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很大希望去看的午夜场 因为这片白天根本没有排片 范伟也是我很喜欢的演员 在我潜意识里 这部电影的观感本来根本就不成问题 结果看的我一脸的尴尬 最不成问题变成了最大的问题 不是说范伟演得不好 只是他生活化的表演 和其他几位主要演员话剧腔的舞台式表演完全不协调 这部电影主要想通过农场小社会展示中国人情世故的全貌 但整体看下来 完成的并不好 主题架构太大 而故事太单薄 很多人物刻画挖掘不够 导致行为莫名其妙 没有说服力 王会计驱逐秦妙斋那通火我就看的很奇怪 没有前因后果 为了发火而发火 尤大兴至始至终都是个二愣子形象 哪里像个海龟 佟老板举荐的人物起码得有两把刷子吧 完全没看出来 一点技巧没看出来 被一筐鸡蛋打败 立意虽然深刻 但是未免有点小儿科 而且一点危机公关的能力都没有 几乎没怎么挣扎就倒台了 看的我瞠目结舌 人物的丰富性呢 内心的挣扎呢 电影中的人物由于刻画不够 除了个别角色 几乎都成了摆设 被范伟任意摆布 前面铺垫不足 导致 范伟结尾的摊牌 变的有点生硬 其实完全是书生式的权谋 让尤大兴告病 不用说破让他辞职啊 退到二线他自己迫于压力就辞职了 非要言明两个月后辞职 只能说范伟道行不够 还要修炼啊 看这片的时候 我就在想 假如这片姜文拍就好了 看姜文 鬼子来了的时候 同样是展现群戏 村民个个性格鲜明 人物之间互动表演 完全没有违和感 展现矛盾冲突生动自然 人性挖掘之深 看完拍案叫绝 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假如
1. 农场股东会股东们对丁务源造成亏损心知肚明却张口无言,皆因从他那里得过诸多好处;各家得好处可以简短扼要地几个镜头交代,如此股东会便可以是个对比之下精彩的小小高潮,还让整体逻辑更完满,可是删了,不该。
取而代之的应是麻将桌上三太太等的一些言语,可是这样便把焦点从都得了好处转移成了许老爷一家,个人感觉是减分项。
2.同样减分的删改处理是丁务源辞掉人才而把人情关系户插进农场,导致农场懒怠成风。
3.其实三太太演得很好,我只是不明白给小少爷做生日那段非得拍小少爷来磕头是干嘛。
要说明给的红包也来自丁务源?
4.对明霞与尤大兴婚姻前情的处理是最不该删改的地方。
用尤大兴在英国没带新婚妻子的改编,以及明霞窗前百无聊赖的一个镜头想要凸显明霞的欲求不满与风情外溢吧?
(=_=)可是原作中关于尤大兴不懂婚姻随波逐流地随意选择结婚,以及明霞失恋后要借男人、婚姻撑脸面的心思,以及后续因果,才更抓住了人心深层的东西,即使到今天都不过时啊!
居然放弃了,而选择现在的呈现方式,导致这对夫妻尤其是妻子的情感表现始终十分古怪,更别提明霞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作为是导致尤大兴被赶走的节眼。
殷桃的表演有硬伤我就不提了。
5. 李会计去赶秦妙斋那段戏,不是太明白重要性何在。
6.丁务源狼狈归来说明落水那段传奇戏,给秦妙斋用作泼给尤大兴的污水之一,感觉说服力不太强7.对秦妙斋和佟小姐这条线的改编,倒是增加了可看性。
影院里多数的笑声出自此节。
8.吴教授失踪案的处理和呼应恰到好处,是片中难得的简洁精彩。
9.穿针引线的三太太,及其表演,赞赞赞。
我们怎么样才能来谈论这部电影呢?
它让人感觉如此舒服,两个半小时的观影倏忽而逝,就像在美术馆静静地参观完一场展览。
它没有触动我们的情绪,我们好像只是看见了它,并好好地做了一番欣赏,而这看起来似乎已经足够。
如何谈论呢?
我想,既不应该从小说如何改编成了电影,也不是电影如何反映出现实的困境,这些都过于老套了。
让我们换个角度吧,不单从影像或文本,而是看它如何真正解决了影像与文本间固有的那个矛盾。
我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作一种新颖的匀速影像看待,它是一部能够观看并阅读的电影。
比如摄影机镜头总安置在离人物一定距离之外观察,这消解了情感代入的可能性,电影因而变得可以观看。
同时,人物说的台词都是一些过度文学化的表达,而不是日常的口语,这使得电影变得可以阅读。
可以说,《不是问题的问题》获得了一种小说自身的真实,而这奇迹般地解决了文学改编电影后可能遭遇的问题:因为小说的影像化不是为了表现电影自身的真实,而是还原小说文本自身的真实。
这同样抛弃了那个纠缠不休的难题:电影如何反映现实。
如今,电影与现实不再有关系,它是更高的真实:一种小说的真实。
正如我们在《我不是潘金莲》中所见到的,“小说的真实”解决了影像与文本间的根本矛盾,让两者都能自由地去发展。
因而,《不是问题的问题》既不是体验的(以影像为主)、也不是思考的(以文本为主),而是观看的(文本的影像化)和阅读的(影像的文本化)。
导致如此的,还包括使用如下两种手段:非体验空间感的塑造和日式的风土物候。
比如电影中的空间感是通过光影、机位、人物的走动塑造出来的,类似于舞台。
但它既不是建筑,来自于物理空间的平面或立体化,也不是环境,比如电影中的山川河流实则也是被当作纯粹空间来表现的,因而无法触动情绪。
虽然营造了舞台,可又没有导致它本来应该具有的舞台感,根本原因就在于表演的自然化戕止了它,同时对电影场景与物品进行的日式处理。
电影的雅致让人想到了日本的风土物候,而不是建国前的社会现实。
这是一种抽离,从而导致摄影上带着一种日式的空寂感。
这些场景的布置、物品的设计和光影的创造,都是精心而为的,为了让电影变得可看、可阅读。
在日本人的观念里,每一件使用过的物品都将带上使用者的魂气。
物因使用带上了岁月之痕,就像电影画面泛出的老旧感,那种文雅的气质在中国电影中是绝少有的。
去年北京电影节看到了这部电影,并且有幸见到了梅峰老师,写下了这片小文。
由于很喜欢范伟,又对梅峰有所期待,加上北京节抢的第一张票就是这个,就对电影要求高了一些。
写了些可能会有人不爱听的话。
听到片子定档了,心中也替片方高兴,就转发了一下之前写的小文,没想到一转没,也不知哪里出了问题。
贴出来,再试一次。
不成问题的问题,可能有点问题梅峰导演的电影处女作《不成问题的问题》一路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台湾电影金马奖过来,获得了不少殊荣。
金马奖上收获两个奖项,梅峰和自己的学生黄石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深受影迷爱戴的范伟老师更是获得了金马影帝的殊荣。
内地观众早已翘首以盼多时,但是影片还迟迟未定上映档期。
但好在有北京国际电影节,不仅在展映单元文人电影板块有展映,而且还进入了电影节竞赛单元。
是不是很有创造性?
