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先引用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的演讲村上春树:“高墙与鸡蛋”——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演讲[日]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按:此文是依据村上春树在日本《文艺春秋》杂志(四月号)发表的日语原文翻译的]我作为一个小说家,换句话说,作为以巧妙说谎为职业的人来到这里、来到耶路撒冷市。
当然,说谎的不都是小说家。
诸位知道,政治家屡屡说谎,外交官和军人说谎,二手车推销员和肉铺和建筑业者也说谎。
但小说家说谎和他们说谎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家说谎不受道义上的谴责。
莫如说谎说得越大越高明,小说家越能得到人们的赞赏和好评。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小说家能够通过巧妙说谎、通过栩栩如生的虚构而将真相拽到另一场所投以另一光照。
以其固有的形式捕捉真相并予以准确描述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惟其如此,我们才要把真相引诱出来移去虚构地带,通过将其置换为虚构形式来抓住真相的尾巴。
但为此必须首先在自己心底明确真相的所在,这是巧妙说谎所需要的重要资格。
可是今天我不准备说谎,打算尽可能说实话。
一年之中我也有几天不说谎,今天恰好是其中的一天。
实话实说好了。
关于此次来以色列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不少人劝我最好拒绝。
甚至警告说如果前来,将开展不买我的书的运动。
无须说,理由在于加沙地区的激战。
迄今为止,已不止一千人在被封锁的城区丧生,据联合国报告,大多数是儿童、老人等手无寸铁的平民。
接到获奖通知以来,我本人也一再自问:这种时候来以色列接受文学奖果真是妥当的行为吗?
不会给人以支持作为纷争当事者一方、拥有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并积极行使的国家及其方针的印象吗?
那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我不认可任何战争,不支持任何国家。
同时,自不待言,我的书在书店被人拒买也不是我所希求的。
然而,经过深思熟虑,我重新坚定了来这里的决心。
原因之一,就在于有那么多人劝我最好别来。
或许我有一种大部分小说家都有的“犟脾气”——别人叫我“别去那里”、“别干那个”、尤其那样警告我的时候,我就偏偏想去或想干,此乃小说家的nature(天性)。
为什么呢?
因为小说家属于这样一种人:无论刮怎样的逆风,也只能相信自己实际目睹、自己实际手摸的东西。
正因如此,我才出现在这里。
较之不来,选择了来;较之什么也不看,选择了看点儿什么;较之什么也不说,选择了向诸位说点儿什么。
有一句话(message)请允许我说出来,一句个人性质的话。
这句话在我写小说时总在我脑袋里挥之不去。
它并非写在纸上贴在墙壁,而是刻于我的脑壁。
那是这样一句话: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是的,无论高墙多么正确和鸡蛋多么错误,我也还是站在鸡蛋一边。
正确不正确是由别人决定的,或是由时间和历史决定的。
假如小说家站在高墙一边写作——不管出于何种理由——那个作家又有多大价值呢?
那么,这一隐喻到底意味什么呢?
