丝儿阿姨就忍不住想到她侄女男朋友不过阿姨老了好多啊不开心孔雀美爆了虽然很虐但我还是要去舔屏谁都别拦着我。
完。
四个月以前,我觉得艾滋病离我很遥远,即使身边有一些同志朋友我也觉得艾滋病离我很遥远,甚至四个月以前,“艾滋病”这三个字都是很刺耳的。
但就在今年春节期间,我接到多年好友的电话,他说他确诊了,我五雷轰顶,我记得那天天津下了这个冬天的第一场大雪,为了方便说话我躲开父母跑到室外,我拿着电话在室外哭成了傻逼。
然后艾滋病从此走进了我的生活,然后我开始在网上搜集资料,然后我关注了知乎的艾滋病话题,然后我开始接触任何关于艾滋病的信息。
原谅我的暂时跑题,回到正题。
提前几个月的口耳相传以及演员阵容之强大我相信大多数人已经把这部片的预期提到很高,这对于一部影片来说其实不是好事,此片就是典型。
133分钟的片长(没错2小时13分钟,充分挑战观众极限和导演过度自信的片长)也没能让导演把故事讲好。
从Jonathan Groff在海边晕倒那段开始导演对于影像驾驭的平庸感就已开始,全片133分钟充满太多千篇一律的、情绪过度饱满的失控,以及偶尔穿插在失控情绪中的爱恨纠葛,致使全片节奏不稳,观众的情绪一直烦躁,注意不是紧绷,是烦躁,皆因导演过度失控的情绪控制(相同观感的影片还有《特别响,非常近》),矛盾展现得过度密集,且没有条理。
一个导演的品位和对节奏的驾驭能力实在太重要,牛逼导演把简单的故事拍得趣味盎然(如科恩兄弟的《冰血暴》),而二流导演只能把一个好故事拍得令人烦躁。
再说表演,本片的表演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某人一直在失控中出戏,某人基本维持水准,某人美得不像话,某人。。。
是谢耳朵,好了,他们的顺序是Mark Ruffalo、Julia Roberts、Matt Bomer以及谢耳朵。
其实这样题材的影片能够拍出来,有一线演员参演,能够在商业电视台播放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即使导演再让人失望,正确的信息也是能够传达到观众的,这一点已是弥足珍贵。
也许几个月以前我陈旧的观念使我不会和HIV携带者(艾滋病的说法不准确)有身体接触,更不会共同进餐,但就在这一切走进我的生活之后,在我充分了解传染途径,病理性质之后,我的观念开始改变,我依旧和这位多年的好友像以前一样,一起逛街,一起进餐,一起看电视看到很晚后在一个床上睡去,一切都没有改变。
其实有些东西可能还是变了。
有一天好友电话我说他看了我推荐的《达拉斯卖家俱乐部》,他说观后的心情复杂,当时我才明白即使一个人内心很强大,即使一个人也许伪装得内心无比强大,即使一个人再努力尝试接受现状,把他过度暴露在负面环境中也是残忍的,这会让他失去活在当下的动力,而把思绪放在未来,所以《平常心》也许不适合给HIV携带者观看,影片对于病情的处理很直接很残酷,我不会把此片推荐给好友看,因为他的心态变了。
当然此种题材的影片对于大众的意义就像我对于HIV观念的转变一样,它让你知道这件事情,让你了解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让你看到这件事情的爱恨纠葛,让你体验这件事情的身心状态,从而让你放下偏见,放下歧视,放下隔阂,就算你什么也放不下(就像恐同、恐艾者一样),它也能让你至少知道这件事情的发生并不遥远,不再无知。
在我得知好友病情后和好友的第一次见面时我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实这就是一种慢性病,和任何一种慢性病以及和曾经的生活比起来你只是需要每天吃药,偶尔去医院,关注自己的健康,对爱人坦诚,活在当下,继续平静的生活。
”其实你我凡人何尝不是呢,一切皆因拥有一颗平常心。
