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戈雅的画。
我只有一个感觉:这些画不是我风格。
既没有古典主义的柔美祥和,也没有巴洛克的戏剧感十足, 虽说开了现代主义的先驱,但毕竟现代得没有毕加索彻底,夹在中间,实在是没有特点。
但是, 但是我们的课本用了一整章来写这位名叫Francisco Goya的“平庸” 画家哦。
连章名都直接叫 Francisco Goya and Spanish Art at the Turn of Eighteenth Century。
这本书里的其他大画家都没有这个待遇, 连画柏拉图之死的那位浪漫主义法国画家David都得和其他人共享一章。
于是呢, 我就想找找看Goya的传记电影,看看为什么这位画家的画那么重要。
再看看这部电影的导演-Miloš Forman, 这不是拍我喜欢到要死的莫扎特传的吗?
于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一定能很好得反映画家的创作状态。
这部电影的确不能当成戈雅的自传, 电影似乎只是通过戈雅的眼睛来诉说了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
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和一个城府颇深的传教士, 在动荡不安的大时代下被摧残,凋零。
戈雅一开始在宫廷当御用画师, 皇家非常喜欢他前期的画, 那个时候他的画有新古典主义的影子,清新,美丽。
但是作为一个愤青, 戈雅是不会满足与给权贵当玩物的, 1799 年的时候,他开始弄版画。
戈雅的版画可以说是完全不讨好贵族的。
最著名的A Fine Teacher , The Sleep of Reason Produces Monsters , 等都用极度夸张扭曲的手法讽刺了时下丑恶当道, 理智全无。
这些版画让人看着极度不舒服,人物面部扭曲, A Fine Teacher 里面的两个巫婆更是丑陋到几点:全身皱纹,面目狰狞。
再往后,戈雅更是直露露得用现实手法描绘血腥和暴力的场景. Great Heroism With Dead Men里, 男人的头和身体被剥离开来, 被挂在树枝上, 场景甚是恐怖。
再往后期看一下, Saturn Devouring One of His Children更是让人毛骨悚然:性别不明的头发杂乱的疯子正大口吞入一个小孩的残缺肢体。
我一直觉得画作应该给人带来爱与美,这般直接露骨的画作实在不是我风格。
但是看完这部电影后, 倒是明白了戈雅的画为什么会这样。
作为一个骨子里愤世嫉俗的良心画家,戈雅虽身在宫廷,但一直心系平民百姓。
当时的西班牙由卡洛家族统治,贵族们荒淫无度,教会冷酷无情, 百姓民不聊生。
影片里传教士Lorenzo 因为爱慕小女孩的美丽诬陷她信异教。
再看看戈雅这个时期的版画:A Fine Teacher, 大家都跟巫婆学坏,哪怕自己会因此变得丑恶。
还有The Sleep of Reason Produces Monsters 更是露骨得批判教会抛弃理智,用神学迷惑人心。
中产阶级的势力不断被教会压迫。
教会当然不喜欢他,但奈何戈雅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只可惜花无百日红, 法国大革命把革命的春风吹到了西班牙, 西班牙国王被推翻, 拿破仑的战士们企图把旧的西班牙摧毁。
当时如此痛恨教会的戈雅,却也不得不见得入侵法军残暴得将平民杀害。
影片里,小女孩在法军入侵后终于获得释放, 中产阶级终于不用受教会压迫, 但是小女孩的家人却已经死光:教会的矛盾解决了, 但是国难当头,人民的日子更难过了。
影片里的戈雅不象是一个主角,倒像是一个在讲故事的人。
现实种,戈雅也在用他的画纪录他的时代,他的国家, 他充满同情和悲悯却又只能无能为力。
所以后来戈雅的画越来越黑暗, 越来越绝望, 越来越扭曲。
导演真的是很会找角度,没有落入普通传记片扒拉名人边角料的俗套。
片名戈雅之魂其实叫得蛮好:戈雅画作的灵魂。
从戈雅的画的角度展示了戈雅的创作历程。
我喜欢对比,就像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为什么非得有人死?
