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这部《消失的子弹》续集只是因为乐视的愚蠢举动,而没有在2015年上映中引起波澜(乐视宣布其购买乐视电视的会员可以在电影上映前看到这部电影导致院线的全面抵制),但看过这部电影才知道,这部电影本身也是非常糟糕的。
作为探案的电影,逻辑是第一位的,但是这部电影简直毫无逻辑可言。
高处跳楼的受害者,被煽动的劳工,被逼走的资本家,还有那个智商情商都说不上高的侦探刘青云和他莫名其妙的追求者李小璐。
还有骑着马在大楼里躲避打手追杀是什么鬼?
那么大的目标打手都是瞎子吗?
这篇也就是江一燕的角色有些看头,看点也就是她的颜值和身材,而她扮演的这个神神叨叨的角色本身一样令人讨厌。
如果把逃离现场定义成“消失”,没有数据我也可以保证,百分之八十以上杀人犯会离开杀人现场的。
导演,请不要侮辱我的智商。
临时想去看的,顺手看了一下豆瓣评分,还挺高的,都上7了,看完回来发现被坑了。
水军的力量是无穷的。
作为侦探推理电影小说的死忠,任何高质量的侦探悬疑片无疑都是具有极大诱惑力的。
不得不说刘青云演技一向还是可以的吧,这张老脸参演的港片不知道催眠了我多少个难眠的夜晚(香港肥皂剧一向催眠)。
直击要点吧。
该片就是各种杂烩啊,一看题目,肯定有人会提及消失的爱人这部电影,不过导演还是看清楚自己斤两吧,立个标杆可以,做蠢了就是打自己脸。
“人们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强行把近百个目击证人眼搓瞎。
老娘为证明安迪和基督山伯爵有一腿,就是要强行把两个人的方法都用上。
挖了半年的地道还不如BOSS的一次临检。
大杂烩的电影当然就有大杂烩的剧情,大杂烩的演技,大杂烩的场景和大杂烩的暗示,以及大杂烩的主题。
用了半个小时抓住了整个片的尿性节奏以后,我不知道用了多大的毅力去看完一部烂片。
郭敬明的图片电影原来已经开始有很大的影响力了,剧情的连贯性根本就不需要了嘛。
林家栋3到4分钟的强行说教,直接挂着标签告诉大家自己就是凶手,强行插入火车困境这一话题,摆明了是觉得我国人民素质低下,作为导演,有着基本义务普及基本哲学理论知识,顺便拔高一下我片子的档次。
我乃高大上,尔等矮丑挫。
生硬的场面和演技,核突到我感觉是坐在摄影棚,而并非电影院。
别说吃力不讨好,拿完薪水后,该回家的回家吧,反正大家都是为了拿钱来的不是吗?
又不是为了拍电影才来的,对不对嘛。
顺道说一句,配乐,你还是很努力的嘛,江姐我爱你,李小璐,原来你是来打酱油的啊。
再说些槽点,保安队,原来胖子的斤两果然比78条人命值钱,原来你们屠村的时候是闭着眼的啊,打死一个胖子后你们就醒悟了啊。
土豪老爸啊,编剧说你的命运已经被“后悔才是人最痛苦的事”这句台词定死了啊,你这个角色不是台词为了你,而是你为了这个台词而存在的啊,刚杀了儿子就鬼嚎了啊,别这样啊,能缓缓吗,我心脏受不了。
特地去查了定时炸弹发明的时间,貌似是在二战期间,原来中国民国时期就有人会了啊,小鬼子怎么打过来的。
好吧,电影是没有时间国界的,当然也是没有逻辑剧情的,对吧。
做人不能没有情调,但是本片不得不让你吐槽。
侦探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其他的人都是错误的。
哲学老师的选择,是实力。
他有没有良知?
有。
他当时家里遭遇变故,很艰难凑出来一张船票,从此这张船票一直被他收藏。
他有没有想着要惩治恶人?
但是他为什么选择利用这么多无辜地生命作为代价。
很显然,他选择用牺牲一个无辜地人换取整个列车的平安。
而且不仅如此,他最终还选择将好处自己占有。
女囚选择让恶人后悔。
她帮助哲学教授造这个局,她最后煽动那个父子二人的关系。
李小璐选择一直追自己喜欢的人。
很努力地去尝试。
警察和那个学生选择配合哲学教授,以此为代价来惩治恶人。
侦探选择最终查明真相。
他排雷,这样不会伤及更多无辜。
这个时候,他和哲学教授他们是对立的,他是向着那些群众的,但是群众并不知道真相。
他不接受李小璐,他不接受女囚。
所有了解他的意图的人都扮演者他的对手戏,他所服务的真相、天理,最终收益的平民百姓,却并不熟知他,不懂他。
最后,他牵了一条狗,他真的活的像条狗。
这样太累!