在某种情况下它是简单明了的。
轰炸机、坦克、火箭、白燐弹、机关枪是坚硬的高墙。
被其摧毁、烧毁、击穿的非武装平民是鸡蛋。
这是这一隐喻的一个含义。
但不仅仅是这个,还有更深的含义。
请这样设想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分别是一个鸡蛋,是具有无可替代的灵魂和包拢它的脆弱外壳的鸡蛋。
我是,你们也是。
再假如我们或多或少面对之于每一个人的坚硬的高墙。
高墙有个名称,叫作体制(System)。
体制本应是保护我们的,而它有时候却自行其是地杀害我们和让我们杀人,冷酷地、高效地、而且系统性地(Systematiclly)。
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将光线投在上面。
经常投以光线,敲响警钟,以免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纠缠和贬损。
这正是故事的职责,对此我深信不疑。
不断试图通过写生与死的故事、写爱的故事来让人哭泣、让人惧怕、让人欢笑,以此证明每个灵魂的无可替代性——这就是小说家的工作。
我们为此而日复一日地认真编造故事。
我的父亲去年夏天去世了,活了九十岁。
他是个退休教师,也是个兼职佛教僧侣。
在研究生院就读期间被征召入伍,参加了中国大陆的战斗。
我小的时候,他每天早上都在饭前向佛坛献上长长的深深的祈祷。
一次我问父亲为什么祈祷,他回答为了在战场死去的人,为了在那里——无论友方敌方——失去性命的人。
每次看见父亲祈祷的身姿,我都觉得那里似乎漂浮着死亡的阴影。
父亲去世了,其记忆——还没等我搞清是怎样的记忆——也彻底消失了。
但是,那里漂浮的死亡气息仍留在我的记忆中。
那是我从父亲身上继承的少数然而宝贵的事项之一。
我在这里想向诸位传达的只有一点:我们都是超越国籍、种族和宗教的一个一个的人,都是面对体制这堵高墙的一个一个的蛋。
看上去我们毫无获胜的希望。
墙是那么高那么硬,那么冰冷。
假如我们有类似获胜希望那样的东西,那只能来自我们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灵魂的无可替代性并将其温煦聚拢在一起。
请这样想想看。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以拿在手中的活的灵魂,体制则没有。
不能让体制利用我们,不能让体制自行其是。
不是体制创造了我们,而是我们创造了体制。
我想对诸位说的仅此一点。
荣获耶路撒冷奖,我很感谢。
感谢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看我书的人。
我要向耶路撒冷的每一位读者致以谢意。
毕竟是因了你们的力量我才出现在这里的。
但愿我们能够共同拥有什么——非常有意义的什么。
我很高兴得以来此向诸位讲话。
———————————————————————————————今天《潜罪犯》总算出了完整的BD版,给我感触很深。
作为中国的鸡蛋,一直在体制大山下挣扎。
过去,有《三傻大闹宝莱坞》控诉教育制度、有《V字仇杀队》咆哮体制,而今天,吼出政府之悲哀的竟是来自香港的《潜罪犯》。
电视剧《潜行狙击》我没有看过,但肯定无非是警方与恶间的PK。
而《潜罪犯》的视点则放在恶之根源的挖掘上,即教授语:“他只能用犯法去拿回自己要的东西”。
假如人人有饭开,生活富足,谁会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去犯法?
——除了如教授般的无私System改革者。
有人说社会理想、世界大同,俨如拉风哥一般满脑子光明,那么结局里的种种大字报该用什么来解释?
拉风哥在整片都是充当着建制的打手,所维护的法纪也是人之法,不让别人走的也是“犯法”之路。
其中,没有犯罪。
他的一头热,在理无法理解,但可以作为邱礼涛的艺术标签。
他=虚伪的正义。
有人说这部电影没有结尾。
但实际上,这一段子留白才是暗涌。
廖启智饰演的角色,是为了权才与教授勾结的。
教授清楚明白,才因此找方法去牵制他。
他是唯一能HOLD住全场的人。
可悲的是,盲目的拉风将其干掉,自己也被建制、法所杀死。
而暗黑之源:腐败,仍在背后张牙舞爪。
真正的恶并没有死,而且还将立在警方的巅峰。
正如我们的现实生活,一个接一个的教授都在所谓的正义中灰飞烟灭,而恶却仍在滋生,恶还在把握着权力,恶还在披着人皮呼吁收空气税、拖着长刀捅死一个接一个的张妙。
但我们却都迎来不了一个勇敢的教授。
因为正义在国人脑子里一热,比什么都可怕。
——————————————————————————PS:看到有人说教授什么都没干,光是想着破坏。
但实际上,真的如此?
附文。
教授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开始,他一直在奠基,包括把拉风哥收入帐内,他的终极目标就是“进入建制、然后拆散建制”。
而首先就是要控制警方——让廖启智成为“警队一哥”。
教授真的光是想破坏?
