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yf一起,俩哭包🥺!
巧的是近半年在影院里看了好多同结构的公路片,这一部是友邻打分最低的,但是是我觉得最亲切的,因为它不是在公路上旅行,而是在公路上生活。
不是一场不计成本的冒险,而是主人公都各怀目的精打细算的找寻。
当然到了结尾,这个找寻的对象模糊了,找寻的信念动摇了(这也几乎是每部公路片必然的结构要素)。
我理解了为什么这个时代公路片会让人动容,因为人的目标是模糊的,信念是摇摆的。
而公路片给的答案则是一种想象性的解决:生活过程本身是全部真谛。
影片里两个地方是我觉得很有巧思的:一个是印着“电影广告招商”的车开过,假意要援助陷入泥潭的底层人,实际上要价500,被骂了之后还恬不知耻地诅咒人家留着钱买棺材。
确实,整个华语电影产业就是这样的骗局。
比如一些知名流量,导演都在转发这部片子的预告片,鼓励大家多多支持国产电影。
但是这些人在干什么?
一面恰烂钱不好好创作,净是拍摄一些跟现实生活毫无关系的工业糖精,一面让人支持国产电影,虚伪到了极致。
第二个是农民工打牌的时候,说工头(用了导演本人的名字)白志强欠自己钱。
一方面说明了他们之间的生产关系,雇佣者与劳动者,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媒介自反,揭示电影本身的产业性。
我觉得导演卸下架子,把自己在电影生产中的位置坦坦荡荡地告诉观众,这在国产电影里确实是罕见的真诚了。
怎么说呢,电影中多次出现背景音乐《我和你》,刘欢鼻音很重的唱腔昭示着2008年那个大时代,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拥抱全球化进程的大时代,前景是苟仁和毛豆在寒冷的冬天里花18块钱找一碗热的羊蹄。
老师跟我们说,不要怜悯弱者,因为廉价的怜悯其实是那个制造二元对立的时刻。
08年的你我又在做什么,也不过是在《我和你》之外,钻营于日常琐屑罢了。
这些时刻也许没有《我和你》那么地冠冕堂皇的感人,但是这些时刻没有意义吗?
不,正是这些时刻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人类普世价值的理想。
正月初八,微澜发起的《拨浪鼓咚咚响》点映观影完毕,笔者虽然购票了,但还是因故错过影片,群里旁观大家的互动以及映后交流,等#拨浪鼓咚咚响定档2月25日#上映,会去影院看。
如给微澜推荐影片的伙伴所讲,“这是一部留守儿童题材的电影,非常感人”。
早前,朋友圈里看到一些老师的影评,对这个电影的印象是“真实”,另一个是观影会想起《菊次郎的夏天》,在同事们发起点映之前,大家比较一致担心和警惕的是“被感动”,观众沦为旁观者,不过同事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发起了点映,并在观影前一周,密集的春节档电影空隙邀请传播,最终成功组团发起点映。
大象点映的工作人员反馈说,这是他们全国第一场和影片关注的儿童群体有关的主题放映,大家是出于对困境儿童本身而来观影。
以下的记录,分享一些映后微澜图书馆伙伴们与导演连线的碰撞,电影背后的人和关怀。
一次乡村学校的留宿引发的创作电影的起意源于导演拍摄盲人题材的纪录片《边走边唱》时,一次借宿在乡村学校,拿着摄像机进学校的导演白志强,被校长误认为是记者,校长主动分享了许多学校的故事。
其中让导演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几十年间的变化。
志强导演用了蛮夸张来形容,早年间,八十年代,学校的学生有两三千人,导演去探访和后来拍摄电影的时候,2014年前后,学生只有不到160个孩子,而这160个孩子当中,几乎全部是留守儿童;但凡有条件,父母都将孩子带到城里一起;而在这不到160个孩子中间,有60多个孩子属于是单亲家庭,甚至孤儿。
随后的考察和家访,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有的孩子可能有母亲,但身体残障加上精神障碍,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又没有人照顾,家里是很难让人想象的生活场景;还有的孩子有父母,但父亲残障,母亲精神障碍;也有些孩子,本身兄弟姐妹中也有精神障碍者……志强导演说,所以这些给人的撞击非常大,他很难平复所有这些给自己的震动,“这件事情我必须做,我必须要把他们呈现出来”,当时很多朋友建议导演拍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会很有意义。
