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评价剧情的话,我觉得拍的非常好,绝望、希望、失望、坚持,遭遇逆境的时候多少有点教育意义。
演员也很棒,我特别喜欢杜威恩,他演出了那种惊惧不安、神经衰弱的状态,配上他的蓝眼睛,太绝了。
主角表演吃虫子那段也很绝,真的吃出了绝世美味的感觉。
还有吸血蚂蟥那段,感觉是用的真的蚂蟥,两个人太敬业了。
杜威恩死的那段被删减了,不知道什么原因。
最后讨论下大背景,美军是扶持南越分裂越南,和朝鲜战争一样,不能称之为正义之师。
但单看这个片子,确实美化了美军,丑化了越军。
很多人看不明白!
這不是典型寫實的戰爭/逃出電影,而是一套輕喜劇。
由一開始男主角的參軍動機已經十分無厘頭,農村式的所謂"酷刑"、集中營內的種種……很多都拍得像玩似的。
事實上在人類的歷史之中,的確也沒有比戰爭更加的可笑的題材了。
導演花很多心機拍出當地自然壯麗的景色,男主角卻別無他選,千方百計的要逃出生天,戰爭的無奈和可笑可見一斑……建議各位看的時候不要太投入,放輕鬆一點,才能夠感受得到電影裡的黑色幽默。
还没开始下笔,我就发觉思维已经走题,但是既然已经乱七八糟想了一通,姑且粗浅记录一下,算是对脑海里的自言自语做个定格。
关于组织。
看完以后,首先联想到便是《阿凡达》。
没办法,阿凡达是这几年电影领域的大事件,因此在我的大脑皮层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有人称阿凡达反人类,因为杰克背叛了他的第一本质属性所圈定的那个组织,即地球人。
电影里头这个组织主要是由采矿公司及雇佣军来代表,被设定为一个贪得无厌冷酷无情的群体,所以观众很容易将自己与这样一个群体切割并且认同杰克的背叛行为。
在本片开头当迪特遭受各种虐待时,我还以为这仍然是一个《阿凡达》模式,而导演不过是照例铺垫高潮然后来一个反高潮转折之类的。
但结果这是与主题一致的铺垫,开头是敌对的社会环境,后面是敌对的自然环境,主题则是生存。
最后迪特终于成功回到组织的怀抱,那是一个哈里路亚式的欢迎场景,让积累了很久的压抑疲倦饥饿困顿伤痛恐惧化作庆祝的火炬熊熊燃烧,煽情至极。
整个过程,类似《肖申克的救赎》,但不同的是,安迪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人在战斗,而结局也更具冲击力并且更隽永。
做为这两种组织关系形态的折中,我们更常见的是《集结号》里头的组织。
在我们所受的教化里头,个体是组织的一颗螺丝钉;但其实多数情况下个体更像是混凝土里头的沙石,比不上一颗螺丝钉那样关键。
组织通常懒得理睬你,你也很难去反抗组织。
各种潜规则的存在,使得边缘个体要去惊动组织就得付出高昂代价,所以谷子地实在是运气不错的了。
关于英雄。
单靠反人类的话,杰克肯定无法成为观众心目中的英雄。
事实上,他虽然反对了当时的地球人,但他捍卫的是作为人性根本的正义与良知今天的地球人似乎仍然在珍惜或者装作珍惜这个。
迪特是英雄吗?
很多国人估计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似乎就是很惊险地躲了一次猫猫回来,没有立什么功。
不但如此,他第一次执行任务就报废了一架昂贵无比的轰炸机,也没有救出同伴,亮点不过是没有签那份悔过书以及恐慌之下杀了几个民兵。
当然,他最大的成功就是保住了自己的小命,但对曾经被“为了救公社一头猪而牺牲生命的英雄”洗脑的人来说,这算是哪门子好汉呢?