虽然已经参加过东京电影节和金马奖,但是毕竟没有国内公映嘛,相比《湄公河行动》这种去年上映的电影进入竞赛单元,《不成问题的问题》进入竞赛单元显得合理多了。
这部电影到目前为止版本不一,东京电影节的版本和金马奖获奖的版本应该是时长一致,都是144分钟。
此次北京电影节上放映的是132分钟版本。
相信如果影片定档,迫于院线的压力,影片应该还会进一步删减,不出意外时长应该会控制120分钟左右。
影片上映恐怕还有些时日,加之备受赞誉,观众对影片期待难免很高。
毕竟胃口都被吊起来了嘛。
但期待值过高的结果,就是可能会失望。
本片导演梅峰,是长年与娄烨搭档的金牌编剧,《紫蝴蝶》《颐和园》《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城谜事》都是其编剧的优秀作品,其中《春风沉醉的夜晚》更是获得了第62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
但本片毕竟是导演处女作,电影整体上还不是很成熟,想走文人电影的路子,却差点意思。
这部《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
原著创作于1943年老舍先生流亡抗战大后方重庆期间。
老舍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最为人熟知的那些代表作都是以北京为文化背景的。
这部在重庆期间创作的小说,其语言气质和大家印象中的老舍作品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彻底讽刺性笔调,对每个人都是毫不留情的在讽刺,没有太故意站在谁的立场上,可以说小说很不老舍。
梅峰选择这样一部作品作为处女作,可以看出其作为标准学院派出身的电影人想在国民性上做做文章的抱负。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大后方重庆,一间物产丰富却总是赔钱的树华农场,一场明争暗斗在新旧两个农场主任之间上演。
这部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影片似乎叙述了一个永不过时的人间寓言。
导演梅峰借老舍原著意用农场来表现整个国家,选择范伟来演绎世俗圆融的国民典型太恰当不过了。
范伟老师这么多年的精湛演技受到金马肯定,还是很令人高兴的。
从故事外观上来看,电影对于老舍原著改动最明显的是两位女性角色的加入,三太太和佟小姐。
电影是以三个男性展开段落结构,但事实上每个部分都包含了一种女性对于男性的观察。
这种女性视角,很像《小城之春》,以一种古典文人的“闺阁体”来抒怀寄寓。
导演梅峰也表达过拍这部电影的参考片就是《小城之春》。
但是片中的演员除了范伟,其他人的表演都差点意思。
生硬的话剧腔表演使得人物很难立起来,也使得导演想要表达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浮于表面。
所以必须得用黑白影像来给电影加分,来呈现导演想要的效果。
但黑白影像的使用也是各有利弊,如果人文精神、民国时代特征的传达,仅仅是靠黑白影像的话,就说明电影的其余方面都出了些问题。
不管怎样,在文人电影式微的今天,梅峰能够拍出一部新文人电影是值得鼓励的。
希望这部《不成问题的问题》早日定档,也期待梅峰老师导演的下一部作品。
“我在重庆喝了点酒,夜里坐渡船回来,打起了瞌睡,竟然掉进了江里,我在江里飘了一夜,却一直没有醒来,被河水冲到了下游。
第二天早上,江边的农民救了我上来,我在那村上住了两天,体力恢复了才往回走。
后来我走了好长的山路,一路辗转才归,,这路上,我想了很多,这农场的主任不给我做,也就罢了。
”电影三分之二处,一向分外严谨的丁务源满身狼狈,给秦妙斋讲述自己这段时间的失踪。
这段笔记小说一样的奇遇,在原著中并无体现。
原著中的丁务源同样失踪了一阵,但当他回来时,“已把副主任弄到手”。
那个步步为营、试图营造秩序的丁务源,在此时,被一个卷入意外的、荒诞失序的丁务源所取代了,这个恍恍惚惚的丁务源,像是从当下的时代和自身的逻辑中挣脱了出来,非理性而又极度理性,如超脱于世的审视者般,质疑了意义和存在。
虽然几秒后,当秦妙斋说出“我有办法斗倒尤主任”时,丁务源又迅速回归了算计,可这短暂的出离,或许就是时光的裂口。
身处于时代中的老舍先生,对一切都是有看法,有答案的。
丁务源无能钻营,可恨,秦妙斋虚伪空洞,可笑,尤大兴有能力,肯实干,却斗不过麻木贪婪的一众人。
对丁务源最终的胜利,他更是有着旗帜鲜明地嘲讽与憎恶。
“他们就像没开化的虫子一样,只知道吃喝偷懒。
”尤大兴的话,非常能代表原著的精神。
它所给出的,是对一个麻木、糟糕时代的批判书。
而如今,六七十年过去,当距离产生,那个时代所自带的动荡与不安被呈现出来,答案和立场就很难那么鲜明了。
那个处处谋划的丁务源会在淌过一条小溪时,对手下人说:“苟且性命于乱世,有一口气活着就好。
” 而彼时四下静谧,树低水长。
小人物的钻营和挣扎,放到动荡的时代中去,就多了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改动。
在原著中,秦妙斋单独路过农场,就留宿了下来。
而电影中,多了一个神秘的“吴教授”,这人跟秦妙斋一起下船,说了句“你帮我看着行李”,然后就消失无踪。
这个吴教授再无人提及,直到最后,丁务源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了这件事,秦妙斋又因为那个吴教授的失踪而被捕,这个设置的荒诞感非常强。
这一笔的延伸,或许也是当代的创作者回望那个时代时,所感觉到的不确定和无序的浓缩。
“都扯了也没有关系,我会给你画!
