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时日
The Works and Days (of Tayoko Shiojiri in the Shiotani Basin),盐谷时日(台),盐谷,Occident's March
导演:安德斯·艾德斯特罗姆,C·W·温特
主演:Tayoko Shiojiri,Hiroharu Shikata,加濑亮,Mai Edström,Kaoru Iwahana,Jun Tsunoda,本木雅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瑞典,日本,英国语言:日语,英语,瑞典语年份:2020
简介:凛冬将尽的山间村落,农事从不是轻松的活。对于上了年纪的塩尻太太而言,比体能衰退更拖着日子的,是逐日耗损的精神。塩尻太太与村里的长者相互关照,如守望那青春渺然、生机一息的稻田,以及相守一生,如今却一身病痛的丈夫。她得和时间一起注视着伴侣的衰亡、悼念村落的颓败,以及那片又将春去秋来的大地与万物的生死轮回。 导演双人组..详细 >
八小時整時長,歷時十四個月跟拍,後期製作近四年,造就出一幅超脫紀錄/劇情類型界限的日本鄉村風情紀實影像。歷經三次的中場休息後,映入眼簾近五分鐘的黑幕畫外音不僅置觀眾於情境之中,彷彿再讓觀眾體驗一場端莊平靜的冥想境界,特別在現今時局之中再大銀幕環境下體驗,是多麼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一件事情啊。
影片于我而言感觉是一场矫正手术 看完之后回家路上感觉世界流光溢彩 是充满爵士乐与美酒的一生
给每天八小时日日如常的生活带去一些赶去电影院睡了醒醒了睡的仪式感,光影捕捉和声音处理令人赞美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夜的時間都各佔一半。
【北京电影节展映】极为难得独特的观影体验。整整8小时沉浸在京都附近的塩谷小村中。始终围绕女主日常反复的劳作生活不曾离开,将本就无法快进的时间慢下来,像拍纪录片那样将推动剧情的关键信息、对白天女散花地洒落在宽广的空镜记录中,星星点点不求甚解。看得见四季更迭阴晴变化花草树木人聚人散劳作看护,看不见无灯夜晚郊外人影,甚至字幕颜色都黯淡下来。听得见蝉鸣鸟叫流水潺潺汽车轰鸣火焰噼啪演歌悠扬围棋解说,听不见消音但难忘的茄子花故事口述。大银幕体验细致丰富的声音处理真是愉悦。始终采用固定镜头也许是致敬片中提及的小津电影吧。电影是虚构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女主角通过扮演自己、阅读亲笔写下的日记,亲口表达对逝去丈夫的爱与理解。正如那茄子花士兵努力弥补天人永隔的遗憾,令人动容。愿塩尻先生与乌拉在天之灵得以欣慰
欧美双导演描摹的一次得体的东方式迎接死亡送走亲人的过程,也是对《东京物语》的现代化反向解构,人变老后还是很可怕的。农妇日夜劳作联络邻里照顾生病的丈夫,而摄影机是充当陪伴着她的角色,孤独的生活充斥日常重复之中并被淹没在捕捉沉浸的这美好的田园日式风光之中,只有扫墓葬礼时家人才能齐聚一堂。两位日本男星的出现也暗示着这只是伪纪录,刚感叹完美的生态,加濑亮就聊到环境已被破坏大不如前,而本木雅弘还以为要上演《入殓师》的角色。五幕开启前的小诗和黑屏配乐白噪音环境音好像在对应那句人死时也会听到声音的,还有田间从远走来的翩翩幽魂,超级时长越是被拉伸延缓,反倒越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匆匆。有一场车内讲述二战日本兵故事的戏很诡异,竟然画面声道字幕都不是在一个时空里。导赏休息午饭时间总计十小时和票价都破了影院观影记录。
@PJ,戏院。以东京物语为蓝本打造的现代演绎,可能是Zama后声音设计做得最有想法的影片。很多时候旁白对位的画面是被放大的榻榻米门上花纹这种无意义的空镜,再加上素人风格的刻意演绎,就是为了给观众拉出影像内部,营造「纪录片」的观感。各种空镜头去白描逝去的时光,然后提醒观众真正的「日子」是多么无聊又漫长,可是放在一部实验性质的影片里,真的会让观众觉得愉悦吗。日常不是诗,日常的提纯与创作才是诗