可是在美国,他完全可以成为英雄。
比如杰西卡·林奇,去伊拉克打酱油被俘获然后被营救,而回国以后立马“被”英雄了。
比起林奇,迪特应该算是大英雄了。
不幸的是,在我们国家,曾经有许多这样的英雄被当成叛徒或者奸细批判甚至杀害,也曾经有许多战士因此被俘以后宁可选择流落敌域,而更多的则是默默老死并把自己的被俘经历当成一生耻辱(小说《黑雪》)。
不仅是他们,有许多真正的战斗英雄,在付出血肉代价以后,若不能谋个一官半职,很快也就被忘记。
一将功成白骨枯,这二三十年,过去造反得胜将军们的后辈亲属们开始大规模瓜分祖辈夺来的江山,但无数曾经博命的兵士以及他们的后代却依然只能抬轿。
写到这里,忽然又想起了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
因了伟大导师列宁的称赞,这部小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被不断提到。
其实,小说跟本片同样,都是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生命与死亡抗争的故事。
两位主人公不坐以待毙而是克服险阻、艰难求生;这过程中都渗透着伟大的生命意志。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确都是英雄。
当片尾迪特被问到是什么信仰支撑他创造奇迹,他的回答颇为反高潮,似乎顾左右而言他,但这样却反倒真实一点了,因为热爱生命本身也是一种信仰。
去年的除夕之夜,央视新闻联播里头放到胡锦涛主席去看望一批老战士的镜头,场景平静缓慢,但却给我很深印象。
我们这个国度,口号与宣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事实上一直对个体与生命缺乏应有的认识与尊重,希望明天会更好。
看多了电影特技、大导演、名演员的大片。
这部不出名的片子让人感到比较满意。
碟本介绍写着“战争励志片”。
有点道理。
结尾让人比较感动。
虽然不是好莱坞的影片不过仍然是相当的个人英雄主义虽然说是真事改编但仍然觉得里面的人物太单一化我觉得那种状态下只有神才会毫无动摇像是一部励志片对东南亚的刻画很少就像是一个完全反而的背景一样不过据说所有的都是实拍蛆蛇蚂蟥这个还真服了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的敬业真可怕
我是个博爱的人,看过的电影从不吝惜给5星,这次我给christian bale打5星。
就故事本身而言并无多少出彩之处,开头就可以看到结果,但我对演员充满了敬意。
christian bale出场是个标准的美国大兵,高大帅气,被营救出时已经是皮包骨头,纵使化妆技术再出色,演员的减肥过程抑或是增肥过程是可以预见的。
一直以为演员是个没什么大不了的职业,一副漂亮脸蛋,一个高大威猛体型,其中也是充满了艰辛的。
想起了成龙,大大小小的伤无数,成为了中国标签。
我写的很烂,但我要对演员致敬。
2022-7-25 重见天日 爱奇艺美国轰炸老挝秘密目标德国籍美国人迪特丹格勒是飞行员 第一次执行任务 航母起飞至越南 途径老挝 飞机被击中 迪特没有弹射出仓跟飞机一同坠毁 迪特逃跑被抓 蛤蟆镜长头发一直看守迪特 敌方让迪特签字控诉美国 屋里有老毛头像 迪特一开始说自己是德国人后来承认是美国人 迪特拒绝签字 迪特双足绑起来被牛拉着跑 被虐待丛林临时营地 侏儒看守是唯一一个有微笑的 偷米饭给战犯 另有长毛尤金 陶艺秋yc 卷毛杜恩等五个人 有三个亚洲人 关押两年半 晚上戴手铐脚上栓木桩 白天放风 没有粮食只能吃虫子 迪特津津有味的吃虫子 其他人不吃迪特准备在雨季越狱 偷了钉子砸扁可以随时解开手铐尤金不同意越狱因为觉得会被释放 迪特把米饭藏在用来方便的竹筒下层 大轰炸后已经种不出粮食了 看守想要杀死战犯 计划提前 迪特与杜恩一组 尤金三人包抄 看守们吃饭 迪特偷到三支枪发给大家 迪特独自杀死几名看守放走侏儒 尤金三人没有来协助包抄 不爱说话的亚洲人自己逃离迪特斥责尤金 尤金偷到鞋与另一人分别逃离 迪特与杜恩逃离迪特知道打不过越共 枪声又太大 扔掉枪支 迪特捡了破鞋给杜恩 杜恩精疲力尽 直升机飞过 迪恩大喊 迪恩放火烧破屋 直升机扫射 二人来到村庄 杜恩被村民砍头 迪特拿走杜恩的鞋逃跑躲到草丛 抓蛇要生吃 直升机飞来 迪特求救被接走 直升机扫射敌军 迪特被询问代号等问题 迪特被中情局带走调查坐标等问题 要把迪特带到关岛 战友带蛋糕前来骗走中情局把迪特藏在手推车下带到直升机 直升机来到军舰 司令和船员集体迎接 迪特发言想吃牛排 发言空即是满 满即是空 哪儿痒抓哪儿迪特退役后民航机测试员 四次坠机存活
