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说》第一期讲的就是新加坡,从此开启了我对这个弹丸小国的兴趣。
从一个一穷二白没有任何资源连水都要进口的四线国家,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成为东西第一强国,标准的发达国家,说是奇迹一点都不过分。
电影借用了《阿甘正传》的讲述手法,以小人物的经历,串联起几十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可惜在人物情感塑造上有型无实,没有留下一个可以感动我的桥段(我是铁石心肠)。
电影6分,情怀+1,7分。
《晓说》里讲,新加坡人民善良、虔诚,所以有福报,他们选择相信李光耀,老天眷顾,选对了人,从此过上了好的生活。
其实不是的,电影里讲的很清楚,新加坡的华人是怎样一个群体,是一群连饭都吃不起娃都养不活的最底层人民。
选择相信政府、相信领袖?
对不起,他们连最基本的政治生活概念都没有,选举是什么?
国家是什么?
政党是什么?
他们完全不知道。
他们也不相信政府、也反政府,也耍流氓的。
新加坡直到今天,并不是什么人民的选择,单纯就是因为出了一个具有超高政治能力的领袖,高晓松那是情怀,信不得。
电影中很少直接提及李光耀的执政理念,只是因为我个人对李光耀先生的推崇,哪怕是一丁点的讨论,我都敏感的捕捉得到。
一个老生常谈的争论,马基雅维利主义到底对不对?
个人隐约记得李光耀先生是推崇过《君主论》的,也处处体现了《君主论》里的论点:与其让人民爱戴,不如让人民惧怕;惩罚要一次性给够,奖赏要分多次慢慢给;君王绝不能追求慷慨(福利)以讨好民众,钱要花在最需要的地方等等。
顺便安利一个李光耀先生的观点:“民主政治最大的问题是短视,大家都知道这个社会有病,得治,但是如果政治家开出的是一副苦口的良药,短期来讲会危及社会的福利,但是长期对人民有利,在民主政体下,这样的政治家就上不了台。
我从来不追求民众短期的喜欢(讨好),长远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得到民众的认同。
”事实也如此,李光耀先生目前在新加坡有如此高的声望,其实也不是一直这么高的,也有过反对声音的。
新加坡的发展之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升级——资本输出,就是这么简单,我们的政府哪点没有学了?
只是中国比新加坡了大多少?
人口、国土面积、民族多样、地区差异,如果赞同新加坡走过的道路,那就应该赞同我们目前正在走的道路。
严打、控言论、抓左派、关大学,李光耀先生比我们做得还要极端,这些地方为什么就不提学新加坡了呢?
还真是选择性失明。
两三百年的时间,根本不足以检验一种政体是否先进。
世界近代史当中,还真没有靠民主政治改革让一个国家从落后到发展的先例,俄罗斯、乌克兰、伊拉克(战后)、泰国。。。
相反,在集权体制下翻身的例子倒是很多,中国、伊拉克(战前)、新加坡、利比亚。。。
我相信这其中一定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邓公当年敢在老慕之年而不顾死后名声,冒天下之大不韪力排民主政治改革,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可贵,多么的高尚,中国人民是多么的幸运!
刚好最近,新加坡宫斗大戏拉开帷幕。
威权制的问题就是领导人的权威总是一代不如一代,李光耀先生最大的政治遗产就是人民的无限爱戴与信任,但是李显龙与其父亲能力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当李光耀先生的政治遗产慢慢淡去,新加坡将何去何从,让我多少有点担忧。
当年的发展,其实跟整个东南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从殖民地到独立的国家,生产力解放不是一点半点,可惜好光景总不长,如今全球政治生态恶化,像新加坡这样的弹丸小国的国恐怕并非自己能够掌控的(中国人民好幸福)。
站队美国真的是个好选择吗?
