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是及其复杂的生物,喜怒哀乐,喜怒无常,有时被性欲驱动,有事因为懒惰,甚至没有为什么,就是现在突然不想,半佛老师有句话说的特别好:“成年人的世界不改变,只筛选”感觉人这个物种就是孤独而浪漫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世俗很多偏见,反而显得辛辣讽刺我个人感觉,能看出来剧中男主有过几次求生,窗外的鸟也是象征着希望之花,送去食粮,然后被女儿砸坏,一个8岁被父亲抛弃的孩子对这个世界能有多大善意呢?
“感谢你让我8岁就明白了世界的真理,所有人都是bullshit,大多数人明白的很晚”女护士演的也是真好,她最后和鲸亲吻告别,每次都给他递去食物,人真的是太复杂了,“我到底在干什么”,被养父母抛弃(因为接受不了宗教,这点反而是最大的性格独特),失去哥哥,而又失去哥哥的爱人,他们俩互相依靠,一起看电视剧的那段感染力极其强大,常人总说世界上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可是那一刻,他们俩灵魂有个交流。
哪怕最后得知这个男的有12w美元留给自己的那个混蛋女儿也只是说“查理,我们本来有更好的机会”,这何尝不是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呢?
真的想救他吗?
真是在救他吗?
那一次一次的麻木的递上去和吃进去的汉堡算什么呢?
晚上夜班我回不了的叮嘱和侧靠用手肘打出噎住的食物又算什么呢?
人真的是太复杂了,生还是死?
见还不是不见?
救还是不救?
高中毕不毕业?
接不接受抚养金?
愿不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了?
没有答案,只能麻木的做下去,该去上夜班了,而又靠着本能呛出来的食物反而让人痛恨和清醒求生的本能。
女护士很苦,但不会选择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是更欣赏的,但是,未经他人苦,何劝他人活呢,换做是我,我也会选择活下去吧,经历的所有事情,所有苦难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但死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真的太复杂了,一直憋着也不是事,所以才会见到传教士的时候失控。
她对查理,查理对她,她们俩更显得那么契合,那么苦难,那么浪漫。
男主读的书那么多也不能参透生和死,也不能决断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但愿最后的结局是他相明白了吧。
写的很乱,有感而发,轻喷。
从去年年底想看到现在,终于抢着抢着在工作日的晚上给看了。
nm, 无语凝噎,这人物写得太好了,表演诠释得太好了。
我多少年没在院线看见这么好的片子了,上一部应该是19年F来我们一起看的Dark Water. 说到F,这片子他说不定会喜欢,主线思路很像单身男子,一个救赎与被救赎的故事,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And I don’t believe people are not incapable of caring. 散场回来的路上和朋友一起讨论,朋友说这个人物其实是十分自私的:背着照料自己的养女给女儿攒钱,为了后出场的爱人抛弃妻女。
我认同,不过这并不与我要实名给本片打上“实至名归五星”的记号冲突。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种关于“不完美的人”的故事,原因同我喜欢悲剧一脉相承:不完美,以及事与愿违,才是生活的常态。
人物有瑕疵是戏剧性的必然,everyone is imperfect, just in differeny ways. 关键要看你怎么诠释:他/她经历了什么才塑造了当下的行为模式,这个行为模式是否在逻辑上连续,以及对如本片男主角一样敏感的人物的诠释,在表演时是否采取了比歇斯底里更高明的处理办法。
本片全部做到了。
反复重复着的I’m sorry, 是对不辞而别的道歉、是对让你痛苦的道歉、是no one would want me to be part of their life的道歉、是I haven’t done anything right in life but I was in love的道歉。
I’m evil, but I just want you to feel better in this sad story.话剧一样的置景和空间转换,考验调度、考验摄影、考验表演。
前几场戏过后我还担心空间调度会缺少变换,没想到通过访客造访加入了门外的空间,一下子在心理上放大了空间面积。
后期加入的Alan生前用过的卧室,更是在心理层面把空间打开,不可谓不精巧。
除此之外本片摄影也很不错,大量的主观镜头在诠释了角色的心理活动之余,还通过摇移展现了物理空间内容,让局促的室内空间不显单调。
剧作方面,生命中的最后一周,用授课做为线索,120分钟的叙事颇有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遗风,阿伦诺夫功力深厚。
好久没写过这么高的评价了,不过细究之下,于我而言副线有些地方可以处理得更好:比如最后一幕Charlie克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站起来走向女儿完成自我救赎,是否有些刻板地煽情?