但导演认为,“留守儿童是成长中的,他们有未来的生活,有未来的希望。
”长大了面对这样的过去,如何和妻子丈夫分享,可能会继续带来伤害,怕影响他们将来的生活,志强导演决定拍摄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
据说,他用了500多天来写剧本;才从众多孩子中选中“毛豆”,电影中白泽泽饰演的毛豆原型就是考察期间遇到的某个孩子。
孩子的爸爸是一个开卡车的,贷款买了拉煤的卡车,但一次卡车从悬崖上飞下去了。
车也没了,还要给人家还钱;爷爷就一直说爸爸在外面跑车拉煤,老人骗孩子的方式就是你得好好学,你要考了一百分,你爸爸就会来找你。
这孩子就一直梦想着坐在爸爸的肩上放烟花,看着烟花朵朵盛开;这是他的梦想。
后来他等不到爸爸回来就跑出去找,只不过他跑到镇上的时候,就被村长拽回来了。
这个是毛豆的主要原型。
而另一个主角苟仁,则是志强导演的发小,他本身的部分经历也被写入了剧本中。
关于真实,微澜志愿者看到了什么
映后与导演在线交流刚刚查了一下,清涧县属于陕西省榆林市。
2020年2月27日,经陕西省政府同意,清涧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去年“铁链女”事件爆发后,榆林地区也曾经被爆出“铁笼”事件。
看了这部影片,就好像看到事件发生的大环境了。
电影里每个人的形象都很鲜明,白明明、雇佣毛豆卖货的摊贩、那个在饭店门口乞讨的小女孩,每个都是有故事的人,特别真实。
真的很感谢导演,把这一切展现出来。
导演说拍得粗糙,我觉得粗糙也是一种“真实”。
有个场景我印象很深,毛豆和苟叔开车到城市,他羡慕的看着车窗外有一家人路过,爸爸让儿子骑在他的脖子上,一家人笑得很幸福。
而且我发现,那位爸爸应该是白导客串的,很真实又戳泪点的细节。
奶奶很真实温暖,虽然很短。
这个片子女性角色确实缺失陕北农村的写实很震撼电影里面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很生活化的,尤其是语言表达,我基本听得懂,我在山西的西北部村里短暂的生活过,村里人说话和电影里一模一样,常用语,说话的腔调,甚至一些神态动作,还有孩子不干净的脸,苟仁的乱蓬蓬的头发,胡子,在村里到处可见,电影里的奶奶的头巾和村里的奶奶们如出一辙。
毛豆,一个调皮捣蛋,单纯的孩子,留守儿童,没出过大山。
和奶奶相依为命。
是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的代表。
苟仁,坎坷生活的普通人,跑了一整天,回到出租屋,看似厚厚的一沓钱,最大面值就是20元,数来数去也没多少,交了房租,水电费,基本没有了。
基层劳动人民的代表。
其实,在故事里,毛豆和苟仁相互温暖,感受到了彼此的爱。
2023农历新年第一聚 凌助小丸子拍摄 导演白志强和微澜的伙伴们和他们的家人被消失的……有伙伴提到,虽然这部电影还是会让人想到“菊次郎的夏天”,但不同的是,菊次郎是一个个体,而这里的毛豆会让人想到留守儿童群体。
在问到作者在呈现时有哪些创作上的考量时,导演分享了很多被删减和没有取用公开放映的很多毛豆与其他孩子相处的群像,这是遗憾。
而关于成年人苟仁,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电影也剪辑掉了20分钟背景,如果这20分钟还在,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苟仁的冷漠。
当然,有被消失的镜头也一定有被强加的镜头和表达。
电影带来了哪些真实的行动和影响拍摄电影的两年期间,志强导演和朋友们,成立了“星星火留守儿童帮扶团队”,在陕北那片陆陆续续做了两年的帮扶工作。
起初就是帮扶点物,书包,新衣服,也会联系赞助商给孩子们买棉衣,新鞋袜子和学习用品,后来发现物资很快就会消耗完,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情感上的关注和关爱。
另一个,志强导演也坦承,两年的工作中与孩子们常有的交流,感觉孩子们对未来是没有期望的,对未来生活没有憧憬。
初中毕业了,赶紧要去打工挣钱。