不,在过去,他就已经与警方连成一线,让毒品不能再为祸香港。
他让制毒集团、警队、贩毒集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原本,贩毒集团是由制毒集团制造并供应毒品的,但教授让警方给制度集团提供“收缴回来的毒品”,使得制毒集团(惠英红为首)不再制毒并让缅甸方不种鸦片仍能保障生计。
同时,还可以让警方通过“缉毒”来逮捕真正的罪恶——即贩毒集团。
这是教授利用铁三角间的“毒品流通”来遏制毒品在香港的发展。
是一种良性循环。
同时,他还利用这种循环,让廖启智不断升官,最终达到控制警队的目的。
接下来,才是“拆除建制”——而廖启智本身是有异心的,因此教授才用“廖启智与惠英红交换毒品的片子”来牵制住他,同时能控制警队。
可悲的是,这一切都被自以为正义的拉风哥给破坏了——俨如惠英红老爹的“无知”,破坏了整个循环。
教授希望拉风哥可以加入拆除建制的行动,让法律变得真正合理。
因为他知道,廖启智的正义是假的——只为获取利益,但拉风哥的正义却是杠杠的。
正如教授一开始所言: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
他们都是正义的,只是一个人守法(甚至盲目),另一个人却是违法。
所以最后教授之死,让真正的恶登上了权力之巅峰,说明世界之黑暗仍在蔓延,映射了如今的社会,光明尚未到来。
补充一个朋友对教授的“循环”的解释:教授领导下,警察缉毒,没收充公的毒品再卖给毒贩,毒贩就不必再生产新毒品也能有饭吃。
警察在毒品下一次流通交易的时候再抓捕坏人,没收毒品。
循环往复。
整个流程除了坏人,大家都得了好处。
经济学在此都失效了,我们不面临权衡取舍,我们鱼与熊掌兼得。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什么是循环经济呢?
这就是循环经济。
“拯救世界”“改变世界”“资本主义”“劳动人民”种种涂满红色的理想主义言语,惠英红和吴镇宇内敛外放得表现着各种阶级斗争,再加上最后背景的那段《I have a dream》和香港近年种种消极消息,好的,《laughing gor》的剧本理念从以“黑白”一个大跨步越到了“理想”层面,虽说也不很突兀,但是基调肯定是衔接得别扭的了。
卓景全下场不明,但按一般剧情约莫是被laughing用枪托砸坏脑了,但其功利主义似乎也违背了教授的“理想”理念;大切和卡门都是为了报恩而死,硬拉到“理想”理念也显得过分牵强;laughing死于他的孤胆英雄惯性(要说他没死的请自便),虽然他一再强调“世界是要改变,但不是用你的方式”,但从始至终并不能看出他自己怎么有力的理念体系,即使他最后出来说的那段升华主题,点明中心的独白;当真践行通篇“理想”主义的恐怕的只有吴镇宇和惠英红。
此二人演技是不用质疑的了。
但是吴镇宇的形象就像把《双雄》里的黎明和吴镇宇的塑像用水浇浇,然后直接捏就的。
而且他和徐子珊的感情线很飘浮,叫人感觉徐子珊和黄宗泽存在的意义就是安排着给吴镇宇了结的一枪。
另外说一句,他通篇说的那句“世界可以不这样”什么的确实很有味道,估计编剧颇为得意。
但这些话其实点一下就好,说多了就给了人一个蝙蝠侠蹲大厦上思考城市命运的形象了。
至于惠英红,很饱满的演绎,情绪撑得很有张力。
所以并不是她的问题,而是剧本的问题。
估计想刻画了一个类似昂山素季的形象,但却说着很糙的红色言论,感觉台词同个意思,但再压低一点、平民生活一点就更好了。
还有,你不觉得她无缘无故跑出来唱一忽儿红调,然后有莫名其妙地消失,有点怪?
......片子两次提到的“鸡蛋与高墙”的关系语出接受了耶路撒冷文学奖的村上春树,laughing和教授的观点都是选择“站在鸡蛋这边”,这是切格瓦拉式理想主义者的标签之一。
但说实在的,laughing的气场和惯性决定了他的冲决激烈形象,但这种激烈不同惠英红的激烈,他只是在维持一贯的抗争,而非追逐或坚持什么理想。
而主角吴镇宇——因为他的气场、演技以及对剧情和主题的维系程度无疑是最高的——则是真正攥住《潜罪犯》理想主题那根线的唯一一个。
当然,这根线的一头确实被他紧紧攥着,但他坚信记住“理想”的那一头,其实只是空空荡荡。
这是悲剧结局的悲剧寓意,但或许我们听到了最后金博士的声音,有了些许乐观向上的指望。
那么我们也可以看看那根线,即便抬头什么都望不见,但我们不要再惦记上面是否系着某一个打满理想空气的气球了,只看看那根线聊以安慰——起码它的态度是向上的。
请问教授,怎样算是公平的法律?
