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我屈着膝,坐在椅子上为银幕里的人和事情欢笑,流泪,或者在黑暗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小宇宙,或者在每个季节下感受不同的气息。
年长一些,我仍然屈着膝盖,却用到了内部和外部的想,不像年轻时用眼睛却看到更多。
这是一部典型的个人气质电影,没有文艺没有知识分子,只有一个感觉依然年轻的男人一直在做事情,话也不多,好看不好看我不知道,音乐high不high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一直在想事情,想自己病入膏肓的日子,想自己能唱歌的日子,想和朋友畅聊的日子。
但所想,又和电影里的男人很像,或者这么说,想到的和电影也倒吻合。
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40岁,单身,出现在弟弟的大房子里,做着日常的事,写信,和朋友在一起,照顾弟弟家的大狗,然后和弟弟的私人助理若即若离,他曾怀疑如果过着和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会怎样。
我就在想,为什么我没有了从前生活的感觉,那么“活”那么带劲的感觉,之前的一段日子又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不能因为觉得不一样了而否定它们相同。
我是不知道,其实自己还是在活着,只不过表现形式那么的不一样,内在形式也就不一样。
片中说出一些电影,音乐的名字,又表现了他的愤怒脆弱,叙事上又“天衣无缝”,总之,除了不说电影什么都说的鲍姆,让人觉得很喜欢。
离开学校没多久,很多人就开始感慨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回来,好像过去10年虚度,该学的没学,该做的没做。
然后又过5年,结了婚生了孩子转眼间都变了中年大叔和黄脸婆,工作生活了无生气,现实和预想的轨道离得太远,突然发现自己这辈子就这么完了。
这才知道青春残酷个屁,传说中让广大中产阶级妻离子散 上吊跳楼的中年危机才是真恐怖。
当然中年危机也是因人而异的,像Greenberg这样的悲剧男+潇洒哥是世间少有。
一个失意的40岁纽约客刚从精神崩溃中恢复,决定去探访在LA的弟弟 - 为他这个事业有成的弟弟一家人出去旅游的时候看管房子。
但是他骄傲的对所有人说:”我想这段时间什么都不做,我要努力的什么都不做。
“ right now I'm trying to do nothing for a while” 于是他把所有时间都花在无所事事上,他每天蛋疼的写各种投诉信给starbucks和american airline,拿把剪刀坐在沙发上扣扣手指甲修修头发,唯一乐此不疲的事情是为他弟弟的狗修狗屋,却意外发现弟弟的宝贝狗得了不治之症。
就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中年悲剧男,因为他的坦率却意外的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从来没有人敢这样践踏世间所有的评判标准,了无牵挂,坦然勇敢。
这确是所有人都不敢想象的潇洒的中年。
所以他和Florence的爱情比大话西游都要无厘头,更莫名。
她说:"You seem really fine doing nothing. It's like you don't feel the pressure to be successful, I mean by other people's standards. " 什么都不做,让他看起来在所有事情上都有置身事外的cool. 这个潇洒的怪叔叔就这么赢得了他弟弟的美女助手的芳心。
这时候我脑子里很不厚道的冒出一句“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但我心里却暗暗羡慕,这家伙的状态其实又是多少人想要做到却这辈子都放不下的。
还有,奥妙的是,这些表面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往往怕死。
即使无牵无挂,钢板脸皮的Greenberg也担心狗的病会传染到他身上,毕竟一命呜呼是一点都不潇洒的。
Greenberg:" 年纪慢慢变大大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Ivan:"Youth is wasted on the young."Greenberg:“ I go further, life is wasted on people.” life is wasted on people.这句话说出了一条已经许多人证明过但是我们还是不愿意相信的真理:人生它从娘胎里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
大家还纠结个球,学人家大叔潇洒起来。
看似平淡和无聊的对白,却透露着对角色性格极其细腻的分析。
胆小,自我,偏执,害羞,神经质…但同时又自负着,认真着,隐藏着一股热情。
总是很孤独,也很讨厌这种总是存在的孤独。
面对人群,会很急切地想参与进去,却总好像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反而造成奇怪的尴尬。
而尴尬又是他最最难以忍受的东西。
以至于朋友好心送上的生日惊喜——餐馆里的乐队表演,却给他造成了意外的尴尬,让他几乎失控地离去。
交际上很无奈地不擅长,所幸会有个最好最铁的朋友陪伴着。
也许是和其他都无法太近,所以这个能稍微理解自己的人才显得更值得去好好对待,因为会缓释那些像泥浆一样孤独。
总是叫朋友来自己家里小酌,回忆,唱歌……也不管朋友是不是出于应付。
对于所有事都要求公平,足够公平的规则才能平衡他的极度自我。
所以他要不停的给各种机构写信来表达不满,所以他总是在大学乐队解散的问题上面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考虑了多少,也许并不会得到多少所以他会很介意女孩有过几个男朋友又装作不介意,因为自尊突然又占了上风。
在脱离对他有着既定认识的那个同学同事圈子,出现在一群新鲜感十足的80后聚会上时,他竟然也是可以那样放开地喝酒玩药,幽默十足,那样自如的挥洒自己真正的激情。
好像找到一个新的舞台,以前那些不愉快的感觉并不会在这群新观众的判断意识里存在,自己也就能更好的发挥自己,没有任何压力。
其实这些导致表达不畅的压力,都是自己给的吧。
为什么女孩会看上这个挫男?
