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艾达

Ida,修女伊德(港),依达的抉择(台),修女伊达,艾达

主演: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阿伽塔·库莱沙,大卫·奥格尼克,杰吉·特雷拉,亚当·斯齐斯科斯基,海丽娜·斯戈贞斯加,尤安娜·库里克,多罗塔·卡达克,纳塔利娅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丹麦,法国,英国语言:波兰语年份:2013

《修女艾达》剧照

修女艾达 剧照 NO.1修女艾达 剧照 NO.2修女艾达 剧照 NO.3修女艾达 剧照 NO.4修女艾达 剧照 NO.5修女艾达 剧照 NO.6修女艾达 剧照 NO.13修女艾达 剧照 NO.14修女艾达 剧照 NO.15修女艾达 剧照 NO.16修女艾达 剧照 NO.17修女艾达 剧照 NO.18修女艾达 剧照 NO.19修女艾达 剧照 NO.20

《修女艾达》剧情介绍

修女艾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2年的波兰。安娜是一名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儿。在宣誓正式成为修女之前,她离开了修道院,去见世上剩下的唯一亲人旺达。旺达告诉安娜,她是犹太人。两名女子踏上了一段旅程,不仅将发掘属于她们家族的悲剧,而且将找到她们自己真正的归属。她们开始质疑之前的信仰,质疑之前生活中所信任的一切。安娜和旺达都想继续活下去,但是当中只有一个人能做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玩命巅峰无敌当家3变种女狼归来体操公主第一季魔法护士小麦R财产阿丽玛血钻贝多芬病毒不可抗拒贱男特警川尻小玉的懒散生活运河边的人们德里罪案爱的勘探法继母与女儿的蓝调SP世界融和不容易第二季魔幻风云卡戴珊家族第三季被称为废物的原英雄、被家里流放后随心所欲地活下去谜情家族逃狱者山女牛敞亮还乡凌云壮志包青天为什么是我?播种的旅人华莲的光辉较量2欲望快键键

《修女艾达》长篇影评

 1 ) 出发

车窗外的风景略过,时间长了,就有点儿走神发呆。

每次的出发是为了什么?

好像也不是只为抵达目的地,好像是为了与什么相遇。

修女艾达也有过这么一次出发,在宣誓成为正式修女之前,她出发去探望唯一的亲人,自己的姨妈。

在这之前,修女艾达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亲人,也没有独自离开过修道院,她一直沉浸在相对简单的环境里,与姐妹们生活,与上帝对话。