挣钱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没有生活的资源,没有那么多人帮他们,自食其力出来打工,我们知道他们的命运还是会重复。
读书对于他们来说是可能改变命运的一个方式。
后来大家改变帮扶的方式,会在活动中做一些座谈会,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做游戏;把外头考上大学的做企业做得好的老乡们叫回来跟孩子们互动,讲讲自己创业的故事;就是希望他们对未来能有所憧憬,打开胸怀,抱有希望。
电影获奖和被更多的人知晓后,毛豆的扮演者已经和影视公司签约,后来参演了多部作品;志强导演认识的孩子里也有一些找到了新的家庭,可以在成长和学业道路上资助他们。
“真正的从情感上,从心理上去帮助他们,乃至于和他们的这些父亲一样。
”
“电影有笑有泪,不卖惨卖的是幸福。
”志强导演他相信,人与人之间,关爱彼此和对方,就会得到更多的幸福,在大城市里的打工族,大家都是背井离乡,有很多的不容易,更应该相互体谅。
“我始终觉得,多一份爱,就会少一分恨,只有爱多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温馨和美好。
”导演说,“这也是我想通过这纪录片来做到一点点微乎其微的社会意义。
”在关于困境儿童的问题上,志强导演还计划拍摄柏剑的剧情片。
《波浪鼓咚咚响》揭露出来的问题,在乡村、在 乡村的留守、以及残障人群的婚育、单亲和孤儿,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破碎,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及更多的人关注和努力,才有机会看见困境和改善处境。
而我们,新公民计划和微澜的所有伙伴,也会一直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并且在行动的路上实践和探索,如伙伴们所说:“伙伴们都感觉意犹未尽,走出影院还在热烈地讨论。
希望留在家的孩子,通过志强导演的影片,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希望我们服务的流动儿童,能和爸爸妈妈一直在一起!
”
点映发起、组织、现场工作的微澜伙伴们观影提醒:因为电影大部分时候是方言,基本靠识字幕观影,孩子太小,无法看字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观影体验。
电影导演白志强自述追求一种“要命的真实”,他也确实做到了。
这种和真实生活贴近百分百的还原度,首先源于一个导演的纪录片拍摄习惯,其次是素人主演,饰演司机的本身职业就是司机,小孩子也真的来自当地农村的学校。
当然,如此籍籍无名的主创,最终收获不足两百万的票房,也实在是过于合情合理的事,虽然后来他们在电影节上收获颇丰:金鸡6提1中,上海国际电影节1提。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举国欢庆的年份,2008年。
陕北孤冷的冬天,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同样孤独的大山中相遇了。
留守儿童毛豆偷偷钻入卖货郎苟仁的货车,从此黏上了他。
毛豆想要找到自己的爸爸,苟仁想要找毛豆爸爸讨回毛豆造成的损失费,于是两人一起踏上旅程。
但毛豆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正义感,总是能给苟仁带来麻烦。
他用石头打破以为是坏人的车主的车窗,他在集市上公然指出小偷,苟仁的记账本越来越厚,讨回的可能性却越来越低。
寒冷的冬天,在一个极其偏僻的山路上,货车突然陷在泥坑中无法行走时,濒临爆发的苟仁意外发现毛豆主动站在了货车后面,正用尽全力去推这个以他的力量显然无法撼动的庞然大物,鞋子因用力而开裂,泥水溅满了本来就不怎么保暖的脏兮兮的棉袄。
就在这一刻,苟仁开始接纳毛豆。
意外成为两人此后旅途的关键词。
他们一起经历快乐(毛豆哭着问苟仁“这烟花真的是给我一个人放的吗”的时候,我也暴哭),经历悲伤,苟仁深藏于心的过去也满满揭露了出来:原来,他走遍大江南北是为了报“杀子”之仇。
旅程在热闹与烟火气中继续,毛豆和苟仁也陌路搭档终成“父子”,可残酷的是,这是一段所有人都知道的注定短暂的临时温情。
最终,苟仁离开,毛豆拿着曾经属于苟仁儿子的拨浪鼓,发现被自己弄破的鼓面已被粘好(他一直担心自己干的“坏事”被发现)——原来,苟仁比自己想象中更早接纳了他(呜呜呜