居然有人评价说这部片子“平庸的故事,没有激情,没有悬念,没有一丝出彩的地方,看过就看过了,就像喝了一碗除了大米就是水的粥”,还有人说“从来没有这么失望一次了,1G的片子下下来看了30分钟就让我删掉了,比《荒岛余生》恶心多了,只觉得那句“脚冷”还能吓吓人。
没有激情的片子。
”这些把什么都当大片来看的人也只能说出这样的话,而且还摆出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真是令人恶心。
剧情就不说了,大概是讲一个越战时期美军航母游骑兵号上的德裔飞行员第一执行任务被击落,然后如何带领另外几个被关押的美军飞行员逃出越共在老挝境内看守所的故事。
首先有一点我不敢苟同,就是看的几个美国片,不管是对越战的反思还是宣扬越战的,都把越共描绘成一群只知道烧杀抢掠,吃喝嫖赌,而且说着恶心话的猴子(当然,现在他们也是猴子,而且说话确实很恶心);而把自己美化成散播democracy的救世主,却扶持南越腐败的傀儡政权,老美真是脸皮够厚,连他们自己的记者都揭露的美军和南越士兵对百姓和越共俘虏的抢掠虐待,概是他们反过来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安到越共身上去,以此博得国内民众对越战的支持。
不知道这种打着democracy的旗号到处侵略的手段跟当年欧洲十字军东征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言归正传,片中的主人公dieter dengler还是令我深感震撼。
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逃生的希望,这种强大的意志力,跟其他几个战俘的怯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其他战俘被关押了两年之久,他们的精神已经濒临崩溃)。
dieter吃虫子,藏米饭,偷钉子撬手铐,挖地板出去挖墙脚,端掉哨兵,逃进雨林,躲避村民和越共的追捕,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获救。
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当时的情况下都会选择放弃,要么等死,要么被捉,要么自杀(我已经不止一次设想过这种情景,而雨林你们知道意味着什么么?
当然如果是搁在亚马逊那就更没戏了)。
之前还看过一个忘了谁的博客,里面说到中美,或者东西方英雄主义的区别。
东方人普遍认为舍身取义这是英雄,而西方人则把尽最大能力保全生命看做是壮举。
当时觉得很扯,现在想想,貌似很多片子里面宣扬的确实是这种精神。
不怕死当然是伟大的,而勇于生也同样值得尊重。
反过来,绝望自杀或者苟且偷生,这都是懦夫的表现。
《重见天日》是属于三个男人的成功,是敬业的克里斯汀·贝尔的成功,是传奇人物迪特·丹格拉的成功,是德国硬派导演维尔内纳·赫尔措格的成功。
是三个男人分别在真实与杜撰之间用身体创造出来的逃亡史诗。
影片真实再现了危机四伏的丛林,又极富戏剧爆发力,是一部把人物命运与大自然完美联系在一起的现实主义风格之作。
——有志女青年请允许我在一开始把所有热情洋溢的赞词献给克里斯汀·贝尔这个疯狂的男人,从《机械师》开始,这个男人就有严重的“自虐倾向”,他可以在十几天的时间里把自己壮硕的身体变得瘦骨嶙峋,为了一个患有深度失眠症的机械师。
到了《重见天日》,他再次疯狂地折磨自己的身体,为了一个越战期间的战俘,再次减掉了40磅的体重。
这个在好莱坞混的很一般的男演员,拥有令人敬畏的敬业精神,奥斯卡对他的褒奖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或许,减肥对于大部分演员来说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营养师的配合下非常容易完成,其实就这一点来说,克里斯汀并没有多么的了不起。
但是,并没有几个演员,可以做到克里斯汀在《重见天日》里做到的事情。
大嘴大嘴地吃下蠕动的活蛆,徒手抓蛇并且把蛇直接生吞活剥,镇定地面对满身的吸血蚂蟥,光着脚衣不遮体地穿越丛林。
《重见天日》见证了克里斯汀·贝尔超出常人的敬业精神,你完全可以把克里斯汀饰演的迪特·丹格拉和他本人画上等号,克里斯汀在拍摄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迪特的惊险逃亡。