安静,绝对,无他。

这次出发,目的地是姨妈家,相遇的却并非仅仅是亲情。

姨妈带着修女艾达,又开始了一次出发,去探寻他们的亲人,已经埋葬的尸骨。

那一段纳粹时代不堪的历史,无情的笼罩了刚刚得知自己犹太人身份的修女艾达,两个人的出发,目的地是亲人埋葬的地点,相遇的却是残酷至极的真相。

姨妈经历过抗衡,经历过磨难,身为国家干部,练就的颇有些油腻冷血,玩世不恭。

当年姨妈作为反抗运动的领袖,强烈的保卫着这个国家,自己的儿子因犹太人身份被同胞所害。

当姨妈刨开泥土,找到小小的头骨,内心恐怕不会计较斗争的得失,而是静静的崩溃。

修女艾达跟随姨妈,在泥土中捡拾父母的遗骨,心中不知再怎么与上帝对话。

她们相遇的不仅仅是亲人,不仅仅是真相,还有那难以言说、复杂纠缠的人性。

这次出发之后,修女艾达在宣誓之前迟疑了,这次与各式灵魂的相遇显然扰乱了曾经简单的心灵。

姨妈则永远的离开了,她与往常一般的放着唱片,跳下楼就像推窗晾衣服那么自然。

修女艾达再次出发,目的地还是姨妈的房间,这一次的她,会与什么相遇呢。

黑白电影,构图很特别,深刻的反省,让人难过又钦佩。

我们每一次的出发,能否也透彻一点、简单一点。

 2 ) 修女艾达 Ida, 2014

自从《修女艾达》进入公众视野,“欧洲学院派”、“欧洲传统”就成了谈论这部影片必不可少的词汇。

然而,简单地用一句所谓的“传统的欧洲风格”来概括显然忽视了《修女艾达》超越“清新”的、对特定电影作者的扬弃。

事实上,《修女艾达》从各个层面来讲都体现出某种“超验性”(虽然也许是不完整的),亦即某种基于生活本身的神圣,而影片给人带来的疑惑和震撼也无疑来源于此。

美国学者保罗·施拉德在其作品《电影中的超验风格》(Transcendental Style In Film)一书中界定了电影艺术里一种与传统不同的独特风格。

这种所谓的“超验风格”可以传达神圣者的在场,但并不诉诸于观众内心对神圣的体验,而是建基于信仰的对神圣者在场的确证。

超验风格的完成必须经过三个步骤,即日常生活、疏离和静观,但同时他也指出,德莱叶的作品当中存在着某种断裂,一种“‘信念’和‘不信’之间酝酿着某种蛮力”使其作品并未彻底完成超验风格。

正如一些评论所提到的那样,无论是题材还是手法,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在器物层面对德莱叶作品(尤其是《圣女贞德蒙难记》)的借鉴都是比较明显的;然而它们并未指出的是,更进一步看,《修女艾达》其实是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所谓的“传统”。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修女艾达》和它的导演并非如某些评论中提到的那样,“站在了小津的反面”,而恰恰是站在了小津、布列松和德莱叶等导演的身后,排成了一条阵线。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修女艾达》与这些导演的影片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帕夫利克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假恶丑的抄袭者,他也有着自己的艺术考量和艺术直觉。

比如说,影片几乎所有的固定镜头都将人物置于画面一角,从而为每一帧画面留出了极大的空间,这样的设置看似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被一些评论称为“故意”、“做作”,实际上却与沉默的人物个性和电影文本本身高度契合。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影片各处存在的“留白”和“沉默”并不意味着虚无,动作间的沉默中实际幽隐着巨大而又引人入胜的力量:艾达和旺达的缄默一再让人想起布列松电影中的每一个默不作声的、“木偶”般讷然的演员,同时也让观者心中生出各种各样的疑惑——当艾达脱下修士服还俗时,她到底想了些什么?

在旺达纵身跃出窗户之前,她到底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

是什么让看似没有灵魂的人物做出如此非凡之举?

仔细体味便能发现,所有这些脆生生的动作带来的都不是终结,而是意味绵长、同时也永远无法解答的难题。

当然,与其说这些“难题”深藏在艾达和旺达的心里,不如直接说它们躲进了波兰历史的雾霾当中。

法西斯清洗犹太人,波兰人清洗“异己分子”,一波又一波清洗没有滤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本来面目,反倒洗得红里透白、遍体鳞伤;罪愆和被害人在时间的沉淀中统统湮灭,留下来的反倒是沉默不语的刽子手。

尤为可笑的是,刽子手与刽子手之间的决斗和更替竟然成为了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于是,再没有人可以口述历史,真相逐渐变得虚无缥缈,原本稀少的词句不经意间化成了一个个缓缓升腾的烟圈,变成了一个个深蓝呜咽的音符;如果还有什么灵魂的话,也都在一呼一吸之间缓缓消失殆尽。

帕夫利科夫斯基对政治和犹太族群如此精准犀利的直觉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他本人的经历。

在接受《电影人》杂志的专访时他提到,虽然他的父母都没有过深的宗教背景,但他却在某个时刻“自己重新发现了宗教的意义”。

帕夫利科夫斯基还在采访中提到他并不了解父亲,但知道祖母是犹太人,并且“发现她死在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这里,几度出现的“发现”(discover)一词和始终缺位的“沉默”二字两相关照,在帕夫利科夫斯基的内心留下了某些连他自己都并未觉察的痕迹,而这也为《修女艾达》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最终体现为艾达这一角色波兰人身份、天主修女身份和犹太人身份的交织、碰撞和融合。