我给你画那碧绿的江、赭色的山、红的茶花、雪白的大鸭!
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东西!
” 微妙的氛围中,我们会感觉到,即便是一无是处、坑蒙拐骗的秦妙斋,说着这样的话时,眼睛里也是闪闪发光。
至少有一秒钟,他自己也相信了自己说的是真的。
在原著中纯属批判的话语,落到电影中时,就展现出丰富性。
这样的段落还有很多,现代性被体现为多义性。
原作中数语带过的股东家眷们,如今也被以工笔勾勒了出来。
从他们身上,我们得以窥见农场外整个时代的社会秩序——农场内的小秩序来说,对错是鲜明的,然而到近乎混乱的大秩序中,就并非如此了。
“咱不管谁好谁歹,谁是谁非。
”丁务源的这句话,在原著中是小人物的辩白,而到电影中,成了一句无奈何的留白。
“向上的路是极难走的。
理智上的崇高的决定,往往被一点点浮浅的低卑的感情所破坏。
情感是极容易发酒疯的东西。
”这是原著中的一段话。
而电影在展现这一层面时,试图给出一个小小的问号——即便如此,在这辛苦的人世中,一切是否值得些原谅呢。
当年封闭空间内,带有很强象征意味的警世寓言,在有了时代的视角后,被酿作人情世事的浮世绘。
而两个时代的作者,也在这样的互闻中形成了交流。
片子上映没有两天,我可敢在这儿预言一下,这片子的票房是必然惨败的。
看到一些专业人士“慨叹”:艺术电影的的市场和观众品味还不成熟,容不下多样性云云。
这次可是要和观众站一边儿了。
特意读了一遍老舍先生的原著。
多亏是在看完电影以后,要不真的会受不了这么磨磨蹭蹭、别别扭扭的电影。
人家老舍先生的故事写得多好玩呀!
老舍先生的本事,是把人物活脱脱拉到读者的眼前,说话时吐沫星子都能溅你脸上!
再说这故事也很有意思,一个老的主任,啥本事没有,就会拉关系,把上上下下哄得舒舒服服的,但农场连年亏损。
上头派了个新主任来,懂业务,肯实干,但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最后自然是新的没斗过老的,灰溜溜走走人。
这故事不仅好看,有戏剧性,而且那意义放到眼下一点也不过时。
秦妙斋这个人物,虽然也很有趣,但放在这个故事里不太合适,应该是另一篇小说的人物。
不知老舍先生能不能同意我的想法。
咱们回过头来说电影:为啥拍成黑白片呢?
你这又不是强调那种造型感的片子。
故事本来应该是很有热闹儿可看的,结果拍得冷冷清清甚至凄凄惨惨戚戚。
你拿黑白摄影拍风景,美感出不来,还鬼影憧憧的有没有。
园工们给尤太太送鸡蛋,应该是富喜感的情节,结果在黑影和风吹旗袍的效果下,弄得像在拍恐怕片。
摄影是没学过还是怎么着?
为什么一个打麻将的镜头永远是中景啊,连人物的脸都看不清。
是在拍试验电影吗?
而有的时候又乱动,秦妙斋和小姐聊天的一场戏,镜头从河对岸直接推到他俩身边,原地转半圈,除了让观众分心,还有啥意义?
再说表演,丁务源这个人物,简直就是老舍先生给范伟量身定制的,且看原著中的描写: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点发胖,而肉都是亮的,丁务源不是个俊秀的人,而令人喜爱。
他脸上那点发亮的肌肉,已经教人一见就痛快,再加上一对光满神足,顾盼多姿的眼睛,与随时变化而无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讨人爱,而且令人信任他了。
饶是如此,范伟可真是辜负了这么好的一个角色。
小品演员要转型,要想法办法让观众忘记你以前的表演。
你的口音,说话的语气,一颦一笑都得想招儿。
听说有的国外演员会找一个人去模仿。
你以往的表演越是深入人心,就越是你今后表演的障碍。
丁务源这个人物,正事儿一件办不了,但特别的会为人处事,谈不上多么的阴险,但极能占便宜,这么一个典型的民国中年万事通,想不出彩儿都难。
可范伟愣是没演好。
也不能全怪范伟。
所有人的表演都有种怪怪的味道。
疏离、夹生、皱巴。
其实是电影本身的基调所决定的。
一个强旺的故事拍成李清照的范儿。
揭露国人德性的锋芒不需要幽远和散淡的影像风格。
最后想感慨的是:真该好好读读老舍了!
