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拉拉的枪

滚拉拉的枪,Lala's Gun

主演:王吉甩,石明妈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苗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8

《滚拉拉的枪》剧照

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2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3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4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5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6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3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4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5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6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7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8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9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20

《滚拉拉的枪》剧情介绍

滚拉拉的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介绍了我国唯一的带枪部落苗族少年滾拉拉(王吉甩 饰)的成长故事。在我国西南苗族部落,有好多世代相传的民族习俗,比如男孩要行成人礼,到一定年龄将得到父亲赠送的猎枪,以示长大成人。滾拉拉自小与奶奶(石鸣妈 饰)相依为命,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他不止一次问过奶奶爸爸在哪,但毎次都被奶奶搪塞过去。眼下他已届满十五岁,可困窘的家庭实在拿不出500元的制枪费,于是他只身外出寻找父亲。途中,他遇见好友贾古旺(滾当元 饰),俩人曾是患难至交,不料,贾古旺次日罹难,滾拉拉亲自送好友去了极乐世界。奶奶用一生攒下的银饰为他买了一把枪,送给本来应该父亲相赠的猎枪,直到这时他才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弃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向左走·向右走沉睡谷第四季青涩岁月的夏季正德演义让他们说吧厄普肖一家第四季南汉山城慢行列车庇护:扭曲的恐怖和幻想故事你的传奇之危机四伏蛇蝎美人第二季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乐活家庭鬼水怪谈跑出一片天深夜的Hello!等到烟暖雨收仓皇一夜婚礼教堂王家一家人犯罪现场:德州杀场甜蜜恋人名侦探柯南灰原哀物语~黑铁的神秘列车~动作巨星2牡丹令乐都传奇唇唇欲动幸福时光爱在天摇地动时拼命三郎

《滚拉拉的枪》长篇影评

 1 ) 刚刚看过电影,第一时间观感

刚刚在LA的亚太电影节上看了这部电影,挺喜欢这个温和含蓄的故事,爬上来写两句.首先挺担心这部片在国内公映的票房,不知道有没有上映?唉...这样没有任何明星和时尚元素的电影,估计也就是静悄悄地上,静悄悄地下了.看得出导演用了心,也有情,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样的电影比一些所谓国内大片要有意思多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部电影.电影用的应该都是非职业演员,这在国内院线电影里还是比较少见的,他们的表演让整部片子有了股清新的味道.不错.剧本很不错,我看片尾字幕,剧本是导演自己写的,是下功夫磨过的.很克制,没有什么不必要的煽情的地方.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有苗家背景?里面的很多小细节挺有味道的.我很喜欢的一段戏是滚拉拉砍了柴,用车推了去城里卖,想自己攒钱给自己买把成人礼上要用的枪,路上碰见了一个村里长辈.长辈说,"你没有爹,就没人告诉你这个规矩,卖柴不能用车推,只能用肩背",小孩说"用肩只能背两捆,用车可以多放点"长辈说"就是不想让你多拿,才做规矩只能用肩背,你用车推,再有人用汽车,卡车拉,这山上的树就都砍光了""你用肩膀背肩会疼,砍树树也会疼的"(大意).片里里用了很多苗家歌曲,很好听,也很地道,是民间歌手唱的.不过我个人觉得有点可惜的是,这些歌好像是录音棚录的,混响之类的效果也加得太多了点,如果录得更自然点就好了,跟电影就更贴了,还有有几段唱歌的段落还是表演的感觉多了点.导演还是太注重传统意义上的"好听好看"了,其实"好听好看"不是只有一种标准,粗砾也是美.其实要说看电影,我还真喜欢看这种的.不过也可惜这样的电影基本上是墙内墙外都开不了花吧.怎么说呢,他没有那些受国外影展关注的"中国地下电影"的某些特质,不太容易从外国人那里弄到太多关注.可是也不是大投入的商业片,所以票房也不会太好.唉...感叹一声,导演真是不容易阿.呼吁大家有机会就去影院支持一把吧.我今天是花8.5刀买的学生票.估计国内票价不会太贵吧.今天的影院人很少,不过来看的都没有中途退场的,不管哪国的人都安安静静看完了.可惜导演没来,否则还可以当面支持他两句.

 2 ) 这清新还能沁人心脾多久?