性格严肃却私生活放荡的旺达和同样遵循着严肃生活准则的艾达在“严肃”二字的末笔处分道扬镳——这无疑告诉观者,所谓宗教的严肃和世俗政治的严肃完全就是两码子事,天壤之别。

从根本上说,艾达理应不为所动并且完全有资格对这种花天酒地的“假正经”嗤之以鼻,然而艾达并没有这样做,甚至还找寻到了某种对放荡的认同,一种敢于在众修女面前咯咯讥笑的叛逆,尽管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寂灭。

艾达终究属于一个神圣纯洁、没有世俗和杀戮的地方。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天生不是圣母,也非贞德;只是于花花世界,她还是希望浅尝辄止。

毕竟,短短几日的院外生活已经使她洞悉了那些永恒不熄的爱恨情仇,也了解了看似动人的政治理想。

再炽热的东西还是要流于平淡,再崇高的信仰也不过是要打打杀杀。

不过到底是归于犹太教还是天主教?

到底是归于宗教还是归于世俗?

三岔路口上的艾达有些犹豫,但她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尘归尘、土归土,一切无非如此。

———————————————————除了由衷的叹服之外,我也必须提出任何评论对《修女艾达》进行描摹时都要遭遇的“文字的苍白”,因为任何文字只能描述片中所“有”,而对于“无”或者“空白”,我们非但无能为力,而且一无所知。

恰如小津安二郎在其墓碑上仅只刻下一个“无”字,恐怕非要立于碑文之前细细体味,才能略解其中深意吧。

 3 ) 一条狗,不足以让她蹚进这人世的浑水!

电影的叙述极为平实质朴,甚至有几分沉闷单调,然而感染力极强,可谓力透纸背。

故事的焦点自然放在两个女人身上:姨妈旺达,人世的磨难、斗争和声明显赫的过去造就了她富有传奇性的一生,身上是丰满俗世的私欲杂念;侄女艾达,从出生到成年,一直过着纯洁无瑕的修女生活。

电影开始于艾达面临人生抉择的一刻:是继续此前的生活,保持着处女之身一生侍奉神灵,还是步入纷繁多彩的俗世之中。

这时她被安排和姨妈旺达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在旺达的带领下去探寻自己父母的下落,而实则是在这位俗世生活的典型代表者引导下,去见识这个纷繁的大千世界。

这个世界有残酷的背叛、杀戮,有深沉的悲哀悔恨,有迷茫、无奈,但也有温馨浪漫的爱情。

遇见吹萨克斯的青年,他们在雨中驱车穿过田野,他们在夜色中谈天,从旅途中回来的艾达在同修女们用餐时,意外的发出了笑声。

这尘世生活对她而言似乎是甜蜜的。

姨妈突然的自杀,给了她了第二次走出修道院的机会。

这那所死者留下的带着人世繁华气息的房间里,她换上高跟鞋,涂了口红,穿着俗世艳丽的裙子,抽烟、喝酒、听着音乐,在白色纱帘下旋转、旋转,然后她跌倒了。

艾达沉静、寡言,然而一语中的,她对人生的理解透露着睿智。

在和吹萨克斯的男友一番云雨之后,他们交谈起来,男友邀请她去一个小城看他们的演奏:“我们可以去海边。

”他说。

“然后呢?

”“然后我们结婚?

”“然后呢?