伟大的作品........现在它在我心中至少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齐名😭后面一个小时基本泪流满面,其实看的时候想了很多看完了却反倒不知道说什么了,可以深度剖析的角度和主题太多了......对性少数群体的关怀是最明显的,但那仅仅是基础,伟大的作品在于基于这个题材折射出对社会的思考,真正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鸡蛋孵化器,保证每一个鸡蛋的不受歧视地,自由地生长,所有鸡蛋都不同,但它们平等,不如说越多元的鸡蛋越反映出一个社会真正的文明程度,而这个所谓的文明社会是一个牺牲少部分格外不同的鸡蛋来维护所谓稳定的高墙。
Ned和Felix太好哭了😭😭从头到尾的情感层次丰富地让人心碎,我看过的lgbt电影里除了烧女没有能让我欣赏成这样的...太成功了,再加上电影所有光影、配乐、镜头,角色的歇斯底里等等等等所营造出来的让人窒息的氛围,生和死的对立命题像一尊高高伫立的墓碑一样以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方式浮现出来
最后的镜头给了Tommy(我的谢尔顿宝贝呜呜呜)他是除了Ned和Felix之外最让我感动的角色了,说死者长逝生者痛苦的太陈词滥调了,他们不止是痛苦,远比那糟,他们背负着所有死者的承诺和生者的希望在前行,那么多条生命,对于政府来说只是报表上的一串数字,对于他们来说......而Tommy每次都是那个在所有人承担的时候站出来拉住失控的人,在Ned被除名时唯一一个拥抱他的人,收藏了三叠逝者名片的人,也许Ned或者Bruce是领导者,但我觉得他才是最有力量的那个😢😢还有Emma,一个坚强的,独立的女性,她坐在轮椅上但比所有人都强大,我觉得影片里有浅浅的Emma对Ned单箭头的暗示,老实说我不喜欢那段,但这又是合理的,因为他们是一样的,永远在斗争的斗士,被人们惧怕,坚定不移,承受了太多死亡......比之我昨天看的不知道深刻了多少,而我更偏向这种现实森然的,虽然被刀狠狠捅倒在地但这种真实、痛苦、悲伤的东西更有力量,能引起人更深刻的共鸣,比起恋爱轻喜剧这种带来深刻反思的东西才是我的菜😌
“如果相爱有罪,那我们都是罪人!
”机长拒飞、医院拒治、警察拒签,死后裹在黑色垃圾袋中混在垃圾中焚烧,痛苦的母亲拼命的捶打,这一幕就是80年代艾滋病人生前死后的真实写照。
HBO的强大就在于真实,2个多小时的时长里没有一丁一点的成功,满是失败、挫折、分歧、崩溃和权利争取初期时的艰难和举步维艰,但这就是真实!
今日,同性权益在美国进行的如火如荼,从去年奥斯卡的《达拉斯卖家俱乐部》到这部HBO制作的《平常的心》,都是反映20世纪80年代同志权益初期的艰难处境。
正如影片宣传的那样,如果想要赢得一场战争,首先就要发起一场战争。
少数人群想要为自己争得权益,首先要让大众听到他们的声音。
同志群体中的一些现象确实令人无奈。
要说大家一起唱唱歌,跳跳舞,一起游玩,倒是玩的很开心,一提到同志权益就变的讳莫如深,还是安心过好自己的小生活,即使要偷偷的交男朋友,即使要经常面对家人朋友的压力,却怎么也不会想起去为自己的权利去呐喊,哪怕是发出一点小小的声音,哪怕是和身边的人正名同志。
那些挣够了同志经济的同志商家,也销声匿迹,不见他们的慈善,不见他们的努力,也许挣够了钱自己一个人到国外做回自己了。
也许绿巨人的性格是有点火爆,有点冲动,也不适合当一个领导者,但他的精神是震撼人心的,勇敢的去fight,为自己所爱的人fight。
他和孔雀的爱情也很感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一起走下去,即使有争吵有泪水。
时代在改变,人们的观念在改变,但这些改变都是由昨天的一点一滴的行动所铸就的。
-也许是艺术形式的区别吧,我总觉得Ruffalo的表演不象Mantello一般够煽情-说到Mantello,果然是托尼讲提名演员,这戏让你抢得!
好!!
-Parsons的角色未变果然有道理!
够出彩啊!
-这!
Bomer居然被强推了!
我怎么看他都是Vers啊。。。。
-让Bomer来演Felix确实很养眼,可我真是很稀饭Hickey,怨念了!
p.s. 看来我明显有偏见,偏好舞台剧。。。
-凭什么McConaughey为演Aids病人瘦身就能拿小金人?
来!
来!
来!
给我们Bomer也颁一个!
很好的TV电影,不过跟《带上手套擦眼泪》比,明显逊色不少。
题材这么好,主要还是Murphy糟蹋了!