如果你认为公平的法律,别人觉得不公平,是不是他也有权起来推翻你?
最终你的理想就是塑造一个自己说公平才公平的法律体系?
那跟现在的法律体系有啥区别?
所以最后laughing在警察礼堂说的没错,教授你丫就是一神经病,范儿特别装逼,其实背后的理论一团浆糊。
其实这里头最可怜的还是教授自己,对自己的理念深信不疑,但是很明显卓景全只是利用他上位一哥(在警察礼堂问他愿不愿意为了理想献身,他犹豫了),真当了一哥铁定杀他灭口,而他洗脑成功的就是几个底层小警察,掀不起什么大浪。
“你们以太会做过什么,随便做个中介,就可以赚那么多,帮资本主义吸附劳动人民的汗水,一百赚九十九就算了,剩下那一块,为什么还不给,这是什么世界”“其实犯法与犯罪,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因为在合法途径,他得不到世界的公平对待,只能用非法手段,去拿本应得之物,所以公平公义,是这个世界上非常重要之事物”--延用的倒是上一部几乎相同的班底,承接的也是结局的故事,熟悉感是足了,可还是拍的乱糟糟,几句台词就可以表达完的剧本主题,要这些人物表演有何用,又浪费了一波laughing的名头
本来写了一大半,然后感觉很难完完整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删掉了。
结果再看一遍这场电影,我觉得我还是应该试着说说。
导演和演员,他们有话要说,说了很多,不管你接收到其中哪一句,他们都算成功。
同样的,不管我唠叨了什么,有一句别人认同,我就该欣慰了。
画面伊始,教授循循善诱给同学们讲着心理学事例,罪犯埋炸弹挟人质,是否该严刑逼供的案例。
从功利主义来讲,残害一个人,换很多的人命,看似值得,实际上是不是真得换得来?
是不是真的能解决掉背后的问题?
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
如果从人道主义来看呢?
那个夏天的夜晚有看到直播,我深深知道菲律宾人质挟持事件对香港人来说是个多大的触动。
导演演员再用类似的事件做一个引子,何尝不是挖开港人自己的伤口再探讨?
他们心里都载着一份沉重的伤痛。
开始大家都揣测门多萨当时的动机——是冤情?
是案件的误判?
抑或别的原因导致他要挟持一辆外地的旅游巴士?
从开头传送回来白天的画面可以看出,来自香港的乘客们其实相对轻松,当时门多萨给他们食物,放走老人小孩,甚至可以说他们理解门多萨这么做,【在一个不能用合法途径大声说话让有关部门听见的国家,凶徒只好犯法一搏。
】不过旅客们并没有想到,每个zheng*fu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针都不一样。
直到最后,车上的乘客逐一被击毙,门多萨既犯了法,也犯了罪,成为了该死的人。
而事实上,在我或是香港市民看来更该死的,难道不是菲律宾政fu的处置无能,安排上得失败,和一切相关得错误?
他们赔上的,是香港旅客的性命。
扯远了,不过当时在大屏幕里教授在认真的讲授课程的同时,化身学生的我,本身没有任何心理学底子,就像真的上课一样走神了,想到了上面的那些。
两件事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菲律宾的选择无疑是走了一条最功利的路,而且置香港人的生命于不顾,甚至还抓了门多萨的弟弟。
这是教授在里头也有探讨到的问题。
主演之一的吴镇宇在仅有的11条微博里,就有一条希望大家关注菲律宾劫持人质事件。
邻国zheng*Fu也判定乘客死因非误杀,又一致裁定责任在死去的罪犯。
死者已矣,案件已结,陈词已出,关注为何?
前车之鉴呀。
如今看似岁月静好的我们祖国,让不让百姓说话?
给没给百姓一个合理表达诉求的机会?