宁敬武导演这部《滚拉拉的枪》入围了2009年柏林电影节generation 14plus单元,对于不了解苗族甚至不熟悉中国的柏林评委来讲,这部充满原生态气息的田园式作品势必让人倍感清新。

如果从技法层面看,《滚拉拉的枪》并不十分考究,制作也称不上精良,这显然是一部将话语集中于内容的作品。

从反映内容上看,本片与顾桃导演的纪录片《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异曲同工。

两者一为剧情片,一为纪录片,但二者着眼点是非常类似的。

本片着眼于贵州苗族,顾桃则将镜头对准大兴安岭的鄂温克族。

同为反映少数民族的影像作品,虽风格不同,都使人心潮起伏,思忖良久。

一、“汉族”文化强势入侵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开始喜欢这样一种说法:“西方文化强势入侵”。

如果你喜欢这种说法,可以说它形象、贴切;而对于第一次听说的人来讲,难免要着实毛骨悚然一番,尤其联想到中华民族近代百年来的窝囊历史,这句话无疑如杯弓蛇影一般。

笔者看来,这种说法不免欠妥。

文化,或者文明这一类东西,面对“入侵”这样的词汇是很无辜的。

如果将“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理解为现代化和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的话,这其实是一种文明理念和价值观念的蔓延、输出抑或扩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之所以难言“入侵”是因为它不具有暴力强制性,它是输出方和接受方达成的一种默契,也就是接受方对输出对象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

一种文明的繁荣必然会对外界产生影响,强势也好,汹涌也好,一般来说它的流动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即使存在人为因素也占不到多大比重。

这样看来,“入侵”只能是我们自身的文化自卑和心理阴影的体现。

而在《滚拉拉的枪》里,“入侵”似乎找到了安身之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曲洋溢着欢乐和睦、欣欣向荣的歌曲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和谐亲密的多民族融合图景。

可是如果细想中国的民族现状,再稍微了解一下现行民族政策的话,会发现这是一首令非汉民族不寒而栗的歌。

五十六个民族中,汉族所占比例在90%以上,其余五十五个民族合重不及10%。

(即使这样,汉族人口比例稍一下降,马上引起一部分人的不安,动辄“中国未来格局走向”)。

这样的民族比例,本身就足以让非汉民族心存不安。

而在“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的口号感召下,非汉民族的汉化在劫难逃,同时被冠之以民族共荣的旗号。

从人口比例上看,“少数民族”的说法是非常合适的;从社会的组织机构人员比例上看,这说法就更贴切无比了。

“少数民族”很多时候在本民族内部事务中的话语权都得不到保证,更不用提跨民族的公共事务。

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非汉民族的民族事务自主权,但其实这相对于大趋势实为杯水车薪。

《滚拉拉的枪》里所呈现的苗族文化对于大多数汉族人都是陌生的,我们难以克制自己的猎奇心理,同时也对其独特的的民族文化兴致勃勃。

除此之外,青年贾古旺的打工经历则让人看到了大趋势里苗族人难逃的汉化倾向,或者说现代化倾向。

影片之外,我还了解到两年后的那个寨子里,人民很少再喝米酒,而都改喝啤酒;剧中滚拉拉的扮演者在随导演赴柏林电影节之后,立志读书走出寨子,奔向精彩纷呈的现代社会。

有时候我们会担心再经历一两代人以后,他们的习俗是否还在;这个寨子里的苗族人接连走出大山以后,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是否还有生命力,是否还能得到传承。

这其实与“西方文化强势入侵”所面临的是相似的处境,不过之处就在于这真的是“入侵”,因为所有民族处在同一国度,同一行政体系,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文明扩展问题。

“入侵者”其实并非汉族文化,而是工业化(或后工业化)世界,这种格局的强势扩张中甚至连文化的比重都没有多少,更多的是一种机械化的社会运行机制。

少数民族文化的消亡在这种局面下几乎是一种必然,上述担心也绝非杞人忧天。

我们听惯了“没有办法的事”之流的说法,于是我们以为《滚拉拉的枪》这样的纪录便是唯一可为之事,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汉族曾经所面对的和今天非汉民族所面对的,其实并不完全相同,也就是“入侵”的真伪层面。

真的不希望看到,若干年之后只能用糟糕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来解释这一切。

二、世外桃源与后工业时代的反思大凡看过《滚拉拉的枪》的观众,心中都难免泛起对片中描述的苗族人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这是一种原生态的、近乎无忧无虑的、落后(从现代工业话语体系中讲)而又快乐的生活方式。

这对于饱受后工业弊端折磨的人们来说,恰恰是理想中的天堂。

具体定位于当代中国国情的话,大众所经受的折磨其实并非典型意义上的后工业弊端单纯所致,人们普遍的焦虑、不安和幸福感的缺乏还与我国历史和民族性格有密切联系,尤其在经历过自鸦片战争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畸形发展后。

苗族人相信树神、相信山神,他们对心目中的神保持着敬畏。

祖先定下规矩说每次下山卖柴只许肩挑,至多两捆,以保持寨子里树木的繁茂。

“砍柴够烧火做饭就可以了”,“扁担压在肩上会疼,就是叫你不要忘了你看下树木的枝干,它也会疼。

”工业世界中的人们在美其名曰“可持续发展”时,我们知道这理念宝贵,但绝不新鲜。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中描述鄂温克人与驯鹿的共存以及鄂温克族的狩猎文化时,部落女主人告诉我们:“我们打鹿只打鹿群里的老弱病残,小鹿和母鹿绝对不打”。

