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开始和结尾均有高层会议,基本是同一批人。
居中的是一位总警司,左手方坐两位高级警司,右手方坐一位高级警司。
开始时,左手方两位高级警司的下手方还坐着一位浅平头总警司,右手高级警司下手坐着投诉科两位高级警官,便衣,无警衔。
结尾时投诉科未参加,那位浅平头总警司改坐右手高级警司的下方。
居中总警司,应该是行动处行动部机动部队总指挥官。
那位浅平头总警司应该是西九龙总区副指挥官,在后来的剧情里,他参与了对涉嫌打人的PTU警官警员的询问,以及在片尾的高层会议上因另有清晰的打人片子而以退为进的表示:“帮什么?
都被人拍下来了,全都革职吧!
”以保全手下。
果然,PTU总指挥官顺势表示:“老王,虽然他们三人是犯了警例,但有时也要体谅前线警员的压力,如果是你在街上被人侮辱,你不搞得油尖旺熄灯一个礼拜?
”就这样,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三名PTU警员被保住了。
从两人语气来看,王总警司和PTU总指挥官之间,似乎不是很和谐,过往似乎有某些不大不小的过节,虽然两人都是要保住三个小警员,但彼此语气都略有些讥讽之意。
高层会议中的另三名高级警司,身份不是很清楚。
他们应该是总部的,不是下属各总区警区的,否则不会坐在王总警司的上手。
行动部的高级警司,似乎只有两位,一个负责爆炸品处理,一个负责行动事务。
支援部倒是还有两位高级警司。
光头佬陈志仁总督察,西九龙PTU大队副队长,另一位任达华的直属上司,黄中正高级督察,西九龙PTU大队第三小队队长,从后面看,黄中正指挥了五个纵队,任达华警长带领其中一个纵队。
黄中正应该还有其他下属。
投诉科,全称投诉及内部调查科,隶属于监管处,由一位总警司负责,下辖投诉警察课和内部调查课,各由一位高级警司负责。
片头参与高层会议的,应该是内部调查课的高级警司及其下属。
显然那个大麻成还没有投诉被打,投诉警察课的人不会介入,总警司更不会多事提前介入。
林雪饰演的肥棠,应该是西九龙重案组,给投诉科作向导的长发东叔,应该是西九龙反黑组。
在警区和警署级,是否有重案组和反黑组建制,待查。
孖八和一个古惑仔被阿七带回警局的时候,作嫌犯登记工作的,是一位警署警长,这个警衔是警员级别的最高级,再往上就是见习督察,警署警长在影视中不是很常见。
片头投诉科高级警官说:“这段片子是康文署送来我们投诉科的。
”康文署,全称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隶属于民政事务局;警务处隶属于保安局;民政事务局和保安局均隶属于政务司。
虽然剧情让人看得有些打瞌睡,但是对于整体的矛盾刻画非常好,包括警队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个人性格的矛盾等.总体而言,时间够多的可以看一看,但是不要指望剧情有多么精彩或者怎么样。
网上盗版反应好快啊,本还以为是机动部队:同袍,看完以后才知道是这部机动部队警例,感觉一般,相对老杜03的PTU来讲,我给他两颗星非常心安理得。。。
不是很好看,大家请酌情观赏!
《机动部队之XX》这一系列电视电影不是正统的《PTU》续集,制作也没有正式电影那般精良,就重要性来说也就是《PTU》的番外篇,保留了主要人物阿森(任达华饰)、阿May(邵美琪饰)、肥棠(林雪饰),故事线索虽然没有《PTU》般复杂丰富,但影片风格却是有着传承,银河制作的凌厉风格加上杜琪峰担当兼职,让这一系列还是颇有可看性,而对于我这一银河拥趸更是不能错过。
《机动部队之警例》的主题关乎一个“寻”字,这次寻的是人,不过叙述的线索就比寻枪那夜逊色不少了,而且感觉本来就时间过于纠结于孖八的心理刻画,影片紧张感不足,不过考虑到毕竟是电视电影的制作档次,那也就不苛求效果了,有个风格的延续已属满意,总好过聚焦机动部队的TVB剧,冗长而空洞。
孖八的击毙大麻成后的最后一个动作 使我不由联想到那著名的港警枪击案。
2001年3月14日,香港一家警署接到一个投诉电话,说在荃湾石围角邨石桃楼552号住宅有噪音滋扰。
按照一般做法,警方派人上楼调查。
由于只是噪音滋扰,警方只派一名警员(梁成恩)登楼调查,结果,梁成恩警员上楼后不久出事,事后被发现中了五枪死亡,配枪被抢去,同时被抢的还有备用的六发子弹。
法医检查和弹道检查结果表明,凶手是用梁成恩的配枪把梁成恩射杀,而且六发子弹全部射出(其中一枪没有打中梁成恩)。