”“然后买一条狗……”常人想来,这情节可谓温馨浪漫,然而艾达不为所动。

直到如今,或许一条狗仍然是男女爱情深入的表现,然而一条狗支撑不起整个的人生。

如果俗世的婚姻生活只是这些的话,那她不屑一顾。

所以第二天清晨再次换上修女的衣服,然后毅然从容的走向雪天般洁白的神灵世界。

从此以后,她大概不会在用餐时情不自禁的发出笑声了。

 4 ) 旧世界的柔光

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黑白片。

本来觉得海报有点题过于强烈的感觉,战争苦难的题材其实也不是很感兴趣,不过朋友刚巧去我家旁边的电影院看这部,于是欣然作陪了。

二战后国家命运和社会形态是当代波兰导演最爱的题材,国内很少上映,但其实欧洲戏剧和电影常有涉及,一点儿也不小众。

还记得2012年的夏天在Science Po上戏剧课,老师是个年轻(迷人玉树临风有着孩子一般眼神却戴着结婚戒指……TAT)的戏剧导演,我们在一个月里一起学了四个剧本选段。

两个莫里哀经典,另外两个就是波兰作家的战后故事。

光线,配乐,对白。

这部电影很安静,两位女主角是不爱说话的小修女,和身为检察官却作风浪荡的姨妈。

她们一起去寻找在二战中因为犹太人身份被杀害的亲人遗体。

但故事的发展远远超过了这条主线。

两人一路相伴,心里却南辕北辙,忍受着默不作声的矛盾。

对于战争摧毁物质和精神生活这样沉重的主题,导演叙述的语调是缓和的,甚至是唯美的。

在电影中,观众看见的不是旧世界的破碎,而是一片破碎之中残留的旧世界的柔光。

晚会的彩灯,吹萨克斯的男子,一辆老式汽车,一个小酒吧……两人之前基本没有对话,却有很多无声的火花。

“你是个小圣人,而我是个妓女”,在漫漫寻找的旅途中,姨妈有一次这样说。

她们的人生天差地别,她们的灵魂却相互投射。

画面极美。

每一帧若是按下暂停键,便是一副黑白摄影作品。

整部电影是一个美丽的惊喜。

 5 ) 历史凶猛,不堪回首

波兰影片《艾达》亦翻译成《修女伊达》》,片子短小精悍,却内涵丰富。

电影拍成了黑白,似乎是近来电影界的流行色,不过用于此片中,反映那个沉闷而黑暗的时代,倒是相衬。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于1962年,那是冷战正酣的时期,也是东欧社会主义进入一个较为平稳也很沉闷的时期。

对于波兰来说,自波兹南事件之后,哥穆尔卡重新上台,他在波兰实行了有限的改革,此时的波兰气氛相对于前个时期,较为自由与轻松,轻轻吹拂着和缓之风。

影片中的主角艾达是个孤女,她从小在修道院里长大,在她准备立誓成为修女时,她为了征求唯一亲人姨妈的同意,由此踏上了寻求自己身世谜团之路。

影片跟随着艾达的脚步,揭未了一段让人伤心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当时波兰社会的现实。

天主教会,是波兰历史无法绕过的话题,它在波兰的各个历史关键时期,都起极其关键的作用。

波兰是东欧国家中少有的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其虔诚程度也超过了其他国家。

教会成为波兰人民的精神支柱,当然也支配着他们的行动。

即使是在共产主义当政的几十年间,天主教会仍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中间,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极其罕见的。

共产主义视宗教为天然的敌人,东欧其他国家的教会要么被全面取缔,要么遭受沉重打击并被肢解改造,成为所谓的三自爱国教会。

在乌克兰,天主教会也被迫与东正教会合并,不服从者即被流放。

波兰也经历过大量教堂被关闭,大量的神职人员遭逮捕的黑暗时期,但毕竟教会得以保存,也为波兰人民保留下心灵的慰藉,还有自由的火种。

波兰当时的主教曾说:“我们不允许将和有神有关的东西置于暴君的祭坛之前。

万万不能!