当我们立法制定“禁渔期”和“禁渔区”等条目时,这种原始食物链中的良性保留其实从未缺失。

至于偷猎者和过度捕捞者,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有人知道。

当代艺术大佬温普林在谈及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时说:“前段时间我去印度,那里的基础设施很差,市政建设比北京差得远,可是我在印度人的身上根本看不到焦虑。

我在印度期间,就没有遇到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各种各样。

而我们呢?

只信金钱。

”从中可以对我们近年来的畸形发展略见一斑。

当有人对片中苗族人图腾式的崇拜嗤之以鼻,认定为愚昧无知时,我相信他并没有意识到其实他没有办法证明树神或山神的不存在,虽然苗族人无法证明他们的存在。

这和西方世界普遍信仰基督教是有可比性的,他们同样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或者不存在,但不妨碍他们的信仰。

信仰的存在无法给我们带来切身的利益,但它能让人生活得更坦然、更健康,少一些焦虑、迷失和虚无。

跳出现代工业话语体系之外,我们其实很难讲自己和寨子里苗族人的生活方式哪个先进,哪个落后,尤其当你从他们身上看到溢满的幸福感的时候。

滚拉拉在片中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寻父,这其实是一个精神溯源的象征。

导演试图通过寻父这一经典桥段引发观众自省,同时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目标进行精神溯源——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对幸福的寻求。

影片在讲述这一过程中采用公路片形式,滚拉拉背起半袋米踏上寻父之旅,途中遇到鞋铺老板、隐居猎人、隔壁村寨的已婚男子、房屋失火的人家、唱歌指路的师傅……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苗族人生活的多个侧面,但重点不在此,而在于刻画苗族人的待人方式和处事逻辑。

鞋铺老板得知滚拉拉此行目的后还给男孩一块钱并示意可以先赊账;隐居猎人未经许可吃掉滚拉拉的竹筒饭,拉拉并未震怒反而与之相交莫逆,之后二人互助有加;隔壁村寨人家对滚拉拉亲人般照顾,男主人教拉拉如何去爱姑娘,女主人面对“二奶”的存在只默默地说“爱人和被人爱,总不是坏事”;滚拉拉目睹房屋失火人家的悲伤并竭力相助;后来从一位师傅那里学会唱“指路歌”,并最后在贾古旺葬礼上吟唱……所有这一切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副没有恶、只有善的人间图景,这无疑是理想化加工的结果,然而即使在影像中看到这样的存在,也让人不由得心生神往。

荧幕外身处发达工业世界中的人们,为人处事又是怎样一副样子呢?

你会留宿一位外出独行的陌生男孩吗?

至少要犹豫良久的吧?

山田洋次导演的作品《十五才 学校IV》、法提赫•阿金导演的作品《茱莉与丹尼》中的类似情节,让人看到现代社会中这类真挚情感基础上的互助依然可行。

当我们每个人都很讨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却又不得不做的时候,这类情节是不是会让我们感到自己的悲哀呢?

不要说太理想化的想法行不通,“理想是用来接近的,不是用来达到的”,如果人们对于“接近”的尝试都日渐稀少的话,美好的理想又从何谈起呢?

三、简单生活中的文艺情趣古希腊人所创造出的灿烂文明另今人愕然,其中不乏文艺、哲学的巅峰之作,远非今天作品所及。

自然科学大多已被现代科学超越、弥补和修订,但意识到古希腊人是在一无所知的条件下凭着仰望星空构建出自然科学最初的框架,这类原创性和开辟性面前的今日科学,无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而来。

抛开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支持,人们生活的简单快乐和足够的空闲时间、闲暇精力是文明诞生的必需。

《滚拉拉的枪》中的指路歌、《敖鲁古雅•敖鲁古雅……》中的可怜女人的喃喃自语,拿到当代文学语境下都是不赖的散文诗。

这也隐约能让人看到文艺形式最初萌芽的情景,它源自生活,源自人们的思想和情绪,它不能填饱人的肚子,也不能抵御寒冷,但它能让人的头脑所想得到宣泄,让生活更有趣。

有人极端地提出:真正艺术的东西一定是无用的东西。

基于“无用”的难以界定,这句话的真伪也无从谈起。

但它提供给我们一个基本的理念——艺术不能让你吃饱穿暖(直接意义上)。

但艺术却能提供你吃饱穿暖以外的需求,而且几乎是必需。

寨子里的苗族人应该不认为自己唱的是诗歌,他们知道歌声能让姑娘注意到自己,进而让自己和姑娘都快乐一些。

而这,也恰恰是艺术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关心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所有这一切全都无一例外地指向彼岸——幸福。