还是拭目以待吧。
文/伍脊六兽授权作者:一张眼,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发达程度自是不必多说。
同时,作为移民国家,它也像一个大熔炉,包含了多元的文化。
梁智强导演的《我们的故事》,作为新加坡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本地家庭为主轴,通过成员的际遇,带出早期的村落生活以及后来的组屋生活,伴随着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我们展现了新加坡的变迁。
在这部影片中,充满了各种冲突,而这些冲突,在一个叫招弟的女人身上我们都能看到。
招弟因为只生了三个女儿,所以在丈夫去世之后就被大老婆赶了出去,而这时她还怀着身孕。
走投无路之下,她只能回乡下的娘家,但在这个家里,就连自己的父母她也只能叫四叔四婶,就是因为家里人相信她会和四叔犯冲。
连她生的龙凤胎中的女儿也因为脸上的痣不吉利被要求送人。
荒谬吗?
或许吧,但就连她自己,也为自己一直生的都是女儿而懊恼。
这就是当时社会约定俗成的观念,没人觉得有哪里不对,
招弟在卖豆浆和豆花时也不那么容易,不仅有“地牛”(稽查员),还有以阿龙为首的706黑社会来收保护费。
但阿龙是个跟我们印象中不太一样的地痞流氓,他说了:“既然我收了你们保护费,就会保护你们。
”说到做到,阿龙真的为了保护他们对稽查队员大打出手。
但也是因为这个,阿龙坐了牢。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一场戏大概是阿海和拉妮两家商讨结婚事宜的场景,一边是华人,一边是印度人,而中间的调和人是马来西亚人。
还有比让两个不同种族的人结婚更能体现种族团结的吗?
而这部影片中,最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就是招弟的另一个弟弟——阿坤。
他就是典型的自私小气,并且眼高手低的人。
因为从小被惯坏了,怕苦怕累,但却想不劳而获。
因为他想开霸王车,所以就让招弟拿出卖女儿的钱给他买车;因为刚出狱想喝酒,就连家里遭水灾他都没回来;他自己的孩子把他的盆栽打破了,却诬陷在招弟的孩子身上,还让招弟买电视机赔礼道歉。
而他在贪招弟赔偿款的时候终于被全家人指责,但却出了车祸。
这个设定很老套,我不说你们也知道发生了什么,是的,他改过自新了,他终于明白了招弟对这个家的付出。
他们也终于要搬到了政府的组屋去住,再也不用担心水灾,再也不用担心要补屋顶。
可这时,招弟因为癌症去世了,但在这之前,她为所有人安排好了一切。
这个女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大写的惨,生活给她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重击。
或许在她的一生中,感到被救赎的那一刻,就是四叔终于愿意让招弟喊他一声爸爸了吧。
看起来这么普通的一件事,却能让她感到终于被认可的感动。
与其说这部影片是剧情片,我更觉得像是纪录片。
它记录了这个女人的一生,记录了流失的方言,更记录了新加坡的发展历程。
但其中也有弊病,比如关于阿龙和招弟关系的这条线并不是很清楚,再比如人物略显类型化。
可能是导演想要叙述的东西太多,反而一些东西顾及不到。
但如果你对新加坡感到好奇,那就不该错过《我们的故事》。
-THE END-PS.想看这部影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伍脊六兽。
看这部电影时值昆明瓢泼大雨,昆明北市区及大量街道被雨水淹没,新闻记者照常走上街头报道洪水新闻,讽刺的是这大概是昆明遭遇水灾的第N个年头了,ZF对街道进行了无数次修缮、改造、施工,但该淹起来的地方照淹不误。
当我看到故事主人公一家被水淹到齐腰,政府解救灾民(自动忽略狂蟒之灾),并大力修缮疏水工程,我由衷地为这部新加坡主旋律影片感到敬佩,你要知道昆明是一座高原城市降水量不算大,但一场大雨还是成了城市建设的照妖镜。
有人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但是这句话说得时间之久,都快变成陈词滥调了,高唱GDP的今天,普通的雨水仍然是困扰普通市民的“天灾”。
虽然新加坡的言论自由仍然受国际社会的诟病,但是新政府为国民做的实事搬到了大荧幕,我居然毫不厌烦的看完了,这里面有主人公一家人的苦难史,有不同民族邻居间友情,也有政府作为执政者的反思和转变,暴力的城管变成了说着马来语和英语的印度居委会协调员,这种转变夹杂着一边倒的明珠选举和严厉的管制措施,竟然神奇地建立起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奇迹并延续至今。