《不成问题的问题》有太多令人动容的细节,所以看的过程中是有点累。
可这才是好电影啊,一如好花,手有余香;一如好曲,绕梁不绝。
它如卷轴般缓缓翻开种种人情在你面前,然后让你禁不住去琢磨它背后的世故。
故事好像离得很远,可隔岸观火;道理却又好像咫尺,当日省三身。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40年代,发生在没有硝烟的抗战大后方。
整部影片中,从黑白画面的斑驳到字幕字体的复古,你都不会出离这种民国年代的即视感。
而可叹的是,即便大几十年过去了,人性里的凉薄和世故,好像从来没有变过。
大金主许老板和佟老板合伙开了个农场,这个农场看起来富庶,肥鸡肥鸭满园、香果甜枣满枝,可它却一直是亏损的。
范伟饰演的丁务源是这个农场现在的主任,左右逢源、人见人爱。
秦妙斋是一个谎称为艺术家的流浪汉,赖住在这个农场里。
尤大兴是个留洋博士,是佟老板安排替换丁主任的农场新主任。
影片以这三个人为视角,分了三幕来讲故事。
丁务源丁务源的口头禅是“不成问题”,是周围所有人的“小叮当”。
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叫Mr. No Problem(“没问题”的先生),如果和中文片名“不成问题的问题”一一映射起来,得到的答案就是这位先生=问题。
一个坏人,却人见人爱,这大概真的是最大的问题了。
一开场的牌桌上,佟小姐说农场居然是亏损的呢,她爸作为股东都没有赚到钱。
丁务源斩钉截铁地说,只要去农场看看那派富庶的景象,就会知道,怎么会亏损呢。
他说得如此理直气壮,以至于我一开始都困惑,这农场到底有没有亏。
可以把谎言讲得如此底气十足的人,到底不会是个一般人物。
丁务源擅长投其所好,给许老板宠溺的三太太买稀罕物,给许小少爷办生日,连三太太牌桌上的朋友都被丁主任照顾着,不要钱不要钱全都不要钱,殊不知羊毛出在羊身上,薅了你的毛,卖了他的情,真是高段位选手。
工人们好吃懒做,被丁务源撞见玩牌误工。
工人们本能地犯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丁主任说,来来来,我陪你们一起玩,牌桌上面无尊卑哦。
工人们偷鸡蛋,薅白菜帮子“卖猪菜”(我也第一次学到“卖猪菜”是中饱私囊的黑话),丁主任宽厚地从未指摘他们,反到仁义地说,你们“卖猪菜”的钱自己收着不用给我。
所以,丁务源的群众基础深厚,人人都爱丁务源。
唯有佟老板不满意,农场亏损,作为股东的他没有分到钱。
所以佟老板费尽心机地要把丁主任换走,换上自己安排的尤主任才放心。
我想起来一个寓言。
说的是两个人在野外碰到了猛兽,一个人撒腿要跑,另一个人说我们又跑不过猛兽,为什么还要跑。
跑的人说,我不需要跑过猛兽,我只需要跑过你。
丁务源大概就是有这种世故的智慧,他只需要跑过尤主任就好了。
尤其是,耿直到没朋友的人,出招的时候漏洞太容易被抓住了。
丁务源的坏,不动声色。
尤主任和秦妙斋是彼此眼里的坏人,丁务源却借力打力,拿尤主任的耿直激秦妙斋,拿秦妙斋的无赖撵尤主任,自己落得两手干净,里外都是人。
最后兔死狗烹,让人抓走秦妙斋,空出房间卖个好价钱。
便宜他都占了,好人他都当了,要名得名,要利得利。
直到影片最后,他是满面春风,一身得意。
许三太太问他,果子结得这么好,为什么还是亏损。
丁主任气定神闲地说,明年吧。
他在每一个当下里见招拆招,安身立命,真是担得起一声道行颇高。
所以我看到最后的时候,是觉得有点意外的,毕竟,你见过几个片子,坏人有惊无险地活在最后,甚至都不带翻然悔悟的。
可这才更接近真正的现实,并不是所有坏人都会恶有恶报。
允许这种结尾的存在,是难能可贵的一件事情,是对艺术的尊重和包容。
秦妙斋你有没有见过一种人,并无真才实学、真金白银,却靠着一身忽悠的本事,行走江湖,坑蒙拐骗,竟也活得生龙活虎。
现实中其实不鲜见的。
比如假扮资金方去项目上骗吃骗喝,比如前阵子新闻里说有人伪造学历去应聘高管还屡屡得手。
傻子够多,骗子就能活得下去,是不是?
秦妙斋的坏,跃然眼帘,不带掩饰,集骗子、无赖、流氓于一身。
作为骗子,他骗吃骗喝骗姑娘;作为无赖,他不付房租赖住,打牌拿花生米赖赌;作为流氓,他给工人出坏主意,给尤太太下圈套,挑动群众情绪批斗尤主任。
只是他坏得段位太低,最后也不过被丁主任拿来当枪使,成了一颗用过就扔的弃子。
被他搅动过芳心的佟小姐说,秦妙斋就是个流氓,被抓了才好呢。
一夜之间,一文不名,身败名裂,不得好死。
可恨、可怜、可叹。
尤大兴人总是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哪怕是学富五车的尤大兴。
这个会修电表会搭草棚擅长园艺懂账务的全能型博士,临到最后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唯独少修了一门社会心理学。
尤大兴的眼里不揉沙子,见不得偷鸡摸狗、见不得好吃懒做,所以他要快刀斩乱麻,他处理坏人坏事不留情面不留余地。
人人都恨尤大兴。
他们当惯了舒服的小坏人,现在尤大兴小鞭子一抽,让他们从此讲文明懂礼貌,当五讲四美好工人。
这,太痛苦了。
尤其是,当好人,又没有什么好处。
有的人当一个好人是图自己的心安,有的人当一个好人是因为做恶会被惩罚。
如果在一个做恶不会被惩罚,而为善并不享受心安的环境下,当一个好人的动力在哪里?
尤大兴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素质的文化人形象出现,他对待事情的执拗和耿直,大概是出于内心对真理的信仰。
他大概就是那种希望以一己之力让世界更美好的人。
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是骷髅啊。
他对着一群乌合之众,束手无策,最后也只能落得客走他乡的下场。
要改造世界的人,首先需要的是,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凶险,而不仅仅是一身力气和知识。
================================这部电影,满满都是戏。
最后再讲两点感触吧。
一个是是非观的界限。
我们隔着荧屏这层岸,似乎裁定是非对错洞若明火,可是故事里的人呐,厘定是非的那把戒尺,刻度还分明吗?