从简介的上半句「一个痛失爱子的寻仇货郎和一个寻找父亲的孩子」就能轻松联想到下半句「从嫌弃到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
这种剧情常见且简单的电影原本不是我喜欢的一类,但这部片子胜在不过分用力又完成度很高,所有人看起来真的在这生活。
而且尤其突出地是,拍得很美。
常见的生活场景被纳入恰好的构图里,柔和的胶片质感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枝裕和。
陕北的山峦从侧面看起来像手指印,联排拱形窑洞形似一些欧式建筑。
拨浪鼓上的小贴画是美的,刻着神秘符号的巨型门是美的,土地上的红烧牛肉面袋子也是美的。
人们讲的方言听着也不土了,是可爱的。
唯一打破审美的,是为了过审在片尾加上的公务人员。
无法理解怎么会有人追着导演连看七场点映。
但,假如有非商业大片能把我的家乡拍得如此温柔可爱,我也会多看几遍。
另一处喜欢的地方在于,一些冲突情节处理得特别轻盈。
小孩做错事连累大人被打,欠了债要还,弄坏了人家的东西要赔。
对于小朋友来说应该挺有教育意义哈哈。
原本对某些设定和情节有疑问,在其他帖子下见到导演一篇篇答疑,挺感动的。
所有疑惑都解开了,值得我把四星改成五星了。
于是把自己写在朋友圈里的影评搬到豆瓣来了。
这部电影和《人生大事》以及《隐入尘烟》有些相似之处,相较下来我更喜欢这部。
没有前者那种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又回避了后者极度贫困下的男女平权议题。
P.S. 白志强是我第一位亲眼见到的导演。
穿着大衣,微胖,看起来怪像咱们裸熊的。
行头还没有旁边戴着导演帽的主持人足。
气质非常谦逊,几乎顺着每位观影者的话说。
电影周边很有心,是小时候见过的光栅卡,某个角度是银河下的片名,某个角度又是盛放的烟花。
很喜欢导演的审美。
《拨浪鼓咚咚响》不仅是一部讲述普通人生活挣扎的电影,它更是一部触动人心,让人反思的作品。
影片以真实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如何相互扶持,寻找希望的过程。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主角们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普通人,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他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这种坚韧的精神让人深感敬佩,也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影片的剧情紧凑,节奏把握得非常好。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每一个转折都让人始料未及,但又都在情理之中。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也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和期待感。
影片的视觉效果和音效也非常出色。
摄影师通过精美的画面构图和细腻的光影处理,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真实而又充满诗意的美感。
配乐方面,影片采用了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拨浪鼓咚咚响》所传递的主题和意义非常深刻。
它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美好。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仅激励了观众,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活。
《拨浪鼓咚咚响》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
