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写下影评,荒了很久的笔都不知从何写起了。
最低抗不了的就是窦骁的笑,从她喜欢上晓蓝开始,戴项链的方式;夺回项链后一身伤痕,还笑着说是他们送回来的,man气十足;嘱咐同伴不要在晓蓝面前吸烟,细节体现细心;明明舍不得,却还是尊重晓蓝的选择,她有她的理想,她身上背负着家人的期冀,义无反顾的离开。
他的隐忍格外吸引人,“选错了,我还在玻璃屋等你”。
片中表演最好的是邬君梅,把中年单亲母亲那种心理刻画的丝丝入扣。
为了对得起孩子的父亲,宁愿只从生理需求出发寻偶;为了孩子的前途(可能部分为了自己的面子),主动回归单身;为了良心的不安,主动去照顾老丁……从表情到动作都拿捏的很好。
吴刚的表演有点用力过猛,感觉他演的大部分角色都有些难负盛名,赵立新客串的角色也莫名其妙。
剩下几个年轻人,除了妹妹之外,可以说表演的尴尬。
影片结尾也拉胯到了极致,可惜了几个中年的好演员。
他们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云南小镇。
窦骁扮演男主角丁成功,是由吴刚扮演的单亲爸爸丁伯刚带大的。
张钧甯扮演的女主角林晓蓝,是由邬君梅扮演的单亲妈妈苏琴带大的。
丁伯刚和苏琴有一段感情纠葛,也让丁成功与林晓蓝的人生有了交集。
而丁成功与林晓蓝相识、相知、相恋、分开,最后重逢,充满了曲折性与戏剧性。
这部电影便是由窦骁、张钧甯、邬君梅、吴刚主演的《六人晚餐》。
该电影荣获第11届巴黎中国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窦骁)、评委会大奖(《六人晚餐》)、最受欢迎女演员(邬君梅)等大奖。
丁成功与林晓蓝两人家庭背景迥异丁成功和林晓蓝都是厂区子弟,但是他们的家庭背景与成长过程却迥然不同。
丁成功的爸爸丁伯刚,曾经是厂里的八级钳工。
由于企业改制,丁伯刚面临下岗,故成天酗酒,还爱爆粗口。
丁伯刚的老婆早逝,留下了丁成功和丁珍珍两个孩子。
丁成功的教育方式以打骂为主,经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息。
可惜丁成功没有按照他的想法活下去,从小就是电影院、台球厅的常客,打架斗殴从不消停。
成绩不好的丁成功,最后读了一所技校。
女儿珍珍和黑皮谈恋爱,是哥哥丁成功的粉丝。
丁伯刚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以后进厂区的工会或者团校。
林晓蓝的母亲苏琴,属于厂里的知识分子。
林晓蓝过世的父亲是外地派来的高级工程师,没想到却长埋于此。
苏琴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女儿林晓蓝和儿子林晓白能够离开厂区,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苏琴的抚养下,林晓蓝品学兼优,考上了大学额,林晓白性格软弱可欺,学习弹钢琴。
丁成功与林晓蓝相识相爱
第一次见面:某天放学以后,林晓蓝绕道火车站,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遇到丁成功带着一伙人在斗殴。