从来不写影评的我对于此等烂片也不得不吐槽一番,是一边吐一边写。
估计编剧是小学没毕业,编的什么鬼剧本,毫无逻辑性,导演在拍摄时也在魂游太虚,导致自己都不知道拍了些什么鬼东西出来,刘青云也完全毁于此片。
其他不讲,单单开头逃狱那一段就已经把所有观众当白痴,当着那么多犯人,那么多狱卒那么多双眼睛面前悠哉悠哉地走去长官的汽车,轻松逃狱竟然就用一句人只会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就搪塞过去,你们自己弱智就别把观众都当傻瓜,更别说在牢房用菜汁加汤匙挖那么大那么深的一个洞了。
其他实在是乱得无力吐槽,希望豆瓣出个负分,果断负十分。
首先,这部电影是值得肯定和推荐的,虽然有各种不足,但是作为华语电影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只是简单说说,我观影过程中,感受到的几点不和逻辑的地方。
按照影片的顺序来吧!
最初江一燕的消失,影片中轻描淡写,就以一个心理暗示作为原因,说人们只看到他们愿意看到的。
但是再怎么瞎,也不至于一个大活人运动到车旁边都看不到吧?
如果这一点忽略,那我提另外一点。
江一燕已经是一位被关押半年的囚犯了。
并且她自己的意思是,因为关押了半年,所以大家都忽略了对她的关注。
那请问,大人物来慰问那天,狱警会记得打开她的牢门吗?
如果没有打开,她是怎么逃脱的?
因为影片中,狱警发现她消失以后,是有一个打开牢门的动作的。
总不至于告诉我,监狱的牢门都不锁吧?
这是电影中,没有表达清楚逻辑的地方。
人物的设置问题。
郭晓冬的儿子,还有凤小岳,这两个整部电影都显得有故事的人,但是最终表现出来的故事,完全就是高开低走。
尤其是郭晓冬的儿子,感觉是埋伏了很深的线,但是几乎后面就断了。
难道就是为了最后让江一燕冤枉他的时候,可信度高一些吗?
凤小岳这个警察,有必要狙击松东路吗?
最大的问题是林家栋,并不是他演的不好,而是他一出现,我居然就猜到了他是凶手。
关键还不是因为他的表现,而是从影片的卡斯级别猜的。
刘青云是男主,不可能是凶手(如果真是凶手,那这部电影就是类型片了)。
江一燕是女主,不可能是凶手,剧情也明摆着告诉你她最多算同谋。
凤小岳卡斯级别不够,智商不够。
郭晓冬这种资本家,不会闲的蛋疼。
那么,能配得上刘青云这个级别男主角的卡斯,就只剩下一个林家栋了。
我被自己的分析惊呆了!
郭晓冬终于摆脱了文青范儿,来了一把民国富豪范儿。
以他的演技,这种角色驾轻就熟,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刘青云对于这类角色,也完全就是手到擒来,没有什么难度。
林家栋近年总是做王牌绿叶,可圈可点。
影片里给我最大突破感的居然是李小璐。
她给我的突破感,并不是演技,而是颜值。
她的脸到底发生了什么,影片的开始,我完全没有认出来她是李小璐,以为是哪个嫩模小演员。
我一度以为她只是开头出来打个酱油,最终万万没想到,她打了一整集的酱油。
消息的凶手不可怕,就怕消失了逻辑!
今天凌晨看了电影《消失的凶手》,虽然是个悬疑片的题材,但是李小璐演的角色还是带了点喜剧的色彩,给这个剧的步步追逐中带来了喘息的过程。
其实给我最大的感触还是它的配音,当我们被压迫,那种生命在我们手中即将逝去的恐惧,对生活的无望,那就是反抗!
而在这时的配音就让人有种震撼和解脱的舒畅。
真的就是: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向来就很佩服写推理和悬疑小说,影片中美丽和智慧并存的女逃犯,一开始就让我为她的忍耐和毅力发出无声的赞叹!
为了让仇人活的痛苦和悔恨,而失去那么多无辜的生命和自己的青葱年华,真的值吗?
也许真的就像影片中教授说的:"找到了生活的目标"一个自己在不知何时就死去的人,还会为了金钱而迷失自己,也许这就是他说的目标!!