所以,当人们把迪特推崇为一个传奇英雄时,我们同样要记住克里斯汀为这个角色做出的牺牲,在好莱坞无数星光灿烂的男演员中,克里斯汀·贝尔完全可以被称作一个超级英雄。
当然,真正让影片得到关注的还是德国硬派导演维尔内纳·赫尔措格,《重见天日》是赫尔措格的首部英语电影,也是其跨入好莱坞的第一份作业。
不得不提的是,《重见天日》的雏形来源于赫尔措格早年拍摄过的一个名为《小迪特想飞》的记录片,影片真实记录了迪特在丛林中的艰险逃亡,《重见天日》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和传奇性,使其成为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娱乐影片。
而迪特·丹格拉本人也被塑造成为了一个超级英雄,一个具有典型美国精神的人物,那就是乐观积极,在困境中依然顽强努力永不放弃的精神。
很多人指责赫尔措格在《重见天日》中完全地丢掉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了好莱坞商业电影俘虏。
一个德国人却成为了一个美国英雄,一个原本倡导个人风格的导演拍出了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
这样的说法,对《重见天日》和赫尔措格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赫尔措格与迪特私下是相处非常好的朋友,两人相似的人生经历,促使赫尔措格创作了《小迪特想飞》,而《重见天日》则是赫尔措格对迪特的乐观精神给予的最高的赞扬。
迪特的精神无论是越战期间还是如今,都值得人们去感动和学习,即使把迪特塑造成了一个美国英雄是也无可厚非的。
在越战期间在美国国内低迷的大情绪中,迪特是那个年代象征着乐观与积极的英雄。
而如今他的精神也没有过时。
当人人都在绝望的边缘,当人人都放弃的时候,迪特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希望。
如果你是熟悉赫尔措格电影风格的人,那么你就绝对不会说《重见天日》只不过是一部普通的流淌着好莱坞血液的商业电影。
在《重见天日》中,赫尔措格把丛林的危险与神奇,以及丛林与人物命运的矛盾和联系塑造地非常完美。
在赫尔措格的大部分影片中,我们都能发现他非常擅长去描绘大自然的环境,描绘人与自然独特且矛盾的联系,赫尔措格对表现丛林独有的绝望无助和恐惧混乱有着明显的迷恋。
在其曾经的作品《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和《陆上行舟》中就可以窥见到他的这一独特的对丛林环境的迷恋。
所以,《重见天日》中真正令人恐惧和威胁到迪特生命的并不只是越南共党,而是整个丛林。
丛林让迪特的逃亡险象环生,丛林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是影片的主角。
在这部以越战为背景的影片中,战争本身和对战争的控诉并不是故事的核心,故事的中心依然围绕着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从中产生的戏剧性和真实性,使得《重见天日》成为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之作。
逃亡,是《重见天日》主要叙说的故事,从中也加入了很多充满者传奇色彩的人物和细节,也是影片比较好看的部分。
如果要拿《越狱》去和迪特的逃亡比较,那么实在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迪特的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前,而《越狱》最近的风靡导致观众会拿之与迪特的逃亡比较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赫尔措格把人物的逃亡命运与丛林环境巧妙的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使得《重见天日》同时具备了纪实性和戏剧性。
所以,《重见天日》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赫尔措格的成功,这个德国人用严谨的的德国电影精神塑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美国英雄,并且把两者兼顾的相得益彰,造就了好莱坞影视上又一经典的逃亡史诗。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请注明