被围困在两伙人之间的林晓蓝担惊受怕,丁成功把她拉出困境。
第二次见面:回到家里的林晓蓝发现父亲留给自己的琥珀玻璃蜻蜓吊坠不见了,便回到火车站去找。
没想到丁成功刚好也在。
把琥珀玻璃蜻蜓吊坠还给了林晓蓝。
第三次见面:苏琴带着林晓蓝、林晓白到丁伯刚家做客。
回家晚的丁成功与林晓蓝在六人晚餐的餐桌上又遇见了。
紧接着,在早餐店,两人遇见;两家人一起去扫墓;一起逛夜市;送自己烧纸的玻璃;一起被“仇家”追杀;再一次把琥珀玻璃蜻蜓吊坠还给林晓蓝……最终,两颗同样驿动的心,在这一刻,都心动了。
林晓蓝考上大学,丁成功继续在工厂吹玻璃
丁成功与林晓蓝谈恋爱,被林晓蓝的妈妈发现了端倪。
林晓蓝的妈妈不动声色。
林晓蓝高考放榜以后,接到了去读师范大学的通知书。
晚归的林晓蓝被丁成功送回家,被苏琴碰到个正着。
林晓蓝表明立场:我跟丁成功不是为了跟你赌气。
苏琴希望林晓蓝和丁成功分手。
苏琴也决定和丁伯刚分手,于是吃了最后一次六人晚餐。
林晓蓝无法说出伤害丁成功的话,把琥珀吊坠送给了丁成功,希望丁成功替她保管。
一段时间后,丁成功蓄起长发,带着花束,来大学看林晓蓝。
陪林晓蓝在食堂吃饭,聊起过往,一阵静默。
林晓蓝去外地当老师,丁成功继续吹玻璃四年后,林晓蓝顺利毕业,选择到外地当老师。
丁成功的玻璃技艺越发娴熟。
林晓蓝对丁成功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很无奈,希望丁成功跟着自己去外地。
丁成功希望林晓蓝回到厂区子弟小学教书,被林晓蓝拒绝。
两人相互没有对彼此妥协。
丁成功深深的知道自己的学历不高,去外地没有办法找到好的工作。
与其面对陌生世界的狼狈与艰辛,他更愿意在厂区附近,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从这一点上来看丁成功的性格里。
有保守的一面,也有现实的一面。
林晓蓝结婚,丁成功说:你如果选错了的话,我的玻璃屋还会在这里
几年以后,丁成功的妹妹珍珍结婚,林晓蓝应邀回来参加珍珍的婚礼。
参加完婚礼,林晓蓝来到丁成功开的小店:玻璃屋。
林晓蓝要回到上班的地方。
丁成功来送行。
林晓蓝拿出钱包里的两张男生证件照,问丁成功:这两个,谁更顺眼?
林晓蓝问丁成功:我要是结婚了,你舍得吗?
丁成功回答:你如果选错了的话,我的玻璃屋还会再这里。
他们的这段离别对话,简直让观众给丁成功捏了一把汗。
丁成功太愚钝或者太懦弱了些,不知道林晓蓝在等他开口把她留下来吗?
其实,丁成功也有他的难处。
丁伯刚下岗了,又患了老年痴呆。
妹妹珍珍已经出嫁,跟着老公黑皮做生意。
林晓蓝婚姻受挫,丁成功说:我一直在等你
林晓蓝结婚了,和黄鑫。
黄鑫原本是大学教师,后来辞职下海,生意做的风生水起。
随之相伴的是,老公应酬增多,几乎家里家外夜夜笙歌。
逢场作戏的次数多了,假戏成真的概率便增大了。
这晚,林晓蓝刚好接到妈妈苏琴的电话,原来,丁伯刚去世了。
晓蓝心乱如麻,想告诉老公一声,却发现老公出轨。
林晓蓝着急忙慌的收拾行李回到了老家。
回家一段时间后,苏琴感觉到林晓蓝的婚姻可能有问题了。
听到妈妈的询问,林晓蓝蓄积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妈,这么多年过去了,你应该知道我过得并不快乐,我一直都用我的理性,压着我的感情。
我过得并不幸福,这是你想要的吗?