就比如明明是没有付房租而赖住在农场的秦妙斋,面对自己要被驱逐的时候,他义愤填膺,他铿锵有力,他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和恶势力斗到底!
”嗯,在秦妙斋的是非观里,会让他陷于无处可住落魄流浪的人,就是恶势力。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农场的打工仔里。
那4个因为好吃懒做、偷鸡摸狗而被开除的工人,并不觉得这种因果关系是顺理成章的,他们的观念里,主任尤大兴开除了我们,从此我们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难以为继,你尤大兴就是十恶不赦、冷血无情的魔鬼。
原来,懂得自食恶果的道理、懂得自我反省,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普遍存在,对不少人来说,顺我者为“是”、逆我者为“非”。
就比如那一群自带道德污点的人,指责起尤太太受贿鸡蛋,都一个个正义凛然起来了。
甚至连那几个拎着鸡蛋去“行贿”的人,都挺着腰板叫嚣着尤家受贿实在是罪不可赦。
荒谬吧?
这种“双标”的是非观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当事人们却理直气壮。
可我们看这种荒谬,却也没有很陌生呢。
第二个感触是,从剧中看,感觉人要正直,好像是需要动力和意志力的,但陷入贪懒馋恶却似乎毫不费力。
那是不是说,人们原来就没有活在一池静水里,水流的方向并不是真善美,随波逐流更容易变成一个坏人。
现在时光荏苒,大几十年过去,坚持正直和沉沦七宗罪,哪个更容易?
又是一部讲述农民劣根性的问题,不同于姜文的黑色幽默,这部电影同一种极其写实的黑白镜头撕开了最真实最扎心的东西,看完我只感觉到一阵心痛,不愧是老舍的原著,对“人情世故”的讽刺淋漓尽致。
官场讲左右逢源,没有绝对的廉洁,只有把握好那个度才能游刃有余,丁主任就是典型的“狐狸”,他能将人际交往拿捏的恰到好处,尽管他是一个小人(后文再讲),尤大兴就是“刺猬”,不懂得变通,可是他有能力做好事情,原本二者的结合可以治理好这个地方,却来了一只“黄鼠狼”,最恶心的角色秦妙哉,以艺术的名义做着流氓的事情,既没能力又不会交际,遭到所有人的讨厌。
“刺猬”排斥“黄鼠狼”,“狐狸”在两者间游刃有余,“黄鼠狼”理所应当投靠刺猬,一起赶走了“刺猬”,“黄鼠狼”没了用处,自然也被抛弃了。
只能这样表达一下我浅显的观点了。
再说说删减的问题,第一次看的是 126min 版本,删掉了 18min,这十八分钟并不是一段连续的内容而是很多细节部分,这些细节让整部电影都变得不连贯了,所以豆瓣上显示的只有 133min 和 144min 的,我也不知道怎么会上映出一个这样的东西。
我看了一个小时就没看了,然后今天才补完完整版,说一下我记得的删减内容有哪些(126min 版前一个小时的):a.13min 处后面删了一个工人们的讨论,大意为工人们都看出来丁主任想克扣工资,但碍于人情世故不好意思拒绝;b.17min 打麻将结束后,老赵回到家里抱怨“还不走就要输大了”,又是一次人情世故,故意输钱给丁主任;c.26min 丁主任拿了杯子就立马甩给了下人去洗,前面故作姿态,后面立马翻脸;d.32min 少了一个很重要的镜头,吴教授失踪了,他的帽子被打捞起来了,这也是我之前没看懂的原因;e.37min 少了几分钟的一个场景,丁主任和秦妙哉喝茶,透露出他还没交房租以及让他去应付一下童小姐;f.45min 秦妙哉和童小姐亲嘴被寿生偷窥发现了,这个后面还有一个伏笔;g.45min 在童小姐和三夫人讨论完捐款后,李会计就来打小报告了,秦妙哉不仅不给钱还在偷钱,126min 版本中关于秦妙哉和李会计的关系很莫名其妙,就是因为省略掉了两段剧情,一段是这个,另一段是秦妙哉逗狗,故意给狗取名李会计并且让狗叫他 baba,这两段剧情非常重要;h.秦妙哉逗玩狗后,童小姐和三夫人在去画展的路上商业互吹,这段无所谓,但是和前面的 g 镜头都是连着的;i.51min 秦妙哉安慰童小姐后,三夫人和丁主任讨论偷窥的事,照应前文。
我之前就看到这了,大概已经删了 13min,后面还有 5min 我看的就是完整版了,所以也不知道删在哪。
我看完 126min 的前一个小时,对丁主任的印象就是老实圆滑,但完整版呈现的是圆滑小人,就是他从一开始就认出了秦妙哉和他是同一路货色,可是他不戳穿,等着他派上用场。
还有一些情节是关于丁主任从来就是借刀杀人,将错误都推到别人身上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这些删减的部分直接将丁主任这个形象剪了一半🤬🤬
在自己的“主场”,维密超模奚梦瑶,摔了。
国外媒体一片质疑,国内媒体呵护有加。
一边是专业和契约精神,一边是人情和关系社会。
这是文化和社会差异造成的不同认知结果。
在中国的主场开办引领全球时尚潮流的维多利亚的秘密秀,对于国人来说意义性大于商业性,而对于主办方和国外人士来说,不过是一场生意,一场专业的时装秀而已。
为何奚梦瑶犯下维多利亚的秘密秀近年来最大的失误却被部分国人原谅,网络喊“棒棒哒”一片,一旦有人质疑即被怀疑“别有用心”,这个答案其实在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里就有非常浅显的解答。
《不成问题的问题》由知名导演编剧梅峰掌镜,他是《颐x园》、《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城谜事》的编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
影片故事来自老舍非常短的一篇小说,梅峰的改编极为成功,从写意到写实两端完成了文字到影像化的重塑和改造。
主演范伟更是凭借该片拿下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不成问题的问题》讲述了抗战时期,发生在重庆一个乡村农场的故事。
在老舍笔下和影片中,这个农场物质极为丰富,从蔬菜到肉禽都可谓品质上佳,但却一直无法盈利。
这是为什么呢?