那是多么的可笑,可怜,可恨!
I wanna smile I wanna cry I want the freedom 生活就是这样有聚有散……
“杀人游戏”想必大家都玩过,这个游戏是最考验口才和推理能力的。
参与者要从他人的话语间发现漏洞,从而推断出他的身份。
最近电影《消失的凶手》里也搞了一场全城参与“杀人游戏”,听着吊炸天的样子!
本宝宝也去瞅了一下。
没想到还真被片中的一道“火车难题”给吸引了。
思索之下,竟发现这个问题是找出凶手的关键线索之一。
看过电影的小伙伴们应该还记得,越狱女囚付源带着松东路去听过大学教授林家栋的一堂逻辑课!
林教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火车难题,题目是这样的:如果有一辆火车的刹车忽然失灵,前方铁轨上有15个工人,而另一条铁轨上只有1个工人。
现在有一个岔道拉杆,只要拉一下就可以让火车变轨,那么你会不会拉下这个拉杆?
(ps:图片来自网络)课堂上的学生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拉下拉杆。
然后林教授又问到,如果一辆火车刹车失灵,你看到远处的铁轨上有15个人,这时你只要把站台上的一个胖子推下铁轨,就能阻止火车,你会选择推胖子下去么?
这次,学生们开始犹豫了,有人选择推胖子下去,也有人拒绝!
看似相同的题目,为什么学生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呢?
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火车难题”。
它其实是当代国际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是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于1967年提出来的,主要是为了批判功利主义者。
功利主义者,就是指那些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来指导自己行动的人。
所以在这2道题中,他们肯定会选择拉下岔道杆,和推胖子下站台这两个答案。
为什么?
救得人多啊!
但是那些批判他们的人说,你要是推胖子下站台,就必须对他的死负责,否则就是不道德。
不过,功利主义者并不这么想,他们觉得在题目中的情况下,根本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反正救与不救都会死人,死1个总比死一堆好吧,见死不救不也是不道德的吗?
是不是听着双方都有理?
根本无力辩驳?
不过,这两个问题还是有差别滴。
差别就在于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是毫不迟疑的,而在推胖子下站台的问题上却是显得犹豫不决的!
难不成是怕推不动胖子?
你想多了!
不过这个情况也不是编剧虚构的。
它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豪瑟做过的一个实验的真实结果。
当时,只有六分之一的人选择了推胖子下站台。
通过这个实验,科学家发现人类其实是拥有的道德直觉的……据说,人们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脑部是使用一般的区域来运作的,像是一个功利主义者,而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则会动用到情感判断的部份,更像是一个道德义务者。
太tmd复杂了,完全听不懂啊?
鬼知道大脑是怎么运作的!
如果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的话,是不是我们也可以像ISIS那样无法无天了?
并不行,这里还要牵出另外一个概念,法律!
相比道德,法律的屌更大。
那么这2个问题在法律上有啥区别?
目前,在我们国家的法律是成文法,对犯罪的构成有明确的规定,必须认定犯罪主体(谁侵犯),客体(谁被侵犯),主观方面(故意或过失)、客观方面(如何被侵害)这4个因素才能定罪。
(犯罪构成4要素)在第一个问题中,其实无论你拉不拉岔道,救1个或者救15个,首先你都不存在犯罪的风险。
因为不管你怎么做,火车肯定都会撞死人,这是客观条件。
因此你选择拉下岔道杆只是在努力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主观上并不是想杀人。
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们会毫不犹豫做出选择的原因。
而在第二个问题中,胖子与火车撞人这件事本并无直接关联,胖子只是一个无辜的旁观者。
很多人觉得有关联是因为似乎只有胖子掉下站台才能阻止火车。
但这其实是一个陷阱。
根据题目的条件,只要有一个人掉下去就能阻止火车,并不是非胖子不可。
之所以你觉得只有胖子可以,是因为人都是自私的,没事谁也不想自己跳下去,这就是利己主义的角度。
这个题目本来是批判利己主义者的,但林教授在讲述这个题目的时候,却完全没有揭示出这个问题的本质。
反而在学生们犹豫的时候,继续进行错误诱导。
按他的意思,世界上并不存在纯粹的公义,所有的公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改变。
在他的煽动下,大家都选择了推胖子下月台。
当然,松东路敏锐的发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
所以他提出可不可以选择自己跳下站台阻止火车呢?