那会儿,我离开了他,离开了这里,住进了别墅,可为什么,我心里老想着,想着十字街的玻璃屋。
我恨透了你所谓的为我好,你让我每一部都得顾忌着你。
你想不到的,我有多痛恨现在的生活,我多讨厌自己,我成了你苏琴的晓蓝。
从现在开始,我要为我自己而活。
林晓蓝决定去见日思夜想的丁成功。
丁成功在阳光下微笑着说:海,我一直在等你。
关于父母的严格要求,是对还是错
看第一遍时,觉得林晓蓝确实被压抑的太久。
但是从结果来看,母亲的严格要求有利有弊。
林晓蓝的妈妈逼着她离开丁成功,去好好读大学,是对她未来前途的负责;林晓蓝的妈妈希望她离开厂区,去外地工作,有利于扩宽眼界;林晓蓝的妈妈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姻缘,却也得忍受夜深人静的漫漫长夜。
其实,苏琴只是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
林晓蓝也是按照苏琴规划的路线前进的。
唯一出问题的是:苏琴忽略了丁成功与林晓蓝之间的爱情。
丁成功爱得很卑微吗?
你能接受去而复返的初恋吗?
爱情是很奇妙的事情。
一旦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却被外力因素拆散。
只要外力因素构不成威胁,两人复合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更何况,在电影里,丁成功给林晓蓝的承诺一直都在:只要你回头,我都在这里等你。
有人说,丁成功爱得很卑微。
就像一棵树,无论天晴下雨,都在那里伫立着;也像一座“望妻石”,心心念念远方的爱人能够回归;也像放风筝的人,只是把手柄留在手里,而林晓蓝就是断了线的风筝,是否回到丁成功身边,全靠运气,爱情的走向一直都掌握在林晓蓝手里。
但是,爱情这件事情,谁又说得清楚呢?
一旦爱上一个人,便走上了一列永不回头的列车。
丁成功对林晓蓝的爱情,爱的执着,爱的真挚,爱的逆来顺受。
在丁成功心里,美丽纯洁又是学霸的林晓蓝,就是心里最美的朱砂痣。
无论是林晓蓝在妈妈的阻挠下与他断绝来往,还是林晓蓝去外地工作,甚至林晓蓝即将与别人结婚,丁成功都秉持着一个信念:无论如何,我都在原地等你。
等你折腾够了,等你累了,我一直都是你坚强的后盾。
理想伴侣在哪里?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当你做小的决定时,应当依靠你的大脑,把利弊罗列出来,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决定;当你做大的决定,如寻找终身伴侣或寻找理想时,你就应该依靠你的潜意识,因为这么重要的决定必须由你的心灵深处的最大需要为依据。
林晓蓝历尽铅华,决定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遵从内心的召唤,最终做出了要为自己而活的选择。
苏琴说:跟丁成功在一起,也不一定是阳光灿烂的。
其实,林晓蓝何曾不知呢?
只是谁的人生不会走弯路呢?
谁的人生不是在摸索着前行?
而人们一直在追求的,所谓理想职业与理想伴侣等,只是个具体化的载体,人们终极追求的,是附着于这载体上的理想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
希望丁成功与林晓蓝幸福到老。
这个题材很好,演员挑得没话说(除了俞灏明),剧情打磨得不够走心,应该请一个有功力的导演比如王小帅顾长卫贾樟柯管虎等人其中一个,窦骁吹玻璃的样子真的很有型,张均宓也很美,但是两位的表演有点浮于表演,尤其结尾处剧情安排的不恰当让张均宓跟邬君梅妈妈在车里尴尬的流泪一点没有触动到我。
场景本来很电影化,镜头,剧情对白,剪辑无奈露出导演的三流水平
晓蓝告别昔日生活的厂区,晓白告别那一直困扰他的钢琴,丁成功告别那些曾经打的群架,珍珍嘛,告别娘家,年轻一代的告别代表着新的开始,不管是想要的还是被迫的。
可是对于父辈来说,老厂的改制,丁父不得不告别曾经热爱的事业,曾经热爱的集体,这种告别是最痛心的,再加上以为的半路妻子的分手,他的精气神随二者而去。
苏琴以子女之名告别丁伯刚。
一直很欣赏邬君梅身上的韵味,不管是宋美龄,宋太太,朱玉琼,还是苏琴,她的演绎不露声色。
这部电影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但5.5还不算太坏!