当然首尾呼应的模式没有问题,尤其开篇大雨中上帝的代理人不期而遇地敲开你的门为你诵读,这种救赎远不比人世间通过爱的救赎与自救来得有力。
概念可以。
其余可以完善之处比如一些线索没有交代完:Charlie质问Thomas, you think Alan killed himself because he wanted to be with me? 如果不是的话,是为什么呢?
因为宗教与父权强权的倾轧?
因为得不到认可而煎熬?
可以深挖,不过仅到这里也够了,完全起到了为主线做前传的服务作用。
瑕不掩瑜。
文中Ellie写读书笔记的那本书让我很感兴趣,很想找出来读一读。
我一直以为那篇散文是Alan当年课上的习作,没想到是女儿上学写的。
一如我一直以为结尾的海滩是Alan尸体被冲上的海滩,直到散场后朋友给我补上我中间因为去洗手间而错过的片段才知道,原来是当年和女儿一起度假的地方。
You are the best thing I’ve ever done. 我和朋友开玩笑说,什么真爱什么先来后到,在闺女儿子面前都不值一提。
其实我是认真说的。
这是我发现的道理。
男主的核心人设既是独特的,又是具有代表性的,因为自己的欲望和一时的冲动判断而被迫在沉沦与痛苦中度过余生。
男主的一身异常庞大的赘肉你可以看着是他心灵堕落与心灵折磨的外化,是他难以卸下的心灵重负。
从这个层面,包括男主未获“拯救”的结局来看,很是反鸡汤,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意义。
但是,我认为影片把象征自由的“白鲸”与男主相紧密联系和对应实在牵强,男主有无数机会可以自救,却选择放弃自己,选择沉沦,这其实带给了亲人和朋友更多痛苦,这种不能自我负责的软弱,我不能从中找到任何积极的精神或意义。
即便是对自己最在乎的女儿,男主仅仅给女儿存钱,而八年未见,这也远远不是能够弥补的。
这是影片的一个致命败笔,令主题显得空洞而混乱。
总体看来,布兰登·费舍贡献了他从影以来最好的一次表演,从现实主义中提取出的挣扎和诗意仍然让人印象深刻,有震撼和打动人心的可取之处。
这个分数多少是有点迁怒于电影了,但其实也不冤。
将死之人临死之前把女儿叫过来爹一下,觉得自己贡献了一颗精子成就了这么棒这么美的年轻人就是人生中最大的成就,女儿还就接受了感动了追回遗失的父爱了。
高中生真惨啊,心理不够成熟经济不够独立就得被这么欺负。
怎么就这么幸运身边遇到的都是很爱奉献的好心女性,女儿八岁被父亲抛弃也还是愿意老往爹这跑,护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买吃的照顾人收拾房子恨不得把自己累死(亚洲女性huh。
),前妻被出轨觉得自己被骗婚还是愿意抱着你追忆美好往昔。
People ARE capable of not caring. 主角是太爱自我感动太自我中心了才觉得自己活该享受整洁的屋子体面的工作深厚的友情路人同情他和被辜负的人原谅他。
传教士的角色也是,从来不喜欢宗教但是硬被拉进来当靶子给美好的同性爱情做衬托真也是有点太老套了,等到结尾了结果也是一点深入的话题都没讨论啊。
而且整部片看完最割裂的地方是男主其实也没太自暴自弃啊。
说是把自己吃死挺悲壮的吧,但是他家里又很干净,人也还算体面,工作还挺认真,社会关系基本也挺良好。
比起在纪录片里看到的一些由于肥胖而出现了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导致人生和亲密关系全面崩盘的人来说实在太像个样板间了。
最近先看了蕾老师的晨光正好,又看了这部,都或多或少地讨论了个人的情感需求和责任之间的冲突。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如果这两者之间发生了冲突,不得不二选一,应该选哪一个?