”“为了对比。
”对比让我们更珍惜眼下的生活。
Clip 1:母女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子,我真的揪尽心思想让她们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就让她们相遇吧,相认吧,无论结果如何,我默默祈祷着。
一个荡尽铅华与荣辱,与世隔绝十五年后因战争下宗教瓦解而被大赦。
但当她重获自由时,她失去了女人最宝贵的青春,容貌,以及尊严。
只剩下疯癫的外表下念念不忘的记忆中的女婴。
另一个,生性桀骜与不羁,却还未懂得世俗的命运,她不知,冥冥之中,自己是母亲的复刻,同样的相貌,却只因不同的时代,战争与民主,让她未经历母亲那般的劫难。
影片的结尾一幕,疯癫的伊莱斯紧紧攥着已死去的洛伦佐的手,即使世间所有人唾弃他,他始终是孩子的父亲。
看到这一幕,我的泪弃眼眶而去。
她们母女因为洛伦佐的狠心阻挠不得相认,艾莉亚始终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曾离自己那么近,自己的父亲就是举国同庆被处死的那个叛徒。
但是,无论他有多肮脏,她有多不幸,弃情弃理,不论归宿如何,她的父母最终在一起了,以这种不同常理的方式。
即使她是在狱中被强暴出生,她也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吧。
Clip 2:主徒洛伦佐神父,飞扬跋扈地回到西班牙,受民主的拥护。
在法庭上,红衣主教被捆在他脚下,他轻蔑地决裁他曾经应以为敬的红衣主教:死刑。
这判决从他嘴里说出,他倍感痛快。
然而只过几日,相反的场景发生了。
西班牙恢复了统治,宗教恢复了神职。
主教又披上红红的教袍,受万人敬仰,权杖一挥,宣判脚下的洛伦佐:死刑。
这回,所有人都倍感痛快。
包括观影者。
红衣主教虽然残忍,关押了这么多所谓的异教徒,但实施者并非他。
洛伦佐之行,更令人发指,毕竟,用刑的,主张更严苛的刑法的都是他,并且他对一个手无缚鸡的女子,诱骗并且强暴,还企图赶走自己的女儿以保住名声。
Clip3:情钱誉伊莱斯不爱洛伦佐。
她怎会爱上一个对自己使用酷刑并强暴自己的畜生?
可为什么她出狱后一直找他?
还对他说:你是我唯一的男人。
眼中流露渴望。
她疯了?
不。
伊莱斯是爱自己的骨肉,情浓于血。
十五年的牢狱,已将她所有夺走。
战争后,全家都死了,只剩下一个刚出生就被抱走的女儿,虽她是被糟践的产物,但她一直支撑伊莱斯活下来,这份母性的支撑与希望,让她忘记了仇恨和劫难,母性让她宽容地只记得洛伦佐是一个父亲,而并非一个迫害她的叛徒。
洛伦佐回到西班牙后有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但也许权当摆设。
妻子不喜欢听他讨论公事,片中镜头很少,我也不了解他们是否拥有爱情。
但可以肯定的是,洛伦佐快被处刑时,伊莱斯举起一个半大的婴儿,疯狂地叫喊他的名字。
她以为,这是她们的孩子,这是爱的结晶。
是爱。
当一个人什么都没有了的时候,他还有爱。
洛伦佐在临终前嘴角微微一扬,那才是真正的欣慰与彻悟。
他终于明白了,戈雅是对的,心中的上帝应该是爱,而不是钱。
Clip 4:人性的对比,渐渐折射出时代背景的对比。
任何飞扬跋扈,在时代的尘土下,都是卑微。
任何坚不可摧,在命运的捉弄下,都是徒劳。
但戈雅天性敏锐的视角,却是永垂不朽。
影片一开始的头戴尖角帽被送上断头台的宗教预言,最后在洛伦佐身上实现。
我们跟着戈雅之灵,跟着他去找伊莱斯,跟着他的视角看懂真正的荣辱盛衰,美丑善恶,感受他意味声长的画作和辛酸严苛的预言,找到真正永垂不朽的东西。
没看到戈雅的“灵”,却读懂了一段西班牙历史。
不太成功的电影,却有一个成功的结局。
阴暗、沉重,是最强烈的观感。
半疯的伊内斯,牵着躺在推车上的洛伦佐的尸体的手,微笑,远去,身后是孩童们欢快的音乐,所谓悲怆,不过如此。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父亲,是犹太教徒,和他的清教徒母亲,一起死于二战时的集中营。
所以,本片中,对犹太人的智慧与无奈,表现得不错,尽管,只是电影主题的“外围”。
米洛斯的《莫扎特传》,更好看。
(这个电影名是个标题党,那我也来做个标题党吧。
)前段时间看了电影《戈雅之魂Goya's Ghosts》。
这影名没道理。
本来以为是戈雅的传记片,讲述他的绘画和追求的,没想到他又并是主角。
可以叫做一个渣男Lorenzo和一个,可怜的女人Ines的故事。
深深感觉到女人没有自我意识的话,美丽只能被人践踏。
我以为戈雅和Ines相爱了,但并没有。
她似乎不懂爱情,然后就进了监狱,被Lorenzo害了。