香港警察的左轮手枪本身有六发子弹,另外有六发备用子弹。
因此,凶手不仅拿走他的手枪,而且有六发子弹在手。
事后,香港警方悬赏100万港元,缉拿凶手。
同年(2001年)12月,在荃湾丽城花园恒生银行发生一宗光天化日之下的持抢劫案,凶手蒙面,抢走了银行50多万港元现金,并开枪杀害了银行内有反抗行为的巴基斯坦籍护卫Khan Zafar Iqbal。
警方事后通过弹道检验发现,凶手所用的手枪,正是同年年初梁成恩被抢的配枪。
至此,香港警方相信,两案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集团所为。
香港警方事后为丽城花园劫案悬赏200万港元缉拿凶手(其中100万元由恒生银行提供),但没有向外公布两案所用的枪是同一支手枪,免得市民惊慌。
丽城花园抢劫案,警方在现场捡到三个弹头,因此,凶手手上只剩下三发子弹。
这种子弹在英国制造,凶手很难找到多余的子弹。
300万港元的悬赏发放了接近五年,警方破案毫无头绪。
至此,警方相信作案者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集团。
假如是集团,集团内难免有人被300万元所吸引而背叛同伙、向警方举报。
2006年3月17日凌晨发生的一宗枪击案不仅震惊全香港,而且破解了以上两个悬案。
2006年3月17日凌晨,香港尖沙咀广东道与柯士甸道交界、住宅大厦港景峰对开一条行人隧道内,两名当值军装警员曾国恒及冼家强正在巡逻,二人忽然被人枪击,冼家强中两枪(脸部和小腿),警员曾国恒中一枪(凶手三发子弹用尽),警员曾国恒及冼家强都分别拔出自己的手枪还击,曾国恒打出五枪,全部击中凶手(徐步高)并导致徐步高死亡,冼家强发射了两枪但都没有打中凶手(事后弹道检验结果)。
凶手徐步高由于也是一名警察(普通警员),曾引起很多猜测,事后的调查和分析认为,他是一个心理变态的警察,由于长期不获得晋升,决意自己搞事挑战警方的同事。
此案轰动全港。
事后客观的分析是,徐步高手上有枪,但缺乏子弹,他当时的目的是要抢夺两名巡警的24发子弹(每人12发),徐步高万万没有想到,英勇的警员曾国恒中枪之后居然还能拔枪还击,并且击毙他。
该案的谜团之一就是曾国恒在击毙徐步高后把枪放回了枪套。
有人曾经怀疑究竟是曾国桓到底是怎么在弥留之际把枪放回去的。
而此外,此案对香港警察和市民中的影响却并没有随着案件的结案而终止。
相反,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就会多多少少出现一些其中的题材。
早在阿杜的《神探》中,便有很多人自然的联想到了本案,尽管电影的主题并不是要拿港警枪击案来说事,但谁又敢肯定这件事对香港警界一向正面的形象没有造成很大的冲击呢?
根据我平日对香港警察的了解,作为香港三大纪律部队之一,其内部组织的完善和各种关系的交织,不但保证了其战斗力,同时也为一些矛盾作下了最天然的伏笔。
有时候正义的差别往往就是警服脱与穿的界限。
或许你会觉得香港警察是如《神经侠侣》一般平静,或是如《放逐》一般的怕是,抑或是《冲锋队》一般的怒火街头。
但无论怎么样,PTU系列确实反映出了一个真实的警察。
他们是人,他们有弱点,他们有信任,他们有猜疑。
阿杜也许就是看中了他们卸下面具后的人,而不是一个制服下面的相同使命的面孔。
我个人觉得,电影中与真实的港警枪击案中相似的部分,就是他向真实的人最好的致敬。
真实的PTU不仅是PTU,或许比《无间道》要更充满了阳光,也许在夜晚的灯光下变得更加真实。
短短的几小时,不大的投诉案,精心策划的骗局,难以启齿的分歧。
兄弟之情,战友之义,在即将到来的事实面前,却显得那么无力。
尽管是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却也使人有另外一种心情。
我想,这就是银河带来的感情。
“也有风雨也有情”。
我想,这就是对银河最好的概括。
原来,有这么一出香港警匪片,没有刺激官能的血腥暴力,没有起伏明快的情节步调,甚至连场景、剪接、镜头、人物、构图、音乐都屡屡让你想到同类型的前作《PTU》,但你还是心甘情愿地把头扎起来埋进水里去欣赏它,它的名字叫《机动部队之警例》。
值得一提的是,《警例》是银河映像出品,但导演不是杜琪锋,而是罗永昌。
杜琪锋大部分的黑帮/警匪片都标榜着黑暗外加极奇冷峻的风格,由探讨人性权力斗争到精神本我不愿面对的“心魔”问题,常常给予观众或多或少的惊吓(《神探》、《黑社会之以和为贵》),无一例外地出现在“银河映像”的每部作品之中。