《鲸》中的男主在女儿八岁那年选择了真爱,抛弃妻女,电影的剧情便是聚焦他临死前的一周,试图向女儿赎罪——“做他这辈子唯一正确的事”。
我不想判断他的做法是对是错,只是联想到晨光正好——如果里面的蕾老师和Clement选择了再也不见面,一个继续着形单影只的单亲妈妈的生活,照料父亲和女儿,一个虽然心里有了更爱的女人,但是依然把这一切压在心底,继续维持家庭,这就是正确的、好的答案吗。
想起知乎上看过的一条评论,讨论的是有了孩子以后该不该离婚——“离了对不起孩子,不离对不起自己”。
很朴实的大白话,却非常适合这个问题,我觉得一个成年人面对这个问题做得好不好,不在于选择的对与错,而在于做出选择以后有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各种努力——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你有多爱他的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对于孩子来说更好的人的努力,等等。
在鲸里,女儿怨恨的点是父亲离婚后明明可以be a part of her life,多聊天,多见面,但是自从八岁以后他便整个消失了,而在查理的话中可以了解到,是前妻不愿意让父女多接触。
原因先是她担心查理会责怪她不是个好妈妈没有教育好女儿,后来是担心女儿的evil会伤害查理。
查理也接受了前妻这样的安排,他应该更加积极地争取跟女儿相处的权利,他放弃得太轻易了。
而Thomas回家前拿着圣经来找查理的那次谈话,查理那么勇敢坦荡地跟thomas讲他的爱情,可以感觉出他对自己的爱情是捍卫的,不后悔的。
面对女儿的质问,查理说,会有人想让我这样的人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吗。
如果查理要向女儿赎罪,我觉得这就是他最大的罪吧。
此时此刻的他依然是深爱自己的爱人高于一切,失去了爱人以后的他甘愿自毁。
尽管他爱她的女儿,他会把所有的钱都留给她,他觉得她是世界上最棒的,是自己来这世间一趟留下的最完美的存在,但她也无法让他能够在这个爱人不在了的世界上积极快乐地活下去。
他已决意去死。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以我非常主观的观感,是一部讲述痛苦的丧片。
一个男性成家立业有了儿女后遇到了同性真爱后的抉择之痛,不能陪伴女儿成长的痛苦,暴饮暴食导致的肥胖让自己在其他人眼中成为怪物、异类的痛苦,失去了爱人以后不知该如何继续生活的痛苦,查理的一生就是这些痛苦的叠加,这些痛苦对于查理来说沉重又无解,在最后的时刻能得到女儿的陪伴和理解,对他而言应该是难得的、宝贵的慰藉吧。
查理是一个写作课的老师,也是一个失去了爱人的同性恋,同时他也是一个父亲,和一个因为过度肥胖的将死之人。
时间从周一开始拉开序幕,一个陌生人敲开了他的门要用上帝渡化他,可他并不需要。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看到了关于他的故事,最终陪伴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说实话这是我最不知道怎么写剧情描述的一篇影评。
因为这好像不是一个故事,只是一段情感。
这些影响去记录了一个看起来很畸形的人最丰富的情感和最温柔的样子,要求学生说真话的他,鼓励叛逆的女儿自信的他,拥抱妹妹和前妻他,即使怨恨也愿意倾听传教士的他…每当他离死亡更近一步,他就一遍一遍地背诵女儿写下的论文和诗歌,那是他的爱和他最后的执念,去支撑他熬过一次又一次的窒息。
两个拥抱【这部片子必然是今年年度最佳之一】因为我看完这部片子我整个人哭了很久都停不下来。
我不知道怎么去描述我感受到的力量和温柔,那些藏在一个被大家嫌弃的外表下的男人,用尽全力去爱身边的人,给大家力量并积极的思考,可是谁能知道他一心只想撑死自己,因为他的爱人饿死了自己。
他对鸟都很温柔整个电影单一场景,所有的对白和剧情都集中在查理的家里,即使这样也并没有让人觉得无趣或者单一。