表面原因是范伟饰演的农场管理主任丁务源“和稀泥”的管理方式,深层原因其实是整个社会注重人情、关系的风气综合造成的。
在那个时代,关系制衡,人情收放,现代所谓的情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文学、才华、实干精神、超脱于那个社会运行法则太多的人则被看作“异类”,是注定要失败的。
被“打倒” 的人往往实力卓越,但“存活”下来的人大多是“人精”,处事风格超越一切品质,成为那个乱世的不二准则。
所以,千万不要把《不成问题的问题》定义为文艺片,它不过是一部具有时代和社会意义的社会学电影,里面的故事,人物,他们的行为都可观照当下,具有跨越时间长度和空间维度的现实意义。
难得的是,在导演梅峰大师级的调度和把控下,《不成问题的问题》没有说教味的强迫式接受,而是通过镜头语言,长镜头配合固定机位,全景和远景的景别选取,始终保持了荧幕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以一种观察,旁观者的身份停留在影片之外,为解读留下了空间和待填补的空白。
梅峰在如此批判性的故事中,始终保持克制,没有用一分钟去强迫我们去和剧中的人物合一,激发我们的立场判断。
通片下来,他利用了电影的手法,以解构安排和人物安排,轻松幽默但鞭辟入里的给我们呈现出了影片的主题。
悠然淡雅,嬉笑之间,令人过目难忘。
先说结构和剧情安排。
电影剧情结构可以清楚地被理解为一个建构设计、支架以及内在秩序,电影的剧情结构把所有的东西连接在一起,并且引发了一个错综复杂,同时导向明显的意义。
毫无疑问,《不成问题的问题》有着醒目的五段三幕式递进结构,其顺序安排就隐藏和传递了影片的内容“实质”:即中国式社会中,人情、关系的首要作用。
五段叙事,从展开问题,剧情上升,危机和骤变,剧情的延迟,直到结局。
抛开一头一尾,三幕核心剧情,以三位人物为叙事脊梁。
农场主任丁务源为第一幕。
只靠一张嘴,无真凭实学的伪知识份子秦妙斋为第二幕。
留英博士,实干家,新农场主任尤大兴为第三幕。
虽为三幕,三位人物,但丁务源绝对是影片中不二的主角,因为秦妙斋和尤大兴都是具有功能性的,以侧面对比烘托丁务源为目的设置的。
秦妙斋和尤大兴是两位闯入者,他们的介入,让农场起了波澜,丁务源的主任职务从第一幕开始就遭受非议。
秦妙斋制造了混乱,骗吃骗喝,偷拿拐骗,但并没有撼动丁务源的位置,直到第二幕结尾,秦妙斋的朋友被诬陷为汉奸后,丁务源的身份危机才进入了高潮。
尤大兴是丁务源最强有力的对手,即刻整顿农场,从效率入手,严惩一切偷鸡摸狗现象。
结果,最后却被秦妙斋联合农民们弹劾辞退,丁务源渔翁得利。
第一幕,丁务源做的最多,影片刻画也最多,但形势却急转直下。
第二幕,丁务源的故事线减弱,他开始成为参与者,秦妙斋成为故事主线。
到了岌岌可危的第三幕,原本应该丁务源迎头反击的时刻,他却突然消失了,最后以“大难不死”的神秘经历回到农场,面对秦妙斋对于新主任的讨伐也是充耳不闻,故作镇静,油滑应对。
其动机最明显的一幕,当属在安慰尤大兴夫人不用担心,然后提出让尤大兴下放职务,两月后悄然离开的计划时,人物真实内心和目的才变得份外明朗。
连续三幕的递进,让观众看到了“少即是多”,弄懂了人情世故,丁务源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让社会规则自行运作,达到他的目的。
从第一幕到第三幕,丁务源的形象在不断转变,从老好人和稀泥到阴险狡诈背后伤人。
他最终重回主任位置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他对农民们偷鸡摸狗的事儿充耳不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因为,他懂得用承办股东或者他们儿女的重大节日宴作为回报,哪一位股东家的餐桌上没有农场的肥鸭和翠绿大白菜呢?
作为一个中间人,他懂得迎合上面,又懂得拉拢下面,连自诩聪明的全能知识份子秦妙斋都被他利用起来“借刀杀人”,最后“兔死狗烹”。
弄懂中国式人情和关系的法则后,人精丁务源即使让农场亏损,也变成了不成问题的问题。
看吧,结尾,股东家的三太太还让他帮忙张罗小姐的终身大事呢!
你说,问题还成问题吗?