不过看完豆瓣的评分,我就觉得这个在人们看来,最好的,最权威的,电影评论系统,也不值得去看了,好电影遭到群攻,不好的辣鸡,人人为了明星效应而去捧臭脚,真是可悲,怪不得本国电影没有实质突破,就是键盘侠,就是你们的有恃无恐,才让中国的电影行业停滞不前!!!!!!
张钧甯演的一般,感觉对角色理解的比较浅显,大概是对当时社会环境不能很好的理解的原因吧,达康书记,邬君梅,窦骁,珍珍姐甚至于小胖子都刻画了人物,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可以肯定电影整体感觉表现的不是很到位,有种串皮不入内的感觉。
有两个桥段让电影院里的观众有强烈的回应,一个是窦骁在澡堂中秀身材的镜头,另一个是晓白离家多年后回到家的镜头,也就是俞灏明登场的镜头,就在这时电影院里有位大哥说了句,嚯,介是打韩国回来的么,顿时引起电影院里哄堂大笑~~
文 | 乐一狸根据鲁迅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也带着内敛缓慢的文学气质。
两个单亲家庭,各带一双儿女拼桌,升华出三段似是而非的爱情。
异性兄弟的帮扶、异姓兄妹的秘恋、异性姐弟的疼惜,将六人命运紧紧捆在一起。
后来因为男方的儿子不成才,母亲为切断女儿与之交往,便离开男方父亲,举家搬离,两个家庭从此回到“半边户”身份。
直至女儿考上大学、找到心仪工作、步入旁人艳羡的婚姻,母亲才松口气。
可她并不知道女儿过得并不幸福,心中一直惦记着为她留守原地的男孩。
直到男方的女儿大婚,全家人又聚在一处,却发现一切面目全非:父亲得了老年失忆症、哥哥成了玻璃艺术家、母亲仍然单着、姐姐婚姻破裂、弟弟从胖子逆袭成男神,这变化无论悲喜,都难让生活破镜重圆。
所有情节,都伴随着国企改制推进:妹妹因贩卖废钢铁成为富姐,哥哥在当地成为创意个体户,弟弟爱上摄影从此找到人生自信,姐姐离开丈夫重回哥哥怀抱,爸爸无法忍受前妻墓地被征用开发而撞车身亡,妈妈只能眼看子女们挣脱羽翼,在风雨中逆行成伤痕累累的中年。
值得悼念的不只是剧变的时代,更是那些被碾碎的小人物的生命和爱情,悲剧再强大,也无法阻止生活向前:虽然爱情离席,家庭四分五裂,可故事中的人们只要活在人世,就有一股看破分离和推倒重来的蛮力。
《六人晚餐》不知道为什么豆瓣得分很低,而且在宣传上面好像都没有,是今年6月份上映的电影,可是我完全不知道有。
但我个人感觉这部影片还是很不错的,可能是因为同名改变鲁迅文学奖的作品吧。
影片开头就讲述一位母亲找了一个工人丁伯刚,可是每天都是晚上悄悄地去,早上开门的时候先要丁伯刚打开门看看有没有人发现。
这样的爱情注定就是失败的,怕人知道的事情那不叫爱情。
80年代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机会的年代。
男主人公是丁伯刚的儿子丁成功,一看这个名字就寄托这父亲的期望,希望儿子将来可以成功。
可理想总和现实相反,丁成功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问题少年,一出场就是一群人中的老大在和对方约架。
女主人公晓兰美丽爱学习,班里的追求者特别的多,但一直没有给追求者机会。
男女主人公见面就是在约架中见面的,男主人公解救了女主人公,从而开始美好的爱情故事。
好像这样的故事情节应该是那些三流偶像剧中应该出现的,为什么会在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中出现。
我感觉是因为那个年代的高中,或者说每个年代的高中女孩喜欢的男生都是那些英勇无比,爱出风头的那些男孩子。
为什么初高中时期每个班里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男孩子总是会最先谈恋爱呢?