后来终于自由之后已经失去了一切,为了寻找女儿竟然匍匐在Lorenzo的脚下,然后又被送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让人相当失望。
当戈雅去质问Lorenzo,寻找她的下落的时候,Lorenzo说:你完全被她迷住了。
他很激动地说:那张脸印在我的脑子里了。
她就是佛罗里达教堂顶上的天使,我在酒馆里见到她,街上见到她,梦里见到她。
在卡里斯,我以为自己要死了,我看见的都是她的脸。
而在她需要我的时候我什么都没做。
这次我不再抛弃她了。
但是最终他并没能救她,她被自己的愚昧蠢死了。
有人说戈雅对Ines的感情包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赞叹,在他心里Ines永远是有茉莉香味的小巫婆,那是不带情欲的守护愿望。
我喜欢这样的感情,只有艺术家才能真正欣赏到女性的美,可是他们被认为不能一起生活。
庸俗的人只会用现实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好人,看不到他们的价值和真正感人的东西。
还会用道德去衡量他们行为,然后给以否定。
不管俗人怎么评价艺术家,这个不重要,但我希望所有以艺术家为名的电影都以他们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情感世界为主题来表现这个人。
Lorenzo看着Goya给他的画像说:“如果在大街上遇到这个人,一定不认识他,人们希望的自我和真实情况还是有距离的。
”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他表现的说出来的自己只不过是他希望的那样。
而有一些人流露真实自我时,却不一定被人看到那份美,甚至会误解。
因为已经看惯了伪装,还以为真实又是另一种伪装。
无论是《性书大亨》 /《人民迎战拉里・弗兰特》、《飞越疯人院》,还是这部《戈雅之魂》,米洛斯·福尔曼都在阐释福柯的理论权利是维护正义的必要工具还是导致不正义的罪魁祸首?
《性书大亨》中色情杂志的老板与美国政府的对抗,《飞越疯人院》中医生、护士和精神病人的对抗,《戈雅之魂》中宗教裁判所、洛伦佐神父代表的亲拿破仑政府的对立,这一个个寓言都反应了权利的可怕,用一个个的惨烈的结局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权利,无论它披着多美丽的光环,决不是拯救世界的仙丹妙药,却恰恰是毁灭人性,最终也毁灭人类的致命毒药。
可谓片如其名,承袭了戈雅之灵魂,以讽刺批判之笔写苦难众生,浓缩了螺旋的、残酷的历史中的戏剧性,凝聚为高浓度的黑色幽默。
形式上也同戈雅一般,有着精致多变的技巧:一个关于异教徒和女巫的预言式的、设问的开场;一组自由、平等、博爱的蒙太奇;以及一个非常棒的结尾,延展了应有的一切。
期间穿插着戈雅的画作,一组博斯的《人间乐园》更如天神降世,超越了戈雅,超越了时代,用它不可名状的感官审视着尘世的一切。
三个主角也很出色。
很久以前看的,补个记录,一部低估的杰作。
阿甘曾经问,人生到底是随风飘零,还是有个定好的命运呢?
生长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导演米洛斯同年成长在孤儿院里面,出来才知道父母死在纳粹集中营里面。
他自己曾经坦言那时候失去父母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因为对生命的终结没有理解。
第三帝国陨落之后,捷克进入了共产主义,从事艺术的米洛斯经历了秘密警察,言论控制——如同生活在西班牙Inquisition 统治下戈雅一样。
这些艺术家都是一个站在旁边的观察着,看着人们的人生在眼前一格格画面的闪过,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把这些画面用自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戈雅的艺术幸运的没来得及遭到inquisition 封禁;而七十年代米洛斯在捷克的电影《黑彼德》虽取得国际盛赞,却遭到了当局的永久封禁,米洛斯导演的工作也不能继续,才到张开双臂欢迎他的美国寻求机会。
在米洛斯眼中,改朝换代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因为他经历了三次。
本片拉长的线索中,就是讲述这些改朝换代中各种人物的凄零的命运。
这样生离死别的故事千千万万,那些一晃而过的死亡,米洛斯也没有能力顾及。
每个人物在生命完结,或者青春殒灭之前,故事的波折是永远也讲不完的。
而作为一个艺术家,最纠结的是没有一个能让今天渴望娱乐的观众满意的结局;这些生命被战争和体制偷去的鬼魂们,怎么能够让你满怀纯真幻想的离开影院呢?