 3 ) 本不属于城市

“我无力改变世界,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写在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卑微的人生。

”影片结尾导演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明了自己的理想及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这是作为艺术家负责任的表现。

影片主要讲述一个叫滚拉拉的16岁的苗族男孩在自己成人礼前寻找父亲送自己一把枪的经典套路,通过这个寻找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目标进行精神溯源——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对幸福的寻求。

全片淳朴,纯真,善良,一个被世俗隔绝也被世俗抛弃的世界。

如此相比我们是多么丑陋。

当然影片描写的世界过于理想,可是对于一个夹杂在凡世间的一个小民族,是否像是我们的淳朴,纯真,善良,早已被功利欲望排挤在内心阴暗的小空间从未释放?

我们是否该去寻找?

小寨的人也想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但是他们不属于城市。

贾古旺去广州打工为了一个帽子莽撞的在马路上奔跑因此出路车祸,他还自嘲广州马路太硬。

初次感受城市就接触到了城市的冰冷烦躁与他的世界格格不入。

最后不得以回到家乡,进寨子前他让滚拉拉把他的衣服拿来穿上才进寨子,这是一种简单而庄重的仪式。

他要抛弃污尘回到他的世界,于是他穿上族服回到家躺在床上就安静的离开了,没有伤感。

族人简单的解释就是祖先想他了。

多么简单的解释啊信仰此时成了最大的安慰!

再就是乌巴拉向银行借钱无力偿还躲在山里,并非是他不讲诚信这也说明了他们确实不属于城市,他们的行为方式跟我们不同我们只认钱,这真的很现实乌巴拉不能理解我们的行为方式只有躲进山里。

躲避城市是不得已的选择。

全片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山歌,这也是导演侧重表现的也是影片的最终目的。

确实很美```原生态的!

未经雕刻如满山的树一样自然的美

 4 ) 经历旅行的寻找,一个真正的成人礼

滚拉拉,为了能有个真正的成人礼而去寻枪,去寻父。

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一路上他经历了各种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感。

在第一个猎人那里,寻枪这个命题就被质疑了,在现代社会中枪的存在远不能在银行的贷款面前保护你,而动物早已不能被猎杀,枪在猎人手里就如同一个摆设,一个符号。

在那收获的家庭中,寻父的目的似乎也变得模糊,如果自己苦苦寻找的父亲也如那男主人一样,那寻父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喜欢一个人和被一个人喜欢总是让人开心的事情,那自己又为何要介入到父亲的新的生活之中呢?

火灾中的人生的无常,仿佛让人觉得一切都变得虚无。

一切飘忽不定,一个家庭在一把火面前是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

一切的意义都在什么地方呢?

最终,滚拉拉在船工师傅那里找到了答案!

枪确实已成为一种符号,而人类的文化正是在无数的符号中传承,就如同祖辈传下来的歌可以将人死后的灵魂带往冥界的家,留着的长发和成人礼上的枪都是滚拉拉能在天地之间找到家的标识。

而当认同了自身的文化后,滚拉拉终于在师傅对没能参加母亲葬礼的终身遗憾中发现,原来自己的心,不在作为符号的枪那里,也不在虚无缥缈的父亲那里。

他的心早已被安放在和她相依为命的奶奶那里。

相对于滚拉拉的旅行,贾古旺的悲剧则可以看成是导演对在物质主义中寻找生活意义的一种隐喻。

片中许多场景反映出文化的冲击,反映出传统聚落对自然的态度,反映出对所谓现代文明的思考。

我在过去几年的学习中,经常往返于传统村落和现代都市之中。

在村落中经常和老人们交谈,了解村落的历史,了解他们的生活。

我并不觉得那些场景被导演刻意的雕饰。

相反那些场景显得相当的真实。

我常感慨于传统聚落中老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他们在天地之间生活的自由,他们在人生无常面前的真实和坦荡,他们获得时的感恩和知足。

相比之下城市生活的物欲横流不正折磨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么?