厌倦了无爱的两性生活后,也许她看到了他隐藏的那部分,激发了一股涓涓细流却源源不绝的爱怜…可能吧,哈哈我有点恍惚,似乎是在照镜子,对于他的所有怪异,我都能立马从脑中迸出合理的解释。
好像影像里的一切其实只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我的存在。
当然,人际交往缺陷还没他这么严重,不过确实很能理解。
但我还是认为他未必是处女座的。
看这部片子时,想起了Adam Sandler。
Ben Stiller和Adam Sandler都是喜剧演员,但是都在向严肃题材发展,Stiller的Funny People就很不错。
Greenberg和Reign Over Me很有些相似。
1、男主角都受过伤。
Roger住过精神病院,脑子里成天想七想八。
Charlie因为911恐怖袭击失去了亲人。
两个人都脆弱敏感不合群。
2、因为友谊,两个人逐渐走出了阴影。
3、开放式结局,片子并没有道明男主角和女演员间如何深入发展,只是给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
事情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
自从看了City Island后,发现纵然西方人表现得开放热情,其实内心一样隐藏有许多秘密,难以言说的秘密。
像Roger,只有在借助大麻的力量后,才向朋友坦白自己对过往的后悔和对现实的不满。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受过伤的人易伤人。
这也许是他们寻求自我防御的一种方式吧。
我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看的这个片,因为找到它的时候已经忘记了自己下载它的原因。
也因此在没有期待的情况下我很幸运地完整的感受了这片。
故事情节其实无关紧要,因为让我觉得很特别的,是它很像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在平淡得显得有些冗长的开局之后,它带给我的是非常饱满的情绪和,应该说是惊喜。
卡佛的主人公通常会陷入某种生活的胶着,即使做出某种细小的改变也需要付出全身的力气,即使这样结尾时也只能迈出微小的一步,例如“保鲜”,“恶心”; 主人公也往往偏执狂一样地坚持在旁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的恶劣态度,对生活拒绝融入,即使偶尔有艳遇或者美梦成真的机会也会因为偏执失败(“维他命”,“瑟夫的房子”)。
但偶尔,也许某一件无关的小事最终能够让那种倦怠无力的压力,那些疲惫和消磨人心的事物瞬间偏移了一寸,主人公从中获得喘息和某种类似自由的感觉,无形的重压也瞬间化成了羽毛。
就像“好事一小件”里的蛋糕,“发烧”里病好了出的冷汗,“软座车厢”里丢失的车厢。
这种微小而艰难的一步是我非常喜欢的特质,是普通人的生活; 它既不冷漠也不会伤害你,只是熟悉得冗长,简洁得乏味和普通得让人麻木失望。
它才是构成我们世界完整而又顽固不化的材质,而不是某种幻想中闪闪发光的廉价泡沫塑料营造出来的梦幻布景。
但某种时刻,哪怕只是错开一寸,也就是“在当下放下”之后,这些胶着和压力都会超现实般地消失,从缝隙中流进来的是微弱自由和珍贵的暖意。
这片拥有所有这些卡佛的优点。
它拥有我喜欢的某一类里全部的元素。
Ben Stiller在这片里演技和Jim Carry在“暖暖内涵光”里不相上下,不过吃了题材沉闷的亏,这片大概喜欢的人不多。
我觉得Ben Stiller生活里和Jim Carry可能都是固执和坚持的人,是非常严肃和出色的演员,但被曲解成了一个Comedian. 题外话,我觉得导演的名字很眼熟,查了一下发现他是“鱿鱼和鲸”的导演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编剧,都是我特别喜欢的片, 也是意外的好事一小件:)
人到中年却过的如此凄凉,在普通中国人的眼里不能不说是这个人生是个杯具,但在外国人眼里却是不成熟的标致,本斯蒂勒大概一直是喜剧演的心烦,想体验一下所谓学院派的演技流,也想体会一下奥斯卡的味道,但对冲本斯蒂勒去的人来说也同样是个杯具。
本来自己也快相同的年纪了,估计会有同感,可惜很少,在同学会那段应该是本片的亮点了,想当时都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可如今个个是拖儿带女,家长里短,让人唏嘘,(我不愿丢人,所以同学会是一概能推就推,没什么可去的)但本片的深度我觉得没有前几年的那个强(那个中年危机,喜欢女儿同学的中年男人的片子)。
尽管本斯蒂勒演的很入戏,但过于纠缠于爱情的剧情有点拖后腿了。
太沉闷了,所以不推荐!