既然你和胖子都站在站台上,随便一个人跳下去就能阻止火车,那为啥非要胖子死,为啥不能你死?
难道胖是死罪了??
而且在法律上,胖子原本并不存在死亡的客观原因,你把他推下站台死亡,你就成为了犯罪的主体,胖子就成为了被侵害者,这就构成了法律意义上的犯罪。
事实上,林教授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利己主义的观点,在香城的“杀人游戏”中他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夺取高敏雄的黄金,他拉拢了警察陈茂津,让陈逼迫高的工人跳楼,并以高压迫工人的名义嫁祸给他,从而将谋杀装成自杀。
一系列的自杀事件,激起工人对高的极度不满,并开始冲击工厂,而林教授还让陈在游行队伍中安放炸药,试图激起民变来借刀杀人,自己乘机抢夺高的黄金。
当然,带松东路去听这堂课的付源也是参与其中的,她早已知道整个计划。
虽然这个计划因为松东路的介入没有实现,但林教授成功逼迫全城工人加入到了这个游戏当中,并让他们在自己和高敏雄的生存中做一个选择。
显而易见,人们都选择了让高敏雄去死。
而连环跳楼案中的无辜受害者就好像是电车谜题中的胖子,被丢了下去堵住了火车。
最后引用美国著名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名言作为结尾,“人们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
”微信公众号:爆裂电影 blmovie
金钱引发的血案“金钱”是什么?
如果你只是简单地理解为面包米饭,那难免对于“金钱”有点不尊重。
很多人只是看到金钱的表面,而金钱的本质应该是对于资源分配的一种权利。
世界存有人才、自然、文化等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资源,物物交换的方式无法发挥资源的最大作用。
于是我们寻找金钱来作为衡量标准,企图以量化的方式而达到最高的效益。
这部影片穿插了网易公开课《公正》中的“火车难题”。
这也谈及到资源分配的问题。
第一种情况,我们作为火车司机,许多人都赞成牺牲一人救活5人,这就是边沁等人功利主义所主张的内容,把一切东西量化,从而计算出对社会产生最大效益的结果。
而在第二种情况,我们变成一个旁观者,我们不仅只有两个选择,而是拥有更多的选择,我们开始关注到人生命能否作为一种资源?
如果可以,选择什么标准衡量?
我们如何对一个人进行估价,是以人一辈子的时间还是对于家人的重要性,亦或是其他?
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我们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这个问题的讨论很有意思,也很能提升电影的境界。
但是电影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止于教授的一己贪欲和松路的自我牺牲。
如此平面化的人物性格塑造和剧情发展很快耗尽大家的兴趣。
从教授角度而言,大boss 既然设定为一个哲学教授,性格中必不可少的是文化人的理想主义和政客野心之间的冲突,虽然影片中打着“公正”的旗号谋取金钱利益,只是把生命资源转化为教授一人的私欲分配,这种摆明错误白痴的做法只能遭来观众的吐槽和谩骂,但并没有引起思考。
相反,如果教授把用生命换取的黄金又进行新一轮的资源分配,分配中遇到各种挫折,理性主义被一点点击破,教授在原来牺牲生命的基础上一点点失去别的原则,最后成为另一个“高敏雄”。
这样纠结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
从侦探松路来看,他选择自我牺牲在我看来是一种对于问题的逃避。
这就像是一个沙漏,各种问题像沙子般逐渐聚拢到最小的口,但穿过这个口却带来更多问题。
选择自我牺牲也是如此,虽然解决当前问题,但是未来他家人的安置问题,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问题又如何衡量?
在金钱引发的斗争中,高敏雄拥有黄金,而教授则拥有群众。
此处的群众包括工人、学生、警察、农民等。
为什么教授有能力让群众死心塌地服从他的安排呢?
无论是选择自杀他杀闹事等?
让群众们牺牲生命想要换取得又是什么?
还不是对于自身资源利用的自由。
他们看出高敏雄倒闭工厂又重开工厂的阴谋,经历了屠村的悲剧,接受文字解谜游戏的浸染……教授正是利用他们对于自身资源利用的渴望,在群众们迷茫之际加以方法的指导——跳楼,以换取更多的舆论的关注。
像是去年香港的“占中”游行,参与者往往以为是为“民主”、“自由”而战,但是背后往往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一切。
“占中”游行后股市大跌就是表现,根据物质守恒定律,金钱和物质一样,不会凭空产生或者消失,既然金钱在香港消失了,肯定就是转移到另一群人的手中。
这部影片也是如此,教授利用舆论力量策划一场类似于富士康几连跳的事件吸引眼球,从而发动一场游行,企图制造混乱以转移金钱。
问题:女主半年时间时间挖监狱隧道的可行性?