”他也被逮捕了,但这句话语却激励着波兰人民。

艾达就在这样的修道院里长大,当1962年她年满二十,可以立誓成修女时,她对于人生的选择,将在修道院里侍奉上帝一生的生活,也许并无怀疑。

她是孤儿,她不知自己的身世,本是生于乱世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命运已经接受。

当她听说自己是犹太人,父母死于纳粹之手时,她有些吃惊,由此也想在自己成为修女之前,去祭扫一下父母之墓,尽一尽人之伦常。

艾达在姨妈的陪同之下,走上了寻找父母尸骨之路,也是为了求解自己身世之谜。

未走出过修道院的艾达,面对着她所不熟悉的世界,这个世界远比修道院里的世界复杂得多。

而更痛苦的是,她得去追寻历史,去面对惨烈的真相。

这些真相已经被掩埋,就如同她父母的尸骨一样,除了亲人,没人愿意重新去揭开。

历史毕竟有太多的残忍,也有太多的不堪。

波兰人有着被纳粹铁蹄蹂躏的痛苦,也有着苏联红军制造的卡廷惨案的记忆,但他们在面对犹太人的问题上,却也有着泯灭良心的行为。

好在影片直面了这段历史,至少算是有了一些忏悔。

艾达前二十年在修道院里建立起来的一切面临着动摇。

她纠结于亲情爱情与宗教情感之间,她有了世俗的牵扯,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了犹豫。

她作为犹太人的事实,与她献身于基督教,在她心里也有了冲突。

更何况父母惨死的那段历史,又给了她多大的冲击?

杀死父母的凶手,却也留下了她的命脉。

比她更难以接受那段历史的,却是她的姨妈,这个曾被称作是“红发旺达”的女人。

她一出场就显得异常的干练与无情。

她也是个犹太人,不过参加过游击队,现在身居法官高位,一个人过着不错的生活。

她私生活相当的混乱,甚至在陪同侄女艾达去寻求历史的旅程中,也不忘及时行乐,惹得成长于修道院的艾达对她侧目而视。

她行事也相当霸道,不过在那样的社会里,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又如何能够顺利地帮侄女找到父母的尸骨呢?

一开始旺达对她的侄女艾达也很冷淡,但寻找共同亲人遗骨的过程,让他们之间亲情萌生。

对于最后的真相,旺达比艾达似乎更难以接受。

与她妹妹妹夫一起死去的,还有她的儿子。

她本来知道得就比艾达多,但一直在内心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也许希望着还有其他的结果。

当她听到凶手亲口讲述当时情形,手中捧着儿子的骸骨之时,她内心所构筑的一切均告坍塌。

她最后决绝的行动,果断而简单,没有一丝的犹豫,一如她平时行事。

她放起的那段音乐,也许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其实,她早该明白在这种乱世的残酷,也该明白真相的可怕。

你既然有勇气去追寻历史,也就得接受历史的残忍。

作为一个新兴红色政权的法官,她手里掌握着很多人的生死大权。

按照她的说法,她曾经为了镇压红色政权的敌人,将大量的反动分子送上了刑场。

因此,她也才得到了那个恐怖的“红色旺达”的外号。

她的死究竟是对纳粹及波兰人对于犹太人暴行的抗议,还是对于自己过去滥杀的忏悔,这是一个无法知道谜底的问题。

艾达远不如姨妈旺达那么果断与决绝,她在世俗与上帝之间徘徊着。

她本来已经倾心于世俗的世界,因为身份的认同会让她觉得在修道院里难以存身。

但姨妈最后的果决行动,又将她推向了修道院。

即使是初尝的爱情,也让她感受世俗的生活不过如此,并没有更多增多她对于现世的留念。

但她回到修道院里,她的心态已经完全变了,她没有与同伴一起立誓成为修女。

作为一个修道院里长大的女孩,纯洁得不知世事,哪能想到历史后面竟有如此多的纠结?