因为他行动不便,所以好像把他和观众都一同困在了这个房间里。
大量的对白,巧妙地讲述了的查理的故事和他所经历的一切,不得不说编剧也很厉害。
4:3画幅+演员顶级演技,真的太牛逼了,很难想象布兰登帅哥牺牲了多少换来了这么狠的角色和演绎啊,感谢他。
我在最后爆哭的时候一直在想女儿的作文里对鲸的描述,它只是一个可怜的巨大的动物。
是啊,他不最后就是这样了吗,巨大的,可怜的。
他那么无助,好像所有人都怪他选择了爱情,可这到底有什么错呢,他又能做什么呢?
他就是那头鲸鱼,他的感情和他人对他的责难并不相通,但他那么努力的,只想要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不是吗?
我发自内心的渴望每个人都能拥有温柔的力量,也能得到一些温柔的理解和对待。
#鲸# #庞然大物# (The Whale) (A-) 其实这部与《My Policeman》讲的是相似的故事,就是关于一对男同情侣的悲剧爱情给自己和身边人造成的影响。
只是这部发生在现代,且更悲惨一些,因为涉及到对孩子的影响。
《My Policeman》在看的时候就觉得好歹没有孩子被牵扯进去,而这部里,男主人公虽然是男同,但为了要孩子而结婚,且有了一个女儿,但却在女儿8岁的时候因为爱上了一个男子而离婚。
女儿和前妻当然从此恨他一辈子。
而他的男友也因为出身宗教家庭自己却是男同最终想不开而自杀。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被自责缠身、每天用食物“惩罚”自己、重达600磅的男主:查理 (Brendan Fraser饰)虽然导演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但这个故事也是出自男同编剧。
编剧说他自己是幸运的,与男友结婚很幸福,但在LGBTQ的圈子里,却有太多中过着不幸的人生。
大都因为自己的身份无法公开,或被排斥,或导致家庭破裂。
我们今年看到了很多在纽约LGBTQ圈的爱情故事,即使有挫折,但至少这些大城市里的LGBTQ群体通常都公开自己的身份,且过得相对潇洒,同类也很多,社会认可度高。
但像本片故事发生在偏远、保守的小城市。
如果作为男同又出身于宗教世家那就更容易遭受到不理解和否定,甚至自身也在宗教与性向之间犹豫不定。
《My Policeman》让我们看到了那对男同情侣相爱的过程以及不幸结局,但在本片里,我们只看到了这场悲剧的结果: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孤独且面目全非的查理、死去的男友、憎恨他而充满怒火的女儿和前妻。
因为是根据戏剧剧本改编,本片就是发生在一个房子里,主要靠人物对白推进,因此对每个角色的演技考验很大,而且最终结果令人满意。
整部电影大部分时候都在展示人物的痛苦挣扎,真的就是靠各位的演技撑起来的。
查理面对自责选择的办法是不断吃垃圾食品并放弃治疗。
他的身躯真的是“庞然大物”,人人看到后都会吃惊,比相扑还要庞大。
而且每天狂吃很多食物,确实看着让人反胃且不忍目睹。
直接反应就是看后不想吃饭,立刻想戒掉任何垃圾食品。
周洪(Hong Chau)的角色很暖心,她是查理死去男友的妹妹,却一直甘愿继续照顾查理,仿佛这样会让她觉得有弥补失去哥哥的痛苦。
这个护工像周洪之前很多角色一样,刀子嘴豆腐心,贡献很多冷幽默。
Sadie Sink出演男主的女儿,因为愤怒而常常口出狂言。
婚姻破裂家庭常常会有类似的父女关系,不管是不是与同志有关,只要是丈夫出轨、离婚、抛弃孩子,孩子都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并受到影响。
这样的关系在#休杰克曼#的《困在心绪里的儿子》(The Son)里也有体现。
这两部电影其实都是讲述了出轨对年轻(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重大影响,看了让人非常难过。
这种影响是不可逆且无法修复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虽然本片涉及到男同恋情,但其本质还是这段破碎的父女关系以及来自父亲的自责心理。