反而,罗永昌作品的格调平实,自然过渡得多,像《每当变幻时》、《天生一对》等,到今次执导的《警例》,主题鲜明,叙事含蓄,不是高深莫测的故布疑阵,只是水到渠成点到即止。
也许就是因为它的处理手法低调,我才觉得它比同类型拍到厌的片种来得清新淡雅一些──它尽管没有施浓胭脂在脸上的野心,却有冲着素面示人的勇气,尤其当这份勇气要落实在执法严明和人情道义上进退失矩的机动部队时,我为它找到了这样的一个诠释:表面上和私底下的执法尺度虽然存在偏差,体制背后涉及的“权力”也使你无法与之靠拢,但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你却可以很好很恰与其分地做到绝不勉强绝不为难,在自己特定的岗位上做到尽心尽力就够了,如果把这里的“你”置换成“机动部队”,我相信这就是机动部队拒向现实低头又唯一可以做的最佳选择。
机动部队作为捍卫特区政府的机械化身份一方面是打撃罪恶、除暴安良的前线人员,另一方面又要恪守各种条文繁多的警例,而罗永昌就是想透个机动部队里一个私下欧打犯人的案例突出警员办案处事的两难境地──进一步不成“仁”,退一步又能“忍”吗?
机动部队究竟是按着条文遥控的机械抑或充满七情六欲的人?
正邪对立之间存疑的“灰色地带”,该交由“人治”抑或“法治”来审理较恰当?
《警例》故事背后的意识形态十分沉重,而个中紧密的人物关系网也不过是在一日之间建立──警署高层收到一卷录像带,内容拍摄到三名军装警员涉嫌在后巷对一名男子施以欧打,为此,警方投诉科的探员们展开跟进这个案件。
机动部机的警员李永森(任逹华饰)马上被审查组拉去问话,他与另外两个同事故意隐瞒打人的真相,并打算私下找那个被打的犯人“大麻成”解决。
与他们同组的警员孖八因财务问题向警队寻求援助,未果,还得罪了上司黄警官,被逼得走投无路,神智失常。
同是警员的肥棠因欠黑帮的债而暗自选择包庇“大麻成”……这铭铭中彷佛自有主宰的一切都在“那搜查中的三名警员随时遭沿路追踪的投诉科探员们揭发”的伏线下阴暗前行,推动剧力的不是多线发展的情节,而是一种波澜不惊的悬念,一种探索人性课题上的自我欲望。
全片关于一众警员的“追踪”与“反追踪”,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孖八首先被镜头放大成一个不堪压力负荷而变相蓄意杀人的标本,当他得知被调文职和被上司勒令交还配枪,回到警局后坐下第一个动作就是反复擦拭自己的配枪,特写捕足到人物此刻满头大汗,脸如死灰,双手剧烈的颤抖,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使他失去理智,迅速变成了一头眼红的野兽。
他持着配枪躲在警局里侍机报复自己的上司,不料另一场围捕“大麻成”的行动同时发生,突如其来的一声中枪逼迫他要重新面对自己抑或继续执迷不悟?
罗永昌在命运的选择题上设立了这个足以考验所有观众去思考的焦点,一如后来警署高层发现那三名警员确实有殴打犯人,应该严肃处理他们,还是干脆讨个台阶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结局很好给了我们正面的答案。
《警例》的格局可以更大,节奏可以更明快,但我仍然甚为欣赏它对个别人物刻划的见微知着。
《PTU-警例》是由杜琪峰监制,他的徒弟、银河映像的剪接师罗永昌执导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罗永昌的第四部导演作品,比起前三部,多了几分成熟和稳定,影片很成功的延续了2003年杜琪峰执导的《PTU》的影片风格,甚至可以说延续了杜氏一贯的影片风格,不愧是杜琪峰的徒弟,不愧是银河的公司成员。
喜欢杜氏电影的人,喜欢银河的影迷,相信也会喜欢上这部电影。
据说这是《PTU》之后的第一步续集,但由于只发行DVD,而不上映,导演又不是杜琪峰(我认为这是主要原因),所以被外界认为不是真正的续集。
我是先看了《PTU-绝路》,再看《警例》,《绝路》让我失望,因此,在看《警例》前,是不抱什么希望的。
看完之后, 我发觉我错了。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影片延续了杜氏风格。
影片在一开始,就让观众直接进入影片的情节中,警队高层开会讨论如何处置PTU部队成员殴打已经就范的古惑仔的事情,打人的任达华3个PTU成员会不会受处分?