什么上x办打死要来申诉的人,还名正言顺说是打错人了。
呵。
【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
】里头红姐蹲下和Michael说的那番话,【现在这个社会就是在帮你们资本主义榨干我们劳动人民的血。
我们辛辛苦苦,做得大汗淋漓,得到了什么?
只得到全世界的骂名。
你们以太会做过什么?
随便做个中介人,就拿到最多的钱。
一共赚100块你拿99我忍了,可是连那1块都不给我?
】我在戏院里面看了4次,每次到这儿都有拍手鼓掌的冲动。
(为什么不?
碍于自己身处一国两制下还是资本主义制的地方,身边可能就坐着哪位资本家,没准以后还是我的老板,我只好……孬种了。
)一开始,我也是完全被教授洗脑的状态,我认同他的理念,甚至觉得自己要是在戏里,也愿意为了他的理念牺牲。
不过冷静下来思考,就会明白,就香港现状来说,人民是有诸多不满,不过法律制度等还是相对完善和人道的,执法者严格,守法者也认同。
但是戏里戏外一众工作人员明显不认同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那一份缺失的公义和公平。
以前我妈妈总会告诉我,只要你肯卖力,你就会赚到钱生活。
不过在现在的祖国,这个情况已经大不如前了。
投机取巧,贪污腐败,官商勾结。
这才是百姓最痛恨的东西。
法律是有,不守法是因为我守法你却不给我公平和正义,而不守法的人正大富大贵高床软枕。
顺带推荐一个节目《穷富翁大作战》。
讲得是几个香港的有钱人,有文化有家底,高薪厚职,参加真人秀,过几天完全没有钱的生活。
哪怕有知识有能力,但当他们切实走到社会底层的时候,他们也绝望了。
我深刻记得其中一个参加者说“穷人要改变现状,靠自己是无望的。
这是需要整个社会去努力的。
”电影完了,导演编剧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指向,这是需要观众自己深思的,无论现状还是未来。
这套电影是一个契机,一根导火索,用一个理念,让你去思考,是需要改革,但怎么改革呢?
就像潜罪犯里头反复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也可以不是这样的。
】附送教授语录:【你告诉我,为什么安乐死是犯法的?
为什么同性恋又是犯法的?
因为法律是人定的。
但为什么要我们去遵守别人定下来而又不公平得法律呢?
】【法律是利益既得者定出来保障自己利益的。
】【“她是有病吗?
”“看你怎么看了。
现在这个社会顺从权力就是正常的,违背社会主流就是有病咯。
在我看来她只是选择了她潜意识最舒服的状态,我觉得没问题。
”】【这个世界要耍你,你就让他耍吗?
你不满意现在的制度,你就走进这个建制然后拆散他啊。
历史上每一场革命都是从犯法开始的。
】
我第一次认识梁笑棠,是在电影《LAUGHING GOR 之变节》里。
其实当时并没有怎么喜欢这个人物。
后来偶然看到关于LAUGHING的资料,才知道这竟然是个风云角色,于是特意找来《学警狙击》看,也终于明白了为何这个角色会如此火。
《学警》里的LAUGHING,乖张中有着细腻,起伏的人生被谢天华演绎地淋漓尽致,听闻WENDY死讯后的悲怆,带着一股邪劲的微笑,作为一个警察的正义凛然,都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然后再看《变节》,却着实看不明白,那么正气的警长,竟然是个双重卧底,还曾经很是迷惘。
然后《潜行狙击》播出,LAUGHING热潮再起,可是却从来没有提及与《学警》的关系,LAUGHING不死之谜更没有解开,只在结尾时提了一句:做了四次卧底。
我是有强迫症的,只能编些理由来说服自己。
但到了《潜罪犯》,我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了。
LAUGHING已经不再是那个LAUGING了,他只是一部制作不怎么精良的电影里一个生硬的角色。