我说不清楚新加坡的成就到底是时代的幸运还是社会的努力,后来我知道中国政府很多方面都借鉴了新加坡经验,譬如公积金、廉租房等等,我只简单地觉得当十字路口积着排不走的雨水我没办法走过去,那永远是他们的故事。
无意中看到的一部电影,一口气看完两部,天啊,怎么会有这么接地气的电影。
这是新加坡的一部变迁缩影。
习惯了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女主,努力顽强生存。
当人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不一定会公平对待别人,而是继续把这种不公平传承下去。
女主就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因生不出男孩而被赶出家门,但同时自己也重男轻女,对后来生下的儿子偏心。
对大女儿就像她家人对她一样,要承担一切作为大姐要肩负的,包括一切不公平。
女主是没有自我的,凡事为家庭,为孩子,唯独没为自己,因此直到去世都没再为拥有自己的感情。
也许对她来说,家庭面前,什么都不值一提,这也是那个时代女子的悲哀。
另外,看了电影后对新加坡有了多一点的了解,不得不佩服,新加坡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发展成小强国,它的政府管理就很到位,得人心。
在解决种族冲突方面就值得借鉴。
当华人和马来人有冲突时,印度官员是家家户户去宣传和平共处理念的,他们的官员是可以到家与百姓接触沟通的。
也许是这样团结整个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希望疫情早日过去,能去新加坡看看。
第一次看新加坡电影,观感极好。
影片一开头将我们带入新加坡的农村,一位名叫“招娣”的妇女带着三个女儿回到娘家,快临盆的招娣走投无路,而她的大弟阿坤和爸爸竟讽刺挖苦,在招娣发誓生产后努力赚钱养家后,父子俩才同意她们留下来。
医院里招娣拼尽全力产下一女,她绝望地呻吟着,求子不得受尽白眼。
命运似乎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就在她心灰意冷时,医生告诉她腹中还有一子,招娣如愿般得生下了儿子,接下来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双胞胎女儿被视为不详,被迫送给他人,招娣开始艰难地经营自己的小生意…… 华人以福建移民为主,大多数人迷信,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深入骨髓,原本以为大姐在受家人嘲讽之后能将心比心地对待自己的大女儿素婷,可就在这时招娣将自己的所有怨恨发泄在素婷身上。
其一,小儿子被扇耳光,招娣心疼认为素婷没有好好保护弟弟,弟弟挨了阿坤一耳光,素婷不仅挨了舅舅的一耳光,还挨了妈妈的两耳光。
其二,招娣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有苦说不出,无奈撕心地对素婷说“谁让你是当大姐的呢”,素婷理解妈妈的不容易,也正是这句话让招娣一辈子护着阿坤。
看到这儿时,犹如当头一棒,招娣有着华人群体(女性)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但她作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在此时也成为了施加者,被环境影响的人性被刻画地淋漓尽致。
心疼这对母女,被重男轻女思想残害的女孩想要有尊严地活下去真的好难,求和向团圆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不可否认的是重男轻女是糟粕,一味地忍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后来阿坤才会有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大姐,推卸自己的责任,贪婪地享用别人的努力成果。
他最后收到了惩罚,一家人和好如初,招娣含笑辞世。
另外在影片中强调了“种族和睦”,华人和马来人,再到后来的华人和印度人,只有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才能让新加坡这个新生国家越来越好。
随着新加坡的建国发展,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时代的变迁,招娣一家只是新加坡华人家庭的一个缩影,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真实平凡又感人。
那段故事也会成为华人共同的回忆……
如果一生充满这么多的苦难和悲痛,那么是否还值得苦苦挣扎活着?