BJIFF2020#1@资料馆
偶尔感到山川有意、草木含情,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生命的答案早已写在生命的过程里。(然后也确实睡过去了几次)
日本乡间女子盐尻田世子的劳作与生活,照顾患病丈夫以及为他送终的故事,电影用一种近似于纪录片的形式将生活的本质演绎出来,拍得很具实验性,也很有艺术气息,电影本身的对白占比较少,有的只是闲聊,有的是日记独白,有的则推动了主要剧情发展,对白与对白之间用空镜置放了太过关于生活的空间细节画面,犹如幻灯片一般,配合昏暗的色调以及环境音,为观众深度还原了乡村生活的本质,也让电影充满了催眠的意境。这样的电影表达形式让观影者犹如进入了试验场,八个多小时的时长从观感上从新奇到疲倦,到最后的如坐针毡,不知道是因为画面而困倦还是因为逃避无聊而选择入眠,半睡半醒间,眨眼间便如同进入到平行世界,这过程既充满了仪式感,又具有艺术行为,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可以有,但没必要”,三颗星足矣,如果能有删减版其实效果更佳。
山野中,迟暮亦有四季。
和看川端康成的《睡美人》有同样的感觉,对生命的美的发现和赞美中不断混杂着对衰老的恐惧和厌恶,生命无论如何都不能如愿,但能在一天过去的日记结尾写一句,“今日、楽しかった。”这样的人生就足够了。
第七个小时迎来首个超现实画面(也可能前面看漏了)—— 田间亡灵 | 对日常致以最高礼赞 顺逆无二道 鉴照在神明。
七个小时的电影,睡了三个小时🥱
6/10。一幅贯穿五个季节的声景图画。影片分为五章,每章开头黑场随着几行俳句的出现,一群庞大、扭动着的蝉发出刺耳的尖叫,从大自然的风吹林木蒿草,到路上车辆驶过的噪音,这些声音与村落街坊、锄地劳作的各种风景相映成趣,并指涉画外生命的存在。这时,静观影像记录着乡村的树影,房檐和路面所构成的日影,太阳落到静谧的山野之后,暮色中行走的人们;还有通过字幕讲述的魔幻故事,如二战归家的士兵与刚过世的父亲尸体交谈。叙事线索是田代子的丈夫病情恶化,期间家庭的日常和村民们依照习俗的各种往来聚会,在记录影像和叙事影像(照顾生病的丈夫、携夫共游天龙寺、操办丈夫的葬礼)交错中创造了时间的延绵,当丈夫宣布不吃早餐以赶上公共汽车,田代子反对,但丈夫坚持,然后镜头切到餐桌上的丈夫,它说明每个瞬间的影像都孕育着人物行动的多重性。
一部可以被无限观看的电影。人让位给建筑、空间和环境,不再处于绝对的中心。
7分。8个小时的纪录片,看了一半吧。记录日本农民的生活。
也许很多观众是被自己八小时的坚持所打动的,我仍觉得这部更偏向一种行为艺术,本可以剪成三小时以内的。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清醒的时刻可能不超过三分之一吧,蝉鸣鸟叫是乡村的声景,我也曾在这样的环境里睡过觉。和工作相等的八小时却走过了主角丈夫的一生,也表现着老年女性对生活的长久时间的幻想和真实生活的不变。火车的进出隧道光影变化与小车监控视角的红绿灯印象深刻。
确实是很神奇的电影,值得一次尝试(但不宜模仿)。坦白地说我全程看一会儿睡一会儿,但我也觉得导演可能甚至有意地让观众在电影中间入睡:每一天结束后都会有长达至少数分钟的黑夜镜头,黑漆漆的影院中只有蝉鸣、风声、水声和偶尔柴火燃烧的声音;真正的“剧情”分散且连续性不强,小睡一会儿再醒来看也并不妨碍理解。许多的镜头可能更重在制造一种时间感和乡村生活无可避免的重复感,一切发生的都十分缓慢且自然而然,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在村民们的劳作与交往中流逝着。
酒不能停。不重剧情甚至都不重图像,更多是一种声音的实验和气氛的营造。有一篇开头长时间黑屏加极为震撼的立体声蛙叫,让我在惊喜与精神错乱之间徘徊。讲二战的那段,奇异的故事配上隧道和夜间的自然声,我一度以为音源出现故障。电视上总是在放围棋比赛,推测在英文翻译方面得到了牛津围棋俱乐部的支持。文化中心在放《小好、小麻、佐和子》,大家一起去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