没了大气,没了潇洒,只剩下被这剧情蒸腾的皮囊。
《潜行》时,我只希望LAUGHING能有个圆满的结局,他一直在悲剧,他应该再四次卧底任务后退居二线,可是TVB没有这么做,为了钱,LAUGHING还得再做一次卧底,再死一次。
我心中的那个纯粹的LAUGHING,在《变节》中离去,在《潜行》中回来,又在《潜罪犯》中彻底走了。
TVB创造了LAUGHING,然后亲手毁了LAUGHING。
TVB创造了一个丰富的LAUGHING,却没有留给观众一个完整的LAUGHING。
邱礼涛这位绝对的愤青导演,这次真把其理念充分发挥了一把,这都不算普通警匪片了,台词极度有内涵,很有政治寓意,吴镇宇表演非常精彩,这么多年在国产片里那位演技稀烂的人看不到了,当年那位演绎精湛的演员又回归了,当然,他得需要这样好的角色和剧本才行,谢天华完全被弱化了,可以忽略。。。
后半段的尾不好,还有各种细节交代也不够,不过21个工作日的电影能拍成这样,邱礼涛这位影坛快手真是名不虚传。。。
演员是好演员,吴镇宇依然是港片中“心理片系”的当然大佬,其地位无人撼动,全体成员都发挥得不错因为如果它只是部娱乐片那我会点推荐一栏如果这是一部警匪片,那我会回到推荐一栏当真要点推荐的话,那也是因为港片能出此类话题影片的大胆探索和尝试的致敬因为此片中有关乎现实HK的未来,HK人的未来的潜意识思考。
但退至较差却是我实在是敌不过影片中表现强差人意的失望。
如果这是一部教父类的影片,但教授的结局却是“生得伟大,死得大意”没能把一开始的神之光圈发扬光大。
如果这是一部暗战式的心理 片,那斗智斗勇类的博弈却没能在两个应该有所斗法的人之间让观众大呼过瘾,片中的对手戏更像是老师对学生的苦口婆心。
如果这是一部正义片,是鸡蛋的胜利,那卧底(谢天华)的死亡却看不到是彻底的鸡蛋的胜利,是一个普通警察的胜利?
还是说为了“伪公平”或是什么“为了不让毒品毒害世界人民”而死,如果真是这样到像是不得不死,但也有可能此影片想卖得个好价钱,不得不这样子处理才有死的结局,要不导演会被老板炒鱿鱼如果这是一部探讨人类生存哲学的影片,那两种论断哪个是黑哪个是白,如影片说,黑不一定黑,白,不一定白,但善恶总可以吧,美丑总可以吧,混沌如梦,两败俱伤,左右为难,难道是想说不管哪个对,在死亡面前都是公平的,没胜败一说?两种论断都逃不过死亡?
对观众来说,“跟谁混都是死!
”结果都一样一个坚持某种原则而死一个深谋远虑却又大意失荆州而死剧本的失败在就于对两种选择没有深入的探讨:一个是教授无理头的伟大:伟大是建立在舍我的基础上的,这个听起来好像没有问题,教授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肾脏给了别人,这是舍我,是超我的精神,但偏偏犯了基本的医学常识,请把血型配比一下行吗,就那么不考虑基本的常识就想表达教父级人物的伟大精神?
拜托,骗小孩子呢?
电影开篇,教授的出场是以一个革命家式的开山式的人物出现的,至少有可能成为思想启蒙者,可惜他的信徒真多,但却一个个的不是因为信仰而死,而是各种无谓的失算牺牲,这能理解为是教授计划中的“死亡失算”吗?
还是说真如影片中“处长”的从中谋利?
如果真是,那是不是教授的理想蓝图只是纸上谈兵而有重大缺陷?
“具有革命家气质的教授”也许是对的,但却没解决其本身的问题,他的死被处理得毫无意义,以近轻易般失去,犹如他的信徒,在失算的计划中失去生命,尤其在死前还被暴露出那不堪回首的出身,单亲家庭,忧郁症,有过自杀史的可悲经历,让我对教授的形象也大打折扣,GEMIMG家的死有轻如鸿毛之感啊,原来你本身就是有缺陷型 人格呀话说斗智中,最“亮点”的到是谢天华成功混进像小学操场一样的授勋场地,拜托制片人能多花点钱吗,很寒酸的场面,再说了这么点儿人,谢天华能不被发现?
那警界们也太白痴了吧?!
也许有人说这是电影,别太较真,我想真要是这样子那我真是错了,但要是通过别人白痴你才聪明,那这种表现正义人物的手法怕真有点低级影片想说明什么呢?