也许这就是答案吧。
丁成功爱着晓兰,为了晓兰的饰品,和别人打架,为的就是将饰品追回来。
当晓兰考上大学之后收到录取通知书,与丁成功说她要到外地读大学了,丁成功也十分高兴,可晓兰说我们就要分开了,这就像《我的前半生》里的那句台词,两个人在一起,进步快的那个人迟早要甩掉原地踏步的那个人。
等晓兰毕业了,与丁成功相约在厂房,丁成功拿出来他那心爱的玻璃作为礼物送给晓兰。
晓兰却想的两个人今后的生活,两个人是不是可以到外地,更好的城市,开始更好的生活呢?
争吵之后晓兰走了,去大城市当老师了,而丁成功依旧在那个厂区经营者一个玻璃房子。
现实社会中的爱情不也要进行这样的选举,你是选择爱情呢还是选择现实的生活?
选择了爱情可能就是一辈子普普通通的生活下去,选择了现实,可能会更好生活。
这是摆在从古到今人们恋爱中的一道难题。
当晓兰让丁成功选择两张照片中的人谁更好的时候,实际晓兰是希望丁成功选择自己,留住晓兰。
可丁成功没有,我不知道为什么丁成功会喜欢吹玻璃而不随着晓兰的提升而提升自己呢?
也许丁成功喜欢吹玻璃就是因为晓兰戴的那个琥珀吧。
认为晓兰喜欢的是玻璃,只要自己在做玻璃晓兰就一定会在他的身边。
最终晓兰嫁给了一个富二代,可富二代每天生活在花天酒地中,晓兰感觉没有爱情,就又回到了丁成功身边。
我感觉影片最大的败笔就是这种“大家都好团圆”式的结尾。
现实生活中真的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也许会,但是非常的少。
丁成功这么多年来没有开始自己的生活吗?
晓兰回来再找丁成功自己不自私吗?
要是晓兰在城里面不是找一个富二代,而是一位老师、一位公务员,是不是就可以幸福的生活了呢?
两个人在一起最主要就是要懂得对方的想法,知道对方最看重哪些问题。
两个人互相朝着对方希望的方向努力,这样的爱情才会开花结果。
从影片的开始晓兰就被树立出一个有理想抱负的女人,那句自从我离开这个厂区第一天就没有打算回来,说明她希望通过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丁成功只想着如何讨女孩子欢心,当女孩子长大,进入到社会,看到物质横流的社会,小礼品,耍帅就不在是女孩所喜欢的。
喜欢的是真真切切可以改变生活的东西。
爱情这东西即现实也不现实,没有物质基础保障的爱情可以有,但那是男、女两方面都没有物质基础。
要是女方有点的话那就要求会来了,所以男性需要不停的努力创造财富才可以稳定家庭。
女方如果想维护家庭稳定那一定要懂得男人的所思所想,他希望你是什么样的女性。
鼓励这样有内容的国产电影,可为什么上线人们不知道、评分这样低。
应该是发行方,或者投资方的考虑。
好的内容,好的剧本,不一定可以拍出好的电影。
可一部好的电影不宣传人们也不知道,也不会去电影院去观看。
外国大片中有多少空洞无味的影片,可为什么排片率那么高,人们看的那么多?