它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探讨,成功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它不仅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艰辛和挑战,更让人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温情和希望。
如果你喜欢安哲的《尤里西斯的凝视》,锡兰的《冬眠》,以及《樱桃的滋味》,那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拨浪鼓咚咚响》把东欧式的凄美融入进了陕北的苍茫,整部电影的画面颇具中西结合的美感;导演对山景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整部片的许多分镜也能看出对画面整体的斟酌,至少给我的感觉很舒服,很耐看,尤其喜欢几个夜晚的场景,深邃的蓝莫名有种日式美。
整体来说剧情比较简单,观众都能猜得到。
寻父之路套用了美式公路片的幽默,但是中间的张力并不够足,可能是为了结尾的高潮做铺垫,但至少没有达到开头的高度和节奏,中间几处的演技和音效也有待提高。
在快结束的时候毛豆说了一句“我以为我会死,但是伤慢慢就好了”,这句个人感觉真的能给电影提一星,情感上虽然没有最后的那种爆发,但就是这种作为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用天真的口吻说出很厚重的话,让人不经意间百感交集。
也许是很久没有看电影的原因,结尾毛豆回追男主的镜头还是没忍住泪崩了出来。
大概就这些,如有其他还会补充,新人第一次写影评,感谢。
🙏
不论对谁来说,这都是一种慰藉。
8分。
已经很久没这样,大哭特哭后觉得他妈看得真开心的感觉了。
一部非典型的陕北公路喜剧片。
还是现实题材的。
影展时领的票,没了解就直接进场,一开始以为会是脏乱粗粝的黄沙漫天犯罪片,又或者沉闷痛苦的真实写影,结果发现是捧腹欢笑的“谁是大冤种”选拔赛。
这种轻盈的拍法说实话我挺喜欢。
轻松治愈可爱还能洗眼睛,很合适周五约上朋友看完美美回家睡一觉,或者难过致郁的时候来被治愈。
(所以上映后直接拉着朋友二刷了:-D)单从故事上有人可能会觉得老套,一个为子寻仇的大老粗,一个千里追父的熊孩子,撞在一起,看开头能猜结尾。
但有时候感情真挚的片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套路”和“技巧”。
导演说只用了一个礼拜找到演员,如果没找到说明剧本不接地气。
最终的结果是,剧本很扎实,五年改了十二版,难得能看到这种扎根土地讲故事的电影。
国内电影都照这样用力,我也不用每次上院线看片都要豆瓣精挑细选了。
两个素人演员也很有灵气,从外观到情绪没有一点违和感,让我以为是专业演员了。
结尾的创可贴对这对父子的意义,就跟电影之于我的意义一样,有些伤口被抚慰住了,莫名地哭哭后笑笑,觉得生活其实也没那么不好。
Ps:导演说,本来拍的18年,领导觉得08比较好,以及最后的法院人员、小偷被抓……em...我明白了哈哈哈哈
电影本身和演员主创们都极可爱、质朴,主题和立意觉得都蛮好,导演在其中埋了很多中原地区的社会问题。
于上海大象放映首映场观看,十分的话个人给七分。
但可能对我来说,并不是能让人哭的电影就好,结构比较套路,煽情用力过猛,完成度不够高(例如配乐出现的比较突兀等)主创们很真诚,更期待后面的正式公映~
二月院线片里,有一部喜欢“国产文艺小片”的观众不该错过的电影:《拨浪鼓咚咚响》。
这部芦苇监制、白志强执导的电影,在一众春节档、漫威大片的“夹击”之下,也许很难获得市场足够多的关注。
但我仍想推荐给那些有机会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它值得入场。
原因很简单。
在类型风格层面,这是一部“半路父子”找寻、迷茫、和解的写实主义情感向公路电影。
天然朴素的生活题材与尊重现实的创作理念,让它频频获得国内影展的认可,曾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FIRST影展,迷影精神赏华语新电影十佳。
而再往下挖,它还以毫不晦涩的方式,带出了城乡社会文化图景的深度观察。
故事从货车司机苟仁的视角讲起。
他是个穿梭在各村镇间的卖货司机,在途中遇到了毛豆。
毛豆是村里典型的留守儿童,奶奶到了风烛残年之际,父亲外出打工没了消息。