我們的人生到底是從哪裡開始出錯的?
我不知道。
面對這一切,你只能怪罪於自己,或者怪責上天,怪罪於整個世界。。。
憎、惡、恨、傷人、傷己—這都是我們活下去的理由,直至某一天,腦內的橡根蹦緊至極限,"咔"的一聲斷掉、崩潰。。。。
Fight Club的子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有能在腦內補完的空間,像擊倒可怕的敵人般盡情地痛毆自己,多爽!
心理醫生說每個活著的人都是有價值的。
但是價值何在?
我看不到。
抑鬱症的人們需要的不是澳洲的風光明媚,而是一個活下去的理由,重拾愛與被愛—這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一个有点宅的老男人,走了狗屎运,有个年轻貌美的女人看上他,这仁兄还不识相,一直活在过去,怀念以前的情人,怀念以前的事业。
好不容易想突破一次,结果还是临阵脱逃了。
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人,其实还挺令人佩服的。
罗杰格林伯格其实是个挺有趣的人,但是异于普通的有趣通常不被普通人发现并视只为可爱。
哪有人给刚堕完胎的女人送汉堡包的。
但是他也会感激,也会道歉(虽然他自以为那是道歉),也会说喜欢也会想念,甚至还记得去医院接她。
这些小物似乎让他慢慢脸色红润,又回复过来。
说真的,人一封闭自己就容易做傻事,容易伤害身边的人。
但我相信,慢慢都会好的。
没有激情的两个人,就跟我们一样。
不过,慢慢都会好的把。
惊喜的发现这是今年来最喜欢的片子,惊喜的看着一些很闷骚却能渗透到你心里去的对话,惊喜的看到有《Notting Hill》里Hugh Grant的室友......这套片子,带给我太多的惊喜。
“一个学了很多年终于学会接受现实的人”——这个不是男主角。
女主角崇拜他,因为他一事无成却那么坦然,其他人做不到......不好意思,沾染了一些坏习惯,喜欢分析几个点。
1. 投诉美联航空——投诉星巴克——投诉宠物医院——投诉这个世界。
男主角不停的不停地写信,正如他所说的自己充满了愤怒。
在香港住了几年,觉得香港人最喜欢的爱好之一也是投诉。
很多事情,总是觉得很荒诞,很不合理,但当你是一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你的微薄粉丝不会超过20个,或者你最好的朋友只有两个,你想要发表一些言论控诉这个世界,而又让很多人所听到,是多么的不切实际。
发声权从来都是掌握在有权势的人手中。
希望一个人变好,才会指责他。
一个非亲非故的人,你又怎会理他的坏习惯?
2. 习惯了不习惯的事情。
刚刚大学毕业开始工作,觉得怎么工作怎么不习惯呢?