我想,我们这些在物欲横流社会中生活城市的人都需要补上如滚拉拉一样的寻找之旅来作为我们的成人礼,让我们思考我们的心是在何处安放。

 5 ) 滚拉拉的枪

滚拉拉的枪2015-04-03最开始看这部电影还是由于马原老师老石的推荐,看片名很有意思,于是决定看。

在累成汪的周末。

贯穿整个片子的两条线,一是滚拉拉,这个苗族的15岁男孩,寻找父亲,寻找枪的历程。

二是一路上展现的苗族的山水、风情、风俗。

先说后一点,对苗族并不了解,但是这部片子可以说对苗族人的精神世界有一个精致、温和的刻画,不能排除导演为了表现而刻意突出某些情节的意义所在,比如女孩对初次见面的男子敬酒唱情歌,先抛开电影的处理技巧,来谈谈他聊了什么。

电影主题聚焦在枪上,15岁的男子在行成人礼的仪式上,要有一把自己的枪,鸣枪以示成年。

这代表他将成为一个男子汉。

但是父亲出走,母亲早逝的滚拉拉和奶奶相依为命,没有钱买一把枪。

铁匠告诉滚拉拉,可以为他打7折,但是不能不收,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

滚拉拉踏上了寻父之旅,不仅是为了父亲送给自己一把枪,代表着成年、责任、成熟、坚毅的一把枪;也是为了寻找自己命之所源。

每个人问滚拉拉,你要去哪里。

去找父亲。

你知道你父亲在哪里吗。

不知道,所以要去找。

或许可以这样解读,不知道父亲在哪里,所以要去寻找。

不知道生命之源在哪里,所以要去寻找。

不知道成长之路在何方,所以要上路。

所以有一句歌词在唱滚拉拉,“哥从哪里来,哥到哪里去”遇见的第一个人,是孤独的猎人。

因为欠银行贷款而躲在山里,有一个有名的猎人父亲。

猎人说,现在枪已经没用了,原本用来猎杀动物保护自我的枪,现在只是一个符号和象征,那么滚拉拉是否还那么需要他。

第二次遇见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滚拉拉开始想,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吗。

阿叔有幸福的家庭,可是夜晚他会牵着另外一个女人的手唱飞歌,流泪。

阿娘说,等你长大就会明白了,有喜欢的人和被人喜欢着,都是幸福的。

第三次滚拉拉遇见了一群火灾中逃出来的人,眼看着自己的家园毁于大火,滚拉拉感受到了生活之无常、生命之无力。

直到他重新上路,遇见了修船工,唱悼词的人。

苗族人死后,他们是回到天那里去了。

上天需要他们,他们也是走在回家的路上。

滚拉拉学会了唱悼词,他开始想念自己的奶奶,于是决定回家了,不再寻找了,“如果一个人不回来了,就是他走丢了,那就不会再回来了”。

电影还想要探讨的一个话题,我想是现代化和少数民族生存境况的冲突。

扩展一下,他可以是多数和少数的冲突,“文明”和“落后”的冲突,不同的生存观和自然观的冲突。

好几个情节都在展现,苗族人是如何思考人和天,和地,和自然的关系。

滚拉拉拿了推车去卖柴,被长辈呵斥,“柴只要够烧火做饭就够了,背柴的时候肩膀疼,难道砍树的时候树就不疼吗。

即使急要钱也不可以。

”他们的观念里,带着对人性贪婪的警惕,为了防止这样的贪婪蔓延,他们宁可让自己过得不那么舒坦,也要遵守“祖宗的规矩。

”最后的底线。

拉拉去卖柴的时候,老板说卖不出不要那么快拿来,最近的价钱也要减掉一块。

拉拉没有还口的力量,只能默认。

在城市生活里面,他们是多么的被动。

拉拉的童年伙伴去了城市打工,他向往卡拉ok后面的城市的生活。

但是因为“户棍”而被拒绝当保安,后来在快餐店当送货员,当掩饰“户棍”的帽子飞出车外的时候,他纵身去捡,头部受伤,回到家的第二天,就再也没有醒来。

帽子成为他掩盖“户棍”和之后的伤口的双重道具,其中又有多少年轻人生活的纠结和痛苦。

双重文化在自己的心里呼喊,传统的苗族的教育铸就了他们灵魂的基底,但外面的世界变化发展又何其大,何其有诱惑力。

电影兼具了记录片和电影的特质,用一个故事冷静和缓地为表达这样一种多数和少数,文明和野蛮的思考。

或许这些村民不是合格的演员,但也因为这样电影有了纯正自然的聚落气息。

到底什么样的文化是“文明”的,或者说文明本身就兼具了野蛮的气质和逻辑?