主人公第一次执行任务去轰炸越共的据点就遭遇不测坠了机成了俘虏,辗转来到集中营和一群已经被关两年之久「疯疯癫癫」的飞行员同胞关在一起寻求出逃的机会。
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越狱」的准备阶段,看这种类型的电影早就习惯这样长时间压抑后突然爆发的模式。
在得知那群看守决定杀人灭口后这群飞行员决定提前执行他们的计划,电影的高潮也就这样开始。
克里斯蒂安·贝尔是这个世界上疯狂的男人,之一。
他可以在十几天的时间里把自己变得瘦骨嶙峋为了一个患有深度失眠症的机械师。
为了一个越战期间的战俘减掉了40磅的体重,大嘴大嘴地吃下蠕动的活蛆;徒手抓蛇直接生吞活剥;镇定地面对满身的吸血蚂蟥……贝尔拥有令人敬畏的敬业精神,告诉世界并不是穿着蝙蝠披风时他才是英雄。
苦难电影,不怎么喜欢,和第十二个人那样看着揪心。影片最后战友从CIA手中劫持回被政审的男主,要是发生在我国那可就是惊天大案了。
讲述越战时期德国人美国籍的主角原为在空虚时被击落被俘。 和同意被俘的人策划逃跑的故事。。故事老套没有新意 不知道为何的这么高的分数。。可能这正是IMDB的习惯。 对历史故事片评高分。 故事剧情介绍尸橫遍野的集中营,以及敌军的非人待遇,让戴特如入人间地狱,于是他决心逃跑。
就是...太无聊了一点。
侵略者被俘虏后,历经磨难逃回美国的故事
再也不想看任何,Werner Herzog,的电影
不错,可惜导演选择了这个角度
越战版本越狱,吃虫子和吃蛇的那段很强悍,美国大兵不断出现的幽默很经典。
翻拍自97年赫尔佐格自己的纪录片Little Dieter Needs To Fly,区别于PB的神奇曲折的剧情,人性的表现才是本片的重点。
Dieter Dengler: I love America. America gave me wings.美国人就是在这样的影片中培养爱国之情的。
一个本可以拍成经典的剧本被SB导演给弄成一团垃圾
为什么Bale能够出演这么多出彩的片子,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像他一样“入戏发疯”的人。在电影里面吃蛆虫,在机械师里面的枯瘦模样。活生生把这部偏题演出来了。或者说Bale本身就是一个“饥渴”的人。
又一次对贝尔叔肃然起敬了,又数次不敢看下去了,实在太辛苦,贝尔叔的敬业精神真是令人心疼啊,如果我是他老婆,一见到他保准泪流满面~~
美国侵略人家国家,活该!
迪特在纪录片里说了一句“你们拍的到我被捆绑推着走的背影,却拍不出那一年我内心的恐惧。”于是,赫尔佐格就拍了这版故事片,加上全体演员的出色表演,观众们都在这场半个多世纪前的著名战争里感受到了恐惧、卑微与坚持生的信念。导演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展示功力,作为战后才开始生命记忆的一代德国人,赫尔佐格或许在许多时刻都抱有对战争正义、非正义概念的纠结,在他毫无理由就需要向世界怀有愧疚的成长过程中,战俘死里逃生一定是个张力十足的故事,于是一旦遇到,势必要实施自己的创造力。这两部影片互为注释,是反方向的《陆上行舟》&《电影梦》。
贝尔对自己的表演总有种自虐式的变态要求,看他大口吞活蛆真是被恶心到了,话说2年前刚减磅那么多出演机械师,现在又变的骨瘦如柴,这样的摧残身体,也实在有些不要命了。片子和我预想的有点不同,主体并非在密林里的求存,而是被抓捕在越共村庄里的囚禁。结尾的感觉有点画蛇添足,但怎么说呢,这片子的本体依然是一部好莱坞风格的动作片,所以来点煽情的也不足为奇了。
5 STARS FOR Christian Bale
越南风景很好看,绿绿的很养眼……美式主旋律,情节看的我频频出戏,就是没错过一个重口味镜头,汗= =看完再次感叹下贝尔的敬业精神,生吃蛆徒手抓蛇再生吃真不是一般人敢干的 p.s.处女座都是变态好么亲!
俘虏后不一直关着,还能自由活动,60分钟才开始逃,一些荒野求生。前面描绘了一个天真的美国人,在天上炸别人挺爽,轮到自己了才感觉‘对方‘挺坏’联想电影,范迪门斯地2009,丛林2017(哈利波特那演员),荒野求生,使命召唤黑色行动2。
制作很粗糙
看过的比较差劲的越战片,不论是表演,演员,情节,没有看完就over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