影片想说什么,影片好像没有说透,但结尾出现各种现世社会中什么欧洲金融危机等等周遭不利般让人迷茫的负面新闻,却显露出整片的脉络来~~这种分析也许是失败的,只能凭推断与猜测,或者说我们从港片中去探寻现实中港人对其身份的迷惑中去寻找此片的答案。
前途何去何从,跟对老大的心态只有跟对老大才能发展其优势特色一方是所谓持重建“公开公正公平”理想社会的教授(xf),一方是宁可做鸡蛋的卧底小警探(DF),而走什么路正如观众面临的选择,选择教授,是伟大,但教授解决不了教授自身的问题(欧债危机),逃不了一个死;选择鸡蛋论的小警探,却始终为“身份”的问题而挣扎,我到底是谁,我要怎么做才是对的,我的文化生长要建立在哪种选择下才能发展,这不正是港人面临的最大的迷茫和困惑吗?
也许答案就在那里,但在这种焦灼的选择过程中,还有一种心理的魔鬼在作崇,那就是选择什么都不重要了,都是一个结局!
我一直都觉得像卧底这样的戏是挺考验演员的演技的,因为演卧底其实就是在演戏中戏,戏外的他们可以有NG,但戏内的他们一旦NG,是会死的。
《变节》中的Laughing就好像《无间道》里刘德华和梁朝伟的结合体,不仅是警察中的古惑仔,还是古惑仔中的警察,就好像他自己在戏中说的那样“我就是个卧卧底”。
卧底的命运大多数都是悲惨的,特别是敬业的卧底,无论Laughing将警察这个角色演得再好,或将古惑仔这个角色演得再好,也不过是警察和黑社会手中的一枚棋子,至少在影片的前半段他确实是一枚可怜的棋子,生死永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这枚棋子,在趁对弈者一个不注意的时候自己决定了整个战局。
Laughing最后的选择就如同《无间道》里刘德华的选择一样,干掉黑社会老大,继续做警察。
弃暗投明吗?
良心发现吗?
想做个好人吗?
当然不是,他没得选,不,确切的说,不管是Laughing还是刘德华最后的决定,都是因为没得选,最爱的人死了,卧底身份暴露了,利与弊很明显,该选哪条路也很明显,不存在什么良心发现,也根本没有什么好人与坏人或者黑与白,哪个选择最有可能让我活下去,我就选哪个。
正如那句歌词——“我不死亦为活得好”。
这部戏的卧底也不单只有Laughing一个,整部戏都是卧底,从主角到配角再到群众演员,不管是被黑社会和警察指挥来指挥去的Laughing,还是那位出场不到半分钟就被打死仅有一句“我是Pc4278”台词的群众演员,作为观众,当我们看到他们在戏里生死旦夕的时候,一定会拍拍胸脯想“好在不是我”吧?
不过我觉得,整部戏最可怜的不是主角,也不是路人甲,而是配角Karen,她既不是卧底,也不为争利,她无辜被卷入这场战争的原因只有一个,她爱Laughing。
这么一个敢爱敢恨的傻女孩,为了爱放弃自己亲爱的哥哥,最后连命都没了。
真是没谁了。
整部戏我最喜欢的演员是黄秋生。
不管是在《变节》里演黑社会,还是在《无间道》里演警察,他的演技都是不温不火的,一副“你是不会猜到我在想什么的”的神态。
怪不得有人评价他是影坛中的异类。
最后,正如洗Sir说的“最后的选择,还是要靠自己”,以及韩…说的“路怎么走,是要自己选的”那样,选择从来就是你一个人做并且仅你一个人负责的事。
在这个我本以为会着重刻画laughing 的电影中,laughing被塑造成了一个几乎无关紧要的人物,还有些让人莫名其妙的情节,比如某位同学和L同学一起,犯罪然后进了男童院,最后在监狱里吹水。
这种情节甚至让人写出了“Laughing和霍天任是同学”的剧透?