事情将如何发展?
影片从一开始就设置了这样的悬念给观众。
任达华饰演的森哥寻找被殴打的大麻成以便为自己打人开脱,警察投诉科也在寻找大麻成意图查出打人的PTU成员的真实身份,李国麟饰演的孖八的调职事件,影片沿着这3条线,故事情节的设置一环扣一环,PTU队员活动于香港的街与巷、日与夜,3条线不断地交错发展,扣人心弦。
罗永昌没有突破杜琪峰的框框,影片在气氛的营造上一如既往的杜氏化,任达华沉着冷酷的表情,蕴藏地确实内心对打人事件的担忧,李国麟情绪的变化让观众一直担忧他会把事情越弄越糟糕,警察投诉科的咄咄逼人给寻人这条主弦不断加码。
相比影片的情节设置、角色定位、摄影剪接,影片的结局有点出人意料,与杜氏风格有些出入,故事的结局是大麻成死了,打人的PTU队员任达华逃过一劫,李国麟也没有犯错,还得到了福利部的债务重组的帮助,这样的结局像是贺岁片的结局,皆大欢喜,但却不像老杜一贯的宿命式的结局,不像他一贯设置的出人意料的结局。
也许是出于电视剧式的电影的定位,照顾一般普罗大众的观影感受,而不是喜欢电影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影迷们的感受,罗永昌设置了这样的皆大欢喜的结局。
期待下一步《PTU》。
警员的暴力化是世界的问题,总有一天暴力到达顶点,会难以收拾。
警员的暴力化是世界的问题,总有一天暴力到达顶点,会难以收拾。
警员的暴力化是世界的问题,总有一天暴力到达顶点,会难以收拾。
警员的暴力化是世界的问题,总有一天暴力到达顶点,会难以收拾。
警员的暴力化是世界的问题,总有一天暴力到达顶点,会难以收拾。
警员的暴力化是世界的问题,总有一天暴力到达顶点,会难以收拾。
俗套的剧情,压抑的音效,怪异的叙述手法 虽然我个人比较喜欢任达华 还是很难说这片子好看实在是无聊的话看下无妨,要是想看高水平的片子 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下的时候我也以为是《PTU2同袍》,结果发现原来是一部电视电影,没有《PTU》好看,但也可以看看的,胶片质量有点差,任达华这次好像演得有点过了,知道你是为了表现警察压力大,但也不用接每个电话都那么酷吧,看似有点脱离实际了。。。
更期待《PTU2同袍》了,也想看看这套电视电影的其它三部《机动部队伙伴》.《机动部队绝路》.《机动部队绝路》...
电视剧
8分银河映像,难以想象的正统血脉基本上除了摄影之外从剧本到剪辑延续了PTU正传的结构看了个开头去查香港警察使用武力的相关资料然后跑偏去查了些其他:某程度上,05年发生在香港的韩农反世贸骚乱造就了hk民众对于抗争权力机关的认知然后,大耳窿害死人!
三位主演不变,依旧是基层警察在善恶边缘徘徊挣扎的故事,剧情节奏比《同袍》好一些,但结尾莫名其妙的视频真是降分
李国麟也算是圆了一次警察梦。
看见那个警察为了找人折断那个人的手指,我就心疼。就像心疼绝路中的盲辉一样。
回味一下~~~~~~
细节,故事,台词,演员都不错
这一部一般般
叶天成的剧本其实不算差,虽然整体的戏剧冲突并不怎样强烈,但很多情节上依旧很有银河映像味,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逊色点还是在罗永昌身上,这个在银河映像工作10年有余的人,导起电影来居然这般无趣,丝毫个人风格都没有,就更不要谈叙事技巧了,整部影片就像TVB制作的电影一样,杜sir监制好像也没啥作用
孖八那条线有点牵强
最后那样的结局 公共关系科真的觉得没有问题么?
香港的纠风整顿真的有如此夸张?先留个问号。
罗生真的超中规中矩。
唔清唔楚就咁冇佐
太主旋律了点
银河。
投诉科没人投诉就自搞 肥棠怎么样了呢😂
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牵强
机动部队系列说白了就是黑警系列,在这个世界观里,警察都是不干净的,所以故事会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孖八这个角色的设定很有趣,本质上是个冲动易怒的莽夫,对自己的枪有很深的执念,或许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疾病。这样的人能够在警队混下去这本身就是一种程序上的错误。所以在混乱脏脏的土壤下又有多少长出善良的花朵呢?最后让孖八幡然醒悟,自我牺牲就有点俗套了,还不如一坏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