招弟在回顾她一生的时候,是感怀自己经历的苦难,还是感恩自己创造的改变呢?
她确确实实影响和改变很多人,可能有些人注定是要做蜡烛的,以微弱的光照耀一个角落,流着泪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
或许不该问值不值得,既然活着,就继续努力地活下去,明天会发生什么,好与坏,喜与悲,又有谁知道呢?
伴随着缓缓响起罗大佑的歌,这短暂又冗长的一生终于拉下帷幕,留给们我们的长长的深思cr:Devin.Lin
昨天中午,点开优酷,无意间发现了这部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简介中“海外华人的故事”几个字搭配类似下南洋题材电视剧的海报封面,一看就是外婆最爱的剧情,我就猜到一定好看!
电影中的插曲十分复古怀旧,搭配60年代新加坡华人日常生活的画面,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那个坐在外婆脚踏车后座的小不点,回到了外婆牵着我的小手走在农场路上,听到农场场部的大喇叭传来的歌声,就像一杯馥郁芳香的浓咖啡,喝了久久回味。
果不其然,令人熟悉的闽南语系和马来语带来的异域风情,搭配恰到好处的高潮和戏剧性情节,看到结尾意犹未尽,我和外婆都爱看,很有共鸣!
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场的生活片段,虽然算不上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却充满了暖暖的温情,亲情、邻里之情和大时代,跨越地区和种族,有着说不完的故事,真实质朴,温馨感人。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献给新加坡,也是献给东南亚华人,献给潮汕人、福建人的电影。
新加坡华人通常由福建,广东(潮汕),客家,海南人组成,这部分华人长期沿袭中国传统风土习俗,以唐人自居。
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几十年前东南亚华人艰苦创业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那份难能可贵的品质。
如果你的祖上有人去“过番”,看这部电影,想必更会感慨颇多!
刚好今早和好友LF聊到关于家和家人的话题:她是一个非常恋家的女孩,其实我也一样。
她说:“很多时候,感觉撑下去的理由真的是家人。
看来看去,世界偌大,家人给自己的爱,即使不是所有,却很真挚,人生在世,好像追求的就是一份真挚的情感,友情,爱情,亲情,有人发自内心的爱你,真的是一件胜过所有美好的事情。
我回答她:“没人能比家人更重要 ,没人能比家人更爱你。
在家不知离家人的苦,离家方知想家人的愁。
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家人,毕竟有家人的地方才有家。
不过,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把朋友变成家人,把家人变成朋友,哈哈哈。
”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家人的感情历经悲欢离合愈加深厚,文明新思想代替迷信旧思想,组屋代替村落,生活越来越好,华人印度人马来西亚人也都成了一家人的故事。
有人的地方就该有温暖有人的地方就该有互助有人的地方不能只有利益要说电影吸引我的地方,除了能在视觉上唤起我在农场外婆家成长的光阴故事,还有就是听觉上,这部电影是以女主角的大女儿的第一口吻介绍整部影片的,给你一种听当事人当面给你回忆往事的触动感,又有一种你在翻阅主人公写的一本自传,一本旧日记的感觉:
1958年出生的我,1965年和妈妈及两个妹妹被大妈赶出家,原因是因为大妈不能生养,后来爸爸娶了二房,也就是我的妈妈,结果我的妈妈接连生了三个女儿。
在那个年代,生女儿和没生没多大区别。
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们去了四叔家,四叔是妈妈的亲生父亲,因为算命的说妈妈的命不好,和家人相克,于是不让妈妈喊她爸爸。
就这样,妈妈喊自己的父母叫做四叔四婶。
在严重重男轻女的年代,女主作为家里的长女,其名字也是取的极有代表性,招弟。
这使我想起,我外婆的好朋友叫做惜弟,其实是一样的寓意。
我们来到四叔家里,四叔和大舅都不愿意我们留下来,他们说家里也没有位置,也没有条件供我们这么多人吃住,后来四婶说让小舅把房间腾出来给我们住,小舅和表哥表弟一起住。
其实大舅和四叔可能还是不想的吧。
等四婶这样安排完,妈妈的羊水就破了,后来大舅他们赶紧把妈妈送去了医院。
医生说是一个女儿,妈妈崩溃了:“老天爷啊,为什么这么对我,难道我就生不出来一个儿子吗?