至于肥胖的部分只是他自暴自弃的一个手段,也许换到别人那里会在药物、酒精中挣扎。。。
最终的结局是一样的,这个家永远的被毁掉了。
不过本片因为男主的过度肥胖,增加了演出的难度,也给了Brendan Fraser机会展示演技,并借此片重回银幕。
我们这场很多人起立给他鼓掌很久,听说其他场也是。
因为在银幕上虽然很多人出演过遭遇药物、酒精和精神折磨的人,但遭遇肥胖折磨的确实很少,也是本片的独特之处。
Brendan Fraser入围奥斯卡男主是十拿九稳的,但是否能得奖目前还要与柯林·法瑞尔争夺。
影片里还有长大的Ty Simpkins.他就是之前《钢铁侠3》和《侏罗纪世界》里那个小男孩,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乍一看真的没看出来,但演技很突出。
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电影有很强的减肥效果,几乎所有人看后都会了解过度肥胖者的艰难。
仅仅是一个人的记录-记录当时但,思想是会变的不为以后保证--一个结婚的家庭的男人,与一个男人相爱了。
这就是故事,开始,也是结束。
已婚后,不论你爱上的是同性还是异性,对婚姻中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打击---看的时候总认为,查理是爱上一个男人,这个家才散的,但并不是--对于与查理相爱的男人,他是怎样死的呢?
因为不同意被安排的婚姻,被父亲赶出教会,让这个从小接受的过太深的教会教育,也一直在教会文化中生活的人来说,他“自由”了。
-如果退出是自由的,那世界就没有什么组织了。
-对于女儿艾丽,正如查理对他前妻所说的,这是他一生做对的事。
对在那呢?
--她打开了那扇门,那门有光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同名影评在本号被禁言期间由子账号 诗中的艾德琳 于2023.3.9发布) 基本上毋庸置疑的是,任何人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会产生“自我感觉良好”的观感。
究其原因,可以说一部描写病态肥胖现代人,试图用吃死自己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极乐大餐》式电影,无论最终走向的基调如何,观者的自我投射,都可以和现实中过得挺惨的布兰登·费舍增肥又特效化妆、字面意思的毁容式出演的查理形成相当大的距离,这份距离,其实在影片题材和故事构想的设定上,就保证了任何观者或评论家可以给予影片足够的审视。
不同于《极乐大餐》直接展示伊壁鸠鲁式的嬉笑怒骂现象情节,就可以传达出绘声绘色的批判与哀乐神殇,《鲸》的基调基本完全相反,而且在表达的意义上,更需要某种根本的证明。
因为就描写作为现代病的病态肥胖来说,其本身、或成因、或后果都缺乏足够的深度,就连主角查理也会哭着对前妻大喊道:“I need to know that I have done one thing right in my life!!!” 这作为一出必然会带有审视效果的悲剧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因为看起来主题深度的直观缺乏,不免会让观者和评论家们非常倾向于把这样一部电影归结为对“没有生活和放弃生活之废人”进行毫无节制地剥削的廉价感动电影,这样的情绪,以男主角查理最后牺牲,和达伦对其牺牲超现实化的处理达到高潮。
但值得注意的是,重达272公斤,隐居避世,固执、坚决地要把自己吃死的英语教师查理,他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其实“愿意”牺牲自己,他自愿接受自己的死亡,而且他并不重视死亡。
他用颓废等死的后半生来换取所谓的“真实”,纵观全片被反复提及的,很大程度上,查理在追求的真实,正如他最后一堂课时,开启摄像头,让自己的学生看到一个几近废人的教师时,写在书本上的那些“精彩又诚实的文字,才真正重要”那样的真实。