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讲述的都是这样的鬼魂,戈雅的笔记本上灵魂们被戈雅记录了下来,《戈雅的灵魂们》被导演和主演诠释出来,我们才得以清醒地看到人生在体制巨变下的随风飘零,甜美的花季少女枯萎成峰巅的老妪,乞丐和逃犯成为权贵,而权贵成为阶下囚徒。
只有一开始就带着对这些人物的爱,才能真正体会他们经历的痛和不可思议的悲凉。
我先入为主的因为《莫扎特》喜欢导演关注的题材——个人vs. 体制, 先入为主的因为《杀手不太冷》喜欢主演纳塔利,先入为主的喜欢戈雅, 喜欢艺术家的故事;所以我才会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揪心难过,为人生的无常感到无可奈何。
有趣的是,这些人生结局悲凉的电影,都被主流社会屏蔽掉了,有的被封禁,有的被商业边缘化。
《戈雅》在美国被拒绝发行,很难想象一部由这几位明星主演的电影,居然没有获得主流的发行,在美国票房刚刚获得一百万,全球不足千万。
这个命运似乎和戈雅给西班牙王后的画像一样,在作品完成之前,艺术家绝对不允许别人的评价,而结果揭晓之后,观众可能脸色阴沉,扶手而去。
而艺术家怂怂肩:可是,这是一幅很美的作品啊!
著名导演贾樟柯披露:“前几年在北京拍环保公益广告,胡同里突然冲出几个大妈大爷,高声嚷嚷:‘他们在拍咱们的雾霾,快把摄像机扣下来’,很恐怖。
”此事在舆论界中产生热烈争吵。
近期,因为冬日降临各地雾霾天气增多,此事又一次被当成热点,在朋友圈里反复流传。
人们亲切地将这种现象,称为“咱们的雾霾”。
这样的大妈大爷,让我想多年前看过且一直纠结在头脑中的电影——《戈雅之灵》。
在我看过的电影中,那种恐怖和令人难以言说的悲伤,不能有出其右者。
《戈雅之灵》,是以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生平和绘画作品为素材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天使般的少女因为在聚餐会上不吃猪肉而被人告发为异教徒,抓入宗教裁判所,经历了十多年折磨,变为一个丑陋恐怖的疯女人。
在监狱里,他被一位主教强奸,并生下一个女儿,女儿被送出监狱,沦为妓女。
对她施暴的主教,人格极其卑劣下贱,无数次致她于绝境,但即便如此,女人却不可理喻地对他产生依恋感。
电影的结尾处,当主教被执行了绞刑,疯女人抱着捡来的误以为是她女儿的婴孩,跟在运尸车旁,牵着尸体的手,一副令人惊心的快乐和安详表情,仿佛回家一般,远远地消失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身后,一群孩子唱着欢快的童谣。
很多人看到这个镜头时,整部电影里积累下的愤懑与压抑,变成眼泪夺眶而出。
那个可怜的女人牵着害她一生的罪魁祸首的尸体蹒跚远去的镜头,是一个痛心而可怕的意象——世界上再难找出另外一个镜头,能这么痛彻心骨地表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了。
所谓“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指被害人或被绑架者爱上了施暴者和绑匪,甚至转变立场帮助后者。
这种状况,最早受人关注,是在斯德哥尔摩一次银行劫案中,故而得名。
受害者爱上伤害者;肉票爱上绑匪。
这种看似不可能发生的荒诞情节,却实实在在地发生。
别以为这样显性的具有戏剧冲突的场面,只在电影中才能看到,事实上,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比如:一些早年被打成“右派”的人,如今在回忆那段岁月时,居然怀念那时的“官员不腐败”“社会治安好”“人与人之间”平等。
比如在专制体制下被绑架一切自由权利的人,怀念专制结构下的稳定秩序和清静安定。
这种状况,很像《戈雅之灵》中那个可怜的疯女人,在封闭的环境中,她决无第二种选择,由被强奸转而顺奸甚至成为通奸,而又将通奸误以为是爱情。
因为她压根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而恶人在封闭环境中,掌握着包括物质供应,监狱内部的自由行走或需不需要用刑之类令她痛苦可能缓解的种种东西的给予和剥夺,让她产生:人家本是可以杀我的,而没杀;不仅不杀,还给玉米面包;不仅给玉米面包,而且准许在监狱里不戴刑具地走动……进而对对方感恩戴德,产生亲切感甚至依赖。