”说完这话,医生说肚子里面还有一个,还有一个呢。
妈妈又鼓足了力气生出来了一个小弟弟,生了一对双胞胎,小舅激动的想进房间看看,但是四婶说男孩子进月子房会长不大的。
小舅不屑的说这原来就是我的房间,但也没有进入妈妈的月子房。
头上一颗痣的是我的弟弟,两颗痣的是我的妹妹。
这年,也发生了一件大事,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家了。
四叔又请了人来看相,看相的说妹妹的命克人,放在早期的唐山那会儿是要被掐死的,但是弟弟的命好,是大富大贵的命。
四叔说还好有个命好的,但是妹妹他们决定想个办法送她离开。
看相的刚走一会,表弟(或者是表哥)就摔破了头,流了血。
四叔就借此来到我妈的面前说,都是因为我们来了,才带来了麻烦。
威胁妈妈说要么把妹妹送走,要么妈妈就带着我们全部离开。
妈妈为了我们可以留下来,无奈的听了四叔的话,把妹妹送人了,没有人能体会我们当时的那种感受。
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如此局限,小女孩就被从小教育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女儿是草,儿子却是宝。
想起我自己的身世,如果当初妈妈不是为了不让我被送人,被逼无奈主动提出离婚,如果不是外婆辛苦把我抚养长大,我现在的生活定是千差万别的,你们可能也不会认识到现在这个小雅了吧...
为了能在家里做出一点贡献,妈妈开始帮别人洗衣服赚钱补贴家用。
后来,一个妈妈原先嫁过去那家认识的一个好朋友遇见了妈妈,她还给妈妈介绍了一份活,自己弄豆脑花和豆汁水去街上卖...后面的剧情小雅就不剧透了,想知道的推荐去看下这部电影。
我个人是很喜欢这种小人物映射出时代变化的电影手法,有很多细节刻画显得非常有血有肉,就好像在看新加坡版本的《请回答1988》,重点是不看字幕我都能听懂的闽南语系方言,亲切感更是倍增,还有那些大都相同的节日风俗习惯和老人家的讲究,真的回忆感满满,我们的情绪随着人物的命运悲喜交加,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起落沉浮。
我相信能拍出个人风格的导演都是有情怀的,而最能打动人的情怀就是本土情怀。
当听着咖喱味的英文,乡音浓郁的华语,我和外婆都被迷住了,方言是我们自出生第一个掌握的真正的母语,有了它的家,才有了真正的归属感,不是吗?