怎么平时一堆同学放学回去,上班了得一个人回家。
总之一切都很不习惯,但又恐慌自己有一天会变得习惯,变得适应着一切,然后麻木。
有人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不停地适应这个世界,刚刚适应小学就要上中学,刚适应大学就得开始工作,刚适应生活就开始死亡.....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有的人快一点,有的人慢一点,但至少男主角仍然不适应这个世界,仍然有他的愤怒和坚持。
3. 一直提到他们年轻时出唱片,男主角总是说,那个唱片公司不适合他们,他们不能迁就大唱片公司而改变自己,我在想这是一个多么坚持自我多么不为诱惑所动的人啊。
后来却说他那时才二十多,他怎么知道那会是他们唯一出唱片的机会,如果是这样,他才不会拒绝......于是他们一直没有出过唱片,有理想的人开始慢慢习惯.......4. 熟悉的Los Angeles。
那个熟悉的culver city,怀念加州阳光。
美国人享受生活,享受自由。
(深刻的感同身受:在LA没有车就像没有脚。
)一个二十五岁的女孩和一个四十一岁的老男人。
这其实不是一个最合适的年龄搭配吗?
二十岁的女孩有她的梦想有她的好玩和渴望未来,四十一岁的男人有他的成熟有他的老练和渴望年轻。
他们注定有火花。
一部戏做到你还想继续看他,那就无疑是成功的。
任何一个人看了ending,应该都会久久回味一下。
这个世界是荒诞的,希望有一天我们不要觉得他是正常的。
也希望我们仍然有梦。
电影——编织了多少多少的梦啊。
终有一天这个世界你不再想投诉它......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老了吗?
2013/12/18 Baumbach是我的菜!两个"loser"的相遇,一个沉溺在一事无成中,逃避承诺,逃避努力;另一个表面坚强,乐观开朗,其实也在受伤,也那么需要关怀。于是他们互相取暖,又害怕太快太多的付出。其实肯定自己,去爱别人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Ben Stiller居然也有这么严肃带戏的一面,很惊喜。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本斯蒂勒这部电影太闷了!而且性格那么招人厌!
以佛罗伦丝的视角进入故事,但实际上正如片名所写,她的视角在电影中根本无关紧要。初次约会和人流诊所两场戏挺有趣的,但从整体上看,这部电影就只是一个自毁倾向话痨在一群冷笑话机器间游走而已,附赠节目:金曲串烧和电影、歌曲报菜名。
到底是哪裡在好看 悶死了
Rhys Ifans: Youth is wasted on the young. Ben Stiller: I'd go further. I'd go "Life is wasted on people."
2.5,和《鱿鱼和鲸》一样想讲述中年危机,这部关注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而后者重在描写家庭,但是这部的剧本显得比较无趣,四十而惑,支撑起来的只有里面的配乐,或许描写中年危机更加适合与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
很难伺候的一款Stiller啊,但个人认为比以前的角色要有魅力得多. 故事的结尾很舒服, 淡淡的耐人寻味. 推荐原声. PS.女主身材实在不好看.
總覺得Noah Baumbach的電影永遠都在同一個圈裡打轉。其實我是為了Jennifer Jason Leigh看的,結果她只客串了兩場戲。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片子很长,很好,很文学气质。这么松散的结构能够收放自如,严肃又活泼,不容易哇~~
这部电影上映的日期是我生日。不过看的我昏昏欲睡!我本以为这会是一部解困的电影。
可能我离人到中年的岁数还早。所以看起来完全没感觉。
一部沒意思版的<Whatever Works>生活中很多這樣的人...能把他當作心理片看嘛? 因為Roger片中有提到和心理學有關的東西.
你有病么?你有药么?你吃多少?你有多少?
我的第三部Baumbach,我想我很喜歡他。Baumbach眼中的“現代”:散散漫漫沒什麼大驚喜,比起面對失望更願意選擇不要期待,假裝不在意的過著每一個今天,討厭每一個昨天,然後不知怎麼的,就明天了。
"You like me so much more than you think you do." //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说实话,我没怎么看懂~
抱怨专业户,人群逃避者,无力承担生活责任者。“尝试什么也不做“的酷范儿吸引了女主却骗不了自己。泳池的意象笨拙得有趣。至于给马勒看病到结尾照顾女主表明这还是部R级的正能量小清新。赞James Murphy幽灵配乐,以及男主给女主做Mixtape时燃起的银河系伍佰的Strange
Greta Gerwig和导演的个人风格都太鲜明了 一个是不论什么角色感觉都是同一个人 一个是导什么都很闷的感觉 当然只要有Gerwig在这么奇怪的中年危机片也变得很可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