记得第一次知道艾滋病是在镇上的医院里。
好像是去打疫苗,看见墙上的海报——蒋雯丽和濮存昕作为宣传大使(好像还有周涛),身旁飘着那根折叠着的红丝带。
当时在等同学,看了很久,一直记得。
此外除了有一两次在学校收到关于防治艾滋病的宣传单或者偶尔在看电视时闪过一些片段外,再无从深入了解。
后来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喜欢孔雀男神。
妙警贼探里“他是全世界最讨人喜欢的骗子”,总是那么真诚,即使是骗人,也让你心甘情愿上钩。
而在这部电影里,从纽约时报的记者到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艾滋病患者,他依然是那副真诚的样子。
14岁就读过剧本的马修·波莫主动要求试镜“它对我的影响太大了。
”“他们就像同志运动的催化剂,我们都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
”生存的困境和苦难像幕布一样被拉开,从第一次遇见时眼里含着的情欲和调情的愉悦,到地铁里躲闪的眼神、再到知道死期将至在恋人面前袒露出来的脆弱。
事情再也不那么简单,活着成为一种承受。
当病毒以尚不被知晓的途径传播时,自我保存的本性、人性深处的恐惧开始慢慢显露。
对疾病的恐惧使他们彼此间的爱欲作为另一种精神上的形式存在。
艾滋病首先在男同群体中的发生,医生同时意识到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与性交有关,然而,“整个男同政治运动的基础,就是性。
”西方相对自由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抗争中最重要的一步——性解放。
性欲的满足作为一种本能需求被大肆提出。
对性途径传播的怀疑被当作一种恶意瓦解。
自由总是需要承担与之相应的风险,汤因比提出的“刺激与反应”同样体现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
当一部分人感到自身的安全不被保护,就开始作出反应,进行抗争。
影片中男主角内德一直在抗争,甚至直到在与恋人临死之前的对话中,也在传达着抗争的主题。
但抗争之外,同性恋有的也不过是一颗平常心,在个体生存的孤独处境中寻求着最可贵的爱。
这部电影断断续续看了三周才看完,因为怕看到那些病状,恐惧于生命中的黑暗面。
但是往生命深处看去,如果没有另一面的存在,个体的存在又显得浅薄空洞,我们在黑暗中前行,生命才显出那份厚重来。
直面内心深处的爱,不灭的爱。
可能期望值太高了,前半部分略失望,过多情况冲突出现了但只是出现了,部分甚至只用言语在冲突发生后把起因概括下,冲突的力度一下小了许多。
当然,也可能是时间线本身过长,导演没调节好具体冲突的选择,不温不火地让事情发生了,剩些无声的镜头才让人屏息,后半部分倒是快了许多,比如大嘴茱发飙,不得不倒回去多看几次。
可惜结尾只能戛然而止。
肯定片子的好意与努力,但还可以再给力些。
难得看部同志片
看之前基本被透完,观影过程很抽离。选角太显刻意,看演员就完全知道片子会有的效果,无提升感。相比暴怒,MR肢体动作细节表现得更好,并没有所谓的直男违和,而即使是舞台剧,吼叫也真的不是表现愤怒最好的方式,配上近景有点头晕。另外kill your darlings才是因为噱头和题材给4星,这个因为演员。
剪得有点混乱,节奏也很怪。这个剧情很容易联想到 Milk,但是 Milk 太难被超越了。演得很激动或是减掉很多体重都不代表演技有多好……绿巨人真的是吵得要死……倒是 Taylor Kitsch 的这回演得有点惊人,论突破性还得算他。
久久无法释怀啊!!
也还好吧。乔乔有点可惜。恩。【演员们都是认真努力的好演员】。Only live and born in New York. Sign. 【6000+ newly infected daily还是挺可怕的QQQAQQQ【又是布拉德皮特做制片。_(:з」∠)_。大发。_(:з」∠)_
和我想象的主题完全不一样
耳朵在电影里说“他们为什么要看着我们死?因为他们讨厌我们。”他说得对极了。如果只看过这部电影里同志的状态,我可能都会成为一个恐同分子。
一切都是流于表面,没见到什么抗争,就看到一帮人在那里吵吵吵。全明星阵容现在看来也就是个噱头而已。。。
基佬们果然又来刷高分了
没觉得多好。。
节奏把握的不太好
太悲伤。
居然看哭了……
Men do not naturally not love. They learn not to.用Alexander来做metaphor真是伤心。
A gay helps to win the World War II
好困,这么多人每个人都要来一场独幕,但讲的又那么平。着眼太大,反而抓不了细节,不过确实平常心了。
人家不要把孔雀配给绿巨人!!!!
中后段少了开篇的魄力。
AIDS
以后不能直视绿巨人了。。。他是要和Loki。。。oh,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