这个宣传有这密切的关系吧。
原著没有看过,但是做为一个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想必思想性应该是不差的。
但是这部改编的电影就比较尴尬了,背景是国企改制下的残破厂区,同样两个残破的家庭,时代的动荡,人情的动荡,这么深沉的元素导演却偏偏不愿沉下去,浮在表面大篇幅的讲一段爱情过程。
可是你说它轻浮吧,它却又有这个大背景笼罩着。
这样的结果就是影片中无论小蓝与丁成功的爱情,还是苏阿姨与老丁的爱情,投入到这个时代洪流背景中后,你说它沧海桑田吧却又少了一份沧海桑田应有的厚重感,你说它沧海一粟吧却又少了一份沧海一粟应有的悲悯感,你说它刻骨铭心吧却又少了一份刻骨铭心应有的毁灭感。
导演缺乏更严肃的心态,更宽泛的触角,更温暖的关怀,更深入的积淀与历练,导致全片给人一种基调是“我就这么爱了”,“我就这么恨了”,“我们就这么聚了”,“我们就这么散了”的荷尔蒙式冲动感,戏谑感,形式感。
演员方面,邬君梅有生动的表演,特别是多处无台词的心理波动精彩之至。
很意外的是以吴刚的水平,却是没把这个落寞的工人阶级的心境给扎根出来,这种心境几次三番的挣扎却又被表演莫名的克制按捺住,人物闪现的光芒微弱且不够展开,比较遗憾。
窦骁和张钧甯都是顶着年龄的差距,特别是张钧甯的高中生形象实在是勉为其难,但这块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一部有时间跨度的戏。
但是配角黑皮,你非得让50岁的赵立新顶上,是不是就说不过去了吧。
另外,私以为这部电影如果以方言为主体,是否会更好?
用文艺片的外衣来掩饰粗制滥造的本质,赶上金爷心情不好,删了之后所有的场次。
很像十几年前电影频道播的电视电影。张钧甯演这种角色真的太不自然了。给她配音的配音演员声音有一点点像万茜,只有一点点。
张钧甯很美,布景取景还说得过去,改编的不太好,剧情一般吧。
冲着我柿子就原谅电影的不好看
剧情一般般吧,但邬君梅和吴刚老师真的是演得好。窦骁可是从出道片秋之白华就喜欢的,结果到今年才被人get到他的帅。
只能说看了几眼。
文艺片的架子,青春疼痛小说的内核
女主角美,男主角丑,剧情是个什么鬼
苏琴和老丁的感情成就了两个家庭的六人晚餐。珍珍的开朗和俗套,晓白对温情的渴望和脆弱,小丁对晓蓝默默的等待,一切从美好变得不那么美好。厂区拆了,晓蓝上大学了,晓白去了南方,老丁轻轨。六人晚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晓蓝最后还是选择了玻璃屋,他说:我一直在等你。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呢?
剧场版窦骁写真集
前半部分尤其好看。张钧甯窦骁两人太来电了,年龄感也不违和。两家人坐一起吃晚饭的情景又确实温暖人。追从内心永远是最可贵的,太多世故道理不过是为难自己,害了他人
实际上没拍好,情节凌乱,整体散碎,有点刻意贴青春片感觉,反而拖了后腿。但个人对这个故事还是比较有感触的,工厂大院的年代感,下岗改组,窦骁的角色,跟我表哥很像,个人有很强的代入感,这片角色还是塑造的不错的,整体有点可惜,本来可以更好
没看过原著 但是就电影本身来说还是不错的 但是这个俞灏明是什么鬼 叫着成功哥的时候不心虚吗 张钧甯真的很美 短发的窦骁也是很帅的
r u kidding me
挺好看的,那句“如果选错了,玻璃屋还在这里”。晓白问丁成功“我姐姐那么好,为什么没有留下她”,因为丁成功知道已经留不住那个人,只有让她走了,回来的日子才会越来越近。
俞灏明见面会。片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婊子的情感纠葛,编剧把故事编得很差!什么感觉呢?就好比一个提前放学的小学生在操场和同学玩累了有些饿了跑到半路突然想起可以去亲戚家吃口饭,亲戚把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饭炒了炒没炒透且咸淡不均…所以对于一个饿了的孩子,这口饭吃得不香!另有漏洞太多不做赘述。
5分吧,窦骁狂恋张钧甯,配一脸,好开心啊~
窦骁简直帅成一道闪电。
窦骁很帅,张钧甯很美,玻璃也很美。这样一群演员片子居然拍成这样……浪费啊。/编剧居然是梅峰,不敢相信……
窦骁的造型让我想起了前室友对刘烨的评价:他就算演了个民工,那也是中国最帅的民工!