影片在最后向我们暗示了,苗族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它还有那么多坚守他的人。

虽然包含的民族元素很多,这也是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地方,但比较遗憾的是,影片站立的视角,还是一个外族人的视角,且有一些标签化的嫌疑,一些细节或许还值得考证。

不过这些都无法阻碍我对苗族飞歌的喜爱。

懂的歌唱的民族真是别样温柔。

 6 ) 但是 很多剧情在苗寨里不是那么回事

但是 很多剧情在苗寨里不是那么回事比如苗族歌师不是轻易地传授古歌,比如小姑娘们不是那样轻易地给小伙子唱情歌,比如小姑娘敬酒的时候唱的不是酒歌而是情歌了,这些都完全偏离了苗族的传统所以我作为苗族人在看这电影的时候 很别扭,但是想想导演不是苗族人,而且拍出来的电影也不是为了给苗族观众看的,所以我也不能这样苛刻。

电影的主题很鲜明,很质朴,很自然,很美,很深刻。

这点我承认。

起码她所表达的主题符合了广大他族观众的审美,并且引导着大家一起对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向往。

 7 ) 《滚拉拉的枪》:宁静的生活

我非常怀念宁静的生活,就像怀念年轻时候的恋情。

小时候回老家,总是很怀念泥土堆砌的墙壁上的大大的窗户,窗户的后面就是麦田,夏天的风吹过,我能听见麦田里的歌声。

窗户的旁边,有一棵大大的树,从我生下来的时候,这棵树就存在。

下雨的时候,能听见雨水低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放晴的时候,能够看见远山横卧在灿烂的夕阳之中。

夏天,虽然湿热,但是,夜幕降临时的那份宁静却让人感觉到深刻的美,冬天,虽然寒冷,但是,银装素裹的大地却总能让人感觉到庄严的宁静。

我以为,我的一生都将在这里度过......后来,还是离开了那片土地。

无意间看了一部电影《滚拉拉的枪》,很普通的情节,很普通的演绎,尽管我知道,那是一个关于信仰和成长的故事,然而,我还是被电影中的宁静所感动。

我喜欢看那些淳朴的苗族人在蓊蓊郁郁的林中穿行,或剑拔弩张,或温软如玉,或悄声细语,或仰天长叹,每一种姿态都是对生命的崇敬。

寻找: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很多,不过宁敬武最聪明的一点就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以来,就让主题更纯粹,更具有说服力。

影片中的滚拉拉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对成长充满了渴望,然而,成长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于是,滚拉拉开始寻找,寻找自己生命中缺席的人。

出乎意料的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情感,至于他如何理解自己的成长,自然是不得而知。

那么,滚拉拉为什么要去寻找呢?

曾经,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一个圆形,他缺了一个角,很不快乐。

于是,他决定去寻找失落的那一个角。

他向前快速的滚动,唱着这样一首歌谣,“我要去寻找失落的一角,啊哈哈,上路啦,去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有时候,他要忍受日晒,有时候,他要忍受雨淋。

因为他缺了一角,不能滚的很快,所以,他会停下来和小虫说话,或者闻闻花香,尽管这一路非常艰辛,但是他很快乐。

有时候,他也会遇见走失的角,然而,不是太大,就是太小,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合适的角,但是自己却错过了,后来又遇见了合适的角,但是抓的太紧,碎掉了。

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让自己成了一个圆。

他本应该很快乐,但是,由于自己成了一个完满的圆,所以跑的很快,不能和小虫聊天,不能闻闻花香,也不能唱歌。

最终,他明白了,于是,他放下好不容易找到的这一角,从容的走开。

其实,滚拉拉的寻找不过是一种成长的历程,借助于寻找这个主题来描述一个孩子的成人过程。

他需要的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问题的答案,他只是希望,在他的生命中,有人能够见证他的成长。

死亡:看了很多电影,总觉得没有死亡的电影是不完美的,在《滚拉拉的枪》这部电影中,导演用非常诗意的方式演绎了苗寨人的死亡。

对树神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影片中有一出悲剧,尽管是死亡,但是没有给影片增添更多庄严和肃穆,而是让一个孩子通过介入生命流逝的方式来明白成长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而贾古旺的死亡,可以看出导演对在物欲中寻找生命意义的一种暗示。

从这里我们可以将“死亡”看作是部落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的产物,可以说是一种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相对于都市中的人,我更感慨于那些生于宁静和死于宁静的人,就像苗寨中的人,滚拉拉以及滚拉拉的奶奶,他们一生都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因为有信仰,所以他们总是拥有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事情面前都能保持真实和坦然,诚然,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感谢上天的馈赠。

相比较钢筋水泥城市中的人,这样的生活恍若梦境。

我并不觉得死亡是一件坏事,诚然,人生中的两件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出生和死亡。

在《滚拉拉的枪》这部电影中,我感觉到的死亡是一种背叛故土所付出的代价,自然,这也是一部分成长中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整部电影通过成长这个主题描述了苗族人的文化,不管是演义还是虚构的生活,影片传达出来的是一种真正的宁静。

很多时候,这些部落文化被人以为很落后,其实并不落后,相反,这种娴静的生活以及居住的环境恰好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有时候想,尽管工业化如此发达或将更发达,我依然喜欢原始的文化以及原始的美,那种没有经过修饰的美才最让人惊心动魄。

宁静:或许,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宁静了吧!