她为凶猛的历史所伤,她得重新定位自己生活的坐标。

历史太凶残,回首恐被伤。

 6 ) 祝各位早日跳出npc的坑

“养两只狗,结婚,生子”“然后呢?

”“然后是平凡的生活”于是红发艾达离开了,同上一次头巾艾达(修女)离开的理由一样。

不是逃避平庸,而是远离虚空与纠缠。

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在波兰人的眼里关于犹太人的存在就消逝了,他们是谁、长什么样子、怎么死的,没人关心。

而旺达姨妈葬礼上的国际歌,又一个几十年,也没人再关心。

裹在历史中的人身不由己,锁在历史中的人动弹不得。

当艾达去审视世俗和历史时,她发现其中实则是一无所有。

“转变”之前的姨妈用享乐逃避执念的纠缠,“转变”之后用执念终结享乐的虚空,这不过是个首尾相接的圆。

而升维的艾达,跳出了这个圆。

 7 ) 小记 01.03.2015

很特别越来越多新黑白电影,感觉其实还是很不错的,还有就是不常规的电影比例,像mammy用的1比1。

这个4比3也是很特别,对我这种看电影不多的人来说真的很眼前一亮。

导演对镜头的运用真的很特别,各种奇奇怪怪的构图。

一开始看真的有点不习惯,但慢慢的就觉得很特别,很美。

很多人物的特写都是从肩位切割,看得真的很奇怪。。

这样造成大量的空白留在镜头上,如果加上无对白,这样的镜头就会显得十分的庄重,也看得跟压抑了。。。

剧情方面说的是60年代的波兰,一开始看电影其实不是很确定的,但看了影评对背景的解释后,就对电影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是个寻亲的故事,由于父母是犹太人,在ida很小的时候就被杀害,而ida由于年龄过小还无法认出是犹太人,所以就躲过一劫,但是从此成了孤儿。

长大后到了宣誓成为修女的日子,在别的修女的建议下,找到了唯一的亲人,姨妈。

然后他们就开始了寻亲的故事。

寻亲的过程慢慢的揭开了故事的背后,慢慢的就压抑起来了,最后找到了亲人的尸骨,并埋在了家族的坟墓。

寻亲到此为止。

但由于这个过程中姨妈心中的伤口再次揭开,她无法承受这样的痛苦就选择了自杀。

这就是全部片最打击我的地方,姨妈并不是一个虚弱的人,相反她参加过游击队,现在跟是一个法官,但她仍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选择了自杀。

另一方面是ida,可能是因为宗教的原因,有或者是因为年纪小,接触到的比姨妈要少,她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

而这打击则出现在了她对宗教信仰这方面,到底是成为修女还是放弃修女。

经过了对性与爱的尝试,我相信她还是回到了修道院。

可能是残忍的历史,又或者是因为音乐男生的回答,使他放弃了外面的生活,选择了修道院。

其实整个故事真的很压抑,特别是姨妈跳楼的那段真的很压抑。

本来给的是4星的,写着写着就想给5星了。。。

 8 ) 半梦半醒 想念果冻

躺着看这电影,凌晨时分东欧黑白文艺片,很容易让自己回到梦游状态。

回是说回到病态,抑郁状态。

我很多时候觉得文艺片容易让人刻奇,从而走入朝九晚五之外的一种微醺态。

两年前我每天有 24 个小时如此,像 24 小时的长梦,医生把这叫做抑郁。

我觉得看闷片的我和上班学习的我是割裂的,一半是祖国初升的(阴天)太阳,一半是脑子里一滩存在主义悲观浑水的精神病人。

我合上电脑从床上坐起来,眼睛听到嗡嗡响,耳朵里是一片漆黑。

——我好像又不太好了——可能只是切换到抑郁态了。

——我好想果冻啊。

果冻能和我在梦呓语境中沟通,她却是一个健康积极的人。

果冻可以和我很世俗化地谈论奋斗,也可以在我的半梦半醒间一起梦呓。

果冻外形像三毛,像颐和园里的李缇。

果冻是黑色的波浪长发和宽沿帽,是夹着烟的曼妙的手指。

我好想她啊。

和果冻在一起

和果冻在一起

和果冻在一起

和果冻在一起

 9 ) 不让开音量,我都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一个虔诚的小尼姑,画耶稣像的神情十分专注,让人对她的灵性有了印象。