由此可见,“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前提,是封闭,与世隔绝,无论信息还是物质都与外部绝缘;其二,则是发自内心地承认自己被支配地位和命运,认为别人如何对自己都是对方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至少暂时可以免除难受;其三,则是发自内心,将受虐与顺从当成一种习惯,并顺理成章地将其认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有了以上几点,“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条件便自然形成,被害人爱上施暴者,也就不可理喻地发生了。
同理,那些天天在乌蒙蒙的天空下呼吸着超级致癌空气的老头老太太,却在一种莫名其妙的荣誉感之下,成为雾霾的守卫者和帮凶,将雾霾当成“我们的”,也就顺理成章了。
GOYA’S GHOST。
我觉得可以翻译成戈雅的噩梦。
GOYA,大画家,小人物。
他是西班牙最著名的艺术家,给西班牙皇室画画,给神父画像,给富人画画,他为很多人所追捧,可是在时代浪潮中,他确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
他应皇后的意思,画出了真实但臃肿的皇后,在揭下幕布的瞬间,皇后不欢离场,而国王则是拉了一曲糟透的小提琴曲来博取谄媚,法国革命的消息传来,路易被推上断头台,国王痛失表兄,此事不了了之。
他为ROLUNZO画的像,虽然ROLUNZO很满意,但是当ROLUNZO成了教会通缉的对象,那幅画,也就付之一炬,GOYA甚至连报酬都没有收到。
他为ELLIS画像,并且爱上了他画中的“小巫婆”,是的 ,那ELLIS小姐确实很美,可是他们之间,并没有一点火花,就连ELLIS神志不清后,GOYA都没能照顾到他梦中的爱人。
他能做的,只是紧随着爱人的身影,看着她亲吻已经被处死的ROLUNZO的手背;看着她抱着婴儿、牵着生命中唯一一个男人的手走向未知。
这一幕,有太多的辛酸,孩子们天真无知,女人神志不清,ROLUNZO躺在马车后面,没有了灵魂,可是GOYA醒着,他的无奈,他的梦,他的生活,谁来理会?
我对这个伟大的艺术家充满崇敬。
他的爱,经历了沧桑依然茂盛,他心中的可人儿,受尽苦难,变得丑陋不堪,而他对她的爱,有增无减,他爱她,所以带他去找孩子的父亲,把爱人交给已经有妻儿的ROLUNZO,其实,他可以把她留在身边的。
他一心帮助ELLIS,想让她们母女团聚,虽然未能如愿,但他始终努力着。
以及最后那一幕,他望着爱人远去,怔怔地立在道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男人,一个寻常男人的渺小,充满了悲情主义色彩。
GOYA的一生,都在沉浮,他双耳失聪,没有爱人,人近暮年,重遇心上人,却最终不曾得到。
难道他的人生不像一场噩梦么?
ELLIS--大美女,小人物。
她很美,美得像教堂顶上的天使。
她出生在富庶的家庭,威严的父亲,有爱她的兄弟和母亲。
她的人生,应该充满了快乐。
可是因为教会法庭的欲加之罪,她被打入地狱之门,从此不堪重负,精神崩溃,美丽的容貌和光华的皮肤不再。
如果没有法国的自由革命,她可能就丧生在不见天日的牢里,我以为她会雨过天晴,但是重获自由,并没有给她带来新生,得到的是家人丧命,家族毁灭的噩耗。
我看到PORTMAN抽搐着脸,在GOYA给他的纸上写下发生的一切时,我的心空荡荡的。
还是说最后一幕,倒反而让人轻松些,至少,她“以为”她可以和她的孩子,他唯一的男人,一起起程。
这就是人生,在时代的大潮中,我们不是追随者,就是牺牲品。
容貌,财富,青春都转瞬即逝,生命象一出悲剧,上帝不能拯救,拿破仑也不能拯救。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生存的年代,所以我为可以活在和平民主的年代暗自庆幸。
ROLUNZO--大叛徒,小人物。
贯穿全片,他出生教会,以十字架的名义逮捕了ELLIS,以忏悔的名义轻薄了ELLIS。
他确实是一只猴子(畜生),反正给他带上神父的帽子确实显得讽刺。
后来为了逃避教会惩罚,他流亡法国,读了卢梭、伏而泰,投身革命,居然衣锦还乡。
他违背十字架下虔诚的誓言,娶妻生子;他以法庭的名义报复了教会老大,判了他死刑;他把视他为救世主的ELLIS送进了疯人院;把亲生骨肉送去美国当奴隶。
一个叛徒,一个胆小鬼,一个机会主义者,一个虚伪的阴谋家,他被处死,是影片唯一的出路,也是他唯一的出路。