曾经我们以为没有明天我们的故事在时代与命运面前微不足道但,卑微就是活过的证据这就是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故事》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月雅岛(yueyadaooo)(一个三亚追梦少女的精神岛屿,岛上有她的人生奇幻历险记)
1.9号晚上打开爱奇艺想看一些电影,然后就觉得这个电影很有年代感,我好像会很喜欢,然后就在今天看了,是讲新加坡人的故事。
故事的一开始就是以重男轻女直入话题,不过,故事的女主角还是蛮有韧劲的,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能好好的生活下去自己一个人做各种生意,解决家里的各种麻烦,是一个很有头脑,也敢想敢做的人。
可能导演想要传递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吧,因为对于那个时代那个国家了解较少,所以很难有力事情节。
不过也可以在小人物的故事中感受。
人生多有意思呀。
一部关于,亲情,封建社会,种族文化,社会发展的一部片子。
大姐为这个家付出太多了,而大姐其实就是那个封建时代的产物,可悲。
人都是自私的,特别是重男轻女的思想更加使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尽管你再怎么努力为这个家,却也逃脱不了现实的枷锁,没有话语权,大家只想着剥削。
影片教会了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一个人可以很自我想做什么做什么,但是你在家庭中不一样,需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需要承担责任,如何与家庭沟通,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你如何与社会沟通,而啊坤从小就是被宠坏的孩子,才导致了长大后这种无知,自私,懦弱的性格。
但是最后影片中啊坤终于能够明白大姐的用心,这个家庭中的男权思想也随着父亲的离去而渐渐消散,被带入棺墓之中。
电影很现实,但其实生活比电影更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需要爱,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是我从电影中学到的道理。
关于种族跟文化差异确实有,但一切都基于现实,电影里感觉是美化了,穷小子娶上知书达理的外籍女子,本身这种可能性就很低,但生活终归要有美好的结局,因为人们都喜欢看好结尾。
连续看了1,2两部,作为一个福建农村,且重男轻女很严重的地方,大概也是感慨很多。
大姐在整个影片中的表现出来的善良,容忍,甚至有点圣母,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那个年代下女孩大多都会被灌输这样的思想。
常常也会听大人说以前肉都是给男孩吃的,女生只能啃骨头,还不能去读书。
然后到了我这个年代,虽然父母已经开明很多,但是妈妈也会跟我们说她生了第二个女孩的时候,流了多少眼泪,村里的人背后总是议论纷纷,说这家没有男孩,当然我很庆幸,自己家里只有一个妹妹,我不清楚,如果有个弟弟,我会变成什么样,我是不是就会像影片中的大姐一样,或许也会变成扶弟魔吧。
再回到影片,父亲临死前的感悟,还有大哥的改过,可能都有点强行大团圆的感觉。
但是大姐劳累了一生,最后还是没有和自己的孩子体会刚开始的一点甜,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最后也希望素婷可以不和大姐一样,好好为自己而活。
观影过程时刻告诉自己时代局限,以免被里面的三观气yue。故事太烂了
扯淡
实在看不进去....
这是天灾加人祸大拼盘啊
第一部挺震撼的,第二部就庸俗了。
『检采我有千年千百种人生 也无法度阻挡人造的恶意』读史早知今日事之下是自由与法制都需血酬的残酷真理
看十分钟就弃了额…
看了二十分钟没觉得多好看啊。
有侯孝贤和王童的叙事风格的影子,新加坡能出这样厚重的电影,很难得!
额,不是很能共情
一般
纪录式电影,那个时代,重男轻女太严重,一家人对大姐这么不好,还是凭着善良与勤劳一步一步走过来了
重男轻女真要命,阿坤要把我气死了,真希望把他演死,可是后来他真的掉进水里,我又后悔了,当他抓着蛇冲出水面时,我很开心,这就是残存的善良吧。不知道阿龙怎么样了,第二部可能会回归吧?
被骗了,这特么是个苦情电视剧~~~
他们那时候条件怎么那么好。。。。而且那么干净。。吃得那么好。。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吧。这种剧的节奏啊、风格啊,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没什么带入感。还不如看乡村大舞台刘老根儿。
被遗弃的人民建国后也会逆风翻盘。
想知道女性生存环境有多恶劣?看看这部新加坡史就知道了。
一个女人的一生,搭配国家的建立,很温情,也很催泪,人生真是一关一关的过
我以为这种说家庭和时代变迁的电影应该是厚重感比较浓厚的,没想到我还是小了,格局小了,电视剧导演果然有“格局”,用喜剧片的手法去拍,牛的 全是电视剧惯用的桥段啊
看着很难受,充满了旧时代的无奈,同样的华人生活,作为观众我没有文化隔阂,所以才能够理解。旧思想+贫穷才是苦难的根源。大家庭的生活只要有一个不善良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难事,新时代才给了我们摆脱这种困境的力量,让每个人都可以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