半年不出门被无视的可行性?
以及女主报仇计划的可信性?
最后大boss意图和行为的不可衔接性,前面也有提及。
侦探主角的平面化,像是柯南剧场版发展趋势一样,主角日益神化,而凶手日益弱智化。
看完了消失的凶手,确确实实很想打五分。
因为整个影片的人物逻辑,包括人物价值观都很在线,都在用各自的行动诠释价值理念。
特别是我觉得松东路和傅源的价值观有类似,却又有不同。
松东路可以为救人而牺牲自己,且不愿意以少部分的利益去换取绝大部分人的利益,不想伤害火车两边的每一拨人。
但复傅源既可以牺牲自己,同时也可以以牺牲火车人少的那端,她是理想化的。
与此同时,我想相信霍教授的初衷是救大多数人而选择伤害一小部分人,但是影片想呈现给大家的应该是他从始至终就是自私自利的人。
毕竟他说哲学是为了生活,所以最后为了黄金气质全无合理。
能作为一个普通人可能会比较像影片中的常胜吧,他既不是火车司机,也不是火车两端的人。
他更像是看台上的看客,既不会为了救别人而推下旁边的人,也不会自己跳下去阻挡火车,但是她会为了喜爱之人勇敢奔赴,可能她不懂那么多哲学,但是她既智慧又自得,既普通也平庸。
世界的推动还是得靠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对于我们这种平凡且平庸,既没理想也没欲望的人来说,火车难题可能不存在,要不在纠结中错失机会,要不尊重他人命运,不改变既定结局。
看这部电影先是冲着刘青云看的,他以往的片都不错,但这让人失望了。
影名说是消失的凶手,但才看了前面,就已经知道了凶手是谁,没有了悬念,后面很难演的精彩。
还好有一对很有感觉的情侣可看,他们在一起时很配,可惜对手戏太少,反而李小璐和刘青云的对手戏比较多,看的不过瘾。
而且结局里江一燕还惨烈的死了,并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安排,难道是觉得她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死反而是解脱吗?
纵观整部影片,总感觉情节有点乱,像是没理清思绪一样。
朋友说的好,这就是一装文艺范的二逼片。男女主一同框,画面就犯病。其实推理什么的还勉强的过的去,装成这样也不给一个有意思的结尾。就不好玩了
黑色幽默片?有的地方太扯了,有的地方悬念太大,实际结局太小了。江一燕在里面原来只是打酱油的。
为了林家栋
作为悬疑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感觉,江一燕面瘫,李小璐出戏,给青云哥加一星吧。
整个案件中依旧有着不变的正义的力量,“松东路”履行自己的职责和道义,无畏强权对抗“高敏雄”、抽丝剥茧拆穿“张公义”、挽救更多的性命而令火车脱轨。尤其是最后他的无畏牺牲精神,是真正在“公义”课堂中唯一真诚解答并行动如一的人。他破了一盘大局,也给人心定了一个永恒的“公义”砝码。
看起来有3D的吗?刚开始挺扯挺能装的,只有结尾教授逆转插入才不错。结局也还行,警政官只有孤独下去了
合拍片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语言的问题就是细节的问题,细节的问题就是导演的问题,导演的问题就是电影的问题。
不是水军太多了,是屌丝太多了
全都是1星或者负分评价,我就是觉得好怎样
李小璐的脸已经僵得不能看了。。,
剧情好棒
连着看了《消失的子弹》《消失的凶手》都不太行,看刘青云和谢霆锋,消失的子弹甚至还有谢霆锋和杨幂亲亲我我的桥段,这阵容都救不了。
2017年7月2日观看,还不错
《消失的凶手》继前作《消失的子弹》剧情制作都做了升级,犯罪、悬疑、动作、爱情烧脑的更加丰富
其实还不错,刘青云的风格很明显
第六十六。me第一次一人包场,很静,分散了看电影的精力。
一个字观后感:卒。
相对于李小璐来说,这部戏里我可能更讨厌江一燕,总是一副要死的样,还是演七月与安生比较适合她。叙事杂,线索乱,而且也没什么逻辑推理的感觉。真的能算悬疑片?
乐视赠票。后悔,简直浪费我两个小时。建议改名为消失的逻辑。而且这3D也没任何意义吧……
一颗星都嫌多了,也就值1块钱的票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