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那场教会式的审问,或许都不会有后来的背叛、通缉、流亡、革命。。。
他还仅仅是教会的刽子手,不那么可恨,不用死,用上帝给他的力量渡着他的余生。
无论是谁,影片中的人物都笼罩着悲剧的阴影,他们在动荡的年代,挣扎着生存。
展示着渺小的无可奈何。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影片中的主人公,都少有笑容。
但总的来说,影片很棒,演员拿捏的很准,历史题材的影片中,有点唯美的味道。
动荡的时事总带给那个时代的人动荡的命运……Lorenzo是个多么邪恶又丑陋的monk,为免于受刑之苦签下荒诞的confession,这也说明当时宗教社会多么的荒诞…他背弃了基督教转身投入法国大革命,在功成名就之时又回来将The Father打入牢狱,得知Ines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又想方设法将女儿Alicia送出西班牙,谁知风水总是轮流转,最后他也为无情的政变和战争送了性命,而他的女儿却一直对自己的生世一无所知,然后一如既往的沉迷着,倒也是个倔女子。
但Lorenzo也是有好的一面的,主要是在对妻子的尊重对家人的爱护上。。
娜塔莉Ines着实是个悲剧的人物了。
那么开朗的女孩子,最后沦落成这个模样,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
最后一个镜头真是让人有说不出的感受……好歹也算是“一家团圆”了,可怜她真正的女儿还在阳台上一边和英国将士谈笑风生,一边目睹着亲生父亲的死去。。
话说回来,Goya在电影中也真就是一个旁观者了,虽然电影以其名字命名,但事实上没有多大的意义,也就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吧:一,通过画Ines让教会有机可乘;二,给Ines家里威胁Lorenzo签下confession的机会;三,引导Ines找到Lorenzo。
如此而已吧。
电影本身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可说,但也算有发人深省的一面的。
值得一看。
名字取得有点奇怪。ps.神父或许用投机者一词来形容并不完整。
我承认我是被娜塔丽波特曼忽悠过去的。
如果印象没错的话,美国女生在这片也是受折磨的,那就是两年两部都有这情节……
结尾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不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Goya成了小配角。另:故事教育我们,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二十年后又河东。
好故事,好包装,坏电影
故事编得还不错,一家三口最后那个样子。如果不是以戈雅为噱头会更好一点
无感。破碎的剧情。
瞧把我们NP折磨成什么样子了,真是心疼死人了。。。。
无论是放在导演履历还是两位主演的职业生涯里,似乎都是一部被忽略的作品,然而米洛斯·福尔曼就是这么会拍传记题材啊,不会为了主角的光芒而牺牲其他角色,每一个角色都如此生动鲜明。这个结尾也实在是太厉害了,久久回响在脑海中,犹如马德里悠远空旷而充满回音的街道。
那个演深海长眠的家伙真的是个戏骨阿
nude Natalie, her beautiful back
欧洲革命风云再起,当西班牙再次陷入战乱中时,洛伦佐被判处死刑
伴着电影,复习西班牙历史。
CC—701
大革命前后的灵魂
戈雅打酱油⋯⋯为波特曼和巴登加一星⋯⋯
洛伦佐三次站在了吃人的阵营(其中强奸伊内斯是吃掉人性),却两次被他所吃的人推翻(女主的父亲和革命者),只有被他吃过情感还依然维系着他。对于伊内斯来说,找到孩子并带着她见到父亲就是最幸福的时刻,于是,最后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刻出现了。历史上对立的角色,却只因为情感牵扯到一起,命运真胡闹
可人儿Natalie Portman也丑陋了一回
從十八世紀西班牙宗教審判開始,所謂道德理想只是行使權力與迫害無辜的藉口,權位更迭的亂世裏看似牆頭草的神父,畢竟還是混雜道德堅持與人性慾望的複雜人類,畫家哥雅則掙扎於藝術的自由與價格。劇本稍嫌緊湊粗略,缺了大氣,但演員表現和場面調度精彩,哥雅的版畫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