春去冬来,毛豆的父亲一直没有回家。
奶奶去世后,毛豆偷偷躲进了苟仁货车的后备箱,要去城里找爸爸。
还没躲多久,贪玩的他就燃起了一连串的鞭炮,直接把苟仁的一大批货烧得精光。
苟仁一算货款成本,几千块就这么搭了进去。
为了拿回货款成本,苟仁只能带毛豆去城里找他的爸爸索取。
在上路的过程中,他的人生故事也一点点被揭晓了出来——当年,儿子的救命钱被好友骗光,生重病的儿子因为无钱医治,小小年纪就离开了人世。
他在村镇间卖货,其实就是为了找到当年骗钱的好友,为儿子复仇。
苟仁失子,毛豆寻父,两个主要人物在这趟旅途里的关系,就这样确立了下来。
他们也从彼此拉扯的冤家,成了一对“半路父子”。
两人间的关系如何在一点一滴间逐步转变,镜头又捕捉到了什么样的社会图景,成了《拨浪鼓》最主要的看点。
换言之,《拨浪鼓》最耐人寻味的,不在于他们能不能找到自己想找的那个人(父亲/仇人),也不在于故事的悬念,而在于片子里不断涌现出来的那些小细节。
这些细节需要的是精良的电影技巧、情感真挚的演员表演,而更重要的,是主创拥有那些足够真实的生活体验。
白志强导演提到,自己曾经因为拍摄纪录电影《边走边唱》,他凑巧借宿在当地的一个学校,才知道学生全是贫困线上的留守儿童,其中三分之一是孤儿和单亲。
“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脖颈上黑黑的……当问到孩子们家况时,他们纷纷低头落泪。
”有个孤儿的故事尤为牵动白导的心。
他私自跑出去找爸爸,但他并不知道,“他爸在外地跑车拉煤,其实是骗他的话。
他的爸爸开着货车坠崖而亡,天真的孩子依旧憧憬能坐在爸爸的肩膀上看烟花。
”这个孤儿的故事,其实就被白导化用到了毛豆身上。
悲伤的家庭巨变,亲人的相继离世,被克制的笔法所构建。
两个主角类似亲情的关系,也在此基础上逐渐展开。
在机缘巧合的相遇里,感情借由冲突而产生,又在离别中落幕。
他们在其中不断反抗,又不断妥协,最终被时代裹挟。
电影的镜头简洁、清晰地捕捉到了这些边缘群体人物身上,反映着的“缺失感”。
个人命运的悲剧与时代的变迁,在他们身上压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
无论是像毛豆这样的留守儿童,面临到的这种物质与情感的双重匮乏;还是像苟仁一样,在城乡结合部边缘地带艰难生产的中年男人,他们几乎是丧失希望地活着——两者初始的生活状态,都透露出一个挺需要被大家关注到的问题,那就是边缘群体的弱势与无助。
白导直接将摄影机架在了自己的陕北家乡,不加任何粉饰。
公路片的剧作架构,除了塑造两位主角的关系演进,也将社会图景锁定在乡野与城镇之间的地带,使空间地域成为了电影的“另一个主角”。
尘土飞扬的公路、颠沛泥泞的盘山路,西北村落与城镇酒店的二元对比,都为影片构成了一种不断流动的矛盾特质。
留守儿童、农民工讨薪、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都被点了出来。
苟仁开着的那辆“移动百货超市”,一个喇叭不间断播放着:“蔬菜瓜果米面油,日用百货全都有”。
这些传统生活的符号,是每个人的生活所需,但像苟仁这样的人,却已处于被大众逐渐遗忘的阶段。
他没有消失,只是无法发出个体的声音。
因此,老生常谈却依旧重要的是——发声。
苟仁与毛豆的生活日常与精神状态,并不是我们国内大银幕常能关注到的内容。
《拨浪鼓》也是一部近半年来我们都没见到过的院线片。
它是边缘的,很残酷,却又很温暖。
哪怕两位主角面临的现实都是痛苦的、不堪的,但情感仍然能在阴翳里透出光亮,在角落里被无声地传递。
一个丧父,一个失子,人与人之间互相共鸣的经历与体验,为这部电影带来了举重若轻的力量。
《拨浪鼓》讲的,是我们要在这种泥泞的世界里,继续一脚深一脚浅地走下去。
哪怕踉踉跄跄,哪怕眼前是一片肮脏,你也总能等到世界突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人在痛苦中,要选择用什么样的心态生存下去,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要面对的命题。
与此同时,借助这场旅途,《拨浪鼓》也带出了一个议题:当代现代化社会的快速更迭下,人们处世规则改变与情感力量的不变。
当真情被金钱的换算所淹没时,当生活成为“一地鸡毛”时,电影告诉我们:还有人站在这片土地上,维持与保有着那些最珍贵的情义。
首发于:陀螺电影 文:徐若风