三幕结构,层层推进,人物在故事中纷纷发力,其实已经将主题全盘托出。
但《不成问题的问题》还有着精彩的人物关系,再次附证、重申了主题——那个幽灵般的人情世故,恐怖的关系社会。
角色分析应该使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被认识,如一个朋友描述一个他还未曾见过的新朋友。
主角的首次登场以及对他们个性特征的刻画往往很有趣。
一开始,导演其实就非常清晰的表现了丁务源的性格特征。
对着镜子作缉,联系和太太们见面时的口吻和动作。
八面玲珑,表里不如一的形象立刻透亮起来。
大家看见的都是镜子中的丁务源,那个老好人,人人都信任他,认为他是老实人,没有坏心。
开片引入时丁务源和三位太太打麻将时你来我往的谈话,应对自如的回答,最后的刻意输牌,就充分看出了其人精的一面。
而后来毫不留情的赢工人们的钱,工人们也刻意输钱给丁主任,不得不说是一种人情社会的相互默许了。
所以,他利用强买强卖的方式以商品换回工人工资的场景里,工人各个都相信他,“虽然贵,但是丁主任推荐的,就值得买”。
一边对工人的偷拿想象不问不顾,一边变着方法克扣工人工资;一边迎合上面的人,一边从中牟利。
其实,装出来的老好人丁务源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给出去的,总有一天他会用另外的方式拿回来,而且只会多,不会少。
在一部影片中的主角,一般通过自我刻画、他者刻画、叙述者刻画三个方面来呈现。
自我刻画,即通过丁务源前后不一的行为就可看出其真为人。
叙述者刻画,在导演的镜头风格中,我们以全知人物的方式了解故事来龙去脉以及人物台前幕后的不同,自然看出其中微妙的地方。
《不成问题的问题》最精彩的地方其实是利用其它人物营造出的他者刻画上。
片中两位男性角色, 秦妙斋和尤大兴不必多说,影迷一看就知道其中韵意。
而三位女性角色其实更值得分析。
作为二级人物,扁平人物的三位女性角色对于影片具有功能性的作用,要么作为主角的对立面,提升剧情张力,制造故事阻碍;要么刺激主角变化,丰富角色层次。
导演梅峰透露,三位女性角色在故事中都有改编和加强,足以见得这几位角色的重要性。
我们通常会和自己隐藏的另一半发生关系。
佟小姐会爱上骗子秦妙斋就是因为她自我的矫情和虚伪。
秦妙斋评价她的话,实力不足,却爱模仿大师。
她哭几秒,就主动肆扰秦妙斋,要他说出原因,陪她演戏。
而秦妙斋本就是爱演之人,两者相互吸引合情合理。
尤大兴的妻子尤太太其实非常懂得人情世故。
讲道理,是要挨拳头的。
我拿了鸡蛋,是不想到处树敌,让他们认为我和他们是一起的,是为你好。
尤太太相比横冲直撞的尤大兴,实在太懂人情世故了。
而尤大兴拿未开化的虫子形容村民,可见其傲慢和与中国社会的脱节。
佟小姐不太懂人情,不过因为身份不至于凄凄惨惨戚戚,最后可以待嫁闺中,等待门当户对的肉体售卖。
而尤太太内心渴望尊重,渴望当农场主夫人,却因为其自身身份和能力问题遭遇了失败。
影片最后以尤太太的惆怅的背影结束,表达出一种“看出问题,但是无可奈何”的哀婉情绪。
想不到桃花源记般的小农场也是暗流涌动,人情险恶。
而片中能和丁主任并驾齐驱的当属老辣的三太太。
三太太懂得操控男人。
那出唱戏时,丈夫对她的崇拜和爱恋可见一斑,不停的叫“娘娘”,简直倒转了男女主仆关系。
但三太太懂得浅尝即止,见好就收,几下对戏后,立刻回到现实,让丈夫赶快准备一起去赴宴,不要再一口一个“娘娘”了。
但男人斥责她扰乱了农村生意后,她的反应,顺从撒娇中甩锅不断,以柔克刚消解男人怨气。
在丁主任被解雇后,她发现了另一位股东的阴谋,以大局为先,给男人讲明了丁存在的价值,制衡股东间的关系。
一句,丁至少是向着我们的,是我们的人,马上戳中要害,让男人清醒过来。
如此看来,三太太都是懂得利用人情,操纵关系的高手。
看吧,最后要给佟小姐介绍少爷公子的吩咐也是她提出的, 丁务源听闻后,立马回应:不成问题!
两位人际关系大师一拍即合,让所有问题都可以不成问题。
以这三位女性角色对照男性角色,再与丁务源互动,你完全可以看出丁务源面具下的“真容”。
从男女性别关系角力中,也可看出人情世俗在当世的重要性。
《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上做的出色且精准,让主题不言自明。
为什么我说其是年度最佳剧情片。
因为,它在摄影、布光,空间利用,在写意上也做到了大师级的水准,那种可以模糊的画面,以虚勾实,似梦似幻间,在美之中,给我们讲清楚中国,和中国人。
看完电影,再回头看看奚梦瑶事件下,每个人的反应,回话,或者逻辑动机,实在令人回味不觉。
所以,这个问题,你觉得成不成问题呢?
看了圈影评,完全不懂这片子分为什么这么高,影评人🦐的么?
明明可以拍成90分钟的黑色讽刺喜剧偏偏要拍成140分钟的文艺片,我90分钟之后玩了好久的手机,为什么?