很多时候,做选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你选择了城市的生活,就必须放弃掉宁静的故土,你选择了更好的未来,就必须让自己的灵魂行走于物欲之间。

哀叹宁静的消逝本身是意见略带矫情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宁静本身是可笑的。

我们不能在失去宁静的同时也失去对宁静的向往。

 8 ) 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

两个多月的酗酒和熬夜,终于让睡眠习惯彻底崩溃了,升华到了一种打破时间概念的境界。

比如前天晚上八点多趴在桌子上睡了两个小时,然后碾转到床上,凌晨三点起床,兴致勃勃的做了碗炸酱面。

再比如昨天凌晨一点多睡了,早晨五点多起来后熬了碗白粥。

其实这些都还好,最令人恐惧的莫过于早晨八九点的太阳。

一直以来,这个时间总让我莫名的深深感到绝望。

没有中午的清醒,没有下午的慵懒,没有深夜的宁静。

家里的窗帘都是透光的,无奈翻出两幅弟弟送的蜡染的画挂在窗口,结果太短,仍旧没什么效果。

幸好,一部安静的影片,稀释了这种绝望的气氛。

影片以贵州岜沙苗族为背景,讲述一个苗族少年寻找父亲的一个旅程。

寻找,是一种贯穿人一生的行为,寻找的结果是少年滚拉拉获得了身世的真相。

同时,也在这个旅程获得了少年对生活,对爱情以及亲情的感知,不同的人教会了滚拉拉不同的东西。

也正是这个过程才是滚拉拉真正的成人礼。

而少年贾古旺也在进行着同样的寻找,企图融入现代文明的环境,却再《指路歌》的吟唱中回归到祖先那里。

导演没有直接描述古老民族文化和现代社会文明的对撞冲击,而是仅仅在质朴宁静深山生活中氛围穿插了几个县城的画面。

这种方式让人平静的心绪不时被偶尔出来的画面搅乱,也逼迫观众不得不进行思考。

我一直自私认为少数民族都应该成为文化孤岛,以保全历史和文化的痕迹。

可惜现代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成全了物质,毁灭了意识。

单纯平淡的思维被欲望黑洞所取代。

影片中有些镜头似曾相识,几年前在山里赶路,碰到同样赶路当地人一起坐下来休息。

当地人拿出树叶包着的米饭,水煮白肉和我们分享。

用锋利的小刀割下来的一片片白肉,分明是对现在文明的一种嘲讽,没有味道的白肉却异常好吃。

剧中的岜沙苗族也确实固执的守卫着孤岛,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顶部绾着“户棍”,出门身背腰刀、手牵猎狗、肩扛火枪。

可是,这样的守卫,还能坚持多久?

现代文明始终如同猛兽,个体意识被削弱甚至同化不过是迟早的事。

据说少年滚拉拉的扮演者王吉甩也已经剪掉户棍。

很久没有看人文色彩的片儿了,这个类型的片儿越来越少了。

所谓的饕餮大片总是枕头加拳头,这种社会意识和电影工业互相作用的结果最终堆砌出畸形虚幻意识壁垒,让人们争先恐后的进去,却再也逃不出来。

“它除了是一部剧情片,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部分珍贵纪录片。

我无力改变世界,只有把握自己的梦想,写在这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

”正如电影结束后导演所述,至少我们都企图改变过世界,可经过种种残酷的,残忍的,无奈的,于是都扛不住了,于是绝望了。

所谓绝望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

不过,应该有两种“生”。

一种变成顺应,一种演化成旁观。

旁观的人把生活建立个人意识的基础上,构成自己的世界,刻意避免与群体意识发生交集。

看这片的时候还天黑,看完忽然发现天光大亮。

楼下,人们发动汽车,各奔前程。

 9 ) 喜欢别人和被别人喜欢总不是坏事

首先要说,我很喜欢这个电影!

我觉得孩子应该看一看这个电影。

16岁的男孩滚拉拉,马上要举行成人礼了,但是奶奶口中出走的父亲,一直没有回来,滚拉拉决定,要走出大山,去找父亲。

虽然是08年的老片子,但故事简洁流畅,有种质朴的美。

苗族老乡本色出演,不可避免的表情有些僵,但是几乎不影响观感。

这个片子给我的感受是,它的情感像冬天一块纯白的猪油,看起来是凝滞的,但只要稍微加热,它就会化成液体,流淌起来,散发着原始的、野生的香气。

苗族飞歌的歌词好好听呀,像诗经。

比如,我天不亮就在等你,你去了哪里?