货车司机苟仁,儿子患绝症离世,好友卷款失联,他曾多次想过自杀,可心有不甘,命运让他遇见了毛豆,这个帮助他填补遗憾的留守儿童。
毛豆,母亲在他百天时因家庭贫困离开,父亲从此踏上外出务工致富道路,陪伴他的只有奶奶,奶奶用尽全力温暖着他的心灵,可人终有老的一天,奶奶的离世让他明白“没人亲我了”,他带着父亲的照片,优异的成绩单,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躲进了货车后备箱,却因怕黑点燃了车厢内的杂货,与苟仁产生了交集。
其实他们之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失去至亲至爱,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即使自身并不富裕也胸怀大爱。
在寻找爸爸的过程中,苟仁逐渐在毛豆身上看到赖赖的影子,调皮、懂事、坚强,他对待毛豆的态度也悄然发生着转变,从最初的找到毛豆爸爸追偿烧毁的货款钱到必须送毛豆回去上学以谋求未来好的出路。
这样一个拮据的人,棉袄坏了舍不得买,车窗破了用纸板粘上,鞋子开线用洋钉钉上,在和毛豆相处的朝夕中,他给自己和毛豆买了城里人的衣服,入住有钱人的酒店,将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塞进毛豆书包,他将对赖赖的爱投射在了毛豆身上,带他走出大山看向了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鼓励他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也许毛豆已经知道爸爸“不要”他了,也许他在村里还是会受到欺负,也许未来他并不能如愿走出大山,就像憨憨,那个傻里傻气跟在一群孩子后面被遗弃的可怜人。
苟仁曾经带给他的片刻温暖,弥足珍贵的记忆,将会支撑他走多远,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
现如今,留守儿童现象在欠发达地区仍屡见不鲜,当地匮乏的资源及就业环境使得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如何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就如本次五一爆火的淄博烧烤,通过东北人民热情与好客的风采展现,流量引导,有效拉高了当地GDP。
其实不仅仅是在欠发达地区,在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仍存在夫妻一方北上广谋生的现象,为了迎合这内卷的社会,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夫妻一方除节假日外常年处于“丧偶式婚姻”状态,网络及交通的快速发展,是否真的将人与人之间拉得更近,“曾经的日子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缩短了,让相隔千里的人能够即使通讯,可也许正是因为它来的太容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变得更宽、更远。
时至立夏,万物繁茂,愿一切美好如期而至。
大部分有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典型的便是《偷自行车的人》,大约四幕有着浪漫主义的轻微转向,分别是两场冰面,一场芦苇荡,一场烟花。孙楠的“我和你,心连心…地球村”作为背景音乐,以及孩子奖状写下的时间都指明了2008年,当全国在一场悲剧和盛世之间,导演将摄影机对准了陕北的一个父亲和一个孩子,很好的设置。但片子的穿帮还是很多,明显的就是殴打背景中的人掏出智能手机录像随即又被他人遮挡,以及新鞋子的款式有点像近年李宁的潮牌。此次观影跟了一个妈妈团,大部分都是母亲带着孩子或全家人一同来看,发言环节很多人都在抽泣,同时也联想到去年的《人生大事》,他们为片子中的亲情所打动,同时也为底层人民而难过,更为其今日的生活而庆幸。或许我知道电影“移情作用”的强烈而不为所动,也可能这部电影根本不是现实主义
最喜欢这样平平淡淡描述普通人,克制又内敛的现实主义。片尾花絮彩蛋直冲五星,谁不敬佩这样一个为了热爱与理想、勇敢前进的剧组呢。
假刀那段挺好的了,只是之后又强行放烟花,追车,我就本能地皱起了眉头..