一种寄托于文字中、回忆上、历史里的不朽彼岸的存在,也就是他开篇用来“镇痛”,结尾用来“升天”的女儿曾经写过的《白鲸记》文字一样的彼岸构成的世界。
为了一个更好的理想去牺牲自己,死亡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其实已经丧失了意义,因为将死亡视为某种假象,此刻真正死去的,是死亡本身。
而且死亡作为终极的匮乏来说,首先意味着“摆脱折磨”,其次便是“意义缺失”,恰如伊壁鸠鲁关于死亡的经典论述:“所有坏事中最大的那个-死亡-与我毫不相干,因为当我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了”。
前者的{破除信念},与后者{信口空谈}看似把价值判断当做了自己的敌人,即艺术家只是“描写一个废人的生活”而已,但这本身其实就增加了价值判断的欲望,应该说,查理并不是在真正地排斥痛苦,相反,痛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治愈。
不过,痛苦中皮开肉绽血淋淋的伤口,只有在近距离观看的时候,才能看出来是伤口,当在足够远的距离遥望之时,完全可以成为“绚烂的花朵”样式的美丽。
可以说,足够远的距离带来的审视,完全可以赋予病态肥胖这样的现代病以意义,解释痛苦,促进和解。
所以,审视距离本身会成为一种价值证明,它可以带来生活意义图景上的改善,但代价却是精神健康的损害(对于查理来说还有生理健康),它把查理变成了更温顺的绵羊,让他能更逆来顺受地忍受痛苦,欣然地接受他人对他的负面评价甚至人身攻击式的责骂,让受难者相信可以从这种受难中获得回报,并让其产生负罪感,一种亏欠自己、亏欠自己的未来和不朽(女儿)宗教式罪感。
而原罪,是无法被偿还,只能被赎救的此岸重负,就在《白鲸记》里,从历史的遭遇和现在的任务中,几近疯狂的亚哈船长穷尽一切要去杀死那只“侮辱”过他,叫作莫比迪克的牲畜,完全是因为他自己解读出复仇白鲸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既定的天命,亚哈船长有担忧,他担忧“恶毒的”莫比迪克表面上看起来其实只是一副无自我意志和自我意识动物的模样,实际上则是从创世之初就困扰和惊吓人类的恶魔,它不直接杀死我们,却是让我们活下去,但只能剩下一些残肢与更破败的意志悲惨地活下去。
可以说,解读出自己的命运,和响应自己的命运,其实就是一回事,这就好比一个人埋头挖好一个坑时,他自己必然也就站在了坑底一样。
当纵欲式的现代废人,以自暴自弃的悔恨,达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惩戒禁欲,他也就有圣徒殉道阻挡罪恶的觉悟,虽然这似涅槃重生式的自我感动里存在着飞蛾扑火般的不自量力,但残害生命的表现形式,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有歌颂生命的深层面相。
不过,禁欲与生命歌颂,总是不可调和地对立,强者与弱者的道德与优越,只在“一鲸落、万物生”的认识上,从彻底充满道德激情的虚无主义,走向对生活抱有一丝绝望的虚无,这里面,前者是必须加以警惕和克服的腐蚀,后者则是需要被理解与凝视的澄明,虽然看起来是镜中与镜外一体对面的两个镜像,但否定世界与肯定虚无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特别是如果现实中就真实存在一个,连电影里那种保留一丁点自暴自弃的自私自利都不被允许的地方的话,可以说,任何高大上的、正义的、完美的、不容任何人评价或置喙的安息日道德点缀,都抵抗不了那个地方对生命本身的敌视。
看完《鲸》,好死不死的脑子里胡乱出现了如题般很多伟光正的文言文。
甚至出现了很多近现代的英雄人物形象,当然我不能提他们的名字。
但转念一想,男主明明一个妥妥的反面教材典型,却被塑造成了一个非常正面的人,还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共情这多少出乎我的预料。
是只要有一束光最后照在脸上就可以感动人的吗?