那种隔绝人世的生活完全吸引着我们。

她在床上下意识的亲吻着小耶稣项链,这是她离开前的那个晚上。

角度倾斜了30,这种空灵的画面能自我解释,再比如突出宗教建筑的大山墙,三一律的思维一下子跃入我的脑海,天降大雪,和罗马尼亚拍的《两个山丘》完全不同。

两个舍友乳牛般的身材,望着她整理手提箱。

我看到当姨妈告诉她你是一个犹太人的时候,她眼睛都直了,内心受到了触动,仿佛那是一种指面的侮辱。

而姨妈带着家族式的冷漠,连一杯茶都没给他喝,却把一张她妈妈的照片放在了桌上,那种做旧的痕迹,也是我小学课桌的感觉。

我看到这两个亲戚第1次在厨房交流,第2次进房间交流,装潢产生了差别。

来到自己祖宅看看老妈妈手做的彩玻璃挨着牛屎。

我看到冷战中的女主角,第30分钟在此片中卖唱。

这个人的本职可能就是歌手。

如此专业的撩骚,如此晃动的春情。

“我是个婊子,而你是个小圣人。

”姨妈说。

我看到制作字幕的人很用心,不打破画面,移动了字幕的位置。

这里女主角的心境因为画面而扰动,一会儿烦躁烦乱,一会儿又宁静下来。

我联想到电影学院的介绍,其实是在用知识污染艺术,它不能让学生自己产生良好的理解。

而只是一种应试教育的病毒,四处蔓延而已,那样的东西是不健康的。

我看到杀害艾达父母的人躺在医院里,那是一段多年前的纠葛。

相当于,法官在医院里审判犯人。

我看到尼姑脱去了头巾,掀起了凡心。

她要在发誓之前破个身。

我看到波兰典型的白森林里面都是桦树,还有松木,很多犹太人就埋骨在这里。

一切都是无言的,就像波兰的历史一样,很多人一直在内心深处避免着尽量不去触碰,但历史的问题,一旦要刨根问底,痛苦就随之而来,这也最终导致了女法官的自杀。

我看到了和冷战一样,这个片子的底色是上帝的教堂。

我也看到了人的迷途,在抽烟喝酒,绕着纱窗布转圈之后,仿佛人类的堕落浓缩在这几秒之中。

一部罕见的会让我们质疑自己存在的电影。

 10 ) 《修女艾达》

4:3的屏幕比和黑白构图带来厚重的历史感。

除此之外前半段中,除了几场演奏戏之外很少配乐,更是营造了一种清冷肃杀的气氛,配上所有人脸上克制的情绪,整个电影看完非常平静,却很堵心。

电影围绕的是身为父母都被德国人杀害的犹太人,从小却成长于修道院,从小到大的愿望就是侍奉上帝,整个故事的戏剧张力就在主角身份的矛盾性,而这和矛盾性导致艾达必须抛弃一种身份。

屠杀了艾达一家的农夫也充满着人的矛盾性,他们一家有虔诚的信仰,伤害艾达一家的后侵占别人房屋的刽子手,也是这样的人因为恻隐之心会放女孩一条生路,会因为做下的恶感到不安。

之前说过前半段的bgm非常少,从家人尸骨被挖掘出来后每一次伤痛的戏份都伴随着同一首bgm,甚至姨妈自杀前打开留声机伴随着这个音乐义无反顾从窗口坠下。

修女放下头发代表着她第一次对信仰的质疑,中途我一度以为姨妈自杀后她的转变代表着属于犹太人的伤痛和记忆的传承,然而结尾处她面色平静地戴回修女帽走回修道院。

体验了一天犹太人的生活,最终还是选择回归信仰,虽然我内心有点失落但是女主的行为完全符合她在电影里展现的性格,伤痛太沉重,背负和忘记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可以记得,却不必背负。