俗套得浪费生命
错误百出的催泪电影。
一大一小搭档,模板很多但总能找到动人点。本片最大的特质就是朴实,陕北风土和角色塑造好,剧情冲突和人物关系相对丝滑。中后段情感克制。收尾处的戏剧性建设(如父亲的真相),略冲淡了这样的朴实,但整体还是非常真诚。演员是最加分的地方,毛豆那小眼神和脏脸蛋,活脱那种北方农村孩子。我小时候回老家,村里的小孩看我这个城里的孩子,那造型和神态,跟毛豆简直一模一样,所以一下子就带入了。比如同类型的《人生大事》要好,可惜票房仅100多万。
“打开电视看电影”了。
近些年东北近乎成为文艺领域的犯罪特区,但苍茫西北穿梭不断的大卡重汽,矿地与烂尾楼齐飞的荒蛮丛林,同样有着浓度不低的犯罪想象。拔浪鼓咚咚响在催泪的父子情之外,也有着更隐秘的悲情陕北。
一般,强煽,只有与其他公路电影/现实题材相似的情节,没有人物背后的动机和成长。对不起,实在没哭出来:)
乏善可陈。同类型片中《菊次郎的夏天》是天花板,所以无论是这部《拨浪鼓咚咚响》还是之前的《不期而遇的夏天》,都是一个路子下来的,但相比菊次郎,国内的创作者们更多的是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刻画出来。关注这一视角虽好,但这两部总让我有种比比谁更惨的感觉。长此以往下去,比惨怕是会成为这一类型片的重要卖点。
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作品,相继入围国内几个重量级节展,充分体现出这部小成本院线电影自身的实力和潜力。虽是带有浓郁地域性特质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却并没有削弱其他地方观众观看的兴致。摄影沉稳,表演自然,难得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观影时,有看到同类型伊朗电影的影子。听说,除了公映版,还有导演剪辑版,故事整体性会更完整,很是期待。
风格和《隐入尘烟》有点像,但故事本身没有多大新意,属于那种看十几分钟就能猜到大致剧情走向的片子。
看得出来是纪录片导演拍的
3.5 菊次郎式的公路片,集中于从钱到社会的批判,以孩子与两个父亲的故事串联作为映照,但伴随主题拉出的一部分设定失真,作为现实主义电影不应该。
友情加一星,主演本色出演,前半段剧情不错,后半段煽情。
剧本的糟糕不能用资金不足这一借口来掩盖,但……难得一见的真诚,难得一见的黄土气味和黄土之上的人,还是四星鼓励一下吧。
越看越生气。。。真讨厌这破小孩。。。这种题材看太多了,没啥新意,也不够感人
说真的,非常平淡,也十分稚嫩。但情感确实真诚,小孩演得很棒,最后一段摇拨浪鼓的戏太好。
啊原来是导演处女作!其实能看出来影片无论是从剧本还是拍摄手法上都比较稚嫩,但是毛豆这个角色演的太好了,非常有灵气!几处感情细节表现的也很到位,女性角色的缺失不知道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还是确实忽略了这个性别在影片中的话语权,唯二出现的女性角色一个是去世的奶奶一个是街头要饭的小姑娘。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