感觉剧情和片子的结尾斗很明朗,而且没什么戏剧冲突,可看性很一般。
范伟的演技当然很好,原著小说当然也很好,但改的实在是一般般,拖沓的节奏,晃悠的镜头,几位配角浓重的话剧腔(讽刺意味倒是很足),那么多无聊的支线,故弄玄虚的结构和剧情交待——果然是一部获奖影评。
美术很糟糕,服化水平没比稍微讲究点的抗日神剧好多少(比90年代的电视剧如《围城》还要差),看到女演员旗袍下面的大腿我都好尴尬(我猜导演一定是男的,女导演一般无所谓大腿不大腿),抗战时期哪有旗袍开衩这么高的,真想冲上去钉几颗扣子。
如果说剧情出彩的话,那也是老舍的功劳,但这部小说缺乏戏剧冲突,并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改编成话剧都感觉力度弱了一点,和《围城》一样改编成迷你电视剧比较合适。
这部片子主要想表达的是丁主任的手腕,所以我觉得主线和支线可以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
主线自然是丁主任纵容长工偷鸡摸狗、自己讨好三太太,中饱私囊,被撤职,继而把尤主任打倒的事。
支线应当有两条,一条是佟老板和许老板之间的矛盾,佟老板想盈利而且由于李会计是他的线人他知道丁主任中饱私囊,许老板和三太太因为受了丁主任的好处无所谓盈利不盈利,还有一条则是秦妙斋被丁主任当枪使,然后“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主线支线比较明显的好处是,丁主任把所有人玩于鼓掌中的手段会显得更加高明,剧情也会更紧凑。
这片子里面人物形象单一脸谱化,所以侧重于人物的叙事明显会让叙事更加拖沓无聊,而侧重叙事的话则可以突出喜剧的效果,避免拖沓和人物脸谱化。
现在市场上好片的太少,观众老片看的也不多,那这一部所谓的“中国人的故事”自然就能够鹤立鸡群,抓人眼球了。
但和许多老片相比,这片子真的不怎么样,论改编老舍小说,李翰祥改编《月牙儿》拍的《风花雪月》那批判力度,那可看性,都比这部强;论拍中国人官场故事,《背靠背,脸对脸》的剧情比这个缜密多了,人物塑造也立体的多,里面随便拎个小啰啰出来战斗力都爆表,李翰祥70年代拍的《丑闻》更是黑色幽默,搞笑的不得了,现在看也绝不过时。
我看李翰祥几部片子豆瓣得分都一般般,大概老片看多了评分标准会不一样吧。
总之这片子从各种意义上来讲都很一般,懒得看职场生存手册的可以去看看,学习一下丁主任的斗争路线(虽然丁主任的对手除了两位老板之外都很辣鸡),其他的就不需要期待太高了,这片子绝对不是什么神片。
欢迎关注公众号“阿来看了啥”,一般文章都首发公众号~
最佳男主倒是先不说,只是剧本我???我是真接受不了这种…充满隐喻?的片子,而且全程镜头一直微晃我好想掀桌。
3.5。环境音,转场的配乐,再加上最后的片尾,演员的进入走出,很有侯孝贤的味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刺客聂隐娘》。不算上很喜欢,但是2016年至今看过算不错的华语电影~
摄影太烂了,主要人物被卡头的镜头不止两三处,甚至固定机位长镜头中还出现了轻微调整高度的低级错误。灯光就是电视剧的配置。是在不懂画面做成黑白的意义何在,大概是为了掩盖美术还原不力的锅?
很难评分,但从自己的感受来说是不喜欢的。黑色讽刺的基调,电影实在太颓废了,里面的大部分人物都在装腔作势,导致整个软绵绵的力气使不出来,观看时的情绪也宣泄不出来,看得挺难受的。
形式就是一切,风格就是一切
看睡着了!
达到原著的讽刺力度需要更大篇幅。本片致命伤是,按全景电影来拍,就无法展现人物对峙时的火花与心眼,缺乏情感氛围,更多是驴得水般的撕裂。更多人物黑暗的表现,让电影停留在嫉恶如仇的社会文化电影层面,而不是文学体系或心理体系。更不要提糟糕的摄影和人物铺垫了
不成问题的问题,这电影有问题。第一,不像小说,更像是话剧改编。第二,拍摄手法成问题,自始至终画面都好像是模糊的,人脸都看不清。第三,又不是娄烨,你拍这种电影镜头晃动那么厉害干吗?第四,装逼的黑白片。
还是知识分子黑(伪)知识分子黑得漂亮啊!梅峰老师对老舍原著改编的精华主要在秦妙斋这个人身上了,不过分也不违和,简直有一种看《围城》中知识分子众生相的酣畅!
混乱。(资料馆1厅)
6.5/10 江南水乡透露出的意境和韵味,在全景和远景镜头造成的疏离感中对江南精神气质进行诗意表现,冗长片长中情节的递进已然让位于生活片段般的剧情展现。树华农场好似一个超脱于乱世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家国仇恨和阶级矛盾被消解了,唯有两次出现的宪兵和人物对话中无意间透露的时代信息提醒着观众中国人民正面临国破家亡的事实。影片在继承老舍原著精神的同时表达对人性辛辣的讽刺和对世故圆滑的无情鞭挞,精通人情却对业务一窍不通的丁务源、有文化且自称“艺术家”的秦妙斋、懂知识原理却不招人待见的尤大兴这几组人物形象和其中以“保护艺术”为名的虚假卖弄一同将荒诞可笑的黑色幽默感推向极致
“你说农场的果子结得这么好,怎么还赔钱呢”
诚然,我在中国活不下去。
好看度不是很高,但有很多印象深刻的地方,这应该是我在影院看的第一部黑白电影,才发现失去了色彩的景物反而赋予人更多的遐想。很有话剧感,演员的仪态和台词都很棒,感受到最多的是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人情世故和语言艺术。没看过原著,导致有些情节感觉莫名其妙,两个多小时略难熬。
感觉还是可以剪得短一点,而且这种比较静的电影在电影院看太煎熬了,开不起房的傻逼情侣的调情声、睡觉的中年人巨大的鼾声、手机消息提示音等等全都被放大到了普通电影的十倍以上,这个真的很成问题!
摄影有很大的问题,这是器材和技术的问题,不是美学的问题,很可惜啊
影片已经被风格化的心魔吞噬掉了,包裹在一种求新求变的无时不刻的焦虑之中……
剧本还是有点单薄,人物都不大丰满(丁主任是不错though),因此素淡的视觉风格就略显单调。如果把重点全压在中国式“人情世故”的话,这复杂度不够啊;如果只是体现人情,总感觉人物都没啥情感/情绪的动机,就是编剧用来编剧的,不体现人之复杂如何体现人情复杂呢?
不得不说,好剧本才是王道!旧时期人物风物志,老舍的火力真是深厚;并且赞美梅峰老师的改编,调度端正,差不多可以做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新学院电影”让我看到了电影人的匠心,这种匠心是一定要与文学、文化结合的。
三星半,所谓文人电影,片子故意的压和忍,范伟演这种角色实在游刃有余,其他角色就略差点火候。其实相比老舍的原书,讽刺味是略弱了些。加多了女性角色,也加多了些愁的东西。与预想略有距离,却仍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