《修女艾达》短评

无意义镜头那么多,而且请问这片子即使拍成16:9的画面区别有多大?就因为画面是4:3,一堆舔逼就说构图美,我就看着你们装逼。

8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除了摄影构图,我不知道片子本身是否值得更高分。

11分钟前
  • FTI宝岛
  • 还行

绝望的人总会走向极端 但是很多人也只是在极端浅尝辄止 大家都是特殊的那个平凡人

13分钟前
  • KMPD-SWAT
  • 还行

人物刻意安排在画框下面三分之一处,大量的空白造成视觉和情绪上的荒凉和肃穆;构图相当讲究,甚至有强迫症倾向,时时呼应宗教隐喻和时事指涉;黑白画面中的自然光线看得非常舒服;剧情苍白什么的我就不追究了。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每一帧都能做桌面的绝美画面掩盖不了剧本的空虚…犹太人与波兰人在共同土地上的相爱相杀有太多故事可挖 本片恰恰是最肤浅的

22分钟前
  • 阿尔勒的提奥VI
  • 较差

【补標】

27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构图和比例简直强迫症 可是好。。。无。。。聊。。。

32分钟前
  • 不仅凶而且凶
  • 较差

黑白四比三 德莱叶式布光 共产主义布列松 六十年代犹太人在波兰找坟的故事 两个女性形象(修女和法官)形成的戏剧冲突 女主角Ida拥有巨大诡异的黑眼仁

37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推荐

摄影好,其他没了

38分钟前
  • La strada
  • 较差

小品

43分钟前
  • yoshimi
  • 还行

恩。。

48分钟前
  • 年糕
  • 较差

7.5

50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看不懂的深意与我无关

51分钟前
  • T.S.W
  • 较差

每一帧画面都美的不行,然并卵。。。。

53分钟前
  • 女魔头
  • 还行

视角的偏离带来的不是唯美,而是炼狱。恰恰是比例失调的构图提出了对于规范的质疑和反思。影片大部分时间都让人物处在画面的边缘位置,画面中心则是观者视而不见的上帝。肃穆的修道院里没有神,帕夫利科夫斯基用他精致考究的摄影筑起一座流动的教堂。义无反顾的《艾达》提起自身以及整个波兰沉重的历史奔走在路上,小写的人才是她这场孤独旅行中的风景线和终点站。

57分钟前
  • Muto
  • 力荐

摄影太漂亮,几乎每帧都可以拿出来做构图和光线的范例。叙事风格隐忍平静。大屠杀给幸存下来的人留下了长久的精神折磨,让人想起《苏菲的抉择》。(电影节)

1小时前
  • Tiger Tigris
  • 推荐

从剧作创意的角度,它在做很棒的反叙事尝试,去除剧情片中惯常式的叙事手法,放弃情节中那些起承转合的东西,选择用平视的摄影机角度去呈现,连人物的心理铺垫式的镜头都被弱化,即使是面对在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人物也有着沉稳和冷静,最后连修女Ida的成长也最终选择了回到最开始。★★★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2014年最过誉的一部电影,这评价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什么“放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一部杰作”的评价就太夸张了。的确摄影非常强,独特的构图给人带来一种沉静且很有力度的感受。不过这个剧本就有点过于平庸,随心所欲,不知所云

1小时前
  • scofieldd
  • 还行

因为波兰出了一位被冠大字的教皇,不要小看耶稣基督在这片土地的影响。库里格唱了一首歌~~~~

1小时前
  • William H D Lee
  • 推荐

哈哈確實比伊萬的童年還白絲帶。

1小时前
  • 一头偶像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