也许我没有看清本片的意图,但是模模糊糊中,导演的意图很明显。
想要靠Janice Man来吸引青春观众,想要靠Laughing撑住TVB死忠,想要吴镇宇托大cast,想要内容够噱头够煽情,安排些可能的煽情片段。
sorry,徐子珊最后那段表演实在是太无法接受……laughing在本片中变成了一个花瓶。
电影本来是用来讲故事的,一开始,严刑逼供,功利主义,这样的噱头我本很满意,满心以为会出现一个严刑逼供或是潜在的严刑逼供之类的犯罪和反犯罪的斗争故事。
结果……徐子珊疯了,疯的毫无意义毫无作用;co死了,死得不明不白,以太会的事情还是欠缺交代;laughing不知生死,只知道结尾一个貌似光明灿烂的未来lolita故事,还可以拍续集;至于教授,我真的不知道,是不是香港现在的大学已经从学术那么严格的审查,堕落到随便一个有案底的人也能去大学教书,顺便去警局开课?
五年前co和教授接触,那么这五年反抗在哪里?
在花圈店的时候是在干嘛?
加入组织连一点福利都没有?
大失所望……实不相瞒,如果在内地上映,为了谢天华我一定会去贡献票房的,只要时间对,四月份还在的话。
但是内容?
还是算了吧……用导演的一句话来形容导演所讲述的这个故事,那就是你说的我都懂,但是连在一起,我一个字也不明白。
导演妄图在一个电影里构建一个似乎很庞大的故事,但是最终由于支撑力度不够,无法以微知著,故而,故事坍塌了。
这种情况,叫因噎废食。
TVB还是拍电视剧吧,反正电影你们又舍不得花钱搞。
电影想表现太多的东西,结果一、剪辑过于混乱;二、教授的理念未曾明确化。道德困境一直是电影的好选题,对于一切崇高的解构、露出崇高也功利化的内核是导演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起码有反建制的声音,我还是嗅到了久违的港味儿的。最不济,laughing是穿着警服死的。←讲的这么冠冕堂皇是闹
哪个都没错。。死光光就没念想喽。。。我的跛co哎。。
节奏凌乱,剧情粗糙,失败,2颗星打给这部戏的理念,“在這個世界,你顺從權力就是正常,不配合主流社會的要求就是有病。” .
跛Co牌酱油有一瓶。
剧本逻辑差,台词差,新演员差;教授是个传销佬;怀疑邱礼涛是挂名导演。鉴定完毕。另看完想自插双目。
结局出乎意料了,多+1星。PS:谢天华又一次被吴镇宇盖住了
深奥了
剧情对于教授的理想没有展开叙述,跟电视剧的内容衔接粗糙。纵观整部片子,生编硬造,不知所云。相当失望。感情分3分。
在说什么。。。
影片剪辑地很凌乱,或勉强算是导演想要的风格。从娱乐的角度看,稍有观赏性,但是整个片子下来,会觉得片子的主题没有突出或没有抓住,进而实在不敢恭维导演的掌控能力。片子很多台词都说得让人心惊肉跳,比如关于“犯罪”与“犯法”的区别、比如为何要通过不合法的途径取得公平……
很一般。文咏珊好美。
其实犯法和犯罪是两件不同的事,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什么某些人要去犯法,是因为从合法途径,他得不到这个世界公平的对待,他们只能用非法的手段去拿回自己本应得的东西,所以公平公义是这个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电影主题值得深思,剧情有点生硬,如果拍成电视剧应该能好点吧。。。
虎头蛇尾 感觉还行 有点意思
瞎
立意理论相当之高,一破TVB师奶剧也被邱礼涛安进个这么高深的主题...但具体操作就各种矛盾。吴镇宇能多演演这种靠谱角色不...
吴镇宇这样有着崇高理念的高智商头目,在西方电影一抓一大把(几乎所有头目都可以入套),但在港片,尤其是黑白道对峙题材的港片中相当罕见,而其演绎居然有型有款,相当不落俗,可惜后半段仍走入此类片的窠臼,坏人明显比好人强出太多,却必须要以某种方式落败,编导的方式无趣且不可信,拉低水准
杜汶泽把肾挖出来是为了给他儿子买ipad嘛?
编剧只怕是有精神分裂吧。都扯的些什么乱七八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