真是他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而作为观众的你居然代表上了片中的其他角色,就地原谅了这个自私的男主。
不是说好要唾弃代表我们的人吗?
难道是国产四大宽容的锅?
一个男同骗婚、抛妻弃子、欺骗友人、暴饮暴食、恋人自杀、看片自慰、巨肥宅家的文学中年,在将死的日子里居然想起要教育、挽回、弥补自己抛弃多年的女儿。
其实大家都应该明白他只是想救赎自己,求得自己的心里安慰而已。
想死安安静静的死去就好,却偏偏要伪善的去扰乱被他抛弃了的家人的生活,这点其实是不应该被尊重和感动的。
别联系、勿打扰才是他应该做的。
扮丑、增重、男同、有病、姜丝……加上自我救赎的桥段,这些十分刻意的得奖向设置已经成为了演技发挥的必备条件,放以前这都要被说成鸡贼,虽然男主得了奥斯卡影帝是实至名归,但这个自私自利的内核不应该让人厌恶吗?
生活并没有给男主带来挤压,宗教同样也未给他带来惩罚,七宗罪里他占了几条,大家可以悉数一下。
一个想吃死自己的人其实是不想死的,因为死的快的方法有一千万种。
他自己留着命就是想去麻烦照顾他的人,去贪念欲望的自慰,去求得家人的“爱”,一遍一遍念着文学作品抚平血压真是虚伪至极的做法,托着周身臭烂的上百斤脂肪站起来了,像是战胜了所有生活的苦难的胜利者奔向了天堂……我想最烂俗的梗就是:他开篇看着G片自慰喷射的那刻,就已经心脏病发作死掉了,不应该给这种人任何救赎的机会,这样才能救了片中所有人,甚至那只窗外的鸟!
垂死之鲸
7/10 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生命後期的男主是孤獨的,像是得不到迴應的鯨魚,在狹小的空間裏等待著死亡。或許他的智商很高,但是情商真的低到亡夫見了會氣活,他本可以早些得到女兒的原諒,本可以擁有更正常的人生,是他自己造成了這一切。可憐的龐然大物,用生命去追求一個救贖。。。(亞裔醫護的表演很不錯,看好拿獎)
舞台剧直接搬上大荧幕水土不服:理想化且单薄的主旨,不经酝酿就爆发的情感,脸谱化的配角们,有人出门就接着有人进门不停歇的剧情,几乎每一句都在情绪高点上的台词,最后是毫无说服力的感化和老套的和解。后遗症是出门左拐去了肯德基狂炫一通
个人非常不喜欢这个片子。完全无法理解男主失去爱人后,要通过暴饮暴食来伤害并结束自己的人生这个想法,我相信Liz有阻拦过,但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纵容男主这样,并且可以眼睁睁看着这件事的发展。我在观影的过程中,从外在到内在,我都无法欣赏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可能太主观了,但电影真的沉闷且无聊。
我这个你不爱的人还单身一个人没日没夜心和回忆抗衡你就不要来触碰我的疼让我一个人穿过爱背后的伤痕……
男主真的演得太太太牛逼了,他的眼神和一直在说sorry的状态真的让我觉得闻到了将死之人的腐败味道。全部室内场景的群戏的确很有舞台剧的影子,但是每个人物都蛮有料的。最后和女儿的对手戏我都完全看不进去女儿在干嘛,就看着他每一个动作就能哭晕。(一边擦眼泪一边赶船也的确搞笑)
5.0。達倫新作看似轉變了思路,其實問題和《母親!》一模一樣。他對於左派議題的異議只會把所有元素丟進一個屋子再以上帝視角製造極端案例。他所呈現的邊緣人群體也滿是獵奇的剝削視角,虛假的人文關懷甚至遠遠比不上在全社會審醜趨向中誕生的早期林奇。
单一的场景让戏剧改编的本色展露无遗,但是想到主人公特殊性,这样的单一又说得通。剧本很厉害,一个不想被救赎、也不想被原谅的孤独灵魂,在选择结束生命之前,被动地与自己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一一和解(至少我个人愿意理解为和解)。电影看到最后,你很难不被前面堆积的情绪所刺激,再加上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十分到位,更是推波助澜的让人感动的一批。
虽然布兰登作出了最大的外形牺牲和最好的表演,但依旧无法掩饰剧情、场景、人物的苍白,可能本片所有的预算都花在布兰登的化妆上了吧。
痛,痛得受不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也不知道具体在这部电影里学会了什么,可是我真的好痛哦…绷不住地流泪。他生命的最后一周几乎每天都是阴雨天,他挣扎着喘息,他不相信自己会被救赎也不愿被救赎。而唯有最后一天阳光出现了,他如愿了。破碎的、绝望的、一心向死的、没有辩解的、努力和解的。最单一和狭小的空间展现了最好的演技。每个人的演技都太好了。后半段不断让我想起《谁先爱上他的》。好怕好怕好怕成为未来的我。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反面,看不到达伦对边缘群体有任何的关怀,只有凝视和消费。
此片简直像是一本三流图像小说改编而成,在影像上我觉得并没有把男主的孤寂感完全处理好,以及最后做作的结尾实在让我难以接受
剧情
和一个朋友,还有发财一起去看的。看的时候觉得和我这个朋友的故事真像,朋友当年执意离婚,很费劲来到了法国(没有获得儿子的抚养权),她来到法国十多年来,当老师,入了籍,买了小房子,一切都安定下来之后抑郁爆发了,这几年来,我眼看着她越来越与世隔绝;唉,没人可以救任何人。看完后她说,不知道儿子是不是也像这个女儿一样恨她?我心想,正是善良的人不愿意原谅自己,才会走上自毁的道路,这是多么让人无奈的事。
奥斯卡没舅了
overly melodramatic
真的建议放过胖子,任何自诩诗意地从第三者视角去描绘特殊群体只会让被映射到的这批观众如坐针毡,片中出现的代际关系和亲密关系问题,和男主角厚重的脂肪层有关系吗,为什么非要套上同性恋肥胖症患者这样一层金缕玉衣去叙述一些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非要说全片最佳大概只有披萨小哥看到男主角立刻扭头那一幕,这才是肥胖者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遭受的真实。啊对所以应该把女儿写的essay还给这部影片:“当我读到那些仅仅在描述鲸鱼的无聊章节时,我觉得难过极了,因为我知道作者只想试图把我们从他自己的悲伤故事中拯救出来,只为了这一会儿。”
男友死前瘦如枯槁,死后巨人观。他完美的复制了,只是在死前每一餐食物他吃的都是双份,替死去的爱人吃了一份,又在死亡的那一刻。带着沉重的躯体,迎接光明。我不嫌弃你的巨人观,你也不嫌弃我的“巨人观”。同志皆凡人,我们可曾看到过他们内心的光茫?最后一刻为爱所做的一切…泪目
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演员的演技真的太优秀了,如果没有演员的贡献,单就导演和编剧而言并不值这个高分。所以各大影展都提了最佳男主和女配而很少有最佳影片和导演。事隔多年的人猿泰山布兰登·费舍重回荧屏刻画出这么传神的边缘人物值得一个奥斯卡小金人。能在一个小空间里释放出各种情绪引爆各处爆发点真的是考验演员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