我天一黑就在等你,今晚你总该来相会。

还有,水自山中来,流往江海去。

哥从哪山来,哥往哪山去。

流水本无情,一去不回头。

电影里有对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冲突的关注。

有一个镜头,我很喜欢。

滚拉拉穿着苗服,站在一个小县城的街口,他单手拄着挑柴的长扁担,身后是人来车往,而不是大山梯田,他眼神略带懵懂,很像刚学艺下山,第一次闯入闹市的孙悟空。

还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对话。

比如,滚拉拉着急凑钱买枪,所以要用车推柴去卖。

村里的一位叔伯告诉滚拉拉,柴只能用肩挑,不能用车推。

滚拉拉说,用肩挑一次只能挑两捆,用车一次能推四捆。

叔伯说,这是我们对树神的敬重。

用肩挑柴,肩膀会痛。

你想想,用刀砍树,树也会痛啊!

滚拉拉不说话。

叔伯又说,柴够烧就行了,不要贪。

今天你用木车推四捆,明天我用卡车装一车,柴很快就被砍光了呀!

嗯。

简单又神圣的道理。

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很有触动,滚拉拉告诉暂时收容他的苗族妈妈,爸爸昨天晚上拉着另一个女人的手,唱歌喝酒流眼泪。

这位苗族妈妈,呆滞了一会儿,她特别温柔又哀伤地说,滚拉拉,等你长大就知道了,喜欢别人和被人喜欢总不是坏事。

 10 ) 成年礼&寻枪&寻父&公路片

这一部苗族题材比《我,在贵州等你》更加原汁原味,得天独厚的岜沙苗寨环境+本色出演的本土演员+当地语言,浑然一体的创作诚意十足,让整部电影既接地气,又气质非凡。

成年礼&寻枪&寻父&公路片的设计很有创意,剧本扎实,整体表现也不俗,动人之处比比皆是。

另外,本片对死亡话题的探讨颇具哲学意味,生命树做成棺材的点子第一次见。

《滚拉拉的枪》短评

值得推荐的诚意之作,看完内心充盈,非常满足。

5分钟前
  • 低俗小花
  • 力荐

成长的烦恼,乡土文化的消亡。

9分钟前
  • 罗子
  • 还行

不谄媚,不造作,原原本本的,山清水秀的美好。唯一的遗憾就是本色出演的演员们显得有些僵,但是实在不忍心扣一星,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每一个都绕了太多弯路,最后也化成苍翠的树,或者活泼的鱼。

11分钟前
  • 鬼腳七
  • 力荐

虚假,做作,媚俗。(好刻薄...)

16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最原始的近似记录片一样的真实的感觉

17分钟前
  • 苏灿阳天气晴
  • 推荐

虽然有很多不足,但还是有出彩的地方。

20分钟前
  • 松松
  • 还行

没有拿个少数民族啥的当噱头来意淫,拍得不错

23分钟前
  • 豆友1174140
  • 推荐

我们有时候只是成长了,并且忘记了

25分钟前
  • 拾间集
  • 推荐

好吧,真诚的臆想也是值得肯定的。

28分钟前
  • 薄荷
  • 推荐

我很纳闷都看过没有,就打五星。

30分钟前
  • 逆行
  • 较差

苗族的公路歌舞電影

33分钟前
  • garychan001
  • 还行

想去哪里生活

35分钟前
  • 无姓之人
  • 力荐

心灵之旅

38分钟前
  • © 自由过客
  • 推荐

山乡苗族文化与城市商业文化的摩擦,尽显民族传统文化的清冽与人性的美好。

43分钟前
  • 中鈞
  • 力荐

算是人类少数民族的纪录片。很有民族特色!

46分钟前
  • 勇敢的心
  • 推荐

生活本就如此感动.

48分钟前
  • BEN
  • 推荐

3.5 很完整的一部儿童成长电影 前有《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则是“滚拉拉找爸爸” 影片表现苗族村寨生活以及苗族的民族习俗是最吸引人的 每个苗族男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生命树” 关于枪与男性成长的隐喻 关于父亲在成人礼传递枪 都令现代观众找到了久违的仪式感 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公路片 在滚拉拉寻找父亲的路途上 每个他看中的“父亲”都给了他一种不同的父亲似的教导 最终滚拉拉回到村落 回到一直真正搬演“父亲”的奶奶身边 接受自己的命运和成长 影片以两个仪式开片结尾 第一场关于成人礼 最后一场则是一场葬礼 预示着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人生命的延续 同时关于影片主题 “父亲”的身份与意义也被广义化 人的成长历程里 真正带给你父亲意义的 不止是“父亲” 在遥远的苗族村落 导演宁敬武找到了“挑战”汉族父系文化的新的生命意义 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50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会是很好的纪录片,但是却成了很烂的电影

53分钟前
  • 天舒
  • 还行

最美丽的童话

57分钟前
  • Sean
  • 力荐

好好活着。

60分钟前
  • 弹弹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