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也从没有谁因为谁而活不下去,当你凭借自以为是的怜悯之心道貌岸然地施与所谓的帮助时,有一天你悄悄地蓦然回首,却发现,人家本来就比你所看到的生活过得好得多,你所做的所谓援手不过是多情外加那么一点点矫情的成分而已,而不可忽略却无法忽略的是,你的生活还将在这种自造的错觉里一直犯贱下去。
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
平静的表演、热烈涌动的摇滚音乐、分开又交叠的故事线索,再加上两位典型“形”北欧帅哥。。。
于是有了这一部事关孤独、成长、宿命和冲破宿命的电影。
导演对故事的推动很赞,主人公的命运在那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地方优美地转了弯。
谁不乐见这蓬勃的生命力?
爱,在两个年轻人心里,也是重重地奏响了。
急性文化震撼症电影不止有着独立的干净气息,更兼备海盗的洒脱质感。
”你终于重回公寓和电脑的怀抱,也许可以再开始写作。
”“销售攸关欲望、承诺和专业,还有最重要一点,不懂得推销自己,别想当销售。
来这之前就该抛开矜持,哎吆!
刚才矜持被压路机碾压。
”“她虽然觉得他帅,但直觉他是个同志。
”他的尖酸幽默,使她笑的岔不过气,他说,她的反应很无礼,结果她笑的更厉害了,她好爱看他凝视她的神情,他则爱她评论街头辣妹的模样。
“我们相遇是缘分不是巧合”“女生不酷,顶多是漂亮、可爱,最了不起性感,何况老爱减肥,有些笨但个性好,但谁在乎个性好。
你总希望交往的女生有内涵吧?
你可曾听闻哪个女生推荐过你不了解的音乐、书籍或是任何非主流的事物?
就算有,也是她哥哥或前男友说的,她们只会装懂。
有些爱自以为是,超级爱学大人教训人,有的却还有自知之明。
”和女生交往太久,男生会变逊脚,只是沉溺于连续剧、浪漫晚餐,阅读和听音乐的时间越来越少,后来甚至漠不关心,最后成为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我真希望我们能够再一次相遇,抛开过去的一切。
记得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生要用音符抒发,而不是文字。
”他们17岁时迷上了史达尔,午餐钱全砸在了买书和唱片上了。
粉丝太幼稚,叫书迷比较好。
“透漏受苦细节是一种八卦作风,巨细无遗描写每个悲剧,但那并非真的文学,不是吗?
”这都是命中注定,太多巧合了。
我们命运相系,我找到你了,对吗?
我爱你,让我们回到从前,好吗?
够了!
我无法再承受这些了。
台风天一直待在家里,是有点受不了,因为我是那种就算没甚么事也要出去晃晃的城市浪人。
没想到下午还停电了呢,这种状况无法使用网路基地台,就索性用充满电的NoteBook看DVD好了。
不过看DVD也需要心情搭配,心里有股郁闷想要宣泄时决计不会播放温馨、感人、浪漫爱情片的,我还是重看了今年我个人认为最好看的爱重奏。
跟第一次去长春看的心情完全不同,那时的焦点有很大部分专注在"摇滚态度"上,而主题曲"操首相的逼 Fingerpult av Gerhardsen "自然就变成使我心情亢奋的大麻叶。
在接近傍晚没有丁点灯光的书房,时而呼啸的17级阵风从仅仅开了10公分的双层隔音窗灌进来,有时还甚至把书堆上的手稿纸吹的满地,我的情绪似乎跟菲利普ㄧ样再次沈溺在焦虑、找不到人生出口的恐惧中。
我想我会钟爱这部片子很大的原因是有共鸣吧~我不也跟菲利普和伊利ㄧ样,正处在生命混沌不明的阶段吗?
这样的人有多少呢?
从幼稚园、国小、国中,一路到柯本称之为地狱的高中生涯,心里开始有对人生、对未来的疑问开始萌芽。
为甚么我要把时间耗在这念教科书?
为甚么一定要考上大学才能成功?
我一定非得过跟老爸一样的人生吗?
这时大部分的人选择把疑问埋藏深谷,继续待在体制内,但有少数的人堆积了一股愤怒的情绪没地方宣泄(问老爸老妈他们永远都是一号答案),这种人会在同学上历史、地理、三民主义课时在撞球场找人挑竿,在网咖狂练等级或是在漫画王看天子传奇...,但是他们又不是真的会坏到去吸毒、加入帮派,他们也不是真的没有上进心不念书(他们会说: 我只念我有兴趣的书)。
随着旷课时数逼进到被退学边缘、黑板上离大学联考的日子也从原先的白粉笔改成红色粉笔的99天,在得知小孩竟敢如此放肆、盛怒之下的老爸结结实实扁了这“不长进的废物“一顿,这些迷途羔羊才再次回到了学校和考前冲刺班。
说起来也挺妙的,他们多少都有点小聪明,都可以在短短两三个月内达到大学录取的最低门槛(7、8年前的标准),而没考上的有些去了重考班,有些则提前入伍作兵去了。
不过反体制、反文化的火炬并没有因此熄灭,这些刚进大学的新鲜人填的科系大多都是安全的会计、金融、财金、企管、经济系(因为不了解、分数刚好上还有家长的期望)。
上了几堂课、ㄧ两个学期之后,对每天盲目的生活又产生了疑问, 我真的知道将来要干么吗?
我为甚么要浪费时间在我一点也不想念的东西上?
我要转系?
还是休学呢?
当然,休学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不是所有人都能不顾一切的撩了去。
不过,他们倒是从地下音乐、非主流电影和一些艺文活动上找到了寄托,一种可以恣意放纵内心那股对主流价值、传统体制的愤怒与不满。
这些表面知识青年大学生骨子里沾染了60年代嬉皮和70年代反文化庞克的血,他们暗自在建构着属于他们的乌托邦。
你会在独立乐团的LIVE看到他们摇头呐喊、在不播放好莱坞商业巨片的小戏院喵到独自坐在角落的他们、在非连锁咖啡馆(他们觉得Starbucks是上班族谈生意的地方)看到他们手里拿着冷僻的哲学思想猛K,试图在沙特的存在主义、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尼采大师的主观唯心主义,或是垮掉的ㄧ代诗人思想里找到属于他们的语言,久而久之这些从来就不是父母、老师眼中爱读书的颓废学生,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书房塞满各领域书籍、 John Lennon与 Kurt Cobain 海报的文艺青年。
他们只是在用各种方式、各种关系、各种疯狂和各种他们此时觉得很屌的事来证明他们曾离群索居的存在过,只是想曾经拥有拿青春交换来的叛逆灵魂。
菲利普、伊利和他们那群麻吉显然就是这样的ㄧ群人,他们热爱摇滚,不屑只为获利、出卖灵魂的各种资本主义世界产物,有女朋友对他们来说是很逊脚的事,女人只会让你沈溺在晚间综艺节目、流连浪漫遐想,最后变成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这些是电影里角色说的,不是我....)不过这些想法只是他们反主流的一种过渡行为,随着年纪渐长,摇滚热血青年的形象慢慢潜伏到外表下,只有在老友相聚之时,才会把当年一起狂 HIGH 的摇滚单曲“操首相的逼“拿起来再操一次!
即使没有深入研究过北欧文化,却很喜欢北欧电影里非黑即白的纯粹美学(跟北欧人也有关系,总觉得他们都干干净净,随便穿甚么都好看),或是导演突如其来的黑色幽默。
这点跟他们的设计一样,第一个想到的形容词就是简约,没有多余的废话,从片子开头、配乐到片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如此。
有空的话,不妨去看看最近刚上映的逆向思考的艺术,一样很赞。
[重奏]是挪威青年导演乔基姆•特里尔初试啼声的首部长片。
讲述两个文艺青年的友谊、爱情、摇滚和写作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交合,幻想与现实的交叉剪辑,对话与旁白交织的复杂叙事,感情与事业之间的冲突,再加上多种手段的拼贴:静止照片、纪录片、录音、画面叠化……都使其成为一部复调和鸣的多声部交响曲。
★2007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挪威代表★荣获卡罗维法利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双料大奖■友情的重奏影片开头,两位好友,菲力普和伊利,面对面的站着,在同一个邮箱里,同时投下自己的书稿,等待着命运之门的滑动。
互为镜像,互文书写的两人,是感情深厚的双生儿,却站在可能将他们分开的边缘——决定未来行程的书稿,会带来什么:成功或失败,燃烧或熄灭,或是两人的分隔?
菲力普随着书的出版而走红,却在一场热恋中陷入痛苦的精神枯竭;而伊利书稿虽没被采用,却更能静心写作,并在探索下慢慢走向文坛。
故事以一次幻想为始,围绕两人交叠的生命展开,癫狂苦闷的菲力普和潜心写作的伊利都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快乐时光不断重现,现实却熟悉又陌生,两人彼此关心,却又暗暗较劲。
他们的迷茫与寻找、艺术体验与情感经历交织在一起。
最后菲力普重新入院,伊利不告而别,远赴巴黎继续写作。
故事再次以幻想为结,在一场臆想的重逢中,他们微笑看着彼此的变化。
他们还讨论喜欢的作家死去的消息,说这个世界上,他只有两个书迷。
■爱情的重奏轰鸣的摇滚音乐会上,菲力普倒数到10,数到0的那一刻,凯莉转过头看见他,那一刻他们爱上。
他们之间的爱情,跟他与写作灵感的关系一样,都飘忽不定,美到不可承受。
热恋的他突然遭遇一场车祸,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没发生,但至此之后,他不能再写作,也不能再恋爱。
他精神崩溃,自我伤害,医生却解释,他是因热恋患病,两人被迫分开。
出院后的他不断寻找丢失的灵感和情感,却苦苦不可得。
两人约好再次去巴黎,寻找上一次的恋情,但是他却不能再爱,做爱的时候,他停下了。
分开后,他不断进行“倒数到10”这个练习,一次又一次寻找相恋的感觉。
他骑车闭上眼睛倒数,走路看着阳光倒数,坐电梯时倒数,终于走到凯莉办公室,告诉她,我爱你。
凯莉却说,对不起,我无法再承受。
他的世界再次坍塌。
最后,他与凯莉又开始同样的倒数游戏,当他再次数到0时,凯莉终于告诉他,停止。
这个类似休止符的0,既是结束,又是再一次开始。
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
不得不承认,欧洲的电影很独特,思想挖掘得很深,从不注重表面故意煽情烂情,拍摄手法永远这么新奇,不得不时刻跟着导演的镜头剧本走.一个快速剪辑的文学青年美好的仕途轨迹,破灭.或创作激情勇气恰然而止.闪回昔日爱情的癫狂,欲重蹈覆辙身体却置若惘闻;或颓靡低开,不懈,自我深掘重塑,登峰造极.我们都曾年轻,都曾叛逆,都曾用我们各自的方式抗衡这世界.电影的N向无聊思维发散:1. 起起伏伏,瞬间绝非永恒,风水转动却永不停.艺术造就者的天敌是自身.Phliipe & Eric2. 记忆只有在脑海中才是鲜活的,回路无意.Phliipe & Kari3.光鲜靓丽的是糖纸仰角,无奈,尚在人间.Phliipe & Eric & Morten & Henning & Lars
什么是重奏?
恐怕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作是菲利普和伊力两个好兄弟的成长史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的重奏乐章。
两个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大有志向的文学青年,两人共同站在邮筒前并且畅想彼此出书成名后的生活,一段相当精彩的少年狂想曲之后,两人开始接受现实的考验。
菲利普先成名,但随之而来的是患上了精神缺陷方面的病症,据说和他的热恋有关,住进了精神病院,而伊力则被书商拒绝。
于是他继续勤勤恳恳地写作着,希望自己的梦想有朝一日可以实现,与此同时,他还接回了好朋友菲利普并鼓励他继续动笔。
如果把本片交给好莱坞的大师,很有可能成为银幕上的一支洒满友情阳光的励志故事。
但在这位挪威导演的镜头下,这个故事就成为了真实可信的当代挪威青年遭遇成长困惑和反映现状的毫不矫情之作。
比如那些同伴中的粗口和party中的疯狂,比如两人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一个认为女友是他生命的奇迹可不知如何正常对待,一个却一边想着女人会让自己耽于安逸疏于笔耕一边却仍然和她睡觉,再比如两人的友情也面临考量,伊力渐渐获得了书商的认可,而菲利普却没有办法再开始写作,尽管他曾趁兴写了小说但仿佛江郎才尽……片中还有一段插曲,在同类型的片中,总会出现一个指路明灯式的长者,鼓励他们继续向前,本片也有这么一个老头,他的确给了伊力鼓励,而且是在一种阴差阳错的情况下真正认识伊力的,因为他的狗咬伤了伊,但是最后这老头却自杀了。
成长的困惑留给少年自己来分析吧。
本片从拍摄到剪辑都显得很有活力,拍摄基本不上架,许多地方都采用曝光过度来描绘人的心情或作转场之用;剪辑则是相当碎,跳切不在少数,而且很喜欢把两段时空交织在一起。
比如最后伊力上了飞机,和他在讲述自己在异国写作出书的经历,那这既可以看作是闪前,也可以看作是主人公的幻想,这一招在片中反复出现,使得很多片段真假难辨,不过恰恰是因为这种模棱两可,才显示出本片的质地:飞越,灵动,青春没有什么不可能,敢想亦有可能使梦想照进现实。
这片子躺在电脑里将近一年。
几次点开又几次关闭。
总是找不到适当的观影时机。
昨晚终于一口气看完,就后悔自己冷淡部出色的片子太久。
开头那是一段黑白幻想——两个文艺青年追随自己钟爱的作家,写出两部作品,两个人的生活随着作品的发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段剪辑流畅凌厉,摧枯拉朽。
一股子朋克气喷薄而出。
转回彩色现实的时候,他们正站在邮箱前,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然后他们看到一场游行。
慢镜,配的是清冷的Joy Division,硬生生将彩色衬出黑白的感觉。
Phillip对Erik说,we have to get out of this country.这片子就在这个瞬间打动了我。
同样的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感觉几乎从初中开始就一直缠绕着我。
对周围环境的不适,最终转化成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于是音乐、书籍还有电影成为构筑内部世界的砖块。
然后文青或者伪文青就渐渐形成。
有些人出了社会,被重新纳入主流,变成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有些人沿着小径走去,或成名或疯癫,或干脆和世界say goodbye。
那群朋友中的一人发表了一段“高论”——Girls aren't cool. They can be pretty or "cute" and with some serious dieting, even sexy. Sometimes they can be nice. Dumb, but nice. But who wants nice? You want interesting people around you. Has a girl even introduced you to any new music or recommended a book you didn't already read in high school? Anything just slightly outside the mainstream? If so, she got it from ex, her brother, her father. They just pretend.因此男人,准确的是想要在文艺界有所作为的男人,不应该被女人困住而减少阅读和听音乐的时间。
否则他们只能沉溺于连续剧、浪漫晚餐成为白痴。
这段话出自一个男文青,如果在女文青嘴里,换换主语,它也照样成立。
这就是文青们的一条生存准则:远离主流。
但是在片末,也许仅是在Erik的幻想里,只有出了国的Erik做到了这点,其他人,在他回国之时,都已经出双入对。
即便是精神出了问题的Phillip,也在和Kari的纠缠不休分分和和之后,放弃了写作,笑得一脸平和。
生活就是这样难测。
鲜少有人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一个。
提起离开奥斯陆的Phillip,最终走的是Erik。
率先出书的是Phillip,最后有一番作为的是Erik。
不过,生活取走一些也会相应的给予一些。
Phillip一遍遍的倒数,换回了Kari永恒的爱。
而Erik对Lilian的不在意,也换回了她的离去。
片子就这样不紧不慢的描绘着几个北欧文艺青年的生活。
偶尔出现很凌厉的闪回。
摇滚乐始终伴随。
勾画出北欧特有的清冷气质。
收尾之后,也只会令人稍稍叹口气——This is the life.
07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怎么就文艺成这样子。。。
文艺成这样,主人公神经质倾向,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想起前阵看的《挪威的森林》。
有过之无不及的是,导演的镜头把一切场景处理得冷暗到如同北欧的天气,以至于影片结束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沉淀下黑灰白的画面。
看文艺片一定要有耐性。
看文艺片一定要有悟性。
作为一个本质上没有文艺慧根的人,也就只好装模作样,看看北欧帅哥了。
好吧,演员都真的是很帅,个顶个的帅,又瘦又高又白又美手又笑容阳光。。。
帅到什么程度,,,用一句我对美男至高无上的评价就是:简直极大地激发了俺的母爱!
十分愉快的消磨了一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间。
(你在你的世界里罢工/罢工要么出版,不是出柜/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标题请三选一)A就着英文字幕看了两遍,就着中文字幕看了一遍。
鉴于他们说的是挪威语,我又裸看了一遍。
四遍,四,可能非常的不吉利。
故事起始于这样:两个年轻人,我们暂且称他们为A君与B君,都写了自己的故事,他们在投出稿子前假想了一番即将发生的子虚乌有之事。
在子虚乌有里,他们的书都出版了。
他们分别,然后深深陷进某种情绪当中,在各自的世界里罢了工,写作持续艰难。
但是有一天他们再次相遇,发现双方竟然在写着同样一本书。
再出发,两人合作之作出版了,在东非掀起了轩然大波,被梵蒂冈禁止,使达赖喇嘛醒悟,12岁的弗德——老爸是卖肉馅饼的师傅——将它视为性启蒙的教科书。
事实的结果是,A君的书顺利出版了,而B君的稿子则被退了回来。
镜头一下子转到了六个月之后,地点,精神病疗养院。
而真正的故事则交叉地发生在现在与这六个月之间,甚至是离现在之后的很远时间里。
B镜头中厚厚的一叠手稿投进信箱时的感觉实在是很好。
想想现在,我,可能还有你们,去投稿的时候投的应该都是电子文档吧?
一点重量感都没有。
AA君和女友走在路上,穿出小巷时被一辆车子撞到,虽然表面上应该是没受到任何伤害,但仍然是有什么发生了变化。
应该是被车一撞撞出病来的,但医生则说:是热恋使他发病。
总之,A君变得癫狂起来,用玻璃把自己割得遍体鳞伤,被送进了精神病疗养院,而女友也被迫与他分开。
B北欧,黑色的衣着,让人觉得非常的冷俊。
仿佛他们总能给人感觉这么无机形态的印象,就像他们的设计,就像藤原薰笔下的人物。
而我们呢?
是怎么样的形状呢?
很擅变,中国人很擅变。
北欧人因为黑夜太长而变得神经质,而中国人因为心理太阴暗而变得神经质。
AA君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下,但B君则是生活在A君的阴影下的。
不过,B君在修改了自己的作品后,也终于得到了出版的机会。
虽然A君的书出版在B君之前,但电影并未正面描写A君的书出版的过程,反到是描写了B君的书出版的历程,以及继续寻求创作的理由;而与此同时对于A君,电影描述的则是他的不安情绪,他继续寻找的则是不让自己癫狂的理由。
他们的形象都不像是《杯酒人生》(Sideways)中Paul Giamatti饰演的Miles,但其中的一个倒像是《时时刻刻》(The Hours)中Nicole Kidman饰演的Virginia Woolf的升级版。
B大概会有非常之多这样的家伙,没有做职业作家的觉悟,更像是《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中Jean-Hugues Anglade演的男主角那样,偷偷摸摸地写点东西,然后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发现它们并因此发疯。
每个人都不想别人对自己有这样的印象,就像政府对国旗的政策是孤芳自赏这样的印象。
倘若只用一两个词,也许人人都是可以概括他们自己的。
但是要用一段句子来描述自己,那么恐怕就组织不起来了。
但如果你是另外一个人,你也许会这么概括自己:他啊,只认识字,不会说话。
故事也许是谁都可以写得出来的,也许有些人甚至写了两三个十几万的故事,但也恐怕因为至今仍然没找到特别适合说出它们的口气而藏进了棺材里。
因为大部分时间里你会觉得自己看到的是别人观点中的世界。
这个世界带上了别人的味道,马上就会让你觉得自己长得太平凡,不够打动人。
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种程度,对着文字自言自语说着“我爱你,就算死亡在你的脑袋里。
”这样的话来,一直以来的创作都是会在混乱混沌之中进行的。
因为你很可能会觉得自己只能在混乱中有所行动,只能在混沌中有所作为。
所以,这样就很难把记下来的创作素材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如今大部分人都一直生活在这么一个又一个的城市里,房子与房子之间,以及马路两旁总是长着几颗做作的树。
而在街道上走的,都差点进化成了植物。
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分辨着他们是什么,同时一次次的阻止自己的溃败,一次次的试图凝聚具体的身形。
想想似乎怎么做都是徒劳的。
E.E. Cummings说:“生命不是一个阶段,死亡也不是一个插曲。
”你稍微仔细琢磨一下的结果就是,其实他基本上就是反着在说,你的存在其实什么都不是,一毛钱也不值。
存在感与自由一样,都是极为虚伪的东西。
如果可能的话,你会觉得最不想碰到的就是它们。
因为总是让人失望。
而且为了得到它们你得做非常非常多的选择,而问题又不在于选择,更像是镜像复制,在别人的思想中生存,以别人的节奏生活,呼吸别人的空气……选择难道很像自由意志吗?
思前想后也不觉得能做到艾略特所说的“不成熟的诗人模仿,成熟的诗人剽窃。
”那种程度的人的你,于是不时就会涌现出这样的念头来:完了,完了,感觉这一生着实过得悲惨,虽然还没过完,却已经入定了。
如此反复,久而久之,你也就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工。
也许需要找很多的相似的狐朋狗友重启人生,也许反倒是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旅行生活才可以重奏这个生命——总之只要能找到一个方法来让你所有的情绪复工,你应该都要去尝试一下。
总之,以作品出版为目标而奋斗吧,每个人!
抱着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那种心态!
总得来说,比起大多数的人,你还是,你才是,一直是,永远是人类排行榜上逃避问题的第一名。
但总之请奋斗吧,热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不合谐地大笑,一起来念魔咒吧:不管是搞评论的还是翻译的还是枪手,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AA君和B君,还有他们的一大票朋友,他们共同喜欢的摇滚乐队名字或是取自某黄片,或是他们喜欢的摇滚歌曲叫做操首相的逼,而A君和B君他们共同喜欢的一个作家,比他们任何一个人更沉默,最后他还自杀了——虽然这只可能是发生在B君坐在飞机上的想象的异质中。
就如他们一开始那段假想的性质,都是发生在很久以后可能发生的时空里。
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对于那个他们崇拜的作家,他们说,如果他用英语书写的话,早就扬名世界了。
在这段假想的时空里,不告而别又回来的B君并不知道,提及他的死,A君笑谈:因为他只有两个书迷,一个发疯,而另一个逃出国……在这段假想的时空里,大家都成双成对,大家都幸福美满。
但这个时候的A君事实上是又进了医院,所有不能承受的情绪让他再次罢工。
而B君则不告而别,此时正在飞机上,戴着walkman的耳塞,也许正在听着那首操首相的逼,想象许久之后各自人生的重启,复工,特别是他所关心的那些人们。
一切还得时间来验证。
一切还未发生的都非常美好。
形式感很强,扑面而来的是装在无趣躯壳下可能随时爆发的荷尔蒙。叙事有些弱,找不太到主心骨。有时候坚持一件事也要靠缘分。
伟大的作家早就提醒过伟大的读者:名利与暴力在《重奏》中几乎是前后脚的关系。在这部探讨终极命题「我是谁」的处女作里,作者借「剪辑」这门技艺,通过打碎、梳理和拼贴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人的经历,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猛于炮火》的暴力之间的流转关系解析得颇为有趣。尽管两条叙事线于确立风格的起步阶段稍有凌乱,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主题。注意,这是一部以第三人称讲述的电影。仿佛,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些与作者厮混于《奥斯陆,8月31日》的狐朋狗党,抑或是他心里的两个形影不离的角色。不管是谁,砰的一声,一个转身进入「九月」的男主,立刻就被「八月」撞飞了出去,他也从权力下位者摇身一变成了两性关系里的支配者角色。人生最大的悲剧或许从来也永远不是失败,而是一个人对成功之后的自己突然失去了持续性感知、判断和确认的能力。
倒数的魔法在反复验证的最后一秒从生效到失控直至消散 黑屏与未开镜头盖的黑片一样 命定就是巧合 Phillip 是次次通过坠入抓住瞬息 而 Erik 是错过 当两个读者还在却又不再的时候 笔意无 爱欲消
少不经事 看不懂啊那些年少的轻狂 还是无法挽救的救赎 不了解 属于他们的音乐 属于他们的书籍 属于他们的神圣
0705 迷幻青春 个人意识流 嗲
手法挺炫。没看完
精彩程度拋物線式下落 很喜歡Opening的部分
看到一半有事出门了 没有太大的感觉
哭了
一群竭力想搞出好东西的文青混混成日厮混,再混搭一点摇滚乐,一点也不酷,白费漂亮的开头了。前半小时逗啊,后面苦大仇深的不好玩,节奏没了,两人再有型也是花瓶。写不出来出个国和过去生活保持距离就有灵感了,真佩服导演对文青界的简单臆想。我说男主之一好纯,AM说他写的一定是新古典风格,笑死
全世界文艺的年轻人。对待爱情,除了做energy,inspiration,plan,etc provider,so called conqueror,别无选择。每个人都总会需要把自己交给一个所谓的provider,才会陷入发疯的迷恋,像是找到了存活的希望,让自己免于亲自理清生活这个复杂的问题。
伪善。
该片的叙述方式就像我此时的心情一样一团乱麻...
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倒数10 slutt 和le tigre
导演是真喜欢用这个男主和画外音啊
奥斯陆三部曲之第一。这三部每个的风格都不一样。这部剪的有意思,文本太无聊了吧
怎么讲这部电影呢 给人感觉是一短漫